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整理了女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调查与分析论文(共含14篇),希望你喜欢,也可以帮助到您,欢迎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钰善晰沁”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女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调查与分析论文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等方法,对周口师范学院高年级女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显示:周口师范学院高年级女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积极性不高,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大,主要有时间问题、参与方式、组织形式以及体育设施等。面对这些现象,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为研究周口师范学院高年级女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周口师范学院;高年级女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乃至国家未来的栋梁,学生德、智、体、美和劳动技术的全面发展关系着祖国的未来,但事实上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往往都是主抓德、智和美的教育,注重德、智和美的发展,因此忽视了体育和劳动技术的教育。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周口师范学院普通院系中具有代表性的8个院系的高年级女生为调查对象,即音乐学院、美术学院、外国语学院、政法学院、中文系、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研究周口师范学院高年级女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提出改进措施。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查阅近年来有关高校大学生及大三、大四女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的文章,进而分析周口师范学院普系女生体育锻炼现状。1.2.2问卷调查法。根据调查目的,运用调查问卷原理和方法,设计合理的调查问卷,在高年级女生中发放问卷。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20份,每个系40份,大三、大四各20份,回收问卷316份,有效问卷310份,回收率99%,有效率98%。1.2.3数据统计法。采用MicrosoftExcel等数理统计软件,对有效问卷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2.结果与分析
2.1周口师范学院高年级女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分析
2.1.1周口师范学院高年级女生课外体育锻炼时间分析。周口师范学院高年级女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较短。大四的学生面临毕业,毕业前的任务使她们很难专心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大三的学生学习任务重,紧张的学习氛围影响她们进行体育锻炼。2.1.2周口师范学院高年级女生参与体育活动次数分析。周口师范学院高年级女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次数少。说明高年级女生绝大多数都不能坚持体育锻炼。积极性不高,对体育认识不足。2.1.3周口师范学院高年级女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目的分析。高年级女生参与体育活动大都是为了塑造形体,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身为当代女大学生当然不能例外了。有一部分学生能够认识到体育的作用,为了自身的健康而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
2.2制约周口师范学院高年级女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因素
2.2.1影响周口师范学院高年级女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观因素分析。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高校女生人数已越来越多。周口师范学院女生人数达全校总人数的三分之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怕苦怕累,对体育没有兴趣,认为体育运动对自己没有用处,主要还是因为没有认识到体育锻炼的价值。也有部分同学因无法克服自身惰性而从未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因此,端正她们对体育的态度是十分必要的。2.2.2影响周口师范学院高年级女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客观因素分析。学生在校期间是有一定的学习任务需要完成的,紧张的学习氛围导致她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参与体育活动。学生都喜欢集体运动,学校缺乏有组织的体育比赛,也是影响高年级女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因素,院系应该时常组织一些体育比赛,去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体育活动,让她们可以学到更多的锻炼方法。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普通院系女生对体育活动的认识存在缺陷,她们所能进行锻炼的体育项目有限,周口师范学院高年级女生参与体育活动主要还是以跑步为主。3.1.2周口师范学院高年级女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普遍较短,达不到预期的锻炼效果;高年级女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目的大多数是为了塑造形体;参与体育活动缺乏专业人士指导和适当的锻炼方法,锻炼效果不佳。3.1.3学生对体育的态度影响她们参与体育的积极性。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不完善制约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普通院系缺乏有组织的体育比赛。
3.2建议
3.2.1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学生对体育的认识,端正对体育的态度,充分认识到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3.2.2端正高年级女生对体育活动的态度和动机。态度决定一切。端正高年级女生对体育运动的态度迫在眉睫。应加强对高校学生体育知识的教育,树立正确的体育意识和体育价值观。3.2.3院系组织体育竞赛。体育竞赛是体育活动的重要特征,通过体育比赛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她们的上进心。3.2.4完善体育场地设施。学校需继续加大对体育硬件设施的投入,加强体育场馆的建设,改善体育教学条件,为高年级女生参与课外活动提供更好的硬件设施,创造更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梁华伟.河南省普通高校高年级女生课余体育参与特征与促进措施的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9):91-93.
[2]冯艳.阳光体育背景下高校高年级女生课余体育参与的优化组织模式[J].体育科技,,(4):153-157.
[3]史祝梅,徐岩.应重视大学高年级女生的体育锻炼[J].山东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11,(11):16-17.
[4]韩琦.河南省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现状调查与分析[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5):83-85.
学生假日体育锻炼现状调查与分析论文
摘要: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苏州市部分10~12岁学生假日体育锻炼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较全面地了解目前学生假日体育锻炼的真实状况和体育锻炼的一些规律,并分析了家庭锻炼和社会培训机构对学生假日锻炼的影响以及存在的问题。本文针对这些现状和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为学生的假日体育锻炼和体质健康做出一己之力。
关键词:10~12岁;假日;体育锻炼
埃里克森将人生心理发展分为8个阶段,10~12岁学生正处于学龄前向青春期的过渡阶段。该阶段学生骨骼和肌肉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和自觉意识,主观能动性较强,是培养运动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关键时期。本文中的假日体育是指学生在国家法定节假日、寒暑假和双休日进行的体育锻炼,小学生假期较多,约半年的时间是在家中度过。因此,假日体育锻炼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本课题将家校结合,通过设计假日体育锻炼方案,与家长沟通共同开展假日体育锻炼,希望为学生的体质健康做出一己之力。
1、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苏州地区10~12岁学生共640人进行调查,其中包括女生311人,男生329人。共发放问卷680份回收650份,回收率95.6%,有效问卷640份,有效率为98.5%。
2、结果与分析
2.1、10~12岁学生参加假日体育锻炼现状。
2.1.1、10~12岁学生参加假日体育锻炼的态度和认知态度是情感、认知和行为意向三种成分的综合体,它是在社会生活中经过一定的体验和认知后积累经验形成的,因而具有社会性,受到社会环境和关系的影响。学生是否喜欢参与体育锻炼以及对体育锻炼的认知态度,直接影响着其参与假日体育活动的行为意向、锻炼效果及体质健康。调查发现,81.2%的学生都喜欢假日体育锻炼,91.6%的学生认为假日体育锻炼有必要。这说明大多数学生对假日体育锻炼持有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意识。
2.1.2、10~12岁学生参加假日体育锻炼的动机对体育锻炼的动机,列举了7个可能的动机选项,保持健康、增强体质、学习和培养运动技能、保持体形、控制体重或健美、锻炼后的快乐兴奋和成就感的体验、结交更多朋友、增加交际能力、消遣娱乐、应付考试。结果显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是多层次、全方位的,主要原因方面:保持健康、增强体质的占被调查人数的83.9%,学习和培养运动技能占47.8%;次要原因方面:男生体验锻炼后的快乐兴奋和成就感的体验占27.7%,而女生则侧重于保持体形、控制体重或健美占25.9%,仅有18.7%的学生认为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增强体质还能结交朋友,增加交际能力,11.6%的学生对体育感兴趣。这说明学生对假日体育锻炼的认识不足,需要学校和家长共同努力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兴趣。
2.1.3、学生参与假日体育锻炼的频率、时间、疲劳感分析体育锻炼必须要有时间作保证,根据《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发展》中提出的体育人口的判定标准:“每周身体活动频度3次以上,每次身体活动30min以上,身体活动强度在中等水平以上。”统计发现,每周参与体育锻炼达到3次以上的人数占44.8%,每次锻炼多数人都能达到30min以上。运动性疲劳(Exercisc-inducedfatigue)是指在运动过程中,机体的技能能力或工作效率下降,不能维持在特定水平上的生理过程。运动性疲劳的判断有很多种,本研究参照瑞典生理学家冈奈尔.U格(Borg,1973)的主观体力感觉等级量表,对学生的主观感觉分为6个等级进行调查。由表1中可以发现,仅有35.3%的学生体育锻炼会感到费力。因此,学生虽然能够保持每周锻炼2~3次,每次锻炼30min以上,但是大多数的学生体育锻炼并没有达到预设的效果,即锻炼没有起到增强体质健康的作用。希望有关机构能够培养一些社会体育指导员,走进社区,指导孩子们进行有效体育锻炼。
2.1.4、10~12岁学生参与假日体育锻炼的形式、场所调查发现,10~12岁学生假日体育锻炼主要以篮球、足球、跑步、游泳为主要运动项目。多数学生把球类运动作为首选运动项目,男生较为倾向于篮球、足球等大球类运动;女生较为倾向于羽毛球、乒乓球等小球类运动,其中女生将健美操、游泳、舞蹈作为首选运动项目的比例明显高于男生。在锻炼形式中以学生与家人一起活动为主要锻炼方式,自发结伴活动的人数占20.8%;单独自由活动的人数仅占16.5%;参加校外培训机构的占到极少的比例。研究表明,集体从事健身运动会比单独从事健身运动带来更强的依附效果。调查中还发现学生体育锻炼的主要场所按比例高低依次是小区附近、公园、公共体育场所、街道社区。因此,家长陪同对学生的假日锻炼效果起到决定性的引导作用。学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适当多参与集体的锻炼活动,以获得更多的'家人、社会支持同时提高锻炼的兴趣,增强体质。
2.2、家庭因素对10~12岁学生假日体育锻炼的影响。
2.2.1、家长对学生参与假日体育锻炼的态度调查与分析10~12岁学生正处于学龄期向青春期过渡,身体、心理都在发生着变化。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教育。由表2可知,仅有55.2%的家长非常支持学生参与假日体育,而经常陪同孩子的家长仅占49.7%。这说明家长对学生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不够,这是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2.2.2、家长的态度与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态度的相关性分析家庭教育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家庭教育作为人生接受教育最早、影响时间最长的一种基本形式,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由家长的态度与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态度的相关性分析中发现,家长的支持、态度、陪同对学生体育锻练的态度和认知均显示为正相关(P>0),尤其是家长的支持对学生的锻炼态度呈显著性相关(P=0.5)。
3、结论与建议
3.1、学生对假日体育锻炼的态度和认识与体育行为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希望社会能够培养一些社会体育指导员,走进社区,指导孩子们进行有效体育锻炼。
3.2、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项目较广泛,多数还是传统的锻炼方式,选择更多的新兴运动项目可以提高学生假日锻炼的兴趣,对学生兴趣培养和身心健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3.3、学习忙时间紧成为制约10~12岁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最主要的主观因素,缺乏场地器材和同伴成为影响学生体育行为首要的客观因素。
3.4、小学生放假时间较多,自我效能较差,个体具备完成体育锻炼的能力较弱,体育锻炼意识较低。调查显示,家长的态度对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态度之间呈正相关性。
参考文献:
[1]瓦尔.西蒙诺兹,彼得.皮尔斯.人格的发展[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TomkinsonGR,OldsTS.Secularchangesinpedi-atricaerobicfitnesstestperformance:theglobalpicture.
[3]马启伟,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4]王瑞元.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5]DishmanPK,BuckworthJ.Increasingphysicalactivity:Aquantitativesynthesis[J].MedicineandScienceinSportandExercise,(28):706-719.
宝坻区中学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调查与分析的论文
摘 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对宝坻区区内中学的在校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现状进行了细致调查:中学生经常参加的课外体育活动的项目、活动的方式、活动的频率、活动的目的以及获得体育锻炼的相关知识的途径,分析了影响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并做出了翔实的结论,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中学生 课余体育锻炼 锻炼形式 锻炼频率
1前言
青春发育期是人生道路上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对于增强体质、塑造体型、提高心理健康的调节能力、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等都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因而这个时期的体育锻炼对人的一生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调查中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并在对此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建议,具有重要的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宝坻区区内中学学生抽样430人,男182人,女248人。
2.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共发放问卷480份,回收450份,有效问卷43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3.48%。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项目选择(见表一)
表一 中学生经常参加的体育项目
篮球 足球 游泳 乒乓球 羽毛球 健身操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男 97 53.5 37 20.0 21 11.5 16 8.7 11 6.3 0 0
女 44 17.9 0 0 23 9.2 23 9.2 96 38.6 62 25.1
男生绝大部分倾向与参加篮球、足球等对抗性强的集体项目,女生更偏向于有一定活动量、对抗性相对较弱,且无身体碰撞的体育活动。由于羽毛球不易受场地所限,且作为一般性练习,技术动作又交易掌握而被多数人所喜爱。同时,在调查中也看到跑步、跳跃等形较枯燥的运动项目及少有人问津。运动项目的选择主要以学生的主观意识和爱好为主,男女生有明显的差别,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学生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结论表明,现在的中学生都喜欢选择有娱乐性、技术较易掌握、在一般体力范围内能较长时间维持的运动项目,其中兴趣也是他们参加体育运动的重要因素。所以兴趣爱好的培养是比较关键的因素。
3.2 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方式(见表二)
表二 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方式
自己活动 与同学朋友一起 到校外俱乐部 参加校内体育团体 其他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男 37 20.5 123 67.6 15 8.3 6 3.1 1 0.5
女 49 19.8 180 72.60 17 6.8 1 0.4 1 0.4
宝坻区中学学生在体育活动的方式方面有明显的集中趋势,选择与同学朋友一起锻炼的共计303人,占总调查人数的70.5%。这说明他们进行体育锻炼时受同学朋友的影响较大。相比之下选择参加校外俱乐部和校内社团的学生极少,尤其是女生,这说明学校的体育社团还没有充分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3.3 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频率(见表三)
表三 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频率
0 次 1-2 次 3-4 次 5-6 次 7 次以上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男 16 8.8 77 42.3 50 27.5 25 13.7 14 7.7
女 40 16.1 148 59.8 46 18.5 8 3.2 6 2
从体育锻炼的持续性上来讲,锻炼间隔时间过长就起不到较好的健身效果,体育锻炼重在持之以恒,必须以适宜的运动量持续地刺激机体才能使身体机能得以改善、增强。从表三可以看出,许多中学生有的锻炼频率过低,每周只有1─2次,甚至有部分学生从不进行体育锻炼,尤其是女生。然而,在原国家教委1990年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明文规定“普通中学除安排体育课外,每天应当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课外体育活动。”因此,中学各部门应辅以科学的、必要的指导和监督,以促进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外体育活动中来。
3.4 中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目的(见表四)
表四 中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目的
健身 娱乐 缓解压力 考试 交际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男 74 40.5 47 25.9 27 14.6 23 12.7 11 6.3
女 86 34.5 54 21.8 55 22.6 30 12.1 23 9.4
体育锻炼的目的反映了学生对体育价值功能的认识,了解和掌握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目的,有助于我们有的放矢地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健身(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缓解压力(减轻学习紧张和疲劳)、娱乐(玩得开心)成为学生主要的锻炼目的。现在的学生大多因体育的健身价值而参加体育锻炼,体育的健身功能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认同,说明学生对体育锻炼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
3.5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科学性(见表五)
表五 中学生获得体育锻炼相关知识的途径
请教专业 咨询体育成 翻阅书籍 随意练习
指导 绩好的同学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男 13 7.1 39 21.40 65 35.70 65 35.8
女 23 9.1 54 22.0 78 31.40 93 37.5
因不懂得科学的锻炼方法,使用不当的练习手段而使身体受到损伤的情况屡见不鲜,因此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有为重要。调查结果表明,在校生中,以有一部分学生有了科学的体育锻炼的意识,但仍有一部分学生处在无意识的盲目锻炼中。这种现象不容忽视,体育教师应因势利导,尽快引导这部分学生迈入科学体育锻炼的行列。
3.6 影响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见表六)
表六 影响中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
缺少场地 功课繁忙 无人指导 没兴趣 缺少伙伴
器材 (累,不爱动)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148 34.4 126 29.3 89 20.7 50 11.6 17 4
在可供选择的10项锻炼影响因素中,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缺少场地、功课繁忙、无人指导、没兴趣(怕累、懒得动)、缺少伙伴。其中缺少场地、功课繁忙、无人指导的人数比例分别为34.4%、29.3%、20.7%,占总调查人数的85.4%。可见,外在条件是制约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究其原因,首先,学校管理者在指导思想上,注重对学生的智能培养,而忽视了对
学生的身体素质教育。体育课多流于形式。其次,近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迅猛发展,教育经费却普遍紧张,体育场地建设往往被放在学校建设的次要位置。在调查中,有50%以上的学校体育设施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少数学生在制约因素中选择没有兴趣、缺少伙伴,这类学生多是缺乏自信心,怕在运动过程中“出丑”或克服不了思想上的惰性。学校体育工作者应从心理方面对这类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宝坻区中学的学生有着较好的体育意识,健身娱乐是其主导价值观
4.1.2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人数较多,但真正的体育人口较少,大多数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频率趋为1─2次/周。
4.1.3对课外体育活动的选择,男女生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男生倾向于参加对抗性强的集体项目,女生偏向于参加与对抗性较弱、体能消耗较少的个人项目。
4.1.4学校内的体育组织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与同学朋友一起、自己锻炼是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形式。
4.1.5制约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是场地设施不足、活动时间缺乏,器材缺乏等。此外,没兴趣是制约女生参加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
4.2 建议
4.2.1有关部门应积极配合中学体育课程改革,加大对体育课程 的重视程度,在教育思想上应以终身受益为出发点,科学引导学生参与体育活动
4.2.2校内体育组织应经常举办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如体育知识竞赛、体育项目比赛等,以提高更多学生尤其是女学生的体育兴趣。
4.2.3提供专门的经费用于场地建设和维护添加体育器材,为中学生体育活动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条件。
5 参考文献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庞元宁、何建文 试论中国不同年龄人群体育现状[J] 体育科技 (1)
杨昕莹、随燕 体育锻炼对提高学习效率的作用[J] 辽宁体育科技 (5)
中学生英语课外阅读现状调查与分析教育论文
[论文摘 要]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好的书目和正确的阅读指导对健全中学生的心灵、提高中学生的素质有重大作用,它是强调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良好的课外阅读倾向无论是从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培养和情感价值取向的形成,还是从学生开阔自身视野,获取及拓展知识来看,对学生的成长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通过调查当前中学生课外阅读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其成因并提出改进措施。
[论文关键词]中学生 英语 课外阅读
一、阅读的定义
阅读是人类社会一项重要的活动,是随文字的产生而产生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1985:505)对阅读作了定义性的界说:“阅读是一种从印的和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也是一种基本智力技能,这种技能是取得学业成功的先决条件,是由一系列的行为和过程构成的总合。阅读是语言和思维相互作用的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由此获得重要信息,从而提高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
由此可以看出,阅读是一种复杂的语言认知活动,也是一种复杂的心智和情感活动。许多观点都印证了多数英语学习者的尝试和经验:没有阅读,英语学习寸步难行;有了阅读,英语学习节节提高;阅读越少,进步越慢;阅读越多,进步越快。对于多数中国英语学习者来说,阅读是决定英语学习成败的关键。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查研究来看,当前中学生课外阅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亟需引起重视。
阅读取向不合理。调查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课外阅读的认识上存在一定的误区,认为课外阅读对提高成绩没有明显的帮助,甚至认为会耽误文化课的学习,很多学生因此认为没有必要购买阅读课外读物,即使购买,也只是一些与考试有关的辅导资料、参考书或试题集锦等。
2.阅读目标不明确。调查统计:90%的中学生认为应该有课外阅读,66.72%的学生喜欢课外阅读,70%的同学认为课外阅读对学习有帮助,而能真正明确阅读目的的学生只有10%左右。一般来说,他们看课外书随意性大,阅读从很大程度上讲是对时尚的一种盲从。有的“想看啥,就看啥,和学习无关。”有的说“腻了课本,找课外书调剂。”
3.阅读策略不科学。在阅读方法上,不少学生毫无策略可言。在阅读中不能合理有效地运用精读、泛读、快读、慢读等方法,不动笔,不作笔记,不进行有意识的搜集、整理、消化,囫囵吞枣,不求甚解。
三、分析问题成因
调查认为,目前相当一部分中学生不喜欢、甚至排斥课外阅读,大致与以下因素有关:
1.视听文化的冲击。和广播、电视、网络等可以直接将信息作用于视听感官相比,书籍阅读就显得较为枯燥,人们不再也不愿花时间从书籍中获取信息,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众阅读的缺失。
2.老师和家长的干涉。许多家长都渴望子女将来能上大学,希望孩子“念学校里的书”。每当孩子在课余时间读课外书时,他们就会阻止。据统计:不干涉孩子阅读课外书的家长仅占8%,反对孩子阅读任何课外书的家长占33%。更有甚者不分青红皂白把所有的'课外书都称为“闲书”。这使得学生的读书热情不但未受到保护,反而遭到压抑甚至扼杀。
阅读条件的制约。调查显示,学生课外阅读的第一黄金时间是寒暑假,首选者占48.9%;第一地点是家里,占78.2%;仅有14.9%的学生把学校图书馆作为阅读课外书籍的主要来源。理应是学生阅读的神圣殿堂的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在广大学生心目中却几乎没有位置。
4.应试教育的误导。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是一项重在提高学生素质的教学措施。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许多学校评价教师教学优劣还常以升学率为唯一的依据,大多数教师追求的是“短期效益”,只重视课堂教学,忽视阅读。
四、改进措施
要真正让学生读而有得,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
1.明确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大力宣传、普及对优秀书籍的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长期只重课内学习而忽略课外阅读,为此,教师上课时应设法吸引学生,或旁征博引,或谈古论今,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让学生了解课外阅读的重要性,逐渐培养阅读兴趣。
2.推荐有益读物,提高阅读品位。在课外阅读初期,学生大都有随意性和消遣性的阅读习惯,且贪多而不求甚解。教师不仅要引导他们多读书,而且要读好书。
3.提示阅读方法,做好读书笔记。除了常用的泛读、略读、跳读、精读、细读、熟读成诵等方法外,还可以介绍其他的方法。要教育边读边思考、重感悟、重积淀、批判地吸收。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如圈点批注法、分门摘录法、提纲挈领法、写心得体会法等。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巩固阅读成果。为巩固和扩大阅读成果,教师应有计划组织一些活动来加以促进,如举行阅读、朗读、演讲比赛,这样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有效促进课外阅读活动。
5.家庭和社会各界应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家长们应该意识到:“有爱看书的父母,才有爱看书的孩子。”因此,作为孩子第一位老师的家长应该作出表率,自己多读书,也支持孩子读书。工作之余可以和孩子一起去书店、图书馆或在家中交流阅读经验和体会,从而营造出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其次,新闻出版部门应规范、净化课外读物市场,为学生提供更多积极,健康的书籍。再次,公共文化机构如城市图书馆、社区或村镇图书室应积极向青少年学生开放,降低其阅读门槛,这也有助于其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
阅读是一个人做任何事情的基础,学生必须凭借书籍不断充实自己,长大后才能稳定地立足于社会。因此,作为教师,应努力去鼓励引导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之外,翱翔于读书的天地之间,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丰富营养,最大限度的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课外阅读真正成为他们智慧的源泉,精神的食粮,理想的阶梯。
参考文献:
[1] 姜珍婷.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与对策【MA】华中师范大学,
[2] 刘炜.高中生英语课外阅读情况调查【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第5期
[3] 王范绿.润物有声---浅谈课外阅读对英语学习的作用【J】.科技信息,20第31
[4]万丽华.对中学生个性化课外阅读的探究【MA】.江西师范大学,
湘潭市女性体育锻炼现状调查与分析
本文作者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湖南省湘潭市女性参与体育运动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针对湘漳女性总体缺乏体育基本知识,自我锻炼能力较差,被动参与锻炼人数比例较大等现状,提出通过加强宣传,注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与管理,以及改善体育基础设施,合理配置城市体育资源等手段促进湘潭市女性体育健身活动的'开展,为当地的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和经济的发展作出一定贡献.
作 者:钟菊芳 姜俊 作者单位:湖南工程学院,湖南,湘潭,411104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 “”(7) 分类号:G80 关键词:湘潭市 女性 体育锻炼 调查 分析云南高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情况的调查分析的论文
摘 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文献资料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云南省高校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方式、项目、动机等进行调查分析。旨在探索提高高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增强课外活动的效果。以期为普通高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云南省高校 课外体育锻炼 动机
高校体育是我国整个学校体育教育系统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和社会体育接轨最为密切的体育环节,体育课堂教学效果以及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情况,对学生体育习惯、终身体育意识等方面的培养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对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也有着深远的影响。课外体育活动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重要组织成形式,也是增强体质发展个性重要途径之一,为提高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效果,本文着重调查研究了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兴趣与动机,探索一系列措施,正确引导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巩固强化学生的体育参与意识为在高校普及课外体育活动提供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玉溪师范学院、思茅师专等四所高等院校大学生,从中随机抽取907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分析
查阅国内部分体育期刊和学校体育文件上有关高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论文报道及相关文献资料。
1.2.2 问卷调查
选取省内四所不同类别学校(涵盖了国家重点、省属重点、一般本科和专科学校),采取随机抽样调查,分别抽取各高校若干名学生,随机抽取12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问卷1005份,有效问卷907份,有效回收率达90.2%。并采用分半法,分别对各校收回的问卷进行信度检验,结果表明,调查结果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采用特尔菲法对调查问卷内容的效度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本次问卷的效度较高。
1.2.3 专家访谈法
在发放问卷的过程中,分别对四所院校的体育部门负责人就体育教学管理以及课外体育锻炼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访谈,了解了目前一些高校体育教学以及教学管理方面的情况。
1.2.4 数理统计
对收集到的文献资料及调查数据进行归类整理,通过计算机进行数据
2.结果与分析
2.1 云南省大学生每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次数与时间
从收回的907份有效问卷中可以看出:每周不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有77人,占8.6%,参加1次锻炼的有265人,占29.4%,参加2次锻炼的有345人,占38.3%,参加3次以上锻炼的有213人,占23.7%,其中1小时以内的225人,占24.8%,1-2小时的319人,占35.2%,2-3小时的210人,占23.2%,3小时以上的152人,占16.8%。调查结果显示,每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次数达到2次或2次以上的大学生占62%,这说明大多数云南省大学生有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习惯。而每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次数低于2次的大学生占38%,此项数据高于全国高校平均水平,这说明相当部分云南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次数没有达到全民健身计划提出的不少于2次课外体育活动的要求。云南大学生每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时间较短,有24.8%的大学生在1小时以内,这还不足以达到锻炼效果;而只有40%的大学生在2小时以上,这表明只有不到一半的学生能达到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要求。
2.2 云南省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方式
从收回的907份有效问卷中可以看出:有54人参加了培训班,占5.9%,有102人参加非正式比赛,占11.2%,有88人参加业余比赛,占9.7%,有,665人属于自由锻炼,占73.2%,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方式是自由锻炼;有21%的大学生是参加一些有对抗的比赛;有5.9%的大学生参加一些培训班。
2.3 云南省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最多的项目
从收回的907份有效问卷中可以看出:参加锻炼的项目中篮球223人,占25.4%,足球122人,占13.9%,排球47人,占5.4%,乒乓球133人,占15.2%,羽毛球125人,占14.3%,网球12人,占1.7%,游泳32人,占3.7%,健美78人,占8.9%,武术12人,占1.7%,田径83人,占9.5%。调查结果显示,在问卷调查所列的10项体育活动项目中,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最多的项目依次是: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足球、田径、健美、排球、游泳、武术、网球。分析原因,武术可能是由于其趣味性和娱乐性不高的缘故,而网球可能是受场地器材限制,也可能是因为一般使用网球场地要收费,这与学生是通过参加培训班来进行课外锻炼的情况结合来看,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出目前大部分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和体育消费意识较低。
2.4 云南省大学生选择参加课外体育锻炼项目的理由
从收回的907份有效问卷中可以看出:在云南省大学生选择参加课外体育锻炼项目的理由中受体育课影响的有167人,占18.4%,受体育媒体影响的有221人,占24.4%,受家庭成员影响的有92人,占10.1%,受同学或朋友影响的有235人,占25.9%,受体育明星或名人影响的有43人,占4.7%,受场地、器材影响的有89人,占9.8%,说不清的有60人,占6.6%,调查结果显示,在问卷调查所列的'7项影响云南省大学生选择参加课外体育锻炼项目的理由中,受同学或朋友影响和受体育媒体影响排在前两位,这说明大学生选择课外体育锻炼项目存在从众心理,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这也说明了加强体育运动的宣传对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而受场地、器材影响排在了第五位,这说明长期以来影响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场地、器材受限问题得到一定的解决。
2.5 影响云南省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
从收回的907份有效问卷中可以看出:认为上体育课就足够,用不着参加的有110人,占12.7%,认为学习场地紧张,没有地方参加的有74人,占8.5%,没有时间参加的有585人,占67.5%,没有课外体育锻炼的习惯的有98人,占11.3%,调查结果显示,影响云南省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是没有时间参加,其次是学生体育意识和习惯问题,而场地、器材已不是影响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主要因素。目前有相当一部分高校,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体育场地设施不足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或制约着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这说明体育场地设施不是影响本省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最主要因素,学生参与课外锻炼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体育隐性课程对大学生参与体育课外锻炼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体育课作用功效的充分发挥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课外锻炼的兴趣。
2.6 云南省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项目的动机
课外体育活动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课外锻炼的一种内在力理,从收回的907份有效问卷中可以看出:动机为增强体质的有429人,占47.7%,动机为休闲娱乐的有132人,占14.7%,动机为调节精神的有110人,占10.8%,动机为提高水平的有80人,占8.7%,动机为人际交往的有71人,占7.8%,,动机为应付考试的有64人,占7.2%,动机为其他的有38人,占4.4%,调查结果显示,男女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多集中在增强体质,丰富生活情趣及调节精神方面。这与学生的自身需要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还说明学生已认识到了体育的价值和功能,这正是他们参加课外活动的主要原因。
3.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云南省大学生中有绝大部分人认为,体育对人的发展很重要,经常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有助于强身健体,提高自身的素质;有91%的大学生表示不同程度的参加了课外体育活动。从调查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云南大学生对体育有较大的亲和力,有较正确的主观认识和积极的态度。
3.1.2 云南省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与次数明显不足,实际锻炼效果也不理想。统计表明,每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达3次的学生仅占23.7%;而每周总活动时间达3h的学生,也仅占13.8%。这一状况远远达不到《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我国有关教育、体育法规的要求。主要原因是来自高校的竞争、就业压力,价值取向、场地、器材短缺及学校缺乏对课外体育活动科学的组织管理。
3.1.3 云南省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方式主要是自由锻炼,其次是参加一些有对抗的比赛。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最多的项目主要集中在三大球(篮、足、排)和两小球(乒、羽)。而影响大学生选择参加体育锻炼项目的理由中,受同学或朋友影响和受体育媒体影响排在前两位。
3.1.4 云南省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动机比明显,以健身、娱乐为主,仅有极少部分学生存在问题。影响云南省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是没有时间参加,而场地、器材已不是影响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主要因素。
3.2 建议
3.2.1 教育、体育行政部门要不断完善有关体育法规制度,学校要认真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和我国学校有关教育、体育法规制度,使学校体育课外活动得到落实。
3.2.2 高校应结合素质教育不断丰富课外活动形式,经常举办各种形式的学习、培训班和体育运动竞赛等,正确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培养终身体育思想、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形成良好的课外体育活动氛围,全面增进学生身心健康。
3.2.3 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建立一套与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相适应的组织管理体系,加大宣传与组织力度,进行宏观调节和提高服务保障。
3.2.4 进一步加强国家和学校对体育的资金投入,加大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力度,使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状况得到改善,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运动环境。
3.2.5 高校要充分认识到体育的作用与意义,组织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并适当减轻大学生学习压力与负担,使大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课外体育活动。
参考文献:
[1]许凤莲,王进选.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改革构想[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7(4): 104-106
[2]戴建波.21世纪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向[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2):37-38
[3]李燕强,侯玉鹭.普通高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调查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2005.25(4):127-129
[4]李新强.论公共体育教学中的积极性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科技信息,2005.15:227
[5]王丽.对安徽省部分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状况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2):1670-1672
[6]兰自力,赵克.我国部分省市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调查与分析[m].中国体育科技,,37(3):22―23.
大学生体质健康与体育锻炼现状调查论文
摘要: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是逐年提高,但伴随而来的是国民体质的下降,其中以大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为最。越来越多的肥胖体质和亚健康体质充斥在小学生之间,同时学生的近视、肺活量低、爆发力不足等现象也是屡见不鲜。此种现象的发生与大学生不良的生活习性和课外体育锻炼的缺失有着直接关系,同时也反映了我们对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的不重视。因此,我们以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为例,对课外体育锻炼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对其提出了改良对策,希望能够为大学生体质健康方面提供有效指导。
关键词:大学生;体质健康;课外体育锻炼
当今世界经济逐步进入了高速期,我国在其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这就对我国的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阶段,大学时期的教育尤为关键。作为人才主体的大学生,应该严于律己,不仅要对专业知识进行学习钻研,更要保证本身的体质健康。但纵观全国大学,能够做到这两点的少之又少。大学生不仅对课外的体育锻炼没有重视,更没有意识到身体才是学习成长、创业发展的本钱。健康的体魄是大学生学习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全民体质提升的缩影。因此,深入研究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与课外体育锻炼所出现的问题,并针对其问题做出有效的改动措施势在必行。
一、现阶段我国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与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
1、大学生对体质健康和课外锻炼的意识较低。大学生不具备这方面的意识,说明了他们并不了解课外体育锻炼对体质健康的重要性,这就直接造成了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忽视,也就造成了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下降。大学阶段课程安排较为稀疏,学生们的课外时间相对较多,但是由于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兴趣和意识去做体育锻炼,而将宝贵的时间浪费在了其他事情上。归根结底还是大学生对体质健康重视度不足,甚至有一部分大学生认为体育锻炼不过是为了应对体育考试,仅仅只是为了拿到学分而进行的,这种错误的观念直接将锻炼的本质给覆盖了,体质健康的重要性一度得不到重视。
2、课外体育锻炼的相关设施缺乏。随着我国对高等教育的重视发生改变,各地高校都进行了招生扩张。但由于生源增加,学校硬件设施却有所脱节。其中体育器材缺乏现象尤为严重,这就导致了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跟不上,相应的身体素质也会有所下降。我们从学生们进行课外锻炼的场地进行了调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都乐意去学校的体育场馆进行课外锻炼。但是这样的锻炼场所却是因为学校建设的制约,存在一些使用上的限制,比如进入收费或是定期开放等。学校体育场所的使用限制导致了学生们的体育锻炼不能跟上脚步,进而影响了学生的体质健康发展。
3、课外体育锻炼的发展氛围不够浓郁。因为学校体育设施的缺乏,对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有着很大打击,学生的课外锻炼补E有效开展。同时,学校的体育文化和体质健康文化建设不完全,并没有在学校形成良好的强身健体氛围,学生缺乏正确的风气感染,导致的课外体育锻炼的落寞。
4、较大的学习压力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与课外体育锻炼。在调查中,较大的学习压力在学生不能够良好进行体育锻炼中占据着原因第一位。学校本就是一个学习的场所,学生会无意识的将学习排在首位,体育锻炼自然会相对薄弱,学生的体质健康也会在这种较大的学习压力下出现恶化现象。因为学习因素而放弃体育锻炼等无关学习成绩的事务在大学生眼中可谓是在正常不过了,因此学习压力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最为巨大。
5、不良生活规律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生活习性杂乱无章,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同时也严重影响到了学生的体质健康。因为学生生活压力较小,熬夜、抽烟、酗酒、网游等等活动充斥的大学生活,学生为身体做出的体育锻炼时间相对很少。在我们调查中得出,所调查的高校学生的熬夜现象达到了90%,单单这一项就能够直接影响的学生的体育锻炼,进而影响到身体素质。
二、强化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与课外体育锻炼的措施
1、促进课外体育认识度。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锻炼观念,强化学生体质健康意识,不仅仅只是思想层面上的指导,更应该从实际出发。学校以及相关部门应该充分发挥“中央七号文件”的精神,结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基本计划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实际的体育锻炼实施,为学生健体正确科学的体育观念,为学生制定合适的锻炼计划,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进一步保证学生的体质健康。
2、完善体育锻炼设施。体育设施使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基础,因此学校应该加大相关方面的投资力度。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建立相关的体育项目场馆,充分满足学生的体育锻炼需求,并且要保证体育场馆的`开放,应该采取定期或长期开放的形式,保证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时间。同时,要加强对体育场馆的规范管理,使得体育施舍的利用率最大化,为学生的体质健康提供优质的物质保障。
3、建立学校体育文化。建立起完善的学校体育文化体系,对学生的体质健康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首先,学校应该大力宣传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形成体育锻炼意识,充分认识到体质健康的基础作用;其次,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计划,鼓励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保证体魄健硕有活力,并对此计划进行规范和制度安排,保证其能够真实实施;最后,定期举办体育竞赛,通过各个项目的比拼,加强学生素质培养的习惯。从多方面保证学生的体能素质发展。
4、创新教学改革,减轻学习压力。我们可以考虑将学生体质健康也作为考核指标之一,这样学生可以将精力转移至体育锻炼上,在进行体质锻炼的同时减轻学习上的压力。另外,学校可以给予体质健康方面一些政策,例如在体育竞赛中发放奖品等,激励学生进行体质训练。
5、加强学生的生活管理。学生的体质健康离不开正常的作息时间,学校应该对学生的生活进行一些合理干预,保证学生的学习、生活、体质锻炼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并要对大学生进行一定的科学指导,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总而言之,高校中的课外体育锻炼对于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通过文章对这之中的问题探究和策略分析,相信学校及其教师都能够有一个大体的认识。我们相信,通过我们积极的整改,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一定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刘雪莲.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与课外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6(03):130-132.
[2]卫国凯.山西省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开展现状及改进对策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
[3]侯良.大学生体质健康信念和体育锻炼行为意向对体育锻炼等级的影响及策略研究[D].济南:山东体育学院,2017.
关于课外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调查与分析论文
论文摘要:课外体育活动对于丰富中职院校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娱乐身心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而课外体育活动的对抗性、开放性和自发性容易导致学生受到不同程度的人身伤害。调查发现,中职院校课外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主要类型为表皮挫伤、韧带损伤和肌肉拉伤,主要是自我保护意识弱、准备活动不足和技术动作不规范所致。
论文关键词:中职院校;课外体育活动;伤害事故
课外体育活动作为中职院校学生的一种自觉、自愿、自发的行为,对于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娱乐身心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而课外体育活动的对抗性、开放性和自发性,容易导致学生受到不同程度的人身伤害。虽然伤害事故的概率较小,但一旦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受到人身伤害事故,不但对处在发育期的学生身体产生不良影响,也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不便,严重的伤害事故还可能给学生的成长和家长的生活蒙上一层阴影。因此,通过对惠州市部分中职院校课外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抽样调查,试图找出中职院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类型和原因,期望对中职院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良性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惠州市中职院校课外体育活动伤害事故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了惠州卫校、惠州旅游学校、惠州商业学校、惠州建筑学校作为样本,并随机对4所学校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通过对专业书籍的阅读以及对中国知网、维普资讯网的检索,基本了解课外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研究动态,为本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参照。
1.2.2问卷调查法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186份,回收率为93%,有效问卷177份,问卷有效率为88.5%。
2结果与分析
2.1中职院校课外体育活动伤害的现状
2.1.1课外体育活动任害的类型与特点调查结果表明,课外体育活动伤害的发生有一定的规律性,最常见的伤害是表皮挫伤、韧带损伤和肌肉拉伤。其中表皮挫伤有16例,占调查人数的9.03%;韧带损伤有7例,占调查人数的3,95%;肌肉拉伤有5例,占调查人数的2.82%。
2.1.2课外体育活动协罟项目的分布中职院校课外体育活动伤害事故与学生所喜欢的运动项目有直接关系。根据不同运动项目的普及程度,伤害事故也成不同的分布。比较流行的项目,伤害事故概率就高,反之则低。篮球和足球在中职院校较其他项目更为流行,所以受到伤害的人数也最多,共计23例,占调查人数的82.1%;其次为羽毛球13,占调查人数的10.7%;其他项目为2例,占7.2‰
2.1.3课外体育活动化害部位的分布调查发现,中职院校课外体育活动伤害经常发生在面部表皮、上下肢关节部位和肌肉拉伤,尤其是皮肤表皮、上下肢关节损伤较多。面部表皮损伤15例,占调查人数的53.6%;上下肢关节损伤9例,占调查人数的32.1%;肌肉拉伤占4例,占调查人数的14.3%。
2.2中职院校课外体育活动伤害原因的分析
课外体育活动具有明显的开放性、对抗性和风险性。学生在运动中受到伤害事故的原因具有动态性、突发性和复杂性。活动伤害的原因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2.2.1课外体育活动缺乏有序的组织中职院校的课外体育活动多数是学生自发、自觉的行为,缺乏有效的组织和正确的指导是学生在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时受伤害的主要原因。中职院校对于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内容都没有专人指导、组织,比较流行的项目场地较为拥挤,参与人数较多,经常发生身体碰撞和擦伤,比较容易受到伤害。
2.2.2课外体育活动准备活动不充分调查发现,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前热身运动准备不足、认识不够,不做准备活动就进行体育活动的为数不少。尤其他们在中学时期参加体育活动较少,在自发参加的体育活动中,对准备活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而且这种现象在大学生中也普遍出现。有为数不少的人认为做准备活动浪费时间,消耗体力,往往不做准备活动就参加剧烈运动,这样神经系统和内脏等器官机能没有充分动员起来,致使肌肉拉伤、韧带拉伤或挫伤等伤害现象时有发生。
2.2.3课外体育活动动作技术不规范中职院校课外体育活动欠缺体育教师的指导和组织,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时,始终在无序和自发的状态下进行。学生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时,完全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体育项目,不少学生对参与体育项目的动作要求和技术规范掌握的不够,甚至基本上不会。因此,在不会和错误的动作下,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受到伤害也在所难免。另外,有一些学生在大强度运动后,继续在饥饿和疲劳的情况下进行体育练习,忽视了身体机能状态。在此情况下,学生的机能下降,兴奋性低,稍有疏忽,就容易发生运动伤害。“技术动作不熟练、不规范,甚至技术动作错误或者违反运动规律,都会违背身体的生理解剖特点和运动时的力学原理,不仅易造成自我伤害,而且易造成其他学生的伤害。
2.2.4自我保护能力差在课外体育活动中,自我保护能力非常关键。有些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淡薄,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在篮球、足球等体育活动项目中,动作复杂多变,对抗性强,要求身体具有很高的灵活性、协调性与柔韧性。而在这些体育运动中,有些学生预防运动伤害的意识和自我保护的意识不强,自我保护的方法不当,即使意识到也容易受伤害,也因自我保护能力不重视,不会采取有效的自我保护措施,而导致运动中伤害。
2.3中职院校课外体育活动伤害的预防措施
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如何防止和减少伤害是中职院校教师和管理者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课外体育活动本身具有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娱乐学生身心的功能,而这一功能的发挥有赖于减少对学生的人身伤害。为了减少中职院校课外体育活动的伤害事故,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3.1加强安全教育,重在预防在课外体育活动中,不少学生由于缺少运动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或不遵守循序渐进的锻炼原则,忽视安全而发生运动伤害的学生较多。所以,中职院校的体育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一定要针对课外体育活动容易受伤的项目的要点,分析可能导致课外体育受伤的部位,教育学生自觉遵守课外体育锻炼的原则,循序渐进,避免因体力透支造成不必要的课外体育伤害事故。同时,学校应举该办一些运动损伤应急处理讲座,让每个学生掌握几种常见的课外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预防技巧和应急处理办法,这样可以减少课外体育活动伤害的发生。
2.3.2课内外体育一体化课外体育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对课堂传授的知识、技能和技巧的实践应用。课内体育教师传授丰富的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而课外体育活动是对课内体育学习的实践应用,两者有机结合才能有效地增进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使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技术和技能得到锻炼、掌握、巩固和提高。因此,中职体育院校的教师不仅要做好课内体育教学,也要做好课外体育活动的引导和指导,只有体育教师正确的引导、组织和关注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才能发挥其最大功能。
2.3.3重视热身,加强自我保护在体育教学中,中职院校的体育教师要让学生清楚做准备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学生对做准备活动重要意义的认识。认真做好准备活动的目的就是使身体进入运动状态以前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做好准备,在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的前提下,动员机体各系统器官的机能,克服惰性,提高全身的物质代谢水平,加强肌肉韧带的柔韧性和弹性,降低肌肉的粘滞性,以适应机体运动的需要,并对预防肌肉拉伤、关节扭伤,以及因心跳过快而引起的心慌、恶心、呕吐、头昏等有重要作用。
加强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自我保护的意识与能力是预防运动伤害的主要手段。在体育课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的意识,并把自我保护的正确方法教给学生,培养学生相互保护和自我保护的能力。
2.3.4购买保险、转移风险学生入校时,学校有关部门应了解他们的家庭是否为其购买了伤残保险。对于没有购买的家庭应尽量引导购买。对于少数困难的家庭,学校可以通过各种其他途径(如困难补助金、助学金、捐款等)筹措资金为他们购买保险。学生参加保险,在伤害事故尤其是重大人身伤害事故发生时,能够降低和转移学生自身承受的风险,增加抵御风险的能力。
3结论
3,1中职院校课外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发生与学生对项目的喜好程度成正相关。在中职院校比较普及和流行的足球、篮球、羽毛球发生伤害事故的比例最大。
3.2中职院校课外体育活动伤害的类型主要表现为表皮挫伤、上下肢关节损伤和肌肉拉伤。因此,中职院校课外体育活动应该把这些伤害事故作为预防的重点。
3.3受伤的原因主要是技术不熟练和热身准备不足。因此,中职院校体育教师需要在体育课上加强体育项目基本技术的训练,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是避免和减少伤害事故的根本措施。
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现状分析与反思论文
摘要: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连续多年呈下降趋势,是不争的事实。目前,学校体育工作仍是教育工作中的薄弱环节,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况让人担忧。学生除了自身怕苦、怕累,缺乏毅力和恒心外,有没有外界因素长期干扰促使他们锻炼养成了无精打采、懒懒散散,拖拖拉拉、不积极、不主动、懒得怕动、“以静代动”这种局面,从我多年一线教学经历发现:家长、班主任、等长期诱导孩子锻炼的观点和行为是促使孩子不主动锻炼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小学生;家长;班主任;主要因素;提高认识;排除干扰
一研究目的
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小学阶段是培养运动爱好的关键期,如果家长、班主任能再此阶段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意识,对今后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非常关键。体育锻炼习惯不是凭空产生或通过一、二次活动可以获得,他需要个体主动参与并加以坚持。行为心理学研究证明: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清除自身缺陷,排除外界干扰,创造条件进行自觉锻炼,体验运动乐趣。从调查问卷让学生从自身锻炼角度来反映家长、班主任对养成锻炼习惯的观念和行为,学生不是在家就是在学校,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小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难度可想而知啊!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加强沟通和交流,发现问题,解决一直困扰我们的难题,为以后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提供理论指导。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嘉峪关市长城路小学的六年级全体学生和自己所带班级在运动中的.行为表现为研究对象。
(一)文献资料法。利用报刊杂志(摘抄);学术报告(记录);网络科研(搜索,下载)等查阅相关资料,对学生的目前现状作一个全面的了解以提供理论依据。
(二)本文还采用了比较分析法、逻辑分析法、教学经验的反思、观察法、访谈法、个案分析法等。
(三)问卷调查法。以我校六年级全体同学作为调查对象,调查总人数290人;每位同学从自己真实的感受出发,从自身锻炼角度能真正反映家长、班主任、和自己的真实的观念和行为。获得学生反馈信息,并加以分析研究,为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提供帮助。
三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结果发放问卷290份,当场回收有效问卷290份,调查总人数290人其中男:153人;女:137人。对班主任、体育教师的访谈:对20余名班主任和体育教师现场调查。体育教师和班主任老师均认为学生“懒散”是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最大障碍。从上表我校调查问卷数理统计、比较分析看出:绝大多数班主任、家长用自己的思想观念对学生锻炼理念进行长期腐蚀,对学生的锻炼行为进行干涉和限制,学生的锻炼积极性能高吗?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改变班主任、家长对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观念和行为,是学生能否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主要因素。学生对锻炼的认识程度相对较高,但和他们实际锻炼情景形成很大的反差。
(二)缘由分析度加大。父母期望值较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家长比学习,比成绩排名,在家长眼里,学习可代表孩子的一切。家长通过各种渠道让孩子补课,就是学习再差,在外面花钱也要补.班主任为了班级考核、学习成绩的排名,打压体育积极分子,不让他们参加学校代表队,让学生积极主动参加体育锻炼,没有家长和班主任的支持是很难做到的。
(2)成绩分数是每个家长和孩子都绕不开的话题。孩子的成绩好,家长喜笑颜开,全家开心,孩子学习不好,家长眉头紧皱,全家笼罩阴云。孩子的成绩常常牵动着千家万户的心弦,成为家庭和谐的晴雨表。家长、班主任常常诱导学生:成绩好→考上好大学→好工作→好前途;成绩差→考差大学(或考不上大学)→差工作(或失业)→差前途。实际上这两个推理并不一定成立,在我们的周围,差生走上社会后前途并不差。爱迪生、爱因斯坦都曾是“差生”“问题儿童’可他们的成就举世瞩目。
(3)从现实看,家长课外陪读现象越来越普遍,而陪学生锻炼的现象却难以见到。孩子体育爱好在很大程度上是家长培养出来的,家长控制和支配着孩子离校后的时间。有些学生“挤点”时间参与锻炼活动,常被家长斥资为“贪玩”,“不好好学习”。从早到晚,时间排得满满的,没有一点空隙,放学回家有家庭作业,晚上还得补课。周末、两个长假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培训班,提高班,导致孩子活动时间越来越少。
(4)学生片面强调班主任、家长不让玩来掩盖自己的懒惰,在生活问题上父母大包大揽,造成了现在孩子什么都不会做,也根本没想过去做。家长心痛孩子,怕孩子吃苦受累,代替孩子劳动,还有家长认为劳动与成才是矛盾的;轻视劳动的传统观念所负累,不少家长说:当牛做马也让孩子读好书,有出息。所谓出息,也就是脱离劳动了。在家长多年帮助下,孩子已经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懒散习惯,学习累、锻炼更累,这时家长让孩子去锻炼,孩子能吃了这苦吗?
四建议
(一)体育锻炼习惯是终生体育的基础,终身体育是民族素质的保证。习惯的养成是从“他律”到“自律”、从简单到复杂、从不稳定到稳定的过程。如果家长、班主任能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对今后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非常关键。充分利用体育中考50分作为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平台,无论是学校、家长、班主任、学生自身都很关注分数,把分数排在第一位。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积极主动的去参与体育活动,就能取得成效,只有参与了,才能体会到“我运动我快乐”,不能把体育爱好放在口头上,要有毅力和实际行动才行。
(二)懒和运动这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懒是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腐化剂、绊脚石、障碍物。动员孩子积极的参加体育锻炼。用体育锻炼的良方“治懒”最有效,要想方设法鼓励孩子动起来。利用体育锻炼磨练毅力,意志是克服懒惰的一种力量。学校、家长、班主任是变化的条件,自身才是变化的根据,不要夸大原因找借口。父母应该把体育锻炼作为帮助孩子克服懒散行为习惯手段。
(三)家长、班主任、学校、自身在养成体育锻炼习惯上多探讨,多交流,统一认识,减少相互埋怨、改变错误观念和行为,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加大宣传力度,营造一个“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体育锻炼,人人有责”学校体育文化范围,相互带动,相互鼓励,才能让体育锻炼的习惯一直延续下去。
(四)北京四中校长,全国政协委员刘长铭,曾被称为“全国最牛的中学校长”,他却更愿意强调家庭教育,希望学生能幸福轻松。过于急躁和焦虑是现今家长们的普遍心态.太害怕落后。其实你的孩子一点都不落后,这方面不行,那方面可能比别的孩子强,但家长总看不到这些。家长发现孩子的兴趣,孩子喜欢,才能学得更好;家长老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怕输在起跑线上,起跑线上哪有输赢?终点才论输赢呢;在普通生活中建立亲子之间的情感,一起做饭收拾房间,让孩子共同承担家庭的责任等。
(五)不管在超市、公园……你总会看到那一、两岁的小孩,努力挣扎着想要自己走、自己推车、自己穿衣、自己吃……既然这么小的孩子,凡事都想自己来,其实表示人天生就具备着“勤劳”的本质。当一、两岁孩子淘气不吃饭,父母追着给喂饭,“宝宝、吃点吧!宝宝、求求你吃点吧!”孩子学前班父母鼓励、引导、监督过孩子做力能所及的事吗?帮他打理好了一切,试想孩子连自理都不愿做,又怎么能主动的锻炼呢!孩子就有了依赖习惯。利用体育爱好逐步改变懒惰,主要看他是不是有进步,如果有进步,很小、也要表扬他,这样他就有信心和坚持去养成你所希望的习惯。
作者:李彩兴 单位:甘肃嘉峪关市长城路小学
参考文献
[1]许世岩.初中体育教师教学研究方法[R].西北师范大学教师培训学院:甘肃省教育厅―“国培计划”,2012-9-13.
[2]刘永和.学思结合做教研[R].兰州交大东方中学:甘肃省教科所―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培训会,-3-21.
[3]焦瑶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讲座[R].兰州交大东方中学:甘肃省教科所―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培训会,2015-3-20.
高校体育赛事赞助现状调查与分析论文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山西高校体育赛事运行过程进行调研,研究山西省高校体育赛事运行状况,分析影响企业赞助高校体育的主要因素,使企业赞助商及山西省高校能够重新审视商业赞助对高校体育赛事的推动作用,同时提出有关改进山西省高校体育赛事赞助运行的措施,为其他城市高校体育事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为促进体育市场发展成熟化和专业化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体育赛事;竞争;赞助
如今市场竞争激烈程度不断增加,很多企业意识到必须重视宣传,并积极做宣传,然而宣传方式和投入力度决定了产品的市场认可程度。有学者认为,体育赞助将是当今社会最有效的市场推广策略之一。近几年来各高校体育赛事在企业赞助中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体育文化生活,激发了在校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欲望。除此之外,还吸引了许多社会上的体育爱好者前来观看,有观众就意味着有市场,而且观众可以为体育赛事本身带来人气,增强比赛氛围。赞助企业投资高校体育赛事正是看中了大学生这一庞大的群体。总体而言,随着赞助商加入高校体育赛事,极大地增强了高校体育赛事的影响力,吸引了众多师生和社会群体的眼球,多方赞助资金数额一直呈上升趋势,提高了体育事业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1-3]。
1赞助、体育赞助及高校体育赞助的概念
赞助是社会组织用提供本钱、产品、设备、设施和免费服务等方式无偿赞助社会事业及社会活动的一种活动,是一种信誉投资,有利于企业改善社会关系。体育赞助我们可以理解为赞助商(企业或社会组织)对体育赛事或运动队提供系列服务支持,例如:资金、技术、设施、设备、产品和相关服务等。同时,体育赛事或运动队允诺赞助商享有相应的权利,包括赛事中进行广告宣传。笔者认为体育赛事赞助是一次平等合作,这种合作由商家和体育组织之间以付出和回报等价交换,以达到共同获益,这也是体育组织、商家、中介机构、目标受众之间的商业互动过程。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可以通过赞助某个体育组织或体育活动,并为其开展一系列营销活动,从而借助这项活动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为其创造良好发展环境。高校体育赛事作为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属于体育赞助对象的范畴之内。有些学者对高校体育赛事赞助的界定为:商业资本(企业、公司、个人)与高校体育赛事资源(被赞助方包括体育赛事、运动团体、场馆器材等)之间建立的一种互利互惠的商业关系,通过交换资源达到互相得益的双赢目的。高校体育赛事同样具有商业性和公益性两种性质,只不过相对于职业体育赞助和竞技体育赞助而言公益性稍强、商业气息不太浓厚罢了。
2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以山西省高校体育赛事赞助为对象进行研究。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主要采用文献调查法,查阅各大体育院校学报和科研刊物,统计和分析了很多高校体育产业和赞助方面的资料,为这次研究提供了很多素材。
2.2.2问卷调查法
在山西具有代表性的七个企业和商家(飞利浦、安踏、红牛、可口可乐、李宁、特步、大印象)进行问卷调查,对近几年高校体育赛事有过赞助的企业或商家负责人,通过预约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
2.2.3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问卷采用Excel表格进行统计分析。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山西高校赛事赞助的规模
从表1中可以看出,山西体育赛事赞助呈现以下特点:第一,赞助的内容主要是实物和现金为主,大型、水平较高的体育赛事中才存在技术赞助。这些赞助商偏好影响力较高的高校体育赛事,权衡各大高校师生素质水平可以发现,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山西财经大学这三所高校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代表着山西高校体育赛事的最高水准。第二,赞助商基本都是以财力雄厚的大企业为主。第三,山西高校体育赞助商主要通过媒体报道、广告宣传和冠名等形式作为回报。第四,山西高校大规模体育赛事相对较少。总体看来,高校体育事业的赞助规模呈逐渐上升的趋势。
3.2影响企业对山西高校赛事赞助的因素
3.2.1企业对待赞助高校体育赛事的态度
通过调查有投资高校体育赛事史的企业,结果表明部分企业对此事件态度比较积极,接近一半的企业态度一般,又有少数企业对待此事表示无感。由此可以看出,部分企业对投资高校体育赛事很有兴趣,企业可通过体育赛事使本公司形象得以宣传、展示,能够更好地掌握消费者的需求,这有利于后续产品的销售。然而,也有部分企业对投资体育赛事态度一般或无好感,这表明仍有些企业并不了解体育赛事,这将会影响企业对高校赛事的投资方向和投资数目。
3.2.2赞助商对高校体育事业的选择因素
当企业投资一项高校体育赛事时,会考虑一些现实因素,如学校软件以及硬件实力,社会影响力、声誉等。在现今社会中,市场经济作为一种主要的经济方式存在于社会活动中,当代社会更加注重诚信,投资方首要关注合作者的诚信度和信用度[4-5]。另外除了信誉,投资者也将体育赛事运作水平列入考虑范畴,因为投资的回报直接受赛事经营水平的影响。企业赞助高校体育赛事时,运动方面的项目尤为重要,考察对方是否适合赞助,赞助商首要考虑该赛事是否会提高企业产品的销量,企业文化精神是否与此赞助吻合。举办体育赛事规模大小以及参赛人员素质水平直接影响受众(社会群体和高校师生)关注度,从而间接影响企业在市场的知名度。
3.2.3企业对高校体育赛事赞助金额的承受度
山西作为能源大省,受近几年煤炭行业的低迷,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中小企业发展受阻,特别是大规模企业现在负债累累。由于煤炭经济遭遇寒冬,使得以煤炭和钢铁为主导产业的企业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加上企业相对保守,缺少激情和冒险精神,从而对赞助体育赛事缺少了解,难以取得他们的支持和信任。对7所企业和商家问卷调查发现:1.5万元以上的企业投资只占5%,1~1.5万元的占10%,0.5~1万元的占47%,0.5万元以下占38%。此外,由于企业内部严密的管理体制,很多高校体育赛事的组织者几乎没有机会接触相关企业高层领导,无法得到有效沟通,系列服务赞助方面受阻。另外,一些企业即使与学校已经取得联系,但与其他企业相比,实力较弱,也想在市场竞争中树立自己的品牌,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也导致无法得到相应赞助。
3.2.4企业对于高校体育赛事回馈利益的满意度
通过调查发现,企业与赛事组织者合作之后对于所得回馈并不是很满意。结果表明:赞助商更多考虑自己的利益,对于支持高校体育赛事并没有做到相应对等的系列服务支持,服务质量有待提高。另外,对于企业自身所开展的一系列营销活动仍需改进完善[6]。从企业方来说,对于赞助高校体育事业的预期回报过高、过急,要求马上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看不到效果就打退堂鼓。因此,企业的满意程度就较低。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山西高校体育赛事赞助市场已初步发展,但总体来讲还不太成熟、发展稍微落后、运作水平较低。现阶段高校体育赛事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对赛事的吸引力不足、企业意识不够、赞助中介机构缺乏。但随着高校体育文化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广泛关注,体育市场环境日趋完善和发展。综合以上因素,山西高校体育赛事市场还是很具发展潜力的。
4.2建议
山西高校的体育赛事在市场化的运作中,高校和政府可以在一些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如在政策、条款等方面,从而可以调动赞助企业的积极性。也可以建立有效的中介组织机构,加强媒体的宣传力度,扩大影响,培养高水平的体育经纪人加入到赞助高校体育赛事的行列,从而影响更多企业投入到赞助高校体育赛事这件事中。另外,企业在选择高校体育赛事时要主动出击,不要错失良机,在选准赞助体育赛事项目的基础上,运用高校的学生积极宣传企业的文化,坚持长期战略规划,树立长远目标,不断巩固品牌形象,以此达到企业和高校双赢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红涛.我国高校体育赛事赞助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5(6):126-128.
[2]李刚.中国企业赞助国内大型体育赛事的绩效研究――基于事件研究法[J].体育科学,,34(8):22-33.
[3]王义平.武汉市高校体育赛事赞助市场现状分析[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2,25(5):20-22.
[4]张景亮.体育组织营销赛事赞助研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6(4):5-7.
[5]韩开成,房淑珍,张晓春.论高校体育赞助的制约因素与营销策略[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19(2):21-24.
[6]赵剑,余双立.高校体育赛事企校合作的双赢策略构想[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19(2):91-93.
本次调查以无记名问卷方式,调查了毕节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届毕业生及参与2013届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教师。指导老师的调查问卷共发放34份,有效回收率为90.51%。学生的调查问卷共发放295份,有效回收率为91.36%。
1.1 对毕业论文意义的认识
1.1.1 选题情况
在选题方面,属于应用研究类的有 83%,理论研究类的有12%,案例研究类的有5%,在题目中结合当地社会和经济的所占比例最大为91%。学生选题主要考虑的是资料是否易于收集,内容是否易于撰写、题目是否具有普遍性,并考虑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经管类毕业论文存在选题宽泛性的特征,而目前毕业论文选题难、内容空洞的问题突出。①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不够扎实,学习的主动性不足,缺乏学习能力、思考能力、科研能力。
1.1.2 撰写情况
对于毕业论文的撰写,有34.6%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在认为有必要的学生中,有42.4%的学生是鉴于毕业论文是教育部规定的必须过程,仅有23%的学生认为毕业论文是对大学所学知识的总结。这表明相当大一部分学生毫无学术研究的兴趣,对论文采取排斥的态度。但是对于论文写作态度这个问题,有3%的学生认为自己是极不认真的,10%的学生抱着应付过关的态度,其他87%的学生主观态度是认真的,故而,大部分学生能认真对待论文。
关于论文写作所需的资料,60%以上的学生主要通过上图书馆和上网查阅,以及教师提供来获取资料,少部分学生是通过平时积累,和毕业实习实践来获取资料。毕业论文中仅约 8%的学生在文章中围绕自己的论点进行论述,并在实际调查基础上撰写论文;约 92%的学生对别人的文章进行裁剪并整合修改。
由于毕业论文时间一般安排在大学四年级下学期,调查结果显示,就业压力成为影响毕业论文写作的最大因素,由于90%以上的学生毕业后的去向是工作,他们面临极大的就业压力,希望尽快找到适合的工作,时间更多花费到寻找实习单位、收集就业信息、制作投递简历。而完成毕业论文的'时间安排与求职时间冲突,因此导致精力无法集中。有约 10%的学生在一个月内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约 30%的学生在三个月以上完成,其余在两到三个月内。
1.1.3 教师指导情况
在论文写作中,指导教师的督促直接影响学生的写作态度,约 93%的学生认为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的写作帮助很大;约 90%的学生认为指导老师指导态度认真。
关于指导老师的指导内容,问卷调查显示指导最多的是审阅论文并批改论文。学生认为论文选题和论文撰写环节最需要老师指导,而在实际过程中教师指导最集中的正是这两个环节。②指导老师与学生交流的方式主要是当面指导、电话沟通、短信交流、电子邮件往来和QQ交流等沟通方式,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认为,面对面交流的沟通方式更有利于对学生论文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和纠正。调查结果显示有一半以上的指导教师选择定期集中指导的方式,频率一周一次的居多,占比为73.5%,半个月见一次指导教师的占比为24.3%,交流时间间隔在半个月以上的仅有2.2%。
现实过程中,因人施教指导的方法不足。针对教师在学生论文选题和撰写过程中给予帮助和辅导,应加强教师对论文的指导,增加面谈次数。在高校扩招的影响之下,教师指导的学生数量过多,有超过半数的教师每人需要指导十个以上的学生,这导致教师平均对每个学生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严重不足,并且出现严重的浮躁情绪,抱着“完成任务、得过且过”的思想实施论文指导,这直接影响到学生论文的完成过程和论文质量。
2 提高经管类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改进建议
2.1 建立理论与技能并重的专业培养模式
论文的写作过程由选题、收集资料、文献综述、资料数据分析、文字写作、论文答辩等环节组成,每个环节从不同的侧面考核学生能力,在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强化专业理论学习与科研技能培养并重,加强专业科研能力训练的实践教学研究,一方面,可以有效弥补目前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不足,另一方面,通过不同阶段具体的科研训练项目所形成的实践训练平台,增强学生理论学习的目的性和方向感。③对于毕业论文的选题,鼓励学生尽早地去实习基地做实习,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让选题来于实践,源于实际。
2.2 提供课程教学与毕业论文教学融合的平台
加强教师在学生毕业论文选题前的指导,注重课堂教学环节对论文写作的积累,将毕业论文选题指导融入日常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到大学阶段的学习不仅仅是掌握专业知识,还应了解学术发展前沿动态,培养他们的科研意识以及综合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研究和创新能力;结合所学专业知识确定一个研究方向,日常注意收集有关资料信息,为完成论文做到“有备而来”。增加对假期时间的利用,延长论文教学时间,使得学生实习前完成毕业论文的主要工作成为可能。④
2.3 强化“个性化”的论文指导
由于每位同学不同的选题,涉及到不同的研究内容,选用不同的研究方法,需要指导教师针对每位同学的具体情况进行指导。指导工作量不仅大,而且有相当的难度,面对不同的问题,对教师也是个挑战,指导过程也教师再学习的过程。在现阶段学院对学生论文质量的考评相对弱化前提下,教师基于工作任务的完成,加之学生方面的配合不足,教师缺乏高质量完成论文指导的压力与动力。实际中,能真正突出个性化指导的教师是少数,这需要加强对教师的管理,激发教师的工作动力。
2.4 启动激励竞争机制
建立毕业论文奖惩机制,既奖励优秀论文、又实施论文考核的末位淘汰制;既奖励学生,又奖励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严格执行学校“本科毕业论文管理条例”;细化学院对论文的中期检查;细化指导、评阅、答辩意见撰写要求;明确并切实落实答辩后再修改、定稿、再答辩等环节的管理。
注释
① 吕莹,陈璧州.教学研究型大学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3):69-71.
② 吴文文.基于渗透理念的经管类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探索[J].商业会计,2013(7):112-115.
③ 蒋惠凤.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4(2):201-204.
④ 谢爱娟,童燕琴,唐晨等.财经类院校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调查与分析――来自某高校的实地调查[J].财会通讯,2013(9):116-120.
体育锻炼影响中职生心理状况调查与分析论文
摘 要:学生心理健康不良作为一种严重影响学生健康的因素,已经引起广大教育界人士的关注。本文作者运用SCL-90心理量表对中职学生进行了心理调查,结果表明,对于不同性别的中职生,在心理健康上均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强迫、恐怖、偏执这些因子上与正常人群有着明显的差异,但是坚持课外体育锻炼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好,其人际、抑郁、焦虑等因子水平明显地较很少锻炼者更接近于常人水平。结论认为,通过开展丰富的课外体育活动和文娱活动,有助于提高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中职生 心理健康 体育锻炼
在当前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我国在校中职学生面临的各种压力很大。在目前国内的中职学校中,这些中职学生似乎面临着更加强大的生存压力和生活、学习上的困难。因此,在他们入校后,要及时了解这些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及其成因的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期引导他们愉快、顺利地完成学业,并且能够客观、自信地面对人生。
一、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我校09级中专学生作为研究总体,从中选取5个专业班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2、研究方法
调查法:采用国际通用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以班级为单位在课下随机发放调查问卷,在上课前集中收回。测量前曾对调查对象进行过填写上的技术指导。
谈话法:通过与学生进行语言交流,了解不同地区和群体学生在学习、生活习惯和气质、性格等方面的特点。
二、研究结果
1、问卷回收与处理
在研究过程中,共发放问卷80份,回收73份,回收率为91.25%;通过处理剔除无效问卷后,实际有效问卷62份(男生44份,女生16份),有效率为84.93%。
对回收的问卷录入计算机,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学的分析。
2、中职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1)心理健康的总体情况
对问卷数据进行初步统计,筛选出心理问题存在者7人,问题检出率为11.29%。其中有心理障碍者2人,有严重心理障碍者4人,占心理问题存在者的比例为57.14%。此外,被试群体检出阳性项目数(39.11±14.92)也大大超过常模数据(24.92±18.41),说明在被调查学生群体中有超过十分之一的学生患有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而且多数处于心理健康状况的亚健康状态。从表1可以看出,我校学生除在躯体化因子上得分较低外,在其它各类因子方面都有严重程度的症状出现。尤其在强迫、人际关系、抑郁和附加(包括睡眠、饮食等)因子得分上都有10%以上的学生出现中等以上严重程度的症状,甚至有极个别学生在强迫、抑郁和敌对性因子上出现了更为严重的症状。
从表2可以看出,在性别差异上,男、女生均在强迫、恐怖、偏执三个因子上与正常人常模之间有着非常显著的差异,样本均数明显高于常模均数。另外男生还在抑郁、焦虑两个因子上表现出显著差异,而女生在这两个因子和精神病性因子上表现为有一定差异,此外女生还在人际关系因子上表现差异非常显著。说明被调查学生群体中男、女生在心理健康问题上有一定的共同之处,此外还表现出了一定的性别差异。
注:①表中“常模”为《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中正常人的因子分常模。 ②表中“U值”项、“差异性”中的数据为男生样本、女生样本分别与常模比较所得,其中“*”表示差异具有显著性(0.01
(2)经常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中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从表3可以看出,中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是否参与课外锻炼下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异:
①因子均分上,表现为未参加锻炼的人群因子均分大于或明显大于参加的人群均分和常模均分。
②与常模比较上,参加和未参加锻炼的两类人群在躯体化因子上似乎没有异常,在强迫、恐怖、偏执三个因子上的表现与常模都有着非常显著的差异(均数高于常模)。但在其它因子上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与常模之间无明显差异,而未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与常模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在抑郁因子上更是有着非常显著的差异。说明参加课外体育锻炼能够很好地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三、结论
1、在中职学生中,有一定比例的学生在心理上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
2、经常有规律地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能够很好地消除和减弱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和心理不健康问题。
四、建议
1、对中职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理想教育
长期以来,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学习自觉性较差,心理素质不过硬,经不起挫折和批评,应加强对其进行思想教育和理想教育,激发学生的事业心和生活理想,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把自身发展与国家、社会发展结合在一起。
2、结合学生特点开展多项文娱活动和体育竞赛,关注中职生课余生活和体育锻炼
中职学校文化课程较少,学生在校闲暇时间多。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应结合文化艺术节或体育节,制定周密的体育竞赛计划,用丰富的体育项目和竞赛活动,把所有学生吸引到运动场上来,在健身、竞技中完善身体和人格。
3、加强中职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完善知识结构
要完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和知识的结构,加强职业专业教育和技能培养,注重学生人文知识学习,从职业和为人处世两方面设计课程,树立可持续发展和终生发展的教育理念。
4、改善办学条件,拓宽中职学生就业、升学的渠道
学校应不断改善教学设施条件,增大校园文化体育设施投资,为学生学习和参加各类文体活动提供便利。此外,要加强就业信息建设和社会交流,把好入口和出口,使学生能够安心向学,学得好,用得上。
参考文献
[1]李华伟浅析中职体育的心理健康教育[J].科技信息,,(21):297。
[2]张香红体育锻炼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27(12):40-42。
关于河南省高中学生人格现状与体育锻炼关系的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人格特征;体育锻炼;身心发展
论文摘要:时高中不同性别学生的体育锻炼运动量及人格状况进行调查。从心理学角度对在高考压力下的高中学生的人格现状和体育锻炼的关系进行时比分析,探讨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与体育锻炼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体育锻炼不仅能帮助学生减轻高考压力,而且对形成学生健康人格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特别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局面的出现,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过去的数量型转为当前的素质型,这就给专门培养人才的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给高考增加了更激烈的竞争性,过去的学生争取考上大学,现在的学生争取考上名牌大学,同样是优胜劣汰,社会、学校、教师、家长等对他们寄予厚望,高考竞争必然使高中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那么,在这种压力下他们的人格现状如何?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对促进高中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作用怎样?这些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一,我们可深化对学生在学业压力下的人格特性的认识,压力给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能取消,就应该认识它、分析它,探讨应付的办法;第二,教师、家长可依据学生的人格现状,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为此,本文以PARS.3《体育活动等级量表》和YG.WR人格量表为测量工具,对高中学生进行研究,以探讨体育锻炼与学生人格特性的关系。
1 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河南省漯河高中、驻马店高中、信阳高中等省重点高中参加全国高考的学生2380人作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l问题测试法:采用YG.WR中学生人格量表(修订本)测试。测试方法按YG.WR中学生人格特性标准化程序进行,并对测试说明加以解释,使学生明确测试目的,给予积极合作。该量表包含12个人格特性,又可归纳为情绪稳定性(抑郁性、情绪变化、自卑感、神经质)、社会适应性(主客观性、协调性、攻击性)、向性(活动性、细致性、思考的向性、支配性、社会的向性)3类,把测试分转换成标准分,在PC微机上用SSPS8.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处理。
1.2.2体育运动量测试法:运用武汉体育学院运动心理学系修订的PARS一3《体育活动等级量表》调查与评定被研究者参加体育锻炼的水平与等级。量表PARS-3是从参加体育锻炼的强度、时间、频率3个方面来测试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运动量=强度×时间X频率,最高分100分,最低分0分,该量表经梁德清等人使用的结果表明具有较高的信度,重测信度为0.82。
采用两套量表对学生进行测试时,要求必须按统一的规定认真完成,后经统一计分标准处理,有效试卷2216份,其中男生1530人,女生686人,总有效率93.2%。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高中学生人格特性水平差异分析
根据研究要求,首先对样本中男、女生YC.WR水平进行对比(见表1)。结果显示:男生在抑郁性、神经质、社会向性3个因子的均分低于女生。经检验两者存在着非常显著性差异,这说明女生抑郁性、神经质、社会向性上的人格品质水平明显低于男生。
2.2高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运动量水平分析
根据《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具体要求,及其有关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规定,本文将高中学生体育锻炼运动量分为小运动量(≤15分)、中等运动量(16―34分)、大运动量(≥35分)3个等级。从测试结果看(见表2),高中学生普遍存在运动量水平偏低。小运动量(即小强度的不太激烈的,时间在30分钟以内的频率为每周l一2次)竟达到43.1%。尤其是女生,平时体育锻炼水平达到大运动量的只有14人,占被测女生的2.1%,而小运动量者466人,占被试女生的67.9%,针对高中女生体育锻炼水平低下问题,我们作进一步跟踪调查发现,由于受场地器材不足的限制外,主要是她们缺乏体育锻炼的意识,并且主观上认为锻炼身体占用了学习文化课的时间,归根到底还是来自高考的压力。
2.3高中学生体育锻炼与人格特性水平的比较分析
为了分析高中学生体育锻炼与人格特性水平之间的关系,将本文的大运动量与小运动量组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平时不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YG.WR中的各因子平均分普遍高于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经统计检验,在抑郁性、情绪变化、神经质、社会的向性等项因子上,两者之间存在着非常显著性的差异。这项研究结果表明不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高中学生人格特征水平明显低于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见表3)。
为进一步探讨并论证体育锻炼与人格特性水平之间的关系,本文又把高中男、女学生的运动量与其人格特性水平结果分别进行比较分析(见表4)。调查结果认为1平时不积极进行体育锻炼的男、女高中生,YG.WR中的各因子平均分普遍高于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者。经统计检验,不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与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男生之间在自卑感、活动性、支配性、社会的向性等项因子上存在有显著性差异;而两种情况下的女生在抑郁性、情绪变化、神经质、支配性等项因子上存着显著性差异。由此可见,不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男、女高中生其人格特征的.总体水平明显低于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男、女高中生。
总体上讲,高中学生的主要人格特征的趋向是:经常抑郁,情绪易变化;尽管很相信自己的能力,特别有较高的学习能力,但爱担心,显得烦躁不安;他们精力充沛,做事认真细致,好思考问题,但社会的适应能力差、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高中学生在激烈竞争的高考压力下,人格特征受到一定的影响,但积极的、适宜的体育锻炼能调节他们紧张的心理压力,促进他们的进取精神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团结友爱、互相合作的姿态。
3 结论
3.1研究表明,在高考压力下的高中学生12个人格特性中,抑郁性、情绪变化、神经质、社会的向性等特性表现较差,相对攻击性、主客观性、活动性、细致性、思考的向性、支配性等特性表现较好。
3.2本研究通过对高中生男、女不同性别人格特性水平的对比分析,发现高中女生在抑郁性、情绪变化、神经质等因子中的平均分高于男生,两者之间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差异。这一结果证明女生在抑郁性、情绪变化、神经质3项因子上的人格品质明显低于男生。
3.3通过对男、女高中生的体育锻炼与人格特性水平的调查分析表明,平时不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男女高中生其人格特性水平明显低于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男女生。这就说明体育锻炼与高中生人格特性水平之问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3.4研究说明,体育锻炼对促进高中生良好的人格品质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为了提高高中生的健康水平,学校应加强对高中学生体育与健康的意识教育,提高他们锻炼身体的爱好和兴趣,教给他们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并保证他们有足够锻炼身体的时间,从而提高学生优良的人格品质。
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的论文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调查法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天津市高校体育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体育教学过程中在课堂教学、体育课教材、体育设备设施和体育教学管理等方面存在多种不正常状态,严重阻碍了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通过对以上“不正常状态”的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天津市;高校;体育教学;现状
前言
体育是我国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与德育、智育共同构成高等学校全面发展的教育整体。高校体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党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重要方面。体育课程是高校教育计划中的基本课程之一,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实现高校体育目的、任务的基本教学形式和途径。搞好体育课教学,可以促进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加强大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这对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国民体质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一、课堂教学情况
(一)对学生的主体性认识不足。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学生的实际需求与具体要求;其次是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与独立性。我们虽然强调以素质教育代替应试教育,提出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但是这样的思想在体育教学中没有被体现或者被曲解,以至于一些高校在体育知识与技能教学中都存在着对学生的主体性认识混乱的问题。缺乏从思想到认识、从理论到实践、从结构到内容等整体突破。一种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留给学生的仍然是被动的接受和狭小的思维空间;一种是曲解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表现在片面的强调学生的喜好和个性需求,学生玩美了就可以,忽略了健康的要求,忘记了“健康第一”的教学指导思想,缺乏对运动教学的本质、价值、内容和终身体育需要、健康理念等的深入认识,使教学活动大多停留在追求形式的层面,难以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要求。
(二)教师课堂言行不规范,自我要求不严格。
从对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认为教师在课堂中的主要不良行为有:聊天、中途离开、接听手机。归纳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的表现可以看出,教师“身教”失去了示范作用,正所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要想教育好学生首先要以身作则,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另外,在教学组织和管理上缺乏严格与严谨。通过多项选择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的调查,发现在教学组织与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缺乏运动前的'准备和运动后的整理放松活动与练习数量与质量;对学生的学习态度、精神面貌和课堂纪律与秩序要求不严;缺乏安全教学和考勤管理;基本的学习任务与目标不明确。
(三)教学考评缺乏科学性。
教学评价,作为保证教学效果客观检验的具体方法、手段和标准,是客观的和必要的。一些高校现行体育教学中的理论评价,主要考察学生对体育的基础知识了解和掌握情况;运动技能评价,主要考察学生对运动技术的掌握状况。这种过于直观的教学考评,对缺乏运动天赋,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十分不利,忽略了过程评价,其根源在于对考评的实质认识不足。教学评价的实质是为了引导和促进教学,使教学更好地服务于教育目标。
二、体育教材
(一)体育教材形式单一。
高校体育教材,学生接触到的基本上只有教科书,对学生是否喜欢音像、网络多媒体教材的调查中,有78.9%的学生选择喜欢,20.2%选择无所谓,只有0.9%的学生选择不喜欢。
(二)教材考核标准失真。
在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认为体育课考核能否全面反映本人真实能力的回答中,41.6%的学生认为“能”,6.2%的学生“不清楚”,52.2%的学生认为“不能”。 在对教师的调查中发现,体育课考核基本上都是按照本校制定的标准进行,在考核内容方面,大多包括技术考核、理论考核、平时表现、课外锻炼等,至于学生进步幅度的评价则很少涉及,只采用终结性评价而不是形成性评价。
(三)教材对促进教学的实效性低,针对对象不明确。
在调查中,问及学生一个学期是否学习或翻看体育教材,77.4%的学生从来不看,15.5%的学生偶尔翻看,只有7.1%经常翻看。63.7%的教师认为体育教材没有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编写。
三、体育设备设施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体育经费投入不足。
在被调查的学校中,各学校的体育维持经费平均为16.8万元,最多的学校为35万元,最少的是7万元。学校对体育教学的经费投入方面,15%的领导选择了投入充足,30%选择了基本满足,55%认为是欠缺,23.7%的教师选择了不能保证。从以上对领导和教师的调查结果中看出,大多数高校的体育工作者认为学校对体育教学的经费投入太少,给体育教学部门的运转和教学开展造成了负面影响。
(二)场馆扩建以及器材设施的增加滞后于学校在校生的增长,不能满足学生观念的变化和教师教学方法手段的创新对场地器材设施的要求。
大学生对体育教育的观念和态度,从以前的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追求个性化发展。在对学生进行的一项关于“你是否会根据体育场馆设施的情况选择体育课项目”的调查显示:76%学生选择会,选择不一定和不会的分别只有19%和15%。而在对体育场馆、设施器材满意度调查中,有超过65.9%的学生对学校的体育场馆设施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以上三个方面的研究发现,体育教学中确实存在诸多问题,已经给体育教学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其中,内部因素主要是教师师德的缺失和教学能力差等,外部因素主要是教学评价不合理等。
学校体育是基础教育,面对的是全体学生。建议在体育课程设置上应以健身性项目和技能性项目为主;教学组织形式上加大选修课所占比重,同时筹划成立单项体育俱乐部;在评价教学效果时,兼顾“显性指标”和“隐性指标”两个方面;此外,更应该加强师资建设,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另外,高校体育教学要尽快完成由“体质教育”向“健康教育”的思想转变,体育教师首先应转变观念,为大学生提供宽松的教学环境,帮助他们尽快掌握健身知识和技能,使其建立“终身体育”意识。
参考文献:
[1]赖天德.学校体育改革热点探究[M].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出版社,2003.1:60-63.
[2]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86-89.
[3]张增田.教学疾病范畴论[J].当代教育科学,2003.12:23-25.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