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上一篇笔记,阐述了Peter对于创新型垄断的推崇。这篇将探讨一下这种垄断的特性:专利性的技术储备(Proprietary Technology), 网络效应(Network Effects), 经济规模(Economies of Scale),以及品牌(Branding),我来就我的粗浅理解一一探讨下。
1. 专利性的技术储备(Proprietary Technology)
上篇文章也说道,要想获得创新型垄断,必须是在一个细分领域做到了极致,比这个细分领域的老二还要优秀十倍,要做到这一点,掌握相关的有一定门槛的专利性技术是一个基础。比如,作者举了Google的例子,虽然国内不方便使用Google,但是不可否认的是Google的搜索引擎技术是天下第一的,他的PageRank算法是他的独门绝学。虽然其基本原理,Google已经通过发布论文将其公开了,但是具体实施细节以及未发布出来的技术才是他的高性能搜索的关键。所以在搜索这个小领域,虽然有微软Bing,中国的百度,但是要么在苟延残喘,要么在特殊的国情国策下躺着赚钱(没错,说的就是百度)。
2. 网络效应(Network Effects)
网络效应是个充满悖论的东西,也可以描述为正向反馈。当一个产品使用的人多起来的时候,它有可能将会被更多的人使用。作者举了Facebook的例子,当你的大部分同学都在用Facebook的时候,你为了和他们保持某种联系,你也得使用Facebook。国内的例子,我想应该是微信吧。就我而言,我最早使用的类似产品是小米的米聊,而当微信的使用量逐渐多了起来后,我不得不用微信了,因为之前的QQ绑架了太多用户,而微信可以使你的社交关系从QQ平滑过渡到微信。
3. 经济规模(Economies of Scale)
如果一个公司可以被认为是垄断企业,他的业务必须规模很大。一个创新型垄断公司首先要极度降低复制产品的成本,因此一个软件公司或者互联网公司在这方面有天生的优势。这样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而成本却没有成比例的增加。一个好的初创公司,必须在设计第一款产品的时候就要着重考虑这个因素。
4. 品牌(Branding)
从逻辑上讲,垄断企业最后一个特性必然是品牌了。有了前面三个因素做铺垫,品牌效应是顺理成章出现的。要说顺理成章也不完全对,这一步仍然需要很多专门的设计。Peter举了Apple的例子,苹果这个品牌已经是家喻户晓了,他基本就是品质,颜值,功能性合而为一的系列产品。苹果的一系列产品,包括硬件,软件,以及AppStore都是在围绕苹果这个品牌打造。当然功能和品质还是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光砸钱推广品牌也不能算是创新型垄断。
Finally
接下来应该是如何打造这样有垄断倾向的创新型公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