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职业经理《管理学基础》

2024-07-16 来源:华佗小知识

国家教育部《职业经理》精品课程

2007《管理学基础》

 

《管理学基础》课程是管理类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该课程理论性强,涉及面广,起到引导学生入门及培养学生初步养成管理思维的作用。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教与学,使学生正确理解管理的概念,掌握管理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并能综合运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初步具有解决一般管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管理素质,为今后学习其它专业课程和从事实际管理工作奠定理论基础,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和实用性。

 

 

 

 

同学们,这个学期由我和大家来共同完成《管理学基础》这门课程的学习。在开始讲述管理学有关原理和方法之前,我想首先给大家交代清楚以下几件事情:

 

一、什么是管理,管理学?

管理,是一个内涵极其广泛的概念。从字面上讲,管即管辖,管制,经管,管教,掌管等等,理即治理,理事,处理,整理等等。可见,管理是一个与权力有关的概念,既然与权力有关,那么一定有行使权力的人——管理者,以及接受权力的人——被管理者或管理的对象,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或管理对象又构成组织;而对一个组织进行管理,其目的是为了实现某种目标,比如,原始社会里人们在狩猎过程中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就是一种管理,其目标就是获得猎物。管理世界的基本元素,有3个——人,物与组织。管理,实际上就是为了完成目标而在这三个元素上做文章。因此,我们可以将管理简单定义为:“管理就是组织人力与物力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管理学是关于管理活动的科学,是从管理实践中总结、归纳,提练出来的一门研究一般管理理论和原理的科学,它从实践中来,到实践去,是指导组织管理活动的基本思想的方法论。

二、为什么要学习《管理学基础》这门课程?

在现代社会中,管理是有助于实现目标的一种有效手段,可以说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不管人们从事何种职业,都在参与管理;例如,管理国家,或管理家庭,或管理企业、医院,或管理业务等等。可以说,大到一个国家,一个组织,小到一个车间,一个班组,甚至个人,都需要管理。又如,一个班集体,需要班主任,班长,团支书,学习委员以及全班同学来共同参与管理;同学们决定外出秋游,那么什么时间去?去哪里?花多少钱?怎么个去法?如何保证玩得开心,玩得安全,都需要组织全班同学共同发表意见等等,这就是一个管理过程;那么你说,“我不参加任何组织,我与世隔绝,那么我不需要管理。”这种说法正确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至少你需要管理你的金钱,管理你的时间,管理你的事业,管理你自己!管理随时随地都会出现在你的身边,伴随你的左右,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所以,我们必须要学习管理学理论和知识,把它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来看待(如英语、数学),把它视作如阳光,空气和水一般的重要,以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来充实我们的头脑,使我们的行为处事,都能自觉贯彻管理学理念,并以此为指导,来修正和指引我们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这样,你会发现,不论在学习上,生活上,还是与人交往,待人接物上都会少走许多弯路,使你的行为处事目的性较强,条理清晰,成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三、怎样学好《管理学基础》这门课程?

1、多读、博览群书,掌握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思想。

管理学理论和书籍数量繁多,门派林立,是近一个世纪以来才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管理学的研究涉及众多的学科,如哲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系统科学等等;加上管理学又是一门发展中的科学,许多管理界人士及理论工作者都不断从实践中总结管理学理论,观点。因此,要学好这门学科,首先要尽可能博览群书,多看些管理学专著及文献,从中汲取营养,理解并且掌握管理学最基本的要素。

2、多思,多动脑筋想。

管理学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它不象数学,只要给出足够的条件或函数关系,按一定的法则进行演算就能得到确定的结果。管理学中几乎不存在什么纯粹的定律,况且影响管理的因素众多,而且管理主要是与人打交道,不可控因素太高,使得人们只能借助于假定或人为的分析,进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因此,任何管理学的理论和学说都不是十全十美的。这个时期适用的管理学理论和方法,在另一个时期不一定适用;这个国家运用得当的管理学理论和方法,在另一个国家未必亦然。因此,同学们在学习这门课中,不仅要知其然,还应知其所以然,要多思考,多提问,想想为什么的问题?不迷信权威,只有这样,才能对管理学适学适用。

3、理论联系实际,多练习案例分析,在“参与”管理中学会管理。

理论的作用在于指导实践,我校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学到的理论如果在实际工作中不能运用,将会是一种损失。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科学,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管理学,除了要掌握管理学基本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在管理实践中不断地磨练,积累管理经验。我们目前虽然无法在工作中实际操作,但可以以模拟的形式开展管理实践,即案例分析和课堂实训活动,使大家有点感性认识,从管理者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管理知识来分析、研究问题,解决困难,获取收益。从而真正地能够所学为所用,深入理解并掌握管理学基本原理。

四、我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计划

1、教材的选用。

有关管理学的教科书可谓名目齐全,种类繁多,诸如,管理学、管理学原理、工业企业经营管理学、生产管理学等等,被称为管理学“丛林”。每本管理学著作都有其优势,也有不足之处。我们的这本教材,是浙江大学出版的《管理学》,由周志春教授主编。这本书的优点是有关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论述全面、细致、条理清晰,理论性强。但不足之处是,理论概括比较抽象,定性研究的东西太多,缺乏必要的案例练习。因此,我在备课时又参考了邢以群著的《管理学》、胡祖光著的《管理全论——东方管理学》和管理学大师哈罗德·孔茨(哈乐德Koontx)、海因茨·韦里克(Heinz Weihrich)著的《管理学》,把其中认为是对同学们有益的东西,尤其是在今后的工作中会用到的东西讲述一下。那么,这门课的讲述主要以我的课件和教案为主,当然,我将遵循这本教材的结构体系和主要内容来开展,其中涉及到的主要原理和理论大家在这本教材上都能找到;同时我也补充进不少东西,是这门教材没有的。如管理方法,技巧,案例分析等。因此,我希望大家上课能认真听讲,做好笔记,有些重要内容我会详细讲解。

2、教学方式。

每一章开始学习以前,我会告诉你们学习要求,这些就是本章学习的重点和必须掌握的内容。每一章结束后我会给大家总结一下,再次归纳概况本章的学习重点,使同学们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同时也对自己是否掌握要领作个检验。每章结束后还要布置作业或作案例分析。课堂上也将进行实训联系或案例讨论,希望同学们从实践中学会管理。

3、教学计划。

整个教学活动分两部分展开。第一部分由第一章、第二章组成,讲述管理学基本理论和管理科学的演变发展历史等基础知识;第二部分分章讲述管理的五大职能:决策、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由第三章——第七章组成。两部分共七章。

 

[学习要求]掌握管理的定义和实质;明确管理的基本职能。掌握管理学的定义、性质特点;认识学习管理学的价值。掌握管理者的分类;能区分谁是管理者;了解管理者应具备的素质。

                          第一节  管理、管理学

 

一、人类的管理活动

自从有了人类和人类历史以来,管理实践活动就始终伴随在人们左右。管理活动从几千年以前就开始了。三千多年前(公元前17C)中国的商代,国王已经统辖、指挥几十万军队作战,管理上百万分工不同的奴隶进行生产劳动。朝廷中的管理机构已相当复杂,设有百官辅佐国王进行统治。到了公元11世纪的周朝,中央没有“王公”,“六卿”, “五官”,掌管朝廷中的政务、宗教,起草文书,编写史书,策命大夫,祭祀,卜筮等职务,并且还制订了许多管理国家的典章制度,提出了”以德慎罚“的管理思想。

世界上所有的文明古国如巴比伦、罗马等都早在几千年前就对自己的国家进行了有效的管理,并且建立了庞大严密的组织,完成了许多今天看来仍是十分巨大的建筑工程,如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长城、秦兵马俑,可以证明,在两千年前人类已能组织、指挥、协调数万乃至数十万人的劳动,历时多年去完成经过周密计划的庞大工程,其管理才能令人折服。

由于人类的活动具有目的性,依存性和知识性三大特点,因此使得管理实践和管理活动成为一种必然,管理是随着人类的生存、发展而存在和发展的。它不仅有着与人类同样悠久的历史,还会不断地延续发展下去,并指导着人类的实践活动。

 

二、管理的定义

对于什么是管理,众多的学者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1.“管理是在某一组织中,为完成目标而从事的对人员物质资源的协调活动。“

这一表述包括四个要素:①为完成某种目标;②由人进行的协调活动;③通过管理职能进行协调;④是某一组织群体努力的活动。

2.由现代管理理论的创始人法国实业家法约尔:(Henrl Fayol)于1916年提出的:

“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职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

法约尔第一次提出管理职能的观点,该定义成为管理定义的基础。

目前,国内外高校流行并得到公认的管理学理论教学,也是以法约尔的管理职能研究来展开的。

3.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认为,决策过程是任何管理工作解决问题时所必经的过程,即任何组织,任何层次的管理者在进行管理时都要进行这种决策过程,所以西蒙说:“管理就是决策。”

4.管理学家穆尼认为,任何组织中一切有目的活动都是在不同层次的领导者的领导下进行的,组织活动的有效性,取决于领导的有效性,所以:“管理就是领导。‘

5.美国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认为:

“管理就是通过别人来使事情做成的一种职能。”为了达成管理的目的,要进行计划、组织、人事、指挥、控制,管理就是由这几项工作所组成的。

6.人际关系理论认为:

“管理就是协调人际关系,激发人的积极性,以达到共同目标的一种活动。”

这种观点重视人际关系和人的行为,它包括三层意思:①管理的核心是协调人际关系;②管理者应当根据人的行为规律去激发人的积极性;③在一个组织中的人们,具有共同的目标。管理的任务就是要使人们相互沟通和理解,为完成共同目标而努力。

管理定义的多样化,既反映了人们研究立场、方法、角度的不同,也反映了管理科学的不成熟性。为了反映管理的本质,人们博采众长,形成了现代管理学中的管理概念。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管理是依据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综合运用人力资源和其他资源,以有效地实现目标的过程。

这个定义包含以下三层意思:

1、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预期的共同目标。

2、管理的实质是人们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而采用的一种手段。世界上既不存在无目标的管理,也不可能实现无管理的目标,管理与组织目标就象是双胞胎一样,有你便有我。管理本身并不是目的,不是为管理而管理,它只是人们用以实现目标的一种手段。作为一项工具,用的好,通过管理有助于组织目标的确立和实现;用不好,则可能适得其反。

  1. 理的作用在于它的有效性

人们之所以需要管理,是因为管理得好可以有助于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所谓有效的管理,就是既要讲究效率,又要讲究效益。

效率和效益是相互联系的,既有共同点,又有所区别。效益是指目标的达成度;效率是指投入与产出之比。效益是解决做什么的问题,它要求我们确定正确的方向与目标;效率是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它要求选择合适的行动方法和途径,以求比较经济地达到既定目标。例如:某企业的年利润指标为5万,当年实现利润5万元,即为有效益;但如果这5万元是靠投入大量的劳动力、时间和资源,以粗放型生产经营方式获取的,但认为是没有效率的。

 

三、管理学

1、管理学概念。

管理学是一门研究一般管理理论和原理的科学,它所提出的管理基本原则、基本思路是各类管理学科的概括和总结,它是整个管理学科体系的基石。

2、管理学的特点。

(1)管理学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

人们通常把在给定条件下能够得到确定结果的学科称之为精确的科学。如数学,只要给出足够的条件,按法则演算就能得到确定的结果。管理则不然,在管理学中几乎不存在什么纯粹的定律。因为影响管理的因素很多,有外部的,内部的,宏观的,微观的,在某单位,某组织里通用的管理方法在其他地方不一定合适。因此,同学们要有这样的认识:“没有哪一条管理原则是永恒的真理。”这也就要求管理者在处理问题时,时刻注意密切结合实际,而不应该生搬硬套管理学的基本原理。那么,是不是说我们不必学习管理学的基础知识了呢?答案是否定的。管理是一门科学,虽不像自然科学那么精确,但经过几十年的探索、总结,管理已形成了反映管理过程客观规律的理论体系,并可据此解释管理工作中现象问题,预测未来变化。因此,我们应在掌握管理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再结合实际情况,来全面、正确地处理管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2)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科学(管理是一门科学)。

每个组织的管理,涉及到人、财、物、信息、技术、环境的动态平衡。管理过程的复杂性、动态性和管理对象的多样化决定了管理所要借助的知识、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因而管理学的研究也必然涉及众多的学科,如哲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数学等等,这就要求管理者有广博的知识,相对管理问题应付自如。

(3)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管理是艺术)。

学习管理学的目的在运用。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管理者,除了要掌握管理学基本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在管理实践中不断磨练,积累管理经验。

(4)管理学是一门发展中的科学。

管理学发展到今天,已经历了许多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在每个阶段,由于历史背景不同,产生了各种管理理论,这些理论,有些已经过时,有的仍在发挥作用,但总的来说,由于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还只不过几十年时间,因此它还是一门非常年轻的学科,还处于不断更新、完善的大发展之中。同时作为一门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的学科,也必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而进一步发展。

3、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1)归纳法:又称实证研究法。

即以案例研究入手,通过对客观存在的典型案例的观察、分析,研究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从中找出事物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的方法。即从典型——一般(例如,研究高校教学情况)。

(2)试验法:人为的就某个问题确定一项试验,创造条件观察实际试验结果,再与来给予这些条件的对比试验的实际结果相比较,分析研究条件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方法。(如霍桑试验,研究管理中人际关系的例子)

(3)演绎法:即与数学知识相结合,通过建立模型来定量地研究管理问题的方法,常用于决策中。即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能反映某种逻辑关系的经济模型,来模拟被观察事物的发展规律。如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建立在时间序列分析基础上和回归分析基础上的各种预测模型和决策模型等:

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y=α01X+μ

α0=(Σy-α1Σx)/N

                          α1=( NΣxy-ΣxΣy)/{ NΣx2-(Σx)2}

4、学习管理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管理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

(2)一旦走上社会,人人不是从事管理就是被人管理,假如你不得不为生存而工作,那么几乎可以肯定你是在某个组织中工作,你将成为管理者或在管理者手下工作。通过学习管理学,你就可以较多地了解你的“老板”的行为方式和组织的运转过程,从而有助于你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增强你的生存能力。

 

第二节  管理者

 

一、管理者定义

任何组织都是由一群人组成的。组织成员可简单划分两类:操作者和管理者。

操作者是指在组织中直接从事具体业务,且对他人的工作不承担监督职责的人。如工人、教师、医生、营业员等等。

管理者是指在组织中指挥他人完成具体任务的人。如厂长、校长、系主任、经理等,他们虽然有时也做一些具体事务性工作,但其主要职责是指挥下属工作。因此,管理者区别于操作者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管理者有下属向其汇报工作。

 

二、管理者的分类

1、按照管理者在组织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将管理者分为:

①高层管理者:对组织负有全面的责任,侧重于决定有关组织的大政方针,沟通和与外界的联系。

管理者  ②中层管理者:贯彻高层管理者所定的大政方针,指挥基层管理者的活动,注重日常事务的管理。

③基层管理者:直接指挥和监督现场作业人员,保证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计划和指令,关心具体任务的完成。

2.按照管理者在组织中所起作用,肩负职责的不同,将管理者分为:

①业务管理人员:对组织目标的实现负有直接责任,负责组织日常业务活动的计划,组织和原则。

管理者 ②财务管理人员:从事与资金的筹措、预算、核算和投资、使用等有关活动的管理。

③人事管理人员: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如对人员的招聘、选择、培训和使用、评估、奖惩等工作的管理。

④行政管理人员:负责后勤保障工作;。

⑤其他管理人员:组织中从事其他管理工作的人员。

三、管理者应具备的素质

“科学管理之父”泰勒曾具体说明一位“全面”的工长应具备的九种品质,法约尔也从身体、智力、知识、经验等方面提出了作为一名管理者应具备的素质。某些品质与管理的成功有密切的关系,以下是根据各方面的研究,总结出来的关于管理者基本素质的一个大致描述:

1.品德。

品德体现了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是人们对待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指导。作为一名管理者,所应具备的品德有良好的精神素质和强烈的管理意愿。

(1)良好的精神素质。

奉献精神:管理者要有一种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民的奉献精神,对事业执着追求,愿意为此牺牲个人利益。

实干精神:在组织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会遇到强大的竞争对手,甚至遭受挫折和失败,这就是要求管理者具有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和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实干精神,才能战胜困难,取得胜利。

合作精神:管理者的工作取决于他人的努力程度,管理主要是对人的管理,管理者要有与人合作共事的精神,善于团结群众、依靠群众。

创新精神:面对复杂多变的管理环境,管理者要有创新精神。勇于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引进新技术,起用新人,采用新的管理方式,要勇于冒风险,没有一定的风险承受能力,是管理不好企业的,会影响企业的生机和活力,影响企业的发展。

(2)强烈的管理意愿和责任感。

管理愿望是决定一个人能否学会并运用管理基本技能的主要因素。现代行为科学研究认为,缺乏管理欲的人是不可能敢作敢为,敢于承担工作责任,因此也就不可能在管理的阶梯上捷足先登。只有树立起一定的理想,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人才会有干劲,勇挑重担,渴望在管理岗位上有所作为,有所贡献。

2.知识。

知识是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艺术的基础与源泉。由于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涉及的学科知识很多。一般来说,管理者应掌握以下几方面的知识:

(1)政治、法律知识。要掌握所在国家和执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的有关法令、条例和规定,以便把握组织发展方向。

(2)经济学、管理学知识。要懂得按经济规律办事,了解当今管理理论的发展情况,掌握基本的管理理论与方法。

(3)心理学、社会学知识。善于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4)工程技术方面的知识。如计算机知识,本行业科研及技术发展情况等,无论管理什么行业,都得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

3.实际能力。

实际能力指管理者把各种管理理论与业务知识,应用于实践进行具体管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能力与知识是相互联系,互相依赖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的不断积累与丰富,有助于潜能的开发与实际才能的提高,而实际能力的增长与发展,又能促进管理者对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消化和具体运用。

管理者应具有三种基本的管理技能:

(1)技术技能:指执行一项特定的任务所必需的能力。对于管理者来说,就是要掌握并运用各种管理技术(决策技术、计划技术、诊断技术、译价技术等),并普遍熟悉和了解本部门及组织其他部门所从事的技术项目。

(2)人际技能:与人共事,激励或指导他人的能力。人际技能是一个人以合适的方式与人沟通的能力。对于管理者来说,表达能力、协调能力和激励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

(3)概念技能:反映洞察既定环境复杂程度的能力和适应这种复杂性的能力。组织的生存与发展都和外界环境息息相关。环境复杂多变,作为各管理者,需要快速敏捷地从混乱而复杂的环境中辨清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抓住问题的实质,并根据形势和问题果断作出正确的决策。概念技能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难培养的。

对于不同层次的管理者,由于承担的主要职责不同,这三种技能的重要程度也不同。

 

四、管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管理者如何才能获得上述能力,提高自己的管理技能呢?途径有两种:

1、通过教育获得管理知识与技能。

一个管理者要获得管理上的成功,接受正规的管理教育是极为必要的。正确教育的好处能使学生集中精力学习,熟悉关于管理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各种不同的管理理论。近年来,我国高校的管理学院如雨后春笋般地不断涌现,管理专业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学生,许多其它专业也开设管理学课程,使管理学如同基础学科一样,成为学生的必修之课。许多有实践经验的管理者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再教育,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

2.通过实践提高管理活动。

实践是提高管理技能的最有效方法。一个人即使把管理的理论,原则,方法背得滚瓜烂熟,也不一定能成为一名成功的管理者,只有通过实践,面对各种问题、压力和各种严峻的考验,才能进一步深化书本知识,促使管理者对管理问题作深入的探索,以获得全面、具体的管理技能。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