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车夫是伟大的。那个女人或许是可鄙的。但是在车夫眼中,即使在看不起,她还是个人,这是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所办不到的。这也体现了他——一个车夫,一个最底层的小人物,却懂得很多上层人士所不懂得的最起码的尊重底层人士。
现实中像小说中车夫一样的人也还有很多,如网上最近炒得很火的犀利哥事件中的一个网友“老馋猫”,在网上大多数人都以PS犀利哥图片为豪的时候,在网上就是这个网友第一个表达了自己的心声,他认为犀利哥作为一个乞丐已经很可怜了,他最需要的是温暖,是关心,而不是恶搞。虽然他的这些行为不一定都能被人所认可,至少我是认可的,他尊重别的人,一点不自私,这种人值得我尊重与学习。
读了这篇文章让我明白了不是每一个人都是行尸走肉,不是每一个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不是每一个人都配做人。在鲁迅那个年代,正如屈原说的一句话可以形容,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以鲁迅笔下车夫为代表的不少人都是清醒的,至少有良心和尊严。但现在很多人良心已泯,为了利益,敢于放弃良心和尊严。
当然,这类人虽然不值得同情,但还毕竟是人,给予最起码的尊重就行了。关键是我们应该学习车夫那种人格,至少要学习作为一个人应有的品质。
在鲁迅先生的众多文学著作中,有一篇短小,精炼,却寓意深刻文章,名叫《一件小事》。其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不是车夫的淳朴与善良,而是鲁迅先生敢于自我解剖的精神。
文章讲述了民国六年的冬天,鲁迅先生雇了一辆人力车去赶路,却碰倒了一位老妇人。尽管鲁迅先生坚持认为她没有受伤,车夫却毫不理会,带着老妇人走进了警局,通过发生在小人物身上的这件小事,使鲁迅先生看到了国家和民族的希望。
当时的社会十分黑暗,鲁迅先生对国家没有了希望,已经不在乎那些所谓的国家大事,脾气越来越坏,也开始看不起人。开头中,当车夫扶起老妇人时,鲁迅先生没有同情,而是在一旁幸灾乐祸:“车夫多事,也是自讨苦吃,现在你自己想法去。”为下文的转折埋下了伏笔。
在看到了车夫的行为后,作者毫不留情地批判了自己:“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渐渐地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批判自己的渺小,心灵的黑色,对车夫的尊敬溢于言表。结尾,作家做了深刻的反省,改变了以前的自己,有了新的希望。时时在困难的时候用这句话鞭策自己,“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了我的勇气和希望。”
读完这篇文章,我也渐渐联想到自己。在生活,学习中,我从没有像鲁迅先生那样自我解剖,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反省,甚至也很少听取别人对自己批评,就算有缺点也不承认:一次考试,我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回家后边和爸爸开始了分析,中间的许多错题,我都是因为没有掌握好基础知识才丢分。
可我却自欺欺人,坚持认为自己学的很好。爸爸一指出我的错误,我就怒目圆瞪,强词夺理地反驳:“才不是这样的,我明明就是粗心大意!”紧接着,又想尽办法,证明这些题目以前正确过。无论如何都不肯接受自己的缺点。想起这件事,我不禁感到万分后悔。对“别人的解剖”都无法接受,那又怎么可能自我解剖呢?
鲁迅先生为什么拥有这样的成就?因为他不但“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更重要的是,鲁迅先生具有敢于自我解剖的勇气,当我们发现自己的缺点时,不是逃避,而是勇于正视它,敢于与它搏斗而不在意他人的指指点点,这样,你才能走向成功!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名为《一件小事》,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件小事也能研究出大事,只要认真探索一定会成功。
文中小姑娘的一句话就能把解释中的谬误,体现的淋漓尽致,也正是因为这句话让拉曼成为了科学家,而被科学界称为拉曼效应,由此不得不承认拉曼的成功离不开小姑娘的疑问》所以说真理是在别人的疑问中和自己的探索中来完成的。
记得我也读过这样一篇文章,那是两个刚走出校园的女大学生去公司面试,因为路途遥远,他们需要早公共汽车去面试,她们俩刚刚上车,就发现一位老人站在她们旁边冲他们笑了笑,其中的一个女孩子假装没看见把脸扭了过去,看着窗外。
另一个则起身,把座位让给了老人,把脸冲到窗户边的那个女孩说:你傻啊!我们需要做很长时间呢!你怎么能把座位让出去呢!让座的女孩说这是我应该做的呀!自古以来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这一切老人都铭记在心,又冲他们笑了笑,时间过得很快,她们到了公司,来公司面试的人很多,可以说他们成功的几率很小很小,可正是这样,让座的女孩成功进入到了公司。
然而没有让座的女孩,无论学识与长相都远远超过了让座的女孩。最后公司告诉她们,公共汽车上的老人是公司故意安排的。因为公司知道这辆公共汽车上有到他们公司面试的人,没有让座的女孩离成功只差仅仅一步,所以,看一件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让她与成功遥不可及。
我们只有时刻注意,留心发现,发现小事,重视小事,小中见大,才能从一滴小小的水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要把一件小事,不当做事,也许一件小事能使你离成功更进一步!
学完了《风筝》以后,从老师口中,我对鲁迅又了更深的了解,便再次捧起书柜里沉睡已久的《鲁迅作品集》,再次读起了《一件小事》。
一年前,我读这篇文章时,只觉得这是鲁迅摘录了生活中的琐事,从而赞美了车夫的善良。而现在我体会更多的,则是鲁迅对自我的深刻解剖。就像鲁迅所说:“我的的确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出情面面得解剖我自己。”
在《一件小事》中,“我”一直怀疑跌倒的老妇人装腔作势,所以不以为然;而朴实、善良的车夫,却扶起妇人毫不踌躇。他将自己与低贱卑微的的车夫相比,却觉得车夫如此伟大,而自己却十分渺小。
车夫在那时的社会,是属于最底层的角色,他的社会地位低微,无论是文化程度,还是思想和涵养一定远远不及鲁迅。就是这样一个身份低微的人,也可以拥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这说明在当时封建思想阴影的笼罩下,鲁迅不受影响,大胆的提倡“人人平等”。
“老实说,便是教我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人。”让我感受颇深。鲁迅用他犀利的笔批判着当时社会,愚昧的人和不公的事。可是这些普天一色的批判现实的文章却令我忘而生畏。一些不被察觉的社会弊病令鲁迅痛心。社会有黑暗面,但无可否认的是,它也有光明的一面。生活中也有像车夫这般善良的人,他们拥有高尚的品质,宽容的心态。
他不一定要用辛辣刻薄的语言嘲讽着愚昧的人们,刺伤他们,让他们从沉睡中觉醒。也许这样,人们会被他深深刺痛而无法自拔。他不如闭上那无情斥责人们的嘴,开始赞美更多具有优秀品质的人,鼓励人们积极向上、奋发图强,将他们的笔化为向人们张开双臂的春天,在不远处挥舞着手,面含微笑……
看完《一件小事》,我突然意识到人情冷漠连“鲁迅”也没能逃脱。从1920年到现在我们的社会只是更进了一步,现在的社会是把一件小事尽量弄成一件大事,就如药家鑫。
现在的社会每个人都只想着自己的事,都只考虑着自己的利益,害怕惹祸上身,害怕上当受骗,害怕飞来横祸,害怕祸从口出,总之就是害怕一个祸字。正所谓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渐渐地大家都变成了路人。
沿街的乞讨者,我不会多看一眼,他们得不到我的同情也得不到我的接济,因为我害怕上当受骗,即使是他们皮肉溃烂,四肢畸形,以及无法形容的惨现。同时我也觉得钱给得太少伤了别人的自尊,钱给得太多又伤了我的钱。但遇见“化缘”的和尚或者尼姑,我却愿意慷慨解囊,虽然自己觉得是上当受骗,但我也愿意。可能是鬼神在作祟吧。
大街上的'围观我也不会多看一会儿,我觉得这都是些毫无意义的争论,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多听一会儿只会误了自己的行程。都说男人是目的性动物,女人喜欢闲言闲语,但我也没看见女看客。虽然我不喜欢围观这些小事,但我对街边卖狗皮膏药的却特别感兴趣,总是想要看个究竟,究竟是什么吸引着那么多人,是什么能让人们上当受骗。肯能正因为如此我忽视了很多为理而据理力争的场景,自己也变得更能忍耐。忍耐不平,忍耐不公,害怕惹祸上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