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建设与企业发展深度融合走出股份制商贸企业党建工作的新路子
(2009年11月)
长春欧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
长春欧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大型综合性现代商业集团。截至2008年末,集团公司总资产达27.75亿元,年销售额121.3亿元,年利税2.61亿元,年销售在全国重点大型零售企业销售排名中列第6位,并连续9年实现了销售、利润持续增长,摘得了沪深两市上市50多家商业类上市公司“持续增长能力最强公司”的桂冠。多年来,公司始终高度重视加强党的建设,把抓党建作为实现企业跨越发展的根本保证,用创新的理念谋划发展,用完善的机制发挥作用,用人本的思想经营企业,用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心,不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实效性,做到了党的建设与企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一、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积极参与重大问题决策
一是在企业发展战略上把关定向。在80年代中期,面对企业规模不大、实力不强、空间有限、效益难增的不利因素,公司党委提出了企业长远发展的小、中、大“三星战略”。即在长春以繁华商业区为中心,以区域商业中心为两翼布点,站稳长春市场的“小三星”;以长春为腹地,南进北拓,辐射国内的“中三星”;以国内为根基,以东欧、东南亚为两翼,渗透国际市场的“大三星”。围绕实现这一发展战略,公司党委一方面通过党委会、支部会、员工大会等形式进行宣讲,使全员上下明晰企业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增强了信心和干劲;另一方面,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使员工充分认识企业发展的紧迫性,激发他们的创业欲望和进取精神。经过20多年的励精图治,“三星战略”取得了实质性突破。集团公司布点四省九市的30多家门店,把发展触角拓展到东北,辐射到华北,企业长远发展有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在企业重大决策上统一意志。在建店之初,公司党委就认识到,国企发展必须解决体制上的问题,体制活,企业就活。我们第一个在长春市实施国有商业企业股份制改造并成功上市。大胆改革,首开兼并先河。在并购长春燃料一公司,建设欧亚卖场时,内部意见很不一致。很多人认为背了包袱,做了亏本买卖。公司党委认真调研,坚定地支持这一决策,还组织员工反复讨论,宣讲国内外成功案例,逐步统一了大家的认识。现在,欧亚卖场已成为单体规模世界最大的商业摩尔,是公司效益增长的一大亮点。我们还统一思想,抢抓机遇,先后收购、重组了长春朝鲜族百货商店、长春秋林公司、长春橡胶八厂、长春电影机械厂、长春中兴大厦、沈阳联营公司、山东济南大观园等省内外30多家企业,实现了企业的快速扩张发展。
三是构建党政协调、管人治事统一的决策体制。为从根本上保证党对企业的政治领导,我们从三个层面构筑保障体制。集团领导班子实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制度,形成高端决策一体化领导机制;二级公司实行“党政一肩挑,上下挂双职”的领导体制,党委书记兼任总经理,配备专职党委副书记,实现了党政工作的协调一致;基层商场领导实行“一岗双责、两位一体”制度,商场党支部书记兼任经理,既负责抓党务工作,又直接参与经营活动,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同时,我们又进一步健全完善了党政主要领导重大决策事前沟通等一系列领导制度,有效保证了党组织对重大决策的参与。
二、创新党建工作机制,不断增强服务企业发展的能力
一是强化企业党建工作运行机制。公司党委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党建工作、党员管理等规章制度,形成了比较规范的党建工作制度体系。如公司各层管理人员的任免,既不是主要领导指定,也不是班子内部研究决定,而是由制度确定。按照企业干部管理的相关规定,建立了竞争选任机制,按照职级设定和管理权限实施干部分级管理,并严格执行任前考察、任前公示、定期考核等管理程序,树立了良好的用人导向。目前,一批六十年代出生,经过多个岗位锻炼,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的青年干部,已在集团二级企业担当一把手。
二是健全企业党建工作激励机制。公司党委既把党员作为“政治人”要求他们践行党的宗旨,无私奉献,也把他们当作“经济人”,让他们在做贡献的同时,获得相应的奖励,以进一步激活党建工作。为此,公司党委出台了《关于优秀共产党员标兵奖励的暂行规定》,对被企业、市、省和国家评为优秀共产党员的,给予免试提升、优先提职晋级和奖金鼓励等不同奖励。目前,已有90多名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受到表彰奖励,公司拿出奖励资金50多万元,激发了党员爱岗敬业、创先争优的热情。党员光荣、党员“吃香”、做党务工作可敬,在欧亚早已蔚然成风。
三是完善企业党建工作监督机制。公司党委要求党员干部“嘴不馋、心不贪、身不懒,不当假冒伪劣的共产党员,给自己留下说话的权力”。我们不断完善机制,制定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度、年度述职述廉制度、定期民主测评制度及企务公开民主议事制度。在基建投资、奖金分配、人员招聘录用、职称职位晋升等敏感事项上实行全过程、全方位公开。近年来,企业重大建设项目不断,都实行了公开招标,不但节省了投资,还有效地防范了党员干部违法违规。针对行业特点,公司党委还主动清理了个别中层干部的“影子柜台”,维护了企业和员工的利益,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
三、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主动发展维护员工的根本利益
公司党委认为,在企业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发展维护员工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组织先进性的具体体现,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标准,用人本的思想经营企业,形成员工与企业互为共赢的发展机制,实现发展为了员工,发展依靠员工,发展成果让员工共享。
一是坚持“三个不变”、“两轮齐转”,确保员工主人翁地位不动摇。在企业改制之初,面对员工的困惑,公司党委就明确党对企业的政治领导地位不变,职工的主人翁地位不变,职工参与民主管理的权力不变。企业改为股份制后,如何处理好股东权益和员工权益的关系,是公司党委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把职工代表大会作为独立的一章写进企业章程,明确了职代会的法律地位,确立了股东大会和职工代表大会“两会并存、两轮齐转”的原则,避免了职代会被虚置或取代。并建立了职工董事和职工监事制度,畅通了员工表达意见、反映诉求的渠道,从制度上保证了职工群众的主人翁地位。
二是实施“千百万工程”,使企业发展成果惠及广大员工。公司党委依托相继建立的“员工持股会”、“员工基金会”、“员工产权会”等载体,使职工成为企业股东,实现“百人千万,千人百万”的发展目标,不但激发了员工的创业热情,增强了参与企业管理、关心企业发展的自觉性,还形成了企业得到发展,员工得到实惠,国有资产得到增值的合理利益分配机制,为员工致富创造了条件。
三是把被兼并企业的职工作为发展重要资源,变减员下岗为发展增岗。公司党委将兼并企业的职工作为宝贵的人力资源,通过创办企业和新的经营项目及持续、超前的员工培训,变减员下岗为发展增岗。同时通过“员工同乐”、“员工同游”、“员工同庆”、“员工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形成了融洽、融合、和谐的企业文化氛围。二十多年来,我们先后兼并了30多户困难企业,安置被收购、兼并企业职工近5000人,直接提供就业岗位5万个,间接安置就业人员近30万人。在08年建立7家门店基础上,09年截止目前,我们又新开6家门店,提供就业岗位万余个,企业发展有了更广阔的平台。
四、依靠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培育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司党委把党建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使党组织成为培育企业文化的组织者、引领者和实践者。
一是依赖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引领企业文化的孕育和形成。企业文化的孕育和形成离不开正面教育。在收购亏损企业、建设新的门店过程中,党委一班人都深入到员工中释疑解惑,以入情入理的思想工作和创业文化教育,使企业每一次规模扩张,都成为一次创业文化培育和涵养的过程。公司党委经常进行“诚信没有弹性空间,商誉高于一切”的主题教育,提出了具有中国商业行业特色的“合法经营、合格质量、合理价格、合情服务、合适管理”的“五合”经营准则,使诚信成为欧亚企业发展的生命线。
二是依托有效的党内活动载体带动优秀企业文化的发展。公司党委紧紧围绕企业经营发展的需要,坚持不懈地开展每名党员要当一盏灯,照亮周边人;每名党员要当一面旗,引领周边人;每名党员要当一个火车头,带动周边人“三个一”主题实践活动。在欧亚,党员责任区、党员联系点、党员先锋岗、党员服务队遍布各个门店,广大党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了敬业奉献、争创一流的文化理念,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骨干和中坚。
三是依靠模范党员的表率作用提升企业文化的内涵。在公司优秀文化形成过程中,我们注重发挥班子成员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表率作用,想事干事,不贪不占,以优秀共产党员的风范,去感染和带动全体干部和员工,树立企业的正风正气,引领独具欧亚特色的企业文化的形成。公司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等百余项荣誉称号。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1、你是怎样认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的?
2、在实际教学中,你是怎样做的?
3、据你了解,你校在这项工作中做了哪些工作?
1、充分利用交互式白板,请专家培训,使每位教师都能较熟练的使用电子白板上课让现代教育技术将逐步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不可或缺的工具。
2、征集教师原创教学课件,并在备课组内交流使用。在此基础上学校开始建设第十中学教学课件数据库。
3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程度作为构建新的教学模式的重要标准。
4、对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你有什么困难和建议?
一是现有的课件资源少,即使有也存在不符合自已教学实际的问题; 二是自已开发课件素材少,同时还缺少时间。不好保证质量。三是在硬件上应该给每位任课教师配备笔记本电脑,这样能更方便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及收集素材。
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一、专家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一)教育信息化的意义
是要 “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变革与创新”,所以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宏伟目标不可或缺的动力与支撑”。这种动力与支撑体现在三个方面: ⑴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从而促进教育公平; ⑵能有效提高教育质量和建设学习型社会;
⑶能在创新教育模式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方面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
(二)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手段、途径和方法
手段是指,要充分利用和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途径、方法则是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建立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持和战略研究体系,具体包括五项内容: ⑴建设若干教育信息化技术与装备研究和成果转化基地。⑵开展新技术教育应用的试验研究,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教育信息化关键技术与装备。⑶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规律,深入研究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模式。⑷通过信息化试验区与试点校的集成创新,提供系统解决方案,促进信息技术、装备与教育的融合。⑸建设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机构,跟踪、分析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与趋势,评估教育信息化进展,提出发展战略与政策建议,为教育信息化决策提供咨询与参考。
既然用“深度融合”观念取代“整合”观念的目的是想要找到一种真正有效的、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途径方法——也就是能真正触及到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而不是只用于改进教学手段、方法这类“渐进式修修补补”)的途径方法,可见“深度融合”观念和传统“整合”观念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前者要在运用技术改善“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实现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而后者则只是停留在运用技术去改善“教与学环境”或“教与学方式”的较低层面上,从来不敢去触动(或根本没有想到要去触动)更深层次的“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问题。
由于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众所周知,这也是除远程教育以外,各级各类教育的主阵地),所以,“课堂教学”应该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既然“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那么“课堂教学结构” 自然就应当是“学校教育系统的主要结构”;既然“课堂教学结构”是“学校教育系统的主要结构”,那么,实现了“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 自然就等同于实现了学校教育系统最主要的“结构性变革”,这应是合乎逻辑的结论。
“ 学校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 的确切内涵就是要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根本变革。众所周知,所谓课堂教学结构就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这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教学结构的变革不是抽象的、空洞的,它要实际体现在课堂教学系统四个要素地位和作用的改变上,也就是:教师要由课堂教学的主宰和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良好情操的培育者; 学生要由知识灌输的对象和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和情感体验与培育的主体;教学内容要由只是依赖一本教材,转变为以教材为主、并有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例如学科专题网站、资源库、光盘等)相配合;教学媒体要由只是辅助教师突破重点、难点的形象化教学工具,转变为既是辅助教的工具,又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协作交流工具与情感体验与内化的工具。
多年来国内外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经验告诉我们: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若不紧紧抓住“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结构和构建新型课堂教学结构”这个中心,是不会有成效的,是要付出代价的。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不能只是停留在运用技术去改善“教与学环境”或“教与学方式”的较低层面上,而必须在运用技术改善“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实现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也就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构建出新型的‘主导—主体相结合’课堂教学结构”。这正是《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之所以提出、并倡导“信息技术要与教育深度融合”这一全新观念与做法的基本出发点,也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本质与确切内涵所在。
二、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理解
经过10余年的实践与总结,中国政府提出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这一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理念。
(一)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要实现这一根本目的,仅仅拥有先进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用一些信息技术手段是不够的。当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育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新的技术和手段的运用上,而且对教育的发展带来更新的理念和动力,使教育内容、方法和模式发生深刻变革。因此,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在于要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运用信息技术逐步改变原有的教育教学过程与模式,实现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向以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并根据社会发展和学习者的需求,在全国乃至世界的范围内选择最优质的教育资源,进一步突破传统教学活动的时空限制,提升教育教学的效率与质量。这一变革的过程就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过程,只有融合才能体现出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作用,这才是教育信息化的本质。
(二)“融合”不是一般的技术应用,而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相互促进
一方面,信息技术要进入教育教学过程,改变教育教学模式,形成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要实践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模式,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信息技术提供支撑,同时也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何克抗教授提出:以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只从改变“教与学环境”或改变“教与学方式”的角度(最多也只是同时从改变“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角度)去强调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只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改进教学手段、方法这类“渐进式的修修补补”上,还没有触及到教育的结构性变革。他认为要让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自觉地认识到:不能只是停留在运用技术去改善“教与学环境”或“教与学方式”的较低层面上,而必须在运用技术改善“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实现教育的结构性变革—也就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构建出新型的‘主导一主体相结合’课堂教学结构”。这正是《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之所以提出、并倡导“信息技术要与教育深度融合”这一全新观念与做法的基本出发点,也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本质与确切内涵所在。
三、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基本思路
在总结过去的经验时发现,推动教育信息化不能简单地搞硬件驱动,而忽视课堂教学应用,这种方式做起来相对容易,但难以持久,并且效果也是会大打折扣的。我国教育部公开表示的基本思路就是采取应用驱动,一是要着眼于解决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在教与学的主战场中开展应用。这种应用应该是师生广泛参与的日常教与学的活动,应该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应该是对即有教学方法的改造与提升。二是要在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出新的应用、实现新的应用。也就是要从教育教学的目标要求和学习者的需求出发,以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为目标来安排教育信息化工作。只有聚焦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尤其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为学习者提供高质量的学习体验,才能找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点,才能真正体现融合对于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强大支撑作用。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是永无止境的,技术的不断创新会给应用提供新的动力和条件,教育的需求和发展也会给信息技术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特别是在课堂日常教学中的应用,使学习者学习方式便捷化、学习支持个性化,从而获得高质量的学习结果,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方向和本质,而且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是教育信息化的希望所在。
中国政府确定的“十二五”期间“三通两平台”的核心目标与任务,都是按照应用驱动的基本思路提出的。除“宽带网络校校通”属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范畴,“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都是从不同侧面强调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班班通”强调的是数字优质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与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深入普遍应用。他们提出了以建设“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三种形式推进“班班通”。“人人通”就是利用云技术为学习者提供的网络服务空间与环境,努力使每个学生或教师都可以拥有一个网络上的个人管理平台,逐步实现课 内、课外的教学、学习与交流功能。“人人通”是面向教育信息化未来的发展方向,强调以网络为载体,着重探索信息时代教学模式、学习方式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的新模式。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二级培训
思南县田秋小学:李勇凤
10月10日至10月14日,我有幸参加了2017贵州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专题培训,为期5天的培训使我受益匪浅,现在,我将与大家分享我的学习所得。
一、头脑风暴
21世纪,人类面临从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急遽转变,知识传播的速度和容量都在以几何数字递增。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使得知识不再以单一的文本形式来传递,而是融入了声音、图片、影像等多种媒体,知识内容的丰富与传递形式的多样不仅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引发了一场世界范围的跨世纪教育改革和学习革命。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教育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让课堂由封闭走向开放,让学生乐于学习,学习更主动,去探究未知领域的奥秘。教师首先在教学技术上武装自己,不断学习,提高自己对信息的处理能力,与所教学科有效整合,优化课堂。
二、整合的基本概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可以分为“大整合论”和“小整合论”两种。
“大整合论”所理解的课程是一个较大的概念。这种观点主要是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微课、MOOC、翻转课堂
微课又名“微课程”,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
慕课是一种参与者和课程资源都分散在网络上的课程,只有在课程是开放的、参与者达到一定规模的情况下这种学习形式才会更有效。
翻转课堂就是在正式的学习中,学生在课前利用教室分发的数字材料,音视频、电子材料等自主的学习课程,接着在课堂上参与同伴和教师的互动活动,解疑、解惑、探究等,并完成练习的一种教学形态。
“小整合论”
1、什么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
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与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
——陈至立 部长
将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以及情感激励工具并全面整合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
——余胜泉博士
三、教学模式的基本概念
教学模式俗称大方法。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且是从教学原理、教学内容、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教学过程直至教学组织形式的整体、系统的操作样式,这种操作样式是加以理论化的
四、整合的模式与案例分析
语文、数学
五、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的实施
1、注意结合各门学科的特点,建构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每位教师都应结合各自的学科特点去建构既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又能较好地体现新型教学结构要求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方式。
新型教学模式。所以模式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不应将其简单化。但是若从最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角度考虑,则有两种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即“研究性”学习模式和“协作式”学习模式。
2、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与学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相整合,是为了实现彻底改革传统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促进大批创新人才成长的目标,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相整合的过程决不仅仅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过程,它必将伴随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3、高度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没有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就谈不上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收知识的状态就难以改变,创新人才的培养也就落空。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并非要求所有教师都去开发多媒体素材或课件,而是要求广大教师努力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因特网上的已有资源。在确实找不到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的情况下,才有必要由教师自己去进行开发。
4、注意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最理想的办法是将“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的“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理论;这种理论正好能适应“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要求。在运用这种理论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并要把这一观念牢牢地、自始至终地贯彻到课程整合的整个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之中。
5、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整合。为了推进我国教育的深化改革,必须明确认清教学过程的本质,在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把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应该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这一中心来进行,不能把“整合”变成技术与教学的简单“叠加”,那是没有意义的。要求教师密切注意教学环境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的地位与作用,看看通过自己将要进行的“整合”,能否使各个要素的地位与作用和传统教学过程相比发生某些改变,改变的程度有多大,哪些要素将会改变,哪些还没有,原因在哪里,只有紧紧围绕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通过最终教学设计所建构的教学模式能较好地体现新型教学结构的要求,这样的整合才是有意义的。
学校教育信息化环境,既是教师整合学科教学的殿堂,也是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园地。整合过程中教与学的核心问题是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事实告诉我们,学习化社会的产生和发展从信息技术应用平台开始;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程整合模式,将成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阶段总结
随着“微时代”的来临,“微课程”作为20世纪末的新生事物,以不可抵挡之势来到了我们身边,我校的工作内容也顺应时代的发展,悄然发生着变化。自上学期认识“微课”、制作“微视频”、使用“微视频”之后,这种用时短,知识点集中,表达简洁生动,形式新颖的教学形式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有了依托和凭借,让不同程度的学生,特别是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有了重复学习的机会。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更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效地提升教学效果,这学期,我校又开展了“翻转课堂”的探索与研究。我校教师认真参加培训学习,积极查找资料,内化吸收,并与同组老师交流讨论,提高认识与实践能力。现就本学期的翻转课堂及微课总结如下:
一、转变观念,积极接收新鲜事物。
了解到翻转课堂是将传统课堂的授课搬至课外,通过老师创建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回到课堂师生面对面交流,将课堂时间用于小组解决问题,并让学生对课前学习的内容开展深层次讨论。翻转课堂有效地提升了教学效果,更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们翻转的形式多样,课前翻、课内翻或是课后翻,都遵从教学目标,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而不是为“翻”而翻。自主学习单的精心设计,微课知识点的选择和微视频的制作是实现有效翻转的前提。
二、精心选题,实现有效翻转。
通过微视频的方法指导,让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再拿到课堂上讨论,提升理解。在课堂上展示,拉近了学生与微视频的距离,让师生共同感受翻转课堂的魅力,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再通过展示交流,指导学生运用到课后作业中,实现课后翻转,有效地突破了学习难点,读写练都在课内完成,更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通过课前翻、课内翻、课后翻与微视频自然结合,不同程度的学生课前根据自己的接受能力,一次或多次观看微视频,有充分的时间自学相关内容,还可以与同学进行交流,与老师进行沟通,实实在在完成学习目标,实现了相对个性化的教育。也正是因为课前充分有效地自主学习,他们在课堂上的互动更为积极,更为高效,教师也就有机会指导学生完成读写方面的拓展训练,让学生有机会在具体环境中应用所学内容,学生们在交流时彼此帮助,互相学习,协作能力得到同步培养。
通过学习,教师们对翻转课的具体操作、运用的形式有了更直观的认识。相对于过去手把手的指导更方便,高效,对教材的处理紧扣课标,练习设计可操作性强。将翻转设计与教学内容巧妙融合,努力实现学生更加个性化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