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法律专科论文范例【精品多篇】

2024-08-23 来源:华佗小知识

[说明]法律专科论文范例【精品多篇】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法学专科毕业论文篇一

一、接受教育部本科工作水平评估,取得圆满成功

(一)、紧锣密鼓迎评估

1、领导高度重视。接到评估通知后,我校随即成立了分别以XX书记、XX校长为组长的“迎评工作领导小组”和“迎评工作小组”及以教务处处长为主任的“迎评工作办公室”,学校下属各单位也相应成立了“迎评”工作领导小组和“迎评”工作小组,为“迎评”工作的顺利实提提了有利的措施保证。

2、健全组织机构。为了保障迎评工作的顺利进行,学校不但成立了一个强有力的工作班子,同时也把健全的组织机构系统广泛穿插于各院系、各单位。组长由校长担任,副组长由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和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和副校长担任,主要任务是全面领导学校迎评工作,发动全校师生积极参加迎评工作,审定自评报告及结论等。领导小组下设迎评办公室、建设组、材料组、学风建设组、宣传组、综合组。

3、明确了目的与方针。通过领会评估20字方针“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精神实质。以迎评为契机,促进建设速度,加大改革力度,提高管理水平,全面提升我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此,提出建设要有目标,改革要有措施,管理要有效果。建设目标就是优秀,XX校党委书记通过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状态和我校目前的状态,明确提出评估目标必须达到优秀,高质量的优秀。

4、宣传工作到位。充分调动了广大教职工和学生的积极性,动员到院系教研室,深入到每个人,形成人人了解评估、人人关心评估的局面。

5、合理安排部署迎评工作。一开始就指定的科学合理的安排计划表,并按边查、边建边改的思路,抓住薄弱环节、抓住重点问题,结合评估方案和任务分解内容,狠抓建设和落实。

6、指标任务作到落实。首先明确目标,然后细化任务,分解任务,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各单位党政负责人作为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要切实负起责任。各单位要结合本单位实际,及时做好本单位迎评工作的宣传动员工作,详细分解迎评工作的各项任务,责任到人。

(二)、按部就班的整改

1、认真研究指标内涵。由于评估的依据是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指标体系内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我们对评估指标体系及其内涵事先建立了足够的了解,做到有的放矢。评估指标体系层次清楚,逻辑严密,涵盖了整个本科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从学校定位、办学思路、教师队伍、教学条件,到专业、课程、质量控制及教师风范和学生质量等,还有特色项目,非常全面和系统。通过研究,对我校自评材料的撰写提供了原始具体强有力的材料支撑。

2、自评促改和自评促建。召开全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相关会议,大家对评估的认识达到高度一致:评估事关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事关学校的生存与发展,评估归根到底是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为学校建设与发展创造良好平台。带着任务和责任,按照“硬件从实、软件从严”的工作原则与“高标准、严要求、抓整改、重建设、促发展”的指导思想,遵循指标体系与方案,全面铺开了“迎评”工作。

3、迎评促建,齐心协力促发展。通过教育厅专家对我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的诊断性评估,大家进一步总结经验,明确目标,找准差距,积极整改,采取有力措施,举全校之力,“打好迎评工作攻坚战”。根据专家组对我校教学工作提出的宝贵意见,继续查漏补缺,形成整改方案,积极整改,以评估工作为动力,全面推动学校快速健康发展。

二、大力开展质量工程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一)针对性强的各项措施符合科学发展观

1、加强学科建设与专业结构调整。

(1)精品专业建设。通过专家评价方式,选择1-2个具有我校办学特色的专业进行重点的系统化建设,包括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习实验体系、教材体系、师资队伍等内容进行科学规划,重点投入,使这类专业真正在国内成为带头尖兵。(2)精品课程建设。建立校内精品课程评价机制,在今年建设X门左右校内精品课程,继续争取市级精品课程立项项目。同时加大现有X门市级精品课程建设力度,力争获得部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3)精品教材建设。结合精品专业和精品课程的建设,继续争取校外各种渠道的重点教材立项。继续做好校内精品教材的立项、组织编写和出版工作。完善教材使用,为在评估前实现各课程使用X年以内出版的新教材、骨干课程使用规划和精品教材的目标奠定基础。(4)课程体系建设。继续通过教学研究立项的方式,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提高专业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和实践性,重点对新专业课程内容的优化展开研究。(5)外语教学改革。按照教育部外语教学改革的精神全面展开外语教学改革工作。会同外语学院制定改革方案,报学校批准后,落实投入计划,力争在评估前完成改革计划,使我校外语教学改革成为评估的一个闪光点。

2、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方面。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现教务系统网络化系统化,并且开设了网上选课方便学生自主择要。并且通过搜集各高校精品课程的资源,做出完整的全面的系统的分门别类的精品课程库。满足不同高校不同专业广大在校学生的需求。同时避免课程重复建设造成的浪费现象,个个高校根据各自的优势进行分工和协作,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优势。

3、在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方面(1)招生录取将逐步采取多维综合的标准。改变“以分为纲”的大学录取标准,实行多维综合的大学准入资格标准。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也为学校招纳更多高素质人才提供更大可能性,大大提高了学校招录的效率。(2)为了建立实验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积极构建以“四模块”即基本理论教学、基本教学事业模块、校内课程设计模块、校外实践教学模块内框架,实验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新体系。强化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培养新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进一不建立稳定的校外工程实践基地,突出产学结合,双向推动机制。(3)实施创业教育。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这个世界性的社会问题,学校首先将创业教育融入课程体系,围绕创业主题,开设了如“市场营销”、“企业管理”、“法学”等相关课程,同时充分开发和利用潜性课程,如加强校内外创业基地建设,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创业实习、创业实验及创业计划大赛、职业规划竞赛等在增强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方面的作用。培养学生基本的从业和创业素质,为学生步入社会成功创业做好了最基本的准备性工作。

4、在加强教师队伍和教学团队建设方面。首先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设了高层次人才队伍。加大了人才稳定和引进工作力度。同时调动财力,改善了教师的发展和环境条件。同时构建“三级四类”教学团队。其中“三级”是指校级、省级和部级教学团队;同时,学校鼓励学院自主组建和建设院级教学团队。“四类”是指与校级通识阶段平台课程、专业教育阶段课程群组、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学科竞赛等)和综合交叉课程建设与实施相关的四种类别的教学团队。

(二)、“质量工程”建设取得了突出的成效

1、我校毕业生就业率与升学率名列广东高校前茅。多年来,我校的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稳定保持在90%以上,师范类毕业生更受欢迎,学校连续多年被评为XX工作先进单位。毕业生的就业行业和区域呈现多元化的特点。与此同时,本科生的考研录取率、研究生的考博录取率均居广东高校前茅。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显著。我校与境外高校进行中外合作的培养项目、办学规模、招生专业继续保持强势并不断增加,为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3、专业与课程建设质量稳步提高。(我校现已经有XX个专业被评为优质专业。在近期进行的国家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申报中,我校的XX专业成为全区首批10个国家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之一。我校目前拥有市级精品课程XX门,部级精品课程XX门)

4、在本科教学质量持续提高的支撑下,我校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也取得了喜人的成就。

三、进一步推动教学改革,取得显著成果

(一)双学位建设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趋势的发展,高等教育面临着培养学科专业交叉与知识复合的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任务,因此开设双学位(双专业)是学校实施复合型人才培养工程的重要途径,是学校推进创业教育试点工作的重要举措,是充分发挥黑龙江大学学科综合优势、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

各教学单位站在深化本科人才培养的高度、站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高度、站在构建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高度,加强双学位的建设,做好各项准备工作;要充分认识到双学位是我校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学改革的实验田,深入贯彻先进的教育教学改革思想,落实各项教学改革措施。双学位的专业设置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的要求确定,培养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复合型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课程设置要区别于本科第一学位的课程设置,坚持“大类招生、专业及专业方向培养”的原则,建立“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在基础平台设立学科基础核心课程模块、学科知识素质拓展模块,在专业平台设立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专业理论提高模块,在专业方向平台设立专业方向核心课程模块、研究性学习模块,这些课程模块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要体现深刻的教育教学改革思想,推动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就业教育的融合,深化专业分类特色培养,着力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践的能力,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并具有跨专业综合素质的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

(二)新专业建设

1、加强新专业规划,努力建设好新专业。

加强新专业建设,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要以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为基本原则,建设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的新专业;注意处理好新专业与传统专业的关系,积极发展非农学门类新专业,逐渐形成覆盖理、工、农、文、管、经的专业体系,由单科性林业院校向多科性综合院校发展。要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制订出具体的专业建设发展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进一步明确各新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2、重视课程建设,优先建设新专业主干课程。

加强课程建设,规范各个教学环节,完善有关教学文件,加快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优先建设新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干课,逐步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高质量的课程和课程群。

3、加强新专业的教材建设。

综合考虑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精心选择本专业的教材。积极组织力量,加强新开课程的教材建设,编写配套的教学参考资料、习题集和实验(实习)指导书,编制辅助教学课件,形成一套完整的立体化教材。

第二部分保障体系、科学改革推进本科教学质量更上一层楼

一、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工程化、系统化。

(一)监控机制方面(教学质量的监控机制包括过程管理和环节管理两个层面)

1、过程性管理

(1)完善常规性的教学检查制度:坚持开展"期初"、"期中"、"期末"三个阶段的常规教学检查。期初以检查教学秩序和教学准备情况为主;期中教学检查是教学质量的全面检查,由教务处布置,各部具体组织实施;期末教学检查以监测考风、考纪为重点,由教务处组织,学校各部门参与,及时检查并相互反馈。

(2)完善领导干部听课制度:领导干部不定时随堂听课有助于各级领导干部及时了解全校教学工作的情况,有助于突出教学工作在全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为制定有关教学工作的政策提供实际依据。要制定领导干部听课的具体要求,并对听课结果认真反馈和及时处理。

(3)创建学生员制度:学生是学校教学过程的实际参与者,他们有权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自己的意见,没有学生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不完善的,在监控体系中增加学生信息员队伍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便于学校及时了解学生对教学和教学管理的意见,教务处要在网上建设学生评教的窗口,并及时将学生意见反馈到各有关部门。

(4)创建教风、学风督导制度:学校的教风、学风建设督导组制度,聘请有关领导、教师任督导员,各位督导员要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开展富有成效的工作,要明确教风、学风建设督导组的职责及工作内容。

(5)完善教学事故的认定、处理与复议制度:建立教学事故的认定、处理与复议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加强教学与教学管理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严肃性,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

2、环节管理

(1)建立考试质量的管理与分析制度:考试是检查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手段,是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考试环节的管理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效率,有助于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近年来,我校相继修订一系列关于强化考试过程管理的制度,必须严格执行。

(2)进一步加强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规范管理和质量控制:毕业论文(设计)是学校本科教学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学生所学专业理论知识以及技能水平的重要方式,抓好这一环节的工作,将有助于学生巩固和运用专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有助于帮助学生扩大科学眼界,增强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创新能力。各教学部和办班单位要对毕业论文(设计)的全过程,积极进行研究和改革探索,改进指导方法,不断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水平。学校每两年进行应届本科毕业生优秀毕业论文(设计)的评优表彰工作。

要加大对专科毕业作业的监控力度,确保专科毕业实践环节在学校的规定内进行。对不认真进行毕业实践环节工作的分校,可将专科毕业作业的审核权重新收回。

(3)加强毕业生质量与就业分析:通过该环节的管理,可以全面了解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评价以及社会对学校人才培养的意见与建议,为学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依据。校学生处每学年都必须对学校毕业生的情况进行总体分析,可以通过访谈、问卷调查、个案追踪等多种方式,对毕业生质量进行监测,并提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二)激励机制方面

1、加强课程建设,定期评选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和优秀课程。课程体系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落脚点,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课程体系的改革要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趋势,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出发,根据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要求,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为了提高学校的课程建设水平,鼓励广大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培养优秀人才,学校将根据《贵州电大精品课程建设实施办法》和《贵州电大精品课程评选办法》定期进行精品课程、优秀课程、优秀课程群的评选工作。

2、定期进行优秀教学成果的评比:优秀教学成果是指反映教育教学规律,对提高教学水平和实现培养目标产生明显效果的成果,主要包括:在优化学科(专业)教学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教学管理转换管理机制,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取得的突出成果;在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实验技术、教学手段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果;在加强课程建设和实践教学方面取得的突出成果;在教材建设方面取得的突出成果等等。

为奖励在教学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将定期进行优秀教学成果评比。获奖者将由学校推荐参加国家教育部、贵州省教育厅组织的教学方面的评奖活动。

3、鼓励申报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品牌专业是指专业办学条件、建设水平和管理水平、教学改革成果和人才培养质量在省内达到领先水平、在国内也处于领先地位、具有很高的社会声誉、得到社会公认的专业。特色专业是指在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显著特色,并有较高社会声誉的专业。各部门都要树立专业"品牌"意识,把部分专业建设成为在全省同类成人高校中具有一定影响、特色鲜明的示范性专业。学校将加大对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的资助力度,把它们建成学校的"拳头产品",充分发挥它们的示范、辐射作用。

4、建立教师教学公开赛制度:教师教学公开赛制度的建立有助于进一步强化广大教师的教学质量意识,有助于激发广大教师钻研教学、积极改革教学内容、手段与方法等的热情,在教师中弘扬奋发向上的精神,倡导的时代风尚。学校每两年组织一次"教师教学公开赛"活动。

(三)网上教学方面

1、充分认识网上教学工作的重要意义。网上教学工作是开放教育中教学模式改革的中心工作,它以计算机网络与多种媒体教育资源的应用为主要特征,在教师与学生准分离的条件下,教师利用网络平台并承载教学资源来为学生提供支持服务,使教学形式由原来的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从而真正地体现出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本质特征的一种教学形式。

网上教学,能够促进传统的面授教学向开放式的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的转变;通过网上教学,能够促进教师转变教学方式,运用多种媒体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导学、助学、促学等支持服务;网上教学还能够推动学生自主制订学习计划、自主寻找和运用教学资源、自主控制和检查学习效果,从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职业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通过网上教学,还有助于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资源之间建立起三维互动的教学模式,使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真正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把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的开放教育思想具体贯彻到教学活动实践中去。

2、要建立网上教学工作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专业及课程网上教学资源;进一步规范网上教学活动;高度重视教学信息的及时;进一步完善和强化网上教学工作的检查与监督。

(四)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组织保障

1、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全校各个部门都要树立质量意识,

2、加强各教学部门教学质量管理职能,明确教学部一把手为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要加强对办学部门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使他们成为教学与管理的内行。

3、不断优化教学管理队伍,无论是教务处,还是办学部门,教学管理人员的学历层次要逐步提高,要注意从教学优秀的教师中选拔培养教学管理干部,重要岗位的教学管理干部必须有一定的教学经历。

二、关于外招生培养模式改革

我校是一所拥有着多年悠久历史的华侨高等学府,资彻“面向海外、面向港澳”的办学方针,招收的海外和港澳台地区学生(简称外招生)人数之多,一直在全国高校中居于首位。目前,我校本科专业的在校生共XX人,其中外招生XX人,占在校本科生总数的XX%。

因此做好外招生人才的系统培养工作是我校时效性工作的一个重点。(举部分关于外招生的具体措施即可)

三、课程体系的改革

课程体系改革应是在注重素质、培养能力、强化基础、拓宽专业、提高质量的基础上进行,只有建立适合社会对医学生需求的课程体系才能达到培养目标,才能使未来的高层次医学人才具有全面适应社会、科技发展的能力,这既是科技竞争的需要,也是民族素质竞争的需要

(一)坚持整体优化的原则。整体优化原则是建立目标课程体系的最基本原则之一,也是系统论中的最基本原则和主要目的,要实现整体优化,并非要求各个要素都达到最优,而是强调要素的组合方式达到最优。因此在建立课程体系时,要打破学科界限,把跨学科作为组织教学内容与推动学生学习的手段,实现课程体系的基础化、综合化,寻求多方位一体化的教育内容,通过课程的合理配置达到知识、能力的最佳组合。

(二)强化目标原则。课程体系的改革应以强化培养人才目标为原则。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既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又注重扩大学生的视野,删除老化、重复的教学内容,代之以宽基础、新成就、新技术相结合的知识体系,使课程体系成为实现培养目标的起点和手段。

(三)三阶段相互渗透、有机融合的原则。在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时,应淡化三阶段课程界限,实现有效的渗透,如在理科基础、基础阶段适当加入实验或者临床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教育的全阶段都受到医学和理学的双重教育,增强其适应性,培养其科研和“实战”能力。

(四)宏观和微观的协调整合原则。传统教学过程过于强调单门课程的科学及深化,这与当今要求培养造就能驾驭社会发展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很不相适应。因此,在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时,应大量精简过深、过专的知识,增强带有宏观、战略思想与观念的课程,提倡讲思路、方法和要点等。

(五)基础与前沿、必修与选修、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合理配置原则。扩大于有关科学前沿的内容相关的课程;适当精简必修课,增开选修课,改变学生负担过重,能力培养不足的现象;改变人文社会课程设置相对薄弱的状况,增加其在课程体系中的比例,使未来的学生更适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具竞争力。

法学专科毕业论文篇二

周明死后,周明的母录吴娟在周明同学的帮助下,她发现,覆盖了国内大多数城市。为了拯救更多无辜的孩子,为了让儿子的死唤起网民们的良知,关娟以侵犯他人生命权和监管不力为由将王小阳和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告上了丽水市莲都区人民法院。2010年12月3日,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人民法院对此作出一审判决,腾讯被判承担10%的责任。

爱情走了心死了,

2010年6月17日,一个被社会遗忘的人,一个失意的人,对这个世界,已没有半点留念,可一个人上路太孤单了,如果你也和我一样厌倦了这个世界,何不跟我一起离开。解脱自己吧!天堂才是真正快乐的地方。”

发这则消息的人叫王小阳,今年23岁,浙江丽水人,一个不太爱说话的男孩。王小阳就读的是当地一所大专院校,毕业前他参加了专升本考试,但没有被录取。而由于毕业论文没通过,他的专科毕业证书也成了问题。就在这时,深爱的女友也离开了他。学习没着落爱情也没了,王小阳觉得自己就是个彻彻底底的失败者,活着也是多余的,为了不再给父母添堵,他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想到自己活着的时候总是孤孤单单的,王小阳希望在飞往天堂的路上,能有人陪着,希望另一个失意人,陪他一起离开人世。

王小阳没想到,“邀请函”发出后,有很多人愿意接受邀请,其中有被男友抛弃的伤心女孩,有没考上理想大学的高中生,还有被老板炒鱿鱼的公司职员。其中家住上海,刚满20岁的男大学生周明便是其中一位。

和这些人不一样的是,周明的人生一直很幸福,父亲周家山和母亲吴娼均是自领,收入不菲,夫妻俩虽然离婚了,但对于惟一的孩子,他们一直给予全身心的呵护和照顾。周明也很懂事,性格开朗的他,在家中常常扮演“开心果”的角色。

上中学时,周明默默喜欢上了同校的一个女孩。那时的他,最快乐的事就是偷偷躲在暗处,远远地看她一眼。得知女孩成绩很好,周明一直把这份感情藏在心里,他希望等自己考上理想的大学后,再来表白。可是,结果却让他失望了。因为发挥失常,他只考上上海一所普通大学的法学专业,而那个他暗恋的女孩,却考上国内有名的重点大学。

自己的辛苦付出却换来这样一个结果,好强的周明变得郁郁寡欢。开学后不久,他偷偷去找过那个喜欢的女孩,希望能用自己的诚心换取一个被爱的资格,可女孩身边已经没了他的位置。从这以后,周明就没开心过。怕父母担心,回到家,他依然是那个孝顺的儿子,陪妈妈说笑。这种强颜欢笑的痛苦让周明觉得很累,有时候他希望自己能一觉不醒,或者用一种其他的方式,摆脱这一切烦恼。

2010年5月的一天,周明鬼使神差地在网上输八“自杀”两个字时,带着好奇,没想到,要想加入进去,得表明你自杀的决心,这样才能通过群主的考核。周明几次申请都没进去,最后他在申请说明上这样写道“我想离开这个世界。”这才通过验证,正式成为“天堂很快乐”的一个群友。进去之后,大家对话的内容让周明大吃一惊。今天是来跟大家告别的,等我到了天堂,会为大家祝福的。”消息发出后,不仅没人劝阻她,打消“天涯歌女”自杀的念头,反而有人问“你是用什么方式自杀?吃安眠药还是割腕?”“吃药吧,不痛苦,静静地睡去,挺好的”很快有人说:“吃药前一定要确保量够,不然死不了,被送去医院会很痛苦,我就曾经失败过一回,希望你能成功。”

这样的对话让人不寒而栗,周明这才知道,在这里,他们讨论自杀的方法,说着离开人世前的心里话,还有人相邀一起自杀,这样天堂路上好有个伴。种种荒谬的对话都有,周明吓坏了,赶紧下了线。

可一连几天,他的脑海里都想着群友们说的那些话,虽然有些乱,可似乎甸甸都映利着他的心,是啊!活着这么累,何不早点离开。这个念头一冒出来,周明就狠狠地打了自己一下,自己怎么能有这样的想法,爸爸妈妈那么爱自己,他如果走了,父母怎么办?再说也许自己默默等待守候,心仪的女孩会看见自己的好,爱情就还有机会。可在随后的一个月里,周明就像上瘾一样,他活下去的理由一个又一个被群友们了,而群里浓厚的自杀氛围像病毒一样,传染给了他,让他轻生的想法越来越强烈。

2010年6月20日,周明在学校里不小心被自行车撞倒在地,衣服都弄脏了,很狼狈。就在那一瞬间,周明觉得自己很窝囊,活着也没多大意思,与其这样,不如抛开这一切烦恼离开的好。

从网上看到王小阳发出的“死亡邀约”后,他便想要接受邀请。周明找到了他。两个失意人,他们都选定了对方,相约一起离开人世。

周明死后,他的父母认为,如果不是在自杀群上看到具体的自杀办法和邀约,自己的孩子也许只是想想而已,绝对不会付诸真正的自杀行动,滋长了“自杀病毒”的蔓延。

死亡来临前退缩,

丢下“群友”该不该

周明接受王小阳的“死亡邀约”后,两人就在网上商量着如何自杀,他们决定先拟定一个“自杀流程”,按照计划一步步来。

经过再三论证,加上群友们的意见,他们最终选用“木炭法”自杀。这也是被大家公认的“最佳自杀法”。王小阳建议周明说:“丽水这边我熟,买东两也方便,要不你到我这里来。”周明想想也好,自己在学校住宿,就算离开这个城市,也不会惊动父母。考虑到周明很少独自远行,王小阳特地告知了他上海到丽水的火车车次,并答应去火车站接他。

2010年6月23日,周明要“赴约”了。临走前,他特意回家看了看妈妈,见到儿子回来,吴娟很高兴,做了一桌子好菜。见母亲殷勤地问这问那,周明感到一阵心酸,不知不觉红了眼眶。吃过饭后,他把自己锁在房间里,静静地给父母写着遗书:

“爸,妈,我走了!从小到大,我一直很听你们的话,这一回,我希望用自己的方式决定自己的人生,我走后,你们好好照顾自己,就当没我这个儿子,不管到哪,我都希望你们能健健康康,平平安安。”

留下遗书后,周明背上书包离开了家,直接去了火车站,他将乘坐当天晚上11点57分的火车远赴丽水。上车前,周明给王小阳发了个短信,通知他到站时间。

第二天早上七点,周明一出丽水火车站,就见到了王小阳,和之前在网上看到的一模一样,斯斯文文,带着一丝犹豫。头次见面,两人都有些尴尬,王小阳率先打破沉默,领着周明吃了点早饭。聊开后两人便不那么拘束了。

王小阳带着周明,来到丽水市的一家酒店开了房间。房间找好后,他们到附近的沃尔玛超市,买了火盆、啤酒、酒精和胶带。超市没有木炭,两人随后又去了一家烧烤店,谎称要去野外烧烤,买了一些木炭。东西准备好后,两人往酒店走去。

来到房间后,按照事先拟定好的“自杀流程”,两人将间的门窗缝隙都密封起来,把木炭放进火盆早,用酒精点燃。很快,卫生间早就充斥着木炭烧着的味道。两人席地而坐,打开啤酒碰了个杯,静待死神降临。

等待死亡的过程那么漫长,王小阳有些恐惧,大概过了几分钟,房间里已经有了很浓的木炭味,呛鼻子,有种让人窒息的感觉。周明声音低沉地问王小阳:“你怕吗?后悔吗?”王小阳想了想摇摇头。可随着房间里的二氧化碳越来越多,头越来越痛,一种莫名的恐惧在他身体里乱窜,这还只是开始,到后来,一定会越来越难受。他越想越怕,连身子都在发抖。他看了看周明,也和他一样脸色发白:“要不咱们换种办法,这样太难受了。”周明望了望他“你是不是不想死了?”

王小阳没说话,以前自己想死的念头是那么强烈,可当死神即将来临的这一刻,他却想要退缩。王小阳这才明白,自己不想死。

想明白后,他快速冲进卫生间,打开水浇灭了炭盆,然后打开窗户,让新鲜空气流进来。周明站起身,直直地看着他:“你干嘛?”“我们,我们还是算了吧!”可不管王小阳怎么劝,周明就是不愿离开。王小阳把他从卫生间拉到房问里,可被周明挣脱开来:“我不走,我这时候回去,所有人都会知道我自杀的事,与其成为别人的笑柄,不如死了干净。”

见周明怎么劝都不走,王小阳独自一人离开了房间。此时是下午五点。

不知过了多久,手机响了,周明给他发来短信:“我现在身体难受,耳朵也呜了,求生不能求死不得,你再给我送点木炭来,让我走也走得痛快些。”

收到短信,王小阳不知如何回复,他急急忙忙往洒店跑去,想把周明拉出来,或者劝劝他。可快到酒店门口时,他站住了,周明一心寻死,自己这么做,究竟是帮他还是害他?对一个想死的人来说,没什么事比活着更痛苦了。

迟疑中,时间在一分一秒过去,王小阳的心也一直是七上八下,手机很安静,王小阳握着手机在原地踱来踱去,不知周明怎么样了?是不是还待在房间?不管怎么说,他是自己叫来的,如果出了事,自己会一辈子良心不安,而且看得出周明是个好男孩,他的美好前程不该就这样轻易断送。最终,想再劝劝他,他这才感觉不妙,连忙通知了酒店前台,让他们去房间看看。可等工作人员赶到房间,周明已经停止了呼吸。

周明死后,也许我儿子就不会死,孩子还小,只是一时冲动,等他缓过劲来,我们一定能劝住他,没想到,他连这样的机会都不给我们。”

得知周明的死讯,王小阳傻了,随后不知为什么像个孩子一样大哭了起来,他不知道,虽然他没送木炭去,可房间里的二氧化碳依然足以让人致死。谁也无从得知,离开前的那几分钟,周明有没有后悔,就这样在一个陌生的地方,一个陌生的房间,孤独地离开了人世。

状告腾讯,

“相约自杀”痛煞多少父母心

周明的离开,对吴娟夫妇来说,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多少个夜深人静的夜里,吴娟怀里捧着儿子的衣服,哭到天亮。家人实在不放心,只能整夜整夜地守着她。

和吴娟一样伤心难过的还有周明的同学朋友。大家在网上筹建纪念堂,周明生前的好哥们“弱风”心痛地说“明子,有什么事你不能跟我们说,非得走这一条路,还记得以前我们曾约好,毕业后一起创业,你兑现了和死神的约定,却对我们这帮朋友,失约了。”

为了查出好友轻生的真正原因,“弱风”谎称自己想要轻生,申请加入“天堂很快乐”自杀群。可能是因为周明和王小阳的事闹得人尽皆知,群主很谨慎,一连拒绝了“弱风”的加入申请。当“弱风”第六次申请时,才总算通过。

进去之后,周明的头像还在群上,只是再也不能见到他上线了。“群友”们的对话依然都是关于自杀。随后,“弱风”在网上大致搜了下,关于“Q0自杀群”的相关网页约有50万篇,自杀群内的群友大多是18-25岁的年轻人,全国各地的人都有,大家的谈话内容大都一样。在聊天的过程中,“弱风”发现,其实有些人只是遇到了不开心的事,轻生的念头也是一闪而过,你一旦进去了,它会一个劲地给你灌输自杀的想法,让你想出来都难。就在“弱风”准备下线的时候,又有群友发出了“死亡邀约”。“弱风”忍不住劝了他几句。很快,他就被群主赶了出来。

下线后,可以想像一下,如果这种悲观情绪在自杀群上‘集体爆发’,不是一个人两个人,而是一群人相约自杀,那将会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

听完“弱风”的话,吴娟心痛万分,为了阻止傻孩子轻贱自己的生命,2010年8月18日,吴娟夫妇将王小阳和深圳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简称腾讯公司)一起告上浙江丽水市莲都区人民法院,要求他们共同赔偿精神损失费约27万元,这也成为国内首例“相约自杀”第一案。

开庭后,死者周明的律师廖亚梅称:“王小阳主动邀请周明一起自杀,在实施目杀的过程中,王小阳独自离开了酒店,明知周明坚持自杀,却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阻止,这都侵犯了他人的生命权。却放任不监管,不及时采取屏蔽、删除、端末连接等措施阻止,致使王小阳的自杀邀请得以传播,周明因此而死。所以两者应共同承担连带责任。”

对于死者家属的控诉,都是同意软件服务条例的,使用者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点对点的沟通,腾讯不可能进行实时监控,加上‘自杀’是一种中性词,并不在屏蔽之列。”

法律专科毕业论文篇三

关键词:应用型财务管理专升本专业建设

一、引言

专升本是指应届专科毕业生,进人普通高等院校进行两年的全日制脱产学习,达到本科毕业水平并授予学士学位的一种普通高等教育方式。专升本的学生入学后,与原有的全日制本科生相比,主要的差距在于基础课程方面,尽管专升本的学生都是专科学校的优秀学生,但其基础知识有待拓展、深化。而财务管理本科教育强调的是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应用型培养方式。从专业知识的广度来看,财务管理本科与专科的课程设置就有很大的不同,财务管理本科专业除了本身的专业课如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金融等课程以外,还开设了统计学、资产评估、企业管理、计算机等相关课程,而专科院校虽然财务管理类的课程存在,但是缺乏系统性,范围较窄。从专业知识的厚度来看,专科院校和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选用的教材就有较大的差异。本文通过对专升本财务管理专业的特点分析,针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复合型、应用型经营管理人才的目标,寻求专升本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策略。为地方院校专升本财务管理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提供参考略尽绵薄之力。

二、专升本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人才的培养质量,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高校办学中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对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内容的安排以及教学过程的实施具有决定性作用。对财务管理专业的市场供给和市场需求进行分层定位与细分。研究企业财务管理岗位设置情况,掌握不同岗位对素质和能力的需求。虽然经过不断建设,但专升本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还不完善,人才培养的目标与社会要求还有差距,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人才培养目标还不协调,教育模式还不能满足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等。专业教育就必须以动态的观点,与社会发展同步,不断修订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按照专业发展规律和上海市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广泛吸收现代教育与人才培养理念,以优化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促进教学资源优化配置为目标,进行了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详细分析国内知名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现状,了解新形势下社会对“理财”方面的知识结构、能力与素质要求的变化,明确地区经济的发展对本专业人才的需要。对专业进行改革,在实践中探索发展,形成具有前瞻性、可行性和动态更新性的改革与建设方案。认真分析我校财务管理专业与其他院校的异同,充分考虑当前上海地区外向型企业人才供需的现状以及本专业面向上海地区外向型企业的特点,围绕培养目标在教学计划中设置若干个课程群。课程群设置的原则是以够用为度、开设时间前后有序、内容衔接有机整合、明确目标、理论与实践合理匹配、学生的素质逐次提高。

(二)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培养目标由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内涵所组成。培养目标应符合财务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要求。专升本本科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理财、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具有文献检索科研能力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复合型、应用型经营管理人才。本专学生主要学习财务、金融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财务、金融管理方法和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财务、金融问题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财务与金融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财务、金融管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信息沟通、信息获取以及分析和解决财务、金融管理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熟悉我国有关财务、金融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专升本财务管理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知识与能力的衔接错位财务管理本科专业除了本身的专业课如初级财务管理、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会计学、金融学等课程以外,还开设了统计学、资产评估、企业管理、计算机等相关课程。专科院校虽然财务管理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不缺,但相关专业课的范围较窄。就专业知识的厚度来看,专科院校和本科院校专业教学单就选用的教材就有较大的差异,财务管理专科的要求较本科低。我们深入上海的企事业单位,研究现实需要及未来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如作为财务管理人员应该具有比较丰富的金融知识,对外向型经济组织还要求掌握国际资本市场运作的知识与能力。我们教学的内容更多是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的培养比较欠缺。要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整合实践教学内容。培养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增强其社会实践经验与能力,可以将教师安排到企业中去,及时掌握最新的理财业务,可以分期分批,接触有代表性的经济事项,通过实践操作,掌握事项的处理程序、方法,搜集实物资料,编制教学案例,总结规律,找到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课程体系设置简单化普通本科生的培养是以社会的整体需求为目标,强调基础、着眼未来;而专升本教育则希望培养目标与社会现实需求相一致,强调实用、着眼当前,这就意味着培养对象看似学历层次相当,但其培养目标及规格标准有所差别。目前专升本教育基本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大都向普通高等教育看齐,未办出专升本高等教育的特色。根据培养目标,本科生应具有宽厚的理论基础和专业基础知识。尽管专升本的学生在过去专科阶段的学习中也学过类似的基础理论及专业理论课程,但由于要求的广度和深度与本科不一样,基础较为薄弱,基础知识淡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形成主要是由大学课程设置与内容所决定。课程设置主要涉及能力结构与知识结构两个部分。能力结构由创新能力、学习能力、专业能力、社会协调能力等几个部分组成。知识结构由专业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社会交际礼仪程序等知识构成。课程设置由管理学类、经济学类、人文社会科学类、各种知识讲座、课程实验、毕业实习与论文等内容创新与实践知识课程所构成。能力是基础、课程是过程、知识是结果,结果指导实践,能力得到提升,整个过程循环往复。学生培养过程的逻辑起点应该是能力,而不是知识的简单传递,如何将知识转变为能力就需要通过实践程序,而实践这个程序在学校能否得到实现,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瓶颈。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目标正是将知识转变为能力,专升本的学生具备良好的实践能力,但缺乏系统、深入的理论知识,我们的课程设置必须将落脚点放在这个节点上。

(三)实践与创新能力脱节动手能力在专科教育的基础上加以深化,比如课程设置、实验资料、实验过程等论述。创新能力应该立足于大学本科教学的开放性、前瞻性。通过方法论、哲学、逻辑学等方面知识的掌握来实现。实践教学是本科教育的难点,现实情况是企

业很难接受学生实习,尤其是经济管理类的大学生,解决问题的手段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建立学校内部实验室,实验资料由教师根据授课内容结合学生培养目标编写,将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实在实验内容中。此种方式必然存在难以逾越的问题,那就是教师编制的实验资料和现实财务管理所面对的情况有很大的距离,这个距离主要是因为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到实践中去搜集、整理、分析、设计实验资料。二是购买实验资料,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三是可以到实践单位完成实践教学,但还是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实践单位的经济事项有些是很简单的、常规的,发生的频率、数量、种类、环境都是不均衡的。当实习单位忙于经济事项时候都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即使接受了学生实习,单位的指导人员也没有时间解决学生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或者学生根本就没有接触到单位的经济事项处理过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就不能得到落实。四是由学校与企业联合建立实验基地。这种方式的效果比较理想,但是需要企业与学校投入相应的人力、财力和时间,可以通过定时间、定指导教师、定实践岗位等方式,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

四、专升本财务管理专业的建设策略

(一)无缝衔接、学分互认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实现专科与本科无缝衔接,通过灵活选课,实现学分互认等方式,将专科教育与本科教育的知识结构有效结合,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实现财务管理专业的本科培养目标。培养目标的制订要体现适应多样性、层次性、结构性、发展性的要求,教学计划的安排即课程设置要符合能力与知识结构的培养需要;教学内容整合不仅仅是内容的增减、更重要的是新知识、新观点的充实与传授;授课手段与方法的改进主要在于深化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声、光、电、语言、图形、甚至于模拟场景完成理论与实践教学;考核方式的多样性,主要是体现课程的特征与知识传授和掌握的相适应,可以采用笔试、答辩、实际操作、课程论文、报告等形式完成考核;实践与创新教育主要通过具有培养创新能力的课程、讲座、比赛、调研、科研训练、社会调查等形式完成,上述计划的落实都将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与巩固。

专升本后,学生的学习理念还有专科教育形成的观念,对本科阶段的理论教育存在厌烦或不能很好理解的现象。对待课程中的理论性知识普遍存在不能深入理解与掌握的难题。解决这个问题,一是合理设计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要包括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毕业时应该具备的知识与能力结构框架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操作技能。可以参照本科教学计划的内容,设置专升本的教学计划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可以通过能力结构框架的内涵设置相应的课程,通过教学大纲规范其教学内容,针对不同课程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的门类可以丰富一些,尽量考虑专升本学生的基础知识与能力结构的现状,由此产生的重复设课,内容重叠等问题,可以通过灵活选课,学分互认的方式来解决。二是学分互认。专科阶段的学分通过认证可以作为本科阶段的相同课程的学分。认证的标准由学校根据课程的内容、考核的知识点、学生的学习成绩等因素制定。如课程的名称相同、教学大纲的内容及知识点相同或基本相同、考核方式相同,成绩在一定标准之上、教材内容相同或基本相同等,都可以作为互认学分的标准。这样一方面解决了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又可以解决学生重复学习的问题。但是学分互认还要解决的问题是学生如果互认的学分过多,是否会给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带来负面影响。为了解决该问题可以规定学生在校期间可以互认的学分不超过应数额,或者规定学生必须选学其他课程完成相应的学分(比如选修互认学分的1/2)。这就是在前面论述教学计划时,为什么要设置比较丰富的课程体系的原因了。

(二)课程设置优化专升本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应按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本着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高能力的培养方式,对其重新设计,不能照搬普通本科课程体系,更不能简单地在本科课程体系上加减,而应针对专升本学生的特点,强化基础理论、深化专业教育、加强实践教育,使每―个财务管理专业专升本学生都能在高等院校得到进一步深造。(1)强化基础理论。基础理论包括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如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经济学、管理学和统计学,这些课程有些在专科已经学过,但深度和广度与本科培养目标要求相差甚远。另外,增加金融学、企业经营管理、经济法等专业基础课的选修。增加学生对专业的拓展能力,注重理论的提升。(2)深化专业特色教育。对于专科阶段非财务管理专业的专升本学生要做到因人制宜、因材施教,可以实行非专业补课制。凡不是本专业的学生进^本专业后必勿以第一学期开始,补修专科期间两门至五门的专业核心课,补课不全不准毕业。要督促学生尽快掌握专科基础知识,边补课边学习新内容,这便起到很好的衔接作用。(3)加强实践教育。财务管理实践课程内容的设计一定要体现财务管理学科的知识结构,要在确保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行,使理财实践教学真正起到课堂理论教学的延续、补充和深化作用。实践课程体系应包括财务管理案例分析、ERP沙盘模拟对抗、毕业论文等实践课程。

(三)整合内容、模块教学课程内容合理划分为不同模块,模块的知识点要明确,授课方式方法要符合内容的要求、模块具有内在知识与能力的逻辑统一,知识传授模块与能力培养模块实现有机统一。要求对知识模块的构成做科学的研究,做到数量合理,做到内容与功能同一或相似,如财务管理知识传授与能力结构掌握模块的构成主要包括以下课程及内容:初级财务管理、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财务分析、跨国公司财务等,该课程群的能力培养目标主要围绕学生理财能力的塑造,但该课程群知识的传授是有其先决条件的,只有在线修课程结束后才能讲授和掌握,关于课程群的设置存在先后问题,教学计划的整体课程设置依然存在这个问题。所以要求在整合教学内容时,主要解决课程内容的重复与顺序倒置,在整合过程中需要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找到该课程对培养目标实现的作用,即课程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功效。在模块教学过程中,必须对模块的整体功能全面掌握,在知识点与面的传授中,既要做好理论的深化与拓展,又要做好实践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完备与提高。深化与拓展、完备与提高都要求授课主体与客体在知识的讲授、能力的培养中发挥主动性与能动性,做到知识内容的前瞻性与实践性有机结合,做到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落实。

(四)地方特色、凸现能力上海是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区域发展的龙头,具有外向型经济的特征。基于这种人才需求的状况,我校又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等教育院校,确定培养目标是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研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及未来,掌握经济社会发展的脉搏,及时修订培养目标,制定正确教学计划,科学规划教学内容,凸显实践能力培养,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财务信息处理能力是当今财务人员能力结构中不可或缺的,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目标体系中的一个部分。财政部2006年《企业财务通则》首次引入信息管理概念。指出企业可以结合经营特点,优化业务流程,建立财务和业务一体化的信息处理系统,逐步实现财务、业务

相关信息一次性处理和实时共享。并指出企业应当逐步创造条件,实行统筹企业资源计划,全面整合和规范财务、业务流程,对企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一体化管理和集成运作。这一系列有关企业系统和会计系统同步运作的设想,突出了企业财务与业务的一体化,进而强调了企业业务流程与会计业务流程的统一。从技术集成的层面上看,我国财务系统已初步完成信息集成,即实现接口层次的应用和系统间数据的转换与传输,较为成功地实现了数据复制、数据联盟以及接口集成。在此基础上,多数企业进入了过程的集成阶段,即通过企业应用集成技术完成后台理财过程的信息化、自动化。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课程内容应突出金融知识。现代财务管理的发展是以金融学为理论基础的,随着上海经济融入世界一体化经济体系,未来的理财工作将与金融市场密不可分,无论筹资、投资、资本运作都离不开金融市场,所以我们应该在课程设置时,考虑在专业课中设置更多金融学知识与能力的课程。

(五)创新教育、灵活多样创新教育具有现实性、重要性、可行性。财务管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有知识、有能力、高素质的理财人才。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经济环境,衡量本科教育质量的水平,并不仅仅局限于学生掌握了多少理财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否在各种情况下随机应变,灵活运用这些知识,是否具有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组织教学中,必须贯彻素质教育原则。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富有创造力地吸收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变静止的教育观为动态的教育观,找准所教学科的切入点,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学生的学科入门指导开始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同时紧跟学术和实业前沿来构建动态的专业框架,通过支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资格考试来夯实就业基础,通过竞赛教育,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高校每年举行的“希望杯”、“挑战杯”、“财会信息化”等竞赛,一方面检验各大学教育的质量,另一方面为优秀本科生提供施展才智的舞台。在这些竞赛中,优秀本科生的知识结构得以整合、优化,理论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得到提升。竞赛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积极组织参赛,精心准备竞赛,已经成为扩充教学内容,培养本科生团队精神的重要教学内容。为本科生指派专业指导教师,建立“零距离育人”的导师制,确立“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的教育教学理念,加强师生交流。促进教学相长,深化教学改革。本科生导师全程负责学生科研、毕业论文、毕业实习、就业,实施零距离指导。

五、结论

大专法律论文篇四

[关键词]法律文化复合型法科人才

[中图分类号]C9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5)07-0170-03

卓越法律人才指的是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需要的高素质法律人才。依照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各高校法学院系应根据自身的基础和特色实施分类培养。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法学分院试点实施了“双专业交叉模式[1]”的复合型法科人才培养模式,以法律人才“会写”和“会说”的技能作为交叉学科的融合点。在这一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推行过程中,虽能立足于自身特色、学生个体特性、自身教学师资保障等现状,突出法律职业技能的培养、锻炼与进一步拓展,但是在围绕复合应用型法科人才培养之时,开始意识到法律文化在法科人才培养中的欠缺,时下大部分高校的法学教育改革,均未能真正意识到法律文化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笔者以期自己的拙见能求教于同仁大家,为所在院校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尽一份绵薄之力。

一、现状分析

法律文化作为与法律相关的物质性、精神性和制度性的全部文化现象,为立法、司法实践提供指导性和方向性的作用。法律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特殊部分,是一个涵盖法律领域的多种现象和因素的、多方面的范畴。[2]法学院校作为法律文化传播和法律人才培养的机构,其传播什么样的法律文化和培养什么样的法律人才,以及如何传播法律文化和培养法律人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主流法律文化所决定的。其间主流法律文化――法治文化的法治化进程和司法改革能否走上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法学教育下的法律人才培养对其影响甚大。但实际上,高校各法学院系特别是独立学院的法学院系在设计法科人才培养计划时,对自身的优劣势了如指掌,与其他高校法学院系相比更能充分运用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分类培养指导精神,更多是立足法律服务市场需求的多层次性,注重专业技能,追求复合应用型法律职业人才培养,鲜少考虑或是引入法律文化。以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法学分院为例[3],主要表现有:

(一)未能有效厘清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

为了适应市场化、社会化的需求,法学分院主张对法学专业人才培养要职业化,将法科教育定位为法律职业教育。为了能贯彻这一教育定位,进一步凸显法律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在对整个法科教育类型进行设计时,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职业技能与理论知识两方面的教育关系处理上,这两类教育的此消彼长,已经让设计者颇感棘手。而对于素质教育,确实存有一定考虑,但是与理论教育、技能教育相比,往往是被置于其后的,甚至是作为被平衡的空间,素质教育在整个法科教育内容上所占的比例很少。诚然,时下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法律职业需求存有脱节,职业化教育确实需要,但只重视职业教育不仅很难培养出高水平、高素质的法律职业人才,还可能因此忽视对学生法律理论的训练,从而降低法学教育内容的理论厚度。

(二)人才培养方案中缺少对法律文化教育的设计

法律文化(法治文化)是由法律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法律认知、法律规范、法律制度、法律体系、法治理想和法律设施等软硬件构成的经历、观念、态度、评价和信仰的总和,是培植社会法治理念,引导人们合法行为的重要载体。[4]法科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使法科学生掌握法律理论体系,还应该具有法治思维、法治理念、法治价值。法学分院在设计法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其素质教育更多是通过通识课程来完成的,而在专业课程中鲜有与之对应的内容。法律文化教育主要集中在法理学、中国法制史、法律逻辑这些课程上。

专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更注重的是课程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更多讲解的是概念、特点、关系比较、规则或制度的具体内容等等。多数的课堂教学,仍然是常规的“一言堂”式,填鸭式的知识灌输现象仍然存在。教师积极从事着结构式、内容式说明,鲜少说明解决问题时的法律思维,所应追求的法律价值,作为法律人在对相关法律事务处理时应该有怎样的操守和伦理道德等。虽然法学分院正在进行学生学业评价性教学改革,但是任课教师对这改革的信心并不强烈,更多的是担心平时分考查比重的增加会极大的影响理论知识的授课进度,担心在课程知识不扎实、不全面的基础上很难组织起有效的、有益的讨论,这样的学业评价成效难遂人意,

二、法律文化引入法科人才培养中的意义

一般而言,法科人才不仅应具有系统的法学基本理论知识,而且还应具有健全的公民人格和良好的道德操守。卓越下的复合型法科人才还应该具备成为法律人的法律意识、法律信仰、法律素质,具有呐喊精神,为权呐喊,为民呐喊,为公平与正义呐喊。因此,将法律文化引入卓越复合型法科人才培养中意义不凡。

(一)法律文化的价值取向一定程度上会左右法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

现今主流法律文化――法治文化,追究正义,倡导正义,通过法律的适用,通过法治建设来实现正义。而对法律的适用也好,对法治建设也罢,都离不开人,都需要有与之匹配的法律职业人才。因此法律文化的价值取向势必会影响高校法学院系的法学教育价值观,左右着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

(二)法律文化是法科人才培养,

不论是静态的法律文化(法律理论、法律制度等),还是动态的法律文化(新观点、新学说、新学派运动等),对其最专门最系统的传承方式就是法学教育中的人才培养。法学教育者是一种人格化了的法律文化,法学教育教学资料是符号化了的法律文化,培养的学生则是法律文化的承载者。整个法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就是教育者将所掌握的法律文化成果传递给受教育者的过程。

(三)法律文化决定了复合型法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

法律文化中的法律观念和法律思想影响着人才培养中施教者与受教者的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培养的专业人才所需具有的智慧、素养、品格等要求直接反映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中。

(四)法律文化影响着专业人才素养的形成,成为社会法治文明进程的助推器

法律文化通过对法学教育的促进,来提高法学专业人才的整体素质和法律素养,而这些具有专业素质和能力的专业人才不仅会传播法律文化,还会通过自身的法律实践和科学研究创造出新的法律文化。法律文化通过对专业人才的促进,继而助推整个社会法治水平的增强,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

三、引入法律文化后欲达到的目标

法学分院意识到复合型法科人才培养意欲达到卓越的培养效果,理应将法律文化引入法学专业人才培养当中。在对法科人才培养时,应以社会主流法律文化――法治文化为先导,以法律文化与法学教育间的良性互动为出发点,以学生为本,以知识为本,以实践为本,立足自身实际,力求对现有复合型法科人才培养进行改革,力争实现以下具体目标。

目标一:以法律文化的核心价值――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模式的确立为蓝本,以双专业交叉模式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层次为出发点,力求在原有法科人才培养目标之上,进一步明晰法科人才成为法律人的基础,即双专业交叉模式的复合型法科人才应具有:1.解决问题;2.法律分析与推理;3.事实调查;4.沟通;5.咨询;6.协商;7.诉讼和非诉讼程序;8.组织与管理法律工作;9.解决道德困境等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目标二:以法律文化价值理念的精髓――保障人权和公民的基本权利,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个体性,以人的权利为出发点和归宿为依据,确立复合型法科人才培养内容为素质教育(由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所形成的逻辑严密的教学体系),职业技能教育(法律职业者所具有的技术理性和判断)和职业道德教育(理解和掌握法律制度背后的法律意识、法律精神、法律价值,形成相应的法治信仰、司法理念、法律思维、法律伦理等)。

目标三:通过目标一与目标二同时带动法学教育者自身的复合型法科人才培养意识与思想认识,以法律文化的主流文化――法治文化为基点,主动进行课程改革和教学手段创新,优化培养手段与方法,建立一支结构合理,具有一定理论或实务背景的师资队伍。

四、法律文化引入下法科人才培养改革的举措

法学分院作为法律文化传播机构之一,对双专业交叉下的复合型法科人才培养应考量法律文化的影响与法律服务市场需求的多层次性,立足自身本科教学的层次,充分整合办学资源,主动适应环境,改革现有复合型法科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夯实复合型的内涵与外延。这样不仅能树立自身特色,还能适应就业市场竞争,增强培养人才的市场竞争力。法学分院在现有的复合型法科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加以改革,具体措施如下。

(一)从法律文化与人的关系出发,改革现有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从而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更能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法律文化中的人形形,法律人仅是其中之一。同为法律人,因其从事领域的不同各有不同侧重,而法学分院的法科教育仅为本科教育,是法科教育中最为基础的教育阶段,并且因为国家教育政策的规定、自身的原因等诸种状况,缺乏延伸本科教育的平台,也就是目前还不具有独立招收法学硕士、专业学位法律硕士的资格,更不用说法学博士这样的长远发展平台。鉴于此,欲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具有职场竞争力,便需注意复合型法科人才应该具有不同法律服务层次共同需求的通识性基础专业技能,也就是在法律文化的引入下,进一步加强“会说”与“会写”这两大专业基本技能在双专业交叉中的融合培养。如此一来,不仅能使法学分院的法学教育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而且能进一步满足社会多元化法学人才的需要,能够打造出契合社会需求的“差别产品”,能进一步拓展法学分院法学专业的发展空间。

(二)进一步修正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对复合型法科人才的培养应符合法律文化的要求

法学教育既要用现有的法律文化来培养法律人才,又要打造出符合法律文化要求,契合社会需求的“产品”,因此需制订符合自身特色又不同于一本法科教育与高职高专法学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法学分院拟对现有复合型法科人才培养方案予以修改,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培养内容――素质教育、职业技能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并对素质教育、职业技能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予以合理的比例分配,构建卓越下的复合型法科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充分运用第一、第二和第三课堂平台,积极拓展法学学生法律职业素养与技能培养的渠道。增设实用性强的选修课,结合社会行业需求开设相关的具有行业特色的实用课程。

(三)创新教学方法,形成法律文化新的生长点

法学教育不仅要适应法律文化,而且还要创造法律文化,尊重重视思索的法治文化教育理念。同时,结合自身法科学生的特点,创新教学方法,探究互动性教学,一改以往法律辞典式教学方法,把法律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发展、提升的过程。尊重学生的独立性,让学生学会动手、动脑和动心,以此培养学生的行为技能、认知技能和情感技能。教学双方在互动过程中能进一步激发彼此的主动性和探索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形成法律文化新的生长点。

(四)多元化师资队伍的搭建,进一步提升人格化的法律文化

现有法学教育师资力量,从整体上来说,相对较为薄弱,尤其缺乏实务型和理论与实务兼备的师资力量。教师作为人格化的法律文化,自身的素养直接关系到法律文化的传播与人才培养质量,因此需要搭建一支多元化的师资队伍以满足法学教育的需要。应在现有理论型教师基础上,一方面鼓励理论型教师多参加法学实践,提高自身实践教学能力,丰富自身的社会阅历;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独立学院教学管理的灵活性,以确保师资队伍能迎合实用型法律职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五)通过评估提升法学教育质量,推进法律文化发展

通过各项教学活动的开展,实施有侧重的评估活动,建立系统科学的法学教育评估系统。实现教育过程与评估过程的有机统一,突出法学教育的优势与特色,更为有效的培育法学师生创新、质疑、反思等综合能力,实现法律文化的代际传递,从而促进人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

[注释]

[1]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法学分院的“双专业交叉模式”指的是在新生入学时便将法学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而直接设置一个单独的教学行政班,根据这种交叉融合设置相对应的独立课程体系进行培养,四年修满规定学分获得法学本科学历和学士学位,同时颁发第二课程证书。现有的试点分别为“法学+汉语言文学”、“法学+工商管理”。

[2]孙国华。2013(1).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