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六年制小学数学北师大版第十册第五单元《分数混合运算(三)》
教材分析:
《分数混合运算(三)》属于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数与代数》领域在本学段的要求是:学生将进一步学习整数、分数、小数和百分数及其有关运算,进一步发展数感,初步了解负数和方程;开始借助计算器进行复杂计算和探索数学问题;获得解决现实生活中简单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应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避免复杂的运算,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避免对应用题进行机械的程式化训练。
本节教材通过问题情景让学生应用分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计算法则来解决较简单的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解决这类问题的策略和体会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及乘法运算律在分数混合运算中的应用
学情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混合运算(一)(二)》的基础上开始学习的,学生已经基本上掌握了较复杂的分数问题的解决方法,能利用线段图来分析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将在课堂上复习旧知接触新知识的时候,感到学习新知的必要性,并会引起他们认知上的冲突,学生就会借助生活中较为丰富的经验和体会,主动在探索活动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掌握好这部分内容,能为他们进一步探究分数混合运算打下良好的基础。基于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
1、利用方程解决与分数运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2、结合具体情境,发展估算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主动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利用方程解决与分数运算有关的实际问题。通过画线段图解决问题,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难点: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和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
教学准备:教具:课件 学具:学生搜集到生活中的关于"节约"的资料。
二、说教法、学法:
本节教材通过问题情景让学生应用分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计算法则来解决较简单的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解决这类问题的策略和体会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及乘法运算律在分数混合运算中的应用
三、说教学程序:
(一)情境导入,引旧突新。
情境谈话:同学们,十七大的召开使我们看到了国家的进步发展,同时也看到了国家在又好又快的发展的同时倡导大力建设节约型社会。对于我们小学生能做些什么呢?(引导学生进入熟悉的生活的节约情境中来。)我们共同来看看小刚家是怎么做的。
(电脑出示)小刚家八月份用水14吨,九月份比八月份节约了1/7,九月份用水多少吨?引导学生画图帮助解决(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很容易会解决出这一问题。)
(二)创设探索空间,发现解题路径。
1、搭建探索数学问题的平台(自己思考)
出示例题:如果条件和问题交换一下位置,你能知道,八月份用水量吗?
小刚家九月份用水12吨,比八月份节约了1/7,八月份用水多少吨?
(1)引导估算。引导学生估算时提示学生简单地说出估算的依据。
(2)引导学生发现,数量关系没有变,只是未知数发生了变化,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即可把未知条件用字母x来表示。
2.鼓励学生探索和交流,让学生充分经历运用数量关系式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迁移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探索数学规律的能力
组织小组讨论交流,通过交流使学生看到不同的数量关系列出的不同方程。培养了学生解题多样化的能力,同时也强化了乘法分配律在解答实际问题的作用。
3.全班汇报交流。
教师进行鼓励性评价,并引导学生在数学语言的叙述中,强化数学迁移的理念,提高探索能力。
引导学生评价,学生除了会把未知数带入原方程理解,还要引导学生用前面估算的结果进行检验。强化学生的估算意识。
(三)碰撞平台,质疑创新
教师鼓励质疑并引导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地方或意见观点不同方法。
(四)搭建应用平台,增强应用意识,体现数学价值。
继续以课前的情境为载体,分别以:
1、基本练、(1)提高计算能力解决更多的生活问题;完成课后练一练第一题和第四题,任选两题。(2)巩固新知完成练一练第二题为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2、综合练。以生活中的节约小窍门为情境设计练习题
(1)"节约用水"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峰峰家从自家的马桶水箱做起,在水箱中放入了一块砖头,.原来马桶的水箱每次用水是50立方分米,现在比原来节约了1/3,你知道放入多大的砖头吗?
(2)空调控温节电窍门。
教室空调设置28度用电10千瓦/小时,如果控温正负一度可节电2/5.现在设置26度。可节电多少?
3、发展练。业界人士预测,20xx年将成为中国的电子机票年。 国际航空运输协会日前大胆地制定了一个时间表:今年电子机票要占有1/2的市场,20xx年争取实现4/5,而20xx年底,将完全实现电子机票。电子机票正对传统的纸张机票进行一次深刻的变革。那么电子机票究竟可以节约多少呢?
某航空公司20xx年电子机票的成本为17.52亿元,比纸制机票节约了31/250. 从你的数学信息资料中你还能解决哪些问题。
(五)学生小结,升华情感。 谈谈本课的收获。
四、说教学反思:
首先我对教材进行反思,这一节课的内容,包括三方面:一、用方程解决分数运算的实际问题;二、分数混合运算式题;三、解方程。本节课讲第一节课时用方程解决分数运算的实际问题。要突破的难点就是从有分数的句子入手,利用线段图找到基本的等量关系,一定要理解"比八月份节约了1/7"是和谁比?是谁的1/7呢?利用线段图来理解。教材前后呼应,先估算,最后进行检验。
第二从学生方面反思,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对反叙问题认识上的难度,应充分利用线段图来分析问题,降低认识上的难度。从线段图上看出来,九月份比八月节约1/7,就是八月份的6/7,也就是八月份的(1-1/7),再来找出等量关系式就容易多了。应让学生充分的说一说有分数句子的意思。这样才能扎实的掌握这类问题的方法。这节课实施开放性教学,我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了学生的主动学习上,而忽视了对学生参与学习的深度上的把握,而没有让学生研究到一定的深度。
小编推荐
教案:颐和园说课稿1篇
我们在闲暇时也会去看一些范文的,这些优秀的范文能我们学到很多的东西,阅读范文可以提高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和想象力。经常阅读范文能提升我们的写作能力,那么,优秀范文的优秀模板有哪些呢?下面是76范文网(fw76.com)小编为大家特整理的“教案:颐和园说课稿1篇”,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材分析:颐和园是人教课标版第七册第五单元“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的一篇课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作者按照游览顺序,用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秀丽的景色,让学生领略颐和园的无穷魅力,为祖国有这样的历史文化感到骄傲和自豪。
设计创意:整堂课创设旅游情境,让学生当小导游结合课文内容进行介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达到深入理解课文的目的,为本单元的习作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作者的游览顺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抓住景物的特点。
3、通过学习,能当好小导游把景物特点介绍清楚,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方法与过程目标:
1、能在课文中找到作者移步换景的句子。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自学课文的相关段落。
3、能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写一篇游览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学会欣赏颐和园的美景,受到美的熏陶。
2、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中优美的语言,激发学生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熏陶。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老师相信你们一定都认真地预习了颐和园这篇课文,谁能说说这篇课文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这么美的景色,你们想去看一看吗?(出示课件)
2、我们看到的颐和园很美,作者写得也很美,这节课,我们还要比一比谁能当好小导游,把颐和园介绍得更美,有兴趣吗?可是,要当好一个称职的小导游并不容易,要求同学们一定要认真地去学习这篇课文,只有学懂了,才能做个好导游。比一比,看哪些同学能做一个合格的小导游。
二、初读课文,理清顺序。
1、配乐范读,创设情境。
提出要求:你如果要当好小导游,就一定要认真听,仔细看,想一想作者到过颐和园的哪些地方?
2、指名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过渡;刚才不少同学表现得不错,弄清了作者的浏览顺序,是个初步称职的小导游,不过,还有更难的考验在等着你们呢?有信心吗?
3、分清段落,找出作者浏览时地点转移的句子。
a、启发:小导游们,你们是从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得知作者的游览顺序的呢?请你把笔拿出来,用横线在书上作上记号。
b、抽生回答。
c、小结:同学们真聪明,找得非常准,这些句子在自然段的开头点明了游览地点的变换,说清了游览顺序。
三、重点学习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1、激趣:小导游们,我们先介绍长廊可以吗?
2、抽生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边听边想:作者介绍了长廊的什么特点?
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4、你是从哪些地方知道长廊很长的?用笔作上记号。
5、哪些句子在写长廊的画和花的呢?
6、“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说明了什么?
7、美读课文第二自然段,通过读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8、抽生上台当小导游。
提醒学生应该怎样去介绍,学生上台介绍时出示长廊的课件。
四、自学课文后面的内容,选择其中的一个景点进行介绍。
1、过渡激趣:你能把后面的介绍好吗?
2、总结学法。
3、学生自学。
4、小组汇报。
5、抽代表汇报。
(学生上台介绍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出示相应的课件,有没有听懂的可以提问)
6、学生当小导游介绍时,教师要相机出示重点句和字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重点句: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重点字:“滑”字用得好,好在哪里,要让学生多读去体会。
五、抓写作特点,促作文教学。
过渡语:同学们也到过不少的地方去游玩过,你能像作者一样把游玩的景点写出来吗?
师生共同回忆、归纳。
1、按一定的顺序写。
2、运用好过渡句,交待清楚游览顺序。
3、抓住景物的特点写。
4、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六、拓展。
仿照本课的写法写一篇游记。
七、全文总结。
今天,我们在一个个小导游的带领下作了一次免费的旅游,小导游们精彩的介绍让我们感受到了颐和园的无穷魅力,我们为有这样的历史文化感到骄傲和自豪。
板书设计
长廊(内—外)
18颐和园万寿山(上—下)美丽的大公园
昆明湖(堤—岛—桥)
实用教案:小学数学说课稿1篇
学生时代,我们看过许多范文,学生多看一些范文对学习帮助很大,阅读范文可以提高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和想象力。多阅读范文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那么,一份好的优秀范文要怎么写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实用教案:小学数学说课稿1篇”,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角的分类》
一、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时《角的分类》。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借助两把折扇的实物素材认识平角和周角,通过观察、动手实践、探究掌握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从而体会“学数学”、“做数学”的乐趣。基于对教材的以上认识,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平角、周角。通过观察掌握锐角、钝角、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情境和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经历分类的探索过程。体会到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乐趣,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培养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平角、周角,掌握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认识周角。
三、教学设计:
前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的求知欲和兴趣而学来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
《课标》中也指出,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这节课我根据新课程的理念,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学生而言数学的学习应当是生动的、有趣的。所以我从猜谜语入手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那我来考考你们“一件东西手中握,有风不动无风动,不动无风动有风,夏季摇来乐陶陶。”打—生活用品。这时学生兴趣高涨,我的说是陀螺,有的说是风车,有的说是扇子。对了,就是一把扇子。
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把扇子!这时我出示三幅图,看一看,它们都是什么角,请看大屏幕。
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适度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也为本节课后续学习做了铺垫。
2、演示操作、明确概念:
同学们,除了刚才找到的锐角、钝角和直角外,这把折扇中还有特殊的角。(课件演示:平角的形成,然后抽象出图形演示。请学生描述平角形成,然后板演平角的画法。)
现在老师又给同学们带来一把扇子,课件演示周角的形成,然后抽象出图形,周角的顶点,两条边在哪?(板演周角的画法)
这一环节的设计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同具体的实物结合起来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
活动一:动手实践、感悟数学
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认识的基础,为此我为学生提供了操作机会。
首先动手操作,用活动角感受平角和周角的概念。
然后再动手操作,研究平角、周角的度数。
这一环节中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探究实践,为学习角的分类作了铺垫。 活动二:小组合作、探究分类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数学的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一个万宝囊,快去找一找里面有什么,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量出角的度数,并标明度数,小组研究怎样分类。
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出:锐角 小于90o
直角 等于90o
钝角 大于90o而小于180o
平角 等于180o
周角 等于360o[page]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操作,你发现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吗?学生情绪又一次高涨,纷纷举手说:
1个平角=2个直角
一个周角=2个平角=4个直角
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提高量角的技能。然后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培养了学生合作的意识,为学生亲身经历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3、课堂练习:
(1)、排一排:(明白五种角的有序排列)
( )角
(2)、在46o、130o、90o、270o、25o、107o、180o、360o这些角中( )是锐角,( )是直角、 ( )是钝角,( )是平角( )是周角。
(3)、时钟在十点时,时针与分针成( )度角。
4、将一张圆形纸对折三次后展开,可以得到哪些度数的角?
本节课我设计了五道习题,内容由浅入深,逐步提高,让学生体验到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感,并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从而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总之,这节课我本着以兴趣为先导,以活动为载体,以三维目标的落实为目的,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实验、推理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案系列] 数学骨干教师说课稿1篇
学生时代,我们看过许多范文,多阅读一些优秀的范文是有很大好处的,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更容易渡过独处的时间。多阅读范文还会帮助到我们学习的各个方面,你觉得哪些优秀范文是值得借鉴的呢?下面是76范文网(fw76.com)小编为大家特整理的“[教案系列] 数学骨干教师说课稿1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从教师的教学角度上看:教师是进行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是教学活动的主导;从学生的学习角度上看:数学活动是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从师生的合作角度上看:数学活动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即要促进学生发展,也要促进教师成长。教师作为数学教学主导,在设计数学活动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组织教学。
二、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2、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2、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四、教师对教学目标,难点,重点把握要恰当、具体。
数的计算非常重要,计算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工具,只有在具体的情境中才能让学生真正认识计算的作用。首先应当让学生理解的是面对具体的情境,确定是否需要计算,然后再确定需要什么样的计算方法。口算、笔算、估算、计算器和计算机都是供学生选择的方式,都可以达到算出结果的目的。
一、设计思想: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教学应走进生活,生活也应走进数学,数学与生活
的结合,会使问题变得具体、生动,学生就会产生亲近感、探究欲,从而诱发内在学习潜能,主动动手、动口、动脑。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自觉地把生活作为课堂,让数学回归生活,服务生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活动经历,并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之趣、数学之用、数学之美。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教师既要做到精讲精练,又要敢于放手引导学生参与尝试和讨论,展开思维活动 。根据新教材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的特点,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动脑参与探索,让学生有发表意见的机会,绝对不能包办代替,使学生不仅能学会,而且能会学。充分发挥网络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力争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被动听讲式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的探索发现式学习。数学问题生活化,主导主体相结合,发挥媒体技术优势,探究练习相结合,符合《课标》精神。
网络环境下代数课的教学模式:设置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思评价-巩固练习-总结提高
二、背景分析:
(一)学情分析: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六章:《分式》
学生是本校初二实验班的学生,参加北师大“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课题实验一年半,学生基础知识较扎实,具有一定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电脑使用水平较熟练,对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模式已适应。
本节课实施网络环境下教学,采用自学导读式教学模式。学生喜欢上网络数学课,学习数学的兴趣较浓。
(二)内容分析:本节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分式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
行的,为后面学习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打下基础。通过经历实际问题→列分式方程→探究解分式方程的过程,体会分式方程是一种有效描述现实世界的模型,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应用意识,渗透类比转化思想。
(三)教学方式:自学导读—同伴互助—精讲精练
(四)教学媒体:Midea---Class纯软多媒体教学网 几何画板
三、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了解分式方程定义,理解解分式方程的一般解法和分式方程可能产生增根的原因,掌握解分式方程验根的方法。
过程方法:通过经历实际问题→列分式方程→探究解分式方程的过程,体会分式方程是一种有效描述现实世界的模型,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应用意识,渗透转化思想。
情感态度:强化用数学的意识,增进同学之间的配合,体验在数学活动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路和解法。 教学难点:理解分式方程可能产生增根的原因。
设计说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不应该是一节课或一学期的教学目标,它应该贯穿于初中数学教学的每一堂课,它应该与具体的数学知识联系在一起,才能让教师好把握,学生好掌握,否则就是空中楼阁,雾里看花,水中望月。
四、板书设计:a不是分式方程的解
(二)学习方法:类比与转化
教学思考:伴随教学过程的进行,不失时机的,恰到好处的书写板书,要比用多媒体呈现出来效果好,绝不能用媒体技术替代应有的板书,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育技术完美的结合才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
五、教学过程:活动1:创设情境,列出方程
设计说明:教师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激励学生,寓德于教。体现了教学评价之美-激励启迪。
设计说明:通过经历实际问题→列分式方程,体会分式方程是一种有效描述现实世界的模型,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应用意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与学习热情,为探索分式方程的解法做准备。
活动2:总结定义,探究解法
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数、式、方程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通过合作探究分式方程的解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增强利用类比转化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合作的意识。
教学思考:再一次体现了对全章进行整体设计的好处,在学习16.1分式和16.2分式的运算时,几乎每一节课都运用类比的思想-分式与分数类比和进行算法多样化训练,所以才出现了这样好的效果。在利用媒体技术拓展学习内容时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拓展内容要与所学内容有有机联系。二、拓展内容要符合学生实际认知水平,不要任意拔高。三、拓展内容要适量,不要信息过载。
活动3:讲练结合,分析增根
活动5:布置作业,深化巩固(略)
[推荐教案] 初三化学说课稿1篇
作为学生,阅读大量的范文是必不可少的,多阅读一些优秀的范文是有很大好处的,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把我们心中的想法表达出来。优秀的范文能够给大家提供好的参考,有哪些好的优秀范文值得借鉴呢?以下是76范文网(fw76.com)小编为大家特精心整理的“[推荐教案] 初三化学说课稿1篇”,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初中化学第三章“水氢”的内容可划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水和氢气,第二部分为原子结构知识的扩展。对于第一部分而言,教材第一节以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为题,讨论了水与工农业生产等的紧密关系,在学生了解了水污染产生的严重后果和防止水源污染的重要意义之后,就应该对水作进一步认识,但教材只讲了水的物理性质和水的组成,把水的化学性质分散到以后的其他章节中去,而把本节重点放在分析水的组成。教材的编排还注重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本节是在学习了原子、分子、元素、单质、化合物等概念基础上编排的,因此,通过本节的学习,巩固和加深了这些知识。通过实验现象引出的氢气,又为学习氢气的性质作出铺垫。
2、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a、使学生了解水的物理性质;b、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使学生认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了解水的化学式;c、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子、原子等概念及相互关系,并可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②能力目标:a、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b、培养学生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探究能力。
③德育目标:a、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无限可分性教育,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b、通过观看有关水资源和水的污染的录像,增强环保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①教学重点:电解水的实验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确定组成水的成分元素。
②教学难点: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电解水,即从宏观现象转向微观分析。
二、说教学实施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过程如下:
1、以问题导入新课,简洁明了在讲授新课前,通过计算机展示出两个联系实际的问题,然后进入新课。
2、归纳出水的物理性质展示一杯水,培养学生从观察中发现问题,学生结合教材探究出水的物理性质。
3、分析实验现象,探究水的组成,进行微观解释(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课件展示出一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引出水的组成这个重要知识点。因此,作好演示实验尤其关键(展示实验),书第48页,这是未改进的演示实验,实验效果不直观,效果不好;这是改进后的实验,使实验效果更清晰、更直观,更便于学生主动根据实验进行探究。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出水的电解产物——氧气和氢气,然后学生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也很容易探究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水属于化合物,重点知识得以解决。
(展示课件)分析了水的组成后,接着展示电解水的微观解释图片,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从讨论中发现,问题得到解决,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难点也得以突破。
4、课堂练习巩固,达标检测
5、观看录相:有关水资源及其污染
三、介绍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坚持“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辨证统一”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则,博采演示教学法、课件展示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诸方法之长,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组织,并体现以下特点: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重点改进了演示实验,利用实物投影将实验投在屏幕上,将实验加以放大,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包括实验装置、步骤、现象都展现在每一个学生眼前,使实验效果更清晰、更直观,让每个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突出了重点。
2、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通过课件展示出一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如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水属于哪类物质?水分子是由什么构成的?),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分析,最后探究得出结论。自制电解水的微观解释图片,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化枯燥为生动,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学生也为其形式之新颖,从而产生乐学情绪,激发了他们以探究为特征的求知欲望。
3、加大教学密度: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做到高密度的学习知识,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利用文字闪动,图象移动,颜色变换的手段,不仅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果也更好。为了增强学生对水的分布和水的污染的感性认识,课上选择一段“有关水资源和水污染”的录像,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4、优化教学过程:计算机以其独特的功能创造良好的思维情景,培养探究能力,发展智力,教师、计算机、学生形成一个有机的组合。通过计算机不仅能学懂、学会、学活、学精,而且能促使学生乐学、善学、勤学、活学,师生共同进入教与学的自觉状态和最佳状态,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活力,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
总之,我在设计本课教学程序时,力求符合探究学习的三个特征:(1)学习者由问题或设计任务出发;(2)学习者通过观察、假设、实验等探究活动提出自己的解释;(3)学习者通过表达和交流,检验或修正自己的解释
[教案参考] 浮力说课稿word版
相信大家都看过很多范文,这些优秀的范文里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阅读范文可以锻炼文笔,提高写作能力。多阅读范文还能帮助我们加深阅读写作的认识,你是否在寻找有关优秀范文的模板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教案参考] 浮力说课稿word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教材分析
本节《浮力的应用》是在学习了上节《浮力》,知道浮力的产生及其大小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物体浮沉的条件,知道物体浮沉条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理解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是如何改变浮力或重力,来实现浮沉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体会物理就在我身边,初步学会用浮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学生已经掌握基础知识较扎实,已经学习了系统的力学基础知识,刚学过浮力产生的原因及阿基米德原理,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知识面广,学习习惯较好,自学能力较强。本节课主要指导学生应用实验归纳总结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随着实验的总结、拓展,真正发挥了学生的正常思维潜能,激发了学生对自然科学的探究,搜集整理浮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设计思路
根据浮力知识的教学分解,本节教学的知识要点:一是物体的浮沉条件;二是浮沉条件的应用。知识本身的难度并不算大,但贯穿在从如何调节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去理解浮力的应用事例这个分析过程要求较高,是进行本节教学的关键,为此,本节教学的策略设计是:从观察、分析、比较物体的浮沉情况→认识物体的浮沉条件(受力条件和密度条件)→调节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理解浮力的应用(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选种诸方面的应用)。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
·知道浮力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分析、了解轮船是怎样浮在水面的;
·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五、教学重点:知道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的工作原理。
六、教学难点:理解改变物体所受的重力与浮力的关系,能增大可利用的浮力。
七、教学仪器:烧杯、水、橡皮泥、乒乓球、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流程:
(一)新课引入
实验:乒乓球在水中下沉、悬浮、上浮、漂浮。分析受力情况。
一、物体的浮沉条件
A、当物体浸没时:
* F浮* F浮>G物 物体上浮:* F浮=G物 物体悬浮B、当物体漂浮时:F浮=G物二、应用:* 1、轮船的原理* 排水量* 2、潜水艇* 3、气球和飞艇1、课外思考并推导:物体的浮沉可以用物体密度与液体密度之间的大小关系来判定吗?2、思考:物体的浮沉状态完全取决于什么?改变物体的浮沉状态就是要改变什么?* 物体所受浮力与重力大小之间的关系。二、1、探究:造船比赛* 1、橡皮泥放入水中,观察回答:它是下沉还是上浮? 。* 2、怎样使整块橡皮泥漂浮在水面上?* 你采用办法是 。* 此时橡皮泥的重力变了吗?是什么力变了?* 3、总结出轮船的原理:* 采用“空心”的办法,增大体积,使它排开更多的水,增大浮力,最终使F浮=G船,浮在水面。*练习:1、排水量为1000t的轮船在河水中航行,满载时船及所装货物共重 N,受到河水的浮力是 N,如果河水密度为1.0×103kg/m3,船排开的河水的体积是 m3。(取g=10N/kg)二、2、潜水艇潜水艇浸没水中后浮力不变,靠改变自身重力(向水舱充水或排水)来实现沉浮二、3、气球、飞艇是采用什么办法升空的?用充入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的办法使它受到浮力大于重力而升空的.一、物体浮沉的条件A、当物体浸没时:F浮F浮>G物 物体上浮:F浮=G物 物体悬浮B、当物体漂浮时:F浮=G物二、应用:1、轮船的原理排水量2、潜水艇3、气球和飞艇作业:P100,1、2、3、6做在书上P100,4、5做在本子上。
【课件参考】 小班教案1篇
我们在上学时也会去读一些范文,这些优秀的范文能我们学到很多的东西,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学会将想要表达的传达给他人。优秀的范文能够给大家提供好的参考,那么,你知道优秀范文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课件参考】 小班教案1篇》,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小班艺术——撕贴画《秋天的树叶》
实验幼儿园吕晓璐
师徒结对后,要求我给全园的教师开一堂公开教学,小班孩子刚刚入园一个月,情绪刚刚稳定,常规习惯还在建立中,我左思右想,还是从我比较好掌控的美术课入手。在选择课题时,我一直在手工和绘画中摇摆不定。尤其在绘画方面,多数孩子是从家庭走向幼儿园没有多少基础,也没有相应的生活经验,如果要他们独立构画出高于他们认知水平的物体基本轮廓可能性不大。那么,如何让孩子对美术活动感兴趣,如何让孩子从美术活动中体会到成功感呢?通过几次下午的美术活动,我发现我们班的孩子对于撕这个技巧掌握不好,但十分有兴趣,于是我结合季节特征,设计了撕贴画《秋天的树叶》这个活动。
这次活动我把目标定位在将纸条撕成小块,粘贴在画好大树外形的纸张上,并让幼儿在操作中初步地掌握撕贴的技能,发展小肌肉的协调性,体验撕纸活动的乐趣。
活动前夕,我布置了一个周末亲子活动让爸爸妈妈带着孩子去公园捡落叶,大多孩子通过在公园捡树叶的过程中,感受秋天的来到,丰富了孩子的经验。
活动中我从一片红枫叶开始导入,让孩子说说自己见过的树叶颜色,孩子们已经有了观察经验,七嘴八舌的议论开了;接着通过对《四季的树》课件的欣赏,孩子的注意力已经完全集中在活动中了。这时我适时的出示了我的范例画,孩子一下兴趣全来了,活动时我还着重讲解示范如何将纸条撕成小块,用两只手的食指和大拇指紧靠着撕。撕完了将碎纸放在篮子里,然后在纸片上涂抹固体胶,再把撕好的碎纸块粘贴到大树的。轮到孩子们自己动手了,没有了孩子们说话的声音,只有撕纸声,只有一个小朋友需要我的帮助。全班20名幼儿,基本都能自己完成作品。“在家没有这个东西玩!”昂正宇小朋友无意间的一句话让所有的听课老师笑开了花,通过对本节活动的观摩,听课老师对我们苗苗班小朋友的常规也竖起了大拇指。
撕贴活动中我鼓励孩子们“不管撕成怎样的形状,只要能撕成小纸块的就能贴上去。”孩子无拘无束地感受着纸张在手中被撕的感觉。“嘶嘶”“哈哈”“吱吱”“呵呵”无意的撕对孩子来说能感受成功,感受快乐。活动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孩子们乐于撕撕贴贴,得到了操作上的满足。
本次活动的不足就是在评价这一环节,孩子们的注意力完全在自己的画能不能得小星上,而无暇评价同伴的优劣。学会“评价”将是我们班美术活动的下一个需要解决的难点。
这次活动我也得到了启示:选择活动内容和确定活动目标要从本班幼儿的实际水平出发,“让孩子们跳一跳就够得着”,让孩子们获得成功的体验,而不能盲目照搬教材。同时老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做个有心人,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可以一课多上,把每个教学活动落到实处。
「教案参考」可能性教案1篇
我们在上学时也会去读一些范文,这些优秀的范文能我们学到很多的东西,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提高语言组织能力。阅读范文能够更好地领悟作文书写的精髓,您知道关于优秀范文的书写需要注意哪些方面?76范文网(fw76.com)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教案参考」可能性教案1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能对可能发生的结果和可能性的大小作出判断,并正确使用恰当的词语描述发生可能性的大小,与同学进行交流。
2、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及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正确建立对“等可能性”的理解;让学生能够利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每组用的同型不同色的小球;转盘原材料;记录表等。
教学实录:
一、复习导入
介绍两种颜色的乒乓球。
师:你喜欢什么颜色的球?如果我把一只黄球与一只白球放在这个口袋里,让你来摸一摸,你能摸到你喜欢的颜色吗?
生:大概,可能摸到。
二、初步认识可能性大小
1、猜一猜。
师:老师带来的口袋里放了放5个黄球和1个白球,如果让你来摸一摸,你估计情况会怎么样呢?
生1:很容易摸到黄球。
生2:也可能摸到白球。
生3:我认为摸到黄球的次数会多一些。
师:情况真是这样的吗?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知道自己猜得对不对?
生:动手摸一下就知道了。
2、试一试。
师:那我们就来亲自动手试一试吧。
教师呈现活动要求:“每人每次任意摸出1个球,记录员记录摸得的结果,把球放回口袋摇一摇,换下一位继续摸。每组一共摸20次。”
师:按照要求,摸球时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呢?
生1:不能抢。
生2:不能偷看。
生3:是任意摸、随便摸的意思。
……
小组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3、说一说。
师:请按小组汇报一下,并说一说你们是怎样统计的。
生1:我们是用打勾的方法统计的;
生2:我们是用画横线的方法统计的;
生3:我们是数正字的;
师:能介绍一下你们小组是如何用数正字的方法进行统计的吗?
学生介绍方法。
师:你们觉得数正字的方法怎么样?
生1:简洁,一目了然。
生2:一个正字五画,数起来很方便。
师生根据统计表共同分析结果。
4、议一议。
师:通过摸球活动,你觉得能验证你刚才的猜想吗?
生:能。
师: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吗?
生: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大。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
生:黄球多比白球多,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就比白球的可能性大。
师:也可以怎么说?
生: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比黄球小。
教师板书:可能性大小
三、理解等可能性
1、变式思考,明晰概念。
教师出示图并提问:口袋里装着5个黄球和一个白球,任意摸,情况会怎样呢?
生:摸到白球
师:一定是白球吗?
生:不一定,可能是白球,也可能是黄球。
师:摸到白球的可能性会怎么样呢?
生: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比黄球大。
2、实验比较,加深感悟。
教师出示图并提问:如果把口袋里的球换成4个白球、2个黄球呢?
生1: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比黄球大一些。
生2:黄球摸到的次数可能比白球少。
师:让我们来继续通过试验验证我们的想法吧。
学生动手实验,教师针对各小组的不同情况,分别给予指导。
统计各小组摸到不同颜色球的情况,记录并分析。
师:同样是可能性有大有小,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生1:摸到黄球和摸到白球的次数相差没那么大了;
生2:因为白球和黄球相差没那么多了,摸到白球的可能性也就没那么大了。
3、促进迁移,深化理解。
教师出示图并提问:如果是3个黄球和3个白球,任意摸球,又会怎么样呢?
生:可能摸到白球,也可以摸到黄球。
师:现在摸到这两种球的可能性是……?
生:一样的,相等的。
师:为什么?
生1:因为它们的个数一样的。
生2:球的个数相等,被摸到的可能性相同。
……
教师板书:相等
4、引发探究,鼓励创新。
教师出示口袋,里面放着5个白球。
师:要使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比白球大一些,怎么放黄球?
生1:摆6个。
生2:摆6-9个。
师:这几种摆法中,哪一种只多那么一点点?
生:应该摆6个。
师:要使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比白球大得多,怎么放呢?
生:摆1个,2个,3个都可以。
师:你们也能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提出类似的问题吗?
生:摸到的黄球的可能性和摸到的白球的可能性差不多。
生1:6-7个。
生2:摸4-5个也行。
生3: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和摸到白球的可能性相等,要摆几个黄球?
生4:5个。
四、体会等可能性的公平性
1、感受等可能性在实际生活的运用
播放录像:足球比赛抛硬币选择场地的情境。
师:谁知道裁判在干什么?
生:用抛硬币的方法选场地,还可以确定谁先发球。
师:你觉得用抛硬币的办法决定场地和谁先发球,是不是公平合理呢?
生1:因为硬币有两个面,只要两个队长选择一个面就可以了,很方便。
生2:抛到正面与反面的可能性一样的,就比较公平。
师:类似于这样的公平竞争的方法还有哪些呢?
生1:铁锤、剪刀、布。
生2:掷骰子。
……
2、设计等可能性。
多媒体播放两学生下棋场景,两小朋友正用掷骰子的方法决定谁先走棋。
画外音:“掷到六点朝上就你走,掷不到六点就我走。”
师:如果是你,你愿意按这个规则与他下棋吗?
生1:不愿意。因为六点只有一面,甩不到六的有好几面,不公平。
生2:六点很难抛到,1、2、3、4、5很容易抛到。
师:如果你来下棋,同样用掷骰子的方法,你能设计一个公平的规则吗?
生1:如果掷到单数就你走,扔到双数就我走。
生2:如果掷的点数大,你大你就走。
生3:如果掷到1,2,3面,你走,如果掷到4,5,6我走。
生4:如果掷到单数,或是双数也可以的。
师:为什么这些规则你愿意接受呢?
生:因为它们的可能性相等。
五、综合应用可能性大小的知识。
师:老师前两天我去逛商场,看到商场里正用转盘搞一场“转、转、转,转出幸运星”的有奖促销活动,我们来看一看。
电脑出示转盘
教师先指导学生观察转盘,并说一说转动这个转盘,结果有几种可能。
师:如果你是商场的经理,你会制定怎样的中奖规则?
生1:绿色没有奖,红色一等奖。
生2:绿色三等奖,紫色二等奖,红色一等奖……
师:我注意到,你们都是把红色定为一等奖,为什么呢?
生1:因为转到红色的可能性比较少。
生2:一等奖奖品贵,应该由少数人得,不然老板就亏了。
……
师:其它几个商场的老板看到这个转盘,也都想用转盘搞一场有奖促销的活动,不过每个商场老板的想法不太相同。你能不能根据老总的要求来设计一个转盘?
分小组按要求制作转盘。
交流各组制作的转盘。
师:如果你是消费者,你最希望去转哪个转盘?为什么?
生1:我最希望转我们自己的转盘。
生2:我最希望转这个,因为获奖的可能性很大。
生3:是,要求中奖的可能性很大,不中奖的可能性很小。
师:如果你是老板,你希望设计哪个转盘?
生:当然希望是得大奖的人数少的了。
师:想想这几个转盘都是按哪个要求制作的?
生:中奖和不中奖的可能性相等。
师:在生活中,象这样的事例是随处可见,关键是要靠我们用明亮的双眼去寻找、去发现,用你智慧的大脑去分析、去判断。
[教案参考] 棉花姑娘教案1篇
我们多多少少都是读过一些范文的,优秀的范文可以让我们积累相关的知识,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提高语言组织能力。看一些范文能够帮助自己了解更多的知识,您是否正在考虑怎么样才能写好优秀范文呢?下面是由76范文网(fw76.com)小编为大家特整理的“[教案参考] 棉花姑娘教案1篇”,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我们身边的科学”。《棉花姑娘》一文是一篇充满童趣童真的童话故事,课文主要讲了棉花姑娘病了,它请求燕子、啄木鸟等给自己治病,可它们心有余而力不足。正当蚜虫们得以的吸食棉花姑娘的汁液时,七星瓢虫把它们一扫而光。棉花姑娘又快乐地生长着,吐出了雪白的棉花。这篇课文寓生物常识于生动形象的故事之中,语言符合儿童特点,对学生了解科学知识有较强的启发作用。同时,四幅插图色彩明丽,形象生动,便于学生观察,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习了本文,能让学生对科学常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有留心观察、探索和发现身边的科学常识的欲望。树立起保护益虫和益鸟的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认识7个生字,会写“雪、帮”两个字。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七星瓢虫是益虫。
2.过程和方法:在各种方式的朗读中主动体验故事中角色的心灵世界。在读读议议中了解益虫等一些科学知识。在资料的收集和展示交流中知道更多的益虫以及一些科学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从内心喜欢阅读、朗读童话故事。对科学常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有留心观察、探索和发现身边的科学常识的欲望。树立保护益虫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认识7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让学生通过认识“七星瓢虫”和“蚜虫”,了解益虫和害虫的概念,并树立保护益虫的意识。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理念
1.“以人为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重视让学生在自主地参与和学习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
2.“以读为本”,加强读书实践。《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首先是读书实践,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3.推进综合性学习,努力实现学科间的沟通,课内课外的紧密结合。
学习目标
1.认识“姑、娘”等7个生字,会写“只、星”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表演。
3.了解不同动物消灭害虫的不同本领,认识一些对人类有用的鸟类和益虫。
课前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头饰。
一、导入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为你们带来了一位新朋友,看看是谁呀?(出示图片、课题卡片)你瞧,棉花姑娘长得多漂亮啊!谁来夸一夸她?(是呀,棉花姑娘长得白白嫩嫩的,穿着绿裙子,多像一个翩翩起舞的小姑娘!让我们一起来亲热地叫叫她的名字吧!)
瞧,调皮的生字宝宝催占老师,说要和你们见面,想不想认识它们?(复习生字)
二、激趣学文,整体感知
1.多好看的棉花姑娘啊!可是,有一天她却变成了这个样子(出示幻灯片:生了蚜虫的棉花),你们想对棉花姑娘说什么?
2.小朋友们多关心棉花姑娘啊,她到底是生了什么病?有没有治好呢?赶快打开书137页,听老师来讲讲这个故事。(师范读课文)
学生汇报
过度:听说我们班的小朋友朗读的功夫相当厉害,今天占老师倒想见识见识?有没有信心。
三、引导理解
1.学习第1自然段。
a.(出示文中第一幅图)观察棉花姑娘身上有什么?(小黑点)
b.棉花姑娘身上的小黑点是什么呢?自读课文第1自然段。
c.想一想棉花姑娘的心情怎样?哪句话写出了她的心情?
d.指导朗读,读出棉花姑娘难受、急切希望治好病的心情。
2.学习第2自然段。
a.(出示文中第二幅图)棉花姑娘正在盼望医生来给她治病时,谁来了?
b.他们之间说了什么呢?用“”画出棉花姑娘说的话,用“”画出燕子说的'话。
c.指导朗读。分角色朗读:男女同学读、分两大组读、同桌读。
3.学习第3~5自然段。
a.第3~5自然段,分别是啄木鸟、青蛙、七星瓢虫飞来了,他们和棉花姑娘之间又说了些什么话呢?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如分角色朗读等。
b.小组汇报交流,指导朗读。
4.学习第6自然段。
a.棉花姑娘的病治好了,她的心情又如何呢?请自读第6自然段,用“──”画出体现她心情的句子。
b.这段中有你喜欢的词语吗?画出来,读一读。(如碧绿碧绿、雪白雪白等)
c.拓展练习:
碧绿碧绿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雪白雪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师生合作表演童话故事
教师扮演棉花姑娘,学生分别扮演自己喜欢的小角色(燕子、啄木鸟、青蛙、七星瓢虫)
五、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了这篇童话故事,知道了燕子、啄木鸟、青蛙不是不想帮棉花姑娘捉害虫,而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但他们都是我们的好朋友。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很多益虫、益鸟呢,你们想知道吗?请你们搜集有关资料,下节课汇报交流。
【教案参考】 烙饼问题说课稿之四
在不同的时期,我们看过不同的范文,闲暇时看一些范文是对自己有好处的,阅读范文可以体会作者当时的思想经历并且有所感悟。阅读范文能够更好地领悟作文书写的精髓,你会借鉴优秀的优秀范文模板吗?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教案参考】 烙饼问题说课稿之四”,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本课主要是通过操作学具模拟烙饼过程,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让学生初步形成优化的思想,并能用此思想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学会探索数学规律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同时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3个饼方法,探究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教材的主题图是呈现妈妈正在烙饼,并且说出烙饼的方法:每次只能烙两张饼,两面都要烙,强调只能烙两个饼相当于只能烙两面为后面学生理解放满做好铺垫。这些内容对于学生而言是容易解决的。所以在这里我就通过让学生自己观察然后,让学生自己思考,如果给全班每个人多烙一个饼,最少烙几次?让学生体会到饼太多,比较复杂,从而让学生有从简单入手的需求,更好的引导出一个饼,两个饼等方法。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化难为易的数学思想。
2、思考讨论,小组合作:
根据学生化简思想,引导出两个饼最少需要烙几次?通过学生反馈比较烙2次和烙4次的区别,让学生体会为什么烙2次的方法好,感悟放满,不浪费。知道放满就是每个锅一次要烙两面,初步感知面数与次数的关系。
而后出示幻灯片,让学生思考,烙三张所用的时间。这里的如何尽快的烙三张饼,也是本节课的中难点。同样通过学生反馈比较烙4次和烙3次的区别,体验为什么烙3次就行,怎么烙的。再次感知面数与次数的关系。但有些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可能还只浮于表面,理解得不是很透彻。这时,我就在这里让学生上讲台展示讲解的方式,通过让他们自己去动手摆一摆,说一说的方法,来体会共需要几次。通过不断讨论学生进一步巩固寻找最优方案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在适当时候进行提醒,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创造性思维来解决问题。
3、巩固应用,拓展思维
通过烙4个饼 ,因为我每次烙都是放两个,放满的,没有浪费过,4次是最少的。让学生知道要烙最少,必须做到什么。通过出示10个面,探究计算方法:102=5
面数最多烙几面=最少的次数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计算方法,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面数跟次数之间的关系。
教法学法:
在这次教学中,主要运用小组合作讨论这样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时优化思想的应用。
「教案参考」教案:秋天的雨说课稿范本(一篇)
在学校,我们看过许多范文,这些优秀的范文能我们学到很多的东西,阅读范文可以锻炼我们的文笔,提高表达能力。阅读范文对我们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优秀范文的优秀模板有哪些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教案参考」教案:秋天的雨说课稿范本(一篇)》,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一)教材分析:
《秋天的雨》是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三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作者用散文的笔触从感觉、颜色、味道、动物的生活习性几方面为我们描绘出了秋雨中大地的多姿与事物的变化。课文洋溢着童真、童趣,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想象;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让他们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感受到秋雨的可爱,秋天的美好。这是一篇文质兼美、抒情意味的散文,文章层次清楚,语句清新、辞藻朴实精炼,重意浓情,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培养语感,陶冶美好情操难得的一篇佳作。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孩子处于形象思维阶段,这阶段孩子还不太习惯于通过阅读认识世界,或者说自主阅读能力还没养成,而阅读教学恰恰要求孩子通过语言符号、感知课文中描写的具体事物以及隐含的思想感情,我们教师首先必须考虑的是教会孩子突破语言障碍理解文字包含的意思,然后教会孩子体会语文文字的精妙绝伦,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感悟文章的意境美、语言美,借助画面和语言描述等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注重情境中语言的运用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理解和体验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语文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已有生活经验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认识本课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生字词。
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①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语言感悟,积累运用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积极主动阅读,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③在朗读感悟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引导学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受秋天的美好。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陶冶美好的情操。
四、教学策略
为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根据课标精神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设计如下教学策略:
①恰当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伊始创设情境,播放秋雨美景动态画面,创设生动直观的情境,让学生初步感受秋雨之美;在品析词句的基础上,通过配乐美,读中悟情、熟读成诵。达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
②个性化的朗读:从自由读,整体感知到自主质疑,解难导行。再到默读思考探索,最后交流体验,熟读成诵,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朗读中,在丰富的情感活动中,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
③悟读法:抓住重点句段,反复诵读感悟,引导学生描写“秋天的雨”,重点词句反复诵读,读中悟景,读中悟情,突出阅读教学“以读为本”的重点。
④自主合作探究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交流各自的阅读感受,让大家分享“收获”的快乐,小组研究互动感悟,小组探究,完成表格,心灵对话交流体验,自由组合,创作歌词展开合作学习落实教学目标。
五、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喜欢什么样的雨?谁来说说我们曾经学过哪些关于雨的课文?(《春雨》《雷雨》等)试着背一背。
2、大地经过春雨的滋润,夏天炎热的洗礼,秋雨姑娘像把钥匙,悄悄地打开了秋天的门……秋天的雨给我们送来了五彩缤纷粉的世界,给我们带来了丰收的喜悦。这节课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分享《秋天的雨》。(板书课题)
(二)播放画面,感受美景
1、瞧,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份礼物:秋天的雨景。你们想欣赏吗?(学生欣赏美丽的多媒体画面)
2、秋天的雨景美吗?你们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老师适时鼓励、点评)
过渡:是啊,秋天的雨是这样的美妙,这样的神奇,这样的令人陶醉。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描写秋雨的课文,你们想听吗?(放课文配乐朗读)
(三)动情朗读,文中寻美
1、个性化读书(自主读)
(1)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自由练习朗读。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对课文的生字、难读的词、句重点练习,多读几遍,读通为止。
(2)学生找出比较难读的句子练读,老师与小伙伴帮助读书有困难的同学过关。
2、朗读展示(读中评)
老师想倾听你们美妙的读书声,愿意展示一下自己吗?
(1)推荐平时读书最好的同学朗读;
(2)请平时读书机会较少的同学朗读;
(3)请愿意读的同学站起来展示自己的朗读。
3、默读感悟,集体交流
(1)小结朗读,短短的十几分钟,同学们已经能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畅,有的同学还能读得声情并茂,真是好样的。
(2)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抓住哪些景物特点来写秋天的雨的?认真读,仔细体会,你一定会有许多新的收获!(学生默读课文,边思考,边圈画,老师也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读书活动之中)
(3)交流各自的阅读感受,分享“收获”的快乐。(根据学生的发言,老师相继出示课文的有关句子及相应画面)
(四)小组研读,互动探究
同学们通过读书交流,明白了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秋天的雨的。现在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个方面,自由组合,深入研读。通过研读你会有所发现,你会有更大的收获!
1、出示研读方法:
(1)自读你喜欢的、感兴趣的内容,想一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进行观察的?秋天的雨给植物染上了哪些颜色?
(2)细细品读这些词句,把自己的想法写在旁边?
(3)你最喜欢这一段中的哪句话?为什么?怎样读好你喜欢的句子?(学生研读,老师巡视参与其中。)
2、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下列表格。
我看到
我闻到
我听到(发现)
植物(图)
颜色
水果(图)
(五)心灵对话,交流体验
同学们,通过合作研读,你们一定又有了新的发现。(各小组汇报交流,其他小组可提出疑问,老师适时点拨、鼓励。引导学生理解“五彩缤纷”等词语的意思;明白课文是从植物的颜色变化、水果的味道、动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来写秋天的雨的,从而感受秋雨给大地带来的丰收和给小朋友带来的欢乐)
(六)反复诵读、体会升华
秋雨给我们带来了五彩缤纷的世界,带来了水果成熟的香味,带来了冬天快要来了的信息,给我们带来了丰收,带来了欢乐,让我们尽情地赞美秋雨吧!(配乐朗读直至背诵)
(七)引申创作、体验成功
通过学习,同学们感悟到了秋雨的美,现在我们试着把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创作成一首歌词,好吗?
1、播放歌曲《小雨沙沙》,课件展示歌词;
2、学生自由组合,创编歌词;
3、投影仪展示学生作品,作者朗读。
4、配乐试唱学生作品,体验成功的快乐。
(八)积累运用,拓宽发展(三题任选一项)
1、收集课内课外描写秋天的词句,贴在墙报上。
2、回家把自己心目中的秋天画下来。
3、和爸爸、妈妈去秋游,把自己看到的秋景写下来。
教学反思:
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3~4年级的阅读要求中有这样一项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只有教活了,学活了,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但词语的教学往往容易走入单一化,机械化的模式,以至于有的学生能把词语的意思倒背如流,却不会真正的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去。有时单一的词语理解,把课文肢解的支离破碎,语文的美感消失殆尽。如何让阅读教学中的词语教学
不游离于阅读教学之外,有机地融于阅读理解中,以上的几个教学片断,作了一些尝试。
一、联系上下文。
《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课文的内容丰富多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的丰收景象,还有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课文语言优美,音乐的渲染,画面的刺激,很容易把学生带进美丽的秋天。但是课文里有许多的新词,如果都放在第一课时学完,可能要占去大量的时间,老师精心设计的新课导入,刚把学生带入秋天的情境中,就会被这些对学生来说因为陌生而觉得枯燥的文字拉回到现实中来。学生学习的情绪一旦低落,学习的效率自然降低。所以,在词语教学时,我采用了分课教学的方法,联系上下文,把词语教学与阅读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几乎流于无形,如一开始学到“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钥匙”这个词本意是很容易理解的,但在这里却是一种把秋雨人格化的写法,通过联系上下文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懂得了它深层的意思。如果单独把这个词拿出来,可能学生只能体会到它的表面意思。
二、创设情境。
在课文第二段的学习中,有几个句子的意思是比较难理解的,但如果能创设一定的情意,抓住这几个句子中的重点词语理解,就会有水到渠成的作用。如在学习菊花一句时,先让学生找描写菊花颜色的词,然后想象还有哪些颜色,再展示图片欣赏,“五彩缤纷”的感觉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脑里,词语的意思也就不必再多讲了。这时,再强调也只有“仙子”才能点化出那么多美丽的色彩,那么,传说中无所不能的仙子与称菊花为仙子,这本来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矛盾的冲突也顺利解决了。
三、学以致用。
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欣赏录像,拓宽学生的视野,对秋天有了一个更深入的了解,这时学习课文中的写法,安排了一个说话练习,学生很自然地就会把刚才学会的词语运用进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与真正的需要之间找到适当的平衡点,学以致用,把知识用运到平时的说话、写作和日常生活中去,才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不足:
也许就因为准备得太充分,太多的预设,生成性的东西就多。关于“爽”字的笔顺,放在阅读课文时教学,阻碍了学生阅读理解中思维的流畅,破坏了阅读理解的情境,这个环节可以放在抄写生字前指导,效果会更好。另外,时间的调控能力不强,为了讲深讲透,通过一堂课想教给学生的太多,上课总觉得时间不够用,最后一个背诵的环节来不及了,只能留到课外,非常遗憾,这时只需几分钟时间,学生可能就把课文背出来了,但无情的下课铃已经打响了,放在课外再去完成,可能得花上多几倍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