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饺子
腊月三十,家家户户忙着准备包饺子。
那时候,卖肉的并没有帮顾客绞肉馅的服务,只能拿回家,自己充当一把绞肉机。
把肉放在砧板上,系上围裙,平时的菜刀剁肉简直就是菜鸟,家里没有剁肉刀的还需跟邻居借。
然后就开始了咚咚当当的剁肉之声,时间赶的巧的话,从胡同里经过,就会听到家家都在剁肉。咚咚当当的声音此起彼伏。
根据肉的多寡,剁肉的时间基本上也得个把小时。
只剁得肉儿成了无数的小肉粒,黏黏糊糊成了馅。再加入蔬菜和调味品。
蔬菜并没有太多种类可供选择,一般是大白菜、白萝卜、韭菜。
我的家乡地处中原地带,冬天也有零下几度的低温,大白菜和萝卜怕冻,趁未冷的时候,在地上掘一个浅坑,以土盖之。
吃多少,扒开覆土取多少。
韭菜大概是温室大棚里种植的,需集市上购买。
等饺子馅弄好了,开始弄饺子面皮,和面,揉面,搓条,分剂子。然后全家围在案板边上,共同参与包饺子。
家里用的切菜案板都比较大,跟个办公桌的桌面差不多,因为不仅仅是切菜剁肉使用,蒸馒头、烙饼、擀面条等等也要用,不像现在城市厨房用的小案板功能有限。
包饺子的时候根据实际情况,参与的人多的话,可能要将案板挪个位置,一般是抬到比较低矮的饭桌上。因为案板平时都靠房角放置,平时基本都是母亲单独使用。
大人们有的擀皮,有人包,家里的女孩子似乎挺热衷于擀皮或者包饺子。男孩可没有那么大的耐心。
先是觉着好玩儿,认认真真的把每个剂子按一下,交给下一道擀皮的工序,搞了一手一脸的面粉。
又或者把剂子当泥块玩。刚开始还能好言好说,哄着别捣乱,但如果干扰劳动生产,还不听劝的,干脆就撵了出去。
又或者一会儿自己就没有了兴趣,跑出去撒野去了。
晚饭吃的比以往吃的都要早,母亲忙着煮饺子,父亲就在院子里燃放上一挂鞭炮。
因为每家的煮饺子,吃饺子的时间不一致,每家的鞭炮声也不一致。
有的人家手慢了些,听到别人家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响起,不免有些着急,加快速度。
家里供着祖先神主的,头碗饺子盛出来,要在神主前念叨几句,并倒在地上一些饺子汤。
儿子跟父母分开家住的,要给父母送一碗饺子。如果有了孩子,让孩子给爷爷奶奶送饺子去。
吃完饺子天色还亮着,小孩子都出去玩,大人们收拾好也出去,碰到邻居聊聊天,或者聚个牌场,晚上打扑克熬一宿。
除了玩扑克,没有其他的娱乐项目。那时候并不是家家户户有电视,村里只有极少数人家有电视。
电视的接收天线装在院子里的高高的竹竿上,不管竹竿怎么固定,但必须可以转动,一旦遇到电视有雪花的时候,就派人出去转一转。屋里的人高声喊着,好了,不行,再转回一些。。。。。。
说是熬一宿守岁,大部分人是熬不住的,天气太冷,取暖设备太差,还不如钻被窝睡觉。
小孩子躺在被窝却睡不着,心情还是很激动的。听着外面零星的鞭炮声,还是渐渐的睡着了。
起五更
村里有个世代相传的老风俗——起五更,在大年初一凌晨3-5点,小辈儿给长辈儿拜年。
拜年可不是拱手说声新年好就能完事的,须是膝盖跪地,且没有防护措施,只有裤子能保护下膝盖。
大人们起来把家里所有房间的灯都打开,然后煮饺子,放鞭炮。
整个村子,周围的村子都从夜的寂静中一下子躁动起来,零星的鞭炮声变得密集,立体,有层次起来。
小孩们听见鞭炮声,原来家长叫个七遍八遍才能起床的,这时候都像打了鸡血一样,特别有精神,咕噜一声爬了起来,穿戴齐备。
把家里的大门打开,大门口的电灯也亮上,这电灯平时是不亮的,甚至是专门为了起五更而安装的,过了正月十五就撤掉,挪作别处使用。
吃过了饺子,走出家门,按照自己的路线,先到谁家,再到谁家。这个路线基本不变,偶尔也会适量微调下,比如哪位老人家去世了,或者是跟孩子们分了家,搬了新家。
通常并不会单独行动,而是跟大爷,叔叔家的孩子一起,有的家里人多,十多个人结成一队,有说有笑,目标一致。
更多精彩,请见《来,回忆下童年的春节趣事(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