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统模式下的建筑施工管理
传统的建筑施工管理一般都是在后监督控制的基础上实施的。通过招投标过程与发包人签订建筑施工承包合同。承包商根椐合同工期和施工合同要求按部就班地进行施工。施工过程中施行“三控、两管、一协调”,即:质量控制、成本控制、进度控制、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和组织协调。而实际施行过程中往往忽略施工中的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和组织协调,而“三大控制”也并未以合同为基础协调、统一起来。往往在工程决算时在保证了质量控制和进度控制的情况下,工程造价中的“三超”现象就时有发生了。
二、精益建造理论
精益建造完全不同于当前的项目管理实践,它从转换、流动和价值生产三个角度来理解和管理建筑生产全过程,注重工作流的稳定性,强调整个企业和整个价值链的系统集成效应以及交付价值的可靠性和速度,认为只有全局、全过程和全方位精益管理才能发挥出全部效用。价值生产理论认为生产过程是为最终用户增加价值的过程,它强调生产企业与最终用户之间关系的转变,企业生产的目标应该同最大化的满足顾客需求结合起来,消除企业与顾客之间的矛盾关系。这些生产管理理论构成了精益建造的基本理论基础。以此为基础说明了精益建造理论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应用。当然建筑生产管理理论还有许多不成熟之处,有待研究学者们进一步完善。
三、在施工管理中精益建造的体现
(一)公路施工企业的精益化成本控制
通过在精益建造运用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管理可以消除由于间接成本分配产生的成本失真,减少或消除不增值活动,同时从多角度分析,可以提供多种成本信息。精益建造成本控制中的操作控制方面主要通过生产管理措施来实现。常见的施工生产管理技术有:拉式生产、标准化工作、可视管理。
(二)合理利用施工现场空间,实现施工机械和材料的有效布置
传统的施工机械布置更多考虑到工序本身的流程路线。这其中存在着许多材料重复运输问题或运输路线曲折问题以及机械重复启动问题等,使施工现场的实物流混乱。为此,施工现场要合理组织人员,施工机械和材料的现场布置应按照5S标准(即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规范现场、现物,所有的生产要素均处于受控状态,使施工生产顺畅,人机进出方便、安全,从而提高施工效率,保证施工进度计划顺利进行,营造一目了然的工作环境。
(三)调动全体建设者的.积极性,全员参与施工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精益建造中全面质量管理要求全体建筑人员参加,对现场工人授权,因为现场工人是直接的生产者,这样做可以调动现场工人参与成本管理的积极性,把检验的任务交给每道流水的工人进行检查,要求工人对自己的工作进行自检,这样一旦发现问题就可以及时地进行处理,保证不出现质量问题,而且不影响下道流水的工作。
(四)施工过程中与建设相关方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各个参与方由于其利益不同,可能相互会有所冲突,在各参与方博弈过程中,由于缺乏信任及为了得到更多的利益,而产生不该产生的人力、时间、资金的浪费,所以要使建筑业各参与方之间保持稳定的、共赢的关系,公路施工企业应注重市场开拓,与用户、设计企业和供应厂家建立友好合作关系。
(五)与建材供应厂家建立“供应链”的关系
根椐精益生产中的拉动式生产方式,在施工采购方面对于直接材料,如水泥、钢材、砂、石、砖等,可以与上游企业建立起供应链关系,从而节省采购费用,缩短订购时间,保证采购材料的质量,又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因为质量不合格而引起的成本增加。
四、发展公路施工企业精益建造管理的展望
(一)发展和坚持实行精益建造的观念、意识障碍
坚持推行精益建造模式需要长期不断完善、不断改进。精益建造意识的不断建立需要一定前期费用的投入及作用传递期,同时在与传统的施工管理模式发生冲突时,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的磨合期。鉴于此,短期之内可能不会显出效果,这就突显一个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的矛盾问题。
(二)缺乏精益建造执行与评价标准
目前丹麦、美国、智利、巴西、澳大利亚、英国、芬兰等国家已开始使用精益建造的施工管理方法。我国对于精益建造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偏于精益建造的定性描述,缺乏执行的参照标准与评价结果的衡量尺度。
(三)建设相关方对发展精益建造的协调问题
一个工程项目要涉及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设计单位、政府、材料供应商等相关者,各个相关者在公路施工企业实行精益建造的过程中存在一个相互协调的问题。从现阶段来看,在建筑施工中,甲方存在着很大的主观性和主动性,对施工管理干涉过多,设计单位与施工单位不融洽,设计与施工脱节。另外,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保障、政府主管部门监管不力等都形成了精益建造实施的障碍。
(四)组织的特点对发展精益建造的影响
组织的临时性特点,信息系统基础不稳定,信息反馈的缺乏或缓慢,学习和改进的分析资料不能及时指导实践,使公路施工行业进行持续改进的脚步放缓;同时现场生产使团队的工作流受到更强的空间条件的约束,因此生产流程的透明度设计变得比较困难等,进而使得流程改进工作变得比较困难,鉴于此公路施工企业应重视和改进信息的流通,提高信息透明度,形成精益建造的信息基础。
1.
2.
3.
4.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