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吴孙皓初童谣原文、翻译及赏析

2024-09-26 来源:华佗小知识

篇1:吴孙皓初童谣原文及赏析

吴孙皓初童谣原文及赏析

原文

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

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

翻译

三国时期,地处东南的吴国是立国时间最长的国家。但在孙权病亡前后,统治集团内部在继承权问题上就乱开了。朝官分成拥嫡、拥庶两派,为废、立太子斗争非常尖锐。公元252年,孙权去世,内部矛盾很快表面化,宗室和大臣间彼此屠戮,长期进行争权夺势的斗争。孙权之后,由孙亮、孙休先后称帝,为时不长。公元264年,由孙皓执政。这个吴国的末代皇帝凶顽残暴,穷奢极侈。他用剥面皮、凿眼睛、灭三族等酷刑杀人。后宫已有数以千计的宫女,还在民间掠夺少女。甚至明令年年上报“将吏家女”的名册,女孩子一到十五、六岁就要“简阅”一番,供其挑选。暴虐的政治,苛酷的剥削,激起人民不断起义,终于将吴国推进覆灭的深渊。

在吴国历史上曾有过多次迁都事件。公元2,孙权从吴迁都秣陵,并改名建业(即今南京),后来随着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孙权迁都鄂,改名武昌。229年,又还都建业。很有进取精神的孙权,十分重视这两个军事重镇,通过建都,使两地经济日臻繁荣;尤其是建业,成了南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到孙皓时代,公元265年,他在西陵督阐的建议下,也来了一次迁都。什么原因呢?据说“荆州有王气”。而建业宫殿已破旧。这个贪欲无度的暴君但求享尽人间欢乐,于是吹吹打打地从建业搬到武昌,并下令扬州地区的人民远道从长江送去供享乐的一切耗资。沿江人民怨声载道,苦不堪言。

“政事多谬”,加上“公私穷匮”,虽然孙皓还在醉生梦生之中,可国政已是风雨飘摇、岌岌可危了。左丞相陆凯是孙权留下的旧臣,对孙权的治国之道有切身感受,对孙皓的腐配专横有冷静观察,算得是个统治集团中的清醒者。凭借旧臣身份,还敢于直言疏。《吴孙皓初童谣》就是陆凯在武昌劝孙皓时引用的一首童谣。陆凯在这个奏疏中,痛陈国衰民弱之现状,力劝孙皓“省息百役,罢去苛扰,科出宫女,清选百官。”孙皓当然十分不悦,只是慑于陆凯的“宿望”,才没有加害于他。

赏析

《吴孙皓初童谣》仅短短四句,却从中透露出了人民的.苦难、怨恨和不平。尽管武昌有美鱼可烹食,有房屋可停居,但百姓宁愿到建业去,即使在那里只能饮水充饥,以至如履死地,也心甘情愿,在所不辞。为什么呢?就因为武昌为孙皓所居,人民苦于暴政久矣,已不能共存于一处。当然,这里还有一层深意,那就是建业曾是孙权的古都,人民向往建业,实是怀念创业皇帝孙权。当时为了备战,孙权虽然也曾强赋厚税,然而他个人尚能自持节俭。在倡导发展农业生产时,他不但赞同陆凯开垦农田的命令,而且主动提出他和儿子们亲自受田耕种,“亦欲与众均等其劳也。”公元247年,建业宫年久失修,武昌宫已用了二十八年,这些材料不能再用,建议采伐新材以筑新宫。孙权不许。认为正是战争期间,百姓负担已重,如若再有通伐,就会妨损农桑。坚决让臣下搬来武昌宫材瓦改作太初宫。对比孙皓的暴虐贪残,人们能不痛恨万分吗?童谣正是通过向往建业、远避武昌这种直率的语言责孙皓。以宁死而不愿留居武昌的激愤之声,揭露了当时“苛政猛虎”的血淋淋社会现实,控诉了孙皓集团的滔天罪恶,抗议了他们的胡作非为。

当时永安山区的农民忍无可忍,在施但领导下发动了一场起义。初则数千人,发展到万余人,直杀至建业城里,给孙皓政权以极大威胁,就在这种怨人怒的境况下,孙皓不得已于266年冬天灰溜溜地还都建业,一方面血腥镇压施但义军,一方面以此平息朝野反抗。但是,他的骄奢淫欲并就此收敛。一到建业又耗费数以亿计的资财筑起了一座显明宫,“大开园囿,土山楼观,穷极伎巧。”陆凯也曾强劝,而孙皓至死不悟,终于弄到财竭国亡的地步。

这首歌谣为陆凯作为例证引用于奏疏中,但保留着民谣朴实生动的面貌。它用强烈对比的手法,从正反两方面突出反封建暴政的主题思想。相近的句式,相近的韵脚,成为在民间口相传、不胫而走的有利条件。

篇2:孙皓童谣原文

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

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

赏析

三国时期,地处东南的吴国是立国时间最长的国家。但在孙权病亡前后,统治集团内部在继承权问题上就乱开了。朝官分成拥嫡、拥庶两派,为废、立太子斗争非常尖锐。公元252年,孙权去世,内部矛盾很快表面化,宗室和大臣间彼此屠戮,长期进行争权夺势的斗争。孙权之后,由孙亮、孙休先后称帝,为时不长。公元264年,由孙皓执政。这个吴国的末代皇帝凶顽残暴,穷奢极侈。他用剥面皮、凿眼睛、灭三族等酷刑杀人。后宫已有数以千计的宫女,还在民间掠夺少女。甚至明令年年上报“将吏家女”的名册,女孩子一到十五、六岁就要“简阅”一番,供其挑选。暴虐的政治,苛酷的剥削,激起人民不断起义,终于将吴国推进覆灭的深渊。

在吴国历史上曾有过多次迁都事件。公元211年,孙权从吴迁都秣陵,并改名建业(即今南京),后来随着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孙权迁都鄂,改名武昌。229年,又还都建业。很有进取精神的孙权,十分重视这两个军事重镇,通过建都,使两地经济日臻繁荣;尤其是建业,成了南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到孙皓时代,公元265年,他在西陵督阐的建议下,也来了一次迁都。什么原因呢?据说“荆州有王气”。而建业宫殿已破旧。这个贪欲无度的暴君但求享尽人间欢乐,于是吹吹打打地从建业搬到武昌,并下令扬州地区的人民远道从长江送去供享乐的一切耗资。沿江人民怨声载道,苦不堪言。

“政事多谬”,加上“公私穷匮”,虽然孙皓还在醉生梦生之中,可国政已是风雨飘摇、岌岌可危了。左丞相陆凯是孙权留下的旧臣,对孙权的治国之道有切身感受,对孙皓的`腐配专横有冷静观察,算得是个统治集团中的清醒者。凭借旧臣身份,还敢于直言疏。《吴孙皓初童谣》就是陆凯在武昌劝孙皓时引用的一首童谣。陆凯在这个奏疏中,痛陈国衰民弱之现状,力劝孙皓“省息百役,罢去苛扰,科出宫女,清选百官。”孙皓当然十分不悦,只是慑于陆凯的“宿望”,才没有加害于他。

《吴孙皓初童谣》仅短短四句,却从中透露出了人民的苦难、怨恨和不平。尽管武昌有美鱼可烹食,有房屋可停居,但百姓宁愿到建业去,即使在那里只能饮水充饥,以至如履死地,也心甘情愿,在所不辞。为什么呢?就因为武昌为孙皓所居,人民苦于暴政久矣,已不能共存于一处。当然,这里还有一层深意,那就是建业曾是孙权的古都,人民向往建业,实是怀念创业皇帝孙权。当时为了备战,孙权虽然也曾强赋厚税,然而他个人尚能自持节俭。在倡导发展农业生产时,他不但赞同陆凯开垦农田的命令,而且主动提出他和儿子们亲自受田耕种,“亦欲与众均等其劳也。”公元247年,建业宫年久失修,武昌宫已用了二十八年,这些材料不能再用,建议采伐新材以筑新宫。孙权不许。认为正是战争期间,百姓负担已重,如若再有通伐,就会妨损农桑。坚决让臣下搬来武昌宫材瓦改作太初宫。对比孙皓的暴虐贪残,人们能不痛恨万分吗?童谣正是通过向往建业、远避武昌这种直率的语言责孙皓。以宁死而不愿留居武昌的激愤之声,揭露了当时“苛政猛虎”的血淋淋社会现实,控诉了孙皓集团的滔天罪恶,抗议了他们的胡作非为。

当时永安山区的农民忍无可忍,在施但领导下发动了一场起义。初则数千人,发展到万余人,直杀至建业城里,给孙皓政权以极大威胁,就在这种怨人怒的境况下,孙皓不得已于266年冬天灰溜溜地还都建业,一方面血腥镇压施但义军,一方面以此平息朝野反抗。但是,他的骄奢淫欲并就此收敛。一到建业又耗费数以亿计的资财筑起了一座显明宫,“大开园囿,土山楼观,穷极伎巧。”陆凯也曾强劝,而孙皓至死不悟,终于弄到财竭国亡的地步。

这首歌谣为陆凯作为例证引用于奏疏中,但保留着民谣朴实生动的面貌。它用强烈对比的手法,从正反两方面突出反封建暴政的主题思想。相近的句式,相近的韵脚,成为在民间口相传、不胫而走的有利条件。

篇3:吴孙皓初童谣,吴孙皓初童谣无名氏,吴孙皓初童谣的意思,吴孙皓初童谣赏析

吴孙皓初童谣,吴孙皓初童谣无名氏,吴孙皓初童谣的意思,吴孙皓初童谣赏析 -诗词大全

吴孙皓初童谣

  朝代:魏晋 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

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

篇4:带拼音版的古诗吴孙皓初童谣

这首歌谣为陆凯作为例证引用于奏疏中,但保留着民谣朴实生动的面貌。《吴孙皓初童谣》仅短短四句,却从中透露出了人民的苦难、怨恨和不平。尽管武昌有美鱼可烹食,有房屋可停居,但百姓宁愿到建业去,即使在那里只能饮水充饥,以至如履死地,也心甘情愿,在所不辞。童谣正是通过向往建业、远避武昌这种直率的语言责孙皓。以宁死而不愿留居武昌的'激愤之声,揭露了当时“苛政猛虎”的血淋淋社会现实,控诉了孙皓集团的滔天罪恶,抗议了他们的胡作非为。它用强烈对比的手法,从正反两方面突出反封建暴政的主题思想。相近的句式,相近的韵脚,成为在民间口相传、不胫而走的有利条件。

篇5:带拼音版的古诗吴孙皓初童谣

níng yǐn jiàn yè shuǐ , bù shí wǔ chāng yú 。

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

níng huán jiàn yè sǐ , bù zhǐ wǔ chāng jū 。

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

篇6:赠从兄襄阳少府皓原文、翻译、赏析

赠从兄襄阳少府皓

结发未识事,所交尽豪雄。

却秦不受赏,击晋宁为功。

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

当朝揖高义,举世称英雄。

小节岂足言,退耕舂陵东。

归来无产业,生事如转蓬。

一朝乌裘敝,百镒黄金空。

弹剑徒激昂,出门悲路穷。

吾兄青云士,然诺闻诸公。

所以陈片言,片言贵情通。

棣华倘不接,甘与秋草同。

翻译

我青少年的时候,对事理的认识不是特别通达,呼朋唤友,都是些热血豪迈人士。

不为报酬而助人,并不把解人之难看作是多么了不起的功劳。

为朋友曾经不惜两肋插刀,红尘滚滚处也曾经手刃歹徒。

哥们肝胆意气天下闻名,官民同赏。

当然,这些都是小节,不足言道,现在回到偏僻之处隐居。

回家后是四壁空空,没有任何产业,为衣腹之累而忙个不休。

身穿的狐裘破烂,腰里曾经的万贯黄金也用个精光(主要还是接济落魄文人)。

也曾经去王公门前干谒,推荐自己,但是没有什么效果,悲日暮途穷。

老兄你可是官运通达,青云直上,一诺千金,名噪公卿。

所以来与你告个急,你懂其中的意思就行了,贵在灵犀一点通。

如果你也不顾兄弟情谊,不愿意帮助我,我也不说更多的话了,我准备像秋草蓬稞一样随风飘散吧。

注释

却秦:使秦退兵。

舂陵:在今湖北枣阳县。

生事:生计。

“一朝”二句:用苏秦事。

青云士:品格高尚的人。

然诺:应许,许诺。

闻诸公:因重然诺而为诸公所知。

陈片言:陈述简短的话。

棣华:喻兄弟。

鉴赏

全诗前半部分诉说了:李白青少年的时候,对事理的认识不是特别通达,呼朋唤友,都是些热血豪迈人士。为朋友曾经不惜两肋插刀,红尘滚滚处也曾经手刃歹徒。哥们肝胆意气天下闻名,官民同赏。不为报酬而助人,并不把解人之难看作是多么了不起的功劳。说明了李白喜欢交朋友,豪气,喜欢帮助别人不求回报。一直在帮助别人,但是自己却什么都没有,家徒四壁,还是个需要接济的落魄文人。

全诗后半部分诉说了:李白仕途非常不顺,在诗中也体现的淋漓尽致。早年寓居安陆时,曾多次给地方官员写信自荐,但每次都以失败告终。开元二十三年,不甘心失败的李白去了一趟襄阳,拜访时任襄州刺史兼山南东道采访使的韩朝宗。韩朝宗素以爱惜人才闻名,因曾任荆州长史,故人称韩荆州。但李白在呈给他的求职信中,又犯了一个严重错误——豪放不羁。信中写道:“幸愿开张心颜,不以长揖见拒。”长揖即拱手礼,通常用于平辈之间。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衷心地希望你能够敞开心怀,不会因为别人只作长揖而拒绝。作为求职信,这句显然写得不太得体。李白带着这种傲慢心态去求职,韩朝宗自然不会对他感兴趣。虽是诗仙,但李白的这几封求职信写得实在让人不敢恭维。也体现出了李白求职时傲慢的心态,这种故意贬低自己的比喻,或许能博取同情,却无法给人好感。

整首诗是对李白年轻时裘马轻狂,豪爽用事的.真实写照。看整首诗,可以知道李白的豪爽性格,所以会爱之者众,恨之者也众。

创作背景

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不甘心失败的李白去了一趟襄阳,拜访时任襄州刺史兼山南东道采访使的韩朝宗。但李白在呈给他的求职信中,犯了一个严重错误“豪放不羁”。韩朝宗自然对他不感兴趣。因为李白求职没有成功,韩朝宗没有帮助到他,在这种情况背景下李白写下了此首诗。

篇7:重赠吴国宾原文、翻译及赏析

重赠吴国宾 明朝 边贡

汉江明月照归人,万里秋风一叶身。

休把客衣轻浣濯,此中犹有帝京尘。

篇8:重赠吴国宾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的首二句直抒旨畅,将按贯常结撰本应是第二句的“汉江明月照归人”作为第一句,把游子对故土风月的.渴望以及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切很好地突现了出来。同时,由于诗人运用双关的手法而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每个词都表现着一定的内容:“汉江”点出友人的归处;“明月”暗点出友人归心似箭,所以披星戴月,日夜兼程;“万里”表现归途之遥;“秋风”既点明了友人归来的季节,还描写了友人在秋风中的飘零,渲染了萧瑟之感;“一叶身”则具有双重的意义,既说归来的友人如秋叶之颗零,也暗点出他是乘一叶之舟而归,与首句点出的“汉江”相互照应。所以开首二句,用语虽极平稳,其蕴情却厚,极尽委曲之能事,且委曲之间,不断折进,写友人而兼及自己,写自己而兼及友人,使怀旧念远这一古老题材有了不落凡俗的新意。

诗的末二句是诗人对故友的叮嘱之辞,字面上是劝挚友且勿洗去帝京客衣的尘土,实际上是希望他珍重自己的友情,诗句含蓄而真挚,遣词造句委婉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的共鸣。其中,休把”一语可以强化语气和增强与读者的情感交流,形成一种唱叹的韵味;“轻”字用得十分婉转;“犹”字则强调出对帝京情谊的无限顾惜。

此诗作法新颖,命意委婉,不采用直接抒情的形式,而是在指陈和叙述中寄托诗人的情感,以诗人内心之真情作底里,再辅之以诗人一贯的婉约风格,思念之意,关切之情,充溢于字里行间。全诗篇幅虽短,情谊偏长。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