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职教材体系建设中的问题与改革

2024-09-29 来源:华佗小知识

摘要:通过对现有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重塑教材观及构建和完善高职教材体系的建议。根据高职教材编写的依据和要求,并与学生和学校教育特点相适应,建立和完善教材建设体制与运行机制。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材建设;问题;机制

教材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载体,是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学校课程最具体的形式。高质量的教材是培养高质量优秀人才的基本保证。当前,职业学校普遍存在的课程设置混乱和教材使用不规范的现象,不仅影响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更严重地制约了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此,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和造就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和技术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客观上要求必须高度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教材改革和建设。

1高职教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自身具有专业复杂性、办学多样性和社会密切性等特点,高职学校在教材建设方面面临许多现实的问题:教材内容脱离各地区、行业社会发展和职业发展的实际;脱离学生实际需要,缺乏教学性、可读性,也缺少弹性,不利于自学和选修;教材体系以学科教材为主,受专业限制,形式比较单调,缺乏趣味性;且理论与实践脱节,不能及时反映生产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缺少符合高职特色的“对口”教材

目前的高职教材,大致有四种来源:一是应用中专教材或是在其基础上增添内容;二是借用本科同类教材,由任课教师删减、增补而成;三是由部分院校教师联合编写;四是由个别专业的一些教师自行编写。这些教材仅仅注重内容上的增减变化,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基础理论分量过重,应用技能比例偏轻,没有从根本上反映出高职教材的特征与要求。

1.2缺乏科学理论的支持,教材内容存在不足

由于缺少对生产实际的调查研究和深入了解,缺乏对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项能力的科学分析,缺少科学的课程理论的支持,编写的高职教材难免出现体系不明、内容交叉或重复、脱离实际、针对性不强等。

1.3教材内容陈旧,不适应知识经济和现代高新技术发展需要

传统教材的编写往往周期较长,新知识、新技术、新内容、新工艺、新材料不能及时反映到教材中来,这与高职专业设置紧密联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和实际要求不相适应。

1.4教学新形式、新技术、新方法研究运用不够

高职院校在改编或自编专业课程教材时,大都比较注重实践操作的讲解指导。但从总体上看,由于教材编写还没有突破传统学科课程的羁绊,尚未形成特有的内容结构体系,没有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新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没有真正转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轨道上来。

1.5与专业教材配套的实践教材严重不足

现用教材无论是推荐教材还是自编教材,都是供教师上课讲授使用的。由于实践教学在高职教学中分量极重,其教材建设在高职教育中也应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一般占总教学时数的三分之二到二分之一,虽有少量教材附有思考题,也只能供学生巩固课堂教学中学过的知识,缺乏实践训练。而且实践教学在各地差异较大,教学规范性不强,内容繁杂,缺乏较为统一的标准。

1.6各门课程所使用的教材自成体系,缺乏勾通衔接

如核酸的组成问题在《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遗传育种学》等教材中都有出现,细胞的繁殖方式在《植物学》《遗传育种学》中都作为重点内容来讲解等。因教师各自理解的深浅与角度不同,导致一方面由于重复讲述,造成时间上的浪费,另一方面由于表述上的不一致,增加学生学习的障碍。

1.7教材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缺乏衔接

“双证制”是高职教育的特色所在,它的实施要求学生不仅要获得学历证书,而且要取得相应的专业技术技能等级证书。即要求学生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高新技术和基本技能,但目前高职教材的编写与劳动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鉴定标准缺乏有效衔接。

2提升现代教材建设品位,树立新的教材观

教材观是教师对教材的价值、作用、评价标准和使用方式的基本看法,从根本上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同的教材观引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构建不同的教学生活和学生的学习生活。

2.1传统职业学校教材把课程与丰富的社会现实分割成两个世界,漠视彼此间的关系,学校的课堂生活空间和学生的学习活动空间比较单调、狭窄,教师的创造性及其教学的个性化也受到限制,容易导致学生对教材乃至所有书本的盲目崇拜,扼杀其自主构建的精神,教师也难以在教学中找到其创造的价值和职业的乐趣。

2.2现代教材观要求教师以研究的精神对待教材,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教学需要整合、转换各种信息,实现从“以课本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转变。

2.3职业学校应积极倡导“教参式”的教材观,因为“活化”教材有助于改变传统的思维定式,解放教师的手脑,从而逐步转变为一个拥有自主教学创新的“导师”;有助于拓展教学空间,释放课堂的潜能,增加课堂容量,促进教与学的互动;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培养其学习的主体性和自主性。

3构建和完善高职教材体系的建议

3.1高职教材内容选择的依据

3.1.1教材内容的基础性

基础性是要求在确定教材内容的时候,要注重那些最基本的知识与技能,但这里的基础性知识并不是指在职业教材中充满定理、概念、规则,而是指应当包含专业大类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例如农艺、园艺领域中的植物细胞的结构及植物分类的基础知识都是从事植物生产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同时,要用先进的科学观点和行业规范调整、组织教材,突出重点和难点,精选基础、核心的内容,不断研究解决科学技术的无限与学校的教材内容相对稳定、教学时间相对有限之间的矛盾,形成先进的教材结构。

3.1.2教材内容的职业性

高职教学的重要特点在于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职业技能培养,因此高职教材在内容的安排上应当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必须同时兼顾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既选编“必需、够用”的理论内容,又融入足够的实训内容。两者可合可分,应视不同专业和不同课程的具体要求而定。第四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在职业教育中要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要将国家职业资格的技能要求融入到职业教育的教材中,使学校教育真正符合社会需求。如我校组织编写的《植物生产实训教程》,在内容上与我国的职业资格认证有机地结合到一起,从而使学生在毕业前顺利地通过中级农艺工、蔬菜工、果树工、花卉工、植保工等资格认证。

3.1.3教材内容的统一性

一方面,现代社会许多职业岗位需要的能力是综合性的,用到的知识涉及多个学科;另一方面,不少职业技术岗位又是高度专门化的,必须给予针对性较强的专业指导和训练。为了解决“综合性”与“专门化”之间的矛盾,一些课程的教材应采用富有弹性的模块式内容结构,对知识与能力进行有目的的综合,每个模块既是教材的有效组成部分,本身又是相对完整而又开放的单位,便于组织教与学。

3.1.4教材内容与学生特点相适应

学分制、弹性学制下的教材内容应当紧紧围绕学生的需求来选取,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发展方向,鼓励学生发展个性特长。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在短时期内完成学业或学习更多的知识与技能;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则通过取得多种职业资格证书或发展某些技术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所以,教材内容的选择必须充分地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能力。并尽可能与之相适应。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技能,而且还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

3.2高职教材编写的基本要求

3.2.1有完成理论教学,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教学方法和达到技术能力目标的训练方法。理论知识要与普通高等教育教材相区别,以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必需、够用”为度;技术能力的掌握必须通过专门的训练,要有配合这类训练的实训教材。

3.2.2教材内容既要注意以全国或本地区近期使用的成熟技术为中心,又要注意淘汰陈旧的技术内容,将新兴的高新技术、复合技术等引进教材。同时,应尽可能以技术问题为中心来设计和组织,注意以问题引出概念知识。

3.2.3教材内容要富有弹性,即基础类课程要有一定的覆盖面,满足大类专业对理论、技能及其基础素质的要求;同时要留有余地,以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修或探究学习的需要。教材内容应尽量采用模块式组织,具有一定的可剪裁性和可拼凑性,可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将内容模块裁减、拼接成不同类型的知识体系。

3.2.4教材内容应多用图表、示例、案例等,促进对概念方法的理解。

3.3采取有力措施,建立和完善高职教材的建设机制和运行机制

3.3.1广泛调研。调研现行使用教材的科学性、实用性、针对性,使用者对教材的反映,同类教材的优缺点;工作或生产岗位对人员素质的要求。在调研的基础上形成教材编写或修订建议报告。

3.3.2研制教材编写大纲。通过推荐及筛选,组织一批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教师,组成高职教材编写队伍,对照调研报告,确定知识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形成教材的编写大纲。主要编写人员分两部分,一部分是职业院校的骨干教师,另一部分则为教科研机构的教研员(负责文化课),专业课则为科研、生产一线的专家(负责专业课)。这样的人员搭配,才能保证既对本学科(课程)最新动态、发展趋势和生产一线实际需要以及基础教育现状和动态的把握,又能保证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而选择教学内容,确保教材内容系统性与实用性相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3.3.3成立教材审定委员会。由教育行政机关邀请各行业的杰出人士、资深高职院校教师,组成教材审定委员会,进行较客观的审查工作。教材编审工作要实行主编、主审责任制,教材编写完毕后,由主审审读,并主持审稿会议,对教材编写质量提出书面报告,并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供编写人员修改定稿时参考。教材书稿齐、清、定后,要交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家审定和评议,最后对教材质量进行把关。

3.3.4建立教材选用与评价制度。高职院校采用的教材有其明显的行业特征和时代性、应用性、先进性。因此,对国家规划教材要弱化其“法定”色彩,强化教材的“指导性”及其服务职能。教材的选用权应当逐步下放给学校和教师,由学校教师根据学生需要,整体研究制定教材的选用标准,作为选用教材的依据。建立教材的评价制度,就是要对教材进行及时、客观的评估,教育主管部门要组织专家、用户对各类教材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分析,指出所评教材的优缺点,特别对教材中的原始性成果要进行认定,还要提出推荐选用方面的指导性意见,并将评价结果公布,供广大用户参考。由于职业教育方面的教材数量巨大,启动教材评估工作可以从评优入手,推出一批高水平、示范性的优秀职业教育教材,带动职业教育教材的整体优化。

参考文献

[1]黄尧.对面向21世纪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的两点意见[R].职教通讯,1999,(6).

[2]面向21世纪的职业教育观[J].北京成人教育,2000,(4).

[3]杨延.学分制、弹性学制下的职业教育教材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03,(353).(整理)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