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玦的解释是:玉环和玉玦,并为佩玉。有缺口的玉环。环玦[huánjué]⒈玉环和玉玦,并为佩玉。⒉《荀子·大略》:“絶人以玦,反絶以环。”杨倞注:“古者,臣有罪,待放于境,三年不敢去;与之环则还,与之玦则絶。皆所以见意也。”后用“环玦”表示官员的内召和外贬。《后汉书·袁谭传》:“愿熟详吉凶,以赐环玦。”亦用为偏义,谓招还。⒊有缺口的玉环。
环玦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引证解释 【点此查看环玦详细内容】
⒈玉环和玉玦,并为佩玉。引《汉书·隽不疑传》:“不疑冠进贤冠,带櫑具剑,佩环玦,褒衣博带,盛服至门上謁。”颜师古注:“环,玉环也。玦即玉佩之玦也。带环而又著玉佩也。”宋苏轼《虎跑泉》诗:“至今游人灌濯罢,卧听空堦环玦响。”清唐孙华《溪边步月》诗:“呜咽笙簫别院曲,鏘鸣环玦过桥泉。”⒉亦用为偏义,谓招还。引《荀子·大略》:“絶人以玦,反絶以环。”杨倞注:“古者,臣有罪,待放於境,三年不敢去;与之环则还,与之玦则絶。皆所以见意也。”《后汉书·袁谭传》:“愿熟详吉凶,以赐环玦。”唐刘禹锡《望赋》:“望如何其望最伤,俟环玦兮思帝乡。”⒊有缺口的玉环。引清龚自珍《乙丙之际塾议》十七:“日月星之见吉凶,殆为日抱珥,月晕成环玦,星移徙,彗孛。”
二、综合释义
玉环和玉玦,并为佩玉。《汉书·隽不疑传》:“不疑冠进贤冠,带櫑具剑,佩环玦,褒衣博带,盛服至门上謁。”颜师古注:“环,玉环也。玦即玉佩之玦也。带环而又著玉佩也。”宋苏轼《虎跑泉》诗:“至今游人灌濯罢,卧听空堦环玦响。”清唐孙华《溪边步月》诗:“呜咽笙簫别院曲,鏘鸣环玦过桥泉。”《荀子·大略》:“絶人以玦,反絶以环。”杨倞注:“古者,臣有罪,待放於境,三年不敢去;与之环则还,与之玦则絶。皆所以见意也。”后用“环玦”表示官员的内召和外贬。《后汉书·袁谭传》:“愿熟详吉凶,以赐环玦。”亦用为偏义,谓招还。唐刘禹锡《望赋》:“望如何其望最伤,俟环玦兮思帝乡。”有缺口的玉环。清龚自珍《乙丙之际塾议》十七:“日月星之见吉凶,殆为日抱珥,月晕成环玦,星移徙,彗孛。”
三、汉语大词典
(1).玉环和玉玦,并为佩玉。《汉书·隽不疑传》:“不疑冠进贤冠,带櫑具剑,佩环玦,褒衣博带,盛服至门上谒。”颜师古注:“环,玉环也。玦即玉佩之玦也。带环而又著玉佩也。”宋苏轼《虎跑泉》诗:“至今游人灌濯罢,卧听空阶环玦响。”清唐孙华《溪边步月》诗:“呜咽笙箫别院曲,锵鸣环玦过桥泉。”(2).《荀子·大略》:“绝人以玦,反绝以环。”杨倞注:“古者,臣有罪,待放于境,三年不敢去;与之环则还,与之玦则绝。皆所以见意也。”后用“环玦”表示官员的内召和外贬。《后汉书·袁谭传》:“愿熟详吉凶,以赐环玦。”亦用为偏义,谓招还。唐刘禹锡《望赋》:“望如何其望最伤,俟环玦兮思帝乡。”(3).有缺口的玉环。清龚自珍《乙丙之际塾议》十七:“日月星之见吉凶,殆为日抱珥,月晕成环玦,星移徙,彗孛。”
四、其他释义
1.玉环和玉玦,并为佩玉。2.《荀子·大略》:'絶人以玦,反絶以环。'杨倞注:'古者,臣有罪,待放于境,三年不敢去;与之环则还,与之玦则絶。皆所以见意也。'后用'环玦'表示官员的内召和外贬。《后汉书·袁谭传》:'愿熟详吉凶,以赐环玦。'亦用为偏义,谓招还。3.有缺口的玉环。
五、关于环玦的词语
六、关于环玦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