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山东省临沂市2025届高考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5-01-09 来源:华佗小知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段时间以来,我国教育中存在着重智育轻美育的现象。并且,在美育中,一些学校也将其窄化为术科教育,重技巧轻素养、重知识轻养成、重少数轻全体、重比赛轻普及等问题,还较为突出。如何做好美育工作,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人文情怀,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关于美育的看法和观点,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在他看来,美育不仅是与学校教育相联系的,还与一个人的终身幸福相联系。

记者:您怎样认识美育是我国教育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柳斌:美育从来都是教育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教育方针中有没有提美育,它从来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比如你让学生读一篇课文,你得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让他读这篇课文。因为这篇课文好,为什么好?这就有审美的观念在里面。教育过程客观上离不开美育。不通过美育,教育是无法进行的。我国自古以来就很重视美育,孔子是我们国家私立教育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先师。《论语》第一章第一句话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个“乐”就包含美育的概念,就是一种喜悦的精神状态。孔子认为,这种精神状态是从学习中得来的,这本身就是一种美。孔子教育学生是从《诗经》开始的,他教育学生要学诗、学礼、学乐,无论是诗、礼还是乐,都包含着美育因素。远在周朝时代,周公制礼作乐,目的就是为了化民。可见诗、礼、乐都是当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教育从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后,就包含着美育。现在,我们对美育的重要性应该有更深刻的理解,要有更高的要求,要更加自觉地运用美育手段培养人和化育人。

记者:您如何理解艺术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柳斌:美育和德育、智育、体育一样,是我们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的特殊作用是德育、智育、体育所不能替代的。主要体现在通过审美的手段,影响人的心灵,并由此影响人的思想、感情、意志,乃至理想、奋斗目标和做人的价值追求等。教育要以理服人,不是以力服人,但仅仅以理服人是不够的,还必须以情动人,实际上整个教育都建立在以情动人的基础上。如果没有感情方面的联系,想做到以理服人是很困难的。有些教师讲的道理可能是对的,但由于与学生处于感情对立的状态,其教育收效往往甚微。

有一位学者曾说:我们可以通过技术来改变世界,但是我们只能在感动之中才能改变自己。我觉得这句话讲得很好,讲出了美育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为什么不可替代?因为人的内心世界问题,不是用知识也不是用技术能解决的问题。改变世界可以靠技术、物质的力量,但是要改变人的内心世界,只能靠情感、精神的力量。现在的中小学生一天到晚只是沉浸在知识、作业、考试之中,就产生了许多因为心理诉求、情感诉求和审美诉求得不到满足而出现的心理问题。

一个人的发展,不能只是知识的发展,也不能只是道德和体质的发展,还要有情感的化育和培养以及情绪的熏陶。所以只有把美育包含进去,才能形成比较完全或是完善的教育。

记者:近年来,我国美育日益受到重视,学校艺术教育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美育、艺术教育仍然是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您认为最主要和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柳斌:我认为,在加强美育、艺术教育方面,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目前,影响美育、艺术教育在教育中地位的落实,主要还是育人的观念问题。所以,首先要转变育人观念。现在,社会进入一个转型期,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觉得知识和分数是最重要的。现在有一种说法叫“知识决定命运”“大学本科才是人生的起跑线”,由此可见高学历的竞争十分激烈。过了大学本科这个起跑线,还有硕士、博士、博士后,还有出国留学。这些观念是相当功利、片面的,也是相当浮躁、很不理性的。然而,这样的观念却成为社会的主流倾向,形成了令人非常头痛的社会问题——应试倾向。这样的倾向,对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都造成了重大的冲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德育却常常不到位。体育和美育更是常常被边缘化,根本原因还是社会就业竞争太激烈。这种观念的形成,也与在观念意识上对工作尊卑贵贱的看法有关。所以,要加强德育、体育和美育,首先要解决育人的观念问题,同时还要改革我们的考试制度,大力推进综合素质评价,否则要改变现状是很困难的。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艺术教育应该得到进一步发展。目前,有两个实际问题需要解决:一是要加大艺术教育的投入。这是加强艺术教育的物质基础,政府应加大投入。二是应该将艺术教育纳入教育预算,使每所学校的教育开支都有音、体、美的经费,并由国家财政予以保障。

(摘自中国教师报《柳斌:美育应该伴随人的一生》,有删改)

材料二:

美育是培养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的综合教育,是塑造青少年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对青少年的认知、情感、意志发展起着全面促进作用。于个人而言,美育有益于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性情、激励精神、温润心灵、健全人格、丰富想象力、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于社会而言,美育是提升人民精神生活主体能力、促进人民精神生活高质量发展、营造崇德向善社会风气的重要工程。于国家而言,美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是关乎新时代国民综合素质养成的系统工程,对于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摘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教育中长期存在重智育轻美育的现象,但美育是学校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

B. 柳斌认为,美育与学校教育紧密相连,同时也与个人的成长和终身幸福息息相关。

C. 美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具有独特作用,能够影响人的思想、感情、意志等方面。

D. 美育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应该得到更深入的理解和更高的重视。

2. 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即指出美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独特作用,为后文的论述奠定了理论基础。

B. 通过引用柳斌的话,论证了美育与学校教育、个人成长和幸福之间的紧密联系。

C. 在论证美育的重要性时,采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D. 结尾部分对美育在当前教育中的重要性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具体的实现途径。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符合“美育”的是( )

A. 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解救不了。——木心

B. 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因为它是善。——亚里士多德

C.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镜。——罗丹

D.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4. 材料一中柳斌的回答论证严密,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5. 某校高二年级计划开展元旦联欢活动,但赵老师不赞同。赵老师认为,期末考试即将到来,开展元旦联欢影响学习。请结合材料,从美育对青少年的益处的角度,劝说赵老师同意开办联欢活动。要求:语言得体,逻辑严密。

【答案】1. A 2. C

3. D 4.①结构严谨,逻辑清晰。他针对提问,层层递进、逐步深入,使得回答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②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增强了论证的多样性和说服力。运用引用论证(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等方法,使得回答更加全面、深入,增强了论证的严密性。

③运用对比、反问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论证的感染力。

5.

赵老师,元旦联欢活动是发展美育的重要体现,而①美育是塑造青少年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对青少年的认知、情感、意志发展起着全面促进作用,能够避免出现心理问题;②美育有益于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性情、激励精神、温润心灵、健全人格、丰富想象力、激发创新创造活力;③美育与青少年的终身幸福有关,能够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人文情怀。因此,我们认为开展元旦联欢很重要,您认为呢?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引述柳斌的观点,深入探讨了美育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及其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不可替代作用。材料从历史传统、教育目的及社会现状等多个维度,分析了美育的重要性和当前面临的问题。材料二则补充了美育对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多层面益处。通篇论述严密,兼顾理论与实际,为推进美育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建议,有助于读者全面理解美育的深远价值。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美育是学校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错误。美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非“核心组成部分”,原文并未提及美育是“核心”。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C.“对比论证”错误。原文在论证美育的重要性时,并未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原文主要通过引用柳斌的话、列举美育的作用等方式进行论证,没有将美育与其他事物进行直接对比。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

美育的特征:“孔子教育学生是从《诗经》开始的,他教育学生要学诗、学礼、学乐,无论是诗、礼还是乐,都包含着美育因素。”“我们对美育的重要性应该有更深刻的理解,要有更高的要求,要更加自觉地运用美育手段培养人和化育人。”美育,既要有“美”,也要有“育”。

A.强调“审美力”的重要性;

B.是对“美”的定义;

C.强调“美”的重要性;

D.符合美育的特征。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①结构严谨,逻辑清晰。柳斌从美育在教育事业中

地位、美育对人的内心世界的影响、以及应对当前教育环境中美育地位弱化的问题三个主要方面进行论述,使得论证过程严密而富有逻辑性。如在回答记者“您怎样认识美育是我国教育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问题的时候,他针对提问,首先明确指出“美育从来都是教育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美育在教育事业中的地位,然后以“让学生读一篇课文”为例,阐述先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让他读这篇课文”是因为“这篇课文好”,为什么觉得好?是因为“有审美的观念在里面”。柳斌的回答层层递进、逐步深入,

②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增强了论证的多样性和说服力。如“《论语》第一章第一句话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运用引用论证(道理论证);“比如你让学生读一篇课文”运用举例论证;多种论证方法的使用,使回答更加全面、深入,增强了论证的严密性。

③修辞手法的使用增强了论证的感染力。从修辞手法上看,柳斌运用对比、反问等修辞手法。如“改变世界可以靠技术、物质的力量,但是要改变人的内心世界,只能靠情感、精神的力量”,运用对比,将技术改变世界与情感改变个人内心进行对比,指出内心世界的问题需要情感与精神的力量来解决。“大学本科才是人生的起跑线”,运用比喻,把大学本科比作人生的起跑线,增强了论证的感染力。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劝说赵老师,需要从美育的多方面益处着手,论述其能缓解压力、激发创造力和促进心理健康等优点,强调联欢活动在实际教育中的正面影响。通过合理论据和积极的角度进行劝说,更容易赢得赵老师的同意。同时,语言上要注意得体,符合学生劝说赵老师的交流情境,要有理,有礼。

①由“美育是培养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的综合教育,是塑造青少年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对青少年的认知、情感、意志发展起着全面促进作用”可知,美育是塑造青少年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对青少年的认知、情感、意志发展起着全面促进作用,能够避免出现心理问题;

②由“于个人而言,美育有益于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性情、激励精神、温润心灵、健全人格、丰富想象力、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可知,美育有益于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性情、激励精神、温润心灵、健全人格、丰富想象力、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③由“美育工作,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人文情怀……美育不仅是与学校教育相联系的,还与一个人的终身幸福相联系”可知,美育与青少年的终身幸福有关,能够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人文情怀。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京,南京

侯发山

老歪这两天特兴奋,以致于晚上都睡不着,鏊子上烙油馍似的在床上翻来覆去。有人说,睡不着就数羊,数不到一百头就睡着了,老歪连着几个晚上,都数到一万多头了还是没有一点睡意。

是啊,这事换到谁身上都淡定不了。两个孩子都在电话里说,说他一辈子没出过门,趁着现在还能走动,让他到城里逛一逛,转一转,开开眼界,见见世面,想住了就住下来。老歪到过最远的地方是镇上,赶集时去一趟,县城都没有去过。两个孩子像是商量好似的,说这几天就把车票给快递过来,让他做好准备。去就去吧,住是不会住的,玩两天还是可以的。若是犟着不去,说不定哪一天闭眼蹬腿了,会让孩子们遗憾终生的。

村里人说,老歪该享清福了。可不是吗,老歪的一双儿女都成家立业了,都出息了,他还不该享福吗?

老伴走的时候,两个孩子还小,儿子六岁,女儿三岁。当时,亲戚朋友都劝老歪再找一个,说孩子没妈不行。老歪那时还是小歪,挺倔的,说啥也不找。他说,有了后妈,不一定是孩子的福气。就这样,他既当爹又当妈,一把屎一把泪地把两个孩子拉扯大,供他们上大学。两个孩子也算争气,学业完成后都留在了城里。唯一遗憾的是,两个孩子不在一个地方,儿子在北京,女儿在南京。

两个孩子还算孝顺,没少给他打钱,没少给他寄东西,电话里也没少说话。他们刚参加工作那会儿,也曾邀请老歪到城里去,尽管老歪也特想去,却一直没有成行,他怕给孩子们增加负担,现在不一样了,都有房子了,都成家了,该去看看他们。这次邀请他进城,也就是在前几天的电话里说的。

就这样,老歪睡不着了。

北京?还是南京?这几天,村里人见了老歪,都会这样问他。不少人给他出主意,有的建议他去北京,说北京有毛主席纪念堂,有天安门城楼;有的建议他去南京,说南京有中山陵,有雨花台。

老歪呢,咧着嘴嘿嘿直乐。说实话,他也没决定好到底是上北京还是下南京。这两个孩子也真是的,说寄车票都寄车票,说不寄都不寄。

儿子在北京上班,房子买在了河北,每天上班要提前三个小时。唉,上个班就这么远,也真难为儿子了。儿子是去年结的婚,媳妇是日本闺女。他们举行的是集体婚礼,单位操办的。恰好老歪当时刚参加过本村的一个葬礼,按农村阴阳先生的说法,不宜再去参加婚礼,就没有去。他们也没回来过。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老歪没见过媳妇的面,不能说没见过——儿子给老歪买了个智能手机,在手机里见过,还给他拜过年呢,叽里咕噜的,像是鸟语。儿子说那是问候老爸新年好的。老歪想等到孙子出生后再过去,视频了几次也没见媳妇的肚子大起来,老歪也不好意思问儿子,当然,更不好意思问媳妇了。儿子似乎知道老歪的心思,在上次的电话里却轻松地说,他们不打算要孩子了!这还了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得去好好数落数落儿子。

这边牵挂着儿子,那边女儿也连着心。女儿在南京上的大学,女婿是她大学期间就认识的。今年五一结的婚,女婿是南京一家企业的老板。哼,老板有啥了不起,收破烂的也叫老板——去年村里来了个收破烂的,临走给了老歪一张名片,名片上写着“回收公司总经理”。女儿是旅游结的婚。老歪见过相片,女婿是个秃顶,年龄也不小了,似乎比老歪小不了多少,女儿说他是二婚。可能因为这个原因,女儿一直没把女婿领回来过。这个女婿不是外国人,是苏州人,说话也听不懂。女儿说,这个老板带来两个孩子,她自己不打算再要了。啧啧,女儿真傻,没有一个亲生的会中?都说闺女是爹娘的小棉袄,儿子指靠不了,还得依靠女儿呢。女儿过不好,也是自己的一块心病。

到底是去北京还是南京?去北京,女儿不高兴,去南京,儿子不高兴。有了,谁的票到的早去谁那里!主意一定,老歪才想起收拾自己,去镇里洗了澡,破天荒请人搓了搓背,理了理发,刮了刮脸,还拿出新衣服让邻居家的媳妇给熨烫了一下。

过了一天,老歪收到了一个快递员送来的两个快递——两张卧铺车票——一张去南京的,一张去北京的,车票上的车次居然是同一天时间!

快递员的到来早已把左邻右舍吸引过来了,他们相互传递着火车票,眼里写满了羡慕,还一边取笑老歪:你不会分身术,看你这次去哪里!

当天晚上,老歪捧着妻子的相片喃喃自语:我实指望到时带上你去城里逛一逛,现在不可能了。我决定了,哪儿也不去,就在家守着你。说罢,老歪那沟壑纵横的脸上淌满了泪水。

去南京的车票是儿子寄来的;去北京的车票是女儿寄来的。

(摘自《奔流》,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老歪为主人公,通过他的经历展现了亲情的温暖与矛盾,以及老一辈对子女生活的担忧与挂念,突显了孝道与亲情在现代社会中的复杂性。

B. 文章在描写老歪的兴奋与纠结时,巧妙地将他的情感变化与车票这一关键元素相结合,运用了夸张、排比等丰富的修辞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C. 文章采用了第三人称叙述视角,使得故事更加真实可信,便于深入挖掘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同时,小说语言质朴自然、细腻生动。

D. 结尾处,老歪决定哪儿也不去,留在家里守着妻子的相片,这一情节不仅呼应了前文老歪对妻子的怀念,也深化了文章关于亲情与家庭的主题。

7. 关于文中老歪收到车票后的反应这一情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歪收到车票后异常兴奋,以至于晚上都睡不着,这体现了他对子女邀请的期待和对自己能够进城逛逛的憧憬。

B. 老歪在收到车票后,既想去北京看看儿子,又想去南京看看女儿,这种纠结的心情反映了老一辈人对子女生活的牵挂与不舍。

C. 老歪在决定去北京还是南京时,采用了谁的票到的早就去谁那里的方式,这体现了他的机智与果断,避免了选择上的困境。

D. 老歪在收到车票后的反应,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展现了老一辈人在面对子女生活选择时的复杂情感和内心矛盾。

8. 小说中的老歪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有人说,微型小说的核心细节一般作为高潮细节或结局细节,可安放在全篇的“五分之四”至“五分之五”处。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篇小说的核心细节。

【答案】6. B 7. C

8. ①忠厚善良,敢于担当。一个人含辛茹苦抚养一双儿女成人,无怨无悔;

②疼爱儿女,寡言隐忍。一心放在儿女身上,面对儿女的不孝独自垂泪;

③忠于爱情,始终不渝。妻子早亡,终身未娶,进城也想着带上妻子的照片。

9. ①《北京,南京》的核心细节在作品的“五分之五”的结尾处“半破式展开”。

②核心细节概括的内容不是在明线的老歪的“两难抉择”的主干情节里,没有构成与老歪生活的“因果关系”,而是通过概述暗线的内容,表现与老歪生活的“相关关系”,从而推动着老歪的情感变化,暗线故事情节促成了明线的“反转结局”。

③情节安排:在小说的前半部分,老歪因为孩子们的邀请而兴奋不已,但面临选择去北京还是南京的难题。村里人的建议和议论以及老歪对孩子们的牵挂和担忧,都为这一核心细节的出现做了充分的铺垫。

④高潮与转折:两张同一天的车票作为高潮细节,突然打破了老歪之前的所有计划和期待。这一转折不仅让老歪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也让读者产生了强烈的悬念和期待,想知道老歪会如何做出选择。

⑤主题深化:通过这一核心细节,小说进一步探讨了亲情、孝顺和选择的复杂性。老歪最终决定哪儿也不去,而是选择守在家中陪伴妻子的相片,这既是对亲情的坚守,也是对过去岁月的回忆和缅怀。

⑥艺术效果:这一细节不仅让故事更加完整和感人,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思考。

【解析】

【导语】这篇小说通过老歪的视角,刻画了一位质朴的农村老人在面临城市子女的邀请时的内心矛盾与复杂情感。全文围绕亲情与孝道展开,展现了老一辈对子女的深切挂念和对现代理念的难以适应。老歪最终选择留守家乡,突显了对亡妻的忠诚与怀念,强化了对传统家庭观念的坚守和孝义的复杂性。小说语言质朴真实,情感细腻动人。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运用了夸张、排比等丰富的修辞手法”错误。根据原文内容,文章确实通过车票这一关键元素展现了老歪的情感变化,但并没有明显使用夸张或排比等修辞手法。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重要情节的能力。

C.“这体现了他的机智与果断”错误。根据“到底是去北京还是南京?”“过了一天,老歪收到了一个快递员送来的两个快递——两张卧铺车票——一张去南京的,一张去北京的,车票上的车次居然是同一天时间!”可知,老歪确实想用谁的票先到就去谁那里的方式来决定,但这并非体现了他的“机智与果断”,更多体现的是他的无奈与妥协。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根据原文“老伴走的时候,两个孩子还小,儿子六岁,女儿三岁。当时,亲戚朋友都劝老歪再找一个,说孩子没妈不行。……他说,有了后妈,不一定是孩子的福气”可知,老歪在妻子去世后,拒绝了亲戚朋友的建议,坚持独自一人抚养一双儿女成人,体现了他忠厚善良、敢于担当的性格。

②根据“两个孩子还算孝顺,……他们刚参加工作那会儿,也曾邀请老歪到城里去,……他怕给孩子们增加负担”,以及“老歪想等到孙子出生后再过去,视频了几次也没见媳妇的肚子大起来,老歪也不好意思问儿子……”可知,老歪一心放在儿女身上,即使内心渴望见到他们,也担心给他们增加负担,面对儿女的一些选择和行为(如不打算要孩子),他选择了默默承受,体现了他的疼爱儿女和寡言隐忍。

③根据“老歪捧着妻子的相片喃喃自语:我实指望到时带上你去城里逛一逛,现在不可能了。我决定了,哪儿也不去,就在家守着你。说罢,老歪那沟壑纵横的脸上淌满了泪水”可知,老歪在妻子去世后,终身未娶,甚至在决定不去北京或南京时,仍然想着带上妻子的照片,体现了他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和忠于爱情的品格。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微型小说核心细节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①核心细节的位置:小说的核心细节出现在文章的最后一段,即老歪同时收到儿子和女儿寄来的两张同一天的火车票。这一细节不仅是故事的高潮,也是情感的爆发点,揭示了老歪面临的真正困境:“去南京的车票是儿子寄来的;去北京的车票是女儿寄来的。”

②核心细节的内容:这一细节不仅展示了两个孩子对父亲的孝顺之心,同时也反映了他们之间的竞争和疏离感。老歪面对两张车票的矛盾心情,实际上是他内心深处对家庭、亲情的复杂感受的体现:“去北京,女儿不高兴,去南京,儿子不高兴。”小说的明线是老歪面临去北京还是南京的两难抉择,而暗线则是老歪对已故妻子的深厚感情以及他对家庭、亲情的复杂思考。

③情节铺垫:小说前文通过描述老歪的日常生活、对子女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憧憬,为这一核心细节的出现做了充分的铺垫。老歪的失眠、“老歪这两天特兴奋,以致于晚上都睡不着,鏊子上烙油馍似的在床上翻来覆去”,村民的议论、“北京?还是南京?这几天,村里人见了老歪,都会这样问他”,以及他对子女情况的了解等,都为这一转折点埋下了伏笔。

④高潮与转折:当老歪同时收到两张同一天的车票时,原本的期待变成了困惑和无奈。这一转折不仅增加了故事的戏剧性,也深化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了老歪作为一个父亲的无奈与深情:“有了,谁的票到的早去谁那里!主意一定,老歪才想起收拾自己……过了一天,老歪收到了一个快递员送来的两个快递——两张卧铺车票——一张去南京的,一张去北京的,车票上的车次居然是同一天时间!”这一细节的设计巧妙地将老歪的两难处境推向极致,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和感染力。

⑤主题深化:通过这一核心细节,小说探讨了现代家庭中亲情的复杂性和代际沟通的问题。老歪最终决定哪儿也不去,而是选择留在家中陪伴亡妻的照片,这一决定既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也是对现实无奈的接受:“我实指望到时带上你去城里逛一逛,现在不可能了。我决定了,哪儿也不去,就在家守着你。”通过这一核心细节,小说展现了老一辈人对家庭、爱情的执着和对过去岁月的眷恋。

⑥艺术效果:这一核心细节不仅使故事的情节更加紧凑和引人入胜,还赋予了小说深刻的情感内涵,使读者在感动之余产生共鸣,思考家庭与亲情的意义。老歪的最终决定,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深深的无奈和温情:“说罢,老歪那沟壑纵横的脸上淌满了泪水。”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达士者,达乎死生之分。达乎死生之分,则利害存亡弗能惑矣。故晏子与崔杼盟而不变其义。延陵季子,吴人愿以为王而不肯。孙叔敖三为令尹而不喜,三去令尹而不忧。皆有所达也。有所达则物弗能惑。

荆有次非者,得宝剑于干遂,还反涉江,至于中流,有两蛟夹绕其船。次非谓舟人曰:“子尝见两蛟绕船能两活者乎?”船人曰:“未之见也。”次非攘臂袪衣,拔宝剑曰:“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弃剑以全己,余奚爱焉!”于是赴江刺蛟,杀之而复上船,舟中之人皆得活。孔子闻之曰:“夫善哉!不以腐肉朽骨而弃剑者,其次非之谓乎?”

天固有衰歉废伏,有盛盈坌息;人亦有困穷屈匮,有充实达遂,此皆天之容物理也。古圣人不以感私伤神,俞然而以待耳。

晏子与崔杼盟。其辞曰:“不与崔氏而与公孙氏者,受其不祥!”晏子附而饮血,仰而呼天曰:“不与公孙氏而与崔氏者,受此不祥!”崔杼不说,直兵造胸,句兵钩颈,谓晏子曰:“子变子言,则齐国吾与子共之;子不变子言,则今是已!”晏子曰:“崔子!子独不为夫诗乎!《诗》曰:‘恺悌君子,求福不回。’婴且可以回而求福乎?子惟之矣。”崔杼曰:“此贤者,不可杀也。”罢兵而去。晏子之仆将驰,晏子抚其仆之手曰:“安之!毋失节!疾不必生,徐不必死。”晏子可谓知命矣。命也者,不知所以然而然者也。人事智巧以举措者不得与焉,故国士以义为之决而安处之。

白圭问于邹公子夏后启曰:“践绳之节,匹士之志,三晋之事,此天下之豪英。以处于晋,而迭闻晋事。未尝闻践绳之节、匹士之志,愿得而闻之。”夏后启曰:“以为可为,故为之;为之,天下弗能禁矣。以为不可为,故释之;释之,天下弗能使矣。”白圭曰:“利弗能使乎?威弗能禁乎?”夏后启曰:“生不足以使之,则利曷足以使之矣?死不足以禁之,则害曷足以禁之矣?”

故贤主使不肖以赏罚使贤以义使其下也必义审赏罚然后贤不肖尽为用矣。

(摘自《吕氏春秋·知分》,有删改)

10. 文中最后一段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贤主使不肖A以赏罚B使贤以义C使其下也D必义审赏罚E然后贤不肖F尽为用矣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余奚爱焉”的中“爱”与“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中的“爱”用法相同。

B. “此皆天之容物理也”中的“物理”一词与现代汉语中的物理一词的用法不同。

C. “不与崔氏而与公孙氏者”中的“与”和“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中的“与”的用法相同。

D. “直兵造胸”的“兵”的用法与“兵者,诡道也”(《孙子兵法》)中的“兵”的用法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次非宁愿丢掉剑也要拔出宝剑跳进河中杀死蛟龙,这样才保住了整船人的性命。

B. 和悦近人的君子不用歪门邪道求得福气,《诗经》的微言大义让崔杼意识到了自己行为失当。

C. 车夫想载着晏子尽快离开险境,晏子却让车夫安稳赶车,他认为死生由命,顺其自然。

D. 邹公子关于生死、利害的分析,清楚地阐明了有节操有志向的人对“义”的认识和坚守。

13. 将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代汉语。

(1)人事智巧以举措者不得与焉,故国士以义为之决而安处之。

(2)生不足以使之,则利曷足以使之矣。

14. 大禹晏子都是本文所说的“达士”,他们“达”的表现各在哪一方面?

【答案】10.BCE

11. D12. B

13. ①靠耍聪明来做事的人,是不能领会这些的;因此国家杰出的人,按照义的原则决断,安然地对待它。

②就连生存都不能够用来驱使他,那么利益又怎么足够用来驱使他呢?

14. 大禹的达表现在对待生与死的态度上,晏子的达表现在“盟而不变其义”。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多个历史故事,探讨了“达士”的智慧和胸襟。文章展示了晏子、次非等人如何通过坚定的原则与对生死的坦然态度实现内心的达观。文中多处强调因应事物本质而非外在变化,从而传递了一种超越现实的哲学思考。以历史人物为例,文章巧妙呈现了古人对命运、利害等重大人生命题的通达认知,启发读者在面对困境和选择时应坚守原则,顺应自然之理。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因此,圣明的君主用赏罚役使不肖之人,用道义运用贤德之人。贤明的君主自己的臣属一定要根据道义,慎重地施行赏罚,这样之后,贤德之人和不肖之人就都能为自己所使用了。

“故贤主使不肖以赏罚”,“贤主”是主语,“使”是谓语,“不肖”是宾语,“以赏罚”是介宾短语作状语,此句表达完整,故在B处断句。

“使贤以义”,与上句结构类似,“使”同样是谓语,“贤”指贤能的人作宾语,“以义”是介宾短语作状语,此句表达完整,故在C处断句。

“使其下也必义审赏罚”,“使其下也”中,“使”是谓语,“其下”是宾语,“也”在这里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此部分语义完整;“必义审赏罚”是进一步补充说明君主对待下属的做法,即一定要根据道义、审慎地进行赏罚,故在E处断句。

故选BCE。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

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吝惜,舍不得。句意:我还有什么舍不得的呢。/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呢。

B.正确。事物的常理/现代汉语中“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学科,主要研究物质、能量、空间、时间等基本性质及其相互关系。句意:这些都是上天容纳事物的常理。

C.正确。结交,亲附。句意:不亲附崔氏而亲附公孙氏的原因。/亲附秦国却不帮助五国。

D.不正确。兵器/战争。句意:把兵器直逼到胸前。/战争,是一种运用诈术的行为。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诗经》的微言大义让崔杼意识到了自己行为失当”错,崔杼是因晏子引用《诗经》表明自己坚守道义,然后说“此贤者,不可杀也”,所以罢兵,并非意识到自己行为失当。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①“人事智巧”,凭借智谋巧诈行事这类行为;“与”,参与其中,引申为领会;“国士”,国内杰出、有才能、有操守的人。

②“生”,生存;“使”,驱使;“曷”,疑问代词,相当于“怎么”,用于反问句中加强反问语气。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

大禹:文中虽未直接提及大禹,但从整体“达士者,达乎死生之分”的主旨来看,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为了治水大业,将生死置之度外,体现了对生死的豁达态度,即“达”于对待生与死的态度。

晏子:“晏子与崔杼盟而不变其义”,在与崔杼盟誓时,面对威胁,坚决不改变自己的道义,坚守原则,这便是晏子“达”的表现。

参考译文:

通达事理的人,通晓死生之义。通晓死生之义,那么利害存亡就不能使之迷惑了。所以,晏子与崔杼盟誓时,而不改变自己遵守的道义。延陵季子,吴国人愿意让他当王而他却不肯当。孙叔敖几次当令尹并不显得高兴,几次不当令尹也并不显得忧愁。这是因为他们都通晓(义理)啊。通晓(义理),那么外物就不能使之迷惑了。

楚国有一个叫次非的人,在干遂那得到了一把宝剑。他回来的时候坐船渡长江,到了江心,有两条蛟龙从两边缠绕住他乘坐的船。次非对船工说:“你是否见到过两条蛟龙缠绕住船,龙和船上的人都能活命的?”船工说:“没有见过。”次非捋起袖子,伸出胳膊,撩起衣服,拔出宝剑,说:“我至多不过成为江中的腐肉朽骨罢了,如果丢掉宝剑能保全自己,我哪里会舍不得宝剑呢!”于是跳到江里去刺杀蛟龙,杀死蛟龙后又上了船,船里的人全都得以活命。孔子听到这事以后说:“好啊!不因为将成为腐肉朽骨而丢掉宝剑的,大概说的就是次非吧!”

天本来就有衰微、亏缺、毁弃、隐伏,有兴盛、盈余、聚积,生息;人也有困顿、窘迫、贫穷、匮乏,有充足、富饶、显贵、成功。这些都是天包容万物的原则。古代的圣人不因自己的私念伤害神性,只是安然地对待罢了。

晏子与崔杼盟誓。崔杼的誓词说:“不亲附崔氏而亲附齐国公室的人,必遭祸殃!”晏子低下头含了口血,仰起头向上天呼告说:“不亲附齐国公室而亲附崔氏的人,必遭祸殃!”崔杼很不高兴,用矛顶着他的胸,用戟勾住他的颈,对晏子说:“如果你改变你说的话,那么我可以与你共同享有齐国;如果你不改变你所说的话,那么现在就是你生命终结的时刻了!”晏子说:”崔子,你难道没有学过《诗》吗?《诗》中说:‘和悦近人的君子,不以邪曲求福。’我难道能够以邪曲来求福吗?你考虑考虑这些话吧!”崔杼说:“这是一个贤德的人,不可以杀死他。”于是崔杼撤去兵器离开了。晏子的车夫要赶马快跑,晏子按着车夫的手说:“安稳点,不要失去常态!快了不一定就能活,慢了不一定就会死。”晏子可以说是懂得天命了。天命啊,是不知为什么会这样但最终却这样了。靠耍聪明来做事的人,是不能领会这些的。因此国家杰出的人,按照义的原则决断,安然地对待它。

白圭向邹公子夏后启问道:“正直之士的节操,平民百姓的志向,三家分晋的事情,这些都是天下最杰出的。因为我住在晋国,所以屡次听到晋国的事情,不曾听到过正直之士的节操、平民百姓的志向,希望能听您说一说。”夏后启说:“认为可以做,所以就去做,做了,天下谁都不能禁止他。认为不可以做,所以就不去做,不去做,天下谁都不能够驱使他。”白圭说:“利益也不能驱使他吗?威严也不能禁止他吗?”夏后启说:“就连生存都不能够用来驱使他,那么利益又怎么足够用来驱使他呢?连死亡都不足够用来禁止他,那么祸害又怎么足够用来禁止他呢?”

因此,圣明的君主用赏罚役使不肖之人,用道义运用贤德之人。贤明的君主自己的臣属一定要根据道义,慎重地施行赏罚,这样之后,贤德之人和不肖之人就都能为自己所使用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不出门①

白居易

弥月不出门,永日无来宾。食饱更拂床,睡觉一嚬②伸。

轻箑白鸟羽,新簟青箭筠③。方寸方丈室,空然两无尘。

披衣腰不带,散发头不巾。袒跣北窗下,葛天④之遗民。

一日亦自足,况得以终身。不知天壤内,目我为何人。

【注】①此诗是诗人居住在香山时所作,已是晚年。②嚬伸:欠伸,打呵欠。③箑:扇子;簟:竹席。④葛天:即葛天氏,是传说中远古部落名。葛天氏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人文始祖之一,“葛天氏”就是“袭伏羲之号”的三皇时的“帝王”,相传有葛天氏之乐,由三人操牛尾而歌唱,共八曲。其发明“乐舞”,是乐舞始祖。

15. 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前两联诗人写家无访客、饭后与睡后的情况,表现了诗人居住环境的安静和安闲的状态。

B. 三四两联通过写诗人日常避暑的工具和居室的环境,表现了诗人生活的典雅和起居的舒适。

C. 五六联写诗人衣着和个人形象的情况,写出诗人因天气太热不得不披着衣服,散着头发,露着胸脯来避暑。

D. 第七联以“一日”和“终身”作对比,叙写诗人居住此地的难得,并采用议论的抒情方式,抒发对此地的不舍情怀。

16. 有人说:“他(白居易)认为大隐隐于朝市,小隐隐于山林,但朝市过于喧嚣,山林过于冷落,他的选择是中隐。”本诗塑造了诗人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5. C 16. ①塑造了一个淡泊名利,超凡洒脱、闲适自得

人物形象。

②前两联写诗人家的访客和吃睡情况,三四两联写诗人日常避暑的工具和居室的环境,能表现诗人淡泊名利的形象;

③五六两联写诗人衣着和个人形象的情况,能表现诗人洒脱、脱俗的形象;

④七八两联写诗人居住此地的满足心态,能表现诗人闲适自得、超凡脱俗的形象。

【解析】

【导语】白居易以简练而生动的笔触描绘了隐居生活的宁静与淡泊,通过细腻的日常细节,展现了诗人对于“中隐”生活的满足和怡然自得。诗中流露出的自我超脱与对尘世的超然态度,反映了他在晚年寻求内心平和的追求。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写出诗人因天气太热不得不披着衣服,散着头发,露着胸脯来避暑”错误。诗人并非因为天气太热而不得不披着衣服,散着头发,露着胸脯来避暑,而是因为诗人有一种自由自在、不拘小节的生活态度。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本诗塑造了诗人白居易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人物形象。

②“弥月不出门,永日无来宾。食饱更拂床,睡觉一嚬伸”写诗人一个月不出门,整天没有客人来访。吃饱后更去拂拭床铺,睡醒后打打呵欠。表明诗人长时间地闭门谢客,不愿与外界交往,形象地展示了诗人日常生活中的惬意与放松,展现了诗人远离尘嚣、享受孤独的心境,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享受独处生活的境界‌。“轻箑白鸟羽,新簟青箭筠。 方寸方丈室,空然两无尘”写诗人手持用白鸟羽毛制成的轻扇,躺在用新竹编成的青色竹席上。他的小屋虽然只有方寸大小,但内心却异常清净,没有任何尘埃。描写了一种简朴的生活状态,表现了诗人对于清净淡泊的内心世界的向往。

③“披衣腰不带,散发头不巾。袒跣北窗下,葛天之遗民”写诗人穿着衣服,但腰间没有系带,头发散乱,头上没有戴头巾。赤脚坐在北窗下,自比为古代隐士。描写了诗人的自由与随性,描绘了他不受世俗束缚、追求自然本真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的态度。

④“一日亦自足,况得以终身。不知天壤内,目我为何人”写这样的日子能过上一天已经很满足了,何况可以终生如此。不知道天下人会怎么看待我呢?表现了诗人对于个人生活满足感的肯定,以及对外界评价的不在乎,展现了诗人超脱世俗的精神追求。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乐陶陶农家游”导游服务按照《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描绘的听闻,以动衬静,以无声衬有声,营造出了乡间宁静和平生活情景。

(2)在诗词中,“冰雪”常被用来象征纯洁、高洁、坚韧、冷静、孤独等含义,应用广泛,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意蕴深刻。

(3)在《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表明了秦始皇命蒙恬北筑长城、击退匈奴的积极作用。

【答案】 ①. 狗吠深巷中 ②. 鸡鸣桑树颠 ③. 孤光自照 ④. 肝肺皆冰雪(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⑤.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⑥.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吠、颠、肺、报怨。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每年的某个时刻,当夜空湛蓝如宝石,无尽的星辰铺陈在无垠的宇宙中,一场A 的天文奇观在天幕上展开——那就是英仙座流星雨,一场由流星组成的美丽雨幕,让人们沉浸在宇宙的神奇与浩瀚中。

流星雨,这一壮丽的天文现象,常常吸引着人们仰望星空,沉浸在宇宙的神秘之中。它是由流星体,也就是俗称的“流星”,在进入地球大气层时与空气摩擦产生的亮光,构成的壮丽雨幕。其中,英仙座流星雨堪称其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英仙座流星雨通常在每年的7月下旬至8月中旬达到顶峰,此时地球穿越了彗星碎片轨道的密集区域,导致大量的流星进入地球大气层并燃烧。观测英仙座流星雨并不需要特殊的天文设备,只需( 甲 ),仰望夜空即可。在流星雨的巅峰时刻,每小时可能会有几十颗乃至上百颗的流星划过天幕,给人以无比震撼的美感。

①除了美丽的景象,②英仙座流星雨还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③通过研究流星的速度、轨道、亮度等信息,④使得科学家能够深入了解流星体的性质,⑤甚至推测出本身的彗星特征。⑥此外,流星雨还有助于研究地球大气层与流星体碰撞时的物理过程,⑦探索宇宙中微小的尘埃与分子水平。

要想充分享受英仙座流星雨的美丽,( 乙 )。首先,选择一个远离城市光污染的地点,以便观测到更多的流星。其次,在观测时要保持耐心,因为流星并不是均匀地分布,有时会有一段时间没有流星出现,但也可能会有一瞬间出现多颗。

科学技术的发展B ,人们对于流星雨的研究将会更加深入。通过更精确的观测和数据分析,我们或许能够更好地了解彗星与流星之间的关系,也能够更准确地预测流星雨的强度和出现时机。同时,流星雨也将继续成为各个文化中的一部分,唤起人们对宇宙的热爱和好奇。

18.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0. 文中第四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给出修改意见,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1. 文中加点词“沉浸”和“巅峰时刻”很有表现力。请你结合语境分析,这两个词分别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22. 有人认为,文章末段画波浪线的句子中使用“或许”“更”等词语没有必要,但有人说用的恰到好处。请你结合语境,给出你的观点并给出理由。

【答案】18.A.神秘莫测 B.日新月异

19. 甲:找到一个远离光污染的地方 乙:观测技巧非常重要

20. 去掉③中的“通过”或④中的“使得”;

⑤句中“本身的”与“彗星”调换位置;

⑦句中“水平”改

“结构”。

21. “沉浸”一词通过描述人们被英仙座流星雨

美丽景象所吸引,完全投入其中的状态,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生动形象地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人们观赏流星雨时的专注和陶醉。

“巅峰时刻”一词运用拟人的手法,通过强调流星雨最为壮观、最为震撼的瞬间,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流星雨的壮丽景象,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使读者对流星雨的印象更加深刻。

22. 示例1:我认为“或许”“更”等词语使用得恰到好处。

理由:“或许”一词表示了一种可能性,虽然科学技术的发展会推动对流星雨的研究更加深入,但具体的研究成果和进展仍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使用“或许”一词可以使语言更加准确、严谨。“更”一词则强调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流星雨的研究将会更加深入和全面。这种递进关系不仅符合逻辑,也突出了科学技术在推动人类对宇宙认知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使用“或许”“更”等词语可以使文章的语言更加准确、严谨,同时也能够增强文章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示例2:我认为“或许”“更”等词语使用略显冗余。

理由:在文章的结尾部分,尤其是在展望科学技术发展对流星雨研究的影响时,使用“或许”可能会让读者对研究结果产生疑虑,认为这些结论并不是绝对确定的;文章作为一篇介绍流星雨及其科学研究的科普性文本,使用“更”这样的词语可能让读者觉得作者在某种程度上是在夸大其词,从而降低了文章的权威性。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此处用来修饰“天文奇观”,再结合“让人们沉浸在宇宙的神奇与浩瀚中”的语境可知,可填“神秘莫测”。神秘莫测:非常神秘,难以推测。常用来形容一些不可理解的事物或现象;或使人摸不透高深得无法揣测的。

B.此处用来修饰“科学技术的发展”,再结合“人们对于流星雨的研究将会更加深入”的语境可知,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很快的,此处可填“日新月异”。日新月异:每天都在更新,每月都有不同。形容发展迅速,变化很快。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甲:前文提到“观测英仙座流星雨并不需要特殊的天文设备”,只需找到“仰望夜空”合适的地方,再加上后文“首先,选择一个远离城市光污染的地点,以便观测到更多的流星”的提示可知,此处可填“找到一个远离光污染的地方”之类的话。

乙:后文“首先,选择一个远离城市光污染的地点,以便观测到更多的流星。其次,在观测时要保持耐心……”详细描述了观测流星雨的具体技巧和注意事项,故此处可填“观测技巧非常重要”之类的话。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③④两句由于滥用介词“通过”“使得”造成缺主语,去掉③中的“通过”或④中的“使得”;

⑤句中“本身的”与“彗星”语序不当,二者应调换位置;

⑦句中“探索”与“水平”搭配不当,“水平”改为“结构”。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沉浸”:结合“流星雨,这一壮丽的天文现象,常常吸引着人们仰望星空,沉浸在宇宙的神秘之中”的语境可知,“沉浸”强调的是人们被英仙座流星雨的美丽景象所吸引而全身心投入的状态,增强了情感的表达,使读者更能体会到观赏流星雨时的美妙感受。

“巅峰时刻”:结合“在流星雨的巅峰时刻,每小时可能会有几十颗乃至上百颗的流星划过天幕,给人以无比震撼的美感”的语境可知,“巅峰时刻”通过拟人手法,将“流星雨”人格化,突出了流星雨最震撼的时刻,增强了描述的生动性和形象性,突出了流星雨的壮丽景象,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使读者对流星雨的印象更加深刻。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示例1:我认为“或许”“更”等词语使用得恰到好处。

理由:“或许”一词是“也许”的意思,表示了一种可能性,“我们或许能够更好地了解彗星与流星之间的关系……”,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虽然科学技术的发展会推动对流星雨的研究更加深入,但具体的研究成果和进展仍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使用“或许”一词可以使语言更加准确、严谨。“更”一词是“更加”的意思,结合“能够更好地了解彗星与流星之间的关系,也能够更准确地预测流星雨的强度和出现时机”的语境可知,“更”字强调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流星雨的研究将会更加深入和全面,对“彗星与流星之间的关系”了解得更加深刻,对“流星雨的强度和出现时机”预测得更加准确,这种递进关系不仅符合逻辑,也突出了科学技术在推动人类对宇宙认知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使用“或许”“更”等词语可以使文章的语言更加准确、严谨,同时也能够增强文章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示例2:我认为“或许”“更”等词语使用略显冗余。

理由:“或许”是“也许”的意思,表示不确定,在文章的结尾部分,结合“人们对于流星雨的研究将会更加深入”的语境可知,尤其是在展望科学技术发展对流星雨研究的影响时,使用“或许”这种表示不确定的词语可能会让读者对研究结果产生疑虑,认为这些结论并不是绝对确定的,从而对前景的展望并不很乐观;“更”是“更加”的意思,表示更进一步,文章作为一篇介绍流星雨及其科学研究的科普性文本,使用“更”这样的词语可能让读者觉得作者在某种程度上是在夸大其词,从而降低文章的权威性。所以“或许”“更”等词语使用略显冗余。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莎士比亚说:“人们有时可以支配自己的命运,若我们受制于人,那错处不在我们的命运,而在我们自己。”面对人生,是相信命运,还是不认命?试问自己:你认命吗?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通过莎士比亚的一句话鼓励人们思考命运与自我努力之间的关系,意在告诉我们在命运面前应采取主动态度,而不是消极认命。它引导人们在面对人生的不可预期性时,既要保持努力改变的勇气,又需有接受现实的成熟心态,从而达到个人成长和心灵的平衡。

莎士比亚指出“人们有时可以支配自己的命运”,这表明在人生的某些方面,人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和选择来改变命运的。理解该层内涵,有助于激励人们追求目标,相信只要付出努力,就可以改变自己的境遇。当然,虽然命运某些时候可控,但一些外部因素无法被个人掌控。这一层强调现实中存在的一些不可抗力,这要求人们学会接受现实中的不如意,懂得在顺境和逆境中保持合适的心态。

“若我们受制于人或境遇,错不在命运,而在于我们自己。”这句话意在促使人们进行自我反思,以辨别哪些方面可以通过努力改变,以及如何在缺乏控制权的时候进行有效的调整与适应。莎士比亚的名言强调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鼓励人们积极反思自我,相信努力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写作时,开篇引用莎士比亚名言,引出命运与个人选择之间的探讨,提出观点:人与其屈从于所谓的命运,不如积极思考如何掌控生活。接着论述个人努力在改变命运中的作用。举例通过努力学习或工作改变命运的成功人士。再探讨命运的不可控因素,承认生活中确实存在一些不可控的因素,如天灾、出生家庭等,但不可控不代表无作为,面对不可控因素,调整心态和策略同样重要。探讨心态在面对人生困境中的作用,再次强调观点:我们无法全然定义命运,但可以通过行动和努力改变人生航向。最后激励读者采取积极的生活态度,做生活的主人而不是命运的奴隶。

立意:

1.用勇气改变命运。

2.掌控自己的生活,不向命运低头。

3.一个相信自己的人,会得到命运的眷顾。

例文:

勇敢面对命运

人在命运面前何为?有人一声长叹,恨天意难违,只好自我安慰“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着实无奈。

古语曰“人各有命”,人们生下来就有截然不同的家庭环境、文化背景和性格禀赋,这些往往不会因个人的努力而大有改变,这便是难以打破的定数,因而,“莫强求”的心理可以理解,可能是在奋力拼搏后仍旧失败时的自我安慰,亦可能是在艰难困苦中选择放弃时的自我化解。

“我从不抱怨命不好,而是认为它好得很。”可见有勇气的人,坦然地接受命有所缺的现实,并因此更加明白要抓住命运赐予的每一次机会。苏轼满腹才情,却总遭命运薄待,一再被贬,然而他奉行随遇而安的人生智慧,视儋州为第二故乡,写下“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旷达诗句,超然的人生态度与丰沛的创作使他成为命运苦途上的标杆,受到后世的敬重,可谓“达人知命”的典范。达者,智也。在达人眼中,荣是本分,枯也是本分。如此看待命运,自有一份豁达。

命运面前,总有不屈服的人。古代志士如此,今之猛士更是如此。

现代青年喊出“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誓言,发起了对命运的终极挑战。这正是时代蓬勃气息的展现,如今,我们生于科技与文明的丰满羽翼之下,相信天命不再难违,相信个体自主的力量。张桂梅校长用一生改变山区女孩们的命运,让寒门一再出贵子;扶贫工程结合网络科技,振兴了无数的偏僻山村……这一切,都向我们诉说着命运不再是上帝的把戏,而是凡人写就人生华章的契机。

生活永远猝不及防,它可能是新冠肺炎疫情,是暴雨洪水,是一切我们难以预料到的事件。任何时代都难以完全逃脱意外的轻蔑一击,任何个体都难以避免意外的当头一棒,如果这就是命运,那我们该怎么做?《老人与海》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当命运给予你一条大鱼,你要努力捍卫它,哪怕风雨侵袭、鲨鱼抢夺!即便命运最终只留给你这条鱼的骨架,你也无憾,因为你已经付出最大的努力与命运鏖战。人可以被命运毁灭,自由的意志却永不被剥夺,若命运没有施舍太多,请你记住:“当上帝赐给你荒野时,就意味着,他要你成为高飞的鹰。”

“命定的局限尽可永在,不屈的挑战却不可须臾或缺。”当命运落子,认命、知命或许能够保全自己,但勇敢地接受挑战,才更有可能在广阔天地间书写属于自己的人生华章。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