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苦寒行 曹操 赏析-苦寒行 曹操 阅读答案

2024-09-26 来源:华佗小知识

篇1:曹操《苦寒行》及赏析

苦寒行

魏晋:曹操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

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

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

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

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

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

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

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

译文

北征登上太行山,山高岭峻多艰难!

羊肠坂路真崎岖,一路颠簸车轮断。

风吹树木声萧萧,北风呼啸发悲号。

熊罴当路面对我蹲坐,虎豹夹道发威狂嚎叫。

溪谷荒凉人烟少,大雪纷纷漫天飘。

抬头远望长声叹息,长途跋涉思绪如潮。

我心郁郁多么愁闷,真想东归返回故乡。

水深桥断难前进,大军徘徊半路上。

行军迷路失方向,傍晚还没有住宿的地方。

走啊走啊日久远,人疲马乏又渴又饥。

担着行囊边走边砍柴,凿冰煮粥充饥肠。

想起那篇《东山》诗,深深触动我的哀伤。

注释

太行山:绵延于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交界处的大山脉。

何:多么。。巍巍:高耸的样子。

羊肠坂(bǎn):地名,在壶关(今山西长治县东南)东南,以坂道盘旋弯曲如羊肠而得名。坂:斜坡。诘屈:曲折盘旋。

摧:毁坏、折断。

罴(pí):熊的一种,又叫马熊或人熊。

溪谷:山中低洼有水处。山中居民往往聚居溪谷,此处说“少人民”,言山中人烟稀少。

霏霏:雪下得很盛的样子。

延颈:伸长脖子(远眺)。

怀:怀恋,心事。

怫(fú)郁:愁闷不安。

东归:指归故乡谯郡。。

绝:断。

中路:中途。

薄暮:黄昏。

担囊:挑着行李。行取薪:边走边拾柴。

斧冰:以斧凿冰取水。糜(mí):稀粥。

《东山》:《诗经》篇名。据毛序,本篇为周公东征,战士离乡三年,在归途中思念家乡而作。

悠悠:忧思绵长的样子。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建安十一年(2)春,曹操亲征*途中于鞍马间作成的。建安九年(公元2)时,*因慑于曹操的武力而归降,次年又趁曹操北征乌桓之机,举兵反叛盘踞壶关口。为了平定北方,彻底铲除袁绍势力,曹操带着连年征战的疲劳,翻越巍峨险峻的太行山,又率师北上作战。

赏析

这是一篇反映汉末*中军旅征战生活的诗作。

诗一开头就引出山势高耸、道路纡曲的太行山区。“北上”二字,不仅表明了由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到壶关(今山西省长治市东南)的行军走向,而且显示出旆旌悠悠,锐不可当的军容,以此笼罩全篇,气势逼人。紧接着文势一顿,发出“艰哉”的喟叹,先在心理土造成惊恐状态,而后围绕“艰”字写景抒情。这就在布局上避免了平铺直叙。。

“北上太行山”,引出步履是怎样的维艰,“巍巍”叠用,展示出一座高耸入云的大山,挡住去路,呈现出强烈的可望而不可即的感觉。这是写仰望。接下去写平视:“羊肠坂诘屈。”坂曰“羊肠”,又以“诘屈”形容之,则狭窄而多盘旋之势,历历在目。写山写坡,都是纪实,都是从正面落笔;“车轮为之摧!”则是感慨,是烘托。笔法变化而又和谐统一,加强了具体感与真实性。再下去,笔分两头:一方面写自然景色凄苦,一方面写野兽当道,但又相互交错,以突出行军之艰险。写自然景色,一则曰“树木萧瑟”,再则曰“北风声悲”,三则曰“雪落霏霏”。通过“萧瑟”“霏霏”,写出了景色之阴暗、昏沉、凄凉;通过“声悲”,将客观的物和主观的我融为一体。写野兽,则是“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这两句都是写途中多野兽,但上句从形态方面描绘。“蹲”者,熊罴袭人之状也。“蹲”而“对我”,毛骨悚然。下句从声音方面渲染。“啼”者,虎豹清凄之声也。“啼”而“夹路”,倍感悲凉。诗人对阴森可怕的自然环境作了朴实的抒写之后,又对荒凉冷落的社会环境作了深刻的描述。在那低洼近水处行军,很少见到人的踪影,天黑了,竟找不到宿栖之处,还得担着行囊上山拾柴,拿着斧子凿冰取水……。这情景写得真切动人,感同身受。

曹操诗不以写景称著,但在写景方面,却有独特而成功之处。这首诗的写景就很成功。在诗人笔下,太行山之高,羊肠坂之阻,风雪之交加,树木之摇落,熊罴之状,虎豹之声,莫不逼真逼肖。视觉上,在那兀立的怪石上,萧瑟的树林中,一群群熊罴,不是蹲在那儿,以攫取的目光逼视着行人;听觉上,从那山路两旁,伴随着风吹雪飘,不是传来了一阵阵虎豹的长呜吗……这首诗的写景,就其描形、绘声、着色之精湛而言,可与《观沧海》中写繁媲美。两诗皆行军途中所作,尽管背景、内容、感情、风格都不同:一是率师出征,一是凯旋归来;一是写冬之山景,一是绘秋之海景;一是反映出统帅关切士卒的赤子之心,一是表现了英雄吞吐宇宙之概;一是苍凉悲壮,一是波澜壮阔;但其成功一样,可称曹操诗写景之双璧。

这首诗不仅以写景取胜,而且以抒情见长。这情是以真景真事为基础,因而不论是“叹息”,还是“怫郁”,也不论是“思东归”,还是“悲《东山》“,都真切动人。

首先是叹行军之艰险。在行军路上,既有太行巍巍,羊肠诘屈,野兽逞强,风雪肆虐的险阻,又有“水深桥粱绝”,“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人马同时饥”的艰难,因而引起了诗人“东归”之思。统帅的一言一行,都关系到士卒斗志的高低,战役的成败。尤其是在开赴前线的路途中,即使艰难重重、险阻累累,作为一个统帅,不能也不应流露出丝毫畏惧、退缩情绪,更不允许直言出来,涣散军心,而诗人一反常规,直言不讳地说:“思欲一东归。”从这种毫不掩饰的言语中,窥察到诗人性格的一个方面:坦率。陈祚明说:“孟德所传诸篇,虽并属拟古,然皆以写己怀来……本无泛语,根在性情。”(《采菽堂古诗选》)钟惺也说:“……如‘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不戚年往,忧世不治’,亦是真心真话。。

其次是哀生灵之涂炭。这一点,尽管只在“溪谷少人民”一句中吐露出来,但从全诗字里行间,都可以感受得到。“溪谷”,山谷有水处。吴淇说:“山居趁坳,泽居趁突。此山行而曰‘溪谷少人民’,则更无人民矣。”(《六朝选诗定论》)这话说得很对。深山区人民聚居的溪谷,尚且少人民,更何况其他地方。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千村薜苈,万户萧疏,其惨象,目不忍睹,耳不忍闻。但诗人未作更多的具体描述,而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谿谷去写,这就收到了举一隅而以三隅反的艺术效果。“少”字精当。。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灾难人民的同情。这种感情,在《蒿里行》中倾吐得比较具体。他说:“铠甲生虮虱,百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这几句,是“谿谷少人民”的注脚。

再次是“悲彼《东山》诗”。这里有两层意思:《东山》,是《诗经》中名篇。写一位跟随周公东征三年获得生还的兵士在归途中的歌唱。全诗气氛是悲凉的,色调是凄苦的,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诗中“伊威在室,蟏蛸在户。町疃鹿场,熠耀宵行”等句,与诗人征高于途中所见略同,因而勾起了诗人对长期征战不得归家的士卒的深切关怀。另外,旧说《东山》是写周公的。汉毛苌说:“《东山》,周公东征也。周公东征,三年而归。劳归,士大夫美之,故作是诗也。。。”这话非曹操莫能道出。他还以齐桓、晋文“奉事周室”自许,以“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自励(《述志令》,见《魏志·武帝纪》裴注引《魏武故事》),而这里又以周公自比,是其真情实意的再次表露。曹操削平群雄、统一北方后,威震华夏,大权在握,废献帝、夺天下,如探囊取物,而曹操不为,实属难能可贵。

这首诗,如果只停留在抒写行军艰险、思欲东归上,那就失之平平了。。

这是一首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的诗篇,它记叙了曹操征讨高斡的行军之苦,抒发了诗人关怀士卒的体恤之情,反映了汉末建安年间干戈*的社会生活,其内容具有诗史性的文献价值。诗篇在艺术表现方面,有其独特的感人魅力。首先,结构谨严,章法有致。开篇叙事,继之写景,再做抒情,三者交替有序出现。所叙之事清晰了然,所写之景形象生动,所抒之情深刻感人。其次,语言古朴直率,风格慷慨悲凉。全诗不见华彩藻饰之言,只用朴实常见之语,直言其悲凉之事,直抒其慷慨之情。

篇2:苦寒行 曹操 赏析-苦寒行 曹操 阅读答案

苦寒行 曹操 赏析-苦寒行 曹操 阅读答案

苦寒行 曹操 赏析,这是曹操一首叙述军旅困苦生活、表达志向的作品,曹操一生戎马征战,志气高远,雄心广大,因此在诗歌中也表现得较为激昂,下面是这首诗的赏析与原文翻译!

气出唱 解释_气出唱赏析

陌上桑原文及翻译

苦寒行原文: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

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

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

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

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

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

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

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

苦寒行翻译:

北征登上太行山,山高岭峻多艰难!

羊肠坂路真崎岖,一路颠簸车轮断。

风吹树木声萧萧,北风呼啸发悲号。

熊罴当路面对我蹲坐,虎豹夹道发威狂嚎叫。

溪谷荒凉人烟少,大雪纷纷漫天飘。

抬头远望长声叹息,长途跋涉思绪如潮。

我心郁郁多么愁闷,真想东归返回故乡。

水深桥断难前进,大军徘徊半路上。

行军迷路失方向,傍晚还没有住宿的地方。

走啊走啊日久远,人疲马乏又渴又饥。

担着行囊边走边砍柴,凿冰煮粥充饥肠。

想起那篇《东山》诗,深深触动我的哀伤。

背景:

这首诗是建安十一年(206年)春,曹操亲征高干途中于鞍马间作成的。高干本是袁绍的外甥,又系其下属任并州牧。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时,因慑于曹操的武力而归降,次年又趁曹操北征乌桓之机,举兵反叛盘踞壶关口。为了平定北方,彻底铲除袁绍势力,曹操带着连年征战的疲劳,冒着北方冬春凛冽的寒风,翻越巍峨险峻的太行山,又率师北上作战。

苦寒行赏析:

这首诗,如果只停留在抒写行军艰险、思欲东归上,那就失之平平了。。

这是一首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的诗篇,它记叙了曹操征讨高斡的行军之苦,抒发了诗人关怀士卒的体恤之情,反映了汉末建安年间干戈**的社会生活,其内容具有诗史性的`文献价值。诗篇在艺术表现方面,有其独特的感人魅力。首先,结构谨严,章法有致。开篇叙事,继之写景,再做抒情,三者交替有序出现。所叙之事清晰了然,所写之景形象生动,所抒之情深刻感人。其次,语言古朴直率,风格慷慨悲凉。全诗不见华彩藻饰之言,只用朴实常见之语,直言其悲凉之事,直抒其慷慨之情。

曹操个人资料:

曹操(155年~23月15日[1] ),汉族,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卓有成就的文学家和书法家。

曹魏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先后任录尚书事、大将军、司空、车骑将军、丞相等职,后晋封魏公、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历武阳、兖州、定陶、穰城、下邳、官渡、徐州、白马、邺城、白狼山、渭南等之战,对内消灭黄巾军,吕布,张绣,刘表,袁绍,袁谭、袁尚兄弟,韩遂、马超等义军、割据势力,击溃刘备势力,对外降乌桓、南匈奴、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为统一中原做出重大贡献,并实行屯田制等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

曹操精兵法,撰著了《孙子兵法注》、《续孙子兵法注》、《兵书接要》、《兵书略要》等大量兵书。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其文学作品的特色、创新、开创对中国文学史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代表作品有《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蒿里行》、《度关山》等。同时亦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气出唱赏析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更多经典、不同类型的诗句尽在:诗句大全!

篇3:曹操诗词《苦寒行》

曹操诗词《苦寒行》

苦寒行

朝代:魏晋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

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

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

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

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

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

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

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

篇4:曹操《苦寒行》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曹操《苦寒行》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苦寒行①

曹 操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②,车轮为之摧。

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

我心何怫郁③,思欲一东归。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悲彼《东山》④诗,悠悠令我哀。

【注】 ①《苦寒行》:属汉乐府“相和歌·清调曲”,曹操借旧题写时事,反映严寒时节在太行山中行军的艰辛。②诘(jí)屈:盘旋曲折。③怫(fú)郁:忧虑不安。④《东山》:《诗经·豳风》中的一篇,写远征士卒对故乡的思念。

1.诗歌开头两句“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具有怎样的作用?(3分)

【解析】 。

【答案】 ①交代了行军的地点;;③照应诗歌的题目。(答出两点即可)

2.诗歌描写了行军沿途中哪些景物或景象,来表现行军之难的?(4分)

【解析】 诗歌从“羊肠坂诘屈”至“雪落何霏霏”共八句诗,依次描写了沿途的景象;从“水深桥梁绝”至“斧冰持作麋”描写了行军之难,摘取其中的关键词即可。

【答案】 沿途的景象是:劲烈的寒风摇撼着山间的高树;饥饿的猛兽夹路蹲伺行军的将士;绵延千里的'太行山已被纷纷扬扬的大雪笼盖,看不到人烟。行军野外,桥梁断绝;迷失道路,没有宿处;人马同饥,凿冰做饭。

3.这首诗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4分)

【解析】 曹操在这首诗中流露出的思想情感与《短歌行》中的不尽相同。可以结合“延颈长叹息”“我心何怫郁”“悠悠令我哀”等诗句分析。

【答案】 在这首诗中诗人没有强作英豪之态,而是赤裸裸地写出当时的内心波动:登攀险坂的慨叹、瞻念故乡的怀思、担薪做饭的悯伤。。

译文

北征登上太行山,山高岭峻多艰难!

羊肠坂路真崎岖,一路颠簸车轮断。

风吹树木声萧萧,北风呼啸发悲号。

熊罴当路面对我蹲坐,虎豹夹道发威狂嚎叫。

溪谷荒凉人烟少,大雪纷纷漫天飘。

抬头远望长声叹息,长途跋涉思绪如潮。

我心郁郁多么愁闷,真想东归返回故乡。

水深桥断难前进,大军徘徊半路上。

行军迷路失方向,傍晚还没有住宿的地方。

走啊走啊日久远,人疲马乏又渴又饥。

担着行囊边走边砍柴,凿冰煮粥充饥肠。

想起那篇《东山》诗,深深触动我的哀伤。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建安十一年(2)春,曹操亲征高干途中于鞍马间作成的。高干本是袁绍的外甥,又系其下属任并州牧。建安九年(公元2)时,因慑于曹操的武力而归降,次年又趁曹操北征乌桓之机,举兵反叛盘踞壶关口。为了平定北方,彻底铲除袁绍势力,曹操带着连年征战的疲劳,冒着北方冬春凛冽的寒风,翻越巍峨险峻的太行山,又率师北上作战。

赏析

这是一篇反映汉末**中军旅征战生活的诗作。

诗一开头就引出山势高耸、道路纡曲的太行山区。“北上”二字,不仅表明了由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到壶关(今山西省长治市东南)的行军走向,而且显示出旆旌悠悠,锐不可当的军容,以此笼罩全篇,气势逼人。紧接着文势一顿,发出“艰哉”的喟叹,先在心理土造成惊恐状态,而后围绕“艰”字写景抒情。这就在布局上避免了平铺直叙。。

“北上太行山”,引出步履是怎样的维艰,“巍巍”叠用,展示出一座高耸入云的大山,挡住去路,呈现出强烈的可望而不可即的感觉。这是写仰望。接下去写平视:“羊肠坂诘屈。”坂曰“羊肠”,又以“诘屈”形容之,则狭窄而多盘旋之势,历历在目。写山写坡,都是纪实,都是从正面落笔;“车轮为之摧!”则是感慨,是烘托。笔法变化而又和谐统一,加强了具体感与真实性。再下去,笔分两头:一方面写自然景色凄苦,一方面写野兽当道,但又相互交错,以突出行军之艰险。写自然景色,一则曰“树木萧瑟”,再则曰“北风声悲”,三则曰“雪落霏霏”。通过“萧瑟”“霏霏”,写出了景色之阴暗、昏沉、凄凉;通过“声悲”,将客观的物和主观的我融为一体。写野兽,则是“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这两句都是写途中多野兽,但上句从形态方面描绘。“蹲”者,熊罴袭人之状也。“蹲”而“对我”,毛骨悚然。下句从声音方面渲染。“啼”者,虎豹清凄之声也。“啼”而“夹路”,倍感悲凉。诗人对阴森可怕的自然环境作了朴实的抒写之后,又对荒凉冷落的社会环境作了深刻的描述。在那低洼近水处行军,很少见到人的踪影,天黑了,竟找不到宿栖之处,还得担着行囊上山拾柴,拿着斧子凿冰取水……。这情景写得真切动人,感同身受。

曹操诗不以写景称著,但在写景方面,却有独特而成功之处。这首诗的写景就很成功。在诗人笔下,太行山之高,羊肠坂之阻,风雪之交加,树木之摇落,熊罴之状,虎豹之声,莫不逼真逼肖。视觉上,在那兀立的怪石上,萧瑟的树林中,一群群熊罴,不是蹲在那儿,以攫取的目光逼视着行人;听觉上,从那山路两旁,伴随着风吹雪飘,不是传来了一阵阵虎豹的长呜吗……这首诗的写景,就其描形、绘声、着色之精湛而言,可与《观沧海》中写繁媲美。两诗皆行军途中所作,尽管背景、内容、感情、风格都不同:一是率师出征,一是凯旋归来;一是写冬之山景,一是绘秋之海景;一是反映出统帅关切士卒的赤子之心,一是表现了英雄吞吐宇宙之概;一是苍凉悲壮,一是波澜壮阔;但其成功一样,可称曹操诗写景之双璧。

这首诗不仅以写景取胜,而且以抒情见长。这情是以真景真事为基础,因而不论是“叹息”,还是“怫郁”,也不论是“思东归”,还是“悲《东山》”,都真切动人。

首先是叹行军之艰险。在行军路上,既有太行巍巍,羊肠诘屈,野兽逞强,风雪肆虐的险阻,又有“水深桥粱绝”,“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人马同时饥”的艰难,因而引起了诗人“东归”之思。统帅的一言一行,都关系到士卒斗志的高低,战役的成败。尤其是在开赴前线的路途中,即使艰难重重、险阻累累,作为一个统帅,不能也不应流露出丝毫畏惧、退缩情绪,更不允许直言出来,涣散军心,而诗人一反常规,直言不讳地说:“思欲一东归。”从这种毫不掩饰的言语中,窥察到诗人性格的一个方面:坦率。陈祚明说:“孟德所传诸篇,虽并属拟古,然皆以写己怀来……本无泛语,根在性情。”(《采菽堂古诗选》)钟惺也说:“……如‘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不戚年往,忧世不治’,亦是真心真话。。

其次是哀生灵之涂炭。这一点,尽管只在“溪谷少人民”一句中吐露出来,但从全诗字里行间,都可以感受得到。“溪谷”,山谷有水处。吴淇说:“山居趁坳,泽居趁突。此山行而曰‘溪谷少人民’,则更无人民矣。”(《六朝选诗定论》)这话说得很对。深山区人民聚居的溪谷,尚且少人民,更何况其他地方。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千村薜苈,万户萧疏,其惨象,目不忍睹,耳不忍闻。但诗人未作更多的具体描述,而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谿谷去写,这就收到了举一隅而以三隅反的艺术效果。“少”字精当。。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灾难人民的同情。这种感情,在《蒿里行》中倾吐得比较具体。他说:“铠甲生虮虱,百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这几句,是“谿谷少人民”最好的注脚。

再次是“悲彼《东山》诗”。这里有两层意思:《东山》,是《诗经》中名篇。写一位跟随周公东征三年获得生还的兵士在归途中的歌唱。全诗气氛是悲凉的,色调是凄苦的,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诗中“伊威在室,蟏蛸在户。町疃鹿场,熠耀宵行”等句,与诗人征高于途中所见略同,因而勾起了诗人对长期征战不得归家的士卒的深切关怀。另外,旧说《东山》是写周公的。汉毛苌说:“《东山》,周公东征也。周公东征,三年而归。劳归,士大夫美之,故作是诗也。。。”这话非曹操莫能道出。他还以齐桓、晋文“奉事周室”自许,以“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自励(《述志令》,见《魏志·武帝纪》裴注引《魏武故事》),而这里又以周公自比,是其真情实意的再次表露。曹操削平群雄、统一北方后,威震华夏,大权在握,废献帝、夺天下,如探囊取物,而曹操不为,实属难能可贵。

这首诗,如果只停留在抒写行军艰险、思欲东归上,那就失之平平了。。

这是一首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的诗篇,它记叙了曹操征讨高斡的行军之苦,抒发了诗人关怀士卒的体恤之情,反映了汉末建安年间干戈**的社会生活,其内容具有诗史性的文献价值。诗篇在艺术表现方面,有其独特的感人魅力。首先,结构谨严,章法有致。开篇叙事,继之写景,再做抒情,三者交替有序出现。所叙之事清晰了然,所写之景形象生动,所抒之情深刻感人。其次,语言古朴直率,风格慷慨悲凉。全诗不见华彩藻饰之言,只用朴实常见之语,直言其悲凉之事,直抒其慷慨之情。

篇5:曹操陌上桑苦寒行原文及翻译

曹操陌上桑苦寒行原文及翻译

苦寒行原文: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

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

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

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

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

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

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

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

苦寒行翻译:

北征登上太行山,山高岭峻多艰难!

羊肠坂路真崎岖,一路颠簸车轮断。

风吹树木声萧萧,北风呼啸发悲号。

熊罴当路面对我蹲坐,虎豹夹道发威狂嚎叫。

溪谷荒凉人烟少,大雪纷纷漫天飘。

抬头远望长声叹息,长途跋涉思绪如潮。

我心郁郁多么愁闷,真想东归返回故乡。

水深桥断难前进,大军徘徊半路上。

行军迷路失方向,傍晚还没有住宿的地方。

走啊走啊日久远,人疲马乏又渴又饥。

担着行囊边走边砍柴,凿冰煮粥充饥肠。

想起那篇《东山》诗,深深触动我的哀伤。

背景:

这首诗是建安十一年(206年)春,曹操亲征高干途中于鞍马间作成的。高干本是袁绍的外甥,又系其下属任并州牧。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时,因慑于曹操的武力而归降,次年又趁曹操北征乌桓之机,举兵反叛盘踞壶关口。为了平定北方,彻底铲除袁绍势力,曹操带着连年征战的疲劳,冒着北方冬春凛冽的寒风,翻越巍峨险峻的太行山,又率师北上作战。

苦寒行赏析:

这首诗,如果只停留在抒写行军艰险、思欲东归上,那就失之平平了。。

这是一首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的诗篇,它记叙了曹操征讨高斡的行军之苦,抒发了诗人关怀士卒的体恤之情,反映了汉末建安年间干戈**的社会生活,其内容具有诗史性的文献价值。诗篇在艺术表现方面,有其独特的感人魅力。首先,结构谨严,章法有致。开篇叙事,继之写景,再做抒情,三者交替有序出现。所叙之事清晰了然,所写之景形象生动,所抒之情深刻感人。其次,语言古朴直率,风格慷慨悲凉。全诗不见华彩藻饰之言,只用朴实常见之语,直言其悲凉之事,直抒其慷慨之情。

曹操个人资料:

曹操(155年~23月15日[1] ),汉族,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卓有成就的.文学家和书法家。

曹魏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先后任录尚书事、大将军、司空、车骑将军、丞相等职,后晋封魏公、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历武阳、兖州、定陶、穰城、下邳、官渡、徐州、白马、邺城、白狼山、渭南等之战,对内消灭黄巾军,吕布,张绣,刘表,袁绍,袁谭、袁尚兄弟,韩遂、马超等义军、割据势力,击溃刘备势力,对外降乌桓、南匈奴、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为统一中原做出重大贡献,并实行屯田制等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

曹操精兵法,撰著了《孙子兵法注》、《续孙子兵法注》、《兵书接要》、《兵书略要》等大量兵书。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其文学作品的特色、创新、开创对中国文学史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代表作品有《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蒿里行》、《度关山》等。同时亦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篇6:曹操《苦寒行》古诗原文翻译简评

曹操《苦寒行》古诗原文翻译简评

苦寒行

朝代:魏晋

原文: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

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

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

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

注释

1.太行山:绵延于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交界处的大山脉。

2.何:多么。。巍巍:高耸的样子。

3.羊肠坂(bǎn):地名,在壶关(今山西长治县东南)东南,以坂道盘旋弯曲如羊肠而得名。坂:斜坡。诘屈:曲折盘旋。

4.摧:毁坏、折断。

5.罴(pí):熊的一种,又叫马熊或人熊。

6.溪谷:山中低洼有水处。山中居民往往聚居溪谷,此处说“少人民”,言山中人烟稀少。

7.霏霏:雪下得很盛的样子。

8.延颈:伸长脖子(远眺)。

9.怀:怀恋,心事。

10.怫(fú)郁:愁闷不安。

11.东归:指归故乡谯郡。。

12.绝:断。

13.中路:中途。

14.薄暮:黄昏。

15.担囊:挑着行李。行取薪:边走边拾柴。

16.斧冰:以斧凿冰取水。糜(mí):稀粥。

17.《东山》:《诗经》篇名。据毛序,本篇为周公东征,战士离乡三年,在归途中思念家乡而作。

18.悠悠:忧思绵长的样子。

译文

北征登上太行山,山高岭峻多艰难!

羊肠坂路真崎岖,一路颠簸车轮断。

风吹树木声萧萧,北风呼啸发悲号。

熊罴当路面对我蹲坐,虎豹夹道发威狂嚎叫。

溪谷荒凉人烟少,大雪纷纷漫天飘。

抬头远望长声叹息,长途跋涉思绪如潮。

我心郁郁多么愁闷,真想东归返回故乡。

水深桥断难前进,大军徘徊半路上。

行军迷路失方向,傍晚还没有住宿的地方。

走啊走啊日久远,人疲马乏又渴又饥。

担着行囊边走边砍柴,凿冰煮粥充饥肠。

想起那篇《东山》,深深触动我的哀伤。

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

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

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

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

赏析

2,曹操率兵亲征高干,途中经过太行山著名的羊肠坂道,写下了这首诗,其格调古直悲凉,回荡着一股沉郁之气。这首诗感情真挚,直抒胸臆,毫不矫情作态。诗人在诗中用质朴无华的笔触描述了委曲如肠的坂道、风雪交加的征途、食宿无依的'困境。对于艰难的军旅生活所引起的厌倦思乡情绪,诗人也做了如实的记录。更感人的是,尽管作为军事统帅,诗人在这里却没有强作英豪之态,而是赤裸裸地写出当时在那种环境下的内心波动,直露的笔触把诗人的内心世界呈现出来,以其真诚而扣动着读者的心弦。

诗以“艰哉何巍巍”总领全篇,通过征途所见突出一个“艰”字。“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二句为全诗奠定了萧瑟悲凉的基调,使诗笼罩在一片凄哀险恶的气氛中。为了进一步渲染凄哀险恶的气氛,诗人又以羊肠小路、恐怖战栗的熊吼虎叫、罕无人迹的漫漫大雪等物象感叹行军的艰难。以此为铺垫,顺势提出“思欲一东归”的念想。末二句并写两面,一写诗人同情长期征战的战士,渴望战争结束、实现统一的心情;一写诗人以周公自比,排除万难、取得征讨胜利的决心。整个诗歌弥漫着悲凉之气,抒情真挚感人。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建安十一年(206年)春,曹操亲征高干途中于鞍马间作成的。高干本是袁绍的外甥,又系其下属任并州牧。建安九年(公元2)时,因慑于曹操的武力而归降,次年又趁曹操北征乌桓之机,举兵反叛盘踞壶关口。为了平定北方,彻底铲除袁绍势力,曹操带着连年征战的疲劳,冒着北方冬春凛冽的寒风,翻越巍峨险峻的太行山,又率师北上作战。

篇7:苦寒行原文及赏析

苦寒行原文及赏析

原文:

苦寒行

[两汉]曹操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

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

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

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

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

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

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

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北征登上太行山,山高岭峻行路艰险!

羊肠坂路曲折盘旋,一路颠簸车轮断。

风吹树木声萧萧,北风唿啸声声悲凄。

熊罴当路面对我蹲坐,虎豹夹道发威狂嚎叫。

溪谷荒凉人烟稀少,大雪纷纷漫天飘洒。

抬头远望长声叹息,长途跋涉思绪如潮。

我心郁郁多么愁闷,真想东归返回故乡。

水深桥断难前进,行至中途徘徊不前。

行军迷路失方向,傍晚还没有住宿的地方。

走啊走啊已远行多日,人疲马乏又渴又饥。

挑着行囊边走边拾柴,凿冰煮粥充饥肠。

想起那篇《东山》诗,深深触动我的哀伤。

注释

太行山:绵延于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交界处的大山脉。

何:多么。。巍巍:高耸的样子。

羊肠坂(bǎn):地名,在壶关(今山西长治县东南)东南,以坂道盘旋弯曲如羊肠而得名。坂:斜坡。诘屈:曲折盘旋。

摧:毁坏、折断。

罴(pí):熊的一种,又叫马熊或人熊。

溪谷:山中低洼有水处。山中居民往往聚居溪谷,此处说“少人民”,言山中人烟稀少。

霏霏:雪下得很盛的样子。

延颈:伸长脖子(远眺)。

怀:怀恋,心事。

怫(fú)郁:愁闷不安。

东归:指归故乡谯郡。。

绝:断。

中路:中途。

薄暮:黄昏。

担囊:挑着行李。行取薪:边走边拾柴。

斧冰:以斧凿冰取水。

糜(mí):稀粥。

《东山》:《诗经》篇名。据毛序,本篇为周公东征,战士离乡三年,在归途中思念家乡而作。

悠悠:忧思绵长的样子。

赏析:

这是一篇反映汉末**中军旅征战生活的诗作。诗中生动地描写了艰苦和冰天雪地中的自然景象,流露了厌战情绪,但主要反映了诗人不畏艰苦,积极向上,充满胜利信心的奋发精神。这首诗前四句白描写景,突出了登太行之艰险难行。第五至第十句用景物来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凄凉、悲哀、惊惧、沉重和冷森森的压抑之情。第十一至第十四句直接抒情:叹息、忧郁和思归。第十五句到第二十四句,用白描叙述的表达方式写出了行军途中的生活艰苦之情形。全诗语言苍凉悲壮,沉郁浑厚。

曹操诗不以写景称着,但在写景方面,却有独特而成功之处。这首诗的写景就很成功。在诗人笔下,太行山之高,羊肠坂之阻,风雪之交加,树木之摇落,熊罴之状,虎豹之声,莫不逼真逼肖。视觉上,在那兀立的怪石上,萧瑟的树林中,一群群熊罴,不是蹲在那儿,以攫取的目光逼视着行人;听觉上,从那山路两旁,伴随着风吹雪飘,不是传来了一阵阵虎豹的长呜吗……这首诗的写景,就其描形、绘声、着色之精湛而言,可与《观沧海》中写繁媲美。两诗皆行军途中所作,尽管背景、内容、感情、风格都不同:一是率师出征,一是凯旋归来;一是写冬之山景,一是绘秋之海景;一是反映出统帅关切士卒的赤子之心,一是表现了英雄吞吐宇宙之概;一是苍凉悲壮,一是波澜壮阔;但其成功一样,可称曹操诗写景之双璧。

这首诗不仅以写景取胜,而且以抒情见长。这情是以真景真事为基础,因而不论是“叹息”,还是“怫郁”,也不论是“思东归”,还是“悲《东山》”,都真切动人。

首先是叹行军之艰险。在行军路上,既有太行巍巍,羊肠诘屈,野兽逞强,风雪肆虐的险阻,又有“水深桥粱绝”,“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人马同时饥”的艰难,因而引起了诗人“东归”之思。统帅的一言一行,都关系到士卒斗志的高低,战役的成败。尤其是在开赴前线的路途中,即使艰难重重、险阻累累,作为一个统帅,不能也不应流露出丝毫畏惧、退缩情绪,更不允许直言出来,涣散军心,而诗人一反常规,直言不讳地说:“思欲一东归。”从这种毫不掩饰的言语中,窥察到诗人性格的一个方面:坦率。陈祚明说:“孟德所传诸篇,虽并属拟古,然皆以写己怀来……本无泛语,根在性情。”(《采菽堂古诗选》)钟惺也说:“……如‘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不戚年往,忧世不治’,亦是真心真话。。

其次是哀生灵之涂炭。这一点,尽管只在“溪谷少人民”一句中吐露出来,但从全诗字里行间,都可以感受得到。“溪谷”,山谷有水处。吴淇说:“山居趁坳,泽居趁突。此山行而曰‘溪谷少人民’,则更无人民矣。”(《六朝选诗定论》)这话说得很对。深山区人民聚居的溪谷,尚且少人民,更何况其他地方。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千村薜苈,万户萧疏,其惨象,目不忍睹,耳不忍闻。但诗人未作更多的具体描述,而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谿谷去写,这就收到了举一隅而以三隅反的艺术效果。“少”字精当。。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灾难人民的同情。这种感情,在《蒿里行》中倾吐得比较具体。他说:“铠甲生虮虱,百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这几句,是“谿谷少人民”最好的注脚。

再次是“悲彼《东山》诗”。这里有两层意思:《东山》,是《诗经》中名篇。写一位跟随周公东征三年获得生还的兵士在归途中的歌唱。全诗气氛是悲凉的,色调是凄苦的,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诗中“伊威在室,蟏蛸在户。町疃鹿场,熠耀宵行”等句,与诗人征高于途中所见略同,因而勾起了诗人对长期征战不得归家的'士卒的深切关怀。另外,旧说《东山》是写周公的。汉毛苌说:“《东山》,周公东征也。周公东征,三年而归。劳归,士大夫美之,故作是诗也。。。”这话非曹操莫能道出。他还以齐桓、晋文“奉事周室”自许,以“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自励(《述志令》,见《魏志·武帝纪》裴注引《魏武故事》),而这里又以周公自比,是其真情实意的再次表露。曹操削平群雄、统一北方后,威震华夏,大权在握,废献帝、夺天下,如探囊取物,而曹操不为,实属难能可贵。

诗一开头就引出山势高耸、道路纡曲的太行山区。“北上”二字,不仅表明了由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到壶关(今山西省长治市东南)的行军走向,而且显示出旆旌悠悠,锐不可当的军容,以此笼罩全篇,气势逼人。紧接着文势一顿,发出“艰哉”的喟叹,先在心理土造成惊恐状态,而后围绕“艰”字写景抒情。这就在布局上避免了平铺直叙。。

“北上太行山”,引出步履是怎样的维艰,“巍巍”叠用,展示出一座高耸入云的大山,挡住去路,呈现出强烈的可望而不可即的感觉。这是写仰望。接下去写平视:“羊肠坂诘屈。”坂曰“羊肠”,又以“诘屈”形容之,则狭窄而多盘旋之势,历历在目。写山写坡,都是纪实,都是从正面落笔;“车轮为之摧!”则是感慨,是烘托。笔法变化而又和谐统一,加强了具体感与真实性。

再下去,笔分两头:一方面写自然景色凄苦,一方面写野兽当道,但又相互交错,以突出行军之艰险。写自然景色,一则曰“树木萧瑟”,再则曰“北风声悲”,三则曰“雪落霏霏”。通过“萧瑟”“霏霏”,写出了景色之阴暗、昏沉、凄凉;通过“声悲”,将客观的物和主观的我融为一体。

写野兽,则是“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这两句都是写途中多野兽,但上句从形态方面描绘。“蹲”者,熊罴袭人之状也。“蹲”而“对我”,毛骨悚然。下句从声音方面渲染。“啼”者,虎豹清凄之声也。“啼”而“夹路”,倍感悲凉。诗人对阴森可怕的自然环境作了朴实的抒写之后,又对荒凉冷落的社会环境作了深刻的描述。在那低洼近水处行军,很少见到人的踪影,天黑了,竟找不到宿栖之处,还得担着行囊上山拾柴,拿着斧子凿冰取水……。这情景写得真切动人,感同身受。

这是一首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的诗篇,它记叙了曹操征讨高斡的行军之苦,抒发了诗人关怀士卒的体恤之情,反映了汉末建安年间干戈**的社会生活,其内容具有诗史性的文献价值。诗篇在艺术表现方面,有其独特的感人魅力。首先,结构谨严,章法有致。开篇叙事,继之写景,再做抒情,三者交替有序出现。所叙之事清晰了然,所写之景形象生动,所抒之情深刻感人。其次,语言古朴直率,风格慷慨悲凉。全诗不见华彩藻饰之言,只用朴实常见之语,直言其悲凉之事,直抒其慷慨之情。

篇8:苦寒行谢灵运

原文: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

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

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

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

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

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

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

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

中心思想:

这首诗生动地描写了艰苦和冰天雪地中的自然景象,流露了厌战情绪,但主要反映了诗人不畏艰苦,积极向上,充满胜利信心的奋发精神。

苦寒行翻译:

北征登上太行山,山高岭峻多艰难!

羊肠坂路真崎岖,一路颠簸车轮断。

风吹树木声萧萧,北风呼啸发悲号。

熊罴当路面对我蹲坐,虎豹夹道发威狂嚎叫。

溪谷荒凉人烟少,大雪纷纷漫天飘。

抬头远望长声叹息,长途跋涉思绪如潮。

我心郁郁多么愁闷,真想东归返回故乡。

水深桥断难前进,大军徘徊半路上。

行军迷路失方向,傍晚还没有住宿的地方。

走啊走啊日久远,人疲马乏又渴又饥。

担着行囊边走边砍柴,凿冰煮粥充饥肠。

想起那篇《东山》诗,深深触动我的哀伤。

背景:

这首诗是建安十一年(2)春,曹操亲征高干途中于鞍马间作成的。高干本是袁绍的外甥,又系其下属任并州牧。建安九年(公元2)时,因慑于曹操的武力而归降,次年又趁曹操北征乌桓之机,举兵反叛盘踞壶关口。为了平定北方,彻底铲除袁绍势力,曹操带着连年征战的疲劳,冒着北方冬春凛冽的寒风,翻越巍峨险峻的太行山,又率师北上作战。

苦寒行赏析:

这首诗不仅以写景取胜,而且以抒情见长。这情是以真景真事为基础,因而不论是“叹息”,还是“怫郁”,也不论是“思东归”,还是“悲《东山》",都真切动人。

首先是叹行军之艰险。在行军路上,既有太行巍巍,羊肠诘屈,野兽逞强,风雪肆虐的险阻,又有“水深桥粱绝”,“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人马同时饥”的艰难,因而引起了诗人“东归”之思。统帅的一言一行,都关系到士卒斗志的高低,战役的成败。尤其是在开赴前线的路途中,即使艰难重重、险阻累累,作为一个统帅,不能也不应流露出丝毫畏惧、退缩情绪,更不允许直言出来,涣散军心,而诗人一反常规,直言不讳地说:“思欲一东归。”从这种毫不掩饰的.言语中,窥察到诗人性格的一个方面:坦率。陈祚明说:“孟德所传诸篇,虽并属拟古,然皆以写己怀来……本无泛语,根在性情。”(《采菽堂古诗选》)钟惺也说:“……如‘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不戚年往,忧世不治’,亦是真心真话。。

其次是哀生灵之涂炭。这一点,尽管只在“溪谷少人民”一句中吐露出来,但从全诗字里行间,都可以感受得到。“溪谷”,山谷有水处。吴淇说:“山居趁坳,泽居趁突。此山行而曰‘溪谷少人民’,则更无人民矣。”(《六朝选诗定论》)这话说得很对。深山区人民聚居的溪谷,尚且少人民,更何况其他地方。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千村薜苈,万户萧疏,其惨象,目不忍睹,耳不忍闻。但诗人未作更多的具体描述,而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G谷去写,这就收到了举一隅而以三隅反的艺术效果。“少”字精当。。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灾难人民的同情。这种感情,在《蒿里行》中倾吐得比较具体。他说:“铠甲生虮虱,百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这几句,是“G谷少人民”最好的注脚。

再次是“悲彼《东山》诗”。这里有两层意思:《东山》,是《诗经》中名篇。写一位跟随周公东征三年获得生还的兵士在归途中的歌唱。全诗气氛是悲凉的,色调是凄苦的,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诗中“伊威在室,]蛸在户。町疃鹿场,熠耀宵行”等句,与诗人征高于途中所见略同,因而勾起了诗人对长期征战不得归家的士卒的深切关怀。另外,旧说《东山》是写周公的。汉毛苌说:“《东山》,周公东征也。周公东征,三年而归。劳归,士大夫美之,故作是诗也。。。”这话非曹操莫能道出。他还以齐桓、晋文“奉事周室”自许,以“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自励(《述志令》,见《魏志・武帝纪》裴注引《魏武故事》),而这里又以周公自比,是其真情实意的再次表露。曹操削平群雄、统一北方后,威震华夏,大权在握,废献帝、夺天下,如探囊取物,而曹操不为,实属难能可贵。

评价:

唐・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右晋乐奏魏武帝“北上太行山”,备言冰雪溪谷之苦。或谓《北上行》,盖因魏武帝作此词,今人效之。

明・张溥《魏武帝集题辞》:间读本集,《苦害》、《猛虎》、《短歌》、《对酒》,乐府称绝。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苦寒行》不过从军之作,而取境阔远……苍凉悲壮,用笔沉郁顿挫……可谓千古诗人第一祖。

清・吴淇《六朝选注定论》卷五:凡诗人写寒,自有一应写寒物……此诗未写风雪,先写太行之险,所谓骇不存之地,进退两难,则寒无可避,方是苦也。。……此诗极写寒苦,原是收拾军士之心,却把自己生平心事写出……呜呼!当此徘徊中道,欲求一夕之栖宿而莫能,况乃如《东山》之诗云云哉?此所谓喟然而悲。

谢灵运简介:

谢灵运,南朝宋诗人。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出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因从小寄养在钱塘杜家,故乳名为客儿,世称谢客。又因他是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故又称谢康乐。晋末曾出任为琅琊王德文的大司马行参军,豫州刺史刘毅的记室参军,北府兵将领刘裕的太尉参军等。入宋后,因刘裕采取压抑士族政策,降爵为康乐侯,出任永嘉太守,临川内史等职。433年(元嘉十年)被宋文帝(刘义隆)以“叛逆”罪名杀害。谢灵运出身名门,兼负才华,但仕途坎坷。为了摆脱自己的政治烦恼,谢灵运常常放浪山水,探奇览胜。谢灵运的诗歌大部分描绘了他所到之处,如永嘉、会稽、彭蠡等地的自然景物,山水名胜。其中有不少自然清新的佳句,如写春天“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写秋色“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写冬景“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岁暮》)等等。从不同角度刻画自然景物,给人以美的享受。谢灵运的诗歌虽不乏名句,但通篇好的很少。他的诗文大都是一半写景,一半谈玄,仍带有玄言诗的尾巴。但尽管如此,谢灵运以他的创作极大地丰富和开拓了诗的境界,使山水的描写从玄言诗中独立了出来,从而扭转了东晋以来的玄言诗风,确立了山水诗的地位。从此山水诗成为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流派。

篇9:苦寒行,苦寒行谢灵运,苦寒行的意思,苦寒行赏析

苦寒行,苦寒行谢灵运,苦寒行的意思,苦寒行赏析 -诗词大全

苦寒行

  朝代:南北 樵苏无夙饮。

凿冰煮朝{。

悲矣采薇唱。

苦哉有余酸。

篇10:苦寒行,苦寒行谢灵运,苦寒行的意思,苦寒行赏析

苦寒行,苦寒行谢灵运,苦寒行的意思,苦寒行赏析 -诗词大全

苦寒行

  朝代:南北 岁岁层冰合。

纷纷霰雪落。

浮阳减清晖。

寒禽叫悲壑。

饥爨烟不兴。

渴汲水枯涸。

篇11:善哉行 曹操

,曹操写过不少作品,作品的内容一般表达的是自己的政治理想或者政治抒情诗,但这首诗不同,不同点在哪呢?下面本文为您提供了原文,来品赏下吧,你就知道了!

苦寒行 曹操 赏析_苦寒行 曹操 阅读答案

秋胡行 曹操

善哉行原文:

其一

古公父,积德垂仁。

思弘一道,哲王于豳。

太伯仲雍,王德之仁。

行施百世,断发文身。

伯夷叔齐,古之遗贤。

让国不用,饿殂首山。

智哉山甫,相彼宣王。

何用杜伯,累我圣贤。

齐桓之霸,赖得仲父。

后任竖刁,虫流出户。

晏子平仲,积德兼仁。

与世沈德,未必思命。

仲尼之世,主国为君。

随制饮酒,扬波使官。

其二

自惜身薄祜,夙贱罹孤苦。

既无三徙教,不闻过庭语。

其穷如抽裂,自以思所怙。

虽怀一介志,是时其能与!

守穷者贫贱,惋叹泪如雨。

泣涕于悲夫,乞活安能睹?

我愿于天穷,琅邪倾侧左。

虽欲竭忠诚,欣公归其楚。

快人由为叹,抱情不得叙。

显行天教人,谁知莫不绪。

我愿何时随?此叹亦难处。

今我将何照于光曜?释衔不如雨。

其三

朝日乐相乐,酣饮不知醉。

悲弦激新声,长笛吹清气。

弦歌感人肠,四坐皆欢悦。

寥寥高堂上,凉风入我室。

持满如不盈,有德者能卒。

君子多苦心,所愁不但一。

慊慊下白屋,吐握不可失。

众宾饱满归,主人苦不悉。

比翼翔云汉,罗者安所羁?

冲静得自然,荣华何足为!

善哉行翻译:无

善哉行背景:无

善哉行赏析:无

曹操个人资料: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汉族,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卓有成就的文学家和书法家。

曹魏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先后任录尚书事、大将军、司空、车骑将军、丞相等职,后晋封魏公、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历武阳、兖州、定陶、穰城、下邳、官渡、徐州、白马、邺城、白狼山、渭南等之战,对内消灭黄巾军,吕布,张绣,刘表,袁绍,袁谭、袁尚兄弟,韩遂、马超等义军、割据势力,击溃刘备势力,对外降乌桓、南匈奴、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为统一中原做出重大贡献,并实行屯田制等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

曹操精兵法,撰著了《孙子兵法注》、《续孙子兵法注》、《兵书接要》、《兵书略要》等大量兵书。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其文学作品的.特色、创新、开创对中国文学史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代表作品有《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蒿里行》、《度关山》等。同时亦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善哉行 曹操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更多经典、不同类型的诗句尽在:诗句大全!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