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后记读后感

2024-08-31 来源:华佗小知识

后记读后感【篇1】

文章用语舒缓,韵味悠长,体现出深沉的感情色彩。心理学认为:人的多种多样的情感都可以按照对比的性质配合成对;凡是配合成对的两种情感在性质上彼此相反。例如:悲与喜、乐与哀、爱和恨等等,情感的这种特性可称之为两极性。人的两极情感彼此结合在一起便呈现出复杂的情感状态。例如开篇一段,作者的心情便是悲喜交加,结尾作者这样写道春余夏始,是北京最好的日子。我重繙这诗稿,温寻着旧梦,心上倒像有几分秋意似的。这种悲凉的情感实际上就是人类普遍的永恒的体验,它内涵的复杂与丰富,也正是它的感染力所在。

后记读后感【篇2】

这一卷诗稿的运气真坏!我为它碰过好几回壁,几乎已经绝望。现在承开明书店主人的好意,答应将它印行,让我尽了对于亡友的责任,真是感激不尽!

偶然翻阅卷前的序,后面记着一九二四年二月;算来已是四年前的事了。而无隅的死更在前一年。这篇序写成后,曾载在《时事新报》的《文学旬刊》上。那时即使有人看过,现在也该早已忘怀了吧?无隅的棺木听说还停在上海某处;但日月去得这样快,五年来人事代谢,即在无隅的亲友,他的名字也已有点模糊了吧?想到此,颇有些莫名的寂寞了。我与无隅末次聚会,是在上海西门三德里(?)一个楼上。那时他在美术专门学校学西洋画,住着万年桥附近小弄堂里一个亭子间。我是先到了那里,再和他同去三德里的。那一暑假,我从温州到上海来玩儿;因为他春间交给我的这诗稿还未改好,所以一面访问,一面也给他个信。见面时,他那瘦黑的,微笑的脸,还和春间一样;从我认识他时,他的脸就是这样。我怎么也想不到,隔了不久的日子,他会突然离我们而去!——但我在温州得信很晚,记得仿佛已在他死后一两个月;那时我还忙着改这诗稿,打算寄给他呢。

他似乎没有什么亲戚朋友,至少在上海是如此。他的病情和死期,没人能说得清楚,我至今也还有些茫然;只知道病来得极猛,而又没钱好好医治而已。后事据说是几个同乡的学生凑了钱办的。他们大抵也没钱,想来只能草草收殓罢了。棺木是寄在某处。他家里想运回去,苦于没有这笔钱——虽然不过几十元。他父亲与他朋友林醒民君都指望这诗稿能卖得一点钱。不幸碰了四回壁,还留在我手里;四个年头已飞也似地过去了。自然,这其间我也得负多少因循的责任。直到现在,卖是卖了,想起无隅的那薄薄的棺木,在南方的潮湿里,在数年的尘封里,还不知是什么样子!其实呢,一堆腐骨,原无足惜;但人究竟是人,明知是迷执,打破却也不易的。

无隅的父亲到温州找过我,那大约是一九二二年的春天吧。一望而知,这是一个老实的内地人。他很愁苦地说,为了无隅读书,家里已用了不少钱。谁知道会这样呢?他说,现在无隅还有一房家眷要养活,运棺木的费,实在想不出法。听说他有什么稿子,请可怜可怜,给他想想法吧!我当时答应下来;谁知道一耽搁就是这些年头!后来他还转托了一位与我不相识的人写信问我。我那时已离开温州,因事情尚无头绪,一时忘了作覆,从此也就没有音信。现在想来,实在是很不安的。

我在序里略略提过林醒民君,他真是个值得敬爱的朋友!最热心无隅的事的是他;四年中不断地督促我的是他。我在温州的时候,他特地为了无隅的事,从家乡玉环来看我,又将我删改过的这诗稿,端端正正的'抄了一遍,给编了目录,就是现在付印的稿本了。我去温州,他也到汉口宁波各地做事;常有信给我,信里总殷殷问起这诗稿。去年他到南洋去,临行还特地来信催我。他说无隅死了好几年了,仅存的一卷诗稿,还未能付印,真是一件难以放下的心事;请再给向什么地方试试,怎样?他到南洋后,至今尚无消息,海天远隔,我也不知他在何处。现在想寄信由他家里转,让他知道这诗稿已能付印;他定非常高兴的。古语说,“一死一生,乃见交情;”

他之于无隅,这五年以来,有如一日,真是人所难能的!

关心这诗稿的,还有白采与周了因两位先生。白先生有一篇小说,叫《作诗的儿子》,是纪念无隅的,里面说到这诗稿。那时我还在温州。他将这篇小说由平伯转寄给我,附了一信,催促我设法付樱他和平伯,和我,都不相识;因这一来,便与平伯常常通信,后来与我也常通信了。这也算很巧的一段因缘。我又告诉醒民,醒民也和他写了几回信。据醒民说,他曾经一度打算出资印这诗稿;后来因印自己的诗,力量来不及,只好罢了。可惜这诗稿现在行将付印,而他已死了三年,竟不能见着了!周了因先生,据醒民说,也是无隅的好友。醒民说他要给这诗稿写一篇序,又要写一篇无隅的传。但又说他老是东西飘泊着,没有准儿;只要有机会将这诗稿付印,也就不必等他的文章了。我知道他现在也在南洋什么地方;路是这般远,我也只好不等他了。

春余夏始,是北京最好的日子。我重翻这诗稿,温寻着旧梦,心上倒像有几分秋意似的。

后记读后感【篇3】

在《梅花》后记中,朱自清先生怀着感伤的心情追忆了与无隅君相聚的场面,以及为了帮助贫困的家庭积蓄些钱财以安葬英年早逝的无隅君,朱先生与友人到处奔波而又四处碰壁的景况,所以当开明书店答应印行亡友的作品《梅花》集时,作者悲喜交加,感慨万端,所以作者仿佛按纳不住积蓄已久的感情,开篇便点明:这一卷诗稿的运气真坏!我为它碰过好几回壁,几乎已经绝望。现在承开明书店主人的好意,答应将它印行,让我尽了对于亡友的责任,真是感激不尽!从诗稿的命运转到主人悲剧性的短暂人生,物在人亡,而且想来这份诗稿虽卖是卖了,想起无隅的那薄薄的棺木,在南方的潮湿里,在数年的尘封里,还不知是什么样子!强烈的感伤使作者在文中反复强调自己于心不安的自责,同时也为了求得心灵的慰藉,作者又以充满敬重的心情记叙了为这部诗集的出版呕心沥血的林醒民君,以及关心这部诗稿的白采与周了因先生。由一部诗稿的辗转出版,将人物的命运安排,世道的艰难与坎坷连接在一起,布局紧凑,着墨虽平淡无奇,但扑面而来的却是一股浓烈的人间至情,由此可以折射出大写的人字,树起人格的丰碑。

后记读后感【篇4】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全书十篇文章,外加一篇《小引》,一篇《后记》,是鲁迅唯一一本散文集;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文字,是记叙文,是回忆性散文。

鲁迅生在城里一个家境小康的读书人家,遭逢社会的变革和家庭的日渐败落,因此他写的虽是个人生活,却生动地凸显了当时中国的风习和社会情况,如家庭怎样教育儿童,孩子读什么书,旧的书塾和新的学堂是怎样的,留学日本受到的歧视和正直的老师对他的关爱,乃至革命的风气等等。

作品记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时求学的历程,追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作品在夹叙夹议中,对反动、守旧势力进行了抨击和嘲讽。十篇中《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六篇,为回忆童年生活,让读者看到先生故乡民俗风情,也见到当时人心世道。《琐忆》、《藤野先生》、《范爱农》乃人生怀念文字。藤野是一位正直、热诚的日本学者,范爱农是一个在黑暗中,抑郁、愤懑的爱国青年,《琐忆》忆的则是,作者自己为寻另一类的人们所经历的艰难和热望。

在这部作品里,出现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每个人物的语言,行为,外貌,描写都相当细致,如作者的保姆长妈妈,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

也有作者的恩师,藤野先生,他是一位日本医学教授,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因为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更有作者的邻居衍太太,鲁迅表面上赞扬她,实际心中却是鄙视衍太太的,因为这是个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欢使坏的妇人。

朝花夕拾,清晨的花傍晚时再去摘,会散发淡淡的清香,韵味无穷,也许现在的我读起来平淡无味,可当我到了暮年,再读这本书,回忆我的童年,再去细细品味,定是回味无穷,这部作品也不失为经典之作。

后记读后感【篇5】

梅花后记是一篇我在阅读中深受启发的文章,通过描述梅花的种种特点和意义,让我对生活和自己的价值有了新的理解。下面我将详细、具体且生动地为大家阐述我读后的感悟。

文章开篇,作者描述了梅花的美丽和坚韧,将其比喻为“一代战士”。这一文艺的描写方式,立即勾起了我的兴趣。作者用生动的笔触,将梅花的形态、颜色和香气描绘得栩栩如生。当我读到作者对梅花朵朵含苞待放的描述时,我仿佛看到了那一片面容含羞的景象,同时,这也唤起了我内心对未来充满期待的憧憬。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作者主要以寒冷的冬季以及梅花的开放来比喻人生的困难和挑战。作者告诉我们,梅花是寒冬中独自开放的,而这正是它坚韧不拔的表现。梅花对于寒冷严苛的环境并无畏惧,反而顽强地迎接每一次挑战。这使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在人生的旅途中,困难是无法避免的,但只有面对它们,才能展现自己内心的坚强和勇气。

而梅花的花期很短,开花只有一两天的时间,这使我进一步思考了人生的短暂。人生如同梅花盛放的瞬间,来得快去得也快。尽管如此,梅花依然奋发向前,充满爱和希望。这让我意识到,每一次的衰败和枯萎都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但我们也不能放弃希望和努力。

作者在文章中还提到梅花是中国文化中的象征之一,代表着高尚的品质和崇高的境界。梅花在寒冷的冬天里独自开放,正是因为它的坚韧和毅力。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我看来,梅花象征着永不放弃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它们的美是通过不断努力和坚持取得的。这个象征在我心中激起了对自己价值的思考。正如梅花一样,我也要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坚持不懈地迎接生活中的挑战。

总之,梅花后记这篇文章给了我很多的启示。通过描绘梅花的美丽和坚韧,以及对人生的比喻,作者唤起了我对于生活和自我的深层思考。梅花的坚韧、短暂的花期以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都成为我重新认识自己和塑造自己价值观的重要元素。我相信,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会像梅花一样勇敢地去面对,坚定地前行。

后记读后感【篇6】

书有前言、后记,读书理应自前至后;我的习惯却是:得一新书,先阅后记。

大凡书之前言或序言,都肩负着总括全书之内容概要、理论价值、现实意义之重大使命,不可以轻心掉之。故作者写得费劲,读者看得吃力。加之时人著书,多爱请名人赐序,借名人之名,以名拙著之价。其用心良苦,倒也无可厚非。问题是,大凡名人都要日理万机,于百忙中挤出时间为人作序,质盘可想而知。若将名人所赐之前言,与这前言所包装的正文作一比照,便不难发见:序者并未细读所序书,所谓你写你的,我写我的,结果是前言不搭后语。前不久,倒是读到一篇与正文相契合的名人前言,著书者是我的一位朋友,一问,原来这挂着名人之大名的前言,是我这位老兄亲自撰写的。

后记却与前言大不相同。后记既不负有重大使命,也用不着请名人代劳。著者著书,到了能够写后记的时候,心情已是冬去春来了。您想,寒来暑往。日落日出,书终于完稿了,出版社终于开恩,著者怎能不高兴?身心一放松,后记就容易写得生动、风趣而又有灵性。反正是一篇无关宏旨的小后记,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或绘景或抒情,或发发牢骚或开开玩笑,有时还可以来一两首旧体诗新体诗打油诗或别的什么诗。

写文章(包括后记)的人,都有这样的体验:你着意深刻、厚重,写出来的文字却板实、浅鄙;你随心所欲,任情而发,反倒能写出有性情、有思想、一新耳目、发人声、生省的文字。苏东坡说吾文如万献泉源,不择地而出,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好的后记,亦有这种如行云流水、自然天成的效果。罗宗强先生的《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在后记中追忆一件往事:记得有一次,正在大树下接受批斗,突然传来一声清脆的鸟鸣,下意识地抬头一看,阳光在绿叶上闪烁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生的欢乐与生的向往猛烈震撼着我,虽然随着一身严厉的低头和背上重重的一枪托,但是我仍然觉得甘泉的滋润。这本书,我还是四年前读过的,正文的内容已渐渐淡忘,惟有后记中的这段文字,至今仍记忆犹新。我常想,罗先生如果没有这种独特的生存体验与情感经历,便不大可能对魏晋士人的心态与人格,有如此独到而深刻的理解。

后记读后感【篇7】

利用空闲的时光,我把《水浒传》看完了。

《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我们中华名族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耀眼的明珠。《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以引人入胜的传奇故事,炉火纯青的语言艺术描绘了北宋年间一幕幕鲜活的社会历史画卷,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书中描写了宋江、晁盖、林冲、武松、鲁智深、吴用、公孙胜等一百零八位英雄好汉因为不满当时朝廷的腐败、**的横行,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他们扯起“替天行道”的大旗,聚集在梁山,劫富济贫,打败官军,为人民谋福,闹得轰轰烈烈。

《水浒传》成功塑造了一批聚集江湖、行侠仗义的绿林好汉的独特形象,将一百零八位好汉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刻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水浒传》里,最让我佩服梁山好汉的智慧,最令我回味无穷的故事是《吴学究智取生辰纲》。故事主要说的是:

大名府的梁中书准备了10万颗金珠,由杨志等人送给蔡大师。得知消息后,赵盖、吴用、公孙胜、刘唐、阮氏兄弟与白胜串通,等待计划实施。6月4日中午,杨志等人上山时,白胜拿着两桶好酒去上班。

晁盖等七人也装着口渴上前,先喝了一桶酒,然后刘唐又故意在另一桶里舀半瓢喝下去,目的是让杨志等人放心,酒里没有药。接着,吴用又拿起半瓢酒假装再喝,其实已经在酒里偷偷下了***,白胜见事成了,立刻将酒夺回去,倒进酒桶里。这时,***便在桶里蔓延开来。

杨志等人果然中计,喝了酒后,就倒下了。就这样,吴用智慧得到了10万颗金珠。

看完《水浒传》后,我觉得“及时雨”宋江是一位救人之急、扶人之困、助人为乐的人;“武二郎”是个谨慎多疑的人;“智多星”吴用是个足智多谋的人;“入云龙”公孙胜则能呼风唤雨、驾雾腾云……合上了《水浒传》,我不禁觉得施耐庵站在人类思想的巅峰,为我们播撒着智慧的种子。

后记读后感【篇8】

作为小记者团的一员,我有幸来到沈阳参加小记者团的第一次活动。这次活动是**一部名叫《西游后记》的舞台剧。该剧主要讲述了齐天大圣从西域取经后,与黄鼠狼争夺花果山的故事。

取经归来,悟空回到花果山,见其已被黄鼠狼占领,于是将他们赶走。可是之后的100年里,孙悟空竟不问世事,以为天下无妖,日日夜夜只是在宝座上打瞌睡。所以,他把所有的武功都忘了,连金棍子都拿不动。

这就让黄鼠狼有机可乘,而悟空的两位手下,将军和丞相,为了讨悟空的欢心,隐瞒了悟空不会武功的事实,更给黄鼠狼创造了有利的机会。黄鼠狼化身黄小良,用猪八戒进入大圣的内心。这让我们想到,如果悟空的两位手下让孙悟空勤练功,苦学武,就不会让黄鼠狼险些得逞。

正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啊。

偶然间,小猴球和美美找到了黄小良的秘密。球想告诉大圣,但没人相信他。因此,球利用心理战使黄鼠狼呈显出它的原始形态。

本剧风格简朴,语言简练,仅用几个简单的道具便可引出如此多的情节,激发儿童的想象思维。在本剧的高潮,灯光又以完美的形式表现给了观众,博得一片掌声。

在这部剧中让我感触最深的即为丞相与将军讨悟空喜欢的时候。因为这让我觉得,在我的生活中,不是有这样的人在我身边吗?就比如说,有很多小朋友都是收到一些好朋友的建议,才放下学习,去做一些有害于学***的。

当然,这不仅是因为提案不好,更是因为我们自身的因素。有些人在剧中像孙悟空一样傲慢,但那会伤害到他。伤仲永很好地反映了这一点:在一个小村子里,有一个贫苦的家庭,家中有一个小男孩,这个男孩很特别,他不用人教便会使用纸墨笔砚,他在四岁时自己做了一首诗,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

当时,很多人劝孩子的父亲让孩子上学,但父亲却说:我的孩子没有老师教自己!从那时起,父亲就带着孩子挨家挨户地写诗、收钱。

孩子也认为自己没问题,便不务正业,整天吃喝玩乐,终于,在孩子十岁那年,他做了一个梦,梦中一个仙人夺走了他的笔。从那以后,他什么也写不出来,连字都歪了。他就是仲永。

看完舞台剧,我们的小记者来到舞台接受采访。在采访中,我发现脱妆的演员们都在流汗。我能想到他们在台下要做多少功作才能演得这么好!相信吧,只要你付出努力,会有回报的。有志者,事竟成!

后记读后感【篇9】

朝花夕拾后记读后感

鲁迅的名字,是家喻户晓的。鲁迅在我的心目中,一直以来都是高不可攀的偶像。朴实的文笔,细腻的情感,使我感到像在一位和蔼慈祥,平易近人的爷爷交谈.

首次捧起鲁迅的《散文集》,从目录,细细品读下去。鲁迅的文笔绵密细腻、真挚感人,犹如小桥流水,沁人心脾。它真实地纪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追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风俗画面。

鲁迅与闰土的童年,可以说是人间比地狱。因为是当时社会的黑暗,政治的腐朽,使得平民老百姓的孩子从小就要受苦受难。而鲁迅正家境不错,所以过上了相对比较幸福的生活,但却不及闰土的生活有乡土乐趣。而今,我们生活的21世纪。再与鲁迅的生活相比,可谓是天上人间啊!但想一想,比起《百草园》的生活,我们的生活真是毫无乐趣可言啊!没有端详过麻雀,不知道什么是叫天子,何首乌似乎听说过……被吓唬到的神话故事总算是听到过几个,但是却再也想不起来。至于雪天中的“拍人颖。更是连想都不敢想。即使有纷飞的大雪,也是不敢“妄想”的。只是现在,倒宁愿忘记那场雪了呢,因为没有乐趣,只有被约束的难受!

与我们的生活相比,私塾里的生活,又或许要难过上许多倍。能在百草园烂漫多年,也许是好事,但是突然有一天,一天的大多时只能呆在书院里读书,会觉得多少的失落呢?其实,相对于以前的孩子,我们已经是站在金字塔的较上方了,无论是生活质量,还是思想品质。有朦胧的思想,看着实事的动荡,体味着生活给予我们的甘甜,我们的生命里也有无数的活力。又相对于那个封建的年代,现在生活是多么的宽松。可是,也不得不说,以当事人孩子们的眼光来看,中国的教育,仍然让人快乐不起来。接受所谓更加“全面”的教育但没有一点兴趣,很累,很累。不再能够体会,究竟什么才是我们的快乐。

《朝花夕拾》是对逝去岁月的回忆,有真挚的情怀,有无奈的感伤。欢快的时候,我感到有沁人心脾的馨香袭来;郁闷不乐的时候,我感到无名的寂寞前来吞噬。这一切,确实是能真切的感受得到的。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xx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xx,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xx,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xx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xx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后记读后感【篇10】

阿廖》读书活动后记及读后感]第一次参加书评活动,心情非常矛盾,又想带领孩子走入"阅读"的圣殿,又担心书评写不好,《阿廖》读书活动后记及读后感。老实说,我女儿不太喜欢读书。她喜欢听书。从小,书柜里就堆满了书,但她很少读,每本书大概读一次,很少像其他孩子一样反复读。

听书也容易走神,图快,总想着快快地读完,好像知道个结尾就行了。如果不是学前班学了很多单词,很难想像怎么学。上了小学,忙于学拼音学字,老师留的作业也是要读不带图画的书,所以有很长时间我们都没有买过,也没有读过绘本了。

不过,这次听说要和好几位小伙伴一起读书,还有可能在草坪上、帐篷里读书,她很高兴。虽然最后我们是在小山坡上的小亭子里进行的读书活动,小伙伴们年龄都比较小,但她还是比较认真地听完了小老师讲述的故事,回家一口气把书通读了一遍,最后还跟妈妈交流了一点点小心得,收获还是很大的。下面,就把我们母女俩的读后感合在一起说说吧。

阿廖是一头可爱帅气的小驴!光是这个名字,就让妈妈一顿纠结,是发"寥寥无几"的"料"音,还是"谬论"的miu音呢,忽然灵光一闪,应该是革命先驱"廖承志"的liao吧,果然一问老师,的确是姓廖的廖,读后感《《阿廖》读书活动后记及读后感》。心想,为什么起这个名字?

再仔细一看封皮,实在很难想像那是一头小驴,说是一只大蚊子倒是很像。这大概是法国人心目中的小酷驴吧。随手一翻内容,跟那些**绘本有点像,一个个角色都在冒着大泡小泡。

妈妈一向喜欢唯美的,有意境的绘本,像玛蒂娜系列、海豚绘本花园系列,信谊世界精选,对**漫画类的不太感冒。第一印像非满分。

给小朋友们一通拍照之后,就只能静静地等侯在旁边,一起听老师讲书中的故事,闲着也是闲着,随手翻看着发给女儿的那本,没想到,一读下去,欲罢不能,不时涌起会心的一笑,这头小驴和它的小伙伴们、家人们、老师们,一起走入了我的心里。这本薄薄的漫画书能带来一点快乐和一点感动。孩子们也被它的情节深深吸引,抗拒附近游乐园的**,耐心地听一个,想听下一个。

它的故事取自生活的一小片段,记录着小驴阿廖生活、学习、交友的点点滴滴,记录着它和它的小伙伴们成长过程中的"光辉事迹"和"内心挣扎",那么的从容不迫,栩栩如生,充满魅力。没有英雄,没有恶魔,没有拯救地球。隔壁只有男孩。也少有聪明、幽默、真诚、爱心和宽容。**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现实生活没有那么有趣,那么鼓舞人心,那么轻松。比如,阿历江知道“情诗”就是赞美,是让对方开心,是装饰,是比喻,他写道:你的眼睛很迷人,就像两台动画电视。

比如,小“笨”猪雷蒙德突然变得聪明起来,屡屡看穿“大人”的“把戏”,他们想尽办法随时随地向他们灌输知识,愤怒地说:“啊,你真烦人!现在是假期!

我说过假期什么东西都不想学的!“我女儿特别给我念了这句话三遍。从细节上看,这和那些商业粗制滥造的作品不一样。每一幅画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生活场景都有详细的描绘。

我女儿告诉我一个小秘密:“妈妈,读这本书就像看电影。背景正在移动。阿廖是活在里面的。"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