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再别康桥》的意象

2024-09-26 来源:华佗小知识

篇1:再别康桥意象

再别康桥意象

意象是指凝结着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即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事物凝聚一体的艺术形象。它可以存在于诗文字里行间,也可以浮现于言外之意,抑或两者兼而有之,教学《再别康桥》一诗时,引导学生从解读意象的角度去品味诗歌,就可以收到纲举目张,融会贯通的效果。

1、形神兼备,以形传神。诗歌的第二节把金柳比作新娘,形似神肖,别致新巧。河畔垂柳,冰清玉洁,柔曼飘拂、夕照霞辉,给她镀上了一层金光闪闪的颜色,她多像一位长发飘逸、风姿绰约的新娘。她的玉树临风、婀娜多姿的倩影倒映在康河里,也荡漾在诗人的心河中,并激起层层的情感涟漪。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怎能不心动神摇呢?爱恋康桥的'一草一木,如同迎亲娶新一般,深情痴迷,徐志摩在这里决不仅仅是绘形摹态,他是传情达意,表达一份对康桥风光,对失落情意的眷恋、追恋。他爱康桥,更爱遗失在这里的情真意切的美梦!

2、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诗歌的第三节描绘了一个意象“青荇”,是对第二节的补充和深化。 ,又似乎在向人们炫耀它们生长环境的美好。表达着抑制不住的幸福感和喜悦感。它们能与这里的蓝天白云、绿树黄花、和风柔波、霞光桥影长久厮守,难怪诗人流连沉醉,心甘情愿做康河柔波里的一条水草。物我一体,水乳交融,物即我情,我情即物,诗人简直就是一条会思想、有情意的水草!这种描写类似于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的情景,给人一种情真意切,不能自已的兴奋和喜悦,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3、虚实结合,以实衬虚。诗歌第三四节写“青潭”,先实后虚,虚实相生,青荇浮藻之间,荡漾着绚丽多彩的晚霞,波光潋滟、水天一色,如梦似幻,亦实亦虚,怎能不让人心向神往,如醉如痴!于是诗人乘兴撑篙荡舟,披星戴月,漫溯康河,去追寻遗失的美梦,去重温夕日的欢乐。星汉灿烂,星辉点点,诗人大有东坡泛舟赤壁时那种“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感觉。他心花怒放,陶醉在这星辉迷人的夜色当中,禁不住引吭高歌,一吐回到过去,情不自禁的喜悦心情。这两节诗文围绕“青潭”展开行文,先把清潭想像成绝彩斑谰的梦,再由“梦”联想到以前寻梦的浪漫。眼前所见为实,联想、想像为虚,由实到虚,借潭写梦,融情于梦,借梦发感,以实衬虚,虚实相映,诗意地表达了诗人的浪漫情怀。

4、动静结合,以静衬动。诗歌首尾两节都写到了“作别云彩”这一细节。前者显得飘逸高洁,依依难舍;后者则见感伤落寞,无奈决绝;“云彩”这一意象以静衬动,精妙入微的折射出诗人隐秘难言的复杂心理。云彩高洁秀美、宁静祥和,诗人视作朋友、知已,与他作心的交流:当年你或许飘浮在碧绿的草坪上空,装点着蔚蓝的天空,为我遮挡炎炎烈日,见证我痴迷康河、回归自然的诗心画意。如今,你远举飘飞,离我而去,我也带着割舍不下的眷恋,惆怅远你而去。永别了,飘逸的云彩。永别了,静美的康桥!

诗人具有深厚的古典诗词修养,深得“意象”三味。新诗写得象古诗一意象纷呈,韵味无穷。的确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好范本。立足诗歌,知人论诗,扣住意象展开联想分析,不仅可以体察诗情,洞悉诗人心声,还可以强化感情,提升我们诗歌鉴赏品味,这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1、云彩

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2、金柳

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

3、水草

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

4、水波和星辉

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

篇2:《再别康桥》意象分析

《再别康桥》意象分析

金柳 :代表柔美,在古语中表里别之意。这里充分体现了他对康桥的依恋。

潭水 。

星辉 :表示诗人诗人对理想的追求,对新中国充满希望

而后来“但我不能放歌”把整首诗从美好带入失落,哀伤。。

最后“悄悄的我走了”与前面“轻轻”产生对比。“轻轻”是指动作方面。

离别对于历代文人墨客而言,多以述说悲伤情绪为主,例如:柳永有“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王实甫有“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维有“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骆宾王有“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现代诗人徐志摩试图从离别的悲伤情绪中解脱出来,他在诗句的意象选择上显得独具特点。

其一,诗中最具代表性的意象是水,水清如明镜,包容着水上的一切。

“那河畔的金柳”成了“波光里的艳影”,荡漾在诗人心头,也荡漾在读者心头,榆阴下的潭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只有心清如水,才写得出如此清澈美妙的句子;水流似春风,没有深情的水的抚摸,“软泥上的青荇”怎会“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因为这水的多情抚慰,诗人竟然“甘心做一条水草”!诗人对康桥的情确如水一样清澈!

其二,古往今来,文人的别离都是销魂断肠的,徐志摩却借助轻松的语言来承载沉重的心情。

因此,诗一开头,就让这种情如云一般飘渺在空中。云,具有轻轻飘动并且速度很慢的特点,既捉摸不定,又实实在在;既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云彩”充分体现诗人飘逸的离别情绪。“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挥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优美的旋律,抒写出诗人如彩云飘飞般的洒脱的风度。

柳是中国诗歌中传统的意象,历代诗人之所以钟爱它,一是取谐音“留”,即对别离的人的挽留之意;二是取一枝插入土壤就能生长的旺盛生命力之意。但徐志摩却拓展了它的意象,把它活化成了“新娘”:“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把柳比作夕阳中的新娘,形象逼真地写出了夕阳下柳树的美好姿态,也写出了诗人对康桥浓烈而温柔的爱。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的时刻,由此可见,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中国古代有折柳赠别的习俗,例如:“词曲笛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在本诗中诗人的`这一幻影,既有对美好理想的追忆,也是对如歌青春的唤回;既是甜蜜爱情的再现,也是对过去爱情的怀念。。快乐的是可以在康桥寻梦,寻找青春、理想、爱情之梦,“撑一支长篙”,到康河中“寻梦”,寻到了满满的“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是何等畅快,何等惬意!

总之:本诗的意象选择,是值得每一位读者细细品味的,这种经诗人运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既深深地打动了诗人,又让读者为之拍案叫绝。

拓展阅读:《再别康桥》读后感

你来或者不来,去或不去,康桥都在那里,不喜不悲。倒是来这里的人在康桥的柔波旁、榆柳下演绎他们的悲欢离合。

你是人间四月天的烟云,黄昏吹着晚风的柔,轻如风,悄无声息,轻如雪,悠闲飘落。来时一袭长衫,去时衣袂飘飘。挥手之间,西天的云彩成为你永恒的背景,。当时伊人在,曾伴彩云归。

因为喜欢一个人,所以喜欢了一座城市,所以喜欢了哪里的一草一木。轻柔的晚风,吹拂河畔渡满霞光的柳枝,摇曳出一份妩媚,晃动出一丝娇媚,荡漾成粉红色的回忆。回忆会褪色吗?波光里的艳影告诉我,依旧如昨。所有的前尘往事一同随波荡漾起来。

还是那条河,还是那湾水,清凉氤氲在心头。做康河里的一条水草吧,悠闲自在地摇摆,用自己喜欢的姿势,没有嘈杂与喧嚣,没有羁绊和束缚。没有争夺与血腥。如果这里是桃源,我就是那一株桃树,简简单单,别无所求。

一条水草也会有梦,绝不因它是一条水草而卑微。自由的空气,静美的恬淡,爱的馨香。倘若这是卑微的,也是伟大的卑微。因为梦里的清泉折射的是七彩的阳光,纵使世事变迁,物是人非,纵使梦想别现实割得支离破碎。每一个碎片都会保留它最本真,最完整的原貌,即使尘封在心底,也会随心动而鲜活。

探寻,追寻,寻到过那隔绝人世的优美与宁静,在星光与波光中涵养着自由的灵性,忘情于康桥的优美,沉迷于自然地纯洁,人生在奇异的月光下斑斓而多彩,奏响美的旋律,放飞爱与自由的翅膀,在星辉斑斓里放歌,那是理想的宣言。

哀莫大于心死,其实其莫大于心不死,其实哀莫大于心不死而不得不死。那首欢愉轻松的歌如今唱来必定变得沉重而无奈,理想的琴被现实折断了弦,语气痛苦的回忆不如选择忘记,语气厉声质问,不如选择沉默,与其选择苦苦哀求不如选择淡然放手。抓不住的何止是时间,春去春来之后,沧桑的何止是双眸。就让笙箫去演绎我沉默的离歌吧。

该是离去的时候了,再见!四季常青最翠绿的草坪、天空的行云、大地的温软、漂浮在水面上的桂花香、带着草味的和风以及看天、听鸟、读书……所有的梦意与春光,再见!人生的春天,还有那个人。

不想让你看到我转身之后,离去之时的忧伤落寞的背影,不想让你看到这忧伤落寞的背影彳亍在夕阳中,消失在地平线。没有华丽的转身,只有悄悄地挥手。告别时,留下完美的记忆。因为美,所以痛会多一些吧,所以,回忆会更多一些味道,是落寞还是苍凉,是的,薄暮时分,对着西天的云彩落寞地想念一段旧时光,或者一个人。

终无言,是看透了繁华落尽,是明白了铅华洗净,还是一江春水的绵绵情思,一川烟雨的万般愁绪。

风轻云淡,优雅的身影遮不住内心的忧伤。

终无言,其实是爱到深处的寂寞。

篇3:《再别康桥》的意象

《再别康桥》的意象

《再别康桥》 表现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技巧。诗人将具体景物与想象糅合在一起构成诗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融汇为意境,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意象是指凝结着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即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事物凝聚一体的艺术形象。它可以存在于诗文字里行间,也可以浮现于言外之意,抑或两者兼而有之,教学《再别康桥》一诗时,引导学生从解读意象的角度去品味诗歌,就可以收到纲举目张,融会贯通的效果。

1、形神兼备,以形传神。诗歌的第二节把金柳比作新娘,形似神肖,别致新巧。河畔垂柳,冰清玉洁,柔曼飘拂、夕照霞辉,给她镀上了一层金光闪闪的颜色,她多像一位长发飘逸、风姿绰约的新娘。她的玉树临风、婀娜多姿的倩影倒映在康河里,也荡漾在诗人的心河中,并激起层层的情感涟漪。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怎能不心动神摇呢?爱恋康桥的一草一木,如同迎亲娶新一般,深情痴迷,徐志摩在这里决不仅仅是绘形摹态,他是传情达意,表达一份对康桥风光,对失落情意的眷恋、追恋。他爱康桥,更爱遗失在这里的情真意切的美梦!

2、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诗歌的第三节描绘了一个意象“青荇”,是对第二节的补充和深化。 ,又似乎在向人们炫耀它们生长环境的美好。表达着抑制不住的幸福感和喜悦感。它们能与这里的蓝天白云、绿树黄花、和风柔波、霞光桥影长久厮守,难怪诗人流连沉醉,心甘情愿做康河柔波里的.一条水草。物我一体,水乳交融,物即我情,我情即物,诗人简直就是一条会思想、有情意的水草!这种描写类似于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的情景,给人一种情真意切,不能自已的兴奋和喜悦,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3、虚实结合,以实衬虚。诗歌第三四节写“青潭”,先实后虚,虚实相生,青荇浮藻之间,荡漾着绚丽多彩的晚霞,波光潋滟、水天一色,如梦似幻,亦实亦虚,怎能不让人心向神往,如醉如痴!于是诗人乘兴撑篙荡舟,披星戴月,漫溯康河,去追寻遗失的美梦,去重温夕日的欢乐。星汉灿烂,星辉点点,诗人大有东坡泛舟赤壁时那种“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感觉。他心花怒放,陶醉在这星辉迷人的夜色当中,禁不住引吭高歌,一吐回到过去,情不自禁的喜悦心情。这两节诗文围绕“青潭”展开行文,先把清潭想像成绝彩斑谰的梦,再由“梦”联想到以前寻梦的浪漫。眼前所见为实,联想、想像为虚,由实到虚,借潭写梦,融情于梦,借梦发感,以实衬虚,虚实相映,诗意地表达了诗人的浪漫情怀。

4、动静结合,以静衬动。诗歌首尾两节都写到了“作别云彩”这一细节。前者显得飘逸高洁,依依难舍;后者则见感伤落寞,无奈决绝;“云彩”这一意象以静衬动,精妙入微的折射出诗人隐秘难言的复杂心理。云彩高洁秀美、宁静祥和,诗人视作朋友、知已,与他作心的交流:当年你或许飘浮在碧绿的草坪上空,装点着蔚蓝的天空,为我遮挡炎炎烈日,见证我痴迷康河、回归自然的诗心画意。如今,你远举飘飞,离我而去,我也带着割舍不下的眷恋,惆怅远你而去。永别了,飘逸的云彩。永别了,静美的康桥!

诗人具有深厚的古典诗词修养,深得“意象”三味。新诗写得象古诗一意象纷呈,韵味无穷。的确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好范本。立足诗歌,知人论诗,扣住意象展开联想分析,不仅可以体察诗情,洞悉诗人心声,还可以强化感情,提升我们诗歌鉴赏品味,这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拓展阅读:《再别康桥》鉴赏

《再别康桥》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1928年秋,徐志摩再次到英国访问,旧地重游,勃发了诗兴,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诗中那鲜明的意境、流动的画面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诗人以“轻轻的”“走”“来”“招手”“作别云彩”起笔,接着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

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一般别离诗告别的是人,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西边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诗人为离别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一般离别,或执手叮咛,或牵手顿足,其中总带点“伤离别“的味道。而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诗中的意象独具特色。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创造出一种清新优美的意境。

这首诗像一首萧邦的小夜曲。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六七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第一节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二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欢乐的曲子;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这首诗表现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技巧。诗人将具体景物与想象糅合在一起构成诗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融汇为意境,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诗的结构形式严谨整齐,错落有致。全诗7节,每节4行,组成两个平行台阶;1、3行稍短,2、4行稍长,每行6至8字不等,诗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诗与自由诗二者的形式糅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现代化的建筑美。诗的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七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树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等等。而且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 “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都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诗人闻一多20年代曾提倡现代诗歌的“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篇4:《再别康桥》意象赏析

一、形神兼备,以形传神

诗歌的第二节把金柳比作新娘,形似神肖,别致新巧。河畔垂柳,冰清玉洁,柔曼飘拂、夕照霞辉,给她镀上了一层金光闪闪的颜色,她多像一位长发飘逸、风姿绰约的新娘。她的玉树临风、婀娜多姿的倩影倒映在康河里,也荡漾在诗人的心河中,并激起层层的情感涟漪。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怎能不心动神摇呢?爱恋康桥的一草一木,如同迎亲娶新一般,深情痴迷,徐志摩在这里决不仅仅是绘形摹态,他是传情达意,表达一份对康桥风光,对失落情意的眷恋、追恋。他爱康桥,更爱遗失在这里的情真意切的美梦!

二、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诗歌的第三节描绘了一个意象“青荇”,是对第二节的补充和深化。。表达着抑制不住的幸福感和喜悦感。它们能与这里的蓝天白云、绿树黄花、和风柔波、霞光桥影长久厮守,难怪诗人流连沉醉,心甘情愿做康河柔波里的一条水草。物我一体,物即我情,我情即物,诗人简直就是一条会思想、有情意的水草!这种描写类似于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的情景,给人一种情真意切,不能自已的兴奋和喜悦,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三、虚实结合,以实衬虚

诗歌第三四节写“青潭”,先实后虚,虚实相生,青荇浮藻之间,荡漾着绚丽多彩的晚霞,波光潋滟、水天一色,如梦似幻,亦实亦虚,怎能不让人心向神往,如醉如痴!于是诗人乘兴撑篙荡舟,披星戴月,漫溯康河,去追寻遗失的美梦,去重温夕日的欢乐。星汉灿烂,星辉点点,诗人大有东坡泛舟赤壁时那种“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感觉。他心花怒放,陶醉在这星辉迷人的夜色当中,禁不住引吭高歌,一吐回到过去,情不自禁的喜悦心情。这两节诗文围绕“青潭”展开行文,先把清潭想像成绝彩斑谰的梦,再由“梦”联想到以前寻梦的浪漫。眼前所见为实,联想、想像为虚,由实到虚,借潭写梦,融情于梦,借梦发感,以实衬虚,虚实相映,诗意地表达了诗人的浪漫情怀。

四、动静结合,以静衬动

诗歌首尾两节都写到了“作别云彩”这一细节。前者显得飘逸高洁,依依难舍;后者则见感伤落寞,无奈决绝;“云彩”这一意象以静衬动,精妙入微的折射出诗人隐秘难言的复杂心理。云彩高洁秀美、宁静祥和,诗人视作朋友、知已,与他作心的交流:当年你或许飘浮在碧绿的草坪上空,装点着蔚蓝的天空,为我遮挡炎炎烈日,见证我痴迷康河、回归自然的诗心画意。如今,你远举飘飞,离我而去,我也带着割舍不下的眷恋,惆怅远你而去。永别了,飘逸的云彩。永别了,静美的康桥!

诗人具有深厚的古典诗词修养,深得“意象”三味。新诗写得象古诗一意象纷呈,韵[味无穷。的确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好范本。立足诗歌,知人论诗,扣住意象展开联想分析,不仅可以体察诗情,洞悉诗人心声,还可以强化感情,提升我们诗歌鉴赏品味,这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篇5:再别康桥意象分析

再别康桥意象分析

离别对于历代文人墨客而言,多以述说悲伤情绪为主,例如:柳永有“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王实甫有“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维有“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骆宾王有“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现代诗人徐志摩试图从离别的悲伤情绪中解脱出来,他在诗句的意象选择上显得独具特点。

其一,诗中最具代表性的意象是水,水清如明镜,包容着水上的一切:“那河畔的金柳”成了“波光里的艳影”,荡漾在诗人心头,也荡漾在读者心头,榆阴下的潭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只有心清如水,才写得出如此清澈美妙的句子;水流似春风,没有深情的水的抚摸,“软泥上的青荇”怎会“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因为这水的多情抚慰,诗人竟然“甘心做一条水草”!诗人对康桥的情确如水一样清澈!

其二,古往今来,文人的别离都是销魂断肠的,徐志摩却借助轻松的语言来承载沉重的心情。因此,诗一开头,就让这种情如云一般飘渺在空中。云,具有轻轻飘动并且速度很慢的特点,既捉摸不定,又实实在在;既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云彩”充分体现诗人飘逸的离别情绪。“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挥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优美的旋律,抒写出诗人如彩云飘飞般的洒脱的风度。

。柳是中国诗歌中传统的.意象,历代诗人之所以钟爱它,一是取谐音“留”,即对别离的人的挽留之意;二是取一枝插入土壤就能生长的旺盛生命力之意。但徐志摩却拓展了它的意象,把它活化成了“新娘”:“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把柳比作夕阳中的新娘,形象逼真地写出了夕阳下柳树的美好姿态,也写出了诗人对康桥浓烈而温柔的爱。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的时刻,由此可见,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中国古代有折柳赠别的习俗,例如:“词曲笛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在本诗中诗人的这一幻影,既有对美好理想的追忆,也是对如歌青春的唤回;既是甜蜜爱情的再现,也是对过去爱情的怀念。。快乐的是可以在康桥寻梦,寻找青春、理想、爱情之梦,“撑一支长篙”,到康河中“寻梦”,寻到了满满的“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是何等畅快,何等惬意!

总之:本诗的意象选择,是值得每一位读者细细品味的,这种经诗人运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既深深地打动了诗人,又让读者为之拍案叫绝。

篇6:再别康桥意象解读

再别康桥意象解读

《再别康桥》中景物的描写真实细腻,可见康桥在诗人心中打下了极深的烙印。

意象是指凝结着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即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事物凝聚一体的艺术形象。它可以存在于诗文字里行间,也可以浮现于言外之意,抑或两者兼而有之,教学《再别康桥》一诗时,引导学生从解读意象的角度去品味诗歌,就可以收到纲举目张,融会贯通的效果。

(一)、形神兼备,以形传神。

诗歌的第二节把金柳比作新娘,形似神肖,别致新巧。河畔垂柳,冰清玉洁,柔曼飘拂、夕照霞辉,给她镀上了一层金光闪闪的颜色,她多像一位长发飘逸、风姿绰约的新娘。她的玉树临风、婀娜多姿的倩影倒映在康河里,也荡漾在诗人的心河中,并激起层层的情感涟漪。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怎能不心动神摇呢?爱恋康桥的一草一木,如同迎亲娶新一般,深情痴迷,徐志摩在这里决不仅仅是绘形摹态,他是传情达意,表达一份对康桥风光,对失落情意的眷恋、追恋。他爱康桥,更爱遗失在这里的情真意切的美梦!

(二)、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诗歌的第三节描绘了一个意象“青荇”,是对第二节的补充和深化。。表达着抑制不住的幸福感和喜悦感。它们能与这里的蓝天白云、绿树黄花、和风柔波、霞光桥影长久厮守,难怪诗人流连沉醉,心甘情愿做康河柔波里的一条水草。物我一体,水乳交融,物即我情,我情即物,诗人简直就是一条会思想、有情意的水草!这种描写类似于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的情景,给人一种情真意切,不能自已的兴奋和喜悦,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三)、虚实结合,以实衬虚。

诗歌第三四节写“青潭”,先实后虚,虚实相生,青荇浮藻之间,荡漾着绚丽多彩的晚霞,波光潋滟、水天一色,如梦似幻,亦实亦虚,怎能不让人心向神往,如醉如痴!于是诗人乘兴撑篙荡舟,披星戴月,漫溯康河,去追寻遗失的美梦,去重温夕日的欢乐。星汉灿烂,星辉点点,诗人大有东坡泛舟赤壁时那种“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感觉。他心花怒放,陶醉在这星辉迷人的夜色当中,禁不住引吭高歌,一吐回到过去,情不自禁的喜悦心情。这两节诗文围绕“青潭”展开行文,先把清潭想像成绝彩斑谰的梦,再由“梦”联想到以前寻梦的浪漫。眼前所见为实,联想、想像为虚,由实到虚,借潭写梦,融情于梦,借梦发感,以实衬虚,虚实相映,诗意地表达了诗人的浪漫情怀。

(四)、动静结合,以静衬动。

诗歌首尾两节都写到了“作别云彩”这一细节。前者显得飘逸高洁,依依难舍;后者则见感伤落寞,无奈决绝;“云彩”这一意象以静衬动,精妙入微的折射出诗人隐秘难言的复杂心理。云彩高洁秀美、宁静祥和,诗人视作朋友、知已,与他作心的交流:当年你或许飘浮在碧绿的草坪上空,装点着蔚蓝的天空,为我遮挡炎炎烈日,见证我痴迷康河、回归自然的诗心画意。如今,你远举飘飞,离我而去,我也带着割舍不下的眷恋,惆怅远你而去。永别了,飘逸的云彩。永别了,静美的康桥!

诗人具有深厚的古典诗词修养,深得“意象”三味。新诗写得象古诗一意象纷呈,韵[味无穷。的确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好范本。立足诗歌,知人论诗,扣住意象展开联想分析,不仅可以体察诗情,洞悉诗人心声,还可以强化感情,提升我们诗歌鉴赏品味,这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拓展阅读:再别康桥赏析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诗人轻轻的来,似乎让我们感受到诗人来时的那种一往情深、情意款款;诗人轻轻的走,也似乎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离开时的那种深挚的眷恋不舍,深怕打搅了曾经久居的康桥。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金柳和倒影,是冷冷的,是客观的,是仅仅可观的';而新娘,却是激情澎湃的,是温润可感的,可触可摸可激情拥抱的。。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在诗人的心头,对康河的眷恋永远是深情款款的,是柔情蜜意的。因此,对康河来说,其波是柔的,其泥是软的;那么,在康河中的青荇,伴着这“柔波”“软泥”的自然也是“柔”“软”的,“油油的”,既抓住了水草的自然物性,又让我们触摸到诗人的心灵,在这里无论是物性还是情意,都是和全诗和谐统一的。

康河、以及康河里的一切,既是承载着诗人情意的柔情万种的,又是生气勃勃的灵动的,你看“青荇,在水底招摇”,如此柔情万种而又机敏灵动的精灵,怎教人不迷恋,怎教人不甘心做那一条水草呢?更何况,她生长在诗人时时眷念的康河!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的梦。”

眼神柔柔地触摸着康桥康河边的一切,看过了金柳,觅过了青荇,眼神不经意中,又触碰到了“那榆荫下的一潭”,哪里“不是清泉”啊,分明是一潭清泉:金柳的艳影,油油招摇的水草,康河岂是污浊;轻轻悄悄的来,轻轻悄悄的走,哪里容得这康河之情半点污浊?可诗人偏要说这一潭“不是清泉”,哦,原来,诗人看到了点点散缀的“浮藻”,由此诗人又仿佛看到了在康河边往昔的点滴,仿若这往昔的点滴被揉碎了幻化成了这“浮藻”。于是,自然的,这一个“清”字就无法容纳进这丰富的蕴含,要知道,太“清”了就无需沉淀;而生活的意蕴、诗人对康河的眷恋,却是需要吟味、沉淀一辈子的,就如那彩虹,虽是短暂的,但却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永恒的美丽和魅力。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慢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彩虹似的梦,即将随着雨过已久而消散,不舍,于是也就想着去追寻;这熟悉的康河康桥,即将别离而去,眷念,对往昔的眷念,于是也少不了去追寻!“寻梦?”自然要寻的。“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慢溯”,可是,绵长的康河、青翠的水草,又哪里有“青草更青处”呢?在诗人的眼里,康河以及康河里的一切不都是那么美好的么?

果不其然,诗人要寻的哪里是什么“青草更青处”啊,他要做的仅仅是“慢溯”的过程,他要做的仅仅是“慢溯”中对康河畔往昔的回味。“慢溯”,“慢溯”,直至诗人的小船载满了“星辉”;可即使是满载着星辉,诗人依然在星辉的斑斓中看到在康河边往昔的生活的斑斓多姿,于是,诗人由衷地想放歌,讴歌康河以及康河边的那些令人难忘的往昔。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没有节制的诗情,自然会让诗歌显得毫不含蓄蕴藉;没有因理智而节制的情意,也自然会让人感受到他的肤浅。

果然,像徐志摩这样才情兼备的诗人,岂容得他的诗歌的直白,岂容得他对康桥的情思的肤浅呢?于是,诗人没有“放歌”。殊不知,正是这“悄悄”、“沉默”方显得高妙和深沉来。显然,诗人他是明白的:“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当然,一直以她的智慧和魅力浸润着诗人的康河是有功的:夏虫和康桥在启迪着诗人,今晚最好的别离是沉默、是悄悄。

诗人的深沉、淡雅、而颇有哲性的才情和气质,正是康河给予的。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是的,该别离了。“放歌”,无疑是对康桥的打搅、甚至亵渎;就是再多停伫片刻,也是对康桥的大不敬。于是,再回环照应到诗句的开头,“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康河的云彩,让人眷恋,却容不得人亵玩,哪怕是曾经凝视过她千百遍的如我般的学子。于是,“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康河的云彩,永远只能属于诗人魂牵梦萦的地方,永远只沉淀在诗人深挚绵长的记忆中。

篇7:再别康桥有哪些意象

再别康桥有哪些意象

《再别康桥》描绘了“云彩”、“金柳”、“艳影”、“青荇”、“水草”、“虹”、“梦”、“长篙”、“星辉”、“笙箫”、“夏虫”、“康桥”、“衣袖”等意象。表达了一种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

意象是指凝结着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即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事物凝聚一体的艺术形象。它可以存在于诗文字里行间,也可以浮现于言外之意,抑或两者兼而有之,教学《再别康桥》一诗时,引导学生从解读意象的角度去品味诗歌,就可以收到纲举目张,融会贯通的效果。

(一)、形神兼备,以形传神。诗歌的第二节把金柳比作新娘,形似神肖,别致新巧。河畔垂柳,冰清玉洁,柔曼飘拂、夕照霞辉,给她镀上了一层金光闪闪的颜色,她多像一位长发飘逸、风姿绰约的新娘。她的玉树临风、婀娜多姿的倩影倒映在康河里,也荡漾在诗人的心河中,并激起层层的情感涟漪。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怎能不心动神摇呢?爱恋康桥的一草一木,如同迎亲娶新一般,深情痴迷,徐志摩在这里决不仅仅是绘形摹态,他是传情达意,表达一份对康桥风光,对失落情意的眷恋、追恋。他爱康桥,更爱遗失在这里的情真意切的美梦!

(二)、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诗歌的第三节描绘了一个意象“青荇”,是对第二节的补充和深化。。表达着抑制不住的幸福感和喜悦感。它们能与这里的蓝天白云、绿树黄花、和风柔波、霞光桥影长久厮守,难怪诗人流连沉醉,心甘情愿做康河柔波里的一条水草。物我一体,水乳交融,物即我情,我情即物,诗人简直就是一条会思想、有情意的水草!这种描写类似于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的情景,给人一种情真意切,不能自已的兴奋和喜悦,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三)、虚实结合,以实衬虚。诗歌第三四节写“青潭”,先实后虚,虚实相生,青荇浮藻之间,荡漾着绚丽多彩的`晚霞,波光潋滟、水天一色,如梦似幻,亦实亦虚,怎能不让人心向神往,如醉如痴!于是诗人乘兴撑篙荡舟,披星戴月,漫溯康河,去追寻遗失的美梦,去重温夕日的欢乐。星汉灿烂,星辉点点,诗人大有东坡泛舟赤壁时那种“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感觉。他心花怒放,陶醉在这星辉迷人的夜色当中,禁不住引吭高歌,一吐回到过去,情不自禁的喜悦心情。这两节诗文围绕“青潭”展开行文,先把清潭想像成绝彩斑谰的梦,再由“梦”联想到以前寻梦的浪漫。眼前所见为实,联想、想像为虚,由实到虚,借潭写梦,融情于梦,借梦发感,以实衬虚,虚实相映,诗意地表达了诗人的浪漫情怀。

(四)、动静结合,以静衬动。诗歌首尾两节都写到了“作别云彩”这一细节。前者显得飘逸高洁,依依难舍;后者则见感伤落寞,无奈决绝;“云彩”这一意象以静衬动,精妙入微的折射出诗人隐秘难言的复杂心理。云彩高洁秀美、宁静祥和,诗人视作朋友、知已,与他作心的交流:当年你或许飘浮在碧绿的草坪上空,装点着蔚蓝的天空,为我遮挡炎炎烈日,见证我痴迷康河、回归自然的诗心画意。如今,你远举飘飞,离我而去,我也带着割舍不下的眷恋,惆怅远你而去。永别了,飘逸的云彩。永别了,静美的康桥!

篇8:《再别康桥》的4个意象

《再别康桥》的4个意象

《再别康桥》描绘了“云彩”、“金柳”、“艳影”、“青荇”、“水草”、“虹”、“梦”、“长篙”、“星辉”、“笙箫”、“夏虫”、“康桥”、“衣袖”等意象。表达了一种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

意象是指凝结着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即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事物凝聚一体的艺术形象。它可以存在于诗文字里行间,也可以浮现于言外之意,抑或两者兼而有之,教学《再别康桥》一诗时,引导学生从解读意象的角度去品味诗歌,就可以收到纲举目张,融会贯通的效果。

(一)、形神兼备,以形传神。

诗歌的第二节把金柳比作新娘,形似神肖,别致新巧。河畔垂柳,冰清玉洁,柔曼飘拂、夕照霞辉,给她镀上了一层金光闪闪的颜色,她多像一位长发飘逸、风姿绰约的新娘。她的玉树临风、婀娜多姿的倩影倒映在康河里,也荡漾在诗人的心河中,并激起层层的情感涟漪。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怎能不心动神摇呢?爱恋康桥的一草一木,如同迎亲娶新一般,深情痴迷,徐志摩在这里决不仅仅是绘形摹态,他是传情达意,表达一份对康桥风光,对失落情意的眷恋、追恋。他爱康桥,更爱遗失在这里的情真意切的美梦!

(二)、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诗歌的第三节描绘了一个意象“青荇”,是对第二节的补充和深化。。表达着抑制不住的幸福感和喜悦感。它们能与这里的蓝天白云、绿树黄花、和风柔波、霞光桥影长久厮守,难怪诗人流连沉醉,心甘情愿做康河柔波里的一条水草。物我一体,水乳交融,物即我情,我情即物,诗人简直就是一条会思想、有情意的水草!这种描写类似于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的情景,给人一种情真意切,不能自已的兴奋和喜悦,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三)、虚实结合,以实衬虚。

诗歌第三四节写“青潭”,先实后虚,虚实相生,青荇浮藻之间,荡漾着绚丽多彩的晚霞,波光潋滟、水天一色,如梦似幻,亦实亦虚,怎能不让人心向神往,如醉如痴!于是诗人乘兴撑篙荡舟,披星戴月,漫溯康河,去追寻遗失的美梦,去重温夕日的欢乐。星汉灿烂,星辉点点,诗人大有东坡泛舟赤壁时那种“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感觉。他心花怒放,陶醉在这星辉迷人的夜色当中,禁不住引吭高歌,一吐回到过去,情不自禁的喜悦心情。这两节诗文围绕“青潭”展开行文,先把清潭想像成绝彩斑谰的梦,再由“梦”联想到以前寻梦的浪漫。眼前所见为实,联想、想像为虚,由实到虚,借潭写梦,融情于梦,借梦发感,以实衬虚,虚实相映,诗意地表达了诗人的浪漫情怀。

(四)、动静结合,以静衬动。

诗歌首尾两节都写到了“作别云彩”这一细节。前者显得飘逸高洁,依依难舍;后者则见感伤落寞,无奈决绝;“云彩”这一意象以静衬动,精妙入微的折射出诗人隐秘难言的复杂心理。云彩高洁秀美、宁静祥和,诗人视作朋友、知已,与他作心的交流:当年你或许飘浮在碧绿的草坪上空,装点着蔚蓝的天空,为我遮挡炎炎烈日,见证我痴迷康河、回归自然的诗心画意。如今,你远举飘飞,离我而去,我也带着割舍不下的眷恋,惆怅远你而去。永别了,飘逸的云彩。永别了,静美的康桥!

诗人具有深厚的古典诗词修养,深得“意象”三味。新诗写得象古诗一意象纷呈,韵[味无穷。的确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好范本。立足诗歌,知人论诗,扣住意象展开联想分析,不仅可以体察诗情,洞悉诗人心声,还可以强化感情,提升我们诗歌鉴赏品味,这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拓展阅读:再别康桥赏析

我们首先从诗歌的写作背景入手。。其一,正是康桥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蛰的其心中的诗人天命,徐志摩对这个也是肯定的;其二,徐志摩的政治、文艺、传统道德等思想都为康桥思想文化所制约以至支配,徐志摩的思想已经是康桥文化的产物和标本,所以其对康桥的情感必然是浓厚的;其三,在剑桥大学,徐志摩遇到了林徽因,也可以说正是在这时,徐志摩才真正开始写诗。康桥有徐志摩太多太多的美好回忆,如今徐志摩故地重游,自然是心绪万千,所以从朗诵的角度看,全诗的节奏应该是舒缓的,抒情的。

从全诗的结构上看,《再》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像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之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

。用尽可能低沉的声音把诗人那种清风一样来,又悄无声地远去,至深的情思,竟在挥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的感情朗诵出来。

第二至第六节,描写的是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

第六节里,诗人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跣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因为这样的康桥不允许他放歌,这样的景致不答应他放歌,诗人欲歌而不能歌,一如诗人想留而不能留的矛盾心境,让人扼腕,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呢?这两节诗是最考验朗诵者功底的,也是这首诗之所以征服万千读者的原因所在,我个人比较喜欢徐涛朗诵的《再》,他将壮丽的“星辉斑斓里”升调高昂上去,犹如长号圆号与大鼓齐鸣,又将“放歌”二字急转下落,加之其沧桑的喉音,是一种群响毕绝,唯有大提琴一个半弓的绝妙,我称之为天籁。

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节起回环效应,潇洒而来,又潇洒而去。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需赘言,既在康桥涅槃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诗人的诗到此结束了,但是,其情未绝,仍然在康桥的上空徘徊,朗诵这收尾节时,我们同样也要达到绕梁三日的效果。

全诗一气呵成,荡气回肠,是对徐志摩“诗化人生”的最好描述,用茅盾的话说:“不是徐志摩,做不出这首诗!”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这首诗的思想,胡适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追悼徐志摩》)。果真如此,那么诗人在康河边的徘徊,已是这种追寻的一个缩影。

再次纵观全诗,我们可以看到徐志摩对诗的艺术主张,即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每一个诗行,每一节诗我们都能发现这“三美”的存在,而事实上,这“三美”组成的诗确实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再别康桥》不愧是徐志摩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