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新课程标准下化学实验教学的一些实践论文(共含18篇),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心迟创意生活馆”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新课程标准下化学实验教学的一些实践论文
摘要:新的课程标准将”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生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作为本次教改目标和基本理念。
关键词:新课程;教育方法;实践
我国著名化学家戴安邦很早也指出”只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的化学教育是片面的,全面的化学教育要求既传授化学知识和技巧,又训练科学方法与思维,还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学生在化学实验中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训练用实验解决化学问题,使各项智力皆得到发展。”下面就是我从事高一化学(必修l和必修2)教学两年以来,在实验教学方面所做的一些尝试:
一、重视”科学探究”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的方法
本次课程改革的突破口之一就是”科学探究”,因为它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
首先,努力创造条件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实验。每节课我都请学生上台在我的指导下来做,这次是甲同学,下一次是乙同学,这样一年下来,全班几乎所有同学都有机会上台表演;另外将一些现象观察不明显的演示实验该成边讲边实验,而一些学生实验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也尽可能地将分组实验改成单人实验,这些做法,我一直坚持了下来,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高二分班时很多同学选报了化学,问他们为什么,大多数的回答是:我们喜化学,我们有信心。
其次,努力让学生去体验科学探究的科学方法。科学探究并不是简单的让学生照课本或者老师的要求、步骤去完成实验,而是有一定规律和科学过程的,一般来说基本的过程具有站个要素:(l)提出问题:(2)进行猜想和假设:(3)制订计划、设计实验:(4)观察与实验,获取事实与证据:(5)与评价:(6)表达与交流。比如我在设计初三化学《质量守恒定律》教学流程时,教学开始让活宝考虑蜡烛燃烧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会不会发生改变?学生在组内讨论时得出假设:①增大:②减少:⑨不变:再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论证。学习小组的同学经过看课本、查资料、讨论问题后确定实验方案,然后开始实验,教师在旁边提醒、点拨、指导,回答学生的每一个问题。实验结束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实验事实、证据和结论,然后教师点评、分析得出结论并分组让学生做实验验证:a镁条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b白磷燃烧。c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反应——深刻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二、采取多种手段,培育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的兴趣,是保障教学高效进行的一个重要手段,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要求我们老师认真搞好课堂的教学,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吸引学生,还要求我们老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牺牲精神,课堂45分钟的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满足一部分学生的要求,那些对化学特别感兴趣,在化学方面有超越常人之处的学生,我们积极开拓课堂45分钟之外的空间、时间,比如我们在每周利用两个下午的第三节和每周六上午的时间,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最大程度地为有兴趣的学生创造条件,开展不同的活动。
(一)开放实验室。课堂教学部分学生可能看不清楚,或者是想亲自动手做一遍的加深影响和理解,我们就开放实验室给他们做:有时学生分组实验由于时间不够,无法按时完成,我们同样开放实验室:有时学生的一些小实验后小设想受到家庭条件的`限制,我们也向他们开放实验室等等,总之,这项措施的落实,培养了许多化学爱好者。
(二)组织化学课外活动小组。把化学爱好者组织起来,在老师的指导下,让他们走向社会,了解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的密切关系。当他们看到当地众多企业从事的生产离不开化学知识的时候,学习的动机就自然而生,有动机势必产生学习的动力。我们曾就当地一电镀企业所排放的污水对环境的影响为课题,带领小组成员首先采取水样,然后到多嚣中仔细测量了水样的酸碱度、所含的离子种类,再让他们上网查阅有关资料和向生物老师请教这样的污水对环境的影响,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写成一篇小论文,在参加区环保征文中获得一等奖。
三、改变实验考核形式,保障实验教学的效果
虽然近年来一再强调重视并加强实验教学改革,但从考核与评价的标准与方法上仍反映出偏重理论课、轻视实验课的倾向。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得不将大部分精力与时间用于理论课学习。上实验时,只求机械地模仿教师的操作过程完成实验,很少考虑实验原理、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实验结果的处理等。传统的实验考核一般都是选择几个已做过的实验,采取抽签的办法来分配学生重复过去的操作,学生的才能也无法展示和发展。为此,我们采取以下方法:首先将实验考核分为理论和操作两部分进行地,一学期举行一次。理论考核涉及安全知识、事故处理方法、仪器药品使用方法、实验操作规范、实验数据结果分析等等方方面面,这样可弥补一次操作考核带来的不全面:动手操作部分还是采取抽签分组的形式,但是考核内容不再是仅限于教材,比如我们就曾在高一下学期以废旧电池为原料获以碳棒、硫酸锌晶体秘氢气、二氧化锰、氨气的综合实验,这个实验不仅全面考察了学生的H:NH3气体制备,又考查了溶解、过滤、结晶的基本操作,同时又帮助学生建立了废物利用的概念,大大增强了趣味性和实用性。
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实验教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空间,抓住了这个锲机,就有利于巩固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浅析新课程下化学实验教学论文
[论文关键词]实验教学自主探究学生实验微型实验
[论文摘要]化学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在处理实验内容时既要紧扣新课程标准,更要创新化学实验教学方式,才能发挥化学实验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中应有的作用。为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活动与探究,让学生进行自主实验,尽可能创造条件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让化学实验室真正成为学生探究化学奥秘的舞台。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不仅是使学生获取直接信息,认识化学世界的窗口,而且是帮助学生认识化学规律、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提高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新教材》中实验内容在呈现形式上,与旧教材不同的是已经没有单独列出的实验课,实验内容是以分散的形式分布在教材中的“活动与探究”、“调查与研究”、“家庭小实验”、“实验习题”等栏目中,其中有80%以上的实验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完成,50%以上的实验是作为科学探究的方式呈现的。《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化学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中我们在处理实验内容时既要紧扣新课程标准,更要创新化学实验教学方式,才能发挥化学实验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中应有的作用。下面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利用“活动与探究”,让学生自主实验
传统的化学实验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技能,但大多数是为验证概念、原理和元素化合物性质等提供“证明”或“依据”的实验,教师往往是在“讲实验”,学生则是在“背实验”,学生的实验活动也往往只是“照方抓药”,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实验目的,从而忽视了化学实验所蕴涵的思想性、探究性和发展性的功能。新教材上、下两册共设计了29处“活动与探究”,这些探究性实验不仅给学生增加了活动的机会,让学生亲历操作过程,而且更加侧重于探索和研究,这样的实验不是单纯地以理解知识和培养兴趣为目的,而是以实验为活动的载体,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来完成科学的探究活动。因此,我们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要积极创造条件,以教材中的“活动与探究”为载体,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实验活动。这样,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才能体会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在亲手操作的过程中才能培养出娴熟的实验技能,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团队精神,在独立思考中才能提高分析归纳能力,从而加深对相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二、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
“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淡化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界限。”这是《新教材》实验内容编排上的特点之一。新教材中共设计了53个实验,但并未指明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这给教学留下了很大的空间。过去,由于实验条件等因素的限制,教科书中的实验主要以教师的演示为主,学生实验也多是重复一些演示实验的内容,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更谈不上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这部分实验进行精心分类,将现有教学素材进行重组,凡是那些操作不过于繁琐、装置不过于复杂、安全性比较大的演示实验,只要实验条件允许,均可设计成探究性的学生实验,比如,“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二氧化锰催化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碘和高锰酸钾的溶解性”、“洗涤剂的乳化作用”、“指示剂与酸碱溶液的反应”等。通过这样的改进让学生更直接地面对实验事实,更清晰地看到实验现象,往往学生亲自动手得出的结论,会比教师演示实验的结论更具有说服力,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基本操作能力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了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开放化学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探究的舞台
《新教材》在实验内容的呈现形式上还安排了大量的“家庭小实验”、“实验习题”。“家庭小实验”作为学生课外实验的一种形式,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及实验方法。这类实验的趣味性比较强,内容与实际结合紧密,实验用品简单易得。教科书中以习题的形式呈现实验,目的是鼓励学生在家中独立完成实验,这类实验习题,侧重于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应用,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实验的步骤、用品、操作方法等,具有一定的探究性。但是由于学生在校时间较长,有时在家里一时很难找到相应的实验用品,许多实验在家里很难开展,开放实验室无疑能为他们提供一个新的探究舞台。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学内容,利用课外活动,合理开放化学实验室,为学生完成上述实验内容提供条件。
四、结合实际,贴近生活开展一些必要的实验设计活动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探究过程,养成科学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那么结合教材和教学进度,选择结合实际,贴近生活的探究性学习的课题,开展一些实验设计活动,对体现化学的实用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更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比如在讲溶液的PH时,让学生设计测定本地区土壤的酸碱性并提出土壤改良的方案、在讲碳酸钠时让学生探究腌制皮蛋的原料和原理、讲氢氧化钠必须密封保存时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碳确实能与与氢氧化钠反应并且验证反应产物等。通过实验设计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培养其思维的全面性、系统性,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观察、记录、分析或处理数据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获得了科学的方法,通过活动也可以强化学生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尽量开展微型化学实验探究活动
微型化学实验是指在微型化的仪器装置中进行,用尽可能少的试剂获取所需化学信息的一种化学实验方法和技术。其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有助于树立绿色化学观念、给学生更多的亲自动手实验的机会,增强实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种仪器操作简单,省试剂,省时间,但又能达到大型仪器的效果的实验活动的开展,改变过去那种“一人做、大家看”的局面;使学生由过去被动“等待”和“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变为“主动”和“探索式”的学习方式,极大地培养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又提高了动手能力和用实践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增强了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探究性、增加了学生的实验参与程度。《新教材》编排中特别体现绿色化学,《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让学生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并且在酸和碱的化学性质实验中使用了微型仪器胶头滴管和点滴板,在其他实验中,我们也要尽量使用微型实验达到同样的实验效果,比如探究二氧化锰作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的实验等。
参考文献
[1]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7月出版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化学》[M].20出版
管窥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实践论文
摘 要:一、传统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 1.实验经费以及器材的缺失 在现阶段的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实验器材以及经费的不足是大多数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样的,物理实验室的管理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也使得许多学校的实验课无法正常展开。由此可见,现阶段的高中物理实
关键词:物理实验教学论文
一、传统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
1.实验经费以及器材的缺失
在现阶段的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实验器材以及经费的不足是大多数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样的,物理实验室的管理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也使得许多学校的实验课无法正常展开。由此可见,现阶段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在于上级教育部门以及学校对实验教学的重视不够,还有可能是开展实验课程的负责老师的工资往往偏低,使得教师没有进行实验教学的兴趣,这也就造成了现阶段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缺失。
2.教师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现阶段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往往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仅仅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实验教学,而多数教师都认为实验课是可有可无的,没有足够重视物理实验课。同时,有的教师在进行实验课时,往往更多的考虑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么是照本宣科,要么是仅仅在黑板上板书讲解实验,失去了进行实验教学的真正意义。在多数教师的意识中,做实验的效果远远不及讲解实验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快。
3.实验课程较少,学生兴趣不浓厚
在现阶段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中,多数物理教师都格外重视理论教学,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实践的重要性。在教师的意识中,认为讲解实验,背诵实验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获取高分,这样不仅节约时间,而且得到的效果最为明显。这样使得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不浓厚,开展实验课程较少,让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脱节。而就算在实验课堂上,有的学生出于好奇,经常不按照规定进行实验,容易破坏器材,教师为了减少麻烦,往往会减少实验课程的开展,进而降低学生的实验兴趣。
在现阶段的高中物理实验中,大多数都是进行验证性的实验,教师往往采用先讲理论再进行实验的方式,这样一定程度上算是为了实验而实验的,既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法更快更好地提升物理教学效率。
由此可见,在传统理念中的高中物理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实验教学,与新课标要求的有一定的差距,也不符合培养新型人才的目标。
二、新课标下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实践
1.上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当转变教学理念
在现阶段的教学中,上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当充分地认识到现代对人才的需求,教育应当是顺应时代和个人发展的,应当全面地面向未来,面向社会,真正地培养有利于社会、民族的新型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上级部门和学校有着指向性的作用,应当从上到下地进行人才选拔机制的改革,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全面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而对于像高中物理这样的自然学科,应当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进行探究,让学生充分重视实验课程。
同时,在高中物理中应当加大对实验器材以及经费的投入,让学生的实验设备能够更好地跟上时代的发展需求,加强对实验课程的管理,提升实验教师的待遇水平,全面满足现代化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需求,更好地提升高中物理实验教学。
2.转变教师角色
在现阶段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中,教师是进行实践教学的主体,也是引导学生发展的指路明灯,而教师如何看待新课标直接决定了现阶段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的成功与否。新课标中要求做到以学生为教学根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倡导自主、合作的探究式学习方法,因此,对于高中物理教师而言,在进行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诸如,教师可以进行实验的展示,有意识地设定相关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更好地鼓励学生进行课外的实验,全面地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3.转变实验教学的观念,强化探究性的实验教学
在现阶段的高中物理教学实验中,教师应当多多进行探究性的实验教学,以此来鼓励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鼓励学生更好地进行合作学习,全面培养学生的合作实践能力。同样的,教师可以对实验教学的形式进行一定的改革,创设相关的开放性探究实验,让学生更好更快地进入到实验的角色中,通过各种探究式的实验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实验器材以及其操作的方法,不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态度,让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更好地达成实验教学的目的。全面地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让实验内容更加贴近生活,更多地鼓励学生能够通过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的问题,进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能够逐渐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以及探究精神,全面提升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实践中,上级教育部门、学校以及教师应当转变教学理念,充分重视实验教学,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能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实验,在实验中体会物理,充分通过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的问题,全面提升高中物理教学质量。
关于新课程改革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看法论文
摘 要: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往往是“教师演示化学实验――学生记结论”的模式。初中化学课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教学不但是学生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化学规律、形成化学概念、提高各种能力的最好途径,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改下的教学目标要求我们对学生展开“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搞好合作探究实验教学。
关键词:初中化学 素质 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习新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广泛获取信息。这种教育模式尤其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独特的功效。我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做了以下几点探讨和探究。
一、要选择合适的内容
初中化学教学内容并非都能进行探究,在实施探究式教学时,要根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生自身的水平和教学环境等因素来选择探究的内容。就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而言,有关物质的性质、组成、物质间的相互转化关系等内容大都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学,而物质的制备原理原则上不要求探究;表示物质组成的一些抽象概念如分子、原子、元素等就没有必要采用探究式教学;再者有些内容由于受实验条件、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准备情况等因素的限制,也不能进行探究式教学;另外对于学生已有经验基础,或者已在学生中达成共识的内容,也没有必要再进行探究。
因此,教师在组织探究式教学时,要精心选择探究的内容,确实让学生经历过程、掌握方法、体验乐趣、获得知识与技能。避免对教学内容不加筛选,随意让学生进行探究,使探究式失去应有意义。
二、要实施恰当的指导
初中化学中的科学探究内容,不同于科学家们所进行的科学探究,基本上属于定向探究。这种探究活动,由于受学生已积累的知识经验、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等因素的制约,不可能由学生独立完成,必须由教师进行适时而恰当的指导。而这种指导不应是命令学生如何去做,而是要善于捕捉教学中的各种时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始终成为学生探究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如:在学生提出问题和假设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提出的问题和假设是否合理?有无探究的价值?学生制定好实验方案后,要引导学生分析该方案有无安全隐患?是否对环境造成污染?方案是否简约可行?现有条件能否满足实验要求?尤其在学生的探究活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查找原因,树立必胜的信心,保证探究活动顺利开展。坚决杜绝上课时只交待探究问题,随后一切由学生自行探究,教师不指导、不参与,当甩手掌柜的探究式教学。
三、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对策
针对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弊端,我们在实验教学中应努力渗透新课标理念。在现有的初中化学课程体系中,我们必须从思想上、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和实验教学方法改革三方面抓起。 1.创设良好情境,加强化学教学中情感的培养和兴趣的激发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这就要求我们改变过去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只注重理论知识的验证及基本实验方法与技能训练的'培养模式。依照新课标理念,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特别要注意纠正一些学生不爱动手、喜欢背实验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使实验教学成为他们质疑、信息收集和处理、探究的实践活动。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将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科学探究。
2.加强实验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现行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中有些实验本身就具有探究性,但由于探究性不十分强,达不到很好的效果。例如:讲“分子的性质”时将盛浓氨水的小烧杯和盛酚酞溶液的小烧杯用一个大烧杯罩住一会儿,酚酞溶液为什么会变红?会提出多种猜想,教师应先让学生提出猜想的方法,再通过实验验证:(1)将蒸馏水和浓氨水分别加入酚酞溶液中;(2)将酚酞溶液敞口放在空气中。后经过学生观察、交流、讨论、分析。得出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说明氨水中有一种肉眼看不到的微粒逸出,进入酚酞溶液中,使其变红了。这样结合实验引导学生探究,不仅能完成所规定的教学任务,而且有利于加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
3.培养实验教学中的化学科学素质
在基础教育中,化学科学知识是学生认识世界、面向生活和自身发展不可缺少的知识,这些知识涉及面广,但难度适中或倾向简单。化学实验教学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学习学生形成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获得比较熟悉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课标语)。
总之,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新知识、技能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探究式教学同其它教学方式相互融合,取长补短,促进教学方式多样化。
论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化学教学改革教育论文
摘要:新形势下的化学教学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思路,使教师从思想上提高认识,从行动上赶上时代教育新发展的步伐,这就要求我们中学化学教师转变观念、拓宽思路、改变方法,以全新的思路、全新的方法投入到化学新课程改革中,使化学课堂成为学生喜闻乐见增长知识才干的所在。
关键词:新课程;化学;教学改革;思考
一、教师的观念应由化学教学向化学教育转化
高中化学新教材学科难度明显下降,知识面和新科技的介绍有大幅度的增加,课时大幅下降。新课标所赋予化学教学的任务明确指出:化学教学的第一任务,就是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公民。为此承担化学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转变。要从注重具体的化学学科知识点的严谨性、深刻性转变为进行化学教育的大教育。化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化学,并能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不能只注重化学学科本身的知识结构,而要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使学生可以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中的有关问题,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的贡献,学会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治理污染、合理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使化学教学更清醒,充分体现化学教育的功能。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具体的化学知识点,而更是可以与具体化学背景联系的实际问题或思考方法。
二、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方式进行不断更新
化学学科本身有自己的优势。化学现象的千变万化、化学产品的丰富多彩、实验手段的多样性……而学生本身就生活在充满化学产品的.时代,新的化学科技产品不断出现……这一切作为进行化学教学的材料和内容很容易激起学习化学的兴趣,也可以成为化学问题的探究对象。化学教学中应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化学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
1.课堂形式多样化。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和不同知识内容的特点,化学课的课堂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检测方法多样化。为了巩固和检测课堂效果,考试和作业是必不可少的形式。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多同学听见考试就头疼,作业抄袭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为了转变这种现象,教师应该多动脑筋,尽量使作业和检测改变过去单一呆板的模式。
3.化学实验功能的多样性。化学教学中学生获取化学知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实验,实验能力对于一个人终身的发展意义重大,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新教材中增加了很多学生实验,演示实验,在教学可多发挥实验的功能,不仅做好新课标要求的实验,还可以包括活动与探究中的探究实验和需要探究的实验。
三、完善教学手段
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赋予化学课堂教学更广阔的空间。模拟微观世界中分了、原子、电子的运动已成为可能,通过模拟实验过程使学生获得仿真操作的技能和体验,使教学活动更形象、更直观、更生动。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也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如果教师仍然采用老办法,不但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同时也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也只会事倍功半。
1.重视教学的直观性。在讲述有机化学取代反应、加成反应等内容时,如果只用语言讲述既费时又费力,学生还觉得抽象难理解。采用自制的多媒体影像可以使微观粒子的结构跃然于荧屏之上,并且把反应历程用生动形象的动画表示出来,可使学生感到生动有趣,同时对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深入。
2.重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与实际生产和生活相联系的学科。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各种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日益完善,应用于课堂教学已成为可能,同时也是当今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如自制和利用现有的化学课件、截取电视相关资料,利用录像、投影等。
高校化学实验教学环节实践论文
1加强实验课的预习制度
为保障课堂教学顺利有序的进行,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课前预习情况的监督和坚持,掌握学生的预习笔记完成情况,做到对预习环节的足够重视。摒弃以往老旧的应付预习现象,引导学生把预习工作做的充分而又价值。有利于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的特殊性,理论知识学习进度较快,所以实验课的预习难度还是很大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担负起引领的重要责任。首先,提供参考文档来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预习方法。根据学生的分析化学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分析化学的理论科目的进度,针对具体的实验进展,制定出适合学生本次课程的实验预习参考文档,提出当堂科目需要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主动的探索,并将自己的分析和理解呈现在实验报告上。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通过对理论知识的查阅掌握相关实验环节必须用到的理论知识,充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其次,采用综合评定的手段来对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检查。以往的预习教学环节之所以没有得到学生的应有重视,就是因为教师对这一环节并不作为实验成绩的考察范围,因此,建立完善的预习报告评定制度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这一预习环节的重视,预习报告可以占据整个实验课成绩的15%左右的比例,这一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也会投入更多的精力,用心去完成实验报告。对提高和督促学生的预习工作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借以达到实验课预习的真正目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
2对实验课程教学中新方法的探索
以往多年来一直沿用的分析化学实验课传统教学手法,采用的多是教师一人堂的教学模式,教师在前面教书实验原理、所用的仪器、实验的根本目的,以及实验所需要进行的基本步骤,学生只追随教师的脚步,一项一项逐一的完成就可以了。这种教学方法不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学生完全依赖教师,起不到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的作用,学生缺乏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氛围显得呆板而缺乏生机,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阻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精神。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实验课教学的现状,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注重师生互动模式在课堂上的运用。对于实验的原理和具体的思路,教师只做适当的引导就可以,根据学生对实验课程理论知识掌握的`具体的情况,适当的在旁边辅助指导,坚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采用教师提问学生解答的模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上来,激发和促进学生的探索欲望,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自主构建实验设计,培养独自完成实验的能力。其次,注重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实验环节的应用。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的逐步演示模式,将实验的借助于多媒体手段提供给学生,鼓励学生参加互动交流,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减少对教师的依赖心理,更有利于学生自主的完成实验,达到对实验原理和实验过程充分掌握的目的,采用录像或者PPT演示的模式,巩固学生的记忆,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堂有限的时间牢记实验步骤和实验方法,对实验的整个过程有全面的掌握,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利于分析化学教学实效性的提高。第三,注重网络平台的应用。教师应充分运用校园网络资源,在校园网上建设属于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专用教学区域。在网络上为学生提供实验预习和学习过程中所需要用到的各种相关素材和资料。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分析化学校园网模块的建设中来,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视频或者文档的模式将自己的实验构思,实验步骤与其他学生和老师进行交流和互动。校园网站还可以组织各类实验相关的竞赛和开放性实验科目来鼓舞学生去积极参加,并将取得的优异成绩记录到最终实验课教学总分里,有利于学生自动自发的学习,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
3结语
综合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努力的对实验课程进行改革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分析化学实验课的重视程度和参与意识。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首先,有了规范的实验预习评定模式,给学生的预习增加了动力,使被动学习变得主动。其次,运用全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课堂氛围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有利于学生参与精神的培养,在自主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对实验的目的和实验的细节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记忆和认识,有利于教学实效性的提高。第三,分析化学校园网模块的建立,使学生能够增添对分析化学实验的热爱程度,通过竞赛和开放性实验科目让学生从实践中找到学习的乐趣,有利于学生自主自发的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新课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论文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文/张振华
摘 要:新课程要求改变以往化学教学以理论知识讲解为重的教学模式,而是将化学实验作为教学的中心。但是很多高中往往是为了最终的书面考试而进行化学实验,让化学实验丧失了其趣味性和实用性。对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和解决很有必要。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实验教学;新课程
一、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过弱是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问题
化学实验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在化学实验方面的动手能力以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清晰地认识化学知识的应用。并且化学自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不是“纸上谈兵”式的学科,要求要将课本知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并且两者是密不可分的,两者缺一不可。
但是由于化学实验器材的缺乏以及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教学观念在高中化学实验课堂上根深蒂固,从而最终导致了传统的高
中化学实验课的教学模式往往是先由教师讲解有关的理论知识,然后由教师进行演示实验,让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得出实验的结论来验证理论知识,最后由教师做总结。这种教学模式,在知识传授方面过于强调理论知识;在教与学的关系上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高中生始终是以一位“旁观者”的身份来观察实验过程,并不能有切实的实验体会,而且学生最终获得的知识仍然是理论的总结,对实验也没有更深入的了解,这种局面最终导致了学生主体地位的丧失和实验动手能力的减弱,这样也不能让学生更深层次更全面地理解化学实验方面的`知识,不利于初中生化学水平的提高。
二、让学生成为实验的主人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
新课程实验教学要求激励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让学生成为实验的主人,而教师只是作为学生做实验的协助者,对学生进行引导、协助和点拨。因此,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尊重学生在化学实验中的主体地位,多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能力,教师的实验演示固然重要,但这并不能让每个学生都有身体力行的深刻感受,所以说,学生自己动手还是有必要的。
教师可以把教材中的实验设计成探究实验,让学生动手进行实验。例如,对于氧化钠与水的反应:(1)在试管中加入少量过氧化钠,向试管中滴入水,(www.fwsir.Com)并立即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观察现象并分析结论;(2)用胶头滴管吸取少量上述反应生成的溶液,滴入装有4毫升水和两滴酚酞试液的试管中,观察现象并分析结论。
又如,教材中苯酚与溴水的反应,氢氧化钠与浓硫酸的反应,氢氧化钠与硫酸铜的反应等众多试验都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进行实验,在动手与观察的过程中既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学习,也能够及时发现自己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加以改正。
除此之外,高中化学实验存在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校和老师的重视度不够,对此,相关领导首先要在化学教学中树立重视实验的观念,只有这样,学校才可能加大对实验器材、师资力量的投入力度,为化学实验的进行提供充足的设备基础和技术支持。
化学实验不仅仅是高中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还是学生学习
化学知识的重要方法。而传统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导着重讲解理论知识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能够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所以,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让学生切实成为实验的主人,充分赋予学生动手实验的权利,从根本上满足化学实验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小亚。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史料教学。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10)。
[2]刘知新。中学化学教学论。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07.
(作者单位 江西省上饶市第一中学)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不断推进的情况下,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因此,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高中语文教师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形势,合理开展教学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执教能力,以取得良好的语文教学效果。本文通过简要分析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指出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有效策略,以期能够推进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进程,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现状;策略
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由于受到高考的影响,许多高中语文教师一味强调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忽略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导致语文教学的质量较低,所以,在新时期,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有效开展语文教学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成为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
1.1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要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语文依然沿用传统的以教师单向性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导致教学质量较低[1]。另外,许多高中语文教师认为教学改革就是使用新的教材,没有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2过度强调课堂教学氛围
为了达到新课程标准下的要求,在课堂上,许多高中语文教师过度强调课堂教学氛围,通过开展课堂讨论或者合作学习等方式,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然而,由于部分高中语文教师经常引用一些与课文知识无关的内容,导致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效率低下。而且,一些高中语文教师片面地认为教学改革的目标是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过度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忽视了教学目标,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得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较低。
1.3不能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广泛应用是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改革的主要特征之一,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技术具有很多的优点,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许多高中语文教师过度依赖于多媒体教学技术,没有充分考虑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得教学效果较差[2]。另外,一些高中语文教师一味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古诗词、文言文教学活动,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感,未能引导学生充分了解课文内容,从而制约了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
2.1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应该积极与时俱进,及时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观,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以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3]。学校应该定期开展培训工作,帮助教师转变教学思想,加强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和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同时,高中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功能,积极贯彻和落实新课程标准,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2.2充分认识新课改
实施新课程标准的目的是构建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认识新课改,合理开展语文教学活动,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应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合理创设课堂教学环境,适当补充语文教学内容,积极拓宽学生的语文视野,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感,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以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同时,在应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时,高中语文教师可以适当增加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动画、图片等,合理组织教学活动,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积极性,以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
2.3合理设置课堂教学内容
新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所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合理开发和利用语文教材,有效整合语文教学资源,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在讲解课文知识的同时,适当补充课外知识,不断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以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4]。同时,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演讲比赛或者辩论赛的形式,让学生讨论社会热点话题,以增强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和时代性,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
3总结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改革不仅仅可以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而且可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按照新课程标准,合理组织语文教学活动,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综合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巧英.浅析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J].新课程(教研),,(1):152-153.
[2]温艳.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10):127-128.
[3]唐世英.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分析[J].课外语文,,(10):90.
[4]璋琳.论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J].中华少年,,(18):68.
新课程标准下的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新课程改革全面有序地进行,教师转变了教学方法,运用新的理念指导教学,体现着新课标的思想。教学方法在转变,学生学习方法也在改变,更能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信息技术教学;教学目标;教法;学法
中学普及信息技术课已有十几年,由于信息技术超速发展,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内容不断变化和变革,内容涵盖多而广,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不断尝试改变教学方法,但大部分教师以不变应万变,一直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由易到难,由简入繁,教师演示,学生练习。其实,这样做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更使得一些原本有兴趣的学生渐渐疏远了信息技术。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对信息技术课教学方法作的探索和尝试的心得进行总结,建立了新的教学方法,即学生主体参与的课堂教学方法。
一、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实际水平制订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师生教与学都要围绕这个目标。目标模糊容易使课堂无的放矢,使学生无所适从,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由于经验和习惯,信息教师一般都按照教材来制定教学目标,这样做看上去没有问题,但信息技术课是一门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现代学科,信息技术发展的速度经常令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脱节。因此,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可按以下三种方法来制定:
1.由学生的实际水平制订教学目标
教材的使用具有广泛性,有全国通用,也有省内通用的,而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了解和掌握程度不仅存在地区差别,就同一学校同一班也存有差异。我们制订的教学目标,对部分学生来说轻而易举,可对有的学生来说却是望而止步,甚至会产生厌学情绪。因而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实施分层教学,当然这对信息技术教师的要求比较高。
2.由社会的需要来制订教学目标
教材一旦编成,必然具有稳定性,侧重于基础知识和技能,数年内难有变化,这显然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是一个矛盾,因而要求教师紧跟时代步伐,对学生高度负责, 根据社会需要来制订教学目标,这一类的教学目标在教法上体现为任务驱动法和归纳总结法。
3.由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教学内容来制订教学目标
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最主要是以学科知识本身吸引学生。例如,讲到“信息获取”课程时,结合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讲述网络的便利和网络带来的影响等,使学生认识到在未来社会,计算机和网络就是人的手臂和大脑的延伸。如果要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培养实践能力,那么教学内容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所以,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
二、根据学生的学习思路来制订教师的教学思路
1.教师备课遵循学生学法思路优先
设计教学思路是习惯性备课模式,教师应根据自身学科知识并用参考资料充实自己,达到与教材统一,其结果必然是教学思路优先,以教定学,把教师推上先知先觉的位置。其实,教师应先考虑学生的学法思路,精心研究学生的学法思路,只要把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做到学法思路优先就容易。学法思路优先原则是教师的“导”,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是根据学生学法思路来备课,有时难以继续,原因是在于学生围绕着教学目标提出的问题有的是不着边际,有的是异想天开,甚至有的是教师还没掌握的,这种情况应当因势利导,教师如何导决定着学生如何学。
2.课堂教学中把握好教材思路和学法思路之间的“度”
被动的课堂教学表现为教师被动地跟着教材走,而学生被动地跟着教师走。由于教师很容易被教材思路同化,使教学思路与教材思路同一,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这样就摒弃了学生的学法思路。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沉迷于教材思路,被教材思路取代教学思路,教学就会变成教材知识的演绎,教学得不到实质性进展。教师应该深入研究教材思路,把其中的精神转化为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学法思路。
三、根据学生能自行自主的自学方法来制定教师的教法
教师研究教学方法多于研究学习方法,实践中重视教法忽视学法,在课堂教学中,从教师角度考虑,很少为学生学习学法考虑,这些都是当前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要努力改变这种被动教学的局面,提倡学法优先。
1.重视学习方法的渗透
教学是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环境乃至教学过程的综合,其中蕴含学习方法,把这些学习方法渗透到学生的学习行为中,把教学过程看作学生学法思路形成的过程,学法渗透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呢?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计算机,也不是仅仅打些汉字会聊天,更不是对办公自动化的基本操作有个了解,而是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学会使用信息技术的方法去解决更多的问题。
2.加强学习方法指导
每个学生都以自己的方式方法去认识事物,他们都有自己特定的学习方法。有的学生学习方法比较不成熟,但在教学中教师可把这不成熟的学习方法作为学习方法的起点,通过不断加强指导,锤炼出科学并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学法指导,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学情,掌握课堂学习的动态,因材施教。
新课程标准下的信息技术课教学,其主导还是教师,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因势利导,因班制宜,因材施教,加强渗透,加强引导,加强归纳和总结,形成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更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开创个性化全方位的终身学习局面。
参考文献
李艺,殷雅竹援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文化内化问题.教育研究,.
桑赫尔兹。信息技术与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宋融冰,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0.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摘要:语文教改的课程改革有许多矛盾没有解决,表现出转型期语文教学的特点,体现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矛盾、教师观念、素养与教学实践的矛盾、文化熏陶与急功近利的矛盾、文化熏陶与急功近利的矛盾、教材体系与考试模式的矛盾。
关键词:新课程 教学实践 课业负担
《中学语文教学》上曾辟专栏讨论“语文到底姓什么”的问题。语文课到底怎么上,这已是个普遍性的问题,反映出转型期的语文教学的困惑。体现新大纲精神的语文新教材较之此前的语文教材确有很大的改进,这是语文教改的重要一环。课程改革牵动着课堂教学,文学教育的侧重,对教育教学的多个方面都产生了冲击,而课堂教学首当其冲。目前,语文课堂教学还有许多矛盾没有解决,表现出转型期语文教学的特点,这也可能是人们产生困惑的原因。这套教材在江苏推行已五年多,根据几年来的实践,我认为语文教学存在下列几对矛盾。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矛盾
新大纲是二者并重的,似乎不存在矛盾,但是在“工具论”的影响下的“双基”并重,以及后来强调能力训练,使得语文课日趋枯燥,美文受到肢解,成了鸡零狗碎。人文性在人们呼唤中走进教材,走进课堂。文学作品成了课堂教学的大餐。一时间,课型纷呈,调查课、表演课、影视欣赏课、阅读汇报课等等,令人眼花缭乱。正如有的老师说的:如果你是电脑高手,语文课上就会有很多的动画展示;如果你是影迷,语文课就可能欣赏经典电影;如果你长于表演,你的学生就会经常改编课本剧。语文课上成什么样都可以,所有的创新都会被认为正当,所有的指责都会被“人文”一词轻轻挡回。
二、教师观念、素养与教学实践的矛盾
教师观念滞后的,与新教材不大合拍,面对新教材有时不知从何下手;思想上能接受新教材的,课堂往往具有开放性,可这样的课堂对教师的素养要求很高,时间长了,老师便会产生“水之积也不厚”的空虚。教惯了一种教材,忽而使用另一种教材,除了适应,知识结构中的弱项还得弥补。文学素养提高了,老师驾驭新教材的能力才会相应增强。课堂教学中新教材的特点体现不够与教师的观念、素养有一定的关系,有时是不愿体现,有时是力不从心。
三、文化熏陶与急功近利的矛盾
新教材增加了不少文言文和大量的文学作品,老师注意挖掘选文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但学生不大领情,较多的文言文背诵任务使其头痛,而背诵又不能让他们直接在考试中提高得分率,于是他们开始怀疑教材编者的意图和老师教法的得当。无论是培养能力还是文化熏陶,都不是短期见效的事。尽管我们说趁早背上几十篇文章将使他们终生受用,学生对这样的预约大多仍是不感兴趣,毕竟他们太关心分数了。课堂教学不得不照顾学生的想法,况且学校也是在意每次的考试成绩的。
四、增大阅读量与课业负担的矛盾
《语文读本》作为新教材文化熏陶与急功近利的矛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来增大学生阅读量、拓宽其视野、培养其自学能力的。实际情形怎样呢?学生很少有时间去读。语文能力的提高是离不开学生大量、自主的阅读的`。沉重的课业负担大大地压缩了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就尽力在课堂上解决一切问题,课堂教学又怎堪重负?升学压力笼罩着每一所学校,学生成天埋头在各科作业中,即便是高一高二的同学也并不轻松,这是学生的实际状况。我曾作过问卷调查,很多学生明白增大阅读量的重要性,有的要求经常上阅览室。但他们能够自由阅读的时间太少了,只要坐在教室,就不得不做作业,他们想在语文课上获得短暂的自由。有的学生因为语文见效慢,舍不得在上面花时间,甚至放弃了语文学习,说什么“我宁愿拿20分的语文分换取10分的物理分”。
五、教材体系与考试模式的矛盾
新教材是在新大纲的主导下编写的,着眼于语文能力与素养的提高,六册书形成一个较为严整的体系,确实有较强的实用性。但平时的阶段测试,也与现行高考试卷形式相同,学生就难以应付了。学的与考的不尽一致,学生在阶段测试中经常失利,就很容易忽视课文阅读和课堂教学。从第三册语文课本来看,前三个单元全为诗歌,古今中外,范围很广,学起来当有兴趣。但考试怎么考?堂堂学诗歌,测试时则全面考查,教学与测试关系不大,学生要在课堂学习和考试分数两方面作一选择,他会怎么倾斜呢?当学校拿这样的分数来评价老师的教学效果,老师又会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呢?当然,新教材的使用与高考之间是不应存在矛盾的,但如果平时没有有效手段激励学生认真学习,又如何面对高考呢?
综上所述,新教材的使用,走在了其他各项改革的前头,甚至走在了大多数教师的观念之前,是根本性的改革,带来了许多方面的不适应,形成了教材与老师、教材与学生、教材与评价三个层面的矛盾。怎么办?是继续讨论语文“姓”什么(讨论还是应当讨论的),不断改编教材,还是面对现实着力解决教学中的矛盾?矛盾不容回避,它正暴露以往教学中的问题,这也正说明课程改革的必要。那么,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呢?我认为,首先对转型期语文教学的复杂性要有充分的认识。我们的师生是一起走向新教材的,认知都有需要一个过程。同时,课堂教学也不是孤立的,它还要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约,如教学评价的标准、方法、升学竞争等。这个大环境不改善,语文教学就难以走出困境。因此,这个过渡时期也许并不短暂。其次,语文老师要努力探索,找到平衡点,摸索出一个有效的教学方法,既关注教学实践,又重视理论提升。再次,老师要重视自身文学素养的提高,广泛阅读文学作品,努力提高鉴赏水平。有了硬功夫,才能把教材的优势发挥出来。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论文
新课程改革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活力与生机,呈现出百花齐放、色彩缤纷的争妍气息,也给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追求。生动和灵性是语文课堂的灵魂。
语文课堂是生命化课堂,也是知识化课堂。叶澜教授强调教学活动的动态生成性,提出教学过程是生动可变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新课程特点是张扬其个性,做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核心是“活”,既激活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又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要让学生的“心”和“手”动起来,构建成双向互动的活动。教学过程实质上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过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才能教学相长。可见,语文课堂在开放中才能呈现出生命的活力,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更好的发挥。
一、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新课程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愉悦的情结生活和情感体验。所以教师的目光应该集中在学生身上.观察学生的动态.注意学生个性发展和个性差异。如优秀生学习敏捷,后进生学习迟缓,这是教师所关注的。教师教学时要开放、宽松、民主、平等、和谐发展,让爱、生命与教学同行。因为爱的教育是永恒的,没有爱的教育,就没有生命力,教育就会失败。面向全体学生。必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因此,课堂教学要有生命力,必,须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和独立性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自主性学习就是要有明确的目的、积极的态度,有实践精神,学习者由被动变主动。有无可推诿的责任心。独立性学习是学习者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发现问题自己完成,是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态度,实现要我学、终身学习、终身受益的目标。自主性和独立性学习是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生命力。
二、变学生为学习的主体观念
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是带领学生学习,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的引导者、教学的参与者。教师把学生当作教学中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教师在课堂中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表现的空间,指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按照目标进行探究、实践、自主学习,教师到学生中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一种轻松活泼、生动有序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一种开放、宽松、自由,却又不失严谨的环境。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有利于暴露学生学习的真问题,有利于教师真正了解学情,发现真问题,有利于提高阅读和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读书权、选择权、发言权。为了学生教师所讲的内容非讲不可时才讲,讲什么,怎样讲,何时讲,都要有所选择,因需要而定、因学情而定、因内容而定。教师能不讲的不全讲,留些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感悟,去展示、挖掘作品的.精神内涵,领会作者的情感,接受休秀人格的熏陶,滋润学生的心田,让人文精神在语文课上大放光芒。
三、让激情充盈课堂
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无止境。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对教学不断挖掘、不断探索、不断追求,认真反思得与失,择善而从,致力于熟中求巧,每一堂课都要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其重要因素是在课堂上投入激情,演绎生命的精彩。教师要先发于情感。终于诱思,搞无情的教育,那就是教育的悲剧。如果忽视情感因素,把学生视为学生的机器,就会禁锢学生的个性,带来人格的摧拦.毁灭学生创造的天赋,学生处于紧张恐惧的情绪,造成精神上的压抑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把读书当成苦差事,甚至厌学、拒学、弃学,使学生的身心受损,个性畸形发展。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应该行为优雅,精神饱满、和蔼可亲,与生为善、语言优美、抑扬顿挫、风趣幽默,以机智的人生智慧感染学生,以激情感染激情,以生命感悟生命,让学生发自内心的喜爱老师,使学生在一种轻松亲切、愉快的氛围中度过,不再感到学习是一种若差事,而是以积极的态度乐学、爱学、好学,充满情趣,高效率地学习。
语文课堂教学要开放,要面向全体,把学生学习的自主权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拥有读书权、选择权、活动权、思考权、实践权,真正视学生为学习的主人。特别是在开放性的学习中,对学生的一些独特的看法和“出格”的理解给予积极鼓励,允许他们与教师辩论,教师要真诚地尊重学生的意见,尽可能地予以采纳,以民主、平等、和谐方式,培养他们自信心和创新精神,敢于突破课文情景,把思维的领域扩展到更加广阔的生活空间,提高学生的认知和想象力,了解社会,感悟人生,生命的经历就会光彩宜人。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方法论文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个新观念,即语文就是生活。按照这一观念重新审视我们手中的教材,它也不过是一个文本,作为教师只是在利用文本来教学,而不是教教材,因而课程内涵就广泛了:它不光指教材,还包括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新课标给我们提出了挑战,也给了我们机遇。
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发展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也会起一定的促进作用。而语文教学内容是课程的具体反映,教学内容与课程存在着内在的有机联系。现代语文课程的变化发展,已不是传统课程所能企及,理所当然,与之相适应的语文教学方法也非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所能相提并论。那么,监理在现代语文课程的发展上,当代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具有什么特点呢?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语文教学方法的综合性
学科发展中的分化和综合的趋势,对语文课程设置提出综合化的要求,而语文课程综合性则要求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这势必形成语文教学方法改革呈现出的综合性特点。当代语文课程所包含的教育教学的目标任务是多方面的,教学过程是由许多环节组成的。既不能用一种教学方法完成多方面的教学任务,也不能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使用一种教学方法。要实现某一方面的教学任务,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教学进行到某一环节就要适应于该环节的教学方法。
正如巴班斯基所说:“要有目的的选择每一课题的主要方法,所选择的教学方法要能很好的完成相应的教学和教育任务。要让学生掌握知识,就用讲述和谈话法;要检查学习情况就用提问或答卷;难的要讲,中等难度的可用探讨启示法。”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一某种方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多种教学方法交错使用的情况是常见的,这也是语文课程发展的综合性特点所决定的。
2 语文教学方法的最优性
现代语文课程的生活化、综合性和跨学科性等发展趋势,使语文课程的结构更加合理并趋于优化而仅有课程的趋优化,没有教学方法的最优性,要做到既能节省时间和精力,又能提高教学质量,这是行不通的。对教师来说,要“选择最有效地解决相应任务的`组织学习、刺激学习和检查学习的方法和手段”,对学生来说,要“在学习中合理的组织、自我砥砺和自我检查”。
近十多年来,世界各**语教育工作者在继承传统教学方法的精华和借鉴别国教育先进方法的基础上,正在创立和试行各种最优化的教学方法,如引导发现法、暗示法、情景法、六课型单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愉快教学法、分组教学法、综合教学法、自学指导法、研究型学习法等,这些教学方法的共同特点是:重视引起学生的兴趣,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发展学生的智能,重视指导学生的自学方法,重视学生的合理负担。总的精神是使学生耗费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取得最大最好的学习效果。
3 语文教学方法的双法性
教学方法,按其本意理应包括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两个方面,但长期以来,只讲教的方法,忽视学的方法。实践证明,忽视学法,教法也就失去了针对性,减弱了实效性。这个问题,只要考察一下过去的语文课程设置,就不难找到答案。传统的语文课程结构简单、形式单一。内容陈旧、远离现实生活。在教学方法上,教师的教就足够了,无需考虑学生的学,也能适应当时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进展缓慢的时代要求。但现在大不一样了,新的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信息不断更新。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就要进行改革,新课程应综合化、趋优化。
要适应课程发展的这种趋势,教学方法不仅要研究教法,更应研究学法。把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放在前所未有的突出地位,已是当代语文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教会学生学习”也成为当今世界教育的重要口号。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建立一种新型的关系,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教”这方面看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即扮演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从“学”的角度来看,学生要发挥“主体作用”,即扮演“学习的主人”的角色,以表现出“自主学习的意识”,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因此,发现教学法、自学指导法、问题教学法、程序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等便成了最优学习方式与最优课堂教学方式紧密结合的教学方法了。
4 学习方法的多样性
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开放性和教学目标的多元性决定了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巴班斯基曾说过:“现代教学的鲜明特点乃是教学方法的丰富多彩。”传统的语文课程结构简单,内容僵化,在教学中往往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形成一套固定的模式,这种注入式的教学割断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只能抑制学生的思维,削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影响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
近三十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语文课程的发展呈现出生活化,多样化,也导致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只以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为目的语文教学方法就有十种之多:发现法、解决课题法、问题教学法、问题讨论法、欣赏法、观察法、局部探求法、研究法、探究和研讨教学法、综合性学习法、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法等,如此这般,不一而足,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是语文课堂教学科学化,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语文课程发展的必然要求。
5 语文教学方法的双边性
中外教育史上已有过许许多多的教学方法,有的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的则带着浓厚的儿童中心主义的色彩,这不能不说与传统的语文课程设置有关。传统的语文课程结构简单、内容僵化,具有片面性和落后性。而现代语文课程的发展则一改传统课程的特征,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等特点。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明确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对话关系。即教学不是师讲生听,也不是师导生演,更不是师尊生卑,而是互学、互动,二者是平等的关系。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而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与之相应,当代语文教学方法与传统的只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教学方法理所当然有所不同,其特征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所说“教师与学生合作”。如导学式教学法、启发探究教学法、问题讨论法、欣赏法等教学方法都十分重视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一方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又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总之,语文课程作为语文教学的基础要素,集中具体的体现了一定的教育教学目标。语文课程的发展变化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反过来。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有利于语文课程的发展,他们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语法教学在新课程标准下的实践
<<新课程标准>解读>中明确指出:“新课程标准不是不学语法,而是在一种新的理念指导下学习语法.”可见,在新课程标准下,语法教学仍然有重要地位.因此,在新教程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好语法教学的“度”,突出重点,集中教学,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运用语法知识,通过运用,潜移默化,融会贯通,让学生真正把语法当作学习语言的手段,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以下是笔者在语法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实践:
作 者:陈海燕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龙江中学 刊 名:教师 英文刊名:TEACHER 年,卷(期): “”(18) 分类号: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实践研究
覃金瑶
(田阳高中)
摘 要: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是在新课程标准下,适应课程改革需要而尝试的一种教学方法。阐述了案例教学研究的背景、意义,并在一定的理论研究基础上,以高中地理新教材中的典型案例为例,结合实践经验,具体研究案例实施策略,并做出评价,目的在于探讨地理案例教学在课堂教学实施中的有效性。通过实施案例教学,不断优化地理课堂,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方式。
关键词:高中地理;案例教学;课程改革
一、案例教学研究的背景
对于我国地理教学而言,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试验修订本)》对必修2提出了“中国国土整治与区域研究”,并制定了必修讲授10个案例。这是从国家意志层面,首次对地理案例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此后,地理案例教学日益受到重视。因此我借鉴在教学期间的教学经验,提出研究课题,目的是探讨如何更好地实践地理案例,更好地将地理案例教学的理论运用于课堂实践。
二、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实践研究
1.地理案例的选取
这是实施地理案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选取案例教学途径有以下几种:
(1)教材直接提供,该途径最普遍。例如,教材中分别以“美国的硅谷”和“德国的鲁尔工业区”的典型材料,阐明新兴工业的特点。
(2)研究性学习提供。
(3)生活中自己编写,主要通过选择课题、搜集材料、编写案例、涉及讨论等几个环节进行。
(4)学生模拟情景进行表演。
(5)媒体报道。
2.地理案例的运用
首先,提供和呈现地理案例。其次,分析和讨论地理案例。最后,总结和评价地理案例。
三、案例分析
为了更好地运用以上所阐述的地理案例实践步骤,将理论很好地运用于实际,现以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环地中海的农业变迁”为例,探讨“农业的区位选择”这一教学点,具体阐述地理案例教学实践策略及其有效果性的评价。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首先,选定案例:“环地中海的农业变迁”。这是教材直接提供的案例,并在学习《农业区位选择》一课前呈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下一步引导学生对案例问题的层层深入的思考做好准备。
其次,呈现案例:“环地中海的农业变迁”。
地中海气候区冬季多雨,且经常下暴雨,造成高地水土流失和低地沼泽化。后来人们大规模兴修水利,拦洪灌溉,笳涌垦,对水的因素进行了季节调配,改变了农业区位条件,使这里更加适合水果、蔬菜、花卉的生产。但是,由于这里交通不便,长期以来水果、蔬菜等产品主要是就地消费,花卉不能大量生产。
19世纪中叶以后,交通运输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同时伴随着工业化的起步,欧洲的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对葡萄酒、新鲜水果、蔬菜花卉的需求量猛增。于是环地中海的法国、西班牙、阿尔及利亚、突尼斯、以色列等国农业生产选择专业化方式,成为水果、蔬菜、花卉等的“时鲜业”的大规模生产基地,并在此基础上加工酒类,产品大量销往欧洲各地。随着时代化保险技术的发展,市场前景更加看好。但是,越是大规模专业化的生产,遭受低温、洪水、病虫害时的'损失越大,环地中海的“时鲜业”已有多次惨痛的教训。地区之间的农业区位差异造成竞争态势。西班牙位于法国以南,气温较高,时鲜货上市时间较早,而法国距离欧洲腹地较近,交通便捷,两地之间同类产品竞争激烈,这些问题都要求对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区位选择作进一步研究和思考。
教师指导学生对“环地中海的农业变迁”这则案例(共两段文字)进行仔细阅读,并指导学生找出文字材料中提供的关键字词句。在教师指引、学生学会初步分析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设计具有代表性的层层递进的问题,将全班分成四个小组并采取分小组讨论的方式,如下:
讨论1:从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变迁中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发生了哪些变化?结合案例分析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区位主要有哪些?(第1小组)
讨论2:目前环地中海地区农业生产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请学生提出具体方案。(第2小组)
讨论3:你认为学生提出的解决方案中,最有效的方案是什么?(请阐述理由)(第3小组)
讨论4: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给人的启示是什么?(第4小组)
通过学生对案例的学习,问题的探讨,使学生从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变迁的真实案例中,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伴随着社会进步而发生的变化,从而理解环境整体性的特点。
案例教学比起传统的教学方法,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然而,在地理教学实践中也还存在很多现实的问题,例如,案例素材选取的尺度、案例教学方法的选择、案例教学评价的确定、教师与学生对案例处理的协调性等,这些都需要教师不断探讨研究、亟待解决。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林宪生,商治平,李风岩。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理念下的案例教学探讨[J]。教育科学研究,(10)。
[3]林国银。新课程理念下地理案例教学实践与探索[J]。福建地理,2005(2):54-59.
新课程标准下教学的有效性是化学教学的生命
有效教学一直以来受到学校和教师的重视,但因为学校条件的限制和教师自身因素的影响,对于化学来说,我们总体感觉教学效果一直不太理想.本文从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抓学习习惯的`养成等几个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试图找到对教学有效的方法.
作 者:唐秀君 作者单位: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江口中学 刊 名:教育界 英文刊名:JIAOYUJIE 年,卷(期): “”(7) 分类号: 关键词:有效性 和谐 主观能动性 习惯关于新课程理念下化学合作学习评价初探论文
论文摘要:提出在对化学合作学习方式进行评价时,教师应遵循评价的发展性和科学性要求,从三维目标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评价,以促进学生各方面的不断发展,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同时又能促进评价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论文关键词:评价;化学合作学习方式;三维评价目标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重要内容。不同的学习方式建立不同的评价方式是促使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重要手段。化学合作学习方式是一种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或团队为形式,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而共同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学习方式。是化学新课程改革提倡的学生学习方式。
本文依据化学新课程标准的三维课程目标,尝试研究“化学合作学习”的评价方式。
1化学合作学习方式的评价目标和内容
化学合作学习方式主要研究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团体协作精神与交流能力,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运用个人和集体的智慧,相互配合,共同解决问题。合作学习小组是建立在有共同目标的学习活动基础上的,是合作学习的关键,学生个体学习目标的实现与否、实现程度的情况如何与小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密不可分。因此在对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既要关注学生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应重视学生合作能力、合作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改变和提升;既要评价学习结果,更要评价学习过程;既要评价合作学习的个体,也要注重合作成员通过合作,努力实现目标的整体评价。化学合作学习的评价目标毫无疑问是多元的,评价重点应放在学生合作能力的提高上。
1.1知识与技能评价目标
合作学习要达成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应包括个体目标和群体目标两方面:一是学生个体通过合作学习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技能,完成小组分工任务的情况:二是小组的整体知识技能水平提高情况和解决问题的情况,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2过程与方法评价目标
合作学习是一个过程,因此评价要特别关注学生个体与群体参与合作学习的变化、发展过程,注重学生对合作方法的掌握、运用的情况,其评价内容具体细化为以下方面:
1.3情感态度价值观评价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培养也应是合作学习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参与合作学习的热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培养科学精神、学习品质,增强责任感有着重要的意义,其具体的评价内容为:
2化学合作学习方式的评价方法和策略
合作学习具有整体性、开放性、互助性等特点,为了促进合作学习方式的有效实施,促进学生合作意识与合作技能水平的发展,需要过程与结果兼顾、能力与情感并重、个体与集体兼融的评价理念,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注重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2.1知识与技能方面
评价学生对教材、教学大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可采用纸笔测验法。也可通过对学生作业的分析、课堂板演、回答问题的情况。问卷等方法进行评价,在评价中应注重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对某些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可采用合作学习小组完成,通过自我报告、小组讨论、学生互评、课题结题答辩、课题结题报告等方式给予评价。例如,在完成高中化学“烃及其衍生物”教学和复习后,教师先进行一次单元测试,然后开展合作学习,研究课题选择与课本知识点相关的“维C的性质”;课题完成后再进行一次单元测试(与前次测试范围和难度持平).则两次成绩的对比可作为对学生个体化学知识水平的测评。而对群体化学知识水平的测评,可通过设计一些问题,例如:(1)试写出维C分子的结构简式、官能团及其性质,你是怎么知道的?(2)你了解生活中含维C的食品的功效吗?如何保存、烹调和食用?你是怎么了解的?(3)请设计实验方案,比较新鲜黄瓜和烧熟黄瓜维C含量的高低。你的同组同学对你解决问题有帮助吗?让学生以合作小组为单位,通过合作讨论完成,然后由教师给每个小组打分,作为小组成绩。为了促进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帮助、共同提高,可将合作小组的得分作为个体单元测试成绩的附加分。
2.2过程与方法方面
新课程评价中合作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方面的评价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传统的纸笔测验难以测量学生在合作方法、能力等方面发展情况,需要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的活动表现来做出测评,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多采用质性评价的方法。例如参加合作探究实验的到位情况,参与热情、兴趣浓厚的程度。操作时相互配合情况.共同记录、分析、讨论实验现象、数据情况,实验过程中协调矛盾情况、沟通表达情况、反思总结情况,实验结束后合作完成探究实验报告情况,汇总探究实验成果情况等,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在评价时还应注重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以小组评价为主。例如,在评价学生合作能力发展情况时,可采用以下方法:
另外,在进行自评和互评时,可根据前表“合作的过程与方法”中的“内容细化”方面设计调查问卷的进行测评:而在进行师评时则可通过平时观察后,设计测评表进行评分。例如,在评价学生“合作的过程与方法”中的“帮助”方面,设计下表
2.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一切活动,包括学习、生活等。都会受人的意志支配,所以对合作学习方式的评价不能仅局限于关注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更要促进其兴趣、爱好、意志等个性情感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以进一步提升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科学素养。例如,要测评学生对化学合作学习方式的情感,可设计问卷调查题目如下:
1.你最喜欢哪一种学习方式?
A.独立自学 B.教师传授
C.与人合作 D.个别辅导
2.你认为合作学习对提高你的学习的兴趣有影响吗?
A.很有帮助,觉得有很大提高
B.有点用.但不是很明显
C.没什么影响
D.不清楚
3.对小组合作学习,你有什么感受?
A.体验过,感觉很好
B.有点感觉,但不是很深刻
C.只是走走形式,觉得不过如此
D.小组学习很乏味,而且浪费时间
4.如果以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课外研究活动。你愿意吗?
A.很乐意参加每次活动
B.如果教师要求的话,可能会尝试一下
C.无所谓
D.不乐意,因为学习本来就是一种竞争,合作只是说说而已
5.你愿意把你的疑问和心得拿到小组中和大家一起分享吗?
A.非常愿意 B.只愿意和要好的朋友分享
C.不愿意 D.非常反感这么做
6.你平时会与他人合作解决一些问题吗?
A.经常,觉得很有收获B.有时
C.很少D.从来没有
再如。通过焦点访谈测评学生对化学合作学习方式的态度意识时,可设计下列问题:
(1)你们小组合作的气氛怎么样?一直这样吗?
(2)在小组活动的过程中,是否有意见不一致的情况?当时你们怎么想的?后来是怎么协调解决的?
(3)在小组活动的过程中遇到困难了吗?你们是如何解决的?
(4)通过这一阶段的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此外,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小组中开展学习活动,相互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个体的成败关系着团体的荣辱,因此,对合作学习小组整体的评价也是非常重要的。为了促进合作学习的有效实施,可以在开展合作学习一段时间后,采用纸笔测试的方法,对合作小组整体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并对个体和小组群体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作出奖励,奖励分值参与学生总成绩的评定。如建立下列奖励分值表:
在组内互评的同时,还能开展组际互评,例如,评出配合各合作学习小组中的集体智慧奖、共同进步奖、最佳沟通奖、配合默契奖等,被评到奖项的该小组成员也能获得奖励分值。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