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1:关于周武王姬发的历史故事
周武王有着广阔的心胸和长远的眼光,同时有着果断地处事能力,在看到商朝的无道,他打出了为民请命,替天行道的旗号来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从而大大的扩大了自己的实力和影响力,在伐纣的过程中,他以大无畏的精神亲自带领兵马直捣朝歌,打了纣王一个措手不及。同时周武王有着很杰出的个人魅力,他也因此受到人们的爱戴,这也是他获得人们支持的一个重要原因。
篇2:关于周武王姬发的历史故事
《诗经·雅·文王之什·大明》:时维鹰扬,凉彼武王。
《易·革》: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尚书·泰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百姓有过,在予一人,今朕必往。
商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孟子:曾闻武王诛独夫纣,未闻弑君者也。
篇3:姬发简介
姬发
中文名称: 姬发
又 名: 名发 周武王 姬发
性 别: 男
所属年代: 西周时代
生平简介
周武王,周朝第一代王。在位时间(前1046-前1042)姬姓,名发,周文王子。文王长子伯邑考为商王纣杀害,立发为太子。文王死后,太子发继位,将周都从丰迁到镐,即宗周(今陕西长安西北)。
武王继承文王事业,用太公、周公、召公、散宜生、太颠、闳夭等为大臣。即位第二年,观兵于盟津(今河南孟县西南孟津)。传有八百诸侯不期而会,要求伐纣,但武王认为时机尚未成熟,还师归周。随后,纣继续淫乱。大臣微子劝谏无效,不得已出走;比干强谏,被惨杀;箕子也被囚为奴。商朝统治阶层分崩离析。于是,武王起兵,联合庸、蜀、羌、□、微、卢、彭、濮等西方及西南方国部落,渡过盟津,与诸侯相会,并作《太誓》,谴责纣的罪恶。甲子日凌晨,周师与诸侯兵陈师于商郊牧野(今河南淇县南),又作《牧誓》,号召决战。这时纣也发兵抵抗,进行会战。武王命太公率先犯敌,大军随即冲击,纣军纷纷倒戈叛纣。纣见大势已去,逃登鹿台(一称南单之台)自焚而死。武王进入商都,商朝灭亡(见牧野之战)。
武王灭商后,分其王畿为邶、□、卫,设三监(纣子禄父、管叔、蔡叔,一说管叔、蔡叔、霍叔)加以治理。继而派兵征讨商朝各地残余力量。据记载,当时共讨伐了九十九国,有六百五十二国向武王臣服。武王分封了一批宗室功臣,如太公封于齐,周公封于鲁,召公封于燕等;还封了一些前王之后,如焦、祝、蓟、陈、杞等。
为了巩固周朝的统治,武王在返周后选定伊水、洛水一带夏人的故居地,准备建立新的都邑,但不久病逝,未能实现计划。其子成王继位,周公辅佐,终于和召公一起建成了东都成周(今河南洛阳)。
篇4:姬发简介
姬发
姬发,即周武王,周文王姬昌次子。他继承父亲遗志,于公元前11世纪消灭殷商王朝,夺取全国政权,建立了西周王朝,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代名君。
周原为商朝地处西陲的一个小属国。文王姬昌在位50年,实行许多正确的政策,国力逐渐强大,逝世时天下三分已得其二,为灭商奠定了基础。武王姬发继位后,对内重用贤良,继续以姜太公为军师,并用弟弟姬旦为太宰,召公、毕公、康叔、丹季等良臣均各当其位,人才荟萃,政治蒸蒸日上。对外争取联合更多诸侯国,孤立商王朝,壮大自己力量。
此时,商朝在暴君纣王统治下,政治上已十分腐败,但军事上仍有较强实力。武王审时度势,积极为灭商准备条件,等待时机。他即位9年后,为便于进攻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将都城由丰(今陕西西安西南沣水西岸)迁至镐(今陕西西安西南沣水东岸),举行了历史上有名的“孟津观兵”。
这次观兵实际上是一次为灭商做准备的军事演习和检阅。他率大军先西行至毕原(今陕西长安县内)文王陵墓祭奠,然后转而东行向朝歌前进。在中军竖起写有父亲西伯昌名字的大木牌,自己只称太子发,意为仍由文王任统帅。大军抵达黄河南岸的盂津(今河南孟津县东北),有800诸侯闻讯赶来参加。人心向周、商纣王孤立无援的形势已形成,诸侯均力劝武王立即向朝歌进军。武王和姜太公则认为时机还不成熟,在军队渡过黄河后又下令全军返回,并以“诸位不知天命”告诫大家不要操之过急。
又二年,武王探知纣王更加昏庸暴虐。良臣比干、箕子忠言进谏,一个被杀,一个被囚。太师疵、少师强见纣王已不可救药,抱著商朝宗庙祭器出逃。百姓皆侧目而视,缄口不言。武王同姜尚研究,认为灭商条件已完全成熟,遵照文王“时至而勿疑”的遗嘱,果断决定发兵伐商,通告各诸侯国向朝歌进军。出发前,太史卜了一卦,得兆象大凶。见此不吉之兆,百官大惊失色。武王决心已定,不迷信鬼神,毅然率兵车300乘、近卫武士3000人、甲士4.5万人向朝歌进发。大军到达朝歌郊外70里处的牧野(今河南汲县南),各诸侯率兵车4000乘会合。纣王闻知周兵已到,调集都中士兵,再加把囚犯、奴隶、战俘武装起来,共起兵17万(一说70万)相迎。双方开始了历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战。武王在战前向全军发表誓词,历数商纣的罪恶,说明伐纣的正义性,动员将士们英勇杀敌。决战开始后,周军士气高涨,奋勇冲杀。商纣的军队在周军凌厉攻势下一触即溃。那些被迫参战的奴隶、囚徒不愿为纣王卖命,反把武王看作救星,倒转矛头引导周军杀入朝歌。纣王见大势已去,登上鹿台,自焚身死。商朝由此灭亡。
武王灭商后,为了收服人心,巩固新建的政权,在政治上采取了许多政策和措施。
首先,采取了以殷治殷,分而治之的办法,安抚殷商遗民。他封纣王之子武庚为殷侯,继续治理殷民。同时,将殷商王畿(京城周围千里)内之地分为卫、庸、邶三个小国,封自己的三个弟弟分别治理,负责监视武庚,号称“三监”。他下令释放被纣王囚禁的百姓,修整商朝贤臣比干的坟墓,放出贤臣箕子并恢复其原职。又散发供纣王淫乐奢侈之用的财物、粮食,赈济饥民和贫弱的百姓。通过采取这些措施,商地很快稳定下来。
其次,采取封邦建国的方略,实行对全国的统治。为了吸取商朝灭亡的教训,治理好国家,武王专门把箕子接来镐京,虚心请教安邦治国之道。根据箕子讲述的道理,他同姜太公、公旦等商议,决定将古时已有但还未完全形成的宗法制度进一步完善和确定下来。即把全国分成若干个侯国,由周天子分封给在灭商大业中做出了贡献的姬姓亲族和有功之臣;各诸侯可以拥兵,但必须随时听从天子调遣,定期向天子纳贡、朝贺;允许封侯世代承袭,并可在封国内分封卿、大夫;天子对诸侯有赏罚予夺之权,对封国中分封卿、大夫也有权过问。毫无疑问,武王实行的封邦建国方略,相对于商朝那种原始小邦林立的现象来说,显然是一个进步。它确有统天下于一尊的意义,在当时起到了巩固和加强全国统治的作用。
武王为了巩固全国政权,日夜思虑,睡不好觉。他还同公旦讨论过在当时被认为地处天下之中的洛邑(今河南洛阳市内)营建东都,以便于加强对东方的控制。可惜他未能实现这个计划,在灭商二年后即逝世。
篇5:关于周成王姬诵的历史故事
周成王为政期间,大封诸侯,加强宗法统治权力,对内推行周公“以德慎罚”的主张,务从节俭,用以缓和阶级矛盾;对外不断攻伐淮夷,用武力控制东方少数民族地区,取得了很大胜利。另外还命令周公制礼作乐,规划各项规章制度,奠定了西周王朝的基础。成王时期,社会安定,人民和睦,歌颂太平盛世之声不绝于耳。
周成王病倒后,担心儿子姬钊不能胜任国事,于是下令召公、毕公用心辅佐。不久,姬诵病死,姬钊继位,是为周康王。召公、毕公率领诸侯,陪姬钊来到祖庙,把文王、武王创业的艰辛告诉康王,告诫他要节俭寡欲,勤于政事,守住祖先的基业。姬钊在位时,不断攻伐东南各地的少数民族,掠夺奴隶和土地,分赏给诸侯、大夫。
成王与其子康王统治时期,合称成康之治,是周代的兴盛时期。后世以“成康之治”评价成王与其儿子周康王的政绩,史称当时天下安宁,四十余年不用刑罚。因此,他在位的二十二年和儿子康王在位的二十五年,前后四十多年,周朝社会安宁,人民安居乐业,成为西周盛世,史称“成康之治”。
周成王作为周建立统一封建政权后的第二代君主,在他期间完成了对东国的一系列征伐,巩固了周在东方的统治。此外,他继承了武王遗志,在周公的辅助下为周初政权巩固做出了杰出贡献。在西周的史墙盘和徕盘中,都认为成王是一个能够统御四方,能够刚柔并举的“宪圣”的君主。
周成王姬诵为政举措
周成王为政期间,大封诸侯,加强宗法统治权力,对内推行周公“以德慎罚”的主张,务从节俭,用以缓和阶级矛盾;对外不断攻伐淮夷,用武力控制东方少数民族地区,取得了很大胜利。另外还命令周公制礼作乐,规划各项规章制度,奠定了西周王朝的基础。成王时期,社会安定,人民和睦,歌颂太平盛世之声不绝于耳。
周成王病倒后,担心儿子姬钊不能胜任国事,于是下令召公、毕公用心辅佐。 不久,姬诵病死,姬钊继位,是为周康王。召公、毕公率领诸侯,陪姬钊来到祖庙,把文王、武王创业的艰辛告诉康王,告诫他要节俭寡欲,勤于政事,守住祖先的基业。 姬钊在位时,不断攻伐东南各地的少数民族,掠夺奴隶和土地,分赏给诸侯、大夫。
成王与其子康王统治时期,合称成康之治,是周代的兴盛时期。后世以“成康之治”评价成王与其儿子周康王的政绩,史称当时天下安宁,四十余年不用刑罚。 因此,他在位的二十二年和儿子康王在位的二十五年,前后四十多年,周朝社会安宁,人民安居乐业,成为西周盛世,史称“成康之治”。
篇6:白居易弃马别姬历史故事
白居易弃马别姬历史故事
白居易晚年定居在洛阳履道里。他有两名迫随多年的爱妾,一名叫樊素,善于唱歌;另丫名叫小蛮,善于跳舞。白居易曾用两句诗来描写她俩: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樊素和小蛮都得到白居易的眷恋,尤其与樊素,感情更深。她风姿绰约,歌声嘹亮婉转,善唱杨柳枝曲,名闻洛阳,当时人们都唤她“杨柳枝”。
白居易虽钟情于樊素,但自己晚年多病,加之收入减少,打算紧缩开支,又考虑到樊素只有20多岁,正值风华正茂之年,而自己已年逾古稀。到了风烛残年,觉得应该让她去找一个合适的归宿。
白居易要放走樊素的同时。还要卖掉他所心爱的.取名为骆骆的棕色马。骆骆被牵出门时,昂起马首回顾樊素,发出悲凉的嘶鸣,使她听了心酸,泪如雨下,道出了她不忍离别的心愿,并向白居易作揖。
白居易感动得泪水模糊了双眼,左手举起衣袖遮住泪眼,右手拿起酒杯让樊素喝离别酒,自己也痛饮了几杯,说:“我非圣贤,既不能忘情,又不能于无情,事已如此,怎不优伤?”他不能抑制自己的痛苦。提笔写了《不能忘情吟》,用悲壮的声调吟诵:
鬻骆马兮放杨柳枝,
掩翠黛兮顿金羁,
马不能言兮长鸣而却顾。
樊素听了这首歌后。向白居易长跪不起,倾吐了肺腑之言:“我樊素侍候主人已有十年之久,每日递送梳洗用具、衣帽鞋袜从无差错。骆骆强健耐劳。还可为主人代步。一旦我与骆骆离去,不能想象主人今后如何生活?在行将离别之际心酸悲痛。骆骆别主时哀声嘶鸣,难道主人无情吗?”
白居易听了俯首叹息,强作镇静地说:“骆骆啊,你不要嘶鸣,回马厩吧!素素不要啼哭,向闺房吧!我虽年老多病,还没有遭到象项羽那样死到临头的厄运,何必弃马别姬呢?”他又装出笑容对樊素说:“请你为我唱一曲杨柳枝,让我高举金蹲饮一杯,你我同归醉乡去。”
白居易在第一次与樊素离别时因难舍难分。又让她暂时留下。但过了几个月后,他俩终于无可奈何地在无限惆怅中挥泪告别。
篇7:瑶姬历史传说记载
一、瑶姬基本介绍
一说为王母娘娘之女,本名瑶姬,在消灭十二恶龙后又助大禹治水,而又更怜惜百姓而化作神女峰守护大地二说为炎帝(赤帝)之女,本名瑶姬(亦作姚姬),未嫁而死,葬于巫山(在今重庆市、湖北省边境,东北一西南走向,高1000余米)之阳,因而为神战国时楚怀王游高唐,梦与女神相遇,女神自荐枕席,怀王死后宋玉陪侍襄王游云梦,作《高唐赋》追述其事。宋玉《神女赋》叙神女之美以及神女洁身自持而拒绝襄王之事。神女为“旦为朝云、暮为行雨”的美貌仙女。此后,“巫山神女”常用以比喻美女,“巫山云雨”、“阳台梦”遂成为男女欢好之典,千古传诵。
二、瑶姬概述
曾为历代文人墨士传颂的巫山的神女,是巫山云雨神。西王母之女,封号为“妙用真人”(一说为南方天帝之女,即炎帝、赤帝,),当大禹疏导长江三峡时,她在飞凤山麓一平台,授九卷天书与大禹,井派神丁相助,大禹“遂能导波决川,以成其功“。这块平台后人称之为神女授书台,此后她定居巫山,为民造福,日久天长,她的身影化为俊俏的神女峰。巫山人民竖碑立祠,泥塑金身,绘影力文,将神女祀为“佐禹治水”“有功于三峡黎民”的“正神”。《水调歌头·游泳》词:“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借动人的神话传说,展现了新中国大禹传人的豪迈气概和壮志胆识。
三、瑶姬历史传说
神女瑶姬是王母娘娘的第二十三个女儿,她心地纯洁,相貌美丽。王母娘娘特别疼爱,把她当成一颗掌上明珠。可是,瑶姬偏偏人小心大,多思好动,就像云中的雁,关不住。她嫌屋里闷,常悄悄出门,到那瑶池旁去看荷花,攀上蟠桃树去摘星星,有时候,还偷偷在天河里游水呢。这些事传到了王母娘娘耳朵里,王母娘娘就劝阻女儿,可又没办法,怕说轻了,她笑;说重了,她噘嘴。
王母娘娘心里烦,恰好碰上瑶姬正拨开白云朝下边望哩。王母娘娘一见,气得直冒火,说:“天上任你玩,也就算了,怎么看起下界来,那会污了你的眼,别看!”
瑶姬不信,指着下边飞的白鹤说:“这鹤洁白如玉,天上哪有?我要像它一样 ,到处飞,到处走,看看下界到底是什么样子?”
王母娘娘见她动了凡心,更火了,大声喝道:“不要胡思乱想,快回禁宫去!”
瑶姬从没见过母亲发这么大脾气,感到委屈,又不服气,她横下心,往白云下边就跳。王母娘娘急忙伸手把她拉住,勉强压住心头火,将冷脸换成热脸,开导说:“下界苦海无边,你是金枝玉叶,千万下去不得!”
瑶姬越发觉得稀奇,就干脆坐在云头上,朝下细看,果然看见人们大多是住的茅屋,吃的糠菜,穿的破衣烂衫。她叹气说:“是真苦啊!”
王母娘娘一听,暗暗高兴,又说:“还是天上好,有吃不完的山珍海味,穿不完的绫罗绸缎……”
不料王母娘娘越说,瑶姬却越觉得刺耳;她狠心拿定了主意:到下界去!王母娘娘心想:男大当娶,女大当嫁,也许是想去找女婿哩,于是,就嘱咐女儿到东海龙宫去走一趟。
东海龙王陪着瑶姬进了后宫,她觉得格外亮,原来到处挂着夜明珠,东海龙王请瑶姬坐进黄金交椅,他亲自斟酒,恭恭敬敬地说:“为仙女接风,请!请!”
东海龙王暗暗靠拢她,献殷勤地说:“门当户对,美女少年,天生的一对儿。王母娘娘让你来,不是明明有意吗?”
瑶姬一听,脸“刷”地红了,知道是中了圈套,一气之下,离开了龙宫,连天上也不回去了。她来到巫山下,碰上很多的人,拄着讨饭棍,提着破竹篮,挽着老的,背着小的,哭哭啼啼,正想上前打听,忽见上空有十二条孽龙正在兴风作浪。瑶姬看着,心想:这都是东海龙王的属下怎么能这样猖狂,随便害人! 瑶姬赶紧驾云,靠近那些孽龙,劝说它们回东海里去。
孽龙抬头一看,只见白云驮着一个十七八岁的姑娘。它们说:“黄毛丫头,我们高兴怎么玩,就怎么玩,碍你的什么事?”闹腾得更凶了。
瑶姬再也忍不住了,从头上轻轻拔下了一支碧玉簪,朝着十二条孽龙一挥,立刻风停雨住,云散天开,十二条孽龙全死了,坠落到地上。
可是孽龙死后它们的尸体变成巫山,挡住东去的江水,这里便成了一片海洋。瑶姬看到百姓受苦,不忍离开他们,也就留下来了。
后来,大禹到这里来劈山开峡。瑶姬知道了,便交给他一本《黄绫宝卷》,教他用锤、钎凿石,造车、船运土。据说巫山城外的授书台,就是当年瑶姬授书的地方。
王母娘娘知道瑶姬毁了东海龙王这门亲事,又杀死了十二条孽龙,又气又恨。听说她留在荒山野谷,又是心疼。她把天上的二十二个女儿找到跟前,对她们说:“我想念小闺女,你们快到人间走一遭,把她找回来!”
二十二个姑娘便乘云驾雾来到巫山找着了瑶姬。姐姐们对她说:“妈妈想念妹妹,你还是和我们一起回去吧。”瑶姬说:“女儿望妈妈,眼睛也望穿了。但我不能回去,我要照顾受苦的百姓。”
姐姐们埋怨说:“你怎么不爱天宫、龙宫,偏要呆在这荒山野谷里呢?”“姐姐,你们看,百姓在受苦,我能忍心走开不管呀!” 瑶姬一边说,一边指着远处。只见那山坡上,有虎豹追人,瑶姬弯腰抓到泥沙,撒过去。泥沙变成几十支箭,把虎豹射死。一会,山脚下有人爬上来,抬脚像登天,病得快死了。瑶姬从头上拔下几根头发,撒在他的面前。头发立刻变成了起死回生的灵芝草,救了他的命。一会,江里又过来了上水船,纤夫的腰都快弯到了地上。瑶姬慌忙朝西吹了口气。立时刮起了顺帆风。看到这,姐姐们都点了点头,不再劝瑶姬回去了。眼看着姐姐们都体谅了她,瑶姬很高兴,正要劝她们自己回去,忽见田里的禾苗一片枯黄,不由又皱紧了眉头。瑶姬想,天旱得太厉害了,以后人们的日子怎么过呀?瑶姬想着想着,难过得哭了。流下的眼泪,顿时变成了雨,哗啦啦,哗啦啦,下个不停,很快就把塘下满了,把堰下平了。禾苗得了雨水,田里又是一片青。
姐姐们有的觉得应该帮助百姓,愿意陪着瑶姬留下来;也有的离不开妈妈,不赞成。瑶姬数了数,一边十一个,正好是对半。她说:“妈妈年纪大了,要照顾;百姓们太苦了,要保佑。姐姐们就一半回天上,一半留人间吧。”于是,大家高高兴兴地分手了。留下来的是翠屏、朝云、松峦、集仙、聚鹤、净坛、上升、起云、飞凤、圣泉、登龙和瑶姬自己。后来,她们便变成了巫山十二峰。
紧临着长江,耸入蓝天的是望霞峰,又叫神女峰。透过缭绕的烟云,可以看到那峰顶上有一个俊秀美丽的影子,若隐若现,像石头又像人,在天上又在人间,那就是神女瑶姬。
篇8:屈原发米的历史故事
屈原发米的历史故事
一、历史典故
诗人屈原在幼年时期就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当时正逢连年饥荒,屈原家乡的百姓们吃不饱、穿不暖,时有沿街乞讨、啃树皮、食埃土者,幼小的屈原见之不禁伤心落泪。
一天,屈原家门前的大石头缝里突然流出了雪白的大米,百姓们见状,纷纷拿来碗瓢、布袋接米,将米背回了家。
不久,屈原的父亲便发现家中粮仓中的`大米越来越少,他很是奇怪。
有一天夜里,他发现屈原正从粮仓里往外背米,便将屈原叫住,一问才知道原来是屈原把家里的米灌进了石缝里。
父亲没有责备屈原,只是对他说:“咱家的米救不了多少穷人,如果你长大后做官,把楚国管理好,天下的穷人不就有饭吃了吗?”
自此屈原勤奋治学,成人后楚王得知他很有才能,便召他为官,管理国家大事。他为国、为民尽心尽力,被后世之人称颂,真正做到了由小善转为大善。
二、成长心语
屈原的悲天悯人情怀早已流传千古。他自幼怜悯他人,此乃小爱,乃人之常情的爱;而他后来的爱国情怀,乃大爱。孟子曾经说:“存其心,养其性。”意思是保存赤子之心,修养善良之性。我们生来便有一颗赤子之心,不沾俗尘,不染污土。佛语云:“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为他人奉献善心,为社会造福祉,他人和社会必定会以善回报于你。
篇9:瑶姬仙子的历史典故
瑶姬仙子的历史典故
瑶姬仙子的历史典故
传说,西天王母生了二十三个女儿,其中最小的女儿名为叫瑶姬,她是最二十三个里最美丽和最聪明的一个,因此深得父王母后及众仙们的喜爱。
王母娘娘怕瑶姬在外受了委屈,便不准她外出游玩,要她留在西天瑶池中。但生性活泼的瑶姬却不甘寂寞,时常的偷偷出外游山玩水,唱歌跳舞,王母娘娘虽然多番教训她,但瑶姬却毫不理会,于是王母娘娘便决定把瑶姬送往紫清阙,交给三元仙君管教。
三元仙君见到瑶姬标致可人、且又聪颖过人,领悟性高,十分高兴,于是将变化无穷的仙术全部教给了她。瑶姬学成仙术,被王母娘娘封为云华上宫夫人,主管教导金童玉女的事情,并有一群侍女和六位侍臣伴在身旁。瑶姬不但把仙术全数授予金童玉女和众侍臣,更经常与他们出外游玩。
一天,瑶姬带领着金童玉女与众侍女侍臣出外游玩,他们来到巫山上空,忽见巫山上天昏地暗,飞沙走石;巫山一带房屋损毁,人畜着死伤无数。瑶姬仔细一看,原来是巫山上十二条恶龙在兴波作浪。瑶姬看见恶龙胡作非为,便轻身上了云顶,施放轰雷之术,把十二条恶龙打得筋骨碎裂,坠入山涧。
于是,巫山又回复平静。但,十二条恶龙的尸骨却堵塞了长江里头的`水道,变成了三峡两岸的崇山峻岭,如此,江水汇积了三峡,引致水患频生。在人间的大禹闻讯赶来,指挥人们开道疏水,但山高石坚,水势十分勐烈,治水方法毫不奏效,大禹苦无对策,只好坐在山上,看着滔滔洪水叹息。
瑶姬见状,便派遣了六位侍臣下界来帮助大禹。六位侍臣与大禹相见后,告明原因,和大禹提出对策,便施法召换来天兵天将,用雷去炸开山石,用电去推来泥沙,用火去烧掉海藻,而大禹则泒遗部属去挖河床。终于,凿成了三峡河道,使滞留的洪水得以消退。
大禹为了答谢瑶姬的恩德,为向她求教治水的方法,便来到巫山拜见瑶姬。瑶姬看见大禹言辞恭谨,又充满了拯救万民于水患的热诚,便取出了一本黄绫宝卷送给大禹,书中不但记载了疏渠凿道的方法,更有驱使虎豹、制服蛟龙的秘诀,瑶姬又派遣了两位侍臣助大禹治理洪水。
瑶姬在巫山逗留多时,正想继续西去游玩,岂料王母娘娘驾到,要瑶姬回宫成就终身大事。瑶姬不愿依从,立意留在人间为世人造福,她更化作了一座山峰,王母娘娘见勉强不来,只好独自返回天庭。而瑶姬所化成的山峰,被后人称作神女峰,她的侍臣亦变成了巫山十二峰的其他诸峰,永远守卫着瑶姬。
篇10:历史故事精选
山东临清(一说临西县,在河北邢台仓上村南)有一条河,有个可以撑船运输旅客渡河的渡口。
民间相传,古时候有个嫉妒心强的女子在这里投河自尽,故称“妒妇津”。
《酉阳杂俎》记载:“晋大始中,刘伯玉妻段氏,字光明,性妒忌……”
晋朝大始年间(疑为泰始,公元266年—274年),有个叫刘伯玉(传说中称是临西县令)的人,他的妻子段光明生性好妒。
刘伯玉喜欢看书,有一天阅读三国大才子曹植的名篇《洛神赋》,书中描写一个美丽的女子——洛神宓妃:“肩若削成,腰如约素……云髻峨峨,修眉连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
刘伯玉读到此处,赞不绝口,忍不住对妻子说:“娶妇得如此,吾无憾焉!”
刘伯玉的老婆段光明回答说:“君何以水神善而欲轻我?吾死,何愁不为水神。”
——夫君为何赞美水神宓妃,而轻视我?我这就去死,何愁做不成水神!
当天夜间,段光明就投水自尽了。
七天之后,刘伯玉梦到妻子给他托梦说:“君本愿神,吾今得为神也。”
刘伯玉醒来之后,依然心有余悸,惊魂不定,此后一直到死,不敢渡河。
自从段光明投河之后,有女子渡河,如果长得美丽,就会激怒水神段光明,河水骤然“**暴发”,弄得女子衣裤破损,化的妆也花了。
若女子长得丑陋不堪,河水就会风平浪静,女子渡河若没有风浪,就会被人嘲笑长得磕碜。
因此,一些不自信的女子很忌讳过这条河,渡河的时候,先自毁容颜,以避免被人嘲笑。
当地人传出一首歌谣:“欲求好妇,立在津口。妇立水傍,好丑自彰。”
意思是,想要说个漂亮的媳妇,就让她去水旁站立,是美是丑,立马就会显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