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尊严阅读及答案
①“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这是著名画家徐悲海的座右铭。是的,人活着就要有傲骨,就应该有尊严。 ②自古以来谈尊严。
①“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这是著名画家徐悲海的座右铭。是的,人活着就要有傲骨,就应该有尊严。
②自古以来,就有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有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帆责,使我不得开心颜”;有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有于谦的“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他扪都是活得有尊严的人。
③人活着要有尊严,因为尊严是自我激励的精神武器,是一个人顶天立地的前提。当一个活得没有尊严的时候,人生对他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他的.行为不被人们肯定,他的生活失去价值,于是他只能苟且地活着。所以,一个人,只有当他活得有尊严的时侯,他在这个世界上才有立足之地,他才会为自己的人生奋斗。
④古希腊有一句谚语:“两腿直立的普通人,比屈膝下跪的名人高大。”也许很多人对此感到不解,但我却明白其问的深意。因为做人没有尊严,没有了能人的骨气,再有才华的人也会堕落,会迷失自己的人生方向,甚至会遗臭万年。像中国历史上的大汉奸汪精卫,文章写得很好,但是却投靠日本人,甘当卖国贼,结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究其原因就是他失去了做人的尊严。
⑤人活着要有尊严,因为尊严使人能够忍受磨难,乐观向上。面对敌人的诱惑,李大钊始终坚贞不渝,他以一个共产党人的尊严,忍受着各种磨难,用尊严捍卫了党旗的鲜红,用尊严书写了一曲壮丽的人生之歌。
⑥正直的中国人不但重视维护个人尊严,更是毫不犹掉地去维护国家酌尊严。史书上有这样一个记叔:晏子使楚,楚王让他从狗门入,意欲羞辱他。不料晏子以一句“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使楚王反而受辱。晏子既维护了个人尊严,也保全了国家的尊严,赢得了后人的景仰。
⑦所以,人活着要有尊严。一个人没有尊严不能成事,一个民族没有尊严不能兴盛,一个国家没有尊严不能强大。
⑧让我们直立双腿,高高站立着,做一个有尊严的人。
15、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4分)
16、仿照第二段划线句子补充一个论据。
(4分)
17、文章的第四、五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
(4分)
参考答案:
15、人活着就应该有尊严(或人要有尊严)
16、示例:有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符合要求即可)
17、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
谈尊严的阅读答案总结
①“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这是著名画家徐悲海的座右铭。是的,人活着就要有傲骨,就应该有尊严。
②自古以来,就有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有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帆责,使我不得开心颜”;有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有于谦的“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他扪都是活得有尊严的人。
③人活着要有尊严,因为尊严是自我激励的`精神武器,是一个人顶天立地的前提。当一个活得没有尊严的时候,人生对他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他的行为不被人们肯定,他的生活失去价值,于是他只能苟且地活着。所以,一个人,只有当他活得有尊严的时侯,他在这个世界上才有立足之地,他才会为自己的人生奋斗。
④古希腊有一句谚语:“两腿直立的普通人,比屈膝下跪的名人高大。”也许很多人对此感到不解,但我却明白其问的深意。因为做人没有尊严,没有了能人的骨气,再有才华的人也会堕落,会迷失自己的人生方向,甚至会遗臭万年。像中国历史上的大汉奸汪精卫,文章写得很好,但是却投靠日本人,甘当卖国贼,结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究其原因就是他失去了做人的尊严。
⑤人活着要有尊严,因为尊严使人能够忍受磨难,乐观向上。面对敌人的诱惑,李大钊始终坚贞不渝,他以一个共产党人的尊严,忍受着各种磨难,用尊严捍卫了党旗的鲜红,用尊严书写了一曲壮丽的人生之歌。
⑥正直的中国人不但重视维护个人尊严,更是毫不犹掉地去维护国家酌尊严。史书上有这样一个记叔:晏子使楚,楚王让他从狗门入,意欲羞辱他。不料晏子以一句“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使楚王反而受辱。晏子既维护了个人尊严,也保全了国家的尊严,赢得了后人的景仰。
⑦所以,人活着要有尊严。一个人没有尊严不能成事,一个民族没有尊严不能兴盛,一个国家没有尊严不能强大。
⑧让我们直立双腿,高高站立着,做一个有尊严的人。
15、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4分)
16、仿照第二段划线句子补充一个论据。
(4分)
17、文章的第四、五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
(4分)
参考答案:
15、人活着就应该有尊严(或人要有尊严)
16、示例:有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符合要求即可)
17、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
聂鑫森
一辆白色的小车,驶出了湘楚大学的校门。深秋上午的太阳光薄而淡,透出一阵阵的凉意。从这里到江南医院,要穿过繁华的闹市,加上红绿灯,堵车,满打满算要一个小时。
开车的是程奋,坐在后座的是郑波。
程奋在校办公室当主任,四十八岁,头圆、腹凸、体胖。郑波比他大两岁,是中文系的教授,戴一副深度近视眼镜,主攻古代文字学,师从程奋的父亲程笃,读硕读博,再当助手,一眨眼过去了二十多年。
两个人久久不说话,在去向医院的这一路上静得只听见车轮摩擦水泥路发出的沙沙声。
古稀之年的程笃肝癌晚期,四个月前住进了江南医院的肿瘤科重症监护室。郑波在上课、开会之余,一个人去得很勤。重症监护室是不能随便让人进去探看的,因为里面的空气消了毒。门上只有一个玻璃镶嵌的小孔,郑波隔一阵就会把眼睛贴上去,打量躺在病床上的程笃:一头银发,满脸愁苦,时而清醒,时而昏迷;鼻子的两孔插着氧气管和胃管,胳膊上插着输液的套管,下面还插着输尿管。
每当这个时候,郑波就会喟然长叹。这种“生命支持系统”,无非是让先生毫无质量地活在限定的时间里,死已是不可避免的了。先生平日曾多次对他说:“人活着,要有尊严,人死去,也要有尊严。”这种比“死别”更残忍的“生离”,身上插着管子,身边没有亲人朋友,像吞币机一样耗费钱财,“工业化”地死去,先生一定是极不愿意的。可惜师母因病已去世多年,可惜程奋夫妇和儿子都太忙,来得少,来了也总是匆匆的。
郑波读本科时,程笃第一次上“文字学”的课,自我介绍说:“我姓程名笃,字顿迟,你们可知道这名和字,来自何书?”郑波站起来说:“来自《说文解字》,笃者,‘马行顿迟’。”程笃眼睛一亮,大声说:“你读书多,记性好,孺子可教!”尔后,郑波本科毕业,再读程笃的硕士和博士,因成绩突出,发表多篇论文,也就留校教书,并当了先生的助手。
在郑波看来,程笃于他是亦师亦父,而程笃也视郑波亦友亦子,不但学问上对郑波谆谆引导,生活上也极为关心。郑波的妻子,就是先生和师母介绍相识并喜结连理的。先生最大的遗憾,是儿子程奋读了硕士以后,改行去搞行政,而且干得津津有味。他对郑波说:“在知识界,第一等做学问,第二等教书,第三等做官。程奋没有定力,只能如此了。”
正在开车的程奋,鸣了一声笛,问道:“郑波兄,睡着了?”
“没有。我在想先生,他太痛苦了。”
“是呵……是呵。早几天大夫找我面谈过一次。”
郑波装作一无所知,问:“谈什么呢?”
“他说……老人肯定没有希望了,家属是否可以考虑停止治疗。我问怎么个停止治疗法?他说,由家属签了字,再在医生指导下拔掉输氧管。”
“你怎么说?”
“我明白之所以要这样做,是避免医患纠纷,一切都是家属自愿的。但……我不同意!”
“但是只要先生活着,你就可以照领他的工资?”
“绝对不是,那是人性丧尽!我、妻子、儿子,担不起这大不孝的名声,领导、长辈、同事、学生会怎么看我们?今后还怎么做人做事?”
“你担心将来副校长提拔不上?担心儿子将来不好找对象?就不担心老爷子这么受罪!唉!”
“郑波兄,我猜想大夫也和你谈过了,你是做学问的,没什么顾忌,能不能想个两全其美的法子?”
郑波一惊,随即平静下来,说:“程奋弟,我知道你想说又不好开口,大夫和我谈话后,想得我坐卧不宁,最后才想明白,为了先生尊严地逝去,由我来代替家属……签字和拔掉管子吧。”他的喉头哽咽起来,泪水奔涌而出。
程奋小声说:“谢谢……谢谢……”
程笃安然辞世,然后是火化、开追悼会、入土。
不断地有人向程奋和郑波,询问程笃最后的死因。
由郑波签字的医院、家属共拟的协议书复印件,程奋时刻揣在口袋里,有人问即掏出来说:“一切都由郑师兄做主,我听他的。”
郑波则从容如昔,有人来和气地询问或愤怒地责问,他面不改色心不跳,平静地说:“是我签的字,是我拔的`管子。”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B.从“程奋夫妇和儿子都太忙,来得少,来了也总是匆匆的”中可以看出,程奋虽事业有成,但对亲人却冷漠无情,也反映出当今社会亲情的淡漠。
C.小说中郑波在重症监护室门前时的心情是很沉重的:既不想程笃受病痛折磨,“工业化”地毫无尊严地死去;又担心亦师亦父的老教授这么早离开自己。
D.这篇小说运用了插叙的手法,进一步介绍了老教授与郑波之间的关系,使小说更加丰满,同时又为后文做了铺垫,使故事发展更为合情合理。
E.这篇小说叙述平实。。他们在面对已经走到生命尽头的老人时的不同表现令人深思。
(2)小说首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在刻画郑波这一形象时,突出他的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郑波,有人认为是程奋。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看法。(8分)
答案:
11.(1)(5分)答给A给3分,答D给2分,答C给1分;答E、B不给分。(B项“程奋一家虽事业有成,但对亲人却冷漠无情”理解有误;C项属于主观臆断,郑波在重症监控室门前时心里更多的是想老教授能“尊严地死去”,照应本文的题目“尊严死”。E项“心理描写”有误,应为外貌。)
(2)(6分)①通过对薄而淡的阳光、深秋的凉意等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季节,渲染了清冷的气氛,烘托人物心境。②通过介绍到医院的时长,为后文两人在车上做出选择、商定结果埋下伏笔。③从大学到医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与人物的社会环境。④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阅读兴趣。(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
(3)(6分)①学术精湛(博学多才、学识渊博等亦可):读书多,记性好;成绩突出,发表多篇论文,最后留校教书。②重情重义(懂得感恩、知恩图报等亦可):受到老教授的教诲与关心,时刻不忘,并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对待老教授。③敢于担当(有责任心、责任感亦可):选择代替亲儿子为老教授拔掉管子,承担世人的毁誉,凛然地帮助弥留之人挽回最后的尊严。④从容淡定:面对别人的询问或责问都能平静对待,坚持自己对精神和生命尊严的守望。(每点概括和分析各1分,答出3点即可)
(4)观点一:我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郑波。结合文本:①从人物关系上看,郑波是老教授程笃的亲传弟子,又是程奋如同手足的师兄,是小说中的核心人物。②从情节安排上看,郑波占主导地位,是贯穿始终的人物,也是矛盾冲突的主体。尤其小说的结局部分写郑波最终以家属的身份在医院“签的字”“拔的管子”,又在尾声部分写他面对别人的询问时“从容如昔”,都在凸显他是小说的主人公。③从形象塑造上看,老教授弟子郑波坦荡与重情,而作为亲生儿子程奋迟疑犹豫,二者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表现郑波的人物形象,因此郑波是小说的主人公。④从主题表现上看,郑波性格与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直接体现了作品的主题思想,弟子郑波堪称担当,凛然地帮助弥留之人挽回最后的尊严,这种品质值得彰显。。通过他突出小说的主题,也丰富了小说的内涵。
观点二:我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程奋。结合文本:①从人物关系上看,程奋是老教授程笃的亲生儿子,拥有父亲辞世方式的决定权,故为小说的关键人物。②从情节安排上看,程奋占主体地位,是贯穿始终的人物,也是矛盾冲突的主体。③从形象塑造上看,老教授的弟子郑波坦荡与重情,与作为亲生儿子的程奋的世俗与亲情淡薄形成鲜明对比,更突出了程奋这一人物形象。④从主题表现上看,儿子程奋面对选择时迟疑犹豫、顾虑重重甚至是推卸责任,这种品性正是小说要探讨的核心。。通过他来突出了小说的主题,也丰富了小说的内涵。(每条2分)
聂鑫森
一辆白色的小车,驶出了湘楚大学的校门。深秋上午的太阳光薄而淡,透出一阵阵的凉意。从这里到江南医院,要穿过繁华的闹市,加上红绿灯、堵车,满打满算要一个小时。
开车的是程奋,坐在后座的是郑波。
程奋在校办公室当主任,四十八岁,头圆、腹凸、体胖。郑波比他大两岁,是中文系的教授,戴一副深度近视眼镜,主攻古代文字学,师从程奋的父亲程笃,读硕读博,再当助手,一眨眼过去了二十多年。
两个人久久不说话,在去向医院的这一路上静得只听见车轮摩擦水泥路发出的沙沙声。
古稀之年的程笃患晚期肝癌,四个月前住进了江南医院的肿瘤科重症监护室。郑波在上课、开会之余,一个人去得很勤。重症监护室是不能随便让人进去探看的,因为里面的空气消了毒。门上只有一个玻璃镶嵌的小孔,郑波隔一阵就会把眼睛贴上去,打量躺在病床上的程笃:一头银发,满脸愁苦,时而清醒,时而昏迷;鼻子的两孔插着氧气管和胃管,胳膊上插着输液的套管,下面还插着输尿管。
每当这个时候,郑波就会喟然长叹。这种“生命支持系统”,无非是让先生毫无质量地活在限定的时间里,死已是不可避免的了。先生平日曾多次对他说:“人活着,要有尊严;人死去,也要有尊严。”这种比“死别”更残忍的“生离”,身上插着管子,身边没有亲人朋友,像吞币机一样耗费钱财,“工业化”地死去,先生一定是极不愿意的。可惜师母因病已去世多年,可惜程奋夫妇和儿子都太忙,来得少,来了也总是匆匆的。
郑波读本科时,程笃第一次上“文字学”的课,自我介绍说:“我姓程名笃,字顿迟,你们可知道这名和字,来自何书?”郑波站起来说:“来自《说文解字》,笃者,‘马行顿迟’。”程笃眼睛一亮,大声说:“你读书多,记性好,孺子可教!”尔后,郑波本科毕业,再读程笃的硕士和博士,因成绩突出,发表多篇论文,也就留校教书,并当了先生的助手。
在郑波看来,程笃于他是亦师亦父,而程笃也视郑波亦友亦子,不但学问上对郑波谆谆引导,生活上也极为关心。郑波的妻子,就是先生和师母介绍相识并喜结连理的。先生最大的遗憾,是儿子程奋读了硕士以后,改行去搞行政,而且干得津津有味。他对郑波说:“在知识界,第一等做学问,第二等教书,第三等做官。程奋没有定力,只能如此了。”
正在开车的程奋,鸣了一声笛,问道:“郑波兄,睡着了?”
“没有。我在想先生,他太痛苦了。”
“是呵……是呵。早几天大夫找我面谈过一次。”
郑波装作一无所知,问:“谈什么呢?”
“他说……老人肯定没有希望了,家属是否可以考虑停止治疗。我问怎么个停止治疗法?他说,由家属签了字,再在医生指导下拔掉输氧管。”
“你怎么说?”
“我明白之所以要这样做,是避免医患纠纷,一切都是家属自愿的。但……我不同意!”
“是只要先生活着,你就可以照领他的工资?”
“绝对不是,那是人性丧尽!我、妻子、儿子,担不起这大不孝的名声,领导、长辈、同事、学生会怎么看我们?今后还怎么做人做事?”
“你担心将来副校长提拔不上?担心儿子将来不好找对象?就不担心老爷子这么受罪!唉!”
“郑波兄,我猜想大夫也和你谈过了,你是做学问的,没什么顾忌,能不能想个两全其美的法子?”
郑波一惊,随即平静下来,说:“程奋弟,我知道你想说又不好开口,大夫和我谈话后,想得我坐卧不宁,最后才想明白,为了先生尊严地逝去,由我来代替家属……签字和拔掉管子吧。”他的喉头哽咽起来,泪水奔涌而出。
程奋小声说:“谢谢……谢谢……”
……
程笃安然辞世,然后是火化、开追悼会、入土。不断地有人向程奋和郑波,询问程笃最后的死因。
由郑波签字的医院、家属共拟的协议书复印件,程奋时刻揣在口袋里,有人问即掏出来说:“一切都由郑师兄做主,我听他的'。”
郑波则从容如昔,有人来和气地询问或愤怒地责问,他面不改色心不跳,平静地说:“是我签的字,是我拔的管子。”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
B.从“程奋夫妇和儿子都太忙,来得少,来了也总是匆匆的”中可以看出,程奋虽事业有成,但对亲人却自私无情,也反映出当今社会亲情的淡漠。
C.小说中郑波在重症监护室门前时的心情是很沉重的:既不想程笃受病痛折磨,“工业化”地毫无尊严地死去;又不想亦师亦父的老教授这么早离开自己。
D.这篇小说运用了插叙的手法,进一步介绍了老教授与郑波之间的关系,使小说更加丰满,同时又为后文做了铺垫,使故事发展更为合情合理。
E.这篇小说叙述平实。。他们在面对已经走到生命尽头的老人时的不同表现令人深思。
(2)小说第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3)小说中郑波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概括并简要分析。(6分)
(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郑波,有人认为主人公是程奋。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看法。(6分)
15.(20分)
(1)(4分)答E给2分,答D给2分,答C给1分;答A、B不给分。(A 项“已经有很深的的矛盾”理解有误;B项“程奋一家虽事业有成,但对亲人却自私无情”理解有误;C项属于主观臆断,郑波在重症监控室门前时心里更多的是想老教授能“尊严地死去”,照应本文的题目“尊严死”。)
(2)(4分)①通过对薄而淡的阳光、深秋的凉意等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季节,渲染了清冷的气氛,烘托人物心境。②通过介绍到医院的时长,为后文两人在车上做出选择、商定结果埋下伏笔。③从大学到医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与人物的社会环境。④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阅读兴趣。
(3)(6分)①学术精湛(博学多才、学识渊博等亦可):读书多,记性好;成绩突出,发表多篇论文,最后留校教书。②重情重义(懂得感恩、知恩图报等亦可):受到老教授的教诲与关心,时刻不忘,并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对待老教授。③敢于担当(有责任心、责任感亦可):选择代替亲儿子为老教授拔掉管子,承担世人的毁誉,凛然地帮助弥留之人挽回最后的尊严。④从容淡定:面对别人的询问或责问都能平静对待,坚持自己对精神和生命尊严的守望。
(每点概括和分析各1分,答出3点即可)
(4)(6分)观点一:我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郑波。(1分)
结合文本:①从人物关系上看,郑波是老教授程笃的亲传弟子,又是程奋如同手足的师兄,是小说中的核心人物。②从情节安排上看,郑波占主导地位,是贯穿始终的人物,也是矛盾冲突的主体。尤其小说的结局部分写郑波最终以家属的身份在医院“签的字”“拔的管子”,又在尾声部分写他面对别人的询问时“从容如昔”,都在凸显他是小说的主人公。③从形象塑造上看,老教授弟子郑波坦荡与重情,而作为亲生儿子程奋迟疑犹豫,二者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表现郑波的人物形象,因此郑波是小说的主人公。④从主题表现上看,郑波性格与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直接体现了作品的主题思想,弟子郑波堪称担当,凛然地帮助弥留之人挽回最后的尊严,这种品质值得彰显。。通过他来突出小说的主题,也丰富了小说的内涵。(5分,答出3点即可。)
观点二:我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程奋。(1分)
结合文本:①从人物关系上看,程奋是老教授程笃的亲生儿子,拥有父亲辞世方式的决定权,故为小说的关键人物。②从情节安排上看,程奋占主体地位,是贯穿始终的人物,也是矛盾冲突的主体。③从形象塑造上看,老教授的弟子郑波坦荡与重情,与作为亲生儿子的程奋的世俗与亲情淡薄形成鲜明对比,更突出了程奋这一人物形象。④从主题表现上看,儿子程奋面对选择时迟疑犹豫、顾虑重重甚至是推卸责任,这种品性正是小说要探讨的核心。。通过他来突出了小说的主题,也丰富了小说的内涵。(5分,答出3点即可。)
(有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如果只答观点,没有结合文本分析不得分。)
⑴一辆白色的小车,驶出了湘楚大学的校门。深秋上午的太阳光薄而淡,透出一阵阵的凉意。从这里到江南医院,要穿过繁华的闹市,加上红绿灯,堵车,满打满算要一个小时。
⑵开车的是程奋,坐在后座的是郑波。
⑶程奋在校办公室当主任,四十八岁,头圆、腹凸、体胖。郑波比他大两岁,是中文系的教授,戴一副深度近视眼镜,主攻古代文字学,师从程奋的父亲程笃,读硕读博,再当助手,一眨眼过去了二十多年。
⑷两个人久久不说话,在去向医院的这一路上静得只听见车轮摩擦水泥路发出的沙沙声。
⑸古稀之年的程笃肝癌晚期,四个月前住进了江南医院的肿瘤科重症监护室。郑波在上课、开会之余,一个人去得很勤。重症监护室是不能随便让人进去探看的,因为里面的空气消了毒。门上只有一个玻璃镶嵌的小孔,郑波隔一阵就会把眼睛贴上去,打量躺在病床上的程笃:一头银发,满脸愁苦,时而清醒,时而昏迷;鼻子的两孔插着氧气管和胃管,胳膊上插着输液的套管,下面还插着输尿管。
⑹每当这个时候,郑波就会喟然长叹。这种“生命支持系统”,无非是让先生毫无质量地活在限定的时间里,死已是不可避免的了。先生平日曾多次对他说:“人活着,要有尊严,人死去,也要有尊严。”这种比“死别”更残忍的“生离”,身上插着管子,身边没有亲人朋友,像吞币机一样耗费钱财,“工业化”地死去,先生一定是极不愿意的。可惜师母因病已去世多年,可惜程奋夫妇和儿子都太忙,来得少,来了也总是匆匆的。
⑺郑波读本科时,程笃第一次上“文字学”的课,自我介绍说:“我姓程名笃,字顿迟,你们可知道这名和字,来自何书?”郑波站起来说:“来自《说文解字》,笃者,‘马行顿迟’。”程笃眼睛一亮,大声说:“你读书多,记性好,孺子可教!”尔后,郑波本科毕业,再读程笃的硕士和博士,因成绩突出,发表多篇论文,也就留校教书,并当了先生的助手。
⑻在郑波看来,程笃于他是亦师亦父,而程笃也视郑波亦友亦子,不但学问上对郑波谆谆引导,生活上也极为关心。郑波的妻子,就是先生和师母介绍相识并喜结连理的。先生最大的遗憾,是儿子程奋读了硕士以后,改行去搞行政,而且干得津津有味。他对郑波说:“在知识界,第一等做学问,第二等教书,第三等做官。程奋没有定力,只能如此了。”
⑼正在开车的程奋,鸣了一声笛,问道:“郑波兄,睡着了?”
⑽“没有。我在想先生,他太痛苦了。”
⑾“是呵……是呵。早几天大夫找我面谈过一次。”
⑿郑波装作一无所知,问:“谈什么呢?”
⒀“他说……老人肯定没有希望了,家属是否可以考虑停止治疗。我问怎么个停止治疗法?他说,由家属签了字,再在医生指导下拔掉输氧管。”
⒁“你怎么说?”
⒂“我明白之所以要这样做,是避免医患纠纷,一切都是家属自愿的。但……我不同意!”
⒃“是只要先生活着,你就可以照领他的工资?”
⒄“绝对不是,那是人性丧尽!我、妻子、儿子,担不起这大不孝的名声,领导、长辈、同事、学生会怎么看我们?今后还怎么做人做事?”
⒅“你担心将来副校长提拔不上?担心儿子将来不好找对象?就不担心老爷子这么受罪!唉!”
⒆“郑波兄,我猜想大夫也和你谈过了,你是做学问的,没什么顾忌,能不能想个两全其美的法子?”
⒇郑波一惊,随即平静下来,说:“程奋弟,我知道你想说又不好开口,大夫和我谈话后,想得我坐卧不宁,最后才想明白,为了先生尊严地逝去,由我来代替家属……签字和拔掉管子吧。”他的喉头哽咽起来,泪水奔涌而出。
(21)程奋小声说:“谢谢……谢谢……”
……
(22)程笃安然辞世,然后是火化、开追悼会、入土。
(23)不断地有人向程奋和郑波,询问程笃最后的死因。
(24)由郑波签字的医院、家属共拟的协议书复印件,程奋时刻揣在口袋里,有人问即掏出来说:“一切都由郑师兄做主,我听他的。”
(25)郑波则从容如昔,有人来和气地询问或愤怒地责问,他面不改色心不跳,平静地说:“是我签的字,是我拔的管子。”
《尊严死》阅读题目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这篇小说叙述平实。。
B.这篇小说人物形象运用了插叙的手法,进一步介绍了老教授与郑波之间的关系,使小说形象更加丰满,同时又为后文做了铺垫,使故事发展更为合情合理。
。
D.从“程奋夫妇和儿子都太忙,来得少,来了也总是匆匆的”中可以看出,程奋一家虽事业有成,但对亲人却自私无情,也反映出当今社会亲情的淡漠。
E.小说中郑波在重症监护室门前时的心情是很沉重的:既不想程笃受病痛折磨,“工业化”地毫无尊严地死去;又不想亦师亦父的老教授这么早离开自己。
(2)请简要分析小说首段在全文中的作用。(6分)
(3)请概括并简要分析郑波这一形象。(6分)
(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郑波,而不是程奋。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看法。(8分)
《尊严死》阅读答案
(1)(5分)答A给3分,答B给2分,答E给1分;答C、D不给分。
(2)①通过对薄而淡的阳光、深秋的凉意等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季节,渲染了清冷的气氛,烘托人物心境。②通过介绍到医院的时长,为后文两人在车上做出选择、商定结果埋下伏笔。③从大学到医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与人物的社会环境。④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阅读兴趣。(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
(3)(6分)①学术精湛(博学多才、学识渊博等亦可):读书多,记性好;成绩突出,发表多篇论文,最后留校教书。②重情重义(懂得感恩、知恩图报等亦可):受到老教授的教诲与关心,时刻不忘,并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对待老教授。③敢于担当(有责任心、责任感亦可):选择代替亲儿子为老教授拔掉管子,承担世人的毁誉,凛然地帮助弥留之人挽回最后的尊严。④从容淡定:面对别人的询问或责问都能平静对待,坚持自己对精神和生命尊严的守望。(每点概括和分析各1分,答出3点即可)
(4)(8分)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郑波而不是程奋。结合文本:①从情节安排上看,郑波占主导地位,是贯穿始终的人物,也是矛盾冲突的主体。②从形象塑造上看,老教授弟子郑波坦荡与重情,而作为亲生儿子程奋迟疑犹豫,二者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表现郑波的人物形象。③从主题表现上看,弟子郑波帮助弥留之人挽回最后的尊严,其性格与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直接体现了作品的主题思想。(8分,答出3点即可。)(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
《一地尊严》阅读及答案
他是一个父亲。
他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竟然会沦落为一个沿街乞讨、渴求怜悯的人。街还是那条街,与往夕没有什么不同,人如流水车如游龙,热闹而且繁华。
他把一张硬纸板做的广告牌立在纸箱旁边,上面写着:好心人,求你救救我的儿子,他还那么小,生命还没来得及绽放,可是他患了白血病,需要很多钱,需要好心人的帮助。
他低着头,一声不吭,不敢看街上匆匆的行人,觉得自己比别人矮一头,心“扑腾、扑腾”地狂跳,像做了坏事一般。一整天过去了。他在街角蹲得腿脚发麻。抬头看看天,满天繁星闪烁,没有一个人问津,也没有人给过他一毛钱,他拍了拍身上的尘土,提着空纸箱和硬纸板,抚着一天没有吃东西、饿得咕咕叫的肚子,仓皇离去。
第二天,他改变了策略,把他以前参加抗洪抢险荣立的二等战功奖牌带上,又拿着空纸箱和硬纸板去了那条繁华的商业街。他开始像小商贩那样大声吆喝,请帮帮我儿子。他患了白血病,需要钱移植骨髓。他一遍一遍地吆喝着,眼睛里的泪强忍着没有掉下来,直到嗓子嘶哑也不肯停下来。
渐渐地围拢过来一些人。他艰难地说:“请伸出你的手。帮我一把,我儿子需要钱治病,多少都可以。一块两块我不嫌少,谁给我捐钱。我给谁磕头。”
一个慈眉慈眼、戴着眼镜的大妈走过来说:“小伙子啊,不缺胳膊也不缺腿的,怎么不学好啊,一个大男人蹲在街上要钱。有那工夫还不如打工干活,赚点饭钱不成问题吧?干吗想歪道?人要活得堂堂正正才对得起父母,对得起自己。走吧走吧。以后别再干这种事情了,好好的。干吗诅咒自己的儿子,你缺德不缺德?”
大妈的话让他觉得像吃了辣椒一样。脸上火辣辣地发烧。自尊哗啦一下跌落到地上,但他还是解释说:“我不是咒自己的孩子,他真的病了,需要钱移植骨髓,我不是想骗大家,我说的是真的,以前我在广州打工,如果不是儿子病了,我不会回来的。”
他越解释,越引起别人的反感,一个老大爷说:“报纸上都说了。像你们这些乞丐部落的职业乞丐。年收入都多少万,拿着别人的同情心和爱心大发不义之财,你们的良心都让狗吃了?”
他的脸紫涨得比猪肝还难看,还没有来得及说什么,一个小伙子一步窜到他身边,飞起一脚把纸箱和纸板踢出去老远,嘴里嘟囔着: “拿这么大一个纸箱要钱,你还要不要脸,别以为谁他妈的是傻子!”
屈辱让这个七尺男儿的眼泪掉出来,他默默地把纸箱和硬纸板捡回来放好,然后从口袋里掏曾经荣立二等战功的奖牌和证书拿出来给大家看。他说:“我真的不是骗子,我曾经也为国家为人民做过有益的事情,看在这枚奖牌的面子上,帮帮我,不到万不得已,我是不会走这一步的。”
人群静默了一刻钟,忽然有人跳出来说:“谁知道你这枚奖牌是在哪个破烂市场淘来的,别唬我们了,快点走吧,别在这儿丢人现眼!”
是的,报纸上几乎天天有揭穿骗子骗人的把戏,人们听得多了,看得多了,心渐渐变得麻木起来,人们再也不会纯朴地轻易去相信一个人。怕吃亏,怕摔跟头,怕自己的好心换来恶报。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似乎早已成了一个久远的美丽传说。
就在他快绝望的时候,一个20多岁的女孩给他捐了10块钱,当他“扑通”一声当街跪在女孩面前,这是几天以来第一次有人伸出援助之手。他语不成句地说:“谢谢!谢谢!”
女孩说:“我相信你。”轻轻的一句话,一股暖流涌进他的心窝,那么平常,那么不起眼的一句话。让他此刻得到前所未有的安慰和底气,世上还是好人多。看来儿子有救了。
那之后不断地有人给他捐款,甚至有人给他捐几毛钱的硬币,乞讨生涯过了好多天。离那个儿子救命的天文数字还是相距甚远,好心人捐助的一点钱无疑是杯水车薪。最后他向中国红十字协会申请帮助,结果有人定向捐助了一笔钱给他,帮他的儿子做了骨髓移植手术。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我在电视上看到这则新闻的时候,眼睛忍不住湿润了,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在抗洪抢险的`战场上,面对随时有吞噬生命的滔天:巨浪。眉头都不皱一下,但是面对儿子,面对随时会被白血病吞噬掉的儿子,自己却无能为力,自己还配当一个父亲吗?思来想去,为了孩子的重生。不惜忍受别人的奚落、讥讽和嘲笑,不惜让自尊跌落一地,
当乞丐沿街乞讨,只为儿子的生命能够得以延续。
看着那个用父亲的自尊换取了生命的孩子,天真可爱,笑容灿烂,他怎么会懂得一个做父亲的心!他的父亲一边打工赚钱,一边在做义工,回报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灾难降临的时候,除了要坚强地面对,也要相信人间有爱,人间自有真情在。给我一点温暖。遇到困难时,有生活下去的勇气, 。
跌落一地的自尊,只为换取一个男人做父亲的尊严。
(摘自《中外故事》第7期)
17.请根据提示,从文中找到“他”的相关反应,填写在横线上,并说说“他”此时的内心感受。(5分)
面对大妈的不理解,他脸上火辣辣的发烧。
面对老大爷的不信任,他的脸紫涨得比猪肝还难看。
面对小伙子的极度不满,他的眼泪掉出来。
此时,面对周围人的误解和责备,“他”的心里是委屈、痛苦、无奈、伤心的。
18.不管“他”怎样解释和证明,周围的人都不愿意相信“他”,这是为什么?请说说你的理解。(2分)
答:报纸上几乎天天都有揭穿这类骗人的把戏;也许有些人自己也被骗子骗过。
19.请解释“一地尊严”在文中的含义。(3分)
答:父亲为了孩子的重生,不惜忍受别人的奚落、讥笑和嘲笑,不惜让自尊跌落一地,当乞丐沿街乞讨,只为儿子的生命能够得以延续。
20.请仿照文中画线句子的句式,续写一个内容相关的句子。(3分)
答:给我一点温暖,遇到困难时,我会用余生的爱来回报。或有坚持下去的力量。
有人曾经说过:尊严如同贴在人脸上的一层纸,尽管薄却有份量,它主宰着人的行为,人的心,甚至——人的灵魂。
推开窗,我便随着云一起飘,身边只有风声。突然,我站的这片云开始向下沉,沉到了地面上,“这脏脏的屋子是哪?木薪?苦胆?”——是他,一个君王,一个颜面尽失的君王,一个沦为吴奴的君王?吱,门开了,进来的是一个满身豪气,眼光中似有万丈怒火的人,是他!他卧薪尝胆,口中喃喃地叫着自己的名字“勾践,勾践”这声音是充满了恨,却是那样的坚定,他是个没有尊严的君王,他是个丧国的君王,他是个允许别人踏着他的梁的君王?错了,他有骨气,有尊严!他失了面子,却不失尊严!——他的尊严不仅代表了自己,更代表了一个国家。倘若他真的丢了尊严,又怎么会卧薪尝胆?倘若他真的丢了尊严,又怎么会如此痛恨自己先前的所作所为?倘若他真的丢了尊严,又怎么会灭掉吴国,重新建设自己的国家?这一切表明,他没有撕掉自己的尊严,他只是一直在忍,一直在想自己的“尊严”。他赢了,这就是他的尊严——好个君主!
我又随风飘起,落到一户农家门前。忽见一老人扛着锄头走了过来,推开了这前面有五棵柳的的木门——陶潜,对!正是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潜,他豁达、不世俗,他坚信自己的心,隐士!一个不失尊严的隐士,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羡慕富贵,不怕贫困潦倒,你可以说他连天子都不怕,但他怕一件事——他怕昧了自己的心,怕没了尊严——一个仅代表了自己的内心而不是挂在脸上给别人看的尊严,他觉得自己的尊严就应该是这样的恬淡,这样的与世无争——好个隐士!
尊严?不知你有没有想过它,不知你心中的尊严是什么样?像勾践的尊严,像陶潜的尊严,还是像鲁迅的尊严?或许这些离我们都太遥远,我们只需要维护心中的尊严,我们只需记住尊严代表了我们的人、心,乃至灵魂,没有尊严的我们就像是个躯壳,用一双“无所谓”的眼晴看着整个世界,心中已没有了那份“荣辱”。
梦醒,云不在,尊严还在……
谈人阅读答案参考
世间事物最复杂、最难懂的莫过人,懂得人就会懂得你自己。希腊人把懂得你自己看做是人生最高的智慧。人不像木石只有物质,而且还有意识,有情感,有意志,总而言之,有心灵。西方有一句古谚:人有一半是魔鬼,一半是仙子。魔鬼固诡诈多端,而仙子也缥缈难测。
作为一种动物,人是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他经过无数亿万年才由单细胞生物发展到类人猿,又经过无数亿万年才由人猿发展到人。正如人的面貌还有类人猿的遗迹,人的习性中也还保留着一些兽性,即心理学家所说的本能。
我们这些文明人是由原始人或野蛮人演变来的,除兽性之外还保留着原始人的一些习性。要了解现代社会中的人,还需要了解我们的原始祖先。所以马克思特别重视摩根的《古代社会》,把它细读过并且加过评注。恩格斯也根据古代社会的资料写出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恩格斯还详细论述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谈到了人手的演变、进化的历史,这对研究美学是特别重要的。古代不仅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政权的摇篮,而且也是宗教、神话和艺术的发祥地。数典不能忘祖,这笔账不能不算。
。中国的儒家有一句老话食、色,性也。食是保持个体生命的经济基础,色是延续种族生命的男女配合。艺术和美也最先见于食色。。原始民族很早就讲究美,从事艺术活动。他们用发亮耀眼的颜料把身体涂得漆黑或绯红,用唱歌和跳舞来吸引情侣,或庆祝狩猎、战争的胜利。
在近代,人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一个活人时时刻刻都要和外界事物(自然和社会)打交道,这就是生活。生活是人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不断反复流转的发展过程。因为生活的需要,人在不断地改造自然和社会,同时也不断地改造自己。心理学把这种复杂过程简化为从刺激到反应往而复返的循环弧。外界事物刺激人的各种感觉神经,把映像传到脑神经中枢,在脑里引起对映像的初步感性认识,激发了伏根很深的本能和情感(如快感、痛感以及较复杂的情绪和情操),发动了采取行动来应付当前局面的思考和意志,于是脑中枢把感觉神经拨转到运动神经,把意志转达到相应的运动器官,如手足肩背等类,使它实现行动。哲学和心理学一向把整个运动分为知(认知)、情(情感)和意(意志)这三种活动,大体上是正确的。
(选自《谈美书简》,有删改)
1.关于人的理解,下列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懂得你自己是人类的最高智慧,人类只要能够懂得自己,也就能懂得人。
B.人是由单细胞生物发展到类人猿再由人猿发展到原始人进而发展到文明人的。
C.进化过程中遗留在人类身上的一部分兽性和原始人的'一些特点构成了人的本能。
D.人的所谓生活就是时时刻刻地和外界打交道,不断地认识和适应外部世界。
2.关于艺术和美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B.儒家说:食、色,性也。在食和色这两大人类本性的具体行为中便蕴藏着艺术的美。
C.食是保持个体生命的经济基础,色是延续种族生命的男女配合,它们都属于艺术美的范畴。
D.原始民族把身体涂得漆黑或绯红,用唱歌、跳舞来吸引情侣,或庆祝狩猎、战争的胜利,就是艺术活动。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人不像木石只有物质,而且还有意识,有情感,有意志,有心灵,所以,人是世间万物中最难懂的。
B.西方有一句古谚:人有一半是魔鬼,一半是仙子。可见人的性格是具有两面性的,不能把人简单分类。
C.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论述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谈到了人手的演变、进化的历史,就是美的历史。
D.哲学和心理学把人们认识世界的整个运动分为知(认知)、情(情感)和意(意志)这三种活动,大体上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