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万历十五年》李贽:自相矛盾的哲学家

2024-12-15 来源:华佗小知识
《万历十五年》李贽:自相矛盾的哲学家

公元1602年即万历三十年,京中监狱的一间牢房里,明代哲学家李贽叫侍者给他剃头。

侍者离开间隙,李贽拿起剃刀自刎。侍者回来看到他鲜血淋漓,此时他已不能出声,用手指在侍者掌心中写字进行人生最后一次交流:
问:“和尚痛否?” 答:“不痛。” 问:“和尚何自割?” 答:“七十老翁何所求!”
历史给李贽的定位是思想家,虽没有孔孟的影响力,但在当时受万人追捧,其著作人手一册。如果他生在现代,绝对是百万粉丝博主、多部畅销书作家。
01
李贽1527年生于福建泉州,原姓林,后改姓李。祖辈曾是泉州的巨商,做海外贸易,盛极一时。
曾祖父时期,家族开始没落,到李贽那代,家境已是清贫。1552年,他得中举人,本应继续读书考取功名,可因家庭经济困难,不能再拼得进士及第的资格,只得以举人的学历在政府中任职。
在那个做学问的朝代,学历低只能做位卑俸微的官。本就官小之后又因父亲去世依例停职丁忧三年。
三年之后再次入京求职,等了一年多才得了个国子监教官。候补期间,勉强以教书糊口。
李贽的日子很是清贫,不是他不贪而是连贪的资格都没有。他有四子三女,除了大女儿以外,其他都不幸夭殇,皆因饥寒交迫。李贽有次与友人谈起,说有一次他七天没有吃到多少东西,最后饥不择食,甚至连稻谷和小米都分不清楚了。
历经波折,1577年李贽终于得了云南姚安知府一职。知府虽也官俸微薄,但有各项“常例”和其他收入,他不仅能饱腹更有了一定的积蓄。
当了三年知府的李贽,正值官运亨通,一帆风顺,他却辞职不干了,找了个有山有水的地方,建了座佛堂做了出家人。

02
思想家有很多种,李贽属于“想法甚多,实干不足”那类。
他著书立说,提倡“吃饭穿衣即是人伦物理”。他认为高级官僚应该以其实际的政绩使百姓受惠,不应该去谈高谈虚伪的道德,崇尚烦琐的礼仪。可他当官时却从没想这么做。
与朱熹的“格物致知”不同,李贽是个心学派,他提倡喜好全凭个人直觉,鼓励随心而动、以良心指导行为。说白了就是“我想干啥就干啥,世俗约束我才不管”。

李贽的任性而为从他死活不回家就可以看出。因他弃官出家,他妻子不得不回泉州老家照顾老人、孩子。分别七年,妻子病重请李贽回家见最后一面,他没回去,原因不是妻子不贤惠,而是家族人情世故太多,他不想应付。
思想独特的人见解总是与大众不同,李贽好书且爱写书评,但他的着重点不是书中的文学造诣,而是研究小说人物道德是否高尚,行事是否恰当等。
《万历十五年》的作者黄仁宇对李贽的评价是:好强喜辩,不肯在言辞上为人所屈,著作虽多,但都是殊途同归,着眼点都是把读书人的私人利益与公众的道德相融合。对于李贽的声名鹊起以及所著书籍的畅销大为不解。
李贽的书到底有多畅销?“《藏书》、《焚书》人挟一册,以为奇货”要知道这两本书可是政府明令禁止刊印的,传播难度比现在的禁片还难。

如果说一本畅销是偶然,那本本畅销肯定就有其内在的原因。与李贽想法不同的耿定向指斥李贽以立异为标榜,而且是为了立异而立异,为博取超凡脱俗的美名而放浪形骸

大同的观点像孔孟之道,几千年传承,人们早已听烦了,这时有个不同的声音出现,自然会受到推崇。他称颂武则天,不承认女性天赋低劣;他认为“一个贪官可以为害至小,一个清官却可以危害至大”,尊重海瑞却不赞同;不喜为人称颂的变法功臣王安石,认为其才能不够... ...颠覆大众认知、把他人不敢说的话公然发表出来,这就是他被人追捧的原因。
03
李贽是个有个性、有想法却又自相矛盾的人。
他所有为国为民的理论自己都无意去实践,有机会也被他放弃了。
他认为官员应该造福大众,却又认为做官的目的就是名利。
他渴望自由、解脱,却不能超然物外、归隐山林,离职之后仍然要对在位者、政治时局指手画脚。

李贽崇尚心学,觉察出自己和他人都有自私自利的本性,可他又不愿意堂而皇之的承认。他反对的事物很明了,但他提倡的宗旨人们很难看清。像个天不怕地不怕的“愤青”,看不惯这个社会,愤世嫉俗,却提不出有效的策略、没能力改革。
李贽把他的一部著作名为《焚书》,意思是早晚必将付之一炬;另一部著作题为《藏书》,意思是有干时议,必须藏之名山,等待适当的时机再行传播。学说没有付诸实施的可能,把它神秘化也是不错的选择。
作为明代哲学家,他不是最有名望的更不是个完人,有很多为人诟病的地方。但历史记住了他。

历史记住了海瑞,因为他刚直不阿;历史记住了戚继光,因为他是抗倭英雄;历史同样记住了没有实干的李贽,因为他“不完美”的思想。每个人都有发光点,只是颜色和亮度不同而已。

我是lemon青柠檬,90后女程序员,感谢阅读,你的红心是我不断前行的动力!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