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们很喜欢将母亲这个职业神圣化,然而实际上,我们神圣化的,是那个在我们最脆弱时养育我们甚至用她大半生来牵挂我们的女人,她所给予我们的关怀似神祗对我们的救赎。我们将之称为母亲,我们将她神圣化就是给她最高的尊崇。
她披上红妆,跨过火盆,从一个家庭进入另一个家庭,以一个女主人的身份,然后,以一个母亲的身份。
一夜之间长大,从母亲与家庭的庇护下,要来到另一个错综复杂的人际交往圈,撑起一个家庭。她带着在原来家庭中培养生成的个性与其他的人相互摩擦包容。
带着个性,也带着母性。
母亲那似乎与生俱来的母性像古城暖阳,像坚实的臂膀。但母亲生而为人的人性,有时与母性相冲突,有时又与母性相呼应。
2.
武则天身为母亲,她的家庭与其说是家庭,不如称为国家。她个性强硬,曾驯服了那匹连男子都束手无策的烈马,用一把匕首,强硬中又带着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残忍。她的家庭比起如今的形式要复杂得多,所以她的心机与个性要待时收敛,也要能在关键时刻强硬外放。在这样的情境下,母性占了下风,她可以狠下心掐死自己尚在襁褓中的孩子来换取一席之地;她也可以遮避锋芒,为了保全自我而保全家庭。她将整个人生寄于家庭之上,依靠家庭实现野心。
在《摔跤吧!爸爸》里那个母亲坚持着以夫为尊的印度传统,以绝食来反对丈夫下厨的举动,自己对丈夫训练孩子们的行为不满,但依旧默不作声。他在家庭中安分守己的做着历来如此的传统,抱着理所应当的态度。与传统的中国女性相似,如今,在中国大部农村,依然如此,男子外出打工,女子在家中与锅碗瓢盆为伴,如《请回答,1988》中的场景,邻里街坊,几人为伴,闲坐唠嗑。这样的母亲就是经过历史车轮滚滚向前而形成的家庭固定形式中的一份子。
无论是上至武则天还是下至那些为家务操劳半辈子的人,在经济无法独立的条件下,她们只能躲在名为“丈夫”的家庭保护伞下,接受自己的定位甚至深信不疑。
我的奶奶、姥姥便是如此,但我无法断言她们不幸福,只要自己深信,那又怎会不幸福?
但如今,越来越多的女性逃出“家庭”这一禁锢的牢笼,将独立与自由唱响,让家庭真正的回归到一种平等的地位。
家庭地位的平等与母亲自我意识的觉醒脱离不了关系。
所以啊,母亲作为女性的身份标签,推动摇篮,也推动历史;组成家庭,也改变家庭,托起生命,也托起希望。
3.
我们歌颂母亲的伟大,但我们也无法置母亲的人性于不顾,我不由想起一则则新闻报道中令人匪夷所思的事件。一位母亲带着孩子组成一个新的家庭,然而那个继父,数次性侵孩子,她却不相信或无动于衷。在东野圭吾的小说《白夜行》中那个母亲对孩子做了什么?她将十岁左右的孩子卖了,不是卖给贫困山区或什么,而是自己像老鸨一样将孩子送到那些有恋童癖的油腻猥琐的大叔那里,用这种泯灭人性的方式来换钱。
而男主角的母亲,明知道孩子就在家里,还公然与家中店员偷情,这样的家庭支离破碎,在所难免。
有人说这样的人不配“母亲”这一称呼,但抛弃感性,她也确实是母亲。
有的母亲重视“家庭”这一称呼胜过自己,也胜过孩子,她自怨自艾的囚禁在婚姻中,生下了孩子,也放弃了孩子。她们堕落而肮脏的人性毁了孩子,也毁了家庭。
4.
母亲,因为子宫,被赋予了孕育生命的责任,然后她对那个在自己肚子里呆了9个月的东西满是柔情,将自己的一生交托于他,也从那一刻,真正的对“家庭”有了归属感。
但现实生活总会有一些残酷和无奈,不是每一个母亲都可以像地震中用自己的怀抱给孩子筑起最坚固城墙的女人一样。
母亲是个称呼,她可以神圣慈爱也可以鄙贱下作。家庭是个限定,它可以扶持相依,也能支离破碎。
人性与母性相映成辉,有可能在博弈中颓然倒地,两败俱伤。
母性维系了家庭,母亲独有的个性与家庭产生化学反应,可以是幸福的泡泡,也可能是残酷的玻璃渣子。
【婚姻育儿专题:母亲节征文】不是每个母亲都有光环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