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
让我们步入历史,走进历史的长河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学好历史,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快的掌握九年级历史课程,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供大家学习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拉美独立运动
1、拉丁美洲的地理概念: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
主要殖民者:西班牙、葡萄牙(巴西)
2、背景: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3、杰出代表:玻利瓦尔、圣马丁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4、成就: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厄瓜多尔等(哥与委合为大哥伦比亚共和国)。为纪念玻利瓦尔,一个新成立的国家被命名为“玻利维亚”。
二、印度民族反英起义(1857—1859)
1、背景: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加紧对印度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激起了印度人的反抗。
向印度倾销纺织成品,导致手工业者破产;
兼并王公领地;
取消对印度土兵的优厚待遇,不尊重宗教信仰。
2、导火线(直接原因):涂油子弹事件
3、领导力量:封建王公。主力:印度土兵
4、杰出代表:章西女王(印度民族女英雄)
5、意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是19世纪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2课俄国的改革
一、彼得一世改革
1、俄国统一:15世纪晚期,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称“沙皇”。
2、彼得一世改革
(1)目的:向西方学习,实现富国强兵
(2)内容:
政治:加强中央集权,设参政院。
经济:兴办手工工场,重商主义,允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军事:义务兵役制,建立新式常备军。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任职,按功劳提拔。
文化:派留学生,开办学校、创办科学院,办报纸,改革习俗(提倡西方礼节和生活方式)。
(3)作用:
积极: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増强,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局限:农奴制进一步加强,成为日后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二、农奴制改革(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1、背景:
a俄国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
b克里米亚战争惨败,激化了社会矛盾(直接原因)
2、目的:巩固统治、缓和阶级矛盾、避免革命
3、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4、内容:
(1)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
(2)农奴获得“解放”时,可通过赎买方式获得一块份地
5、意义:
(1)进步性:是俄国近代历史的转折点,废除了农奴制,促进社会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了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2)局限性:但农奴制的参与仍然存在,影响俄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农民为获得人身自由和土地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第3课美国内战
——南北战争(1861-1865)
一、南北矛盾的加剧
1、经济概况: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
2、双方矛盾:关税(北方希望提高);新增土地的制度(北方自由州,南方蓄奴州);奴隶制(南方保留)
二、内战爆发
1、原因
(1)根本原因: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焦点是奴隶制度的废存问题)
(2)直接原因(导火线):林肯当选总统。
2、开始:1861年2月成立“南部同盟”,1861年4月南方挑起内战
三、北方的胜利转折
1、扭转战局:
(1)1862年《宅地法》,鼓励农民到西部耕种。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从1863年元旦起,南方叛乱地区的奴隶永远获得自由
(2)作用:调动农民、黑人积极性,踊跃参军,扭转北方不利局面
2、胜利:1865年南北战争以北方胜利而告终。林肯遇刺。
3、影响:是美国历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
一、德川幕府的统治
1、原因:
(1)根本原因:幕府的封建专制统治(闭关锁国)阻碍日本资本主义发展。
(2)直接原因(外因):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入侵(黑船事件),加深了日本的民族危机,激化了国内矛盾。
2、倒幕运动
王政复古政变。主力:中下级武士发起了倒幕运动。
二、明治维新
1、内容:
(1)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取消武士特权。
(2)经济上:推行地税改革,“殖产兴业”,大力发展近代经济。
(3)军事上: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提倡“武士道”精神。
(3)社会生活: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2、影响
(1)积极性: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
(2)局限性: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技文化
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电的应用
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标志:电力的广泛使用(“电气时代”)
3、特点: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二、主要成果:
冯如“中国航空之父”
三、化学工业和新材料
1、(瑞典)诺贝尔:现代炸药、无烟炸药。
2、(美)海厄特:赛璐珞(现代塑料工业诞生)。
3、(法)夏尔多内:人造纤维
四、影响
1、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改普了人们的生活,使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
2、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3、资本主义对外扩张増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一、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1、人口
(1)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发展,人口迅速增长
(2)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从事工商业的人口增多。妇女走出家庭成为劳动者
2、大众教育
(1)背景:适应工业化发展需要
(2)国家:英、法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德国建立初等、中等、大学组成的系统教育体系
二、城市化
1、背景
工业革命后,工商业发展,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但城市缺乏统一规划
2、城市化的措施
19世纪中期,卫生条件改善。排水设施、街头照明、有轨电车等公共交通设施
3、影响:生活方式发生着变化
三、社会问题
1、社会矛盾激化
资本家获得极大的财富,工人高强度劳动却难以生存。工人反抗斗争日趋激烈。(破坏机器的卢德运动)
2、环境污染:废气、废水污染大气、河流
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
一、科学家
1、牛顿(英)
(1)地位: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2)成就: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光学分析、微积分学。《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使物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达尔文(英)
《物种起源》提出“进化论”观点,了神创论。生物科学的一次伟大革命。
3、巴尔扎克(法)
《人间喜剧》(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其中有《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展现了法国社会变迁史。
4、列夫•托尔斯泰(俄)
《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揭露俄专制主义和地主对农民的压榨,又否定暴力革命)
列宁称他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5、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标志着贝多芬在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成熟)
6、梵高:《向日葵》、《夜间的咖啡馆》
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7-1918.11)
一、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1、背景:工业革命推动下,欧洲成为世界经济中心,为争夺市场、原料、投资场所而瓜分世界,相互之间的竞争也酝酿着战争
2、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
(1)“三国同盟”:德、意、奥(德为核心)
(2)“三国协约”:英、法、俄(英国为核心)
结盟目的:争夺世界霸权和瓜分世界领土。
3、两大集团形成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后果)。
二、大战的爆发
1、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遇刺)
2、开战: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三、大战进程和结果
1、交战双方: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意大利战时加入协约国集团)
2、重大战役:凡尔登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3、1917年美国加入协约国参战;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退出一战。
4、结束:1918年11月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一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5、战争性质: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6、影响:
(1)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
(2)美国参战、俄国十月革命,成为两个大国开始崛起的标志。
(3)削弱了殖民力量,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第9课列宁与十月革命
一、十月革命前的俄国
1、背景:一战激化了俄国的社会矛盾。
2、二月革命(1917年3月)
(1)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结果:了沙皇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3)措施:未满足人民对土地、面包、和平的需求。而是继续作战。
二、十月革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1、背景:
(1)一战激化俄国社会矛盾
(2)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未解决俄国社会矛盾
2、时间:1917年11月
3、:列宁
4、结果: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苏维埃政府
5、性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三、开辟新时代
1、政治:废除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政权机关
2、经济:大工业、铁路、银行收归国有,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废除土地私有制,没收地主和寺院土地,将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3、军事:废除旧常备军,组建红军
4、外交:废除沙皇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退出一战。颁布《和平法令》。
四、历史意义
1、人类历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2、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第10课《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
一、《凡尔赛条约》
1、巴黎和会
(1)时间:1919年1月—6月
(2)实质:一战战胜国召开的分赃会议。
(3)中心问题:如何处置战败国,尤其是德国。
(4)会议特点:大国强权,牺牲弱小国家和民族利益
2、操纵国:英、法、美(三巨头: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美国总统威尔逊)
3、内容
(1)领土方面: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萨尔煤矿归法国,莱茵河东岸50千米以内不得设防。承认奥地利、波兰独立。
(2)经济方面:德国还向协约国支付巨额战争赔款;(赔款委员会)
(3)军事方面:废除德国的普遍义务兵役制;不得拥有空军;陆军不超10万人
(4)殖民地方面:德国的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以“委任统治”的名义瓜分(最能说明巴黎和会的性质是瓜分世界领土和称霸世界)
4、凡尔赛体系
对德国的和约与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土耳其的条约共同构成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国际“新秩序”。建立国际联盟。
二、《九国公约》
1、华盛顿会议(9个参会国)
背景:为调整英美日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由美国主导召开会议。
2、《九国公约》
(1)内容:
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建立和维护各国在华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门户开放,机会均等”)
(2)实质:
使“门户开放”最终实现,阻止了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巴黎和会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新秩序;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新秩序。战后国际新秩序得以重建。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道路建设
一、新经济政策(1921年)
1、背景
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阻碍社会发展和生产恢复
2、主要内容
(1)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允许使用雇佣劳力,允许出租土地,实行自由贸易
(3)中小企业允许国内外资本家经营
(4)按劳取酬工资制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实物配给制,劳动义务制,取消自由贸易,全部工业国有化。
3、作用
从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二、苏联的工业化
1、苏联的成立:1922年,俄、白俄、乌和南高加索联邦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
2、社会主义工业化:
(1)重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2)措施:两个五年计划(1928——1937)
(3)成果:落后农业国强大工业国
(4)作用:短期内,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实现工业化。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模式固化,使苏联经济僵化。
三、农业集体化
1、背景:1927到1928年苏联发生严重粮食危机
2、目的:解决粮食问题,适应工业化需要。
3、方法:消灭富农,支持建设集体农庄,组建拖拉机站。
四、苏联模式(又称“斯大林模式”)
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确立社会主义制度,铲除了人剥削人的现象)
2、特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3、影响(评价斯大林模式):
(1)积极作用:短时间内实现工业化,为后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赢得巨大国际声誉。
(2)消极作用:
弊端也令苏联付出沉重代价。党政不分,民主与法制匮乏,个人崇拜和家长制作风盛行;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造成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等问题。
第12课亚洲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一、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背景:一战期间,印度提供了人力、军费、物资。因饥荒大量死人。导致英印矛盾激发。
2、领导人:甘地。时间:1920年
3、内容:抵制在殖民政府和法院工作,拒绝在英国学校读书,提倡手工纺织以抵制英国商品,拒绝纳税等。
4、文明不服从运动(1930年)
主要方式:采取不服从方式。
内容:要求降低田赋、释放政治犯、废除食盐专卖
5、影响:动员了广大群众,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民众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控制群众斗争方式,防止了暴力革命,保证了资产阶级对运动的领导权。
二、土耳其凯末尔革命
1、背景:一战后,土耳其素丹政府接受《色佛尔条约》,损失大量领土,经济濒于崩溃
2、战争概况(1921——1923年):领导人:凯末尔。
结果:与协约国签订了《洛桑条约》,废除《色》的一些不平等条款,保持了土耳其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
3、共和国建立(1923年):1923年,凯末尔当选总统
措施:废除政教合一的封建制度,政教分离,国民议会有立法权;废除男女不平等,提高妇女地位;实施五年计划;扩大世俗教育,教授西方科技;拉丁字母代替阿拉伯字母。
4、影响:一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民主革命的一次胜利。巩固了国家独立,结束封建统治,使土耳其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
九年级历史学习方法
整理归纳历史知识:在学会解释简单历史名词的基础上,应学会整理和归纳历史知识,如学了唐朝的“开元盛世”之后,应该对已学过的中国古代史中的清明政治及其出现的共同原因做一总结。再如,学习了“淝水之战”后,可归纳一下中国古代史上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这样,把散见在不同章节的同一类型的知识组合在一起,形成较完整的知识网,便于掌握和记忆。
另外,还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随时把学过的知识循序渐进地联系起来,形成知识链条,随着所学知识的增多,不断在旧知识的链条上加入新环节,把所学知识编成知识网,长此以往,对所学知识进行加工整理,按自己的方式组成线、面、体,有利于消化,理解和掌握。如回答“试述唐太宗的政绩”,就是要求从宏观的整体观念去认识唐太宗。它要求把政治上的“贞观之治”以及经济上、民族关系上、对外关系上和文化上有关唐太宗在位时期的成果都回答出来,从而勾勒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整体历史面貌及特征。
九年级历史学习技巧
养成良好的学习历史习惯
上课前要提前预习好历史知识,上课时要仔细听历史老师讲课。历史课结束后要仔细复习
学习历史是一件有趣味的事,不要仅仅为了高考而埋头苦读,要善于放宽历史的视界,在历史的长廊中为自己寻找一个心灵的栖居地,从而做到如培根所言读史使人明智。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