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被伤害与侮辱的人们读后感

2024-08-31 来源:华佗小知识

被伤害与侮辱的人们读后感(篇1)

生活最深的悲剧,是欲壑难填!

这是第一部读完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书,看到大家在说这本书是最不像他作品的一本,同时也是相对来说比较好读的一本,很开心能以此作为开始。

整部作品的结构非常的巧妙,像一只白额高脚蛛,先把不同花纹的腿展现出来,目光被吸引住一点点往上看才看到核心。尤其第四部分,整体节奏加快,之前三部里面所有的线索集中爆发。而涅莉一家的遭遇,包括对娜达莎一家的后续影响,是全书当中最令我震撼以及同情感动的部分,涅莉在我的心里是小天使一样的存在。命运给予她的种种不幸,以及后来姑且算作“幸运”的慰藉,给她的性格锻造成了不符合年龄的复杂,坚忍,倔强,清醒,聪慧,敏感脆弱,以及善良,性格由命运锻造,也由最爱的人而塑造。

每个人都是自己内心欲望的奴隶,都是极端的利己主义者。在追逐奉献以及把自己牺牲给所谓的爱情、金钱或者其他的同时,整个过程都是在满足自己内心的渴求。或许没有真正的圣人,也没有真正的卑劣者,只是看这个过程中,究竟有没有牺牲太多他人的利益?包括书中“我”这个角色,瓦尼亚,到最后也是牺牲了涅莉,让她用自己本身痛苦的遭遇去开解老夫妇两人,以期望他们通过这个故事来原谅自己的女儿娜达莎,一家人破镜重好。

全书中争议最大的,大概是阿辽沙了吧。阿辽沙在我看来其实并不是花心,或者是随时随地会爱上另外一个人。他贪图爱情吗?还是说只是贪图在被别人爱的过程当中那个备受呵护的自己呢;就像公爵爱财,贪色,但他最终爱的是什么呢?是不是借由种种欲望来满足自己的这个过程。两位女性在爱着阿辽沙的过程当中,其实也并不是一无所获,阿辽沙有一种令人无法忽视的魅力,让爱着他的女性都感受到一种至高无上的满足感,以及享受全心投入去付出的冲动。这是他比其他人更能带给身边女性的一种独特感受,说是天赋也未尝不可,但说到底,阿辽沙只是一个只忠于自己的人。

记得有一处细节是,涅莉在瓦尼亚的家里生着病,阿辽沙去找瓦尼亚倾诉。进屋后对生着病躺在沙发上的涅莉不闻不问,甚至就好像没有看到她一样,只顾对瓦尼亚倾吐自己的内心汹涌澎湃的情感以及困扰。人性永远是复杂的,但归根结底还是受着自己欲望的支配。爱一个人,有可能是期望从他身上找到自己欠缺或者是能引起共鸣的那一部分。无论阿辽沙与我们看来有多傻,多天真的残酷,他能给予卡佳和娜达莎的,一定是她们赞同且需要的。因而无论她们两个人对阿辽沙是母爱性质的爱,还是男女之间的爱,甚至是强者对弱者之间同情怜悯的爱,也都一定是合理的。

看到最后涅莉关于老人以及妈妈的这段回忆的时候,「他叫住马车夫,讨价还价,那些人只是笑笑,还嘲笑阿佐尔卡,阿佐尔卡跟在身旁,我们跑了一程又一程。外公累了,喘不过气来,可还是急急忙忙地连奔带跑。他突然跌倒,帽子也掉了。我把他扶起来,又给他戴上帽子,搀着他走,直到夜色降临才回到家里……可是妈妈已经死了。外公一看到她,就双手一拍,颤抖着站在她身边,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不知道为什么突然想起了几年前看的《魔术师》这部法国动画,情节不像,但是看完心理的感受非常像,也是很棒的作品,推荐。

陀思妥耶夫斯基曾在书信中写道:“我有自己看待(艺术中的)现实的观点,大多数人几乎称之为荒诞与独特的东西,对我来说,有时正是现实的本质。”文明发展过程中的某些条件不是削弱,而是加剧了“人的兽性特征”,而善良人们的忍耐和美德有时会成为对恶人胡作非为的纵容。

被伤害与侮辱的人们读后感(篇2)

一直因为《卡拉马佐夫兄弟》篇幅太长,担心自己读不完,就选了篇幅适中的《被伤害与侮辱的人们》作为了解陀氏的第一本

人物分析:

公爵:众所周知的小人,泯灭人性的利己主义者,他为达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从一开始的伪装,再到最后的原形毕露。

“有意义的是个人,是我本人。一切为我,整个世界为我而存在。听我说,我的朋友,我还相信在世上可以活得很好。这是最好的信念,因为没有这个信念,就是想勉强活着也不行,只好服毒自尽。据说有一个傻瓜就是这样了结了生命。他沉湎于空谈哲理,以致摧毁了一切的一切,甚至摧毁了人的一切正常、自然的义务的合理性,他终于一无所有,结果只剩下了零,于是他宣布,人生最好的东西就是氢氰酸。您会说这是哈姆雷特,是可怕的绝望,总之,是一种我们连做梦也不会有的庄严的情操。不过您是诗人,而我是凡夫俗子,所以我要说,必须以最简单、最务实的观点来看问题。比如我,早就摆脱了一切束缚甚至义务。只有在尽义务能为我带来某种利益的时候,我才认为我有义务。您当然不会这样看问题,您受到束缚,您的爱好是病态的。您追求理想,追求美德。可是,我的朋友,我也愿意承认您所说的都对,但是我能怎么办呢,既然我明明知道,人类一切美德的基础乃是最深刻的利己主义。一件事越是合乎道德,其中的利己成分就越多。爱自己,这是我所承认的唯一信条。”

在第一部的第十章,迎来了高潮,公爵在青年作家我面前撕下面罩,也是向娜塔莎发出警告。

公爵表达自己的利己主义的同时,还不忘用“人类一切美德的基础是最深刻的利己主义”来给自己逃脱。利己主义也好、利他主义也罢,皆是个人选择。但若是你的利己主义伤害到他人、社会的利益了,那你得重新定位你的利己主义。

阿廖沙:他天真无邪,但在我看来并没有男性魅力。可即使这样也让娜塔莎和卡佳两位俄罗斯女性为之迷恋。卡佳谈及“为何喜欢阿廖沙?”“是因为怜悯”。作文怜悯是爱吗?娜塔莎谈及“为何喜欢阿廖沙”“她也不知道后来才知原来自己对阿廖沙是母爱”有的时候我们并分不清爱与其他感情。对阿廖沙有一种说不清的情绪,有时会感觉这简直是个渣男,有时又会想阿廖沙他还是个天真的男孩呢,跟他谈什么忠贞呢。

娜塔莎:原本纯真的少女,在经历与阿廖沙的一段恋情之后,她疑心、她挣扎、她放手……我从一开始无法理解为何娜塔莎在知悉阿廖沙水性之后依旧选择去爱他读完也不甚了解

感受:

一开始被开头斯米特的故事吸引,这也就引出了故事的两条线。小女孩是另一个娜塔莎,小女孩的经历让老人开始意识到无穷无尽的恨非但不会解决任何问题,还会让自己陷入终生悔恨当中。小女孩无疑是悲惨的,她痛苦的利己主义者,不仅让她无法接受身边人对她的爱与帮助,她自小的悲惨经历让她将自己的悲惨一层一层地撕给别人看。不幸的童年需要用一生去治愈,确实是这样。读到一半时,真的要被俄国人情感毫无保留地宣泄震撼到了,中国人十分只讲三分,但俄国人十分要讲十二分,逐渐向俄国的语言环境转换,之后也习惯了此般讲话方式。只能说,这本书我只读懂了五分,剩下五分需待日后的阅读以及经历去慢慢理解。

被伤害与侮辱的人们读后感(篇3)

瓦尼亚作为故事的叙述者,他作家的身份似乎暗示这个角色带有陀氏自己的影子。同时作为故事的参与者,瓦尼亚串起了围绕着瓦尔科夫斯基公爵展开的两段故事:公爵儿子阿廖沙与瓦尼亚前未婚妻备受阻挠的结合,以及孤女涅莉与外公的悲剧。阿廖沙和娜达莎的恋情发展前期颇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式恋情的走向,双方家人的隔阂难以割裂心心相印的有情人。

可惜最终却是阿廖沙的性格弱点使得这桩恋情无疾而终。阿廖沙年轻气盛,轻浮多情,嘴上的爱忠贞不渝,心却是翩翩的蝴蝶榴莲辗转于两个为他失神的女性间;瓦尔科夫斯基无疑是个邪恶但睿智的反派,他洞悉众人的性格弱点,离间原本亲昵的人、撮合一桩建立在利益之上的婚姻。涅莉和母亲以及外公的悲剧根源同样也是一桩建立在利益之上的爱情,同样也是由于公爵对众人性格的洞悉使得人们被所谓“命运”玩弄。可以说瓦尔科夫斯基深谙“性格”对命运走向的巨大影响——很多时候人们总是以为命运是一种外在的、强迫性的力量凌驾于个体之上,殊不知性格与执念是命运产生的内因。阿廖沙的轻浮始终会给两人的恋情蒙上一层前途不明的阴影,公爵的从中作梗只是使悲剧提前到来而已;而涅莉母亲、外公及涅莉自己的偏执和歇斯底里使得他们更希望靠自虐来赎罪,而不是使真正有罪的人得到应有的惩罚。最终瓦尔科夫公爵得偿所愿,善良的人却饱受侮辱与伤害。

整本书里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几段都与瓦尔科夫斯基有关,比如和瓦尼亚在酒馆里的较量以及和娜达莎的对峙。公爵在小酒馆里对瓦尼亚思想上的操纵可以说是炮制了他对涅莉母亲思想上的操纵,本质上是对良心的操纵。公爵是极端的个人主义,人物所行所想一个“利”字就能概括,睿智但为利所困,细想其实是个非常空洞的人物。阿廖沙的行为似乎更难解释一些,他有点孩子气,无论是对公爵的轻信还是在卡佳和娜达莎之间的摇摆,似乎都有点小孩的行为做派。阅读时我对阿廖沙的感觉比较负面。他对自己身上的“天真之恶”浑然不觉,而讨厌这类人会让你怀疑自己是否过于严苛,毕竟他们如孩童般伤人不自知。娜达莎也许爱上的正是阿廖沙的软弱,她象征着另一种自虐,即奉献式的自虐。正是她对阿廖沙的纵容使得后者最终离开了她。同样是挥霍爱意的情人,同样是在家苦苦守候的被负心的人,娜达莎的这段感情竟然让我想起了《春光乍泄》。

涅莉可以说是整本书里高光角色,是个伤痕累累又过分早熟的小孩,她为了弥补打碎茶杯而沿街乞讨令人心碎。她的自尊心太强,吞噬了自爱的可能性,她的存在几乎是公爵的反面,恪守母亲的遗愿安于贫困,最终用母亲和外公的悲剧唤醒了尼古拉,好像实现了自己存在的最大意义,从角色的功能上看,死亡似乎在所难免。最终娜达莎重归家庭,被伤害和侮辱的人重聚,互相舔舐彼此的伤口,倒也不算特别残酷的结局,只是涅莉的死亡实在令人唏嘘。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