关键词:高校;志愿服务;长效化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1-0116-02
一、志愿服务的定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对志愿服务的定义是:志愿服务是一种利他行为,是指人们在正式(非私人)场合中,在一段时期内自愿、无偿地贡献自己的时间和专业技术。对于志愿服务,人们要进行务实的考量和安排,比如志愿者维持生活所需的费用、交通费以及安全问题。根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CYVA)的章程,志愿服务是指不为物质报酬,基于良知、信念和责任,自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的服务和帮助。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意义
1.志愿服务个人意义。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能够提高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志愿服务可以将大学生的知识变成实践,提高了应用技能。比如科技电脑维修服务,在维修电脑的过程中,志愿者可以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维修,遇到问题后又迫切需要自学新知识,这就增强了对学习的兴趣。积极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接触社会、积累社会经验的一条重要途径。时代在变迁,社会在发展。通过组织志愿服务,志愿者的组织管理能力得到提升,能够学习如何招募、培训、打造一支优秀的义工队伍。志愿服务活动与志愿者精神符合现代的道德规范,获得了社会的积极评价。志愿服务虽然不计报酬,但收获了心灵的净化,提升了社会、集体和他人对自己的道德评价,这对大学生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志愿服务的社会意义。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志愿服务所传递的爱心和关怀能够满足经济飞速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精神需求,并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真诚沟通,有助于建立和谐发展的社会。而且,当爱心在人际间传播最终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社会暖流时,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会得到提升。志愿服务能够使服务对象感受到社会的关怀,心怀感恩之心,传承社会美德。就现实而言,服务对象一般来说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志愿服务有效拉近他们与社会的心灵距离,并促使他们以感恩之心继续回报社会。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
1.活动缺乏长期性。志愿活动很多是学校团委或系部团总支临时发起的,这些活动本身没有长期性,比如临时的赛事服务、临时的大型活动服务等。组织者通过临时招募,没有专业的培训,更没有专业的组织建设。组织者只是简单介绍服务内容和需要注意的事项即可。活动一旦结束,组织立即解散,志愿者又回到游离状态,等待下一次招募。若是活动较多,则招募频度较高,反之志愿者可能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活动参与。志愿活动缺乏常态化、长期性,造成志愿者各类活动都参与,但各类活动又不擅长的结果。
2.志愿组织不健全。志愿服务需要有一个优秀的组织队伍,否则像一盘散沙,缺乏目标和方向,缺乏制度和培训,所以必须首先将自身建设成一个良性循环的组织,这样才可以安心和全力地服务社会。目前高校基本都成立了专门的义工组织、志愿者服务队,但是很多队伍只有有任务时才聚合在一起,平时没有组织内部的建设活动,更缺乏相应的组织制度、组织文化,甚至组织领袖也缺乏相应的管理能力,整个组织是松散的。对组织成员而言,每次高校志愿者组织纳新的时候,积极性很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学生志愿者的积极性会降低。很多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的成员大多由新生或低年级的学生构成,高年级学生则因为学业原因或者是兴趣降低、激励不够等原因退出,即使选择留下的,积极性也不高,这对于整个组织建设非常不利。
3.培训机制欠缺。志愿者不仅仅完成规定的任务,他代表着一个学校的形象,甚至在国际赛事服务中代表着一个国家的风范。他们通过志愿服务,将文明、友善以及高素质传达给受服务的大众,起到宣传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对于刚加入志愿服务的同学们而言,绝大多数缺乏志愿服务的基本素质。他们只有一腔热情,但缺乏基本的、与人沟通的技巧,甚至个别志愿者出现着装不整齐、言语不友善、举止不文明的情况,甚至心态偏激,认为我好心好意服务却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最终导致整个志愿者队伍受到负面影响,进而损害了学校形象。克服这些问题,必须加强志愿者培训。但是目前很多高校缺乏专业的培训,也没有长期的培训计划。从培训人员、到培训内容都是业余的,随便找个做过志愿者服务的老师或学长,从自身经验谈些感受就算培训,这样的培训作用不大,错误的看法、不专业的知识还会误导志愿者今后的工作。
4.激励机制不够完善。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希望、愿望、动力都构成了对人的激励。――它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内心状态。虽然志愿服务是一种无偿的奉献,不求物质的回报,但这并不意味着志愿者连最基本的精神上的鼓励和认可都不需要,这不符合人性。正如享誉全国的优秀志愿者丛飞所唱“只要你快乐,只要你幸福,只要你圆上好梦,我就不辛苦。只要你开心,只要你如意,只要你回头一笑,我就很知足”。事实证明,正是人们的认可、感谢,以及社会对志愿者的激励,才是他们坚持下去的精神动力,尤其对于刚刚加入志愿组织的新人。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人的需求有5种层次,而对于志愿者而言,社交需求、受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才是最重要的需求。这些需求完全可以通过精神激励实现,比如评选优秀志愿者、树立典型,对他们进行表彰,宣传他们的事迹。但是目前很多高校没有完善的激励制度,没有形成可行的激励措施,导致该表彰时没有表彰,评选优秀也是随随便便。这样做的后果只能是打击了积极性,丧失了坚持的信心和动力。这不仅仅损害了一个善良的人,更损害了整个志愿者服务的风气。
5.活动流于形式,内容单一。我国高校志愿服务领域涵盖很多,比如扶贫济困、扶幼助弱、社区服务、帮老助残、环境保护、大型活动、慈善招募,甚至包括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志愿服务。但是目前存在着一些高校的志愿服务活动领域很狭窄,仅仅重复地开展去敬老院、清洁卫生等活动,这些活动没有太多的技术需求,与学生的专业结合不多,导致学生兴趣缺失。成功的活动策划具备执行力和吸引力。具体包含活动前期的调研、论证、预期,活动组织流程、细节准备以及事后评估。但是不少志愿活动实际组织时,缺乏调研论证,对帮扶的群体缺乏基本的了解,盲目开展活动。调研问卷编制草率、不科学,调查对象选择随意,根本不具备应用价值。活动结束时一哄而散,虎头蛇尾,没有,失去了最好的经验总结的机会。这样的后果是很严重,既耽误了时间、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又挫伤了志愿者的积极性。
四、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化机制建设
1.精神文化建设。它主要包括被高校全体志愿者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所高校志愿者队伍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具体体现在每位志愿者在志愿服务中表现出的精神面貌、服务态度、服务理念等方面。精神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具有凝聚力、感召力和鼓舞力,激励着一批批志愿者不怕苦、不怕累,投身于志愿服务的工作中。在高校要大力推进志愿者精神文化建设,凝练志愿,弘扬志愿服务理念,宣传志愿服务典型。借助主题教育活动,聘请知名学者开展以志愿服务为主题的讲座,普及志愿服务的理念;邀请优秀志愿者开展讲座,分享他们志愿服务的幸福;树立学校优秀志愿者,广泛宣传他们的优秀事迹,发挥榜样的力量;开展有意义的志愿活动,让学生感受志愿服务带来的快乐。
2.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培训体系,以专业化推进规范化,提高志愿者的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高校要依托高校教师、社会人士,开展培训,不断提高志愿服务质量。积极制订志愿服务培训计划,编辑相关培训教材和志愿服务手册,通过办培训班、以会代训、现场观摩等形式,重点抓好骨干队伍的培训工作,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组织领导机构和制度建设。
3.组织建设。高校自上而下组建一支志愿服务的管理队伍,形成以校团委领导的,二级学院负责的管理架构和各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队、服务组等组成的组织网络。最终实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运转有序,执行到位。各组织内部开展相关培训,定期召开会议,明确下一步发展方向,总结工作的执行情况。要把志愿服务作为评选优秀干部、党员发展的实践环节,要有专人负责,要逐步完善相关的,建立起招募注册、教育培训、考核评价、激励表彰等一整套较为完善的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形成一支能吃苦、高效的志愿者管理服务队伍。
4.品牌化建设。品牌,在《牛津大辞典》里被解释为:用来证明所有权,作为质量的标志或其他用途,即用以区别和证明品质。事实证明,品牌既是特色,又具影响力。当今社会差异化竞争非常激烈,只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才能胜出。志愿服务遍布社会,义工服务处处开花。要想赢得资金支持、赢得队伍的稳定,需要创出品牌。品牌的培育是一个长期努力的结果,需要从一开始谋划发展,精心确立目标和发展方向,搭建一个很好的平台。在发展中给予大力支持,加强培训,对于的确能产生影响的重点支持。
参考文献:
[1]章洁。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设探究[J].沧桑,2012,(6).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志愿者;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一、志愿者是非营利组织重要的人力资源,是非营利组织发展不可缺少的
现代社会中,非营利组织的大量涌现和健康发展,对于提高社会福利程度,促进社会稳定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非营利组织弥补了政府和市场的不足,完善了社会结构,但面临的最大的困难是资金的短缺
志愿者的参与大大降低了组织的成本,他们不仅提供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分担了专职人员繁重的工作任务,还带来了专业的知识,弥补了工作人员专业技能的不足。
(二)对志愿者进行有效的激励,是非营利组织巩固和发展必须实施的管理措施
志愿者通过与服务对象的接触,能够积极地反映出社会各阶层的问题与需求,能够拓展新的领域,帮助非营利组织提供切合社会需求的服务志愿者与专职人员的合作,能在更广的层面上提出建设性的和建议,他们的积极和热情对专职人员是一种鞭策和鼓励。所以,对志愿者进行有效的激励,是非营利组织巩固和发展必须实施的管理措施。
(三)参与志愿活动有利于志愿者自我价值的实现
1、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拓宽了生活空间,更深入地体验了社会和人生,能够对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做出客观的判断,完善自己的价值观念。
2、参与志愿活动,为志愿者提供了发挥自己才能和学习培训的机会。在志愿工作中,志愿者可以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充分感受到工作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还可以通过培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培养责任感和正确的工作态度,为未来的工作做好准备。
可见,实现自身价值的需求是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的原动力,对志愿者实施有效的激励是对这种追求自我价值行为的认可和赞许,能够更好地激发出志愿者的这种原动力,使志愿者能够更积极地行动起来。
二、志愿者服务的特点了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复杂性
在世界各国,志愿服务及志愿人员工作的价值虽然已经被普遍地承认和认同,但对于如何进一步地推广和开展志愿服务,则缺乏比较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志愿人员在志愿组织和社会中的地位,以及如何更有效地开发志愿人员人力资源等等,往往被人们忽视,非营利组织通常将志愿服务当作开展工作的辅助手段,认为志愿人员的地位和岗位是短期的和不明确的,一旦志愿人员完成任务后,他们的职责就完成了,志愿服务也就不复存在。
这种认识上的误区源于志愿服务活动的自身特点:首先,志愿服务是志愿人员自愿承担社会责任的体现。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志愿人员的参与是建立在自己对社会与自身价值的认知基础之上,在参与过程中,不存在强制力的约束,也较少有功利性的诱导。这种参与并不受制于传统官僚制组织的权威,其进退也不为世俗的利益交换所左右,而是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其次,志愿服务对于非营利性组织而言是辅助其完成自身职能的手段。非营利组织一般都有自己的在编人员,但是由于公共事务的大量增长,使得这些组织的现有人力资源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对于相关服务需求的大幅提升,而志愿人员的加入则从人力成本、技术资源结构诸方面提供了有益的、低成本的补充。再次,志愿人员在志愿服务中扮演着多重角色:一方面,作为编外人员,志愿人员的参与对于相关部门的工作只是起着一种辅助作用,志愿人员一般总是从事那些没有被做完的工作,他们本应是置身于组织内部既有的规则(包括潜规则)、氛围、人际关系之外;但是实际上,志愿人员参与到组织的相关工作中,自然成为部分参与者,甚至是完全参与者,不可避免地受到组织外部与内部环境的影响,使志愿人员的工作心态产生微妙的变化,从而影响志愿人员的参与初衷与热情。
志愿服务活动的上述特点,给志愿人员的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相应的难题:
(一)组织结构的松散性影响组织效率的提升
志愿服务的自愿性特点,使得志愿组织带有较强的松散性与个体倾向,权力与依附感的缺乏使得组织中难以形成传统官僚制下的权威与效率。参与越是志愿,行动越是自由,组织的效率就越是建立在个体情感的基础之上,效率实现的条件就越苛刻,即组织的大多数成员对于组织及其使命都抱有较为一致的认同,而这种条件对于一般的组织来说是难以充分具备的。
(二)志愿人员参与动机的多元性导致组织需要兼顾更多的激励因素
志愿人员参与志愿服务更多的是出自个人的自我动机,而每个人因其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教育,个体的经历不同,参与的动机也呈现多元化的态势;同时参与的志愿性、无偿性则使得这些看似简单的要求更应该得以满足。志愿人员中有的人是为了实现个体价值,有的人是想实践所学专业,也有的人可能只是受亲友的影响而来打发无聊的时间,参与动机的多元化导致组织在对志愿人员进行激励时必须兼顾更多的因素:个人成就感,专业能力的提升,团队的和谐气氛,良好的人际关系,某种情感需求等等。仅就某些必要的物质回报而言,组织也要考虑到成员不同的要求,必须尽可能的满足组织成员多样的需求,但这对于作为微利组织的非营利组织而言,是难以实现的。当志愿人员在组织中并没有获得预期的收益之后,志愿服务的参与便失去了初始的动力。
(三)志愿组织的管理特征导致志愿人员绩效评估的困难
首先,志愿组织的松散性特征与组织的不规范性特征相伴而生,在一个内部缺乏权威,规则地位缺失的组织中,很难想象绩效评估能够有效开展。其次,绩效评估对于组织成员的约束力较为缺失。对于志愿人员来说,他们在企业等非志愿组织中受到的绩效评估会给自己带来诸如薪酬、升职等压力,而类似的压力在志愿组织中都几乎不存在,在重在参与的信条下,干得好不好绝对抵不过干得快不快乐,绩效评估的结果能否起到督促与激励的作用完全要看个体的感受。绩效评估的困境,最终会带来组织整体积极性与创新能力的下降。
(四)志愿服务的辅、补充性地位使得志愿人员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较为缺乏
志愿人员的加入从人力成本、技术资源结构诸方面为公共部门和非营利性组织职能的行使与完成提供了有益的补充,同时这种补充对于相关的组织而言并没有附加太多的成本诉求,这是非营利性组织对志愿服务与志愿人员青睐有加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非营利性组织而言,志愿人员群体仿佛就是一个招之即来、取之不尽的免费资源库,而且铁打的部门,流水的志愿者,对于部门在编成员的培训与开发都尚要顾及人员流动带来的培训成本损失,更不用提编外的志愿人员了。培训与开发缺乏的后果,就是相关部门的志愿人员在志愿服务中不能很好的实现部门的任务,甚至有时会损害部门本身的形象与职能实现,同时也造成当前我国志愿服务大部分尚停留在廉价劳动力的层次。
(五)志愿人员体制上的编外特征与实际工作中的参与性之间存在矛盾
志愿人员需要不断在编外人员与参与者之间进行角色的转换,这给志愿人员的角色定位与扮演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表面上看,志愿人员虽不能享受组织内部在编人员所能享受到的各种待遇与福利,但也不涉及组织内部的人际利害关系,身份更为超脱,但是实际上因为志愿人员身处于组织之中,从事着组织所需完成的各项事务,毕竟能够感受到组织的内在氛围,也能窥探出组织的瑕疵。组织内部呈现出来的些许负面情况如:人浮于事,组织职能的正当性等等都会让志愿人员反思:从事这样的工作值不值得。参与热情的维持需要多重因素的保证,如果因为身处其中而对参与的价值产生怀疑,就会影响这种参与的持久性。
三、非营利组织应以人为本,建立一套完善的志愿者管理体制
非营利组织的管理,不是靠“利润动机”的驱使,而是靠“使命”的凝聚和引导,通过能反映社会需要的“使命”以获得各方面的支持,包括吸引志愿者参与非营利组织的工作。
(一)保证志愿人员成功融入组织之中
保证志愿人员成功融入组织之中是至关重要的。志愿人员应当接受培训,知道应该如何完成其任务,以及组织的工作表现标准是什么。他们需要不断的训练,需要看到成就,得到自我实现。志愿者是基于对组织的宗旨、价值观的认同而加入其中,志愿者不支薪,在经济上并不依赖于该组织,有些甚至还是主要的捐赠者,所以他们要求从工作上得到比支薪者更大的满足。他们最需要的是挑战和满足,他们需要了解整个组织的使命,并且将其作为人生信念。同时保证志愿者也融入到组织文化中,通过强化组织文化能使组织对志愿者产生巨大的维系力,对志愿者产生巨大的驱动力,从而孕育无限的创造力,使组织的任务、事业或使命,具有可实现性和巨大的凝聚力。
(二)尽力避免商业化和官僚化的负面影响,维系组织文化,并且建立志愿者与组织的良好沟通机制
非营利性组织在运作过程中,应尽力避免商业化和官僚化的负面影响,维系组织文化,并且建立志愿者与组织的良好沟通机制,使之感悟组织文化,了解组织的运作实情,以有效地开展人本管理。这也是志愿者人本管理的精神内核。对志愿者有效地进行人本管理,关键在于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管理机制和环境,使每一个志愿者不是处于机械的被动状态,而是处于自我管理的主动状态,主要运用以下的机制:
1、激励机制。这是人本管理的重要手段,旨在形成志愿者内在强大的追求动力,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而对于志愿者而言,则主要是靠精神激励,激发其荣誉感,满足其成就感。
2、压力机制。因为志愿者的工作是基于志愿的一种行为,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所以,灌输目标责任压力并内化为强烈的责任感,显得尤为重要。
3、实施目标管理,使其真实地感觉到工作的意义,看到工作的成绩以尽量克服其惰性。
4、约束机制。通过制度规范和伦理道德规范,使志愿者的行为有所遵循,使其知道该做什么,如何去做。凡组织皆有一定的制度,非营利组织也不例外。制度是一种有形的约束,伦理道德是一种无形的约束;前者是一种强制性的约束,后者主要是自我约束和社会舆论约束。通过约束机制,使志愿者的行为更加符合组织的实际运行情况,更好地为组织提供服务。
5、保证机制。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和措施,保障志愿者的合法权益和合理要求,使志愿者深切体会到作为组织的一员,享受到的来自组织的关切。这也是一种激励和增强凝聚力的手段。
6、选择机制。志愿者不像组织内的专职人员,对专业的背景与学习经历要求不是很高。他们的志愿工作更多是自我实现的一种途径。因此,尽量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工作岗位和工作条件的机会,既可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也是一种很好的激励手段。
7、环境影响机制。包括人际关系和工作条件的影响。因此,组织内专业化的主管应当营造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对志愿者加以积极的引导。
四、结束语
如果说人力资源管理体现的是非营利组织和营利组织、政府在人的管理上的共性的话,志愿者管理则鲜明地体现了非营利组织的个性,它是非营利组织所特有的人力资源管理。理性的、策略的和成功的志愿者管理将产生持续不断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从而吸引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参与到社会公益事业中来。志愿服务的普及和志愿精神的光大,不仅可为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人力资源,而且从根本上改善了人类活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
参考文献:
1、丁元竹,江汛清。志愿活动研究:类型,评价与管理[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2、克林格勒,纳尔班迪。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战略[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一个拥抱,一个世界⋯⋯”歌声里,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世博会落下帷幕。志愿者高祺知道,无论对中国还是世界而言,这是一个新的起点。同样的,她也在心里为自己默默立下一座里程碑
10月31日晚20时30分,高祺和众多同学围在饭堂的电视前,屏幕里,总理宣布: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闭幕!
随后,世博志愿者们搀扶着参观过世博园的盲童们走上舞台。“一个拥抱,一个世界……”大家共同唱起志愿者主题歌《世界》。熟悉的音乐一浮起,高祺的眼泪马上就落下来了。
历经184天的考验,这场长达6个月的世界盛事终于落幕。
“这其中有我们一份微小的力量。”高祺说。
小白菜
来自山西运城的高祺是上海建桥学院的大三学生,这位90后女孩在上海世博之前已经做过数次志愿者,可以堪称为志愿者专业户。
只是,这次的上海世博对高祺尤为不一样。她依稀记得,8年前,刚刚上初中的高祺在得知上海申博成功时,信誓旦旦地对父母宣称,一定要考到上海的大学,然后去当世博的志愿者,那时候,她或许并不了解什么是世博,但是,她却对上海这座华丽的城市,有着美好执著的憧憬。
2009年底,梦想照进现实。作为上海建桥学院团委、学生会干部的高祺,顺利通过一关关测验得到学校分配的志愿者名额。
2010年8月9日下午,站在中国馆馆前,高祺正式进入到工作岗位,同时,她也拥有了一个新的标签:小白菜。
“小白菜”是上海世博会园区内志愿者对自己和同伴的昵称,由于穿着绿白色相间的志愿者服装而得名。
“还有洋白菜,小蓝莓,小香菜……”高祺喜欢这些亲昵可爱的称号,看到满园的白菜在辛勤地忙碌,她感到很温暖。
高祺的工作是中国馆的后勤负责人,从每天下午3点半,高祺开始巡岗,一次巡岗为两个小时,总共两至三次,直到晚上9点半,等中国馆的志愿者都集合在工作室里,高祺开始组织他们分组开会,并且收集他们的。
进入园区后,微笑,是志愿者工作时必需的语言,不管游客的态度如何。
在这里,有时游客的暴躁是他们最难承受的,有些游客甚至除了动口还动起了手。高祺说,有一次下暴雨,她看到在南广场排队的游客为了想躲避暴雨而跨过栏杆,冲进馆内,志愿者出手阻拦,却被游客以拳头回击。“但是志愿者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并且会耐心地为游客做解说,劝导,直到游客被感化。”经常巡岗的高祺深刻体会到各个岗位的艰辛,在她看来,作为一名世博志愿者,意义在于奉献和责任。
新上海
世博会的语言是“世界”,而城市,则是这次世博会的主题。
为什么要选择“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个主题?“据说,这个灵感是来自亚里士多德的一句名言: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更好。”谈起关于世博会的一切信息,高祺津津乐道。
“上海变了。”高祺感慨道,“她变得更加干净、整齐、便利,人们的素质也越来越高了。”
世博举办期间,上海市市长韩正曾给前来“取经”的外地官员讲课时说,要说当期的投入和产出,上海不赔不赚,但上海赚了个长远发展。
在取得2010年世博会举办权后,上海市投巨资进行城市建设和环境整治,坑坑洼洼的路面得到了翻修,几千万平方米需修缮的房屋得到了统一修缮。
此外,上海世博在单日客流创下103万纪录时未出现大规模的交通拥堵,也得益于上海公共交通网络的飞速发展。筹办世博会期间,上海的轨道交通网络从原来的50多公里增加到了420多公里。据统计,世博期间,90%左右的游客通过公共交通到达园区。
时针一步步指向11月1日零时,一座座充满未来感的场馆熄灭灯火,人们仍依依不舍。
关键词: 志愿者; 志愿者活动; 角色认同
中图分类号: g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3)01-0061-02
志愿者活动是一个充满浓浓爱意的社会活动,志愿者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被不断弘扬。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了促进精神文明与其同步发展,社会对公益关注度正不断提升,志愿者组织自身主动地在组织内部、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进行改革,并逐步建立完善系统的组织体系,创建打造自己的公益品牌。对个体而言,志愿者活动能够促使个体感悟人的价值与生命的意义,完美人生目标,达到教育个体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目的;对社会而言,能够帮助处于困境中的社群,给他们以希望、温暖、动力和帮助,以扩大、提高公众社会参与度,促进和谐社会健康稳定发展。
长期以来,人们理解的志愿者活动往往就是志愿者利用自身所学和能力水平,简单地向受助者提供力所能及的志愿者活动行为,而忽略了志愿者活动精神提出的互助,“助人自助”,即通过长期地提供志愿者活动,研究志愿者角色认同,使志愿者认识到教会受助者技能并从心灵上去慰藉他们,彼此信任,彼此关爱。“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志愿者活动形成广泛信任度的社会心态”才是志愿者寻求的最高价值。
一、志愿者活动中存在的不良现状
(一)运动放羊式的志愿者活动。是指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一群志愿者一窝蜂地做同一个公益活动,又是拉条幅,又是喊口号,这种服务重形象,轻实效,一阵风过后,就没有了下文。这种志愿者活动往往没理念,没计划,没培训,仅仅是为了志愿者活动而志愿者活动,因此志愿者活动普遍表现出参与度不高,呈现走马观花,稀稀拉拉的状态。志愿者组织间联系不够,没有统一的协调工作机制,各做各的项目或活动,容易造成资源浪费,使得志愿者活动组织发展的脚步稍有停滞。
另外,还有来自外界的质疑和社会的约束,对非专门时期志愿者活动的限制。如在某地举办的“爱心包裹”活动期间,由于相关的批条审查工作程序繁琐,指导活动进行时也没有拿到外宣推广的批准,这就导致此次活动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志愿者们在外宣推广期间会遭到城管的驱逐,志愿者活动组织和志愿者的权利难以得到保护。
(二)扎堆同质化的志愿者活动。是指在节假日、纪念日等特定的时间,好几拨志愿者去同一地点针对特定的目标对象进行志愿者活动,这种形式的志愿者活动多发生在助老扶幼领域,来自四面八方的志愿者会在端阳节、儿童节等特定日期,一拨一拨地进行志愿者活动,导致敬老院的老人会在端阳节一天剪5次指甲、理3次发,而平时却只能由养老院工作人员完成这些基本的关爱工作。现阶段志愿者活动,需要志愿者充分认清的是:爱心不是宣传,不是炒作,而是发自内心的责任感,是热血澎湃地付出的欲望,是对每一位受助者微笑的欣慰,志愿者活动无需形式,从身边的人着手,每一天都是公益日。
(三)短效流动性的志愿者活动。志愿者活动不仅是捐钱、表演,到偏远山区支教,参与大型赛事的协调工作,利用专业所学提供专项帮助等,这都是公益。但由于媒体的各种曝光、黑手,人们难免对公益持有怀疑态度。很多登记在册的志愿者很少参加活动,他们觉得自己缺少能力,没有过多的精力和金钱,即使参加志愿者活动也只是发挥临时作用,收效甚微。同时,志愿者流失严重,能坚持参加志愿者活动的志愿者极少,更替频繁导致志愿者活动的持续性不强,对公益活动的延续性造成困难。如某地进行的“义教”志愿者活动项目,在1到2周的义教时间里,志愿者带给孩子们的知识其实甚少,伤害却很大。因为学生基于较小年龄差而容易接受志愿者,并与之建立良好的感情基础,却未曾想还未待其完全进入角色,志愿者却又在
短时间接触后离开,瞬间瓦解的感情体验让学生们对人、对社会的信任度认知产生障碍。
基于上述不良现状,当前志愿者活动表现出的缺乏创新意识,引领科技含量不高,参与社会管理的契合度不高等特点,使得研究志愿者角色认同,以充分发挥志愿者主观能动性,挖掘志愿者潜力并促其积极投身志愿者活动成为必须。
二、志愿者角色认同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这么多的“怪”现象呢?关键还是处在认识和理念上,不少人会认为志愿者活动是去献爱心的,又不求报酬,不能管的太严,管的严了不就把志愿者“吓跑”了吗?把“管理”两个字放到志愿者身上,无论如何都会感觉不舒服。其实则不然,美国非营利组织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讲到“志愿者与正式员工唯一的区别就是他们是兼职的,并且是无偿的,但是至于绩效标准要求,无论是志愿者还是正式成员都是一样的”。彼得·德鲁克告诫我们,尽管志愿者活动是一项伟大的爱心事业,但是要想把它做好,同样需要进行有效管理。
那么什么样的志愿者管理才是真正有效的管理呢?下面我们引出志愿者角色认同这一概念,针对如何进行志愿者角色认同实现有效的志愿者管理进行探讨。
(一)角色认同
角色认同,即个人的态度及行为与个人当时应扮演之角色一致。一个人了解了角色期望之后就有一个对角色规范的接受程度问题,即他是否愿意按照角色规范去做。一个人接受角色规范的要求、愿意履行角色规范的状况成为角色认同。[1]
角色认同被认为是一种推动社会人履行特定行为义务的力量,通过赋予行为一定的目的和意义,在树立社会人履行行为义务意识的同时,作为一种社会力量影响受众及社会结构,这种影响包括受众承认其个体占据某一位置的权力,以及他人认可其个体在此位置上而产生的行动。(二)志愿者角色认同的分类及作用
志愿者角色认同特指在志愿者这一特定社会群体中,基于其所扮演的各种角色,结合现实情境分析角色内部和角色间的联系和矛盾,进行判断和取舍,了解志愿者良好角色认同状态,帮助不断提升志愿者活动水平的过程,其中:
1.显性角色认同是志愿者在志愿者活动中主动表现出的希望得到认可的心理活动内容,主要包含四个项目,分别是角色定位,情感表达,意愿承诺,角色适应。
角色定位是指志愿者应对其所从事的志愿者身份有清晰的定位,具有明确的公益目标和兴趣所在,包括对自己作为志愿者所需承担的责任、行动计划中自己应发挥的作用、欲达成的目标方向等的知觉。如“作为治安志愿者,我的工作的职责是充分了解辖区社情民意”,“作为社区志愿者,服务孤寡老人是我追求的目标”,“作为赛事志愿者,我要利用自己的语言特长,保证赛事参与者从我这里得到正确及时的指引”。志愿者角色定位通常通过系统的培训来完成,如《北京 2008年奥运会媒体运行专业志愿者项目》中,在明确媒体运行专业志愿者工作领域后,对考核合格的志愿者进行《体育新闻概论》、《跨文化交流》、《奥运报道名篇选读》、《奥运国际媒体介绍》、《奥运会的媒体运行》等课程培训,充分保证了角色定位准确的志愿者在志愿者活动中,具备完备的知识结构并能够始终保持旺盛的冲劲和斗志。
情感表达是指志愿者对自己所承担的志愿者角色身份是否感到高兴、自豪或骄傲等情绪感受,如“我从事的志愿者工作让我感到充实快乐”,“我在志愿者工作中感受到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散发正能量是志愿者从事志愿者活动的基本表现形式,优秀的志愿者能够在以健康积极的心态从事志愿者活动的同时,传播、传递社会正能量。
意愿承诺是指志愿者对自己所承担的志愿者角色身份接纳、维护的意愿和态度,如“参加志愿者活动是人生历练的开端”,“作为志愿者,我庄重承诺:不以利益、金钱、扬名为目的,全身心投入志愿者活动”。不论是个人认知的意愿表达,还是形式上的签字承诺,意愿承诺是志愿者们表达以志愿者身份参与团队共同努力,增强志愿者们责任感的必经程序。
角色适应是指志愿者与其角色是否一致的行为表现,如“我在志愿者活动中的考评考核是否合格”,“身为志愿者,我是否对得起志愿者这个称号”。志愿者行动究其本质在于“奉献、友爱、进步”的志愿者精神的弘扬和公益行动的自觉参与和坚持,
这一切是建立在志愿者对自己角色认知和适应基础之上的,所以深人挖掘青年志愿者行动本身的内涵,注重其实质意义,是保障志愿者事业健康持续发展所必须坚持的方向。[2]
2.隐性角色认同是志愿者在志愿者活动中因客观原因导致其隐藏而未被发现的心理活动内容,包含四个项目,分别是角色冲突,角色超载,角色懈怠,角色对抗。
角色冲突主要是指志愿者所知觉到的角色理想与角色现实、自我期望与社会期望等的矛盾冲突状态,如“我在志愿者活动中无法找到自己的位置”, “我从事的志愿者活动怎么与我最初预想差距甚大?”。社会生活中,由矛盾导致的冲突无处不在,志愿者活动不外如是,只有认清并正确对待存在的矛盾,积极寻求解决矛盾的方法而不是漠视矛盾的存在,才能保证志愿者活动项目的长效性。
角色超载是指志愿者在志愿者活动中,所知觉到的超出预期的角色期望、责任、要求的一种不堪重负的状态,如“作为志愿者,我感觉自己很渺小”, “身为志愿者,怎么什么事情都在干?”。志愿者参加志愿者活动的动机非常复杂,通过详细掌握志愿者动机,匹配与其专业、特长和爱好相匹配的志愿者活动,避免与志愿者不适应或超负荷从事志愿者活动,满足志愿者的归属感,形成具有共同理想和兴趣爱好的团体。
角色退行(角色懈怠)是指志愿者角色行为中的一种懈怠或倦怠的行为表现,如“我投入志愿者活动中的精力比应有的少”,“我感觉志愿者活动就是每天不停地重复”。当志愿者投身浩如烟海的志愿者活动中时,繁杂单调的志愿者活动对年轻志愿者的心智既是锻炼也是考验,要充分考虑志愿者参加志愿者活动的自身能力情况,避免志愿者遇阻而退或受困绕行。
角色对抗是指志愿者在其角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对立的行为,如“于我而言,志愿者活动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志愿者活动就是加在我头上的另一把枷锁”。角色对抗的现象,多出现在志愿者组织借助行政手段,以规章制度为中心实现纪律监督和奖惩规则等手段的管理模式,如此往往极易将组织意志强加到个人头上。为避免角色对抗,应“以人为中心”,进行人格化管理,人性化引导,除了必要的引导和帮助外,减少对志愿者活动的干预。
三、志愿者角色认同在志愿者活动中的实践
结合国外志愿者活动发展经验及趋势,围绕志愿者角色认同,我们提出以下志愿者活动发展策略:
(一)明晰志愿者角色定位,避免角色冲突,促进志愿者活动的项目化。即每一项志愿者活动都需要经过项目开发、项目执行、项目监管和项目检视等环节,其中尤其要做好项目志愿者的激励与管理。作为公益活动的一种,志愿者活动需要自己创建项目活动进行开展,开展的志愿者活动项目应具备以下特征:一是以社会的实际需求为度;二是以志愿者活动推广的受众为界;三是以系统组织和科学引导为线;四是推动社会风气的发展,志愿者活动不能够再停留于自我参与,自我感受的层面,而是要去积极发挥影响力,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志愿者活动中来。
(二)引导志愿者进行积极的情感表达,考虑角色超载因素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打造志愿者活动的品牌化。在项目化的基础上,对于一些时代性强、创新性强和专业性强的志愿者活动项目实施品牌化管理,加大扶持力度,逐渐扩大其影响范围。如珠海开展的“春苗计划”支教活动,组织者从学生、学校和学生家长三方面入手,完整地了解当地的教育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支教。同时为了促进支教的可持续性发展,打破传统支教时间短、成效低的弊端,通过固定热线和信箱让志愿者和当地学生保持长期联系,并设有老师顾问团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通过不断发展、增加的固定支教关系,打造品牌支教活动。
(三)参与意愿承诺,认清责任,防止角色倦怠,融入志愿者活动的国际化建设进程。在品牌化的项目中,挑选一些具有国际普遍价值的项目参与国际性交流,如贫困、少数族群、妇女儿童等领域的项目,通过自身的行为去感染和唤醒更多的人参与到志愿者活动的群体中来,扩大志愿者活动的国际声誉。
志愿者活动最大的美丽就在于它的无功利性,这也是当今社会最缺乏的品质,研究志愿者角色认同的目的就是要以公益活动或最原始的精神唤醒人们心中埋藏已久的公益心,让人们了解社会公益,传递、汇集社会的关爱,这是所有志愿者要时刻铭记的,这也是未来志愿者活动发
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志愿者面试与其他职业的有所不同,由于志愿者要面向大众,为大众服务,故在着装、外貌、形象、气质等方面要尤为突出。志愿者在礼仪、语言、表达方面也要表现良好,做到志愿者应有的职责。
面试时,穿着大方得体、整洁,坐姿端正,面带微笑。积极发言,有自信,要收放自如。不要戴各种首饰,穿正统着装,发型要大方,体现出自然、气质的精神面貌。
普通话和英语在志愿者看来尤其重要,建议大家在面试的时候不要太过紧张,尽量将语言表达清楚,要适当地运用停顿、语调等手段来增加语言效果。说话时,要语言平和,音量不要太过响亮和微小。
语言表达准确简洁、流畅清楚,能很好表达自己的意思,善于运用语音、语调、目光和手势。面试时,思路要清晰流畅,具有条理性和连贯性,每句话有运用自如。面试回答问题要注重诚实,热情,要富有朝气和积极向上的感染力。 回答时也要点到自己很注意细节,具有吃苦精神。
有较好的交际能力,对于较为熟悉,面试场面活跃便能胜人一筹。曾多次参加志愿服务工作、经验丰富且认识深刻,对志愿者工作充满激情并且以此为乐者在面试时便多了一块筹码。
一、适应形势发展,努力学习,提高自己
形势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新的情况是在不断发生和变化,作为基层工作者,为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增强办事能力,就必须加强自己的学习,在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的同时,今年以总书记的建立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理论学习为主,通过学习能够初步理解,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到今天,江总书记提出建立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以及为什么要建立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怎样才能建立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基层工作虽不需要高深的理论去指导,但如何使农村社会更加和谐,经济更能长远的发展,就是要求基层工作人员要认真学习,要学习政治,学习法律法规,以及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不断武装自己的头脑,只有这样才能对农村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妥善处理,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和损失。
二、从思想上扎根基层,与时俱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到基层工作,是一项光荣的任务,这就要求我们科普志愿者真正的安心基层,热爱农村,埋头苦干,心系百姓,做出不平凡的业绩。首先,要带着感情工作。我是一名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对养育自己的这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对于这方土地上的父老,更有着血浓于水的亲情,正因为热爱农民,热爱自己的家乡,所以总有使不完的劲,在校的事情做起来也是兴致勃勃。其次,要不辱使命,认认真真地抓好每一项工作。在基层,就要俯下身子,沉入实际,和农民交朋友,把农民的需要当成自己的责任。再有,工作要有韧劲。自工作以来,我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有工作上的,也有生活上的,但是我始终坚信没有过不去的坎儿,一切困难都只是暂时的,凭借坚定的信念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才使我的工作不断向前推进。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人类实践和认识的发展规律。在新形势下,科普宣传工作要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在宣传形式上,要善于学习和利用各种新兴的传播媒体,不断创新宣传形式,既注重“阳春白雪”更注重“下里巴人”,千方百计激发群众的积极性,是宣传生动活泼、入心入脑,实现宣传思想工作的观念创新。在社会主义的正确领导下,现在的农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村里宣传事情都靠广播,现在显然已经打破了正中单一的方式,村民可以通过宣传栏、电视、电话、电脑等通讯工具获取更多的信息。
当前全球环境状况的现实是:“人类和自然正走上一条相互抵触的道路。人类在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同时,自然界也将以其不可征服的力量向人类进行报复,而觉悟的人类似乎不再依据自己无穷的智慧来征服自然了,而是正试图建立一种与之更加和谐的关系,人类的目光开始更多的投向未来”。否则“扭转人类遭受巨大不幸和地球发生突变之趋势只剩下不过几十年的时间了!地球是有限的,不加限制的人口增长构成的压力,对自然界的要求,可以压倒为实现持续发展的未来所做出的任何努力!”因此全球环境状况可以这样评价:“局部有所好转,整体还在恶化,形势相当严峻,前景不容乐观”。
其中,“生命之伞”臭氧层变薄洞开、大气污染严重大量温室气体排放致使全球变暖、气候变化异常、自然灾害加剧、水资源馈乏并污染严重、海洋毒化、农田破坏、滥伐森林、动植物物种减少,有毒化学品和核污染废弃物猛增、环境公害损失巨大,人本健康状况恶化、以及全球每天以25万人的纯增加(注:全球每14个月纯增加约1亿人,地球上的资源最多能养活80亿人,现在已达到68亿)这是对地球最严重的危险!这一切绝非危言耸听!
同时,保护环境不单纯是政府行为,更需要全民的积极参与,尤其是民众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举一个小例子:人们都知道粮食、蔬菜、水果被污染后会影响健康,但不知道一节废旧电池当生活垃圾丢弃在自然界将污染1立方米的土壤。这个知识在发达国家连幼儿园的小朋友都知道,而我们的居民即使知道也照扔不误,因为他找不到回收旧池的地点。因此,利用社区科普大学这个平台,宣传环保,唤起民众环保意识,提高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造福子孙后代,这是我作为一名老环保局工作者择善而从,责无旁贷的义务。
三、继往开来,不断创新
首先,向大家介绍在座的各位校领导。
潍坊社区社工委李国弟书记、洋泾中学校长胡雨芳老师、洋泾中学党总支副书记张东升老师、洋泾中学副校长王珏老师、洋泾中学德育处主任吴宝贵老师。
感谢各位校领导对学生志愿者活动长久以来的支持。
本届高二的志愿者活动已经开展了一年了,这一年的活动究竟开展地怎么样呢?下面请团委志愿者部部长杨怡同学为我们总结这一年的志愿者活动。
志愿者部年底
感谢杨怡同学的讲话。
在这一年的活动中,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志愿者和集体。他们默默无闻,仅是众多志愿者中的几个个体。但他们是负责的,尽心尽力地做好每一项工作;他们是热情的,用热忱打动每一个人;他们是细心的,细致、耐心地参与志愿者活动。
下面,请王珏副校长为我们宣布20__学年度洋泾中学志愿者服务优秀集体的名单。请获奖班级团支书上台领奖。
优秀集体领奖
接下来同样请王珏副校长为我们宣布20__学年度洋泾中学志愿者服务优秀个人以及优秀小组名单。请获奖班级团支书上台领奖。
优秀小组、个人领奖
看到了那么多优秀的志愿者,我们的内心充满了喜悦。希望大家继续努力,将这种精神继续流传下去。接下来,请获得本次优秀集体之一的高二(12)班代表张翰同学上台发言。
往事如歌——一名优秀志愿者代表的感言
张翰同学在一年的志愿者服务中有很深的感触,品到了收获的喜悦。相信很多高二的同学都会有同样的感受。而高一的同学很快也将在志愿者活动中慢慢感受到。
下面一个议程,请乔老师宣布成立洋泾中学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决定。
宣读《成立洋泾中学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决定》
在这里衷心地希望洋中志愿者协会的成立能更好地为洋中志愿者工作服务,使洋中志愿者活动更上一层楼。
接下来,高一志愿者交接仪式开始。
首先有请洋中胡雨芳校长及潍坊社区党工委书记李国弟老师分别向高一志愿者代表授予洋中志愿者服务队以及潍坊街道洋中志愿者服务队旗帜。
授总旗
两位领导将旗帜授予了同学,同时也寄予了他们深深的期盼。我们也将不负众望,一定会很好地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
下面请高二志愿者代表向高一志愿者代表授予志愿者服务旗帜。
授分旗
请旗手退场。
高一的同学从高二同学手中接过了旗帜,身上也多添了一份责任。希望你们能够做出成绩,翻开洋中志愿者服务崭新的一页。
下面,请校领导向高一同学颁发志愿者服务证。请高一各班团支书上台领证。
团支书领志愿者服务证
一本本绿色的证书正如一片片青春的朝气。愿大家在志愿者活动中也能充满着这样的朝气。对于高一的同学,可能只是刚刚开始志愿者服务,他们又是怎样看待志愿者服务的呢?
下面请高一代表廖欣同学上台发言。
高一代表发言
相信廖欣同学的发言也说出了许多高一同学的心声。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高一的同学们,就要看你们的了!
下面,将进行洋中青年志愿者宣誓仪式。请杨怡同学上台领宣。
志愿者宣誓
20__年__月*日到__月__,我们通过了社团报名参加了志愿者,因为是广西一年一度的三月三唱歌节日,外面的活动非常的多,学院社团组织了志愿者去帮忙,同时也是为了丰富我们的大学生,让我们亲身体验当志愿者的感觉,提高自身素质。我们经过志愿者的培训后,从19日就去__县城参加了活动。这几天天气非常的热,太阳火辣辣的当空照,我们依然穿着那橙色的志愿者工作服在太阳底下工作。很少有休息的时间,让我们感受到了当志愿者是那么辛苦,真的很累,平常看到别人当志愿者时自己是那么羡慕,以为是件轻松的事情,现在轮到自己才明白并不是自己想像的那样很好玩。我们这几天的志愿者活动都是在那火辣辣的太阳下过来的,特别是__月__日那天,因为是三月三,工作量更大,从早上七点忙到晚上十一点,我们仍然坚持苦中作乐。
参加了这三天的志愿者活动,虽然很累,但让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当亲自将那志愿者特有的彩带绑在经过的人们手中时,心理切切实实感受到志愿者的温馨。志愿的工作不仅是个人能力的提高,同时也是个人价值和内在素质的提升。
也让我深知,作为一名志愿者,我如果要提供志愿者服务,首先必须了解服务对象的特点及需要,然后反观、审查自己,及时补充自己的知识,为服务做积极的准备。这不是一个只需简单奉献,轻而易举的过程。这是一个让志愿者在服务中自身不断得到提高和升华的过程。
时光慢慢逝去了,然而青年志愿者一颗为人民服务的心依然持续跳动着,在青年志愿者工作期间,我充分认识到了一名当代志愿者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更认识到当代一名大学生的未来奋斗目标。
这次为时三天的志愿者服务活动伴随着三月三歌唱节的结束而告一段落了,可是它给我带来的影响却是永久的。我十分感谢学院爱心志愿者协会给我们这次宝贵的机会,让我们能在志愿服务活动中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奉献自己的爱心,去感染他人,让人们在得到帮助的同时树立起对生命价值、人生、社会和人类的一种积极态度。
志愿服务是改进和提高自己的过程,是先提高自身素质,再服务社会的过程。志愿者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同时,自身得到提高、完善和发展,精神和心灵得到满足,既是“助人”亦是“自助”,既是“乐人”也是“乐己”。我们每个人都有参与社会事务的权利和促进社会进步的能力,同样每个人都有促进社会进步繁荣的义务及责任,参与志愿服务是表达这种“权利”与“义务”的积极和有效的形式。
我们总结出了志愿工作具有志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组织性四大特征:
志愿活动具有以下积极意义:一是传递爱心,传播文明。二是有助于建立和谐社会。志愿工作,提供了社交和互相帮助的机会,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及关怀,减低 彼此间的疏远感,促进社会 和谐;三是促进社会进步。社会的进步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 力。志愿工作 正是鼓励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服务社会的行列中来,对促进社会进步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对志愿者个人而言,志愿活动具有以下积极意义:一是奉献社会。 志愿者通过参与志愿工作,有机会为社会出力,尽一份公民责任和义务。二是丰富生活体验。志愿者利用闲余时间,参与一些有意义的工作和活动,既可扩大自己的生活圈子,更可亲身体验社会的人和事,加深对社会的认识,这对志愿者自身的成长和提高是十分有益的。三是提供学习的机会。志愿者 在参与志愿工作过程中,除了可以帮助人以外,更可培养自己的组织及领导能力。学习新知 识、增强自信心及学会与人相处等。
论文摘要:服务学习具有将社区服务与学术课程结合起来的课程与教学取向,具有明确而真实的学习目标、适应真实的社区需要、学生做决定以及分析性反思四个特征。服务学习理念对我国高校青年志愿服务体系的构建提供了诸多启示:理念上要以学生为本,活动内容与形式上要以社区为基础,训练和督导要以专业化为目标,维系和奖励要以自我满足为需要。
服务学习(ServiceLearning)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将社区服务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的开放性的学习方式。通过服务学习,学生可以在生活情景中运用知识,并从经验的反省中获得未来生活所需要的知识,进面提供进一步获取知识的动机,同时形成公民的责任。…简单地说,服务学习是由学校设计一些方案,通过在社区里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服务性活动,使学生掌握各种知识。服务学习在美国相当普遍。由于服务学习具有灵活性、实用性及实效性等特点,也逐渐得到了国内广大教育者的推崇。笔者认为,服务学习理念对于加深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认识,构建高校青年志愿服务体系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一、服务学习的内涵、特征与功能
在美国《国家与社区服务法案》中,服务学习被视为一种方法,包括以下四部分内容:第一,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借助于参与的服务活动,该活动是一种有组织的服务,由学生与社区一起协调,并符合社区真正需求。第二,服务学习融入学校课程,让学生针对服务学习中的所见所为进行思考、讨论与写作。第三,服务学习提供学生应用所学新知识到社区真实生活情景的机会。第四,服务学习将学习的教室扩大到了社区,有助于增强学生对他人关心的情感。可见,服务学习是一种融合服务与学习的学习方式,强调服务与学习同等重要。服务学习的基本特征包括:明确而真实的学习目标;适应真实的社区需要;服务者做决定;分析性反思。
服务学习的功能具体体现在学生、学校及社区(社会)三方面。就学生而言,服务学习可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还可以增强他们在真实生活情景中的学习能力、反思能力与批判思考能力;就学校而言,服务学习可改善师生关系,增进师生互动,使学校成为更开放、更适合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学习场所,同时学校也可从社区得到不少资源与支持;就社区而言,学生为其提供直接服务,可以给社区带来实质性的帮助。
二、服务学习与志愿服务之间的关系
服务学习和志愿服务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志愿服务是指任何人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在没有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的服务,具有志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组织性四大特征。志愿服务具有多元化学习方式的特点,Wilson指出:志愿服务组织具备较好的学习气氛,可以经常通过与他人互动及工作经验积累进行学习,志愿者在组织情境下,通过参与服务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学会目标管理、时间管理、团队协作等,而学生则可以通过这种服务学习的方式成为被别人尊重的独立个体。因此,“在服务中学习”是服务学习与志愿服务的共同点。
服务学习以社区服务为平台,但不同于单纯的社区服务,是否具有课程整合和反思的要素是两者的本质区别。社区服务和志愿者行动的核心都是服务,其主要目标是通过服务满足社区的需要,与课程没有任何正式的联系。而服务学习的核心是课程、服务与反思的结合,比社区服务多了课程整合与反思的过程。
三、“服务学习”视阈中的
高校青年志愿服务体系服务学习包括以下四个阶段:准备(preparation)、开展服务(service),反思(reflection)和最后总结(culmin~ingactivities)。[5借鉴服务学习理念,笔者认为,构建高校青年志愿服务体系应包括以下环节:规划、培训、服务、反思和评估。在具体构建和实施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设计与理念:以学生为本
青年志愿者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服务学习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服务者作决定”,因此设计服务活动,要以学生为本,尊重他们的创造精神,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使服务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觉推进自主管理的有效实践。“以学生为本”,一方面是“服务学生”,即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通过服务实践,使其对教学内容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层面;另一方面则是“学生服务”,即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服务于社区,向社区成员传递新理念,传播科学知识,繁荣社区文化。
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应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将这一原则贯穿于服务学习的全过程。在目标确定、内容选择、实施行动、反思评价的环节中落实民主管理,让学生切实参与进来,促使学生成为自主的公民。首先,制定服务目标时要考虑目标范围、有效性、可行性、相容性和明确性,能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能力、社区资源及可供的时间内顺利实现,能使不同的学生从目标中对所期望的结果获得相同的理解。其次,志愿者活动的工作重点、内容、方式、方法要结合志愿者和服务对象的具体特点,根据志愿者不同的个体条件、服务意向、兴趣及需要安排相应的工作,这样既能使学生获得探索的满足感,又能使学生的知识经验与其他令人满意的学习经验联结在一起,产生情境类化迁移。再次,要发挥志愿者的主观能动性,为服务对象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同时,也要强调教师在服务行动的指导作用。
(二)内容与形式:以社区为基础
“适应真实的社区需要”是服务学习的又一显著特征。服务学习在本质上是要解决学生为什么而学习的问题,即学习的意义问题。对生活在特定社区中的人.社区需要就是社区中每一个人的需要。满足真实的社区需要不仅能为服务学习创造好的环境,其本身也是寻找学习意义的过程。“只有当学生帮助满足真实的社区需要或帮助解决对社区重要的问题的时候,服务学习才是有效的。当服务学习被人为弄成或碰巧弄成‘做作的工作’(make一work),它就是无效的。”
(三)学习与培训:以专业化为目标
通过研究发现,学生的服务学习经验与学术课程的联系越紧密,服务学习的成效就越大。服务学习与学术课程的整合不仅是实施服务学习的关键,也是服务学习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的重要标志。服务学习中的志愿者培训不但强调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还会根据社区服务的需要,及时提供各种资格培训和课程训练,加强对志愿者服务所需的技能技巧,如沟通技巧、团队协作、组织领导、快速适应环境能力等方面的训练。高校青年志愿服务要达到“专业化”,应做到:一是与专业结合开展服务。如生物环保专业的学生开展“保护环境”服务活动,法律专业的学生开展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活动,外语专业的学生开展义教等等,这样既能提高服务质量,体现专业水平,又能促进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和实践能力。二是志愿者必须接受专业、系统的培训,内容可以包括基础理论培训、专业技能培训、社会沟通能力培训,组织管理能力培训等。通过专家讲座、集体学习和实地考察等形式,为学生学习了解专业理论、组织管理等方面知识提供机会。培训结束可颁发结业证书,同时请学生提建议,以便志愿者今后组织开展更加实用的培训,帮助他们实现自我发展。三是要具备志愿者专业精神,增强责任意识。服务学习是一种综合学习,除问题解决学习之外,“体验学习”占很大比例,如照顾孤寡老人和残疾儿童之类的服务学习,而情感的升华则是重要目的。全美服务学习委员会主席、参议员格伦说过:“服务学习在读、写、算3R教育之上又增加了关键的第四个R——责任(Responsibility)。”
反思是服务学习的关键部分,青年志愿服务学习中的反思既包括学生的反思,也包括教师的反思。学生的反思包括“我在服务中是怎样运用所学知识的”,“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我的行为、观念需要有哪些改变”等内容。教师的反思则包括”我的教学是否对学生的服务活动产生了启发,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学生是否把服务与课程内容联系起来了,如果没有,我该怎么做?”等。反思形式既有学生或教师个人的反思,也有教师组织的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的反思。反思是为了进一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纠正不当的行为习惯。在反思结束后要撰写日记或报告以促进提升。
(四)维系与奖励:以自我实现为需要
志愿者维系这一环节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留住志愿者的问题,而要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是要强化他们的参与动机。因此维系就要尽可能赋予志愿者动机,使他们在从事公益服务的同时,得到心理的满足。美国专家保罗·杰·伊尔斯利认为,在美国这个个人主义至上的国家,却有那么多的人热心志愿服务事业,原因之一是“志愿者从这些活动中获得了更多的东西”,志愿者也是需要利益的,当然不是物质上的,而是精神上的利益,是一种高尚的利益,如人道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实现、奉献社会的满足、学习新事物的机会、提高技能、参与社会、寻求情感上的慰藉、觉得自己善良、有益于人、被人需要等。。。
奖励是服务学习的要素之一,奖励能使相关部门、学校,尤其是学生为他们所做的事感到自豪。对相关部门和学校而言,奖励能增强其推动服务学习的成就感和持续开展的决心;对学生而言,奖励能增强他们的自尊感,使他们更愿意在日后继续参与服务学习活动;对社会而言,奖励有助于社会大众了解、接纳和认可服务学习活动,有助于吸引更多的学校和青少年学生参与,有助于获得更多的支持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