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离是春秋时期晋国人,在晋文公执政时期他担任理官,也就是掌管刑罚的最高长官。
李离断案,一向都是细致入微,极其认真,所以他经手的案子从无差错。可是有一天,李离在查阅过去的案卷时,竟发现了一起错杀的冤案,他感到惊骇不已,惭愧万分。他让手下人将自己捆绑起来,送到晋文公那里,请求晋文公将自己处死。
晋文公对李离这种严于律己的行为十分赞赏,也为他的诚心实意所感动。晋文公不但没有怪罪李离,还亲自为他解开身上的绳索。
晋文公劝李离说;这件案子是下面搞错的,并不是你的罪过。我怎么能怪罪于你呢?
可是李离依然长跪不起,他坚持说:臣下的官职最高,从没把自己的权力让给下属;平时享受的俸禄也最多,也并没有把俸禄分给下属。今天我有了过错,怎么可以把责任推给下面的人呢?现在出了错案,我理当承担罪责。还是请大王将我处死吧!
晋文公有些不高兴了,说:你认为下属出了问题,责任在你这个上司的身上。如果照你的逻辑去推断,那不连我也该有罪了吗?
李离回答说:我是掌管刑罚的最高长官,国家法律早有规定:判错刑者服刑,杀错人者要被杀。大王信任我,将执行国家刑罚的重任交给了我,而我却没能深入调查,明断真伪,以致于造成了错杀无辜的冤案,按法律我应受到处置,因此处死我是理所当然!
说完,李离猛地从卫士手里夺过宝剑,使尽力气朝自己挥去,顿时鲜血迸溅,气绝身亡。 晋文公阻拦不及,好长时间都唏嘘不已。
李离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法律的尊严,司马迁在《史记》中点评道:李离伏剑,为法而然 。
小编推荐
大亨戒烟通用例子
事例内容
美国石油大亨保罗;盖蒂嗜烟成性,烟瘾一来,就抵挡不住。
有一次他在一个小城的旅馆过夜,凌晨两点钟从梦中醒来,想抽根烟,不料烟盒是空的。而此时旅馆内卖烟的地方早已经关门,唯一能买到香烟的地方是一公里外的火车站。
外面下着雨,盖蒂穿上衣服,拿上雨衣,准备出门。在走到门口时,他问自己:我这是在干什么?
他站在门口寻思,我是一个相当成功的商人,一个能克服许多困难,战胜众多对手的人,现在竟然在凌晨冒雨出去,仅仅为了得到一根香烟,我怎能让一根烟主宰了自己呢?
这一反思,他心灵受到震动。于是便重新上床睡觉。奇怪的是,这一次没烟抽的盖蒂竟然很快入睡了。
更重要的是,在经历了这件事以后,他突然觉得戒烟并不是一件难事,很快就戒掉了烟。
盖蒂把戒烟成功称为人生中最重大的一次胜利,理由是他第一次战胜了自己。以后在商场上,遇到多大的困难,盖蒂从不屈服。一个能战胜自己的人还有什么不可战胜呢?
盖蒂的生意越来越好,后来甚至成为了六十年代的世界首富。而且他身体也格外好,八十多岁还能通宵加班。
抱薪救火通用例子
事例内容战国时,魏国接连受到秦国的侵略,几次割地求和,失去了许多城池,先后损失了20多万士兵。
魏国大将段干子被秦军强大的攻势吓破了胆,建议魏王把南阳割给秦国,以求得和平。魏王眼见都城大梁难保,只得采纳了他的建议,向入侵者再一次屈膝求和。
当时有个叫苏代的,他是主张合纵抗秦的苏秦的弟弟。苏代坚决不赞成割地求和的投降政策。他对魏王说:秦王贪得无厌,你想用领土换取和平,依我看求得的是片刻之安。只要你的土地没被割光,他就会不断提出新的领土要求。这好比抱着柴草去救火(抱薪救火),火遇柴草,会越烧越旺,只要柴草还有,火就熄灭不了。
尽管苏代讲得头头是道,但是胆小的魏王只顾眼前的太平,一味地委屈求和,根本不听苏代的话,还是依大臣们的意见把魏国大片土地割让给秦国。到公元前225年,果然秦军又向魏国大举进攻,包围了国都大梁,掘开黄河大堤让洪水淹没了大梁城,魏国终于被秦国灭掉了。
郭伋守信通用例子
事例内容
汉代光武帝时期,有一位官员叫郭伋。他为人十分讲究信用,颇受当时人们的称赞。《后汉书》中记载了关于他的这样一则故事:
郭伋在并州任职时外出巡视,途经美稷县,当地的孩子们闻讯后,自发地聚集到一起欢迎他。
郭伋问:孩子们为什么而来?孩子们回答说:听说使君来到,很高兴,所以来欢迎。郭伋致谢。
等到事情办完,孩子们又送到城郭外,并问:使君哪一天能回来? 郭伋立即让随从计算返程的日期,并告诉了他们。
然而,由于事情办得十分顺利,返回美稷县的日子比预期早了一天。但为了不失信于孩子们,郭伋下令在县城外的野亭露宿一晚,等到预定日期才进城。
无法成功的试验通用例子
事例内容
为了检验人性,一个人带着一个小瓶子和3块细线系着的小石头,到世界各国找小孩子们做试验。结果走遍大半个地球,试验没有一次成功。
试验规则是:每个小朋友牵一块石头,这块石头就代表他们自己,3块小石头都放到瓶子里,瓶子代表一个很危险的地方,而且瓶口直径只能容纳一块石头通过。游戏开始后,大家要赶紧逃生。
一个简单的试验,大半个地球谁都没有成功,因为孩子们都急着逃命,都挤在瓶口,最后谁也逃不出来。
华佗对症下药通用例子
事例内容
华佗是东汉末年有名的神医。
有一天,府吏倪寻和商人李延病了,一齐到华佗那儿看病。两人的感觉相同,都是头很疼,全身发热。
华佗仔细诊断,给他们开了完全不同的药。给倪寻开的是泻药,给李延开的是发汗的药。他俩感到有些奇怪,心想:我俩病情一模一样,吃的药为什么完全不同?是不是华佗徒有虚名啊?
华佗看出了他们的疑问,问道:生病前你们都做了什么?
倪寻回忆说:我昨天赴宴回来,就感到有点不舒服,今天就头疼发烧了。
我好像是昨天没盖好被子受凉了。李延答道。
那就对了。华佗解释,倪寻是因为饮食不对,内部积食引起的头疼发热,应该通肠胃;而李延是因为外感风寒引起的感冒发烧,应该发汗。病情表面看起来差不多,但起因和机理不一样,治疗的办法理应不一样才对啊!
倪李二人觉得华佗说的非常有道理,回去吃下不同的药,两人的病第二天就好了。
后人用对症下药这一成语比喻针对不同的情况,要用不同的方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