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2024-08-31 来源:华佗小知识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篇1

 若把生命的岁月轨迹放在有形的路途上,人们时缓时急之时,若奔跑,愈疾愈触不到路的坎坷。并没有虚夸,如果把这句话放在某一类人上,其实,他们也只不过是在经历着,前方有待追求的欲望更大,或威胁而比此时划破肢体的荆棘更猛烈的阶段罢了。可喜的是,正因大部分人都在这个轨迹上,才有了需要与之俱来去承受疾风驰行的生命,这就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里,所崇尚的重—与之相悖的轻。

生命作为自然的一份体,承载不可变更的地心引力规律。这本书,并非去荒谬揭示已证实的科学理论,只是人类在精神层面上,不可像牲畜去生活,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精神上的超越。如果把这个词加载到一具体理论上,作者的想说明的是:“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倒地上。”但是,“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就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这就是作者整个以“托马斯”这个人物一段主要人生经历主体所承载、所要表达和传递的思想。 托马斯把一生的挚爱,起初的爱恋之时,只是痴恋她如《旧约》里随河畔漂流而至的天上赐物。说得如此“轻”,恋得如此“轻”,都深究于他失败的婚姻,与落魄的家庭关系,而携带了那所谓束缚了他的的“责任”的诟病。当挚爱无法承受自己先生怪异的生活习惯而做出了离开的抉择,托马斯开篇后又一次展开了文中最精彩的思想斗争:“他跟特蕾莎捆在一起生活了七年,七年里,他每走一步,她都在盯着。仿佛她在他脚踝上套了铁球。现在,他的脚步突然间变得轻盈了许多。他几乎要飞起来了。此时此刻,他都置身于巴门尼德的神奇世界:他在品尝着温馨的生命之轻”。这种迷醉持续几天之后,他变慌乱了,开始迷失,开始挣扎:“他感到从未曾有过的沉重。重得连俄国人千万吨坦克也微不足道。”最后的演变是,他在贝多芬的最后一首四重奏最后一个乐章的两个动机里找到了坚定:非如此不可。这个是疑问,亦是坚持。 托马斯如此,特蕾莎亦是如此,两个人都是一生不断地做着生命的轻重抉择,因为受不住生命里轻佻,过于释然只是惹到内心更多的谴责。然而托马斯的情人的萨比娜,她情到深处,轮流看尽物质与精神双重风雪美景,原本和煦无尽,到头依然选择去应验心中不断奔走的自由,只是为了不去选择,不去束缚而沉浸在世界的“冷眼”回馈中。 无可争辩的是,人类心中的恶魔与天使,是生灵共有的,与生具有的共存。只是在我看来,在大部分人群里,我们乐于享受自由,而只是一种追求,追求的征途却是无止境蜿蜒,直至耗尽余生。文中没有过于评价谁是谁非,赞许了托马斯与特蕾莎不断碾转到最后的幸福,也许还遗憾了多情的萨比娜,悲剧了弗兰茨。但终归只是选择了天平里作为砝码的“重”或“轻”的不同,去平衡一个人生命收尾时生活平静的方式不同。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篇2

这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生活之中不乏这样的例子。

失恋了,或生意失败了,或失业了……人生陷入灰暗——灰暗的不只是事件本身,而是影响到了整个人生,整个人生陷入的灰暗!仿佛生活忽然间再也没有任何意义了!

其实,人生有很多面的,这一方面的不如意,不代表你其它方面也不如意。人生是无常的,此刻的不如意,并不代表你之前都是不如意的,你以后也都不如意。

有时,人们会因为一时的失败而完全否定自己。我曾经在迷茫的时刻彻底怀疑过自己的人生,觉得自己的人生是一次失败!我会想很多例子和情况,可以证明我的失败。然后我会拿别人的成功和自己的理想做比较,发现自己毫无用处!

(我也会写在日记里,然后去反省,只是这样的文字不免带着许多消极情绪,故不想让人看到,不会公开上传,我希望我所传播的思想都是积极乐观的。有些问题过于沉重,还是不适宜公开讨论的,故还是自己去思考吧。)

反之亦然,你会因为暂时的幸福而感到一辈子都很幸福。当我被生活中的一些人和事所感动的时候,我总是想起许多美好的时光,觉得我不仅在那一刻快乐,而且在我的一生中快乐!因此,也就有了我之前的那篇《我,幸福无以复加!

--谢谢你在我生命中遇到的每一个人,以及发生在我身上的一切!》,及后面的几篇有关于幸福的文章。

人,不免有时会夸大自己的痛苦或快乐,我只是希望大家把快乐夸大,把痛苦缩小。夸大痛苦的时候少一些,夸得小一些,最好是能把痛苦缩小或消除,就像瑜珈中提到的,忘却痛苦,痛苦就不存在;而夸大快乐的时候多一些,夸得大一些。

人们经常因为一点矛盾而争吵,导致很多事情。他们不断升级,最终意见不合,甚至互相攻击。

当你因为某件事而怀疑生活时,跳出来认真思考。其实,你怀疑的只是一件小事,一种暂时的状态!

当你因为某事而怀疑别人对你的看法和感受时,就跳出来认真想想。其实,你怀疑的只是一点误会,一点矛盾!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篇3

人类的生活,常常是有担子的,有的人被沉重的生活压的很痛苦却能坚持,因为他们有信仰或精神支柱,有所要为之而活着的事物,此系生命之重,在沉重中体味本身的存在。所以,重,才是存在和不朽。而轻,是生命最不能承受的重。

轻与重,孰轻孰重?

花非花雾非雾,世界至此,轻已非轻飘的轻,重已非沉重的重。

在人性的光明与黑暗中,思维在现实与想像、期待之间旋转。每个人都在扩大他试图隐藏的弱点。有的时候,又在极力隐瞒。

生命,似乎对我来说已是一种奢侈的浪费了,我很茫然。前段时间,终于看完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宇宙被两个对立的事物所分割:光明和黑暗,厚薄,冷热,进出。

一极为正, 另一极为负。我的生命,就是悬挂在这正、负之间的无穷,一半在天, 一半在地; 一半在现实, 一半在虚拟; 一半在坟墓, 一半在记忆; 一半在远方, 一半在心里; 一半在梦外, 一半在梦里。?

读一本**,感受一种生命不能承受的轻,在你、我,还有他的想象空间里,在灵魂与肉体背离的苦痛里,我们都一样,无论是书里的还是现实生活中的,在我们的阅读时间中,我们也都在渐渐老去。我们跨越国界,在不同的斗争中,似乎别无选择,只能一步一步地发展,一步一步地偏离和迷失。再醒悟。

再背离,再迷失……

人生背负着巨大的重压,受着种种难以改变的牵制,仿佛是蒲公英的根扎在土壤中,拼了命也无法移动。

可是当它足够轻,轻得足够抛弃根茎而飘起来,人生真若如此,不知道会不会同样有一种无家可归的感觉。

想一想**中的一句话:世界是如此丑陋,没有人愿意死而复活。已如此,那是怎么样的世界呢?

关于轮回与永恒,并非每一个人都乐意。

而“形而上”实在是一个难以理解的哲学符号。

政治之中,爱情之上,灵肉之间,形而上以怎样的形态存在呢?

托马斯和特蕾莎之间美妙的爱和参与,是政治、国家和工作的现实,以及幻想、追求和梦想的虚无,在命运的画布上留下的痕迹。

托马斯追回了出走的特蕾莎,这个时候,因为托马斯的追,而才显得特蕾莎的出走有了意义,才显出了特蕾莎之人、之爱情在托马斯灵魂上的之重。

而特蕾莎,之前她对托马斯不忠的恐惧是那么强烈,而她,并没有未卜先知的能力——她有可能会永远失去托马斯,正因为这种对未来无所知、却又断然出走的行为,特蕾莎在**中才有血有肉,才步步更显得真实存在。她对摄影的热爱,以及对托马斯灵魂和肉体的热爱,交织在一起。

“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

这可以理解为作者的人生观和人生观吗?

不相信,或者说是不信任前世与来生,只信此生此时,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活在当下”?

大概吧。没有人给我答案。

在那个时代和国家,在那个政治氛围中,在那个选择和放弃中,托马斯匆匆衰老。

人生,总要有始有终。从平静中来,再从平静中去。旁边的那么些个种种,毕竟还是掩不住时间与生命的步伐。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篇4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最负盛名的作品。

这是我读过的最精彩最难忘的书!他的每一句话,每一段都有沉重的丰富。一开始看这个**,惊讶作者居然能对情感细细分析的那么精致,有意识流的成分,但又不都是意识流。

就如书名所显示的,这是一本以**为载体的哲学书,情节性太轻,故事简单,人物稀少,这大概就是一种轻,然而厚厚包裹在情结间的哲学思考却很重,那些思索更因为它根植在简单得生活中而愈发不能承受。这给阅读带来了很多困难,但这也是这本书不能厌倦阅读的原因。

整本**用大量文字围绕着“轻”与“重”两个字描写。第一次看完感觉作者所想表达的是那些所谓生命中那些轻如鸿毛的感情,却沉重的难以呼吸。人的生命本身就是无法忍受的光。

生命中那些不起眼的小事轻如鸿毛,一件一件堆积起来确是不可承受之轻。特蕾莎无法分离的灵与肉,萨比娜的轻,弗兰茨所执著的革命和伟大进军。对托马斯来说,轻代表着幸浮的轻而无忧;很重,这代表着和特蕾莎在一起的责任。

书中有个特别恶趣味的片段,在“伟大的进军”一章中:“直到1980年,我们才从《星期天时报》上读到了斯大林的儿子、雅可夫的死因。他在二战期间被德国人抓获,与一群英国**关在一起,共用一个厕所。

英**官不满意斯大林的儿子把厕所并得又臭又乱的恶习,不满意他们的厕所被大便弄得很脏,尽管这是世界上最有权力者的儿子的大便。他们提醒他注意此事,把他惹火了。他们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他注意,让他把厕所弄干净。

他发怒,吵架,动武,最后诉诸集中营的长官,希望长官主持公道。但骄傲的德国人拒绝谈论排便问题。斯大林的儿子受不了这种羞辱。他用最可怕的脏话发誓,然后飞向营地周围的铁丝网。

他扑中了,身体被钉在电网上,再也不会把英国人的厕所弄脏了。”因为苏联侵略作者的祖国而使作者流浪国外背景,这一段不妨可以看作是作者对苏联对斯大林的报复。然而,斯大林的儿子是如此高贵,他的一生是最高贵的戏剧,天使与魔鬼的结合。

可是他却因为粪便被英国人责难。贵族和庸俗没有区别,因为粪便的存在没有价值。于是生命变得无法忍受的光明,于是斯大林的儿子选择了死亡。

轻重本身是个相对的概念,相对于不同人感情之轻重更各不相同,一些人看来微不足道或者该被遗弃的情感,则是另一些人难以背负的重担。

托马斯和特蕾莎最终回归农村是这部**最好的部分,他们抛弃了一切,过着几乎与外界隔绝的日子,托马斯在农村找到了轻与重的平衡点,体会到的反倒是幸福,卡列宁的微笑是一种牧歌精神,这让这部作品的最后与之前作者对世界的批判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看似矛盾的东西反倒体现出了这部作品的伟大。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篇5

轻,为什么不能承受?一直都读不懂这个词:媚俗。

记得米兰昆德拉将阐释为已讲过一千次的美,意味着故作多情的集体谎言,在昆德拉的笔下,媚俗已并非对每一类任何某个特定情景的描绘,也并非仅仅限于艺术,它已成了政治,社会,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成了人类共同生存状态的一个指称。

可是反复翻阅好几次,始终读不懂里面带的情感。

这书里带上的感**彩过于朦胧,往往使人偏离原来的想法,愈演愈烈的**感扑面而来,然而却在下一句话中牵连出的背景狠狠地打了人的脸。

就如同文中描写弗兰茨疲于奔波在情人与妻子之间,后面却以一句日内瓦还保留着法国的传统,夫妻得睡在一张床上。

我从未得知萨宾娜背叛的原因。

她所厌倦的忠诚,和对他人的媚俗,却是当代所推崇的品德:一个是代表被人们所重视的词汇,另一个则是现世生存所不得不具备的技能。

是的,我学不会。

不管是世俗的评价还是对生活的痴迷,我都不允许学习。

如果没有所谓的世俗纷扰,就相当于在做一个虚幻的梦。

高二:许语最喜欢的一句话是:永世轮回的想法是最沉重的负担。

正如路易·阿拉贡所说:谢谢他,因为他让我相信,面对永生,即使死亡也无能为力。

是的,没有永恒的轮回,只有永生。

寄存在我们脑海里,只会是永存于世的经典,而非例行的公事,更绝非因满足现世低俗情感的创作。

再者,忘不了里面托马斯对妻子和对特丽莎的感情,其纠结的在两者之中徘徊,那近乎温柔的慈悲,我竟不知道该如何评价他的负心。

即使最后,他还是选择了特蕾莎;即使后来,两人感情众多波澜;即使最后,他们死于一场车祸。

也许托马斯只是爱上了特蕾莎嫉妒的灵魂。

这世上,有很多看似轻于鸿毛的事情,却沉重的让人难以承受。

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

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种抉择是好的,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

一切都是马上经历,仅此一次,不能准备。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它这么轻和难以忍受。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篇6

生活总是最复杂的事情。轻与重的转化,灵与肉的纠缠,生与死的循环,以及各种重叠的对立,都可能是生命的全貌。生伴随着死,温馨明媚的白昼和阴郁冷酷的黑夜在晨昏线上交合,生命的轻与重、灵与肉不可遏制地貌合神离,忠诚与背叛渐行渐远……然而即便生命是矛盾的存在,即便生命饱受不能承受之轻,它依然成就着各种矛盾一同铺向尽头的结末……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一部小说文体的文学作品,但它所被赋予的意义与思想,实在远远超脱于我们一般向认为的小说,它从哲学的高度借由小说的体裁讨论了生命承受的“轻”与“重”,蕴含着对生命最深层次的探讨与索求。

小说探讨的是生命承受的“轻”与“重”。小说开篇便已将这个探讨的中心抛出——“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是渴望承受男人身体的重量。

因此,最沉重的负担成为形象最强大的生命力。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

直到小说的结尾,作者都没有给出自己的答案,也许作者自己只是抓住了一丝理解。

就文中的主人公们而言,他们各自背负着不同的“轻”与“重”。托马斯应该是一个天生自由的人。在经历了一段悲惨的婚姻之后,他开始更加热情和坚定,甚至病态地追求自由——甚至在男女关系中——直到特蕾莎不小心将自己的生活向前推进了六次。他得到了一种难以阻止、难以承受、无法被自己理解、甚至无法解释的爱。

他对这种爱感到莫名其妙的恐惧,所以他一次又一次地用比喻来辩称那不是爱。然而比喻是一种危险的东西。人是不能和比喻闹着玩的。

一个简单比喻,便可从中产生爱情。不管两人之间有多坎坷,托马斯最终还是选择了真爱。托马斯的一生,就是徘徊在选择承受“轻”还是“重”,并最终选择了承受“重”。

虽然最终与特蕾莎双双死于车祸,但相信两人在生命中也是品尝过真正幸福的吧!

特蕾莎自始至终对爱情的信念,对丈夫的宽容和宽容,充满了对幸福的担忧,不断考验着丈夫是否还爱她,包容着她无尽的悲伤和孤独,把她的精神寄托在卡列宁的狗身上。她始终都承受着生命的“重”,这样的一生,是幸福呢?还是被幸福掩盖的凄凉呢?

萨比娜是一个有强烈的背叛欲望,有竞争力,热爱世界的角色。萨比娜的人生主题是反复出现、重复、修正和延伸。她的脚就像一条长长的背叛之路。每一次新的背叛都像是犯罪和胜利,一直在引诱她。背叛父亲,共产主义艺术,丈夫,爱情。似乎她自己就是媚俗”世界的对立面。

她始终努力争取着“轻”的生命。但当一切背叛之后,生命出现了极度空虚。

从小说中不同人所承受的不同的“轻”与“重”的生命轨迹中,似乎就不能够单纯地判定作者认为人们应该承受生命的“轻”还是“重”。

就日常生活的本能而言,我们自然喜爱令自己解放的“轻”,厌恶压迫自己的“重”。然而,重便真的残酷,而轻便真的美丽?就如小说的题目——“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不可以承受“轻”的生命呢?

“轻”说是“逃避”也无不可,“重”亦可以简化为“承受”,暂且不论“承受”带来的结局是终究到来的黎明还是无垠无际的原暗。“轻”所带来的空虚是唯一的,虽然选择空虚并不意味着选择痛苦,但这样是不是真的好呢?“轻”还是“重”?

这是一个问题……但我相信,作为“人”的尊严,不会容许我们选择空虚来作践只有一次的人生!

此外,作者认为人的精神和肉体具有两重性质。身体所能享受的光使灵魂感到莫名其妙的沉重。无法断言其对亦或是不对,这等哲学的论题本就是至为玄奥的。也许本来就没有绝对的“真”与“不真”。

姑且顺从于“灵”与“肉”的哲学思想,我们依旧能有所感悟:所谓的“灵”与“肉”虽然不是一体,但却共生一体,如此组成了“自我”。躯壳不能背离灵魂,换句话说,自己所做所行,都必须秉承自己的原则,不能背离自己的良心。

如此,才是一个“自我”,而不仅仅是一副躯壳,一副行尸走肉……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篇7

当我读它的时候,我感到很沮丧。米兰孔达就像张爱玲。她直指人类最原始的欲望,直接了当。可人们却不得不承认,这些欲望的真实和无德。我想米兰要说的是:

无德为轻,轻让人们无法负载在生命的轨道上。

书中的情节之一:特雷莎的母亲年轻时很漂亮。她有九个追捕者。第一个是最帅的,第二个是最聪明的,第三个是最富有的,第四个是最健康的,第五个是最高贵的,第六个是最会背诵诗歌的,第七个周游世界的,第八个会拉小提琴的,第九个是最有男子气概的。

特雷莎的母亲最终嫁给了第九个孩子,不是因为她爱他,而是因为她和他不小心生下了特雷莎。她不爱特雷莎,她一直在想另外八个都比第九个好。她以为自己没有追求过别人,于是离开了最有男子气概的男人,去追求一个没有男子气概,犯过几次罪,两次离婚的男人。

她嫁给了他,从此,她开始堕落,渐渐失去了美貌,变成了泼妇。

这段我印象最深刻。米兰把九种特质分配到九个人身上,特雷莎的妈妈只能从中选一个。她谁都想要,因为她不知道自己最需要什么。

她的贪婪让她来到一个一无所有的人身边。她开始失去,失去美貌,失去生活品质,失去灵魂。当特雷莎把门锁上,要求自己最基本权利的时候,作为妈妈的她暴跳如雷,她才意识到一切在离她而去,她在用最后母亲的身份,几乎是要挟她女儿留下。

但这些都是徒劳的,因为她从来没有承担过生活中的责任,不管是对社会、对家庭还是对亲人。她死时只是轻轻地闭上了眼睛。她不会有任何体重。她失去了灵魂。

另一方面,我在考虑米兰要传达的爱情观。“爱情”总是玄而又玄。我曾经认为爱情是一种纯粹的感性的东西。如果你用太多的理性思考去思考,那么爱就不会纯洁。

现在这种观点几乎完全被颠覆。爱情需要条件,需要理性的思考。你需要知道你最需要的是什么,找到一个能满足你需求的人,然后容忍他的其他缺点,并履行你对彼此的责任,这就是爱。

米兰说“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实存在。”大概伴责任走过的爱情才是真实存在的爱情。写到这里,我才发现执着地追寻一个自己想象的人是多么愚蠢,爱情是在特别的时段遇到特别的人。

不知不觉写了这么多,但还有意犹未尽的感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很难读,每一句话都意味深长,读好它我可能得花上几年工夫,可它已经使我开始受益了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篇8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一书由米兰·昆德拉所著,通过讲述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之间的故事,引发大家的思考,从永恒轮回开始,到是轻与重、灵与肉,这都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米兰昆德拉的这本《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一直在我的阅读清单里,单从书名来看,就感觉比较哲学并带有一种深层次感,这该是一本让人很难去深刻理解的书。出于对这本书的敬畏,我不敢一直读,因为从学生时代起,就有很多学者在作品中多次提到这本书。他们将谈论这本书是如何高端的,如何哲学和如何高水平。但看完后觉得读一遍确实是境界有点高,读一遍绝对不够,好多细节无法解释清楚,对些许情节应该能达到更深的理解。

历来我个人阅读长篇**是比较缺乏耐心的,但是长篇**永远比理论书籍、诗歌散文等能够让人记忆深刻,我们读者能够更好地通过故事情节、人物刻画等去更全面去分析、思考我们自身,长篇**当我们认真读下去时,过后你总会有所收获,甚至意想不到的收获。

本书充满了哲学的味道,首章就讲到了尼采的永恒轮回论,我不太能理解并去达到作者的思想境界,我只能勉强理解,这所谓的永恒轮回应该是讲:“当我们生命消逝后,生命再次得到重生并无限重复”,那时人们便各自让生命去承受更多的事情和责任,去重复循环。那该是多么可怕,我们人们每天重复着自己的生命,再去承受不能承受的责任重负,我想在这样的一个永恒轮回的世界里,这该是痛苦不堪的。

本书以美国、法国、俄罗斯等国的战争为背景,展开对这一长篇故事的叙述。通过托马斯与特蕾莎、弗兰克与萨比娜之间的故事,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者想表达的思想。通过这些人物的爱恨纠葛,作者反映和认识了人在灵魂和身体之间的真实行为。所谓重与轻、灵与肉,其实最好用一个词来概括,但它们通过深刻的对比和独特的反讽来反映和凸显现实。

这几段故事中,托马斯对于萨比娜更多的是肉体上的爱,托马斯与妻子离婚后,他害怕后来那种家庭之中的阴影和静止,所以他的灵魂尽情地控制着自己,但是身体是最诚实的,在萨比那眼里,她明白与托马斯之间,只可能是肉体间的相爱,他们两都享受着这份爱,萨比娜一直是可以让托马斯感觉安心和踏实的人。而从特蕾莎的角度来看,因为她的成长背景,爱情成为了她生命中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它对于托马斯是真切的爱,深邃到骨子里的爱,特蕾莎是付出真心的人,因为恰巧的相遇,托马斯表现的大多是出于同情,到最后辞去医生的工作,跟随特雷萨去开始他们自己的田园牧歌的生活,都是在深深地讽刺。

该书采用了一种常见的写作方法,即通过文本中的主人公,彻底揭露这个微不足道、绝对荒谬的世界。在**入侵捷克战争期间,弗兰克去柬埔寨寻找萨比娜。她遇到了另一个女大学生。他发现和女大学生在一起是多么幸福。突然间,他的柬埔寨之行对他来说是荒谬和毫无意义的。作者写道:

“他究竟为何而来”是为了抗战列队游行,是为了萨比娜?他是为了这个女大学生,他的这次出行,是为了是自己确信,现实大于梦想,远甚于梦想。”看完这段实在是想夸赞作者,写法之高深,也让我们看见一个如此让人惊叹、感到恶心的人物形象,用过这种讽刺,从而让我们明白,在现实生活中,及时认清现实,头脑清醒是多么重要,活在当下,认真对待现实下所发生的事情,比什么都强。

最后一段狗狗卡列宁的描写,到托马斯与特雷萨的两人的所谓的田园牧歌生活,都是最高级的讽刺。托马斯问特雷萨:“你难道没发现我在这里很幸福吗?

”,特雷萨说道:“可你的使命是做手术啊”,托马斯说:“使命?

那无关紧要。我没有任务。没有人有真正的事命。当你发现自己是自由的,没有任何使命时,便是一种极大的解脱”。我们可以看到,这所谓的“田园牧歌生活在现实面前是多么的空旷,她的托马斯是多么的不真诚,他两的这种生活看起来多美好,但一切都不是建立在真爱的基础上,所以作者通过这种现实状态去讽刺所谓的“真爱”,让我们看清人们对于自己的内心是多么的纠结和违心。

我想我们大多数人都不喜欢这种生活状态。我们喜欢做真实的自己。我们不向自己屈服,也不为同情或某种迁就而束缚自己。相反,我们会伤害自己和最爱你的人。

生活终究是现实的,最终都会以真实的面目和结局告知你,你勇敢做真实的自己,要做学会坦然、真诚地面对一切,你定会从中有所收获,不要欺骗自己和别人,学会在现实中成长,不要走进自我假象中的那座海市蜃楼。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篇9

一部**让人翻到书皮烂掉,换上了自制土黄色牛皮纸,用蓝色笔随意写下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几个字,这会是一部怎样的书?看完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我沉思良久,一有空闲,头脑中就想着这部**的一些情节。

说起读这部书的缘起,是上课为了鼓励同学多读书,每节课都请2到4名同学介绍自己读的书,谈谈读后感,与其他同学一起分享。一次上课,一位同学为大家介绍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位同学介绍了半天,只说非常值得一读,而且还应该读多遍。我也知道这本书在学校的每月借阅排行榜中都名列前茅,可我至今还没读过,真是遗憾,于是周五下午就把一本旧的封皮都已经不存在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借了回来,周末的闲暇时间终于把它看完了。

故事发生在捷克共和国。**的女主角是托马斯和特蕾莎。托马斯是个外科医生,特蕾莎成了他的妻子。托马斯对感情和生活的态度有点奇怪,他不喜欢受女人的约束,所以有很多情人,过去的妻子也和他离婚,特蕾莎本来是某地的一个女招待,认识托马斯后第一次约会后,她突然发烧了,在托马斯家里躺了一个星期,这让托马斯觉得特蕾莎是上天从篮子中抱出的一个孩子送到他的床上。

这与托马斯的其他情人有很大的不同,托马斯也和特蕾莎结婚了,然而特蕾莎也不能接受托马斯其他的情人,但又无法离开他,她一次又一次的发脾气生气,也一次又一次原谅托马斯,甚至当**人来到捷克,他们到了国外,特蕾莎又一次为情人的事情生气出走,回到捷克,而托马斯也不能忘掉特蕾莎,又追回国去。最后,他们一起回到农村,死于一场车祸。

围绕托马斯还写到了他的情人,其中萨比娜,她是一个画家,所以比较崇尚自由,她后来也遇到一位大学教授弗兰茨,为她还离了婚。在弗兰茨已经有了新任女友,一个**他感觉到萨比娜在注视着他,所以接受了一次“伟大进军”的可笑旅行,去了柬埔寨边境,为他们所认为的灾难中的人民治病,为此弗兰茨在一场逞英雄的打斗中被打伤并送了命,由他的前任夫人接回了奄奄一息的他,并为他办了葬礼。

比较清晰的故事就是这些,作者对生活却又很多的哲思,让人要思索良久。“永恒轮回是一种神秘的想法,尼采曾用它让不少哲学家陷入窘境:想想吧,有朝一日,一切都将以我们经历过的方式再现,而且这种反复还将无限重复下去!

这一谵妄之说到底意味着什么?”故事的开头这样写道,但究竟这里和人物故事情节有什么关系呢?它可以被认为是胡说八道,或者可以通过个人生活经验和历史知识慢慢品尝。

很多人也质疑**是的!什么是生命不能承受的轻?这里作者到有一番见地:

“重便真的残酷,而轻便真的美丽?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压倒我们。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是渴望承受男人身体的重量。

因此,最沉重的负担成为形象最强大的生命力。负担越重,我们的生活离地球越近,就越真实。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若是如此,当我们真的有很多的责任和负担的时候,我们才比较真实;相反,如果我们没有压力和负担,我们的思想就会有很多想法,这是不切实际的,很轻的,我们无法承受。如果没有,我真的不能理解作者和这部电影。

**中,最吸引我的是对捷克建国的认识,过去我对捷克这个小国的建国没有一点认识,只知道那曾经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实对其历史中混乱的政体和国家至今也认识不清。但是**的英雄不喜欢这场激动人心的革命。

为此,托马斯还曾写了一篇文章,是从俄狄浦斯的故事得来的,俄狄浦斯杀父娶母,但他是无知的,但当他得知这一切时,非常内疚痛苦,用针戳瞎了双眼,离开家乡,终身不见光明。托马斯对政党的思考来自这一点,但这个文章却让他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不仅不能当医生,最后就和特蕾莎一起回到乡间。

一部**能让人回味良久,的确是作家融入了深深的思考,这些思考有些还带有哲学的形而上的意味,但它又不完全抽象,它也有活生生的人,有人类的情感需求,也有时代背景,这也让这部**顿时厚重起来,让人沉思良久。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篇10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le insoutenable legerete de letre》。英文译名《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是作者米兰·昆德拉最负盛名的作品。原著为捷克语,其汉语译本原为《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后经上海译文出版社再版后更名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小说描写了托马斯与特丽莎、萨丽娜之间的感情生活。但它不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三角性爱故事,它是一部哲理小说,小说从“永恒轮回”的讨论开始,把读者带入了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中,比如轻与重、灵与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仿佛是一座感性与理性纵横交织起来的神秘幽深的城堡,看似简单的爱情故事,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思辨,闪烁着耀眼的思想光芒。作者以幽默冷静的笔调,剖析了人生的外衣,探寻了人类灵魂的奥秘,揭示了人性深处最隐秘的真相,展现了社会动荡、命运起浮的人生图景,揭示了人类“媚俗”的本质。读罢此深沉的文字,自己好像也深沉在里边,待拔出来时再反思,生命何以轻重之分??

为了托马斯,为了特蕾莎,他放弃了所有的重量,如此心甘情愿。我们可以说他是深情,也可以说他富有同情心.。不管怎样,他把能做到的都做了。

除了,他无法放弃自己在别处所享受到的重量,自身的重量。

人类的生活,常常是有担子的,有的人被沉重的生活压得很痛苦却能坚持,因为他们有信仰或精神支柱,有所要为之而活着的事物,一如我们的高中生活,有着所要为之而奋斗的目标。此系生命之重,在沉重中体味本身的存在。一旦脱离了重压,或许就像断线的风筝,漂泊的蒲公英。

人生背负着巨大的重压,受着种种难以改变的牵制,仿佛是蒲公英的根扎在土壤中,拼了命也无法移动。可是当它足够轻,轻到足够抛弃根茎而飘起来,人生真若如此,不知道会不会同样有一种无家可归的感觉呢。

昆德拉在《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在试图释放,让人摒弃世间的“媚俗”,主人公托马斯在经历婚姻失败后,可以说完全忘记人生的责任,肆意放浪,生活在无数的情妇之中,这成为他的人生原则,然而最后为了特丽莎他再次选择了婚姻,最终守着那段婚姻走到生命的最后,而最后小说得出的结论:我们无可选择又必须选择,我们反对媚俗又时时刻刻都在媚俗。昆德拉对生命终极意义产生怀疑,到最后依然没有否定,因为无法否定。

我们不能生活在一个我们称之为完美理想的世界里,我们有追求的全理,但怀疑的开始注定要失败。于是我又有意无意的想到了李叔同,也许他正是为了逃避社会的“媚俗”而选择遁入空门,在所有人看来是不可思议而不负责任的,这到底算不算是逃脱了“媚俗”,我们又如何肯定这不会是又一种“媚俗”,生命的轻和重我们该如何区分?到最后,我们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和不能承受之重该如何解释?

这是一个找不到答案的问题。如同昆德拉的怀疑,只是怀疑,却无力解决。

我们可以认识到“镜像阶段”对人的一生所产生的巨大的,不可逃避的影响。人永远不能实现其“理想自我”和永远不能得到“自我”的完整统一这两个悲剧在人的一生是不可避免的。尽管如此,人们仍然坚持不懈的为实现幻想中的“理想自我”而斗争,这不得不说是我们终生的自相矛盾式的讽刺。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篇11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捷克著名**家米兰·昆德拉于1984年所写,这部作品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之作。米兰·昆德出生在捷克的小国,但在他看来,在小国长大其实是一种优势。因为身处小国,“要么做一个可怜的、眼光狭窄的人”,要么成为一个**博识的“世界性的人”。

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被世界所了解。米兰·昆德拉曾经说过:“如果一个作家写的东西只能另该国的人所了解,那么他不但对不起世界上所有的人,更对不起他的同胞,因为他的同胞读了他的作品,只能变得目光短浅”。

这本书描述了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期间,民主改革的气氛演变成**的气氛。《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揭示出隐秘的无情,探索爱的真谛,书中描述了男女之爱,朋友之爱,祖国之爱。每个人都有权为不同的爱自由选择,自觉承担着沉重的义务。

人的各种责任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但这是人类存在的实际标志。一旦所有的负担都消除了,人们就会变得轻浮起来。没有负担和责任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

这本书讨论了托马斯,特蕾莎,萨比娜和弗兰兹之间的复杂感情。托马斯是一个外科医生,由于经历了失败的婚姻,他既渴望女人又畏惧女人,因此发展出一套外遇守则来他应付他众多的情人。有一天他在一个餐厅里遇见了作为女侍应的特蕾莎,他们以书为媒介彼此相爱了,托马斯对特蕾莎的爱违反了他之前制定的原则,他从不带女人回家过夜,但他却收留了特蕾莎,甚至娶她为妻。

但是托马斯灵肉分离的想法丝毫没有改变,依旧流连在众多**之间,而全心全意爱他的特蕾莎却因为此事在嫉妒不安的梦魇中惊醒。在猜疑和恐怖的想象中,特蕾莎搬到了瑞士。然而,面对托马斯与**之间仍然存在的私人关系以及对陌生环境的不安,她毅然决定离开祖国,回到祖国。

但分开之后的特蕾莎与托马斯彼此感到生活都很无聊,没有意义。他们意识到彼此是分离的。虽然他们对恋人没有责任和义务,但他们的生活变得轻浮,就像灵魂离开身体,走向死亡一样。最后,托马斯回到特蕾莎身边。他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但他们感到彼此对生活的重要性是无可替代的。

是重还是轻,似乎有了答案。也许“重”会使人无所适从,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但是“轻”却让人们找不到自己存在的意义,生不如死。

书中的另一位女主角是萨比娜。她是个画家,曾经是托马斯的**之一,也是特蕾莎嫉妒的对象。萨比娜总是选择背叛自己的生活,选择没有责任感和轻松的生活。她讨厌忠诚与任何讨好大众的媚俗行为,但是这样的背叛让她感到自己人生存在于虚无当中,她感到一次次的背叛使她的灵魂轻飘飘的,使她整个人没有归属感,游离于所有人之外。弗兰茨是被萨比娜背叛的情夫之一,他因为她而放弃自己坚持的婚姻与忠诚,但是由于萨比娜的背弃,让弗兰茨发现自己过去对于婚姻的执着是可笑的、纯属多余的假想,他的妻子只是自己对于母亲理想的投射。

离婚后,自由独立的单身生活给他带来了新的生活机遇,他明白萨比娜只是他追求革命和冒险的生活。后来他与他的学生相恋,在实际参与一场虚伪游行活动后,意识到自己真正的幸福是留在他的学生旁边。一场突然抢劫中,弗兰茨因为想展现自己的勇气而蛮力抵抗,却遭到重击,在妻子的陪伴下,无言的死于病榻上。

萨比娜和弗兰茨在经历了太多的事情后才明白:原来生命中我们本以为无法承受的负担会在负担消失后,整个人生都变得虚无缥缈,我们没有了责任与负担的同时,也失去了我们之所以存在的依托,于是我们只能空虚度日,生命因此变得毫无意义,我们也找不到我们存在的理由。

本书深刻**了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尤其是对于“媚俗”这一观点的看法。书中提到,媚俗是把人类生存中根本不予接受的一切都排除在视野之外。

人类的博爱只能建立在媚俗的基础上。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媚俗就是以矫揉造作的方式娱乐大众。这种行为侵蚀了人类最初美好的心灵。

可是,我们又不得不媚俗。媚俗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无法避免。有时,为了迎合整体价值取向,我们不得不违背内在价值取向。个人似乎被集体同化了。

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集体的世界里,当我们的行为、意识甚至精神都不适应集体时,我们就会显得格格不入、不知所措。为了更好地融入世界,我们只能妥协,改变我们的想法和观点,避免被集团抛弃。当然,也有人会反抗,坚持自己对事物的理解,离开这个世界而独立,但我们知道这种反抗是否是另一种媚俗?

其实,媚俗的不仅仅是个人,还有国家。媚俗是存在整个人类历史中的。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倒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是渴望承受男人身体的重量。因此,最沉重的负担成为形象最强大的生命力。

负担越重,我们的生活离地球越近,就越真实。相反,当负担完全消失时,人们会变得比空气轻,会飘浮起来,远离地球和地面上的生命。人只是一种半真实的存在,他们的行动将变得自由和毫无意义。那么,到底选择什么?

是重还是轻?”。这本书以这样一个问题作为整本书的背景,旨在**在生活中,我们应该选择重还是轻?

在当今竞争激烈、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能不后悔地做出真正的选择吗?也许没有人知道答案,因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既不能将它与前世相比,也不能使它完美地再次度过。

当今世界是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我们每天都面临着各种思想文化的冲击,以及来自各各方面的压力。当这些压力累积起来,总有一天爆发,我们会不知所措。我们会抱怨,后悔,甚至选择逃避。我们想把压在我们身上的各种压力全部都解除掉,只有这样我们才会认为生命是精彩的,我们再也不会被那些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所折磨。

事实上,这些压力是我们的责任和负担。这些压力与负担是我们对社会,对家庭,对他人的责任,可是当这一切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时,我们就想着抛下这些我们生命中沉重的负担,希望我们的生命变得轻松起来。

的确,暂时放下这些沉重的负担让我们感受到了身心的愉悦。但是愉悦之后呢,我们又变得无所适从起来。然而,这一次的无所适从是因为我们感受到了生命之轻,这种轻让我们感受不到自己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像人生又一次迷失了方向。

于是,轻又变成了我们的负担,我们不得不再次背上这些负担,即使这些负担有些沉重,但这总比我们轻飘飘的远离地面要好,我们的根在地面,飘在空中是比重在地面更让人无法忍受的事情。这时我们终于明白,原来我们承受的生命之轻比承受的生命之重更加可怕。

轻和重是两种相对立的存在,我们无法承受重,于是才选择了轻,但轻却让我们失去了生命赖以存在的依托。最终我们又一次选择了重。这是否是生命的循环往复呢?

我们徘徊在轻重之间,游荡于幻想与现实之间,在一次次的选择之中看清到底什么才是我们想要的。

轻与重,到底孰轻孰重?也许我们的生命就是在这一次又一次的追问中得到重生。因为我们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我们才对轻和重的选择特别慎重。

重的时候我们会想到轻的美丽,轻的时候我们又会想到重的意义。重让我们找到生命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轻让我们的生命变得空虚和飘渺。看起来我们已经有了对于轻重的选择。

但是,我们在感觉重的时候该怎么办呢?除了轻之外,我们还可以选择什么?我认为,我们需要在轻与重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这样可以实现肉体与灵魂的对接。

在我们感觉生命无法承受这重时,我们要把自己变得轻盈一点,但这种轻并不意味着放下所有的重,而且重不是我们放下就消失不见的,我们要从这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中追求些许的轻,这样会让我们的生命更有价值,会让灵魂得到升华。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