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3年叹红楼未完 叹红楼梦断(四篇)

2024-09-04 来源:华佗小知识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叹红楼未完 叹红楼梦断篇一

莫扎特第23钢琴协奏曲

有人说黑胶是毒药,其实不如说音乐是毒药,在黑胶那一圈圈优雅细密的同心圆上,音符以三十三又三分之一的匀速,绕着我们的生命神秘地舞蹈着,那是音乐最朴质的呈现,着迷、沉醉、迷失、清醒,至死方休。听着莫扎特离开人间 瓦格纳并不因为被希特勒钟爱而蒙羞,这话是一位我认识的老乐迷的口头禅。希特勒的一生之敌斯大林同志,不仅在北国的冰雪里和德国人硬碰硬地撕咬在一起,据说他也希望能有一位天才的音乐家能与希特勒的瓦格纳匹敌,写出代表斯大林的宏篇巨制。这个人当然只能是才华横溢的肖斯塔科维奇。1941年,斯大林把老肖的第七交响曲命名为《列宁格勒交响曲》,并把曲子的总谱拍成微缩胶片空运到美国,引发了古典音乐届的最后一次集体高潮。当时世界头牌的大指挥都希望能指挥《列宁格勒交响曲》在美国的首演,最后荣誉属于托斯卡尼尼。1943年当卫国战争从防守转向战略反攻时,斯大林满心期待老肖能创作一部反攻交响曲,结果老肖阳奉阴为,只献上了一部浸透着忧郁和绝望的第八交响曲。显然,从内心老肖一直对政治和所谓的宏大叙事不感冒,每每想起战争中差点因为被排挤出艺术家特供口粮名单而饿死街头,老肖就不自觉地忧郁了起来。肖斯塔科维奇是公认的古典音乐最后的大师,他的童年充满了饥饿与贫穷,老肖在回忆录中写道:一个作曲家的传记中最没有意思的部分是他的童年。前奏曲都差不多,读者不耐烦地想看赋格。老肖永远不可能成为斯大林的瓦格纳。但更关键的问题,还是出在斯大林自己身上,一生都执迷于革命、造反、屠杀、大清洗、残酷的战争之后,斯大林自己也老了,他的医生米亚·斯尼科夫甚至诊断:斯大林可能已丧失分辨好坏、健康与危险、敌与友的能力;性情会变得大起大落。

他的亲信,秘密警察头子贝里亚在回忆录中写道:1945年5月10日,苏联举国上下庆祝德国投降之际,斯大林忽然显出软弱一面,不禁哭起来。没人知道,这个万人之上的暴君为何而哭。因为,他自己也不知道。也许无可药救的伤感本就是斯大林暴烈灵魂的一部分——柔软的部分。

1948年,二战已经结束,已经被病痛折磨多年的斯大林,偶然听到电台直播的一场音乐会片断,不禁心生悸动。他亲自打电话给电台询问,才得知刚刚放的莫扎特的第23钢琴协奏曲,钢琴演奏是尤金娜,斯大林突然下令,明天一早把唱片送到他住的别墅去。于是,一首和宏大叙事没有半毛钱关系的古典音乐的名作,竟然阴错阳差地和一位暴君联系在了一起。据斯大林身边的人回忆,在他最后的五年里,这位暴君经常整日把自己关在戒备森严的布里日尼亚别墅里,唱机放着的音乐就是尤金娜演奏的莫扎特第23钢琴协奏曲,这算不上莫扎特第23钢协的经典名盘,甚至有点粗制烂造。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位杀人如麻的暴君已经中了音乐的毒。一生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瓦格纳,一生都在幻想着宏篇巨制的颂歌,人生如梦,临了还是被莫扎特收伏,强如斯大林,到头来,也不过是人间的一缕尘埃1953年,据苏联《真理报》正式通告,斯大林因连续出现心血管供血不足和呼吸困难,于3月5日21点50分逝世。有趣的是,在肖斯塔科维奇的回忆录中,对这一重要事件有过一段记述:“他们说,当我们的领袖兼导师被发现已经死在他的别墅的时候,唱机上放着的唱片是尤金娜所演奏的莫扎特协奏曲。这是他最后听到的东西......”2013年,一位小女孩正在参观斯大林身前用过的老式唱机解密后的苏联内务部档案的物品登记单的记录证实了这一点:这份官方记录上写着:? 当时的桌子上那台留声机里播放的唱片不是斯大林通宵聚餐时常放的那张,而是尤金娜演奏的莫扎特的第23钢琴协奏曲。

传奇的女人,离奇的唱片尤金娜演奏的莫扎特的第23钢琴协奏曲,可能是世界音乐史和录音史上最奇妙的唱片,它的诞生本身就是一个传奇:1948年初的一天,斯大林在听完电台直播的一场音乐会后,亲自打电话给电台询问,得知这是莫扎特的第23钢琴协奏曲,钢琴演奏尤金娜,指挥亚历山大豪克,斯大林下令明天一早把唱片送到他住的别墅去。说完便挂断了电话。接听电话者一听是斯大林的命令,惊恐得失魂落魄,因为钢琴家尤金娜现场演奏的这首莫扎特《第23钢琴协奏曲》并没有录制过唱片。但没有人敢拒绝斯大林的要求——那是死神发来的通知。当时离第二天早上只有十几个小时,怎么办?于是只能在枪口下创造奇迹。关于这张唱片的制作真实情景,肖斯塔·科维奇曾有详细的惊心动魄的回忆:

斯大林要他们把尤金娜演奏的莫扎特协奏曲的唱片送到他的别墅去。委员会慌了,但是他们必须想个办法。当晚他们把尤金娜和管弦乐队叫去录制了唱片,所有的人都吓得发抖,当然尤金娜除外,因为她谁都不放在眼里。后来尤金娜告诉我,指挥吓得脑筋都动不了了,人们不得不送他回家,另外又请来一位指挥。第二位指挥战战兢兢地把什么都搞混了,乐队也给他弄糊涂了。直到来了第三位指挥,总算完成了录音。我看这是录音史上独一无二的事情——我是指,在一个夜晚换了三个指挥。到了早晨唱片总算准备好了。他们只制作了一张唱片,把它送去给了斯大林。这是一张创纪录的唱片,创唯唯诺诺的纪录。肖斯塔科维奇和尤金娜紧接着更令人惊奇的故事发生了:不久尤金娜收到一个装了20000卢布的封袋。有人告诉她,这是在斯大林的明确指示下送来的。于是她给他回了一封非同寻常的信,足以让世人胆颤心惊。尤金娜在她的信中写了这样的话:

谢谢你的帮助,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斯大林的名字)。我将日夜为你祷告,求主原谅你在人民和国家面前犯下的大罪。主是仁慈的,他一定会原谅你。我把钱给了我所参加的教会。

尤金娜把这封自取灭亡的信寄给了斯大林。他读了这封信,一句话也没说。周围的人预期,他至少要皱一下眉毛。当然,逮捕尤金娜的命令已经准备好了,只要他稍微皱一皱眉头就能叫她消失得无影无踪。但是斯大林一言不发,默默地把信放在一边。旁边人等着的皱眉头表情也没有出现。——《肖斯塔科维奇回忆录》这本很难买到的口述传记,当年可是内参,是我从图书馆借阅的,正是这本传记让我知道了尤金娜。另有同时代人阿尔卡季的回忆:斯太林手里拿着这封信久久没作声,米聂已经准备好了逮捕令,只要他皱一下眉头,尤金娜就消失了,又等了很久,斯太林对身边的人说:走开吧,我原谅她。(ладно, простим и мы ее)尤金娜,头顶星空心印上帝的女人玛丽亚·尤金娜(maria-yudina)前苏联最富传奇色彩的钢琴家,但是我们对她的音乐和人生却知之甚少。她一生极少出国,不为西方所认识,关于这位老奶奶的一切,我基本上都是从她的同学、前苏联最富盛名的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的回忆录中得到的。这位极度虔诚的基督教徒(东正教)的音乐,总让我想起康德的名言:头顶星空,内心道德,她弹奏的巴赫,有一种宗教般的圣洁与狂热。相比尤金娜的好友兼同学、闻名全球的老肖,她似乎活得更加淡定和无畏。一向目中无人的天才肖斯塔·科维奇,内心深处并不是很喜欢他的这位女同学,当年为了帮助尤金娜争取一套不漏风的居室,老肖动用了自己的所有关系,结果尤金娜却把那套房送给了一个穷人,理由是那人比她更需要这套房子。尤金娜固执偏执的性格、特别是她对宗教的狂热更让老肖吃她不消。

不过对尤金娜的钢琴才华,肖的评价是这样的:听她演奏的巴赫四重奏赋格曲,每一声部都有自己的音色,我仔细地听过,尽管从理论上说,是不存在这种可能性的,但是她的演奏确实每一个声部都有自己的音色。

这是怎样的评价啊,我只能说:对一个钢琴家而言,能把巴赫赋格弹到如此境界,她的才华和对音乐的理解力已经到了登峰造极、匪夷所思的地步。尤金娜的演奏不落俗套,丰富且变化多端,虽然是女人,但她的弹奏却很有气势,特别是右手触键,干净利落、力透琴键。当然也正因为如此,她的演奏也被很多人骂得体无完肤。一位著名的俄罗斯音乐家李赫特回忆尤金娜时说:

她曾在战时演奏巴赫的作品《降b小调前奏曲》,弹得又快又猛。涅高兹去后台问她:你干嘛弹得那么凶?尤金娜说:我们不是在打仗吗?

尤金娜的录音,一是因为时间久远,一是因为她身处的那个国家,我们很难收集,我个人也只听过几张她的录音,主要是她弹的巴赫、莫索尔斯基(展览全之画)、莫扎特(21、23钢琴协奏曲),私下认为她的音乐有力充满了智慧,她没有什么女子气,但也不是那种以砸琴键为乐的疯子钢琴家。她演绎的巴赫,的确让我想起古尔德:纯净、明晰而高贵,其强烈的结构感,让你有一种走进巴赫音乐教堂的感觉,那是久经岁月、铅华洗净的圣巴赫,而不是维也那华丽宫庭里弯着腰的宫庭乐师。格轮.古尔德因为弹奏巴赫赋格、变奏曲闻名于世,我相信他也不敢说,能够赋予巴赫赋格四个声部不同的音色。

为何是这张:莫扎特第23钢琴协奏曲piano concerto no.23 in a major莫扎特一生共创作了27首钢琴协奏曲,说老实话,虽然一直钟爱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但这首完成于音乐家大儿子卡尔·莫扎特出生后的第二年的第23钢琴协奏曲(1786),在莫扎特灿如群星的音乐中,我一直没有真正注意过。

1786年,也是莫扎特创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同年,当时莫扎特已经离开教会与父亲5年,在这5年里,他背着父亲结婚生子,并在维也纳展开他一生中最值得记念的十年音乐之旅,直到他的生命终点。在后人看来,这十年是莫扎特最辉煌的十年,然而相比早年在教会与父亲的看护下,这十年的生活对莫扎特而言,却是无比艰辛与痛苦。生活与事业的巨大压力,希望与困境的双重夹击,在这十年的中间点上,催生出了这首有点奇特的钢琴协奏曲。

我记得一位权威的乐评人曾这样评价这部作品:第一乐章和第三乐章中奔泻而出的欢快旋律与第二乐章“柔板”中的紧张不安的痛苦,并置在一起,让人有一种支离破碎之感,又似乎恰当到了令人缠绵的地步。2011年,法国航空拍摄了一则诗意十足的广告,名为《l'envol(飞行)》,配曲选用的就是《莫扎特第23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华彩部分,钢琴演奏是法国当红的美女钢琴师维尼莎·瓦格纳私人推荐的经典名盘vista vera唱片公司苏联广播交响乐团 钢琴演奏:尤金娜录音时间:1948年

这个就是真正的1943年录音,一张让斯大林得到救赎的唱片。由苏联广播交响乐团就是现在的莫斯科广播交响乐团配乐,出品的唱片公司是一家捷克的小唱片公司,也是《尤金娜传奇》的第11张(一共有16张)。其实从音乐整体上看这张唱片注定与经典名盘无缘:想想一个晚上,顶着枪毙的恐惧、连换了3个指挥赶制出来的录音能是经典吗?第一乐章和第三乐章的乐队和钢琴明显偏快,仔细听,你不难发现尤金娜的弹奏带着明显的怒气,却又在快速中纹丝不乱。最奇葩的是,作品最重要的第二乐章,不知为什么尤金娜又弹得出奇得慢,从音符中渗透出来的忧郁让人陶醉。这位奇女子似乎已超脱在生死之外。几度哽咽叹息,却又充满诗意,这是纯正的俄罗斯音乐之魂。尤金娜是女人中少有的硬骨头,别人眼里的是恐惧,在她的眼里大约只有艺术和上帝,她的23钢协相比肯普夫的清澈、哈丝基尔的纯美全然不同。在生与死的巨大阴影下,她却在肆意渲泄。她弄哭了莫扎特。

音乐连接:因为微信不支持音乐,也不支持腾讯视频外的视频,所以有兴趣听听这个传奇版本的朋友可以登录微博“皮皮兔的棉花糖”/totoro1972,里面有尤金娜三个乐章的音频连接,供欣赏dg唱片公司/红头大荷花钢琴演奏兼指挥:吉塞.安达萨尔兹堡莫扎特音乐院室内乐团录音:1963吉塞·安达(géza anda)匈牙利著名钢琴家、指挥家,人称钢琴游吟诗人,擅长演奏莫扎特的音乐。这个版本绝对是本人的偏爱。不是每个钢琴家都可以称为钢琴诗人的,在演奏没有歌词的古典音乐时,其实是有一个分句的问题的,这就好象没有标点的中国古文,句读分不清,文章就无法正确理解。不同的人对音乐理解不同,分句自然不同,而安达的分句,则抓住了音乐的诗意,如同乐人歌唱般,自然而抒情。而且为了更好的诠释莫扎特,在莫扎特的出生地,安达参与创建了萨尔兹堡莫扎特音乐院室内乐团,而且自己亲自指挥和弹奏莫扎特的钢琴曲。安达在演奏中身兼钢琴与指挥,这样的好处是乐队与钢琴的协奏配合更加完美,这种做法在钢协的演奏中也很常见 安达为我们带来了节制的力量、精湛的技巧与歌唱般的旋律。我们知道安达与著名女钢琴家哈丝姬尔合作演奏莫扎特多年,你可以从安达的音乐中感觉到那来自哈丝姬尔特有的高雅与纯净,但同时,我更喜欢属于安达自己的、那种古典诗人般的抒情性。这不是一泻千里的激情,也不是火花四溅的技巧。在这首充满了矛盾、快慢、欢乐与忧伤的钢协里,安达的演奏,不是在撕裂这首名曲,而是将多少有些割裂的音乐要素融为一体,让它们象清泉一般的跳动、奔流,直抵你的心灵。莫扎特的音乐不同于巴赫,它不是福音;也有别于贝多芬,它不表现自我、宣扬至高精神。因此,他并不强加给听众什么,也不要求他们表明态度。自由,是我听安达的莫扎特23的最大感受。声音清晰,富有诗意,处处有留白,一点不急,这才是我心中的莫扎特。

音乐连接:因为微信不支持音乐,也不支持腾讯视频外的视频,所以有兴趣听听这个传奇版本的朋友可以登录微博“皮皮兔的棉花糖”/totoro1972,里面有安达的三个乐章的音频连接,供欣赏emi参考系列英国新爱乐乐团钢琴演奏:所罗门指挥:门哥录音:1955、1956可惜,这个录音我始终没有买到黑胶,只好用这张cd头版解渴了。到底是老牌钢琴家和老牌指挥的合作,堪称杰作。所罗门(cutner solomon)上世纪初英国钢琴家,曾师从克拉拉·舒曼的弟子维恩学习钢琴,九岁就以天才儿童独奏家的身份,在伦敦以柴科夫斯基的第一号钢琴协奏曲举行首演,1926年在美国演出,一砲而红,接下来几年以独奏家和室内音乐艺术家的身份在世界各地演出,1956年因右腕痲痺而引退乐坛,他在1946年获得大英帝国颁奖,他最擅长于演出古典作品,他并不刻意展现独特的的技巧,高度内省力是其音乐的特征。如果用一个字概括这个录音,我想是“淡”,但这个“淡”淡得很高级,绝对不是淡而无味,初听寻常,仔细听下去才会感受,所有的情绪都藏在其中。特别是第二乐章,强烈推荐。

叹红楼未完 叹红楼梦断篇二

一曲红楼一把泪 一把眼泪揭百态

——浅论“泪”在《红楼梦》中的作用

[摘 要]出身贵族家庭的曹雪芹,一场抄家惨变,使他由显赫贵族落拓到世俗社会,饱经人世的沧桑。他将胸中郁积的无尽的忧患意识、沧桑之感,化为辛酸的泪水, 以一生全部的深情和心血成就了一部伟大文学巨著。在《红楼梦》中,作者把笔触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以泪塑人,让我们窥见不同人物的性格灵魂及其悲剧命运。

[关键词]红楼梦 泪 表现方式 作用

一场抄家的巨变,让曹雪芹饱经了人世的沧桑,但他并没有一蹶不振,颓废不起。巨变磨砺了他坚强的生活意志,丰富了他对人世沧桑的深刻感悟。穷困潦倒的他,没有整天以泪洗面,而是将胸中郁积的悲愤、烦恼、迷惘和失望,化为辛酸的泪水,让其流向心田,流向笔端,流进那博大精深的鸿篇巨作——《红楼梦》中。读者通过与书中人物的对话,可以感悟到作者的血与泪,深刻地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百态人生,产生情感共鸣。

《红楼梦》以封建社会钟鼎式的贵族家庭作为描写对象,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明线,以四大家族的兴衰成败为暗线,在泪痕悲色中,展现了广阔的生活画面,正可谓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全书透着一股“悲凉之雾”,作者把笔触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以泪塑人,作者对流泪的方式、手法、层次、程度的描写,凸显作者的驾驭能力,把当时社会的丑态揭露无疑,让人拍案叫绝,窥见不同人物的性格灵魂及其悲剧命运。

一、《红楼梦》中人物流泪的方式

(一)描写人物流泪的次数和手法多

《红楼梦》全书964页,描写到泪的有268页,约占三分之一。而每页当中描写泪的内容最多时达五六处,平均下来,几乎篇篇有泪。作者描写泪的手法多样:有“一把辛酸泪”的作者自哭;有运用“直笔”手法对书中人物流泪的直接描写,如元春探亲时的“满眼垂泪”、“呜咽对泣”、“忍悲强笑”、“哽咽起来”、“哭泣一番”、“含泪”、“泪如雨下”、“满眼又滚下泪来”等;有作者运用“曲笔”手法让书中人物代言,通过语言、情态等描写其他人物的流泪哭泣,如二十七回“紫鹃雪雁素日知道林黛玉的情性:无事闷坐,不是愁眉,便是泪眼,且好端端的不知为什么,常常的便自泪自叹的。”第三十五回借傅家的两个婆子之口谈论贾宝玉“时常没人在眼前,就自哭自笑的;„„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的”;有运用“暗笔”手法借书中人物的词赋来写作者写不到的流 泪,如黛玉之哭,作者直接描写的可谓多矣,犹为不足,几乎每次作诗都要补出“拭啼痕”、“泪洒窗纱湿”、“彩线难收面上珠”之类的朝啼暮泣。这样用多种描写方法,可以起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作用,并可由一点发开去,留给读者自由发挥、自由创造的空间。

(二)描写人物流泪的涉及面广

“泪水中含有两种化学物质,即脑啡肽复合物及催乳,其仅存于爱情绪影响而流出的眼泪中,在受洋葱等刺激流出的眼泪中则测不出来。”〔2〕可见单从生理方面,泪与泪也有不同。

书中泪“广”,指流泪人物涉及的层面之广。上到皇妃贾元春,中到贾府主子各位老爷太太小姐哥儿,下到奴仆杂役、贫苦百姓,几乎出现的大小人物都有对其流泪的描写。所谓“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作者如此广泛地描写上上下下的泪水,犹如一面多棱镜,最大角度地反射出当时多层次的社会生活画面,照见世间的百态人生。身着黄袍的元春,奉旨省亲,本应欢天喜地,却长吁短叹,流不完的泪水。第六十回春燕娘听说要被撵出去,“自不舍得出去,便又泪流满面,央告袭人等说„„”明明刚才中里还振振有词地说“没有娘管着女儿大家管着娘的”,却在立时之间因为担心“将来不免又没了过话”,而改理直气壮为忍气吞声、委曲求全,由她的泪流满面,流露出时代的贫富悬殊,社会不公。富贵者可以倚势为所欲为,贫困者则连最起码的生存尚不得保全,由此连带失去做人的起码尊严,这岂不令人深思?

书中泪“广”,还表现为流泪情状分为多种。有最基本的生理方面“刘姥姥忙打了他一巴掌„„打的板儿哭起来”,“晴雯„„向枕边取了一丈青,向他手上乱戳,„„坠儿疼的乱哭乱喊”;有普通的久别重逢或相送,如薛姨妈进贾府时“姊妹们暮年相会,自不必说悲喜交集,泣笑叙阔一番”;“薛姨妈宝钗等直同薛蟠出了仪门,母女两个四只泪眼看他去了,方回来”;有丧礼之哭,如“一直到了宁国府前,„„乱烘烘人来人往,里面哭声摇山撼岳”;有悼亲之泪,如四十三回“宝玉„„只见玉钏儿独坐在廊檐下垂泪”。虽此二者均为生者哭死者,却有本质区别:一须符合一事实上的礼数,如“于是里外男女上下,见凤姐出声,都忙忙接声嚎哭”令人观之不免有做戏之感;另一却是发自内心,为亲人的不幸夭亡,伤及自己的相似命运。没有谁告诉她说“现在轮到你哭了”,所以摇山撼岳也比不上见人收泪。另有人之常情的惧怕、惊吓、着急、惭愧、悔恨、生气、委屈、无奈、思亲等情况下的流泪哭泣,不一而足,在此不一一列举。流泪情状之多,足见作者严肃写实的艺术风格。一切源于生活,俱是“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不论是从常人的生活体验出发,还是立足科学的社会心理学,都可圈可点,经得起推敲。

(三)描写人物流泪的程度深

写出泪的深度是作者写“泪”最卓越的地方。描写泪的次数多、方法多,表现了作者精湛高超的写实技巧;描写流泪人物面广、情况复杂,有助于我们认识这人间百态、世间万象,“多”下“广”的特征,都属于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忠实“再现”,而第三个特征“深”,则是作者的艺术“再造”。“再现”表现的一种认知功能,“再造”则带领我们踏入审美的境地。而《红楼梦》中贾宝玉在梦游太虚幻境时,警幻仙姑给他喝的“出在放春山遣香洞,又以仙灵叶上所带之宿露而烹”的“千红一哭”,正是作者心中的“千红一哭”。“一哭”同,“千红”异。作者的过人之处表现为不仅描写出了常人经历过的、想得到的普通泪,更写出了常人想不到的,看似出人意料、细细推究大有道理的离奇泪。“经过漫长而艰辛的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曹雪芹以极大的真诚,去认识和表现生活中的泪痕悲色,使《红楼梦》里的悲剧世界同客观世界血脉相连,气息相通,而且更集中、更概括、更富有典型意义。”〔3〕

对泪的描写的程度深,深刻揭示社会事理。某些泪水细加推敲,通常能揭露背后的真相。作者揭开眼泪这层帷幕,帮助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如第十三回秦可卿去世,贾珍哭得像泪人一般,竟然悲伤到扶拐而行,这不禁令人生疑。事实上他的眼泪成为了焦大醉骂中“爬灰的爬灰”一句最好的注脚。不合情理的流泪,自然引起大家的关注与遣责。而某些看起来合理合法的哭泣,是不是就值得人们去颂扬呢?在贾敬的丧礼之上,贾珍下了马,和贾蓉放声大哭,从门外便跪爬进来,至棺前稽颡泣血,直哭到天亮喉咙都哑了方住,人们看到的是虔诚的孝子孝孙。然而之前贾蓉“听见两个姨娘来了,便和贾珍一笑”,之后“人散后,仍乘空寻他小姨子们厮混”,两相对照,怎能让人不心生恶心,深觉灵前之泪污浊不堪?就像“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智亦有之。”〔4〕一样,我们也可以说,岂唯水有清浊哉?夫泪亦有之。泪之清浊,无关乎人之身份地位的高下尊卑。如鸳鸯嫂子“见林之孝抬进棺材来了,他只得也跟进帮着盛殓,假意哭嚎了几声。”若死者有知,听到这样的哭声,也当起身洗耳吧?不论主仆,此类泪水,纯属至浊之泪,为其丑恶,为其至伪。所以,泪之清浊,首要在于其真假。如果并非出自本意,而是要哭给别人看,作为全礼之举,那我们只能说,此时的眼泪,己经演化为一种道具。表演的愈惟妙惟肖,愈可见其虚伪的本质。在这不知算是写实还是讽刺的描写中,封建社会所标榜的“礼义道德”实则己荡然无存。由泪之清浊,辨事之真伪,识情之美丑,此为作者的独到之处。

二、《红楼梦》中人物流泪的作用

(一)泪现人物性格灵魂

《红楼梦》中,作者把笔触深入到人物内心,以泪塑人,用不同的泪水,烛 照出不同的性格灵魂。泪水有时会演化为一种道具,更高明者,会将眼泪作为一种手段,一种武器,王熙凤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林黛玉初进贾府,凤姐由“笑道”至“说着,便用帕拭泪”转而“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那眼泪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其或哭泣或笑的转换,核心是为了要讨她的靠山——贾府至高无上的老太君的欢心。然而视其那一番挥洒自如的表演,恭维顺意却不留谄媚痕迹,其察言观色、审时度势之才华横溢,实在是“男人万不及一”。到了“酸凤姐大闹宁国府”,“凤姐儿滚到尤氏怀里,嚎天动地,大放悲声”,说了又哭,哭了又骂,后来放声大哭起祖宗爹妈来,又要灵死撞头,把尤氏揉搓成一个面团,衣服上全是眼泪鼻涕。果真如她口中所说“我又是个没脚蟹”么?作者的一句“凤姐见他母子这般,也难再往前施展了”。一语道破天机,这完全是蓄谋谋己久、自导自演的一场绝妙戏啊!为了铲除异己,她可以无所不用其极。整部《红楼梦》,我们处处可见凤姐这种驾驭他人的能力,为了自己的地位,可谓是用尽了心机和手段,其精于权术和治人之道是她最为得意的生存亮点。当这一切精明才智都指向于私利而对她人造成伤害时,一个“机关算尽太聪明”的“太”字,表露出的谴责完全大于倾慕。

(二)泪现人间百态沧桑

身着黄袍的元春,身在皇宫,深受皇帝的宠爱,享尽荣华富贵,然而奉旨省亲,本应欢天喜地,却长吁短叹,流不完的泪水,不正批判了封建皇权对人行动的控制、感情的桎枯?林黛玉和贾宝玉他们的泪却是任本性自然流淌,永远保持着一颗不泯的“童心”,真可谓“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林黛玉在母亲去世后被接进了贾府,衣食无忧,而且深受老祖宗的疼爱,可她就特别爱哭,其实我们细想一下,她为什么哭?书中用“还泪”的神话来解释,就现实体验而言,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不幸命运,是她多泪的外在因素,而多愁善感的性格,对严酷现实超乎寻常的感受力,则是她多泪的内在因素。“真正美的东西,必须一方面跟自然一致,另一方面跟理想一致。”(席勒)(此处应在注释中注明出处)“木石前盟”的超俗之缘,追求的是两心相悦的爱情,这是美的。然而她的身世不由自己把握,一次次的“思亲泪”,其实是哀悼自己永远拥有不了自由、自主。“生活的理想,是过理想的生活。”当理想注定被现实扼杀,她唯有借助于泪水,涤荡去外界的混浊,守护着白璧无瑕的灵魂,不让其受到一丝一毫的污染。然而流的泪最多、最奇、最值得品味的当属贾宝玉。“人知名位为乐,不知无名无位之乐为最真;人知饥寒为忧,不知不饥不寒之忧为更甚。”〔5〕身为贾府的第一个“富贵闲人”,贾宝玉的泪流的却比林黛玉还要多。他的泪眼少为自己而流,而是为花为月,为黛玉,为迎春,为何卿、秦钟、柳湘莲,为金钏、晴雯,为湘云、香菱,为她所见着的一切的美被毁灭而流,他的泪眼是对人性的呼唤和维护。4 皇妃、老爷、太太、小姐、少爷们都有流不完的泪,可想而知,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那些下人、黎民百姓,为了生存只能忍气吞声委曲求全,他们的泪流露出那一时代的贫富悬殊,社会不公,真是“一滴泪折射百态人生”。

结 语

见者真故知者深。由于作者深刻体验到人世的痛苦和人生之“大哀”,故能将这种辛酸的泪水提升到艺术的高度加以概括和表现,从而全面而深刻地对封建社会作出了有力的批判,将《红楼梦》蕴含的最重要的三层意蕴表现的淋漓尽致:封建家族在不可逆转的衰败中走向破灭,繁华成空;人的秉性情趣与家族社会相抵触,无所皈依,导致最终人性失落,各种矛盾对立;回首人生如梦,唯一怀念的“闺阁女子”爱与性的美好,也难逃悲剧命运。这正是《红楼梦》不同之处,也是《红楼梦》为什么如此富有影响和震撼人心的地方。

注释:

〔1〕丁武光.《百态人间红楼梦》.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6年2月1版(在文中未表明引文)

〔2〕(应注明作者)《特别关注》.2006年第4期

〔3〕何永康.《红楼梦研究》.苏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4〕庄周.《庄子》.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年6月第2次印刷 〔5〕洪应明.《菜根谭》.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年6月第2次印刷

参考文献:

〔1〕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北京出版社.(应注明出版日期)

〔2〕丁武光.《百态人间红楼梦》.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应注明出版日期)〔3〕何永康.《红楼梦研究》.苏州大学出版社.(应注明出版日期)

叹红楼未完 叹红楼梦断篇三

叹红楼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为何

今生终虚化。一段按错了时空的爱情,是注定得不到想要的结局。

题记

黛玉前世本是西方河岸上三生石上的一株绛珠草,后幻化为人,为报答赤霞官神瑛的灌

溉之恩,随其下世,“把我一生眼泪还给他”,虽是仙草降凡,但心窄痴情,以致自促其年。还记得,诗社赛诗,潇湘妃子三言两语便吐露无限才华,那言,那诗,仿佛一缕发源于

山巅的清泉,流淌着孤高而幽香的泉水,瞧不出半点俗世浮华,吟上一句,那沁人心脾的幽

香,令人折服,颂上一段,便知世上女子竟有如此出世的才华。难怪她,如果我是宝玉,依

然会为此等女子神魂颠倒;假设我是贾母,必定会对如此外孙疼爱有加。

本事阆苑仙葩,本应相聚应缘佳,金玉良缘终注定,半生一场浮华。

黛玉啊,你是如此深切的爱着宝玉,不惜用生命流下眼泪。可你却忘了,一个如此与众

不同的宝玉,又怎会缺少女性得喜爱?你一面用自己犀利的言语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和伤

痛,一面又坚定而执着的爱着宝玉,却畏于封建世俗的眼观而不敢大胆表露,劳心劳力,却

不会放弃。

是你的纤细敏感,让已是寄人篱下的你处处小心;

是你的谨小慎微,让已是情不自禁的你时时留意;

即使我不懂,是什么让你在死前还是念着宝玉;

即使我不懂,是怎样的挚爱让你毫不犹豫的付出一切;

但是,你活的执着,爱的执着,寄人篱下,带着自己的骨气,就让我无法不读你,无法

不怜你。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朝春尽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黛玉就这样去了,带着美丽的梦,带着对宝玉无限的爱,带着封建礼教所赋予的无限遗

憾与悲哀,就这样香消玉殒了,殒了一缕香魂,殒了一段才华,殒了一段爱情,也殒了后世的佳话。

难怪后人说:宝黛的爱情悲剧是必然的。扼杀它的,是封建礼教制度的腐朽。这是封建

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所不能容许的爱情悲剧和封建统治阶级所不能容许的叛逆者的悲剧。对

于宝玉来说,当爱情破灭以后,还可以遁入空门,而对于黛玉来说,爱情的破灭也就意味着

生命的结束。宝玉多情泛爱,爱情是他生活的重心;黛玉孤傲不群,落落寡合,对她来说,爱情,是她生命的全部。所以,在这段短暂的爱情中,黛玉爱的永远比宝玉辛苦。而她自己

在残酷的事实面前,无力抵抗,最终撒手人寰。

叹红楼未完 叹红楼梦断篇四

一曲红楼,叹

无论是《石头记》还是《金陵十二钗》,我爱的是那“满纸荒唐语”,无论是《风月宝鉴》还是《情僧录》,我敬的是那“一把辛酸泪”。大观园中,我读到的是千红一哭;红楼梦里,我品到的是万艳同悲。

枉凝眉

林黛玉是敏感而善良的。一方面,她寄人篱下的处境让她总是小心翼翼地为人处事,形成了“生怕被人看轻了去”的心态;另一方面,一个兰心慧质的女孩儿的小心眼儿更可以为她增添些“灵慧与可爱”之处,从而使林黛玉这个角色的塑造变得更加生动、有血有肉、感人至深。

如梦如诗的林黛玉,似水的情愁,素静得得如同风雨中的莲花。“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她的泪流尽枕边;“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她的泪流尽心头;“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她的泪流尽衣襟。提锄揽篮,收一方落红;扶帚洒泪,送一池柳絮。她一滴一滴的眼泪,一点一点的情血,最终换来的却只是良院仙葩与无瑕美玉的一场镜花水月缘,血泪全抛铸情声!

一曲红楼,万声叹息,叹黛玉之痴情!

乐中悲

史湘云,金陵十二钗之五,贾母弟弟的孙女。在诸多姐妹中她独有“女儿之身,男儿气概”,豁达开朗、豪放而真性情。她敢于穿男装大说大笑,被黛玉戏说成“比女儿装扮还俏丽些”,她敢于伴酒烤鹿肉下肚,还理直气壮地说“真名士自风流”,她甚至敢于醉卧芍药圃,嘴里还不住吟诗,更是表现了她才思敏捷、风流倜傥、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真女性之美。这么一个人物,谁会不感到分外惹人怜爱呢?

如酒如箭的史湘云,似水的豁达,单纯的如乱世中的海棠。“幽情欲向嫦娥诉,无奈虚廊夜色昏”是她的哀伤;“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是她的豪爽;“秋光荏苒休辜负,相对原宜惜寸阴”是她的乐观。宝贵何为,父母早逝;展眼斜晖,水逝云飞。在霁月风光耀玉堂之时,与卫若兰结为连理,原以为可以配得个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却不料,依旧是去散高塘,水涸湘江,只恐石凉花睡去。

一曲红楼,万声叹息,叹湘云之悲情。

终身误

薛宝钗,金陵十二钗之一,薛姨妈之女。容貌美丽,举止娴雅,看似当时正统淑女的典范,骨子里却颇有愤世嫉俗的性格因子,她对当时的社会抱有一种强烈的批判精神。宝钗也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她以林黛玉之名嫁入贾家,也深知宝、黛二人心意相通,却无力抵抗。薛母再疼她,也无能为力,贾母如此有诚意,自己又怎生婉言拒绝?何况,薛蟠之事,贾家也尽了不少力,宝钗也不想为难母亲。嫁于宝玉后,虽说黛玉已死,宝玉待她也不薄,可宝玉仍是对黛玉念念不忘。最后,她已怀身孕,宝玉仍是舍她而去,出家为僧,留她独守空房。说来,得人心又如何?最终也未得幸福。

如纸如笔的薛宝钗,似水的温顺,柔婉得如荒原上的牡丹。“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是她的不幸;“珍重芳姿掩重门,自携手瓮灌苔盆”是她的安分;“睿藻仙才盈彩笔,自残何敢再为辞”是她的老练。山中高士晶莹雪,无疑是大观园中一朵醇厚温婉的牡丹,性格温和,待人厚道。宝钗努力的压抑自己,醉心于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世界,却终究未换来一段金玉姻缘。她赢得了世界,却输给了自己。

一曲红楼,万声叹息,叹宝钗之哀情!

我爱读《红楼梦》,读盛大繁华掩盖下的一幕幕悲剧;我爱读《红楼梦》,读凄冷社会藏匿着的一曲曲悲歌;我爱读《红楼梦》,读黑暗觉醒交织成的一缕缕悲情。

我读,我泣,我感,我悟,梦回红楼……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