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小名士观后感范文
国学是什么?国学是对自己本源文化的认同与坚守,是流淌在中国人血液中的文化基因,是一个民族在五千年悠悠的历史长河中最智慧的结晶,是一种来自于生活的智慧。 ——题记
国学——中国学问,它承载的是历史,是文化,是智慧,是哲学,是道义,是文明……它从生活中来。
当今世界,中国风席卷全球,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开始学习中国文化,世界都在学讲中国话,世界都在倾听中国的声音。是什么在吸引着世界关注中国?我想不是美食,不是美景,而是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啊!
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炽热的“中国情怀”也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国人对国学的继承和发扬,唤醒人们对国学最初的记忆和内心本能的热爱,“国学热”已悄然融入我们的生活。几天前,我看到了山东电视台举办的“国学小名士”经典诵读活动,富有创意的比赛形式令人耳目一新,让我受益匪浅。眼看着年龄和我相仿的小选手们在台上精彩的表现,我既高兴又羞愧。看了这么多期节目,我印象最深的栏目是“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知行合一”的理念最早由明代哲学家王x明提出,所谓知行合一就是思想与行为上的统一,“国学”本来就是从生活中来,而我们对国学的弘扬,不过是对生活的一种回归罢了。正如从小老师就教导我们“首孝悌,次谨信”,父母就教育我们“人之初,性本善”,这些既是国学又是生活。
刚上小学时,学校每天都会有经典诵读时间。每天清晨,阳光透过明亮的窗户,照在莘莘学子的脸上,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听着悦耳的鸟鸣,我们手捧一本诗书,用最美妙的声音朗读。当时我们年纪还小,读不懂字句的含义,但却总觉得其中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很亲切,很明白。这就是国学——文字优美,道理却易懂;意义深远,却都来源于生活;即使不明其意,也能身体力行。
我们家虽算不上什么“书香门第”,一家人却也都是书痴。平时最爱交流读书心得,爱看cctv4的“走遍中国”,爱看cctv3的“文化正午”,就连“更衣”时也不忘拿上本书。我妈妈尤其热爱国学,《三字经》、《道德经》、《古文观止》等都是她的最爱,正因如此,妈妈格外重视对孩子的素质教育。谦恭礼让、尊重长辈这些都是最基本的礼仪。从小我一见到长辈一定礼貌地问声好,到如今,这些礼仪已经扎根在我心中,流淌在我的血液里,成为我最基本的习惯。父母常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惟贤惟德,能服于人”等来教导我做一个讲道义的人。而这些不正是对国学精髓最好的实践吗?
国学,从来都是平白明净、清晰可见的处世之道。不呼口号,不居高临下,不繁文缛节,透着百姓生活的气息,透着民众皮肤上的冷暖,正是这样,仁义礼智信这些看似深奥的道理便从中折射出来。最近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备受关注,节目每集以每个村落为主题,讲述一个个围绕“仁义礼智信”等中华传统美德在传统村落千百年的传承中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斯宅村,家家户户、世世代代百行孝为首,村中世代相传的家风,最重要的就是遵循孝道。斯才英,斯宅村一位普通的村民,每天尽心尽力、无怨无悔地悉心照料家中两位高龄老人,数十年如一日,她的故事成为村中人人称赞的一段佳话。独山村,最重视对孩子的启蒙教育,村中学堂的门匾上,题有“崇学向善”四个大字,意思是崇尚学习、一心向善。在学堂里,孩子们学习国学知识,更学习做人处事的规矩。纪录片中的每个村落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有着自己鲜明的家风,并世代相传。这些家风家训就是规矩,他们化作一种信仰,深深扎根在每个人心中,它使得每个村人无论走到何处,都能以礼待人、以德服人,都能牢记家训,传承中华美德;无论走到何处,都不会忘记自己的本,自己的根,自己的源。学习国学,就是寻根,就是归真。有人说过:一个好社会的标志是,除了规矩,一切都是零。一个坏社会的标志是,一切规矩都是零,
国家主席说:“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我希望国学成为每个人的信仰,并在生活中践行之,我们的民族和国家定会充满希望,拥有无穷的力量!
山东省国学小名士观后感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当历史的长河翻涌奔腾而来,惊起一波又一波文人心中的巨浪,留下一段段千古佳话,保存下一篇篇流传至今的诗词歌赋;当滚滚波涛不断淹没着曾经的记忆,眼前的繁华挡住了曾有过的单纯,无数过往如同远去的点点繁星,渐渐掩埋在脑海深处,如今的我们,唯有沿着昨日留下的美丽诗词去寻找那已逐渐远去的过往。
当那扇尘封在岁月尘埃中的雕花木门缓缓打开,无数曼妙绰约的身影便探出头来。一朵花足以引出满园芳香四溢,引出那“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纯净无暇;引出那“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富贵华美;引出那“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的坚毅刚强;还有那“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的独树一帜,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洁净气节。仅这小小一朵花,便牵扯出多少扑面而来的香气。再说那高悬于夜空的一轮孤月,又是多少风流佳话?那轮清冷的月,陪伴着离家的游子一同“低头思故乡”,那轮圆满的月,衬托了词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心愿,那轮凄凉的弦月,陪着小女子一道望穿秋水,随着长风一同吹向遥远的玉门关,看望那离家在外,苦战沙场的边关将士,叹息着“思归多苦颜”。无数远去的美丽过往和深切的思念眷恋,都镌刻在那些短小却又深情款款的只言片语间,向后人叹息着、倾诉着、宣泄着那些想说又说不尽,想诉又诉不完的满腹情深。
无声翻阅的史书仿佛只是一瞬间,眨眼的片刻便已沉淀了无数深情厚意,只有那一字字一句句依旧静候在侧,依旧平稳安然,等待了解的人去触碰那些刻骨的记忆。
岁月一点点向前推进着,无情的史书不肯下笔温柔,写碎了多少红颜枯骨、前尘旧梦,那一杆岁月的笔,写老了无数唐宫女、汉宫燕,写老了无数美人名将、骚客文人,这几番风雨和岁月,使她们不再拥有倾城的笑语嫣然,使他们拿不起刀枪剑戟,握不住一支足以抨击世上不平之事的笔,只能任凭着滚滚向前的.历史洪流带他们向前,随波逐流的走进人生的下一个阶段,走进这漫漫历史的下一段风波。
悠久的岁月沉积了太多的过往,来不及一件件评说。时光飞逝间遗忘了多少美丽或遗憾的过往,犹如那些一颗颗瞬间坠落的流星,美丽闪耀却又刹那间消失不见,可那些镌刻在岁月石壁上的文字,却足以穿越千年光阴永远留存于我们的心间。如今科技飞速发展,林立的栋栋高楼阻隔了相互对望的视线,多少曾经信手拈来的诗词文章被遗忘,与心中那些堆积了多年尘埃的碎片放在一起。但它们会就此失去光彩不再耀眼吗?它们会因为长久的无人问津就失去光芒吗?当然不会,因为真正传诵至今的经典诗文就如同陈年的美酒佳酿,愈是风吹雨打岁月积淀,他们就愈加历久弥新,那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就在一瞬间唤醒了人们尘封的记忆,随着那些泛黄纸页脆生生的声响,带来了无数文学、艺术和美的气息,那是一种厚实安稳,平静淡泊的岁月积淀,一种沉着应对历史变迁的平稳心态,一种值得我们长久回味的甘甜。所以我们重新俯身捡起它们,安然的拂去那些轻细的尘埃,用它们永不老去的光芒,重新点亮如今的世界。
如今的世界强国林立,我们的祖国也在世界东方巍然屹立,但如今的人们需要的仅仅只是所谓的军事强国吗?不,因为我们已经不再处于过去那种依靠坚船利炮就可以占领到别国领土的时代,现今世界所注重的,是文化的传承。一个国家,只有兼具了军事实力和文化实力,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新世纪的强国,更何况,面对十四亿人民伟大的中国梦,我们更应该将那些古色古香的经典代代传承。而要完成对中华美德和传统诗文的继承,就应从青少年抓起,因为青少年是一个祖国的希望和未来,透过那些引人入胜的诗词歌赋,更能使青少年体味到历代哲人身上所拥有的情怀,那些对自身的期待和勉励,对家人的惦记和思念以及对待家国兴亡的忧虑,都是当今青少年所应该学习和继承的。透过那些散发着墨香的笔迹,一个个鲜活的文人形象穿越过滚滚红尘来到我们的身边,绘声绘色的向我们表白着那些坚持和信念。作为生在新时代长在红旗下的我们,更应该从了解他们的为人、背诵他们的经典诗文开始,从浅薄到深刻的去学习和理解他们的情怀,继承他们心系国家的胸怀,通过自己的坚持和努力,助力中国梦,实现强国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即使我们现在仍是年少轻狂,但我们是生来带着坚毅的炎黄子孙,我们的身后是历代先贤留下的无尽宝藏,在新世纪的今天,我们愿意背负起十四亿人民的梦——那个正在向我们走来的伟大中国梦。从这一刻起,我们都是梦的使者,吟诵着千古流传的美妙诗词,用中国的精神和信念去践行和实现每一个梦。
1.
2.
3.
4.
5.
6.
7.
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