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农产品营业推广范例6篇

2024-09-29 来源:华佗小知识

农产品营业推广范文1

一、总体情况

(一)总体运行平稳向好。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3689.3亿元,同比增长5.0%,较上年下降3.2个百分点,比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高4.2个百分点。加工业2015年的总体走势是上半年变化较快,下半年基本平稳。从月度变化看,年初主务收入累计同比增速逐月下降,在4、5月份达到低点,6月份开始缓慢提高。

(二)中小型企业活力增强。2015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共7.8万家,比上年增长3.6%。其中,小型企业6.6万家,占84.5%,较上年同期上升0.6个百分比。三大食品行业中,小型企业数量为3.3万家,占85.6%,较2014年增加0.7个百分点。从经营情况看,大、中、小型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占比分别为27.3%、25.9%、46.8%,其中,大型企业占比较2014年下降0.5个百分点,中、小型企业占比分别上升0.3和0.1个百分点。中型企业虽然主营业务收入增速仅为3.7%,但利润总额比上年增长6.3%,经营质量提升。

(三)企业效益明显好转。国家降息、减税、清费等政策对农产品加工企业节本增效产生积极作用。2015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利润总额12908.0亿元,增长5.3%,较2014年上升3.1个百分点,高于工业利润增速7.5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6.7%,高于工业企业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0.9个百分点。上缴税金总额12269.6亿元,增长5.0%,较2014年下降2.0个百分点。从企业平均成本看,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3.2元,基本与上年持平,低于全国工业2.9元。

(四)进出口总额降幅继续收窄。受人民币汇率贬值影响,农产品加工业进出口总额降幅继续收窄。2015年,食品行业主要商品累计进出口总额901亿美元,全年共下降2.0%,降幅较1-11月收窄1.3个百分点。贸易顺差进一步扩大,为42.4亿美元,其中,出口金额471.6亿美元,同比下降2.5%;进口金额429.2亿美元,同比下降1.4%。按主要产品看,出口下降较快的是谷物初加工品,出口量下降11.9万吨,比2014年下滑37.4%,肉类也略有下降,干/坚果、茶叶、冷冻饮品、贝参蛤产品出口情况较好;进口方面,主要是植物油产品、冷冻水产品和乳品的进口金额下降较快,分别下降70.6、40.6和31.8万美元;进口金额增长较快的大宗产品有冷冻畜禽肉、酒精及酒,小宗产品中的糖果、烘焙、方便食品以及蜂产品、保鲜水果等进口增长也较为迅速。

(五)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全年农产品加工业(不含中药)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4712.9亿元,增长10.2%,低于上年6.2个百分点,高于同期制造业2.1个百分点。分行业看,三大食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合计19940.3亿元,同比增长8.6%,拉动全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9个百分点。其中,食品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同比增长14.4%,增速最高;农副食品加工业和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同比分别增长7.7%和4.4%。

(六)区域结构加速调整。2015年,各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增长出现分化,其中,中部、西部地区总体发展较快,东部、东北多数省份增长放缓。东、中、西和东北地区的主营业务收入结构比为50.6∶25.2∶15.7∶8.5,中、西部地区占比分别上升1.0和0.4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最好,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高于全国3.0个百分点,除山西省外,其他 5省增速在6.4%-10.8%之间。31个省区中,增速超过10%的有6个省,分别是东部地区1个(福建),中部地区1个(湖南),西部地区4个(贵州、宁夏、云南、重庆)。

二、发展特点及趋势

(一)提质增效取得进展。2015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下滑到4.8%-5.4%区间,增长进入相对慢车道,增速处于历年来最低位,但利润总额增速高于上年,也高于同期主营业务收入,表明农产品加工业经营质量提升。这得益于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同时也与农产品深加工能力不断提高,科技含量显著提升密切相关。例如,玉米深加工近年来蓬勃发展,生产化工原料丙二醇、低聚木糖的高科技企业不断涌现,数量有望进一步大幅增长。

(二)产业结构调整深化。随着消费观念和生活习惯的转变,国人对营养健康、方便快捷食品的需求日渐增强,越来越多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调整产品结构,满足消费升级。2015年,保健食品主营业务保持了14.4%的较高增速,糕点面包制造、米面制品制造、速冻食品制造这3种方便食品行业也发展优异,增速分别为11.5%、12.2%和13.4%。此外,2015年我国启动马铃薯主食产品开发战略,大力推动马铃薯由副食消费向主食消费转变,由原料产品向产业化系列制成品转变,此举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众多企业联合成立马铃薯主食加工产业联盟,积极研发相关主食产品,开发出适合国人消费习惯的添加马铃薯全粉的馒头、面条、米粉等主食产品,提高了产品的营养成分。

(三)融合发展成为新趋势。农产品加工企业立足自身优势,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模式接一连三融合发展,目前已经成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组织力量和推动力量。有的企业通过与农户签订订单、向农户注资共建基地、向经销商注资连物流等方式进行产前产后延伸融合发展,调查显示,81.3%的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农民合作社签订了原料生产订单;有的企业通过发展农家乐、观光农业、文化农业等休闲农业开展产业交叉融合;还有的企业发展电子商务、食品短链、加工体验等开展技术渗透融合。

(四)“互联网+”开创销售新渠道。随着“互联网+”概念的兴起,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将互联网与传统农产品加工行业、线上线下营销渠道进行深度有机结合,开辟新的销售渠道。调查显示,47.5%的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自建电商销售部门或者借助阿里、京东、1号店等电商平台积极开展电商销售;即使在尚未开展电商销售的企业中,也有超过半数的企业正在积极筹划开展相关业务。

三、存在问题

第一,行业去库存压力不容乐观。长期以来,农产品加工行业传统产业过剩问题严重,库存压力高企。2015年1-10月,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累计库存达到19366.5亿元,同比增长4.7%,较年初增加989.6亿元,其中仅 10月份新增库存就高达235.5亿元。预计2016年,农产品加工业库存不容乐观,去库存压力依旧较大,不仅增加企业仓储、人力盘点等费用,还占压大量资金,对企业的现金流造成巨大压力。

第二,副产物综合利用有待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品仍以初级加工品为主,产业链条短,副产物利用率低,加工增值能力尚有待提高。调研显示,大部分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企业都面临副产物综合利用率偏低问题,其中,约5.7%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将副产物完全作为废弃物直接处理掉,25.3%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认为副产物价值没有充分开发。

第三,企业资金缺口、用工缺口均较大。70.1%的企业存在资金缺口,大部分企业同时缺少长期资金和流动资金。长期资金的缺口率约为22.8%,即全部企业平均有22.8%的长期资金需求无法满足;流动资金缺口更为严重,缺口率为31.5%。食用农产品加工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对用工荒比较敏感,经常存在用工缺口的企业占比为37.8%,技术工、普通工和销售人员的缺工比例基本相同,缺口率均在12%左右。存在招工缺口的主要原因是季节性用工多。

第四,进口农产品对国内农产品加工行业的冲击日渐显现。目前,部分农产品的国内外价差较大,国内市场对进口农产品的需求正在逐步增强,对国内农产品加工行业的冲击日渐显现。以乳品生产加工业为例,近年来国外奶粉大量进口,我国一些乳品企业也相继在海外布局乳业生产加工一体化基地,把在国外生产的奶粉源源不断地进口国内,加工成小包装奶粉和液态奶等产品,同时相当部分消费者对国内品牌的奶粉质量缺乏信心,通过跨境电商、海外代购等渠道购买国外品牌的产品,对国内奶粉生产企业特别是婴幼儿配方奶粉生产企业冲击很大。

四、对策建议

第一,加快政策创设和落实,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研究制定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争取在财政、税收、金融、投资、用地、用电、环评、产品质量认证等方面为农产品加工企业争取相关优惠政策。推进初加工设施建设,突破初加工关键技术环节,提升初加工整体水平;推进农产品加工减损增效,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烘储设施;推进菜篮子产品产后商品化处理,鼓励净菜进城。

第二,积极引入“互联网+”思维,创新经营模式。加强“互联网+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模式相关研究,从电子商务、智能制造等多个方面,、宣介一批开展情况较好的加工企业、营销平台,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主动适应消费需求升级和购物方式转化,创新生产经营模式和商品流通方式,积极利用互联网解决技术升级、原料供应、消费需求变化等信息不对称问题。

农产品营业推广范文2

1、抓基地建设,促农业规模化,培育“十佳农产品生产基地”

在“集约经营”上找突破,以“示范基地”为依托,调整结构,扩大规模,培育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加大扶持,从土地出让金中安排一定资金发展符合产业布局的农产品规模基地;加大农田基础设施投入,建设标准农田、优质园地,使之成为现代农业园区;加强政策协调和技术指导,鼓励工商资本进入特色基地建设,形成企业化规模经营。

2、抓专业生产,促特色农业发展,培育“十佳农业特色村”

在“区域特色”上下功夫,按照产业布局,调整农业结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逐步形成特色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按照“一乡一业”、“一乡一品”、“一村一品”发展思路,立足资源和区位优势,挖掘内在潜力,培育本土优势主导产业,引导农业从小而杂、小而弱向特色块状集聚转变。

3、抓品牌建设,促名牌农产品发展,培育“十佳名牌农产品”

在“品牌效应”上做文章,树立“创品牌难、毁品牌易”的责任和风险意识,大力实施农业品牌战略。规范品牌包装,加大市场打假力度;整合品牌资源,避免各自为战;利用新闻媒体扩大品牌宣传,广泛参加农博会、推介会、名优品评比等各种活动;围绕主导产业,实施标准化生产,应用好产地编码,强化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

4、抓科技创新,促农业科技集成应用,培育“十佳科技兴农标兵”

在“科技兴农”上抓深度,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实施“种子(苗)工程”、沃土工程,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秸秆气化、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等生态循环型生产技术。实施农机化促进工程,推广水稻机插机收、土地深松、化肥深施等农机化技术,提升农机在主导产业关键生产环节的应用水平。大力开发、利用农产品冷藏保鲜技术,建立仓储保鲜场(库)。

5、抓农副产品营销,促物流体系建设,培育“十佳农副产品销售、配送企业(农户)”

在“市场份额”上抓延伸,做好产前信息服务和产后市场服务,增强优质农产品与市场的对接力度。借助推介会、展示展销会等载体,拓展销售空间。规范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城、农产品放心店、专卖店等,健全农产品市场网络。培育发展农村经纪人、运销专业大户等各类流通中介组织和个人,拓展农产品的销售渠道。重视发展农产品物流配送和连锁经营业,稳定产销合作关系,推进农工贸一体化。

6、抓农产品生产企业发展,促农业产业化,培育“十佳农副产品加工企业”

以“产业发展”为基点,实施龙头带动战略,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培育一批技术先进、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大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积极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商资本投资效益农业。以工业理念抓农业,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与专业合作社、农户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和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7、抓合作社建设,促农业组织化,培育“十佳农民专业合作社”

以“专业合作”为契机,按“五个一”标准进一步规范现有合作社。。加强合作社市场主体意识,发挥合作社引导生产、联结市场、塑造品牌、指导服务的作用,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带动一方产业的骨干力量。

8、抓休闲观光农业建设,促农业功能拓展,培育“十佳农业观光点、农家乐村(点)”

在“功能拓展”上求提升,发挥特色基地优势,结合旅游资源开发,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以生态、高效为出发点,以特色基地、特色农产品为依托,避免纯粹“饭庄经济”,突破一、二、三产界限,采取农业园区型、休闲体验型、科普教育型、资源景观型、特色产品型、“农家乐”型等模式,强化生态性、趣味性、文化性。同时要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保持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促进休闲观光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9、抓“走出去”农业,促“外向型”农业发展,培育“十佳外出农业创业能手”

农产品营业推广范文3

在全党掀起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新形势下,县政府安排召开了冬季农业生产暨农业品牌建设工作会议,充分表明了县政府对农业工作的高度重视。根据会议安排,我代表县农业局讲两方面内容。

近年来,我县积极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强化品牌意识,开展品牌宣传,重视扶持培育,把农产品品牌建设作为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来抓,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知名度的农产品品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我县农业品牌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1.政府重视,主体参与,农业品牌氛围逐渐形成。近年来,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加强,国内外的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农产品市场竞争就是品牌竞争。在这个背景下,县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品牌建设,专门建立了品牌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相继出台了农业品牌化战略及扶持资金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对获得各级农产品名牌和著名商标、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和农产品基地认定、qs认证、标准化建设的进行奖励,县政府在落实农发资金和扶贫资金的基础上,每年再安排不少于10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农业品牌化建设。全县已形成农业品牌建设良好的管理班子和创建机制,全县农业品牌建设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助推器。品牌就是效益、品牌就是竞争力开始成为部分生产经营主体的共识,一些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积极申请注册商标和质量认证,创建自己的品牌。消费者越来越讲求产品质量,把品牌作为识别农产品品质的重要标志,优质名牌农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经济形势和品牌知识宣传活动,全社会品牌意识有所增强,品牌氛围逐渐形成。

2.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夯实品牌质量基础。近年来,我县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突出抓好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和农业标准推广体系建设,夯实品牌质量基础。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努力实现主要农产品“有标可依”。20*年我县制订的《*香柚地方标准》通过省级验收,到目前为止,我县已制订国家级标准《*早无公害生产国家级标准》1项,省地方标准《*早茶地方标准》、《*省柚地方标准》等10项,县级地方标准《无公害田鱼?田鱼质量》等32项,实施标准化生产,推广无公害示范基地建设。同时实施《*早茶标准化生产推广实施示范》、《无公害獭兔标准化生产推广示范》、《无公害香芋标准化种植推广示范》项目通过农业部和省质量技术部门验收。

3.加快发展农产品安全认证,提高品牌农产品质量。农产品安全认证是农业品牌化工作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县积极开展qs、无公害农产品、森林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等农产品认证,20*年我县新增qs认证3个、无公害农产品6个、绿色食品1个、有机食品12个。截止目前,我县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初具规模,通过qs认证21个,建成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9个,拥有无公害农产品21个,绿色食品8个,有机食品29个。

4.积极开展名牌农产品推荐认定,树立品牌信誉和形象。名牌农产品认定工作是现阶段推进农业品牌化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支持做大做强名牌农产品和保护知名品牌的重要措施。近年来,我县积极推荐农业企业参加省著名商标、市知名商标的认定评选活动,“*早”商标于20*年获得了省著名商标称号,“*”商标20*年获得了省著名商标称号,“*早”商标20*年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同年获得*省名牌农产品称号,“*”等商标获得了市知名商标称号。我县*年获得了“*之乡”称号,20*年获得了*早原产地域保护标志产品;20*年获得“*之乡”称号。

5.发展壮大农业经营主体,品牌支撑体系逐步形成。近年来,我县积极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品牌支撑体系逐步形成。20*年新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全县龙头企业总数62家,其中市级龙头企业12家,省级1家。20*年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28家,目前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91家,其中省级示范性专业合作社6家,市级8家;县级17家。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县农业品牌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由于我县农产品品牌建设起步较迟、基础较差、认识上有差距,农产品品牌还处于低、小、散的局面,竞争无序、规范不够,短期行为较为普遍,总体竞争力还不强。具体体现在:

1、品牌认识总体仍处于较低水平。品牌宣传推介的深度广度仍不够,全社会的品牌认识仍有待提高。部分生产经营业主缺乏战略眼光和长远谋划,注重眼前利益,抱有投机心理,品牌创建、保护意识还不强,对提高品牌形象和打造知名品牌,缺乏主动性,没有成为自觉行动。一些规模基地没有自己的品牌,一些经营企业没有自己的基地,存在品牌与基地脱节现象。大多数农户认为创品牌与己无关。部分消费者质量品牌观念淡薄。

2、生产经营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是规模化经营水平较低。多数农产品生产规模较小,产量低,没有相对稳定的产量和供应能力,适应不了本地及周边市场的需求,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二是标准化体系建设滞后。农产品标准还不够完善,亟需提升,许多农产品还没有统一标准,有的虽有标准,但没有严格按照标准执行。三是市场化建设落后。目前我县还没有综合性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四是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还处于发展阶段,真正意义上的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不大,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3、要素保障不够有力。一是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创建、培育、扶持农业品牌的政策还不够稳定完善,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信贷支农力度不够,贷款担保等制约因素较多,农业企业融资艰难。农业作为弱质产业的传统格局仍未改变,抗风险能力弱。二是农技保障不够有力。由于体制原因,乡镇农技组织网络不健全,存在农技人员不务农现象;务农队伍年龄老化、文化水平低、信息不灵,导致盲目引种、滥用化肥农药、管理落后等问题较为普遍;农业企业科技开发投入不足,农产品精深加工少,高科技产品更少,科技含量及附加值不高。三是土地制约明显。一方面,农村土地分散到千家万户,难以有效整合,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机制还不健全,不利于农产品基地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存在传统经营无效益、集约经营无资源的两难境地。另一方面,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地市场建设、基地设施建设等急需用地得不到有效解决,制约着农业产业的发展提升。

(三)扎实推进农业品牌化建设

推进农业品牌化是提升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是优化农业结构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竞争力的迫切要求,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下阶段,我们要按照“企业为主、市场导向、政府推动”的原则,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区域优势和特色优势,培育、壮大和保护农产品品牌,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支持做大做强品牌农业。

一要突出产业培育品牌。重点围绕茶叶、水果、田鱼、畜禽、蔬菜、中药材等主导产业和*薰鸡、*粉干、小杂粮等特色农产品,加快培育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知名农产品品牌,加快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步伐,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要提高质量争创品牌。突出抓好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和农业标准推广体系建设,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打牢农业品牌发展基础。要制订简明易于理解和操作的农业标准,广泛推广标准化生产模式图,推行生产记录制度,强制使用相关标准。要继续组织“绿剑”集中执法行动,严肃查处假劣农资坑农害农违法行为。充分发挥县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和*、*等3个检测分站的作用,加强对农产品质量的自行抽检,及时掌握农产品质量安全动态,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同时,还利用多种途径,推广应用植物病害和动物疫病的综合防治、各种无公害生产技术,加强农产品生产的源头管理,通过监管来提高农民的质量品牌意识。

三要培育主体创建品牌。深入实施“强龙工程”,加大对农业企业的扶持和服务,加快培育一批有较强开发加工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的龙头企业;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规范,围绕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生产型、加工型、营销型、服务型的规范化合作社,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壮大农产品生产者规模和实力。

农产品营业推广范文4

关键词:流通;改革;现代农业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固安县位于河北省中部,素有“北京南大门”之称。土地资源丰富,暖温带季风气候,适宜多种农作物的生长,是河北省的主要农业区,京津两地的重要菜篮子基地。经过多年的发展,固安县农业的内在基础正逐渐强化,以无公害蔬菜产业带、城郊型畜牧业产业带为代表的现代农业初具规模。但现代农业的发展,愈来愈受到农产品流通体制束缚,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的改革成为当前的重中之重。

一、影响固安县农产品流通的主要因素

(1)流通体制不完善,流通机制不灵活。从流通体制上看,固安县农产品流通与农产品的生产脱节现象比较严重。从流通机制上看,农产品流通单纯依赖市场机制的作用,呈现明显的事后性和不灵活性,不利于农产品流通的健康发展。

(2)家庭小生产方式跟不上大市场的变化。随着农业产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以家庭为单位的小生产方式的局限性就暴露出来,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集中表现在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及产业结构调整的滞后性,农产品出现相对过剩,农业生产不适应市场变化的需求,先进生产方式难于推广,不易迅速扩大生产规模和实现快速调整结构等等。

(3)流通方式和技术手段落后,信息滞后。科技和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在固安县的农产品流通市场上,传统的的交易方式仍然占着很大的比例。加上经济条件的落后,现代技术手段不能运用于农产品流通,大大地限制了农产品的流通,限制了农业产业的发展,远远不适应大市场、大流通的需要。

(4)生产技术落后,农产品品质不高。 农业发展的技术手段还十分落后,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比例不足30%,且主要农产品大路货居多,科技含量少,优质精品比例低,因而造成物不畅其流,农产品的价值不能得到实现,不仅影响流通,而且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5)加工企业发展不足。目前,固安县农产品加工企业仅有省级一家及市级六家,一方面由于资金和技术水平的限制,造成加工不能满足需要。另一方面,又由于加工企业少,买方市场造成农产品收购价格偏低,农民沽价惜售,这些都影响了农产品的流通。

二、固安县要搞活农产品流通应采取的主要对策和措施

(1)制订优惠政策,创造宽松环境。固安县农产品流通发展缓慢除了自身的因素外,还受到政策和环境的制约。主要表现在环境不宽松,投入少,税费负担重。流通企业效益比较低,其中主要原因是受税费负担的影响,从固安县县鑫胜果品总公司的经营情况看,企业不仅承担着农产品经营业务方面的税,还有土地使用税,房产税以及各种费用摊派,过重的税费使流通企业不敢轻易开展经营业务。因此,要从政策上给予流通企业优惠,创造宽松的环境,减轻企业负担,不仅激活当地流通企业,而且还要吸引外地客商来固安长期开展业务,把固安县农产品销售出去。

(2)打造品牌,占领市场。固安县要搞活农产品流通,必须打造自己的优势品牌,从目前实际看,固安县农产品的品牌还不多,还没有形成优势,要搞活农产品流通,就必须树立品牌意识,打造优势品牌,注意保护品牌,流通人员和生产者都要维护品牌,不能见利忘义,要维护农产品流通的长盛不衰。

(3)要培育一支高水平的流通人才队伍,建立发达的流通网络。市场放开后,要搞活农产品流通必须加快流通人才队伍的培训工作,建立发达的流通网络。在流通网络建设上要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运用连锁、配送等现代的营销方式。要注意发挥现有的流通资源优势,通过改革,注入活力,建立起适应农产品流通需要的现代的流通网络。

4.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农村服务体系。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就要使农产品流通与大农业、大市场的要求相适应,把流通与生产紧密地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农村服务体系,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搞好服务。搞活流通同样是发展生产力,要实现现代农业发展必须把搞活农产品流通摆在重要的位置上,采取超常举措。农产品流通的瓶颈问题解决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步子才会迈得更快,现代农业的迅速发展才会成为可能。

总之, 固安县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建设应以京、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中心,以少数规范化、现代化的主要农产品市场为试点,以集散面大、位于交通枢纽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为骨干,以中小型、遍及城乡的农产品集贸市场为基础,尽快建立起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农产品市场体系。既要加强市场硬件建设,亦要重视市场软件建设,使农产品市场尽快发育成熟。

参考文献:

农产品营业推广范文5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无公害农产品,是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经认证合格获得认证证书并允许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未经加工或者初加工的食用农产品。

第三条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经营及管理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四条市农业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市无公害农产品的统一监督管理工作。区(县)农业行政管理部门业务上受市农业行政管理部门指导,具体负责本辖区无公害农产品监督管理工作。

市工商、商务、质量技术监督、卫生、科技、环境保护、财政等部门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工作。

第五条市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可以依法委托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对无公害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实施检测检验。

第六条市、区(县)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农业发展规划,制定无公害农产品发展计划,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先进适用技术,提高无公害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

第七条鼓励和支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的科学研究和推广应用工作。

第八条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实行认定制度。

第九条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生产基地及周围生态环境状况良好,土壤、水、大气环境质量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环境标准;

(二)生产基地范围明确;

(三)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

(四)具有健全的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制度;

(五)国家和自治区规定的其他条件。

(二)产地的区域范围、生产规模;

(三)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计划;

(四)产地环境说明;

(五)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控制措施;

(六)有关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的资质证明材料;

(七)保证执行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和规范的声明;

(八)其他有关材料。

第十一条区(县)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对申请单位或个人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的条件进行审查,提出初审意见,并将申请材料和初审意见按照有关程序逐级上报。

第十二条经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应按规定设立统一格式的标示牌,标示牌应载明基地名称、面积、范围、生产品种、责任人、批准机关、认定证书证号等内容。

第十三条经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不得擅自变更基地名称、面积、范围、生产种类等;确需变更的,应依法办理变更手续。

第十四条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应依法对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定期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五条无公害农产品实行认证制度。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农产品,应经法定机构认证合格,取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证书。

第十六条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证书的单位和个人,可以在证书规定的产品、包装、标签、广告、说明书上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并标注批准文号。

第十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冒用、转让、买卖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证书、产品认证证书和标志。

第十八条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者应当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进行生产,建立农业投入品、生产过程、产品销售档案。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者应当建立农产品自检制度。

第二十条农产品经营市场应当要求入场农产品销售者出具有效的产地检测合格凭证、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等有效合格凭证,并进行查验、记录。

对无有效合格凭证的农产品,农产品经营市场应当进行自检或者委托法定检测机构进行检测,经检测合格的方可销售。

第二十一条禁止销售下列农产品:

(一)施用过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的农产品;

(二)未过农药安全间隔期的农产品;

(三)施用过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的地块,在农药残效期内种植的农产品;

(四)法律、法规禁止销售的其他农产品。

;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

;。

第二十五条违反本办法应当受到行政处罚的其他行为,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

农产品营业推广范文6

加大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的规划和建设

严格执行并完善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

推进粮食储、运、装、卸的“四散化”

2011年8月2日,我国正式《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2011〕38号),切实减轻物流企业税负,加大对物流业的投入和土地政策支持力度,促进物流车辆便利通行;同时加快物流管理体制改革、鼓励整合物流设施资源、并优先发展农产品物流业。

根据物流业的产业特点和物流企业一体化、社会化、网络化、规模化发展要求,统筹完善有关税收支持政策。完善物流企业营业税差额纳税试点办法,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并在总结试点经验、完善相关配套措施的基础上全面推广。结合增值税改革试点,尽快研究解决仓储、配送和货运等环节与运输环节营业税税率不统一的问题。研究完善大宗商品仓储设施用地的土地使用税政策,既要促进物流企业集约使用土地,又要满足大宗商品实际物流需要。

对物流基础设施占地面积大、资金投入多、投资回收期长的仓储设施、配送中心、转运中心以及物流园区等,在加强和改善管理、切实节约土地的基础上,加大土地政策支持力度。科学制定全国物流园区发展专项规划,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对纳入规划的物流园区用地给予重点保障。对各地区物流业发展规划确定的重点物流项目用地,应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时纳入规划统筹安排,涉及农用地转用的,可在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中优先安排。对政府供应的物流用地,应纳入年度建设用地供应计划,依法采取招标、拍卖或挂牌等方式出让。积极支持利用工业企业旧厂房、仓库和存量土地资源建设物流设施或提供物流服务,涉及原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或租赁的,应按规定办理土地有偿使用手续,经批准可采取协议方式出让。土地出让收入依法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进一步降低过路过桥收费,按照规定逐步有序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减少普通公路收费站点数量,控制收费公路规模,优化收费公路结构。

把农产品物流业发展放在优先位置,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建立畅通高效、安全便利的农产品物流体系,着力解决农产品物流经营规模小、环节多、成本高、损耗大的问题。大力发展“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企对接”等产地到销地的直接配送方式,支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强主产区大型农产品集散中心建设,促进大型连锁超市、学校、酒店、大企业等最终用户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发挥供销社和邮政等物流体系在农村的网络优势,积极开展“农资下乡”配送和农产品进城配送服务。抓紧开展农产品增值税抵扣政策调整试点,妥善解决农产品进项税抵扣中存在的问题,鼓励大型企业从事农产品物流业,提高农产品物流业的规模效益。

加大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建立主要品种和重点地区的冷链物流体系,对开展鲜活农产品业务的冷库用电实行与工业同价。推动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的标准化,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提高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含社区菜市场)公益性的认识,加大政府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

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的规划和建设,新建城市居住区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配套建设社区菜市场或相应的商业设施,不得随意改变用途。农产品批发市场用地作为经营性商业用地,应严格按照规划合理布局,土地招拍挂出让前,所在区域有工业用地交易地价的,可以参照市场地价水平、所在区域基准地价和工业用地最低价标准等确定出让底价,土地出让后严禁擅自改变用途从事商业性房地产开发,确需改变用途、性质或者进行转让的,应当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经依法批准。研究农产品批发市场相关房产税政策,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的用水、用电、用气、用热价格实行与工业同价。。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