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师应有“博爱之心”
“苏赫姆林斯基”曾经明确指出:学生来到学校不仅仅是因为学习,也是来生活的,学生们要在学校里获得文化知识,并且在这里寻找到真执的友谊,学会怎样生活,并且形成自己的个性。教师应无私地把爱撒向每一个孩子,平等地对待每个孩子,了解他们特有的情感世界,懂得他们失败的痛苦和成功的喜悦,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时时体验到老师对他们的关怀。使学生亲近老师,亲近课堂,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要想让学生亲近课堂,单单靠家长的督促,规则的约束是无法达到要求的。首先需要教师亲近学生,让学生乐于,喜于跟老师交流。这样师生之间才有互动,才有进一步能上好课的可能。和谐的师生关系,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是宽容的对待学生。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肯定会有这样,那样的错误。这些错误有长期性的,也有短期性的。有无意错误,也有有意错误。常常以学生在课堂中开小差,与同学聊天为代表。如果教师在面对这样的错误时只是一味的“镇压”起的效果往往是适得其反的。亲近课堂是在学生自愿参与,全身心投入情况下,而不是在教师高压之下,所以我们要对学生宽容。第二是对学生一视同仁。在这里教师要清醒的认识,班级中的每一位学生都是课堂的一份子,既然他们参与了学习,那么教师就应对其一视同仁。而问题学生获得进步或发展的可能性比一般学生要大的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其一视同仁,会激发其学习的动力。俗话说: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二)全面的了解学生以及于正确的评价自己的学生。在我们的校园里,经常会有这样的事情:一名学生的学习成绩优异,教师们就会认为他一切都会很好。但们特别要注意到捕捉到班级后进生身上的发光点,并且要用来点燃后进生求知以及上进的欲望。要坚持做到一分为二的教育观点。特别要善于发现后进生本身的比较感兴趣的积极的因素,要加以扶植和培养,使后进生健康向上。各个学生的素质、才能等都是有差异的。这就要求老师要深入到学生中间来,要与学生们交朋友,要熟悉到每一个学生的具体的情况。及时的了解到学生中间所存在的实质性的问题,区别于不同的对象,要求选择不同的形式来进行学习,因人而异的做好学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做到“一把钥匙打开一把锁”。
(三)尊重并且信任自己的学生。学生们一般都是非常希望得到自己老师的重视,并且希望老师理解自己的心理上的需求。伴随着学生们年龄的不断增长,自身的独立性以及于自主性都在逐步的加强。学生们的思维也比较灵敏,思想也比较活跃,学生们的上进心切,学生们的自尊心也比较强。加强教师们只有充分的尊重以及信任自己的学生,才能够充分的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来,并且不断的激发学生们上进的学习动力,只有充分的尊重以及信任自己的学生,才能够使得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的融洽,才能够使得自己更快的融入班集体中。
(四)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做好学生们的心理“医生”。因为部分学生们心理素质方面比较脆弱,导致现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的问题的存在:表现于学习生活上的紧张情绪、焦虑以及恐惧等心理;表现于人际关系上的出现怀疑和孤僻,甚至于嫉妒等;表现于社会关系上的自卑和失落,或者是冷漠等,甚至失去了生活乐趣等。尤其是那些家庭有过特殊变故的学生,容易形成特别性格,这就要求教师真诚相待、热情鼓励、耐心帮助,用师爱的温情去融化他们“心中的坚冰”,让他们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接受教育。
二、教师应“为人师表、言传身教”
教师教育学生既要言教,又要身教。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除需要具备满腔的热情对待自己的工作以外,还需要自觉地,并且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并且塑造自身的良好的人格。对于学生而言,教师的一言一行就是自己模仿的榜样,可能会对学生们产生比较大的甚至是终身的影响。所以,为人师表的教师在师德方面一定要重视,要起到良好的为人师表的作用。
(一)品德的修养。为人师表要做到“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这几句话是讲,通过于教师的言传身教应当让学生们懂得,如何完善品德修养,是怎样一个漫长、艰难、痛苦的全过程。所以,教师们本身而言是要求更加努力做到“品德、要高尚;处世,要坦率;举止,要礼貌”。对于教师而言,要做到言谈举止文明健康、真诚和谐、亲切得体。
(二)治学的态度。要求提倡加强教师工作者们应当成为“职业学习者”、“终身的学习者”,这样才能够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并且在课堂上给学生们打开一个新的知识天地。教师孜孜不倦地学习新知识、探索新问题,教学相长,从而为学生作出榜样。总之,师德好的老师,才能培养出品学兼优的学生,造就国家需要的优秀人才。一代代名师都很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历代教育家提出“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的师德要求,这些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加强教师良好人格品德特征的体现。
作者:朱树涛单位:山东省新泰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