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利春的作品一直是我们在进行语文学习时研读的多数作品之一,在其文章中有很多细节处值得我们细细琢磨、深深品味。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只为心中一抹红》阅读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只为心中一抹红》阅读原文:
十月的大巴山,天高气爽,层林尽染,红的楓叶,橙的野果,绿的草木,黄的杨柏,从容不迫地淀放着自己的光芒,如同画家打翻的调色盘一般五彩斑斓。
在川陕苏区红军将帅碑林,全国最大的红军碑林,我满怀深情地用手轻轻触摸那镌刻着8万烈士英名的纪念碑,仿佛触摸到了红军跳动的脉博和钢铁一般的筋骨。低头间,一抹红映入视线,竟是久违的映山红。
大巴山的映山红,映着一张张秀丽的脸虎和八角帽上缀着的红五角星,美得摄人心魄,美得 若梦似幻。她们,有来自社会最底层的童养媳,也有来自书香门第的大家闺秀;有情窦初开的花 季少女,也有敦厚善.良的贤妻良母。为了自身的解放和民族的独立自由,毅然剪掉长辫子,斩断 与旧社会的羁绊,以不输男人的毅力与勇敢披荆斩棘,奋勇前进。枪林弹雨中,她们抬伤员、送弹药、洗绷带、洗血衣;战火硝烟里,她们书写标语、发动群众、制作被服、运送军粮……大巴山的映山红,饱经风霜却无怨无悔。当红军撤离川陕根据地时,2 000多名巴山女红军参加长征,她们并没有因为是女人而受到特殊的照顾。翻雪山,过草地,歼顽敌,每一寸征程上都留下了血染的风采。有的女红军在长征途中生下孩子,生下的同时又被迫扔掉孩子;有的女红军身背大刀、手握步枪,与男战士一样浴血杀敌;有的长眠于雪窟、泥潭,连名字也没有留下……
多少年了,时间远去,那一支队伍已经远去。大巴山的映山红依然岁岁绽放,花繁似钿。
秋风起,落叶纷纷如蝶,流滿的色彩,清晰的脉络,彰显出不朽的活力和不朽的生命。轻轻 拾起一片枫叶,用手轻轻擦去叶面上的浮尘,感受叶脉跃动的质感,似乎隐约听到当年巴山游击 队浴血奋战的枪声,看到无数南江儿女奋勇杀敌的英雄壮举。一名年轻红军的肚子被弹片划 开,肠子都掉了出来,却用手将肠子塞回腹部,裹紧衣服勒紧腰带继续战斗,直到长眠在枫叶林里。那些病重的伤员,只能用自制的草药和盐疗伤,但他们偷偷节省自己的盐,给同志用,把生的希望留给同志,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还有许多参加了红军的山民子弟,走山路,钻荆棘,至 今也不知遗骨下落何方。他们,是在秋风中、在霜雨中悄然落地的红叶,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回归的征程。
那些枫叶,经历了春的孕育,夏的蓬勃,秋的凝重,红叶,是生命的最后形态,也是它们最后的绝唱。轻轻拾起一片楓叶,凝视火艳艳的红。这漫山遍野的红叶,不就是巴山游击队战士留给人间一道永不消失的风景么?
满山遍野的火棘果,像火一般燃烧在透亮的阳光里,成为大巴山一抹最亮丽、最温暖的秋色。
在大巴山,火棘还有一个特别的名字,叫红色军粮^乡亲们说它不仅好看,而且还能食用充饥、入药治病,当年这些火棘果就曾“拯救”过许多红军战士。由于国民党团练武装的围剿,游击 队处于孤立无援、弹尽粮绝的境地,是这满山遍野的火棘果成了红军战士的“救命粮”,帮助他们度过艰苦的岁月,使军队度过艰危、转败为胜。
风雨中方显火棘坚强,逆境中才知火棘珍贵。有了红军,穷苦的人民群众有了希望。红军 纪律严明,打土豪分田地,去掉苛捐杂税,爱护百姓,深受爱戴。百姓主动把自家的门板拆下来, 为战士们搭床铺。父送子、妻送郎,拿起镰刀上战场,就是这片红色热土真实的写照。
如今,“赤化全川”四个大字一如当年,数十里外清晰可见。崖下的一串串火棘果,红红灼灼地挂 满枝头。几个天真可爱的孩子在火棘丛里高兴地玩着、闹着、笑着,那天真烂漫的笑声,在暖暖的阳光下盈盈流动,漫过村庄、山岗,注满整个大巴山的秋天
(节选自《散文百家》,2017年第3期)
《只为心中一抹红》阅读题目: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二段描写川陕苏区红军将帅碑林时,作者饱含深情,含蓄地表露出内心复杂的情感,也由此引出映入视野的“一抹红”。
B.大巴山的映山红,美得摄人心魄,美得若梦似幻,是因为这花映着女红军鲜活的生命底色和顽强的革命精神。
C.作者借助山间的红色来表达情感,比如秋风、霜雨中悄然落地的枫叶红,既代表一种对革命烈士的怀念,又含有敬仰之情。
D.开篇“从容不迫地绽放着自己的光芒”与文末“天真烂漫的笑声”“注满整个大巴山的秋天” 遥相呼应,一静一动,有声有色。
8.结合全文,说明文题中“一抹红”的含义。(6分)
9.本文的语言真实而又生动,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6分)
《只为心中一抹红》阅读答案:
7、A 内心复杂的情感 错
8、大巴山的映山红,是无悔无畏的巴山女将军的颜色。
漫山遍野的枫叶红,是奋勇杀敌的巴山游击队的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