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恪,字钦叟,杭州钱塘人。四岁而孤,闻人言其父,辄悲泣。登进士第,为郴洲尉。县民有被害而尸不获,吏执其邻人,抑使自诬,令以为信。恪争之,令曰:“否将为君累。”恪曰:“吾为尉而盗不能捕,更俾亡辜死乎?”躬出访求,夕,若有告者,旦而得尸,遂获盗。知榆次,县豪子雄于乡,萃逋庇奸,不输公赋,前后莫敢诘。恪以理善晓之,悟而自悔,折节为长者。大观中,召为屯田员外郎,持节招纳夷人。夷始恫疑,衷甲以逆,恪尽去兵卫从数十卒,单行。夷望见欢呼,投兵听命。
徙沧州。河决,水犯城下,恪乘城救理。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昌龄怒劾之恪不为动益治水水去城得全诏书嘉奖。
靖康初,金兵入汴,李邦彦荐之,拜同知枢密院事,至则为中书侍郎。八月,进拜少宰兼中书侍郎,帝注礼之甚渥。然恪为相,无济时大略。金骑再来,邀割三镇,恪集廷臣议,以为当与者十九,恪从之。使者既行,于是诸道勤王兵大集,辄谕止令勿前,皆反旆而去。洎金兵薄城下,始悔之,密言于帝曰:“唐自天宝而后屡失而复兴者,以天子在外可以号召四方也。今宜举景德故事,留太子居守而西幸洛,连据秦、雍,领天下亲征,以图兴复。”帝将从其议,而开封尹何栗入见,引苏轼所论,谓周之失计,未有如东迁之甚者。帝幡然而改,以足顿地曰:“今当以死守社稷。”擢栗门下侍郎,恪计不用。
从帝巡城,为都人遮击,策马得脱,遂卧家求去。御史胡舜陟继劾其罪,谓:“恪之智虑不能经画边事,但长于交结内侍,今国势日蹙,诚不可以备位。”乃以栗代为相。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一十一》)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昌龄怒劾之/恪不为动/益治水/水去/城得全
B、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昌龄怒/劾之恪/不为动益/治水水去/城得全/
C、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昌龄怒/劾之/恪不为动/益治水/水去/城得全
D、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昌龄怒劾之/恪不为动/益治水/水去城/得全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根据古俗,一个读书人有一个正式的名字,在书信里签名,在官家书上签名,都要用此名字。另外有一个“字”,供友人口头语文字上称呼之用。
B、“拜”指授予官职,相近意思的词还有除、授、辟、征、举等。古代表示提升官职的常用词语有“升”“擢”“拔”“迁”“陟” 等。
C、“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
D、明朝洪武元年,中央行政机构设置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各部最高长官为尚书,其次为员外郎,其次为郎中,其次为侍郎,其次为主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唐恪有孝心,有执政才能。初为官吏时,恪尽职守,不怕牵累。处理人事,能审时度势。为朝廷做出了很大贡献。
B、唐恪忠于职守,敢于抗上。在沧州做官时,遇黄河决堤,抗洪救灾时,拒绝了都水孟昌龄索要船只与士兵的要求,一心治水,保全了沧州城。
C、唐恪缺少远谋,主张和议。因为主张割城降金,令勤王大军后退,所以跟从皇帝巡城时,被都城人拦住击打,骑马快跑才得脱身。
D、唐恪智谋不足,能力有限。曾建议皇帝放弃汴梁迁都洛阳,后遭到了开封尹何栗的反对,计谋不被采用,后被免去相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恪以理善晓之,悟而自悔,折节为长者(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恪之智虑不能经画边事,但长于交结内侍,今国势日蹙,诚不可以备位。(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0、C.(3分)
11、D(3分)(解析:其次为侍郎,其次为郎中,其次为员外郎,其次为主事。)
12、C (3分)(解析:主张割城是实,但并无降金之心)
13、(1)唐恪用道理好言开导他,他省悟自悔,改变当初行径而成为一个性情谨厚的人。(5分)(以、晓、省略的主语、折节、长者各1分)
(2)唐恪的智谋不足以谋划边关的战事,只长于交结宦官,现在国家形势日益紧急,确实不可以在这个官位上任职。(5分) (虑,经画、但、蹙、诚各1分)
附:参考译文:唐恪,字钦叟,是杭州钱塘人。四岁丧父.听到人家说到父亲就悲伤地哭泣。考中进士,任郴洲县县尉。县里有个百姓被害但尸体找不到,官吏抓了他的邻居,强迫他自己承认是凶手,县令认为真实的。唐恪为那人争辩,县令说:“如果辩护错了就会牵累你。”恪说:“我做县尉而不能捕到凶手,还要使无辜的人去死吗?”亲自外出访问寻找,晚上就有人来告发,天明就找到尸体,于是抓获了凶手。任榆次知县时,县里有一个豪绅的儿子称霸于乡里,聚集逃亡者,包庇奸邪之人,不交纳赋税,前后的知县都没有敢问的。唐恪用道理好言开导他,他省悟自悔(或“觉悟过来悔恨自己”),改变当初行径(或“强自克制,改变初衷”)而成为一个性情谨厚的人。大观年间,唐恪被任命为屯田员外郎,拿着符节招纳夷人。夷人开始害怕怀疑,衣服里面穿铠甲来迎接他,唐恪让几十名卫兵都撤离,一人独往。夷人望见后欢快高呼,扔下兵器服从命令。
调任沧州。黄河决堤,大水冲到城下,唐恪登城抢修。都水孟昌龄发去公文索要船只和士兵,唐恪报告说水势正猛烈,船应当用来防备紧急情况;沧州是最远的边境,军队没有皇帝的旨意不敢调遣。孟昌龄大怒,弹劾他,唐恪不为之所动,更加尽心治理水患。大水退去,沧州城得以保全,皇帝下诏嘉奖。
靖康初年,金兵攻入汴梁,李邦彦推荐唐恪,授予同知枢密院事,到了后又任命为中书侍郎。这年八月,又任命为少宰兼中书侍郎,皇帝对他礼遇有加。然而唐恪做相,无拯救时世的大谋略。金兵第二次侵来时,要求割让三镇,唐恪召集朝廷大臣商议,认为应当割给金兵三镇的人占十分之九,唐恪听从他们的意见。使者已经出发,这时各路勤王的部队才聚集京城周围,唐恪就命令他们停止前进,都回师而去。等到金兵逼迫城下,唐恪才开始后悔,就秘密地对皇帝说:“唐朝从天宝年后屡次失去京城又复兴的原因,是天子在外可以号召四方。现在应该效法景德旧事,留太子居守京城,而皇上您西迁洛阳,占据秦州和雍州,亲自率领天下的人征讨,从而争取复兴国家。”皇上将要听从他的建议,而开封尹何栗入见,引用苏轼的现点,说周王朝之失算,没有比东迁更严重的了。帝幡然省悟,改变主意,以脚跺地说:“现在应当以死守社稷。”提拔何栗为门下侍郎,唐恪的计策不被采用。
唐恪跟从皇帝巡城,被都城的人拦住击打,唐恪策马快跑才得以脱身,于是就呆在家里请求辞去官职。继而御史胡舜陟弹劾他的罪行,说:“唐恪的智谋不足以经营筹划边关的战事,只长于交结宦官,现在国家形势日益紧急,确实不可以在这个官位上任职。”皇上就让何栗代替他做宰相。
[唐恪,字钦叟,杭州钱塘人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唐恪,字钦叟,杭州钱塘人阅读答案及译文
唐恪,字钦叟,杭州钱塘人。四岁而孤,闻人言其父,辄悲泣。以荫登第,调郴尉。县民有被害而尸不获,吏执其邻人,抑使自诬,令以为信。恪争之,令曰:“否将为君累。”恪曰:“吾为尉而盗不能捕,更俾亡辜死乎?”躬出访求,夕,若有告者,旦而得尸,遂获盗。知榆次,县豪子雄于乡,萃逋庇奸,不输公赋,前后莫敢诘。恪以理善晓之,悟而自悔,折节为长者。大观中,召为屯田员外郎,持节招纳夷人。夷始恫疑,衷甲以逆,恪尽去兵卫从数十卒,单行。夷望见欢呼,投兵听命。
徙沧州。河决,水犯城下,恪乘城救理。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昌龄怒,劾之,恪不为动,益治水。水去,城得全,诏书嘉奖。
靖康初,金兵入汴,李邦彦荐之,拜同知枢密院事,至则为中书侍郎。八月,进拜少宰兼中书侍郎,帝注礼之甚渥。然恪为相,无济时大略。金骑再来,邀割三镇,恪集廷臣议,以为当与者十九,恪从之。使者既行,于是诸道勤王兵大集,辄谕止令勿前,皆反旆而去。洎金兵薄城下,始悔之,密言于帝曰:“唐自天宝而后屡失而复兴者,以天子在外可以号召四方也。今宜举景德故事,留太子居守而西幸洛,连据秦、雍,领天下亲征,以图兴复。”帝将从其议,而开封尹何栗入见,引苏轼所论,谓周之失计,未有如东迁之甚者。帝幡然而改,以足顿地曰: “今当以死守社稷。”擢栗门下侍郎,恪计不用。
从帝巡城,为都人遮击,策马得脱,遂卧家求去。御史胡舜陟继劾其罪,谓:“恪之智虑不能经画边事,但长于交结内侍,今国势日蹙,诚不可以备位。”乃以栗代为相。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一十一》)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荫登第,调郴尉 登第:应试得中。
B.持节招纳夷人 持节:坚守气节。
C.然恪为相,无济时大略。 济时:拯救时世。
D.帝幡然而改 幡然:很快而彻底地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
B.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
C.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
D.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恪有孝心,有执政才能。靠祖上荫功登第,初为官吏时,恪尽职守,不怕牵累。处理人事,能审时度势。为朝廷做出了很大贡献。
B.唐恪忠于职守,敢于抗上。在沧州做官时,遇黄河决堤,抗洪救灾时,拒绝了都水孟昌龄索要船只与士兵的要求,一心治水,保全了沧州城。
C.唐恪缺少远谋,主张和议。因为主张割城降金,令勤王大军后退,所以跟从皇帝巡城时,被都城人拦住击打,骑马快跑才得脱身。
D.唐恪智谋不足,能力有限。曾建议皇帝放弃汴梁迁都洛阳,后遭到了开封尹何栗的反对,计谋不被采用,后被免去相位。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恪以理善晓之,悟而自悔,折节为长者(5分)
(2) 恪之智虑不能经画边事,但长于交结内侍,今国势日蹙,诚不可以备位。(5分)
参考答案
4.B.持节:拿着符节。
5.C.(按主谓宾断句)
6.C (主张割城是实,但并无降金之心)
7.(1)唐恪用道理好言开导他,他省悟自悔,改变当初行径而成为一个性情谨厚的人。(以、晓、省略的`主语、折节、长者各1分)
(2) 唐恪的智谋不足以谋划边关的战事,只长于交结宦官,现在国家形势日益紧急,确实不可以在这个官位上任职。(虑,经画、但、蹙、诚各1分)
二: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持节招纳夷人持节:坚守气节。
B.水犯城下,恪乘城救理 乘:登上
C.洎金兵薄城下,始悔之 洎:等到
D.今宜举景德故事 故事:旧事,旧例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A解析:持节:拿着符节。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恪为官公正,执政有方。为官期间,不怕受牵连,为人辩护;豪绅子弟因其言省悟自悔,夷人亦因其行扔下兵器服从命令。
B.唐恪忠于职守,敢于抗上。在沧州做官时,遇黄河决堤,拒绝了都水孟昌龄索要船只与士兵的要求,一心治理水患,保全了沧州城,受到皇上嘉奖。
C.唐恪缺少远见,主张和议。因为主张投降金兵,令勤王大军后退,所以跟从皇帝巡城时,被都城人拦住击打,骑马快跑才得脱身。
D.唐恪智谋不足,能力有限。曾建议皇帝放弃汴梁迁都洛阳,后遭到了开封尹何栗的反对,计谋不被采用,后被免去相位。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对原文内容进行分析和概括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C 解析:只是主张割城,并无投降金兵之心。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知榆次,县豪子雄于乡,不输公赋,前后莫敢诘。(4分)
(2)乃上疏请暂免诸县租,等第振贷,以宽被水之民,民大悦。(4分)
(3)恪之智虑不能经画边事,但长于交结内侍,今国势日蹙,诚不可以备位。(4分)
答:
(1)任榆次知县时,县里有一个豪绅的儿子称霸于乡里,不交纳赋税,前后的知县都没有敢问的。
(2)于是上奏请求暂时免除各县的赋税,分等级赈济,来宽解遭到水灾的百姓。百姓非常高兴。
(3)唐恪的智谋不足以谋划边关的战事,只长于交结宦官,现在国家形势日益紧急,确实不可以在这个官位上任职。
参考译文
唐恪,字钦叟,是杭州钱塘人。四岁丧父.听到人家说到父亲就悲伤地哭泣。凭皇帝的恩赏登第,调任郴县县尉。县里有个百姓被害但尸体找不到,官吏抓了他的邻居,强迫他自己承认是凶手,县令认为真实的。唐恪为那人争辩,县令说:“如果辩护错了就会牵累你。”恪说:“我做县尉而不能捕到凶手,还要使无辜的人去死吗?”亲自外出访问寻找,晚上就有人来告发,天明就找到尸体,于是抓获了凶手。任榆次知县时,县里有一个豪绅的儿子称霸于乡里,聚集逃亡者,包庇奸邪之人,不交纳赋税,前后的知县都没有敢问的。唐恪用道理好言开导他,他省悟自悔(或“觉悟过来悔恨自己”),改变当初行径(或“强自克制,改变初衷”)而成为一个性情谨厚的人。大观年间,唐恪被任命为屯田员外郎,拿着符节招纳夷人。夷人开始害怕怀疑,衣服里面穿铠甲来迎接他,唐恪让几十名卫兵都撤离,一人独往。夷人望见后欢快高呼,扔下兵器服从命令。
调任沧州。黄河决堤,大水冲到城下,唐恪登城抢修。都水孟昌龄发去公文索要船只和士兵,唐恪报告说水势正猛烈,船应当用来防备紧急情况;沧州是最远的边境,军队没有皇帝的旨意不敢调遣。孟昌龄大怒,弹劾他,唐恪不为之所动,更加尽心治理水患。大水退去,沧州城得以保全,皇帝下诏嘉奖。
靖康初年,金兵攻入汴梁,李邦彦推荐唐恪,授予同知枢密院事,到了后又任命为中书侍郎。这年八月,又任命为少宰兼中书侍郎,皇帝对他礼遇有加。然而唐恪做相,无拯救时世的大谋略。金兵第二次侵来时,要求割让三镇,唐恪召集朝廷大臣商议,认为应当割给金兵三镇的人占十分之九,唐恪听从他们的意见。使者已经出发,这时各路勤王的部队才聚集京城周围,唐恪就命令他们停止前进,都回师而去。等到金兵逼迫城下,唐恪才开始后悔,就秘密地对皇帝说:“唐朝从天宝年后屡次失去京城又复兴的原因,是天子在外可以号召四方。现在应该效法景德旧事,留太子居守京城,而皇上您西迁洛阳,占据秦州和雍州,亲自率领天下的人征讨,从而争取复兴国家。”皇上将要听从他的建议,而开封尹何栗入见,引用苏轼的现点,说周王朝之失算,没有比东迁更严重的了。帝幡然省悟,改变主意,以脚跺地说: “现在应当以死守社稷。”提拔何栗为门下侍郎,唐恪的计策不被采用。
唐恪跟从皇帝巡城,被都城的人拦住击打,唐恪策马快跑才得以脱身,于是就呆在家里请求辞去官职。继而御史胡舜陟弹劾他的罪行,说:“唐恪的智谋不足以经营筹划边关的战事,只长于交结宦官,现在国家形势日益紧急,确实不可以在这个官位上任职。”皇上就让何栗代替他做宰相。
叶李,杭州人。少有奇质,从学于太学博士义,补京学生。会贾似道复入相,益骄肆自颛,创置公田关子,其法病民甚,中外毋敢指议。李乃伏阙上书,攻似道,其略曰:“三光舛错,宰执之愆。似道缪司台鼎,变乱纪纲,毒害生灵。”似道大怒,嗾其党诬李僭用金饰斋匾,锻炼成狱,窜漳州。
至元十四年,世祖命御史大夫相威行台江南,且求遗逸,以李姓名上。即授浙西道儒学提举。李闻命,欲遁去,而使者致丞相安童书,有云先生在宋以忠言谠论著称简在帝心今授以五品秩士君子当隐见随时其尚悉心以报殊遇李乃幡然,既至京师,召见披香殿。
时各道儒司,悉以旷官罢,李因奏曰:“臣钦睹先帝诏书,当创业时,军务繁夥,尚招致士类。今陛下混一区宇,偃武修文,可不作养人才,以弘治道?各道儒学提举及郡教授,实风化所系,不宜罢。请复立提举司,专提调学官,课诸生,讲明治道,而上其成才者于太学,以备录用。可其奏。
是时,乃颜叛北边,诏李庭出师讨之,而将校多用国人,逡巡退却。李密启曰:“兵贵奇,不贵众,临敌当以计取。彼既亲昵,谁肯尽力?徒费陛下粮饷,四方转输甚劳。臣前用汉军列前步战,而联大车断其后,以示死斗。彼尝玩我,必不设备,我以大众踣之,无不胜矣。”帝以其谋谕将帅,师果奏捷。
时淮、浙饥馑,谷价腾踊,李奏免江淮租税之半,运湖广、江西粮十七万石至镇江,以赈饥民。世祖欲伐交趾,李曰:“军旅一兴,费縻巨万,今山路险巇,深入敌境,万一蹉跌,非所以威示远人也。”乃止。未几,卒,年五十一。李自奉甚俭。尝戒其子曰:“吾世业儒,甘贫约,汝曹其清慎自持,勿增吾过。”
(节选自《元史叶李传》,有删改)
【注】①阛阓:街道。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云/先生在宋/以忠言谠论著称/简在帝心/今授以五品秩/士君子当隐见随时/其尚悉心/以报殊遇/
B.有云先生/在宋以忠言/谠论著称/简在帝心/今授以五品秩/士君子当隐见/随时其尚/悉心以报殊遇/
C.有云/先生在宋/以忠言谠论著称/简在帝心/今授以五品秩士/君子当隐见/随时其尚/悉心以报殊遇/
D.有云先生/在宋以忠言/谠论著称/简在帝心/今授以五品秩士/君子当隐见随时/其尚悉心/以报殊遇/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学,汉武帝时期开始设立在京师的教育机构,为中央官学与最高学府,以后各朝多有沿革。
B.世祖,是皇帝庙号之一。一般作为断代史开创者,或者该王朝承上启下的有为君主的特定庙号
C.江南,多指长江以南的地区,曾被称为“吴越”,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富有伸缩性的地域概念。
D.京师,本指天子所居之地,后世常用它代指国都或朝廷,也可指驻扎在京畿地区的卫戍部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叶李不畏权贵,弹劾当朝宰相。他出于对朝廷的忠心,即便对贾似道这样炙手可热的高官,也直言上奏,大胆揭发对方败坏法纪、荼毒百姓之罪。
B.叶李富于见识,建议重视人才。当各道儒司被撤销之时,他及时上奏,以先帝的治国方略来说明招纳儒士、储备人才的重要性,建议复立提举司。
C.叶李颇有谋略,深谙用兵之道。他认为将校多与叛军亲近,奋勇不足,不如趁叛军轻敌,命令步军在前,联车结队断后,用死战的决心鼓舞士气。
D.叶李关心百姓,减轻民众负担。因为淮浙年成不好,他向朝廷请求减免半数租税,调拨粮食赈济饥民,认为皇帝如果征讨交趾会加重灾区的负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似道大怒,嗾其党诬李僭用金饰斋匾,锻炼成狱,窜漳州。
(2)吾世业儒,甘贫约,汝曹其清慎自持,勿增吾过。
答案:
10.A(根据文意,应如此停顿。)
11.D(“京师”指国都或朝廷,可泛指“天子的军队”,但非“驻扎在京畿地区的卫戍部队”。)
12.D(原文无“征讨交趾会加重灾区的负担”的内容。)
(10-12题每题3分)
13.(1)贾似道很生气,唆使他的同党诬陷叶李超越本分用金子装饰书斋匾额,罗织罪名定成案件,把叶李流放到漳州。(5分)
(2)我家世代以读书为业,甘心贫苦节俭。你们要清廉谨慎自重,不要增加我的过错。 (5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叶李,杭州人。年幼时便有奇异的秉性,随太学博士求学,补为京学生员。适逢贾似道又入朝作宰相,更加骄横自专,创立公田纸币,这办法坑害百姓很厉害。朝廷内外没有人敢指责议论。叶李就到朝廷上书,指责贾似道。上书大略说:“日月星三光错乱,是宰相的罪过。贾似道错误管理三公,败坏法纪,毒害百姓。”贾似道很生气,唆使他的同党诬陷叶李超越本分用金子装饰书斋匾额,罗织罪名定成案件,把叶李流放到漳州。
至元十四年,世祖命令御史大夫相威在江南设行台,并访求遗贤隐士,(相威)把叶李的姓名报上去。(世祖)立即任命叶李担任浙西道儒学提举。叶李听到任命,想逃走,但使者送来丞相安童的信,上面说:“先生在宋朝,以忠正直言闻名,这是皇上所知晓的。现在授给你五品官职,有操行学识的人应根据时机决定是隐居还是出仕,希望(你)全心全意,来报答皇上特别的礼遇。”叶李(这)才醒悟了,到京城后,皇帝在披香殿召见。
当时,各地儒学提举司,都因(朝廷)空着职位(的举措而)被废除了。叶李于是奏请说:“臣敬观先帝的诏书,(先帝)在创业时,军务繁多,还(要)收罗读书人。现在陛下统一天下,停息武备修明文教,能不培养人才,来推广(宣讲)治国的政策措施吗?各地儒学提举及各郡教授,实在关系到风俗教化,不应废除。请重新设立提举司,(让其)专管提拔调用学官,考核学生,讲明治国方针,并把那些成才的推荐到太学,来供选录任用。”皇上同意了他的奏请。
这时,乃颜在北部边境叛乱,诏命李庭出兵讨伐他,但将校多数任用蒙古人,(他们)犹犹豫豫退回来了。叶李秘密上奏说:“用兵贵在出奇,不重人多,对敌交战应当用计谋取胜。他们既然相互亲近,谁肯用力?白白浪费陛下的粮食军饷,(而)各地运输(又)很辛苦。我(请求)用汉军排在前边徒步作战,并连接大车在步兵后面拦截,来表明拼死战斗(的决心)。叛军先前轻视我们,一定不作防备,我们用大军(来)攻打他们,没有打不胜的。”皇上把他的计谋晓谕将帅,军队果然取得胜利。
当时淮浙饥荒,粮价飞涨,叶李奏请免除江淮租税的一半,调运湖广、江西的十七万石粮食到镇江,用来赈济饥民。皇上想攻打交趾,叶李说:“军队一动,耗资巨大,现在山路险峻,深入敌人境内,万一失误,就不是用来威慑远方夷人的办法了。”(皇上)这才作罢。不久,去世,五十一岁。叶李自己生活很俭朴。曾告诫他儿子说:“我家世代以读书为业,甘心贫苦节俭。你们要清廉谨慎自重,不要增加我的过错。”
[叶李,杭州人。少有奇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胡海,字海洋,定远人。尝入土豪赤塘王总管营,自拔来归,授百户。从败元将贾鲁兵,克泗、滁,进万户。从渡江,拔蛮子海牙水寨,破陈埜先兵,从取集庆、镇江。败元将谢国玺于宁国,选充先锋。从大军围湖州堕其东南门月城从攻宜兴下婺州鏖战绍兴生得贼四百余人进都先锋。又从战龙江,克安庆,与汉人相持,八战,皆大捷,遂入江州。从徐达攻庐州,皆有功。
海骁勇,屡战屡伤,手足胸腹间金痍皆遍,而斗益力。士卒从之者无不激励自效。太祖壮之,授花枪上千户。
复从大军克荆、澧、衡、潭,擢宝庆卫指挥佥事,迁指挥使,命镇益阳。从平章杨璟征湖南、广西未下郡县。由祁阳进围永州,与守兵战于东乡桥,生得千、万户四人,以夜半先登拔之。抵靖江,战南门,生得万户二人。夜四鼓,自北门八角亭先登,功最,命为左副总兵。剿平左江上思蛮。调征蜀,克龙伏隘、天门山及温汤关,予世袭指挥使,仍镇益阳。武冈、靖州、五开诸苗蛮先后作乱,悉捕诛首乱而抚其余众,迁都督佥事。
十四年从征云南,由永宁趋乌撒,进克可渡河。与副将军沐英会师攻大理,敌悉众扼上、下关。定远侯王弼自洱水东趋上关,(郭)英帅大军趋下关,而遣海以夜四鼓取石门。间道渡河,绕点苍山后,攀大树缘崖而上,立旗帜。英士卒望见,皆踊跃大呼,敌众惊扰。英遂斩关入。海亦麾山上军驰下,前后夹攻,敌悉溃走。
十七年,论功封东川侯,禄二千五百石,予世券。逾三年,以左参将从征金山。又二年,以征南将军讨平澧州九溪诸蛮寇。师还,乞归乡里,厚赉金帛以行。二十四年七月,病疽卒,年六十三。
《明史胡海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大军围湖州/堕其东南门月城/从攻宜兴/下婺州/鏖战绍兴/生得贼四百余人/进都先锋/
B.从大军/围湖州堕/其东南门月城/从攻宜兴下/婺州鏖战/绍兴生得贼四百余人/进都先锋/
C.从大军围/湖州堕其东南门/月城从攻宜兴/下婺州鏖战/绍兴生得贼四百余人/进都先锋/
D.从大军围湖州/堕其东南门/月城从攻宜兴/下婺州/鏖战绍兴/生得贼/四百余人进都先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百户,官名。明清为低级军官。明时此职务为卫所军中职务,掌军户一百。胡海从百户做起,做到万户,是升官。
B.阴阳的最初涵义是很朴素的, 表示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祁阳附近有祁山,那么祁阳就在祁山的北面。
C.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等级从高到低,“侯爵”位低于“公爵”,文章当中胡海就曾被封为“东川侯”。
D.乞归,就是请求辞职回乡的意思。宋朝陆游诗《答胡吉州启》云:“伏以累疏乞归,既拜赐骸之命。” 就是请求辞职回乡的意思。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胡海曾经加入土豪赤塘王总管的兵营,自从王总管被攻克以后就归顺了贾鲁,并且当了百户的官,跟从了后来打了败仗的贾鲁的军队。
B.在攻打靖江的时候,他在南门战斗生擒了两个万户;晚上四更时分又从北门八角亭登城破敌。
C.对于武冈等苗蛮作乱,胡海采用了区别对待的方法:叛乱的首领,全部捕杀了;其随从则采取了安抚政策。
D.在敌人全都据守上、下关的时候,明军的分工是:王弼攻打上关,郭英带领胡海攻打下关。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海骁勇,屡战屡伤,手足胸腹间金痍皆遍,而斗益力。士卒从之者无不激励自效。(5分)
(2)而遣海以夜四鼓取石门。间道渡河,绕点苍山后,攀大树缘崖而上,立旗帜。 (5分)
答案:
10.A(结构相似判断,都是“动+地名”的形式,其中“动词”多是“攻下”的意思。故选A)
11.B(山南水北谓之阳,祁阳既然谓之阳,就应该在南面而不是北面。)
12.A(不是归顺贾鲁,而是归顺太祖,后文有“太祖壮之”,并给了赏赐)
13.(1)胡海十分勇猛,屡战屡次受伤,手脚和胸腹间遍体鳞伤,但战斗更加奋力。跟从他的士兵无不受激励勇献身。(得分点:金痍皆遍,遍体鳞伤1分;力,名词动用,奋力1分;士卒从之者,定语后置,跟从他的士兵,1分;自效,效自,献出自己的生命或力量,宾语前置。效,献出,见课本《苏武传》1分;句意1分)
(2)派遣胡海在夜间四更攻取了石门,取小道渡河,绕过点苍山后,攀大树沿悬崖而上,树起了旗帜。(得分点:四鼓,四更1分;间道,从小道,名词作状语1分;缘,沿着1分,句意2分)
翻译:
胡海,字海洋,定远人。曾经加入土豪赤塘王总管的兵营,后自动从营中逃出来归附了太祖,被授予百户。从征打败了元将贾鲁的部队,攻克了泗、滁等地,晋升为万户。跟随大军渡江,攻陷蛮子海牙水寨,打败陈埜先的部队,跟随夺取了集庆、镇江。在宁国打败了元将谢国玺,被选中担任先锋。跟随大军围攻湖州,攻陷了湖州东南门月城。跟随攻打宜兴,挥师下婺州,鏖战绍兴,生擒敌军四百多人,晋升为都先锋。从战龙江,攻克安庆,和汉人相对峙,八次战斗均为大捷,于是部队进入江州。跟随徐达攻打庐州,立下战功。
胡海十分勇猛,屡战屡次受伤,手脚和胸腹间遍体鳞伤,但战斗更加奋力。跟从他的士兵无不激励献身。太祖十分赞赏,授予花枪上千户。
又跟随大军攻克荆、澧、衡、潭,晋升为宝庆卫指挥佥事,还担任指挥使,接受命令镇守益阳。跟随平章杨璟征讨湖南、广西未攻下的郡县。从祁阳进兵围攻永州,在东乡桥与守敌交战,生擒千户、万户四人,深夜登城并占领了永州。到了靖江,攻南门,俘虏万户二人。夜晚四更时分,从北门八角亭先登城。胡海的功劳最大,被任命为左副总兵。剿平了左江上思的蛮族。被调征讨蜀,攻克了龙伏隘、天门山和温汤关,授予世袭指挥使,仍镇守益阳。武冈、靖州、五开诸苗蛮先后叛乱,全部捕杀了叛乱的首领,而对其随从则采取了安抚政策。胡海晋升为都督佥事。
十四年(1381)从征云南,从永宁到乌撒,进军攻克了可渡河。和副将军沐英会师进攻大理,敌人全部扼守上、下关。定远侯王弼自洱水东向上关进军,郭英率兵向下关进逼,派遣胡海在夜间四更攻取了石门,取小道渡河,绕过点苍山后,攀大树沿悬崖而上,树起了旗帜。郭英的士兵看到旗帜后,都踊跃大呼。敌众惊惧混乱。郭英于是斩关而入,胡海率军从山上飞驰杀下,前后夹攻,敌人全军溃败。
十七年论功行赏,胡海被封为东川侯,食禄二千五百石,给予世代享受特权的铁券。过了三年,胡海以左参将的身份从征金山。再过二年,以征南将军身份讨平澧州九溪诸蛮寇。班师回朝后,请求还乡,他受赐丰厚的金银锦帛后回家。二十四年七月,胡海病死,终年六十三岁。
[胡海,字海洋,定远人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蹇义,字宜之,巴人,初名瑢。洪武十八年进士。授中书舍人,奏事称旨。帝问:“汝蹇叔后乎?”瑢顿首不敢对。帝嘉其诚笃,为更名“义”,手书赐之。满三载当迁,特命满九载,曰:“朕且用义。”由是朝夕侍左右,小心敬慎,未尝忤色。惠帝既即位,推太祖意,超擢吏部右侍郎。
永乐二年兼太子詹事。帝有所传谕太子,辄遣义,能委曲导意。帝与太子俱爱重之。七年,帝巡北京,命辅皇太子监国。义熟典故,达治体,军国事皆倚办。时旧臣见亲用者,户部尚书夏原吉与义齐名,中外称曰“蹇、夏”。
义视原吉尤重厚,然过于周慎。士奇尝于帝前谓义曰:“何过虑?”义曰:“恐卤莽为后忧耳。”帝两是之。杨荣尝毁义。帝不直荣。义顿首言:“荣无他。即左右有谗荣者,愿陛下慎察。”帝笑曰:“吾固弗信也。宣宗即位,委寄益重。时方修献陵,帝欲遵遗诏从俭约,以问义、原吉。二人力赞曰圣见高远出于至孝万世之利也帝亲为规画三月而陵成宏丽不及长陵其后诸帝因以为制。迨世宗营永陵,始益崇侈云。
英宗即位,斋宿得疾。遣医往视,问所欲言。对曰:“陛下初嗣大宝,望敬守祖宗成宪,始终不渝耳。”遂卒,年七十三。赠太师,谥忠定。义为人质直孝友,善处僚友间,未尝一语伤物。士奇常言:“张咏之不饰玩好,傅尧俞之遇人以诚,范景仁之不设城府,义兼有之。”
(《明史列传三十七》,有删 节)
12.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朕且用义/且:暂且。
B.能委曲导意/委曲:婉转地。
C.迨世宗营永陵/迨:等到。
D.杨荣尝毁义/毁:毁谤。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手书赐之/帝两是之
B.为更名“义”/恐卤莽为后忧
C .时旧臣见亲用者/即左右有馋荣者
D.帝与太子俱爱童之/户部尚书夏原吉与义齐名
14.用“/”给文言文划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二人力赞曰/圣见高远出于至孝/万世之利也/帝亲为/规画三月而陵成/宏丽不及长陵/其后诸帝因以为制。
B.二人力赞曰/圣见高远/出于至孝/万世之利也/帝亲为规画/三月而陵成/宏丽不及长陵/其后诸帝因以为制。
C.二人力赞/曰圣见高远出于至/孝万世之利也/帝亲为规画/三月而陵成/宏丽不及长陵/其后诸帝因以为制。
D.二人力/赞曰圣见高远/出于至孝/万世之利也/帝亲为规画三月/而陵成宏丽/不及长陵/其后诸帝因以为制。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蹇义由于上奏论事都能合乎皇帝的意旨,加上他的诚实厚道,使得几代皇帝对他都很倚重。
B.蹇义熟悉典制掌故,通晓治国的体要,军国大事都倚仗他办理,甚至皇帝巡视北京,都要蹇义“辅皇太子监国”。
C.在修筑先皇寝陵时,宣宗皇帝询问蹇义、夏原吉,他们赞同皇帝遵从先皇勤俭节约的想法,后来修造皇陵都沿袭节俭的做法。
D.杨士奇拿张咏、傅尧俞、范景仁来比较蹇义,说他同时具备不以身外玩物矫饰自己、待人诚信、没有心机的优 秀品质。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义熟典故,达治体,军国事皆倚办。时旧臣见亲用者,户部尚书夏原吉与义齐名,中外称曰“蹇、夏”。
(2)士奇尝于帝前谓义曰:“何过虑?”义曰:“恐卤莽为后忧耳。”帝两是之。
答案:
12.A
13.B
14.B
15.C
16.
(1)蹇义熟悉典制掌故,通晓治国的体要,军事国政都倚仗他办理。当时前朝旧臣被用为亲信的,户部尚书夏元吉与蹇义齐名,朝廷内外称之为“蹇、夏”。(熟、达治体、见、亲用者,翻译准确各一分,语句通顺一分)
(2)杨士奇曾在皇帝面前对蹇义说:“为什么过分的谨小慎微啊?”蹇义说:“恐怕鲁莽从事成为以后的忧患罢了。”皇帝认为双方的意见都有道理。(过、;卤莽、为、两是之,翻译准确各一分,语句通顺一分)
附:文言文翻译
蹇义,字宜之,巴人,起初名叫蹇瑢。洪武十八年考中进士。授予中书舍人的官职,上奏论事合乎皇帝的意旨。皇帝问他:“你是蹇叔的后代吗?”蹇瑢叩头不敢回答。皇帝赞赏他的诚实厚道,替他改名叫“义”,亲手书写赐给他。任满三年应当提升,皇帝特地命他任满九年,说:“我将要用蹇义。”于是早晚服侍在皇上的左右,小心谨慎,从没有忤逆触犯过龙颜。惠帝即位后,推想太祖的意思,越级提拔蹇义为吏部右侍郎。
蹇义永乐二年兼任太子詹事。皇帝有什么事要指示太子,总是派蹇义去,蹇义能婉转地传达皇上的意思。皇上与太子都爱惜倚重他。七年,皇帝巡视北京,任命蹇义辅助皇太子代为处理国事。蹇义熟悉典制掌故,通晓治国的体要,军事国政都倚仗他办理。当时前朝旧臣被用为亲信的,户部尚书夏原吉与蹇义齐名,朝廷内外称之为“蹇、夏”。
仁宗登位,蹇义、夏原吉都以元老的身份被朝廷内外所信任。皇上念及蹇义在代理国事期间的旧功劳,尤其厚待并倚重他。蹇义对待原吉特别优待,然而过于周到谨慎。杨士奇曾在皇帝面前对蹇义说:“为什么这样谨小慎微啊?”蹇义说:“恐怕鲁莽从事成为以后的忧患罢了。”皇帝认为双方的意见都有道理。杨荣曾经说蹇义的坏话。皇帝(听了这些话)认为杨荣不正直。蹇义叩头说:“杨荣没有其他的意思。即使左右有说杨荣坏话的,希望陛下慎重考察。”皇帝笑着说:“我本来就没有相信。”宣宗即位,对蹇义委任托付更加深重。当时正修筑献陵,皇帝想遵照先帝遗诏从事勤俭节约,以此事询问蹇义、夏原吉。两人竭力赞同说:“圣上的意见高瞻远瞩,出于至孝,是千秋万代的利益所在。”皇帝亲自参加规划,三个月就建成献陵,宏伟壮丽不如长陵,从那以后各个皇帝沿袭下来以它作为形制。等到世宗营造永陵,才渐渐崇尚奢侈。
英宗即位,蹇义斋戒值夜得了病。皇上派医生前去探视,问他想说些什么话。他回答说:“陛下刚继承帝位,希望谨守祖宗的成法,始终不违背罢了。”不久就去世,终年73岁。赠官太师,谥号忠定。蹇义为人朴实正直,对待父母兄弟孝顺友爱,善于与同僚朋友相处,从没有一句话伤害别人。杨士奇常常说:“张咏不以身外玩物矫饰自己,傅尧俞待人以诚信,范景仁待人不设心机,(这些优点)蹇义同时具备了。”
[蹇义,字宜之,巴人,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崔恭,字克让,广宗人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崔恭,字克让,广宗人。正统元年进士,除户部主事,提举京畿学事。出理延绥仓储,有能声。以杨溥荐,擢莱州知府。内地输辽东布,悉贮郡库,岁久朽敝,守者多破家。恭别构屋三十楹贮之,请约计岁输外,余以充本府军饷,遂放遣守者八百人。也先犯京师,意欲厚索礼币,恭遣朔方民兵数千入援。廷议城临清,檄发役夫,恭以方春民乏食,请俟秋成。居府六年,莱人以比汉杨震。
景泰中,超迁湖广右布政使。诸司供给,率取之民。恭与僚佐约,悉罢之。公安、监利流民擅相杀。恭下令愿附籍者听,否则迨秋遣归,众遂定。寻迁江西左布政使。司有广济库,官吏干没五十万。恭白于巡抚韩雍,典守者咸获罪。定均徭法,酌轻重,十年一役,遂为定例。
天顺二年,宁王奠培不法,恭劾之。削其护卫,王稍戢。迁右副都御史,代李秉巡抚苏、松诸府。按部,进耆老言利病,为兴革。与都督徐恭浚仪真漕河,又浚常、镇河,避江险。已,大治吴淞江。起昆山夏界口,至上海白鹤江,又自白鹤江至嘉定卞家渡,迄庄家泾,凡浚万四千二百余丈。又浚曹家港、蒲汇塘、新泾诸水。民赖其利,为立生祠。初,周忱奏定耗羡则例,李秉改定以赋之轻重递盈缩。其例甚平,而难于稽算,吏不胜烦扰。恭乃罢去,悉如忱旧。
吏部缺右侍郎,李贤、王翱举恭,遂召用。置“劝惩簿”,有闻皆识之。翱甚倚恭,转左侍郎。父忧起复。宪宗即位,乞致仕。不允。成化五年,尚书李秉罢。商辂欲用姚夔,彭时欲用王概,而北人居言路者,谓时实逐秉,喧谤于朝。时称疾不出,侍读尹直以时、概皆己乡人,恐因此得罪,急言于辂,以恭代秉。越五月,母丧归,比其去,王翱以诗赠之。服除,起南京吏部,劾罢诸司不识者数人。十一年春,命参赞机务。居三年,致仕。又二年卒。赠太子少保,谥庄敏。
(选自《明史崔恭传》,有删改)
【注】①戢:收敛,停止。②耗羡:赋税的加耗部分抵朴实耗后的所余。
10.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意欲厚索纳礼币 币:钱币 B.率取之民 率:全都
C.进耆老言利病 耆:年老 D.母丧归,比其去 比:等到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京畿”,古代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在唐朝的时候,将京城的旁邑作为畿县,统称京畿。
B.“朔”,北(方),如朔漠,指北方的沙漠。此外“朔”也用来指时间,即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C.“生祠” 指为还活着的人修建祠堂,往往为了纪念某人功绩或逢迎某人,修建的让人祭拜的地方。
D.“谥”又叫“谥号”,是古代帝王、大官或文人隐士等死后的称号,是对死者带有评判性的称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崔恭为官一任,治政有方。崔恭在担任莱州知府时,很多看守布匹仓库的人因为布腐烂而破产,崔恭另外修建了房屋来贮存布匹,解决问题。
B.崔恭秉公执法,不徇私情。公安、监利的流民随意相互杀人,崔恭下令愿意入到当地户籍的人就可以入,否则到秋天就遣回原籍,那些人就安定下来了。
C.崔恭以民为本,治理河道。在代替李秉巡查苏州、松江等府时,他和徐恭疏通仪真等处河道,随后,大力治理吴淞江,共疏通河道一万四千多丈。
D.崔恭政声显著,深得信任。吏部右侍郎的位置空缺,李贤和王翱共同举荐崔恭,崔恭被召用;他作了有名的“劝惩簿”,之后转任吏部左侍郎。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廷议城临清,檄发役夫,恭以方春民乏食,请俟秋成。
(2) 侍读尹直以时、概皆己乡人,恐因此得罪,急言于辂,以恭代秉。
答案:
10.A【币:礼物。】
11.B【“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错,应为“农历每月初一”。】
12.B【概括不当,不属于“秉公执法,不徇私情”。】
13.(1) 。崔恭认为现在正是春天,百姓食用不足,请求朝廷等到秋收后再征。【得分点:状语后置句、“城”、“檄”、“方”、“俟”】
(2) 侍读尹直因为彭时、王概都是自己同乡,怕因此获罪(受到惩罚),连忙告诉了商辂,用崔恭代替了李秉。【得分点:判断句式、“以” 、“乡人”、“得罪”句意1分】
【参考译文】
崔恭,字克让,是广宗人。正统元年考中进士,被授以户部主事的官职,提举京畿学事,去管理延绥仓库,都说他很有才能。因杨溥举荐他,升为莱州知府。内地送到辽东的布匹,,都是贮藏在郡的仓库里的,时间长了就会腐烂,看守布匹的人很多因为这个导致家庭破产。崔恭另外建造三十个敞房贮藏这些布匹,规定按年送到外面去,其他的就充当莱州府的军饷,于是放回了看守的人员八百人。也先侵犯京师,想要索要丰厚的礼物。崔恭派北方几千民兵支援京师。。崔恭认为现在正是春天,人民都缺少粮食,请求朝廷等到秋天收过粮食后再征。崔恭在莱州府六年,莱州的人都把他比作汉代杨震。
景泰年间,崔恭被越级提拔为湖广右布政使。各司所用的物品,都是从老百姓那里取的。崔恭和手下的人作了约定,都免掉了。公安、监利的流民随意相互杀人,崔恭下令愿意入到当地户籍的人就可以随意入,要不然到秋天的时候就遣回原籍,于是那些人就安定下来了。不久,又调任江西左布政使,这里有个广济库,官吏们私自侵吞了五十万钱。崔恭将这个事告诉了巡抚韩雍,于是看守这个仓库的.人都被判了罪。崔恭在江西核定了均徭法,根据轻重,每十年一次劳役,这便成了定例。
天顺二年,宁王奠培不遵法度,崔恭上书参劾了他。朝廷削减了宁王的护卫数,宁王稍微有所收敛。崔恭升为右副都御史,代替李秉巡查苏州、松江等府。按照规定,崔恭推荐地方上的老人向朝廷讲述利害,陈述革新的办法。崔恭和都督徐恭一起疏通仪真的漕河,又疏通常、镇河,避免了长江的险情。做完这些后,就大力治理吴淞江。从昆山的夏界口,到上海的白鹤江,又从白鹤江到嘉定的卞家渡,最后到庄家港,一共疏通了一万四千二百余丈。又疏通了曹家港、蒲汇塘、新泾这几条河流。人民靠这个得到了好处,为他立生祠。原来的时候,周忱上奏朝廷定了赋税加征部分的条文,李秉改成了按照赋税轻重来增加减少。这个规定很平常,但难于核算,官吏们感到非常麻烦。于是崔恭免掉了李秉,一切都按周忱原来定的。
吏部缺少一个右侍郎,李贤、王翱都举荐崔恭。于是朝廷召了崔恭加以任用。崔恭作了“劝惩簿”,这很有名,所有的人都知道了。王翱很看重崔恭,崔恭转调为左侍郎。崔恭在父亲死了守丧期满后重新复为原职。宪宗当了皇帝后,崔恭向朝廷请求退休不做官,朝廷不允许。成化五年,尚书李秉罢官。商辂想用姚夔,彭时想用王概,但是作言官的北方人都说实际上是彭时赶跑了李秉,在朝廷上大吵大闹。彭时推说有病不出来,侍读尹直因为彭时、王概都是自己同乡,怕因此受到惩罚,连忙告诉了商辂,以崔恭代替了李秉。过了五个月,崔恭因母亲去世回家守孝,等他离开的时候,王翱写诗赠予他。除了孝服后,起复到南京吏部任职,崔恭参劾罢免了几个部门的没有才能的几个人。成化十一年春天,朝廷让崔恭参与处理国家大事。居官三年,就退休了。又过了两年,崔恭去世。朝廷赠给他太子少保的名誉官职,给他的谥号为庄敏。
周镳,字仲驭,金坛人。父秦峙,云南布政使。镳举乡试第一,崇祯元年成进士,授南京户部主事,榷税芜湖。忧归,服阕,授南京礼部主事。极论内臣言官二事:“每读邸报①,半属内侍温纶。自今锻炼臣子,委亵天言,祗徇中贵之心,臣不知何所极也。言官言出祸随,黄道周诸臣荐贤不效,而刘宗周等勿获进;华允诚诸臣驱奸无济,而姚希孟等皆蒙谴。每奉严谕率皆直臣封章自今播弃忠良奖成宵小祗快奸人之计臣益不知何所极矣。”帝怒斥为民,镳由是名闻天下。
初,镳世父尚书应秋、叔父御史维持,以附魏忠贤并罹逆案,镳耻之。通籍后,即交东林,矫矫树名节。及被放,与宣城沈寿民读书茅山,廷臣多论荐之。十五年起礼部主事,进郎中,为吏部尚书郑三俊所倚。然为人好名,颇饰伪,给事中韩如愈疏论之,罢归。
福王立于南京。马士英既逐吕大器,以镳及雷演祚曾立潞王议,因言镳、演祚等皆私党,请悉置于理,遂令逮治。而士英劾镳从弟钟从逆,并及镳。钟亦逮治。阮大铖居金陵时,诸生顾果等出《留都防乱公揭》讨之,主之者镰也,大铖以故恨镳。镳狱急,属御史陈丹哀求解于士英,为缉事者所荻,丹衷出为长沙知州。于是察处御史罗万爵希大铖指,上疏痛诋镳。而光禄卿祁逢吉,镳同邑人,见人辄詈镳,遂得为户部侍郎。亡何,左良玉称兵檄讨士英罪,言引用大铖,构陷镳、演祚,锻炼周内。士英、大铖益怒。大铖谓镳实召良玉兵,王乃赐镳、演祚自尽,钟弃市。(选自《明史列传一六二》)【注】①邸报:中国古代抄发皇帝谕旨、臣僚奏议和有关政治情报的抄本。②温纶:皇帝诏令敬称。③锻炼:罗织罪名陷害人。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每奉严谕率皆直臣/封章自今/播弃忠良奖成宵小/祗快奸人之计/臣益不知何所极矣
B.每奉严谕/率皆直臣封章/自今播弃忠良/奖成宵小/祗快奸人之计/臣益不知何所极矣
C.每奉严谕/率皆直臣封章/自今播弃/忠良奖成宵小/祗快奸人之计/臣益不知何所极矣
D.每奉严谕率皆直臣/封章自今播弃忠良/奖成宵小/祗快奸人之计/臣益不知何所极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服阕:在一定时期内带孝,对死去的长辈或平辈亲属表示哀悼。 B.封章:言机密事之章奏皆用皂囊重封以进,故名封章。亦称封事。 C.通籍:将记有姓名、年龄、身份的竹片挂在官门外,经核对可以进出官门。因此后来便称做官为“通籍”。 D.从弟:一种称谓,也称堂弟。是同祖的叔伯之子而年纪小于自己的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镳大胆直言,因此获罪。他在任南京礼部主事时,上书言及朝中弊端,惹怒皇帝,被斥退为民。
B.周镰虽好名节,但做事不谨慎。当初其世父、叔父因依附魏忠贤获罪,他自己涉案其中被流故。
C.周镳命途多舛,屡遭攻讦。他因从弟被马士英弹劾而受到牵连,罗万爵、祁逢吉对他也皆有恶语。
D.周镰因左良玉兴兵而遭杀身之祸。左良玉的言行激怒了马士英、阮大铖,最终周镳被赐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然为人好名,颇饰伪,给事中韩如愈疏论之,罢归。
(2)镰狱急,属御史陈丹衷求解于士英,为缉事者所获,丹衷出为长沙知州。
答案:
10.B11.A(服阙:守丧期满)12.B(并非涉案其中被流放)
13.(1)译文:然而周镳做人喜好名声,很爱掩饰作假,给事中韩如愈上疏(奏章)给他定罪,周镳被罢免回家。
(2)译文:周镳的案件紧急,嘱咐御史陈丹衷向马士英请求解救,被搜捕的人抓获,陈丹衷被调职出京任长沙知州。
参考译文:周镳,字仲驭,是金坛人。父亲周秦峙,是云南布政使。周镳参加乡试考取第一名,崇祯元年成为进士,被授任为南京户部主事,在芜湖征税。因丧事回家,服丧期满,被授任南京礼部主事。。如今酷吏故意加罪于大臣,亵渎皇上言论,恭敬顺从宦官的心思,我不知这样下去恶果怎样。言官言论说出来就有祸患相随,黄道周众大臣举荐贤才不成功,而刘宗周等人不能得以进用;华允诚众臣驱除奸佞没有成功,而姚希孟等人都蒙受贬谪。常常奉行严肃告谕,大多都是直言进谏的大臣被密告。从此背弃忠良之人,助成奸佞小人,只是让奸人之计得逞畅快,我更不知这样下去的恶果怎样。”皇帝很生气,把周镳斥退为民,周镳因此而在天下闻名。
当初,周镳的伯父尚书周应秋、叔父御史周维持,因为依附魏忠贤一同遭受叛逆案,周镳以此为耻。他做官后,就结交东林党,树立了很高的名节。等到他被流放,和宣城沈寿民在茅山读书,朝廷大臣大多谈论推荐他。十五年起任礼部主事,进升为郎中,受吏部尚书郑三俊倚重。然而周镳做人喜好名声,很爱掩饰作假,给事中韩如愈上疏(奏章)给他定罪,周镳被罢免回家。
福王在南京称王。马士英已经追随吕大器,因为周镳以及雷縯祚曾经有拥立潞王的议论,于是说周镳、雷縯祚都是潞王的私党,请求全都交付法官,令人逮捕论罪。而马士英弹劾周镳的堂弟周钟随从为乱,并涉及周镳。周钟也被逮捕论罪。阮大铖在金陵的时候,儒生顾杲等人出《留都防乱公揭》声讨他,主办的人是周镳,阮大铖因此痛恨周镳。周镳的案件紧急,嘱咐御史陈丹衷向马士英请求解救,被搜捕的人抓获,陈丹衷被调职出京任长沙知州。在这种情况下察处御史罗万爵迎合阮大铖的意旨,呈上奏章极力诋毁周镳。而光禄卿祁逢吉是周镳的同乡人,看到人就责骂周镳,于是得以当了户部侍郎。没多久,左良玉举兵征讨马士英的罪行,檄文中引用了阮大铖罗织罪名陷害周镳雷縯祚,故意加罪于周内等事件。马士英阮大铖更加愤怒。阮大铖称实际上是周镳召来的左良玉的军队,福王于是赐周镳、雷縯祚自尽,对周钟在闹市中执行死刑。
[周镳,字仲驭,金坛人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李钺,字虔甫,祥符人。弘治九年进士。除御史。巡视中城,理河东盐政,历有声绩。正德改元,天鸣星变。偕同官陈数事,论中官李兴、宁谨、苗逵、高凤等罪,而请斥尚书李孟抃、都督神英。武宗不能用。以丧归。刘瑾恶钺劾其党,假他事罚米五百石输边。瑾败,起故官,出为巩昌知府,寻迁四川副使。巡抚林俊委钺与副使何珊讨败流贼方四等,赐金加俸。迁陕西按察使,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山西。寇入白羊口。钺度宣、大有备,必窥岢岚、五台间,乃亟画战守。寇果犯岢岚,钺与延绥援将安国、杭雄败之。加俸一级。寻讨平内寇武廷章等。召入理院事。
世宗即位,历兵部左、右侍郎,出总制陕西三边军务。钺长军旅,料敌多中。初至固原寇入犯援兵未集钺下令大开诸营门昼夜不闭寇疑有备未敢逼。乃炮击之,寇引去。以其间增筑墩堡,谨烽堠,广储蓄,选壮勇为备。未几,寇复深入平凉、邠州。钺令游击时陈、周尚文等,分伏要害遏其归,斩获多。钺策寇失利必东犯延绥,檄诸将设伏待。寇果至,又败去。已而言官论邠州失事罪,请罢总兵官刘淮、巡抚王珝等,并及钺。诏夺淮职,责钺图后效。钺自劾乞休,不许。盗杨锦等剽延绥,杀指挥翟相,钺讨擒之。嘉靖二年,以塞上无警召还。给事中刘世扬请留钺陕西,而久任诸边巡抚。帝卒召钺,进右都御史,总督漕运,巡抚凤阳诸府,入掌都察院事。
四年,代金献民为兵部尚书兼督团营。中官刁永等多所陈乞,帝皆许之。又录司礼扶安家八人官锦衣。南京守备已三人,复命卜春添注以往。御马监阎洪因军政,请自考腾骧四卫及牧马所官。钺累疏力争,帝皆不纳,至责以抗旨,令对状。钺引罪乃罢。武定侯郭勋以会武宴列尚书下,疏争之。钺言:“中府官之有会武宴,犹礼部之有恩荣宴也。恩荣,礼部为主,会武,中府为主,故皆列诸尚书之次。宴图可征,不得引团营故事。”帝竟从勋言。锦衣革职百户李全奏乞复任,钺请治其违旨罪,帝不问。于是官旗郑彪等皆援全例以请,钺执奏如初,而疏有“猿攀狐媚”语。帝恶之,复责对状,夺俸一月。
钺既屡谏不用,失上意,且知为近幸所嫉。会病,遂再疏乞休,许驰驿,未行,卒。赠太子少保,遣官护丧归葬。久之,赐谥恭简。
(节选自《明史》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初至固/原寇入犯/援兵未集/钺下令大开/诸营门昼夜不闭寇/疑有备/未敢逼。
B.初至固原/寇入犯/援兵未集/钺下令大开诸营门/昼夜不闭寇/疑有备/未敢逼。
C.初至固/原寇入犯/援兵未集/钺下令大开/诸营门昼夜不闭/寇疑有备/未敢逼。
D.初至固原/寇入犯/援兵未集/钺下令大开诸营门/昼夜不闭/寇疑有备/未敢逼。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朝廷考试者,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B. 烽堠,是古代战争重要的辅助手段。夜里点的火叫“烽”,白天放的烟叫“燧”,用来瞭望敌情的土堡叫“堠”。
C. 疏,是古代大臣写给皇帝的用来发表自己的政治见解的奏议,多以抒情为主,如《谏太宗十思疏》。
D.故事,是旧时的行事制度,它不同于现代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文体。
12.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钺因丧事离职,刘瑾趁机诋毁并弹劾他的党羽,结果李钺被罚五百石米,刘瑾失败后,他官复原职。
B.李钺善于用兵,讨伐流贼方四立下大功,被加俸一级,并因此被召入理院事。而在固原,他采用空城计和游击等战术,屡次战胜敌军。
C.面对朝廷诸多不良现象,李钺多次上疏皇帝发表自己的政治见解,不但没有得到皇帝的采纳,反而被责备对抗圣旨,并曾被剥夺过一个月的俸禄。
D.李钺屡次进谏不被采纳,加之自己被皇帝的近宠嫉恨,于是借病请求辞官归乡,还没有启程就去世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刘瑾恶钺劾其党,假他事罚米五百石输边。(5分)
(2)钺既屡谏不用,失上意,且知为近幸所嫉。(5分)
答案:
10.D
11.C“多以抒情为主”错,应该是多以议论为主
12.B根据选文第一段最后一句“寻讨平内寇武廷章等”可知,“并因此被召入理院事”错。 13.(1) 刘瑾诋毁李钺并弹劾他的党羽,借助其他事情罚李钺五百石米运输边疆。
(2)李钺已经屡次进谏不被采纳,失掉了皇帝的信任,并且知道自己被皇帝的近宠嫉恨。 (
参考译文:
李钺,字虔甫,祥符(今河南省开封)人。弘治九年考中进士。被授予御史之职。李钺巡视中城,治理河东的盐政,历来有好的政绩。正德改元,天空有鸣响,星辰有变化。李钺偕同同僚陈述朝中事务,请求判处中官李兴、宁谨、苗逵、高凤等人有罪,并请求罢黜尚书李孟抃、都督神英的职务。武宗没有采纳他们的意见。因为家中有丧事归家。刘瑾诋毁李钺并弹劾他的党羽,借助其他事情罚李钺五百石米运输边疆。刘瑾失败,李钺官复原职,出任巩昌知府,不久又升迁为四川副使。巡抚林俊委托李钺和何珊讨伐流贼方四等,被赐予金银、加俸禄。升迁为陕西按察使,被提拔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山西。贼寇进入白羊口。李钺考虑到流贼必定会窥视岢岚、五台间,于是赶快谋划作战与防御的部署。流寇果然进犯岢岚,李钺延绥援将安国、杭雄击败了他们。俸禄又被提升了一级。不久平定了内寇武廷章等。李钺被召入理院事。
世宗即位,他历任兵部左、右侍郎,出任总制陕西三边军务。李钺长期生活在军旅之中,多次料定敌人的一举一动。初至固原的时候,敌寇进犯,这时援兵未到。李钺于是下令打开各营门,昼夜不关闭。敌寇怀疑有埋伏,不敢逼近。于是用炮攻击,敌寇帅兵而去。在这期间,李钺增筑墩堡,谨慎安置烽堠,多储备粮草,挑选壮勇之士备战。不久,敌寇又深入平凉、邠州。李钺命令游击将军时陈、周尚文等,分别埋伏在要害之地阻断他们的归路,斩获很多。李钺考虑到贼寇失利后必然会向东进犯延绥,于是命令诸将设兵埋伏等待他们。敌寇果然来到,又失败而去。嘉靖二年,因为边塞平静,被召还。给事中刘世扬请求留李钺在陕西,为此李钺担任诸边巡抚多年。皇帝最终召回李钺,升其为右都御使,总督漕运,巡抚凤阳诸府,掌管都察院事。
四年,代金献民做了兵部尚书兼督团营。中官刁永等多次上书请讨,皇帝都允许了。南京守备已有三人,又命令卜春填补到候补官员中并让他前往。御马监阎洪因为军政原因,请求自己考察腾骧四卫及牧马的官员。李钺多次上书力争,皇帝都不采纳,并责备他对抗圣旨,让他受审时陈述情状。李钺被罢免。武定侯郭勋因为会武宴位居尚书下,上疏争辩。李钺说:“中府官有会武宴,好比是礼部有恩荣宴。恩荣,礼部为主,会武,中府为主,都位居诸尚书之后。宴会图可以证明,不得引团营旧事。”皇帝竟然听从了郭勋的意见。于是官旗郑彪等按照新例请求提升地位,李钺坚持自己的奏章,并且上疏的内容有“猿攀狐媚”字样。皇帝讨厌他,又责备他对抗圣旨,罚了他一个月的俸禄。
李钺已经屡次进谏不被采纳,失掉了皇帝的信任,并且知道自己被皇帝的近宠嫉恨。正赶上自己有病,于是再次上书请辞,皇帝允许了,他还没有出发,就去世了。皇帝追赠其为太子少保,命令官员护送他回故乡安葬。不久,又赐其谥号“恭简”。
[李钺,字虔甫,祥符人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张守约字希参,濮州人。以荫主原州截原寨。为广南走马承受公事,二年四诣阙,陈南方利害,皆见纳用。欧阳修荐其有智略、知边事,擢知融州。峒将吴侬恃险为边患,捕诛之。修复荐守约可任将帅,为定州路驻泊都监,徙秦凤。居职六年,括生羌隐土千顷以募射手,筑硖石堡、甘谷城,第功最多。
夏人万骑来寇,守约适巡边,与之遇。简兵五百逆战,众寡不侔,势小却。夏人张两翼来,守约挺身立阵前,自节金鼓,发强弩殪(yì)其酋,敌遂退。河州羌率众三万屯于敦波,欲复旧地,守约度洮水击破之,取窖粟食军。羌老弱畜产走南山,左右欲邀之,云可获万万。守约曰:“彼非敢迎战,逃死耳,辄出者斩!”鬼章围岷州,守约提敢死士鸣鼓张帜高山上,贼惊顾而遁,遂知岷州,降其首领千七百人。迁西上閤(gé)门使、知镇戎军,徙环州。慕家族颉佷(hěn)难制,摇动种落,勒兵讨擒之,余遁入夏国。守约驻师境上,檄取不置,居数日,械以来,斩于市。从征灵武,至清远军,劝高遵裕令士众护粮饷,以防抄掠,不听,果以败还。守约有捍海南咸平之功,亦不录。
进为环庆都钤(qián)辖、知邠州,徙泾原、鄜延、秦凤副总管,领康州刺史。夏人十万屯南牟畏其名引去知泾州泾水善暴城每春必增治堤堰费不赀适岁饥罢其役。或曰:“如水害何?”守约曰:“歉岁劳民,甚于河患,吾且徐图之。”河神祠故在南壖(rú),祷而迁诸北,以杀河怒。一夕雷雨,明日,河徙而南,其北遂为沙碛。以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召还,道卒,年七十五。
(节选自《宋史张守约传》,选入时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字体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夏人十万屯南牟∕畏其名∕引去∕知泾州∕泾水善暴城∕每春必增治堤堰∕费不赀∕适岁饥∕罢其役
B.夏人十万屯南牟∕畏其名∕引去∕知泾州∕泾水善暴城∕每春必增∕治堤堰费不赀∕适岁饥∕罢其役
C.夏人十万屯南牟∕畏其名∕引去∕知泾州∕泾水善暴∕城每春必增∕治堤堰费不赀∕适岁饥∕罢其役
D.夏人十万屯南牟∕畏其名∕引去∕知泾州∕泾水善暴∕城每春必增治∕堤堰费不赀∕适岁饥∕罢其役
5.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荫,封建时代因父祖有功勋或担任官职而推恩给予子孙入学、受封或任官的权利。
B.金鼓,是古代交战用于指挥进退的铜锣和军鼓,“金”用以进众,“鼓”用以止众。
C.路,是仿照唐代的“道”而置,初为监察区,后转为行政区,相当于明清的“省”。
D.河神,又称河伯,是古汉族神话传说中的黄河水神,后来其他河流的神也称河神。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守约卫国戍边,恪尽职守。任广南走马承受公事,两年四次入朝陈述南方形势,都被采用;提拔为融州知府,捕杀峒将吴侬,扫除边境祸患。
B.张守约治军严明,禁杀无辜。。
C.张守约通晓边务,胆大心细。难以节制的慕氏家族鼓动部落滋事,他率军征伐,将其斩首;高遵裕征讨灵武,不听他防劫劝告,结果兵败而归。
D.张守约足智多谋,出奇制胜。鬼章包围岷州,张守约率领敢死队在高山上击响战鼓,竖立战旗,虚张声势,贼兵惊慌得四处张望,仓皇而逃。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简兵五百逆战,众寡不侔,势小却。
(2)守约驻师境上,檄取不置,居数日,械以来,斩于市。
【答案】
4.A
5.B
6.C
7.(1)挑选500名士兵迎战,寡不敌众,阵势稍微退却。
(2)张守约在边境上驻扎军队,下令追捕不舍,过了几天,用枷锁拘捕来,在街市上斩首。
【解析】
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适岁饥”是承接前面“费不赀”的内容,应作为一读;综合判断A项正确。
5.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项,“‘金’用以进众,‘鼓’用以止众”表述错误。古代军队行军作战命令军队行动与进攻就打鼓,即鸣鼓而攻,而命令军队停止或退回就击钲,即鸣金收。所以“金”是用以止众,“鼓”用以进众。
6.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他率军征伐,将慕氏家族斩首”的理解错误,原文的意思是“张守约在边境上驻扎军队,下军令追捕不舍,过了几天,用枷锁拘捕来,在街市上斩首”。
7.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做到字字落实。翻译时,要能准确找到赋分点。如(1)句“简”解释为“挑选”,“逆”解释为“迎战”,“众寡不侔”解释为“寡不敌众”,“小”解释为“稍微”。(2)句“驻师境上”的状语后置句式,“不置”解释为“不舍”,“械”的词类活用,“斩于市”的句式等都是得分点。当然词达句顺,句意明确也是赋分的关键。
【备注】【参考译文】
张守约,字希参,是濮州人。(他)凭借父祖的功勋主管原州截原寨。(他)担任广南走马承受公事,两年中四次入朝,陈述南方形势的利弊,(建议)都被采纳。欧阳修推荐他有智慧谋略、通晓边塞事务,(他)被提拔为融州知州。峒族将领吴侬凭恃险要地势而成为边境祸患,(张守约)捕杀了他。欧阳修又推荐张守约可以担任将帅,(他)担任了定州路驻泊都监,调往秦凤(任职)。在职六年,查出生羌隐瞒一千顷田地用来招募射手,修筑硖石堡、甘谷城,评定功劳(数他)最多。
夏人万名骑兵前来侵犯边境,张守约恰好巡视边境,与他们相遇。(张守约)挑选五百名骑兵迎战,寡不敌众,阵势稍微退却。夏人从两边包抄,张守约在阵前挺身站立,亲自擂响战鼓,发强弩射杀敌方的首领,敌人于是退走了。河州羌族部落首领率三万人马在敦波驻扎,想收复失地,张守约渡过洮水打败了他们,取出他们藏在地窖里的粟米给自己的部队吃。年老体弱的羌人带着牲畜和财产逃往南山,张守约的部下想堵截他们,说可以缴获很多。张守约说:“他们不敢迎战,只是逃命罢了,擅自出击的人斩首!”鬼章包围岷州,张守约带领敢死队在高山上擂响战鼓,竖立战旗,贼兵惊慌得四处张望,仓皇而逃,(张守约)于是担任岷州知州,降服鬼章手下的首领一千七百人。(朝廷)提升(张守约)为西上閤门使,镇戎军主管,调往环州任职。慕氏家族强横凶狠难以节制,鼓动部落滋事,(张守约)统率军队征讨并擒获他们,部落余众逃到夏国。张守约在边境上驻扎军队,下军令追捕不舍,过了几天,用枷锁拘捕来,在街市上斩首。跟随(皇帝)征讨灵武,到达清远军,劝告高遵裕命令士兵保护好粮饷,以防备被(敌方)抢劫,(但高遵裕)不听从劝告,结果兵败而归。张守约有捍卫海南咸平的功劳,不被记功。
(张守约)进职为环庆都钤辖、邠州知州,又调任泾原、鄜延、秦凤副总管,兼任康州刺史。夏人在南牟驻军十万,畏惧张守约的威名,带领军队退走了。任泾州知州,泾水经常冲毁城墙,每年春天都必须加固堤坝,所花费用无法计算。正值饥荒之年,(张守约)废除了这一劳役。有人问:“怎么对付水灾?”张守约说:“饥荒之年役使民众,比水患还要厉害,我将慢慢想办法解决。”河神祠原来在河南岸,(张守约)祷告后把它迁到河北岸,(用这种方法)来制止河水泛滥。有一天夜里雷雨大作,第二天,河水改向南流,河的北岸就成为沙滩。(朝廷)召(张守约)回朝担任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张守约)在途中去世,享年七十五岁。
[张守约字希参,濮州人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贾耽,字敦诗,沧州南皮人。天宝中,举明经,补临清尉。河东节度使王思礼署为度支判官。累进汾州刺史,治凡七年,政有异绩。召授鸿胪卿,兼左右威远营使。俄为山南西道节度使。梁崇义反东道,耽进屯谷城,取均州。建中三年,徙东道。德宗在梁,耽使司马樊泽奏事。泽还,耽大置酒会诸将。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
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大将张献甫曰:“天子播越,而行军以公命问行在,乃规旄钺,利公土地,可谓事人不忠矣。军中不平,请为公杀之。”耽曰:“是何谓邪?朝廷有命,即为帅矣。吾今趋觐,得以君俱。”乃行,军中遂安。
俄为东都留守。故事,居守不出城,以耽善射,优诏许猎近郊。迁义成节度使。淄青李纳虽削伪号,而阴蓄奸谋,冀有以逞。其兵数千自行营还,道出滑,或谓馆于外,耽曰:“与我邻道,奈何疑之,使暴野?”命馆城中,宴庑下,纳士皆心服。耽每畋,从数百骑,往往入纳境,纳大喜,然畏其德,不敢谋。
贞元九年,以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俄封魏国公。尝以方镇帅缺.当自天子命之,若谋之军中,则下有背向,人固不安。帝然之,不用也。顺宗立,进检校司空、左仆射。时王叔文等干政,耽病之,屡移疾乞骸骨,不许。卒,年七十六,赠太傅,谥曰元靖。
耽嗜观书,老益勤,尤悉地理。四方之人与使夷狄者见之,必从询索风俗,故天下地土区产、山川夷岨,必究知之。其器恢然,盖长者也,不喜臧否人物。为相十三年,虽安危大事亡所发明,而检身厉行,自其所长。每归第,对宾客无少倦,家人近习,不见其喜愠。世谓淳德者。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九十一》)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日/诏以
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B.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日/诏以
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C.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日/诏以
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D.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
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贞元,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
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B.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
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C.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
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D.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
晚年。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委婉说法。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贾耽胸怀宽广,维护大局。大将张献甫在樊泽将要取代贾耽为帅这件事上,心存不服。
贾耽不为自己军权旁落而生气,反而对张献甫好言相劝,并带走了张献甫,保证了军队的
安定。
B.贾耽诚心待人,处事有度。他不随意评价别人;而且在李纳士兵路过滑州时,没有采
纳手下让他们住在城外的建议,而是摒弃疑虑在城中安排住宿并宴请了他们,李纳的士兵
对他很信服。
c.贞元九年,升迁为检校司空、左仆射。当时王叔文等人干预朝政,贾耽生病,多次借
病乞求退职回乡,不被允许。死后,享年七十六岁,被赠予太傅这一职务,谥号叫元靖。
D.贾耽嗜爱读书,尤悉地理。年老之后,贾耽在读书方面更加勤勉;见到四面八方和出
使外族的人,一定向他们请教各地的风俗,以及物产、山川地理等知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常以方镇帅缺,当自天子命之,若谋之军中,则下有背向,人固不安。
(2)每归第,对宾客无少倦,家人近习,不见其喜愠。世谓淳德有常者。
答案:
10. C(“急诏至”的意思是紧急诏书来到,是一个完整意思,不可分割;“以泽代耽”的意思是让樊泽代替贾耽,结构对应,且含有人名,不可分割;“见代”中“见”的意思相当于“我”,所以不能与“吾”划分在一起,据此排除ABD,答案为C。)
11.B(朝廷不会给平民封谥号。)(3分)
12.C(耽病之,不是贾耽生病,而是担忧。)(3分)
13.(1) 贾耽经常认为地方统帅空缺,应当让天子来任命,如果在军中谋求,那么下层士兵有反对有拥护,士兵一定不安。(正确翻译“以”、“谋”、“下”、“背向”、“固”各1分)
(2) 贾耽每次回府,对待宾客没有一点厌烦,家人以及亲信的人,看不到他的喜怒。世人称他是德行淳厚有规矩的人。(正确翻译“归第”、“倦”、“近习”、“喜愠”、“有常”各1分)
【参考译文】
贾耽,字敦诗,沧州南皮人。天宝中期,通过明经考中功名,补任临清尉。河东节度使王思礼让他暂代度支判官一职。多次提升后,做了汾州刺史,在那里一共治理七年,在行政上取得了卓异的成绩。下诏授予他鸿胪卿一职,兼任左右威远营使。不久做了山南西道节度使。梁崇义在东道造反,贾耽进驻屯扎在谷城,攻取了均州。建中三年,调任东道。德宗在梁州,贾耽让司马樊泽去梁州奏事。樊泽回来后,贾耽大摆酒席会见诸将。一会儿有急诏送到,诏书中让樊泽代替贾耽的职务,召樊泽做工部尚书。贾耽把诏书放在怀中,像刚才一样饮酒。酒席散后,把樊泽叫过来说:“诏书中让你代替我,我将要准备行装了。”命令将吏们拜见樊泽。大将张献甫说:“天子流亡,樊泽用兵是以您的命令拜访皇上所在的地方,如今樊泽却谋划您的军权,在您的地盘谋取利益,可以说是对人不忠心。军中将士心中不平,请让我为您杀了他。”贾耽说:“这是说的什么道理呢?朝廷有命令,樊泽就是统帅。我现在上朝,要你和我一起去。”他带着张献甫一起走了,军中于是安稳。
不久做了东都留守。按照旧例,他要守在城中不能外出,因为贾耽擅长射箭,皇上在褒奖他的诏书中允许他在近郊打猎。后来调迁为义成节度使。淄青李纳虽然被削掉了伪号,却暗中藏有奸谋,希望找机会实现。李纳的数千士兵从行营回来,路过滑州,有人说让他们住在城外,贾耽说:“与我相邻,为什么要怀疑他们,使他们暴露在野外?”命令住在城里的旅馆中,在房屋的走廊上宴请他们,李纳的士兵内心都信服贾耽。贾耽每次打猎,带着几百人,经常进入李纳的领地,李纳大喜,然而敬畏贾耽的德行,不敢有所图谋。
贞元九年,以尚书右仆射的职务兼任中书门下平章事,不久被封为魏国公。经常认为地方统帅缺少,应当让天子来任命,如果在军中谋求,那么下层士兵人心向背,人心不安。皇上认可他的话,但没有采用。顺宗即位,升迁为检校司空、左仆射。当时王叔文等人干预朝政,贾耽很担忧,多次称病乞求退职回乡,不被允许。死后,享年七十六岁,被赠予太傅这一职务,谥号叫元靖。
贾耽非常喜爱读书,到老之后更加勤勉,尤其通晓地理。见到四面八方的人与出使外族的人,一定会向他们询问当地风俗,所以天下的地方物产、山川平坦崎岖的状况,一定会深入探究清楚。他度量很大,是一个有德行的人,不喜欢评价别人。做宰相十三年,虽然安危大事方面没有成就,然而检点自身、做事严格,这是他的长处。每次回府,对待宾客没有一点厌烦,家人亲近他,看不到他的喜怒。世人称他德行淳厚有规矩。
[贾耽,字敦诗,沧州南皮人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