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附有答案】

2024-12-22 来源:华佗小知识

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爱好的最重要的发源地。我的教育信念的真理之一,便是无比相信书的教育力量。——苏霍姆林斯基

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

一、文言文部分:(28分)

1.(8分)默写:

1)怪石奔秋涧,

2,猛志固常在。

3)为人性僻耽佳句,

4)不堪盈手赠,

5,身世浮沉雨打萍。

6)桃李莫相妒,

7,禅房花木深。

8,夜吟应觉月光寒。

2.(6分)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诗中的“乐天”是指,我们曾学过他的作品

2)颈联“沉舟”“病树”都用来比喻

3)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凄凉地”一词富有感情色彩,表现出作者贬谪生活的痛苦。

B.诗的颈联富有哲理,包含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必然规律。

C.“长精神”含义深刻,表现出作者意志不衰,坚忍不拔的气概。

D.全诗慷慨激昂、感情豪放,蕴含哲理,具有很强艺术感染力。

3.(6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选文作者列子是(朝代)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出自于本文的成语是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点明了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

B.第二段写出愚公移山的实际行动。

C.第三段揭示了愚公移山的最初目的。

D.第四段写借助神力实现了愚公的抱负。

4.(8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齐景公“三不知”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阶。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晏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选自《晏子春秋》)

【注】景公:齐景公,齐国国君霁:天放晴被:同“披”

1)解释加点的词

雨雪三日而不霁

善!寡人闻命矣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3)景公有哪“三不知”:

4)读了本文,你认为文中的晏子是个怎样的人?

二、现代文阅读(32分)

5.(16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永远执著的美丽

从没想过非把“美丽”这个词和袁隆平拉扯在一起,尽管 71岁的他,依然显得精干,活力充沛,不乏睿智和幽默。

而且,也没有必要把他和美丽联系起来。他以自己的才华和不懈的努力,在古老的土地上创造了非凡的奇迹﹣﹣目前在我国,有一半的稻田里播种着他培育的杂交水稻,每年收获的稻谷,60%源自他培育的杂交水稻。

一个人能有这样的成就,无论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美丽”这等词汇都已经成为浅薄而无谓的媚俗,无法与他们并列。

但是,就在他荣获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喜庆日子,在他接受首都新闻媒体的联合采访时,我忽然听到了“美丽”这个词,突然发现,这位享誉世界、功勋卓著的“杂交水稻”之父的横空出世,竟然和美丽有那么直接的关系。

那是我在这次采访中唯一有机会提出的一个问题,因为我始终不解,像他这样出生在北京、生长在武汉、重庆等大城市、从小上教会学校的人,为什么在风华正茂之时违背母愿选择了艰苦而陌生的农学?

袁隆平没有丝毫犹豫地说出了这个大出我意料的答案:“大约我 6岁时一次郊游,曾在武汉郊区参观了一个园艺场。满园里郁郁葱葱,到处是芬芳的花草和一串串鲜艳的果实。我觉得那一切简直是太美丽了!美得我当时就想,将来我一定要去学农。”

时隔六十多年的漫长岁月,袁隆平忆及当年儿时的感受,仍不免双眼灼灼,神采焕发。可见那片花艳果鲜的园艺场,在风雨飘摇、国事艰难的年代,曾多么深刻地打动了一个孩子的心。

这片美丽的记忆,成了他心目中永远的梦幻,使袁隆平从此与“农”结下不解之缘。

但当他第一次真的来到农村时,不禁大吃一惊:难道这就是自己多年来向往的最美的梦境?

现实中农村的落后、贫瘠和chuāng痍,让寻找美丽的袁隆平大失所望,但却绝没有让他就此退缩,“真的,我从没后悔,我这个人有点‘痴’,认准的路﹣﹣定要走到底。”60年代初那场席卷全国的饥饿,深深震撼了他的心灵,他把童年的憧憬蕴藏心底,将“所有人不再挨饿”奉为了终生的追求。

他义无反顾地一头扎进了杂交水稻这个世界性的难题之中。为了杂交水稻,他几乎奉献了自己美好年华中的一切,知识、汗水、灵感、心血,没有什么不是围着杂交水稻而运转。在他研究开始的最初,为了获得一株必须的水稻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和新婚妻子一起,用了整整两年时间,顶着烈日差不多踏遍了当地所有的稻田,前前后后共检查了14000个稻穗。

这样巨大的付出,在他几十年的育种研究生涯中,可以说成了家常便饭。无论是科学道路上必然的挫折、失败,还是人为的干扰破坏,所有可能遇到的磨难都曾经跳出来考验他的心智。如果他仅仅是美丽的欣赏者,也许他早就被沉重的现实消磨一空;但作为以自己的生命和科学的力量去创造美好的科技工作者,袁隆平百折不挠,坚忍不拔。

或许上天也被这种精诚所感化,自1966年他的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在中科院《科学通讯》第4期发表,引起了国内外瞩目,他的研究成果一个接着一个,他的杂交稻创造的神话一项接着一项,三十多年间他在这个领域始终保持着世界领先地位。而新千年里,他主持的国家“超级稻”研究项目又传佳音,续写了“绿色革命”的新突破……

1976年至1999年,我国累计推广种植杂交水稻35亿多亩,增产稻谷3500亿公斤,相当于每年解决3500 万人的吃饭问题,确保了我国以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对于一个几千年未曾真正解决吃饭问题的大国,这是一个多么巨大而深远的贡献!难怪一些地区的农民称他为当代“神农”,而国际同行称他的研究是“带给全人类的福音”。他先后获得了国内国际多项顶尖大奖,身兼数十个学术和社会职务。浩瀚宇宙中,以他名字命名的小行星闪烁翱翔;风云市场上,以他名字上市的股票隆重上市。

不知多少人梦mѐi以求的这些辉煌、荣耀、名利,似乎丝毫也没有对袁隆平产生任何改变。从播种到收获,他依然风尘仆仆地骑着摩托车去试验田;从春夏到秋冬,他依然追赶着阳光从北到南察看育种基地。即使这次来京领奖,他也无时不惦记着他的试验。

“我们‘超级稻’的培育十分紧张,不管我在哪,都要求基地三天报一次数据,这样可以随时分析情况。”一再声称不善言辞的袁隆平,谈起他的水稻育种却雄辩而流畅,“我们有信心,提前两年实现亩产800公斤的目标。”

已经功成名就的袁隆平仍驱赶着自己不断前行,“我在有生之年还有两大心愿,一是要把超级杂交水稻培育成功,这样, 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就解决了;再一个是把杂交水稻推向世界,造福全人类。”

袁先生儿时的园艺场如今已经变成水稻田,生活、事业甚至梦里,全是稻子……

“我做过一个好梦,我们种的水稻,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儿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几个朋友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

古稀之年的科学家之梦,已没有了园艺场的五彩缤纷,但那种淳美的境界却依依相随,如幻如真。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chuāng

mѐi以求

2)体会“他义无反顾地一头扎进了杂交水稻这个世界性的难题之中”一句中加点词“扎”的表达效果。

3)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节在文中的作用。

420181218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袁隆平作为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党中央、国务院,授予袁隆平改革先锋称号。本文是2001年袁隆平荣获首届国家最高科学奖,新华社记者曲志红采访后的一篇通讯报道。认真阅读课文,梳理科学家袁隆平取得了哪些美丽的成就?

全国一半稻田播种杂交水稻,每年收获稻谷60%源自他的杂交水稻。

6.(16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零分

小旦从戴眼镜的汪老师手里接过试卷。鲜红的零分像一面垂头丧气的旗帜猎猎作响。小旦很害怕,不敢看老师的眼睛。好在老师也没有看他,挥挥手说,回去给家长签个字。

小旦心里难受极了。汪老师平时最喜欢他,上次看到他的指甲里藏了不少泥垢,亲自用指甲钳替他整理干净了。上学期,小旦的语文考了全校第一,王老师当即就从自己的书橱里拿出同学们都垂涎三尺的《草房子》奖给了小旦,上面还有作者曹文轩的亲笔签名,神气得不得了。

小旦看出来,易动感情的汪老师真生气了。从全校第一到零分,就是从老柳树上摔下来也不会这么惨。小旦叹了口气,含着泪回家去。

路上的油菜花都开了,金灿灿的,黄色的花粉沾到小旦的身上,好香啊。小旦的家在一片油菜地的后面,门口有一棵高大的柳树,上面住了一窝灰鸟。正在家门口等小旦的老黑一看到小主人,摇着尾巴迎上来。小旦没心情理它,手里的试卷攥得更紧了。

爷爷坐在院子的槐树下,一树的槐花白得像雪,香气四溢。爷爷的手里抓着那把乌黑梢子的二胡,眼睛微闭,吱吱地拉着,喑哑的琴声,在静静的院子里显得很特别,小旦找不出词形容。但他知道爷爷拉的是什么曲子,自从爷爷动手术以后,老是拉这首《病中吟》,有时候会把老泪拉出来,小旦也跟在后面流泪。过去的爷爷多么壮实,像谷场上的公牛,可一场病,爷爷就像泄了气的皮球,说话都抖个不停。小旦再不敢惹他生气了。

小旦啊,回来了,锅里有好东西,你去看看。知道今天你们发榜,犒劳你的。

小旦揭开锅,几个长相喜人的嫩玉米卧在清水里。小旦拿起一个,咬咬,真甜。小旦拣了一个大的给爷爷,站到旁边,等爷爷问他。爷爷心情很好,竟然没有问他成绩,很难得地拉了一曲《良宵》,琴声俏皮得像枝头的小鸟。

小旦转身到屋里写作业。作业写完,天已经黑了。挂在天上的凉月很亮,院子里洒下一片银光。爷爷忽然喊小旦出去,让他坐到自己身边。小旦,你要什么奖赏?这次考试又是第一吧。

小旦不敢说话,把试卷递给爷爷。爷爷看完脸色就变了,鼻子里呼哧呼哧出粗气。小旦害怕了。爷爷你咋了?

爷爷不答话,老泪下来了。人一老,眼泪就多。爷爷走回自己的屋子,一声巨大的叹息,差点把小旦的心砸碎。小旦咬咬牙,跟爷爷进了屋。

老师说让爸爸签字,你打电话让他们回来吧。小旦说。爷爷不理他,没有开灯,脸朝墙躺到床上,月光从窗外照进,把爷爷的睡影沉重地映在墙上。

爷爷你让爸妈回来吧,上次王小锐考了个不及格,她爸妈就从沈阳回来监督她了。我好不容易考了零分,你为什么不让他们从黑龙江回来?爷爷,我求你了,打电话给爸爸吧,我想他们了……

小旦的泪再也忍不住了。他抱住了老泪纵横的爷爷。

1)第节中画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其作用是

2)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表。

故事情节

小旦表现

小旦心理

小旦考试零分

不敢看老师的眼睛

难受

爷爷看到小旦考的零分叹息、难过。

小旦咬咬牙,跟爷爷进了屋。

思念父母,愧对爷爷

3)从第节内容看属于记叙顺序中,其作用是

4)对本文主旨理解,下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表现了农村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照顾,期盼得到父母关爱、家庭温暖。

B.文章意在表现小旦父母在外打工常年不回家,小旦缺乏父母关爱的主题。

C.文章末尾写小旦忍不住流泪抱住老泪纵横的爷爷,表现了祖孙情深的主题。

D小旦为了让父母回家故意考零分,最终他流泪,可见他是个聪明懂事的孩子。

三、写作:(40分)

7.(40分)请以“最让我的人”为题写一篇作文(如:感激、思念、佩服……)

要求: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字数600字左右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文言文部分:(28分)

1.(8分)默写:

1)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 

2刑天舞干戚 ,猛志固常在。

3)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4)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5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6)桃李莫相妒,夭姿元不同 

7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8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分析】本题考查名篇名句默写,对于文质兼美的名言名句,多数同学能熟读成诵,但在考试中却得不到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生僻字、难写字书写有误,一字之差,导致丢分,实在遗憾。这就要勤于动笔,重点突破。

【解答】答案:

1)寒藤挂古松(重点字:藤);

2)刑天舞干戚;

3)语不惊人死不休;

4)还寝梦佳期(重点字:寝);

5)山河破碎风飘絮;

6)夭姿元不同;

7)曲径通幽处;

8)晓镜但愁云鬓改(重点字:鬓)。

【点评】1、要整体背诵,不要孤立记诵名句。

2、古代诗歌、散文名篇里的名句都要同等重视。

3、要记忆准确,默写正确。要格外注意难写、易混易错的字。

4、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背诵。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记得牢。

5、平时背诵既要“口到”,更要“心到”“手到”。

6、要把握字的准确读音,要克服粗心的毛病、要日积月累,学以致用。

2.(6分)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诗中的“乐天”是指白居易 ,我们曾学过他的作品《卖炭翁》 

2)颈联“沉舟”“病树”都用来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 

3)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D

A.“凄凉地”一词富有感情色彩,表现出作者贬谪生活的痛苦。

B.诗的颈联富有哲理,包含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必然规律。

C.“长精神”含义深刻,表现出作者意志不衰,坚忍不拔的气概。

D.全诗慷慨激昂、感情豪放,蕴含哲理,具有很强艺术感染力。

【分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唐代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此诗作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返洛阳,二人在扬州初逢时,白居易在宴席上作诗赠与刘禹锡,刘禹锡也写诗作答。首联概写谪守巴楚、度尽劫难的经历。“凄凉地”、“弃置身”,虽语含哀怨,却在感伤中不失沉雄,凄婉中尤见苍劲。二联感叹旧友凋零、今昔异貌。“闻笛赋”、“烂柯人”,借典寄慨,耐人寻味。三联展示的却是生机勃勃的景象,寄寓在其中的是新陈代谢的进化思想和辩证地看待自己的困厄的豁达襟怀;在手法上,它则将诗情、画意、哲理熔于一炉,以形象的画面表现抽象的哲理,旨趣隽永。尾联顺势而下,请白氏举杯痛饮,藉以振奋精神。全诗感情真挚,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解答】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本诗的作者是刘禹锡,题目中的乐天:指白居易,字乐天。在初中学过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卖炭翁》等。

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

3)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

ABC.正确;

D.错误,愤全诗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蕴含哲理,具有很强艺术感染力。

故选:D

答案:

1)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卖炭翁》等

2)(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

3D

【点评】如何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3.(6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选文作者列子是战国 (朝代)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出自于本文的成语是愚公移山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第一段点明了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

B.第二段写出愚公移山的实际行动。

C.第三段揭示了愚公移山的最初目的。

D.第四段写借助神力实现了愚公的抱负。

【分析】参考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解答】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把握及成语的积累。选文作者列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出自于本文的成语是愚公移山。

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重点字词:汝,你;心,思想;彻,通。句意: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3)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ABD.正确;

C.有误,第三段写智愚之辩,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体现“智”者不智、“愚”者不愚,突出体现愚公大智若愚,是真正的智者。

故选:C

答案:

1)战国;愚公移山

2)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3C

【点评】

1.秦无亡矢遗镞之费(遗失,丢失)

2.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遗漏,忽略)

3.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遗留,特指死去的人留下的)

4.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通“屎”)

5.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送给,给予)

6.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遗踪:遗迹,旧址)

7.地有遗利,民有遗力(剩余的)

4.(8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齐景公“三不知”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阶。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晏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选自《晏子春秋》)

【注】景公:齐景公,齐国国君霁:天放晴被:同“披”

1)解释加点的词

雨雪三日而不霁名词作动词,落,将,下 

善!寡人闻命矣好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3)景公有哪“三不知”:饱而不知人之饥,温而不知人之寒,逸而不知人之劳 

4)读了本文,你认为文中的晏子是个怎样的人?

【分析】参考译文:

景公在位时,连下好几天雪还不放晴。景公穿着用狐狸腋下白毛做的皮衣,坐在正堂前的台阶上。晏子进宫谒见,站了一会儿,景公说:“奇怪啊!下了好几天雪可是天气不冷。”晏子回答说:“天气不冷吗?”景公笑了。晏子说:“我听说古代贤德的国君,自己吃饱且知道百姓的饥饿,自己穿暖且知道百姓的寒冷,自己安逸且知道百姓的劳苦。如今君王不能实行了。”景公说:“说得好!我听从您的教诲了。”他于是发令拿出大衣和粮食给忍饥挨饿的人。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句意为:连下好几天雪还不放晴。雨:名词作动词,落,将,下

句意为:说得好!我听从您的教诲了。善:好

2)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句中的重点词有:乃,于是;令,发令;裘,皮大衣;粟,粮食;与,给;句子翻译为:(景公)于是发令拿出大衣和粮食给饥饿受寒的老百姓。

3)本题考查文意的理解与概括。根据文中晏子的话“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可知他就是以此来间接提醒景公的,所以景公“三不知”正与“古之贤君”所知的相反,即:饱而不知人之饥,温而不知人之寒,逸而不知人之劳。

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本文中的晏子面对君王只知自己吃饱穿暖的情况下敢于直谏大王,一可见他对百姓的关心,二可以看出他对君的忠诚,敢于提出正确的建议。

答案:

1雨:名词作动词,落,将,下善:好

2)(景公)于是发令拿出大衣和粮食给饥饿受寒的老百姓。

3)饱而不知人之饥,温而不知人之寒,逸而不知人之劳

4)正直善良或关心百姓疾苦;懂得换位思考;敢于进谏,善于进谏的忠臣(答对2点即可得分,意思对即可)

【点评】文言词积累

习:

学而时习之(温习,复习)

齐之习辞者(熟练、熟悉)

二、现代文阅读(32分)

5.(16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永远执著的美丽

从没想过非把“美丽”这个词和袁隆平拉扯在一起,尽管 71岁的他,依然显得精干,活力充沛,不乏睿智和幽默。

而且,也没有必要把他和美丽联系起来。他以自己的才华和不懈的努力,在古老的土地上创造了非凡的奇迹﹣﹣目前在我国,有一半的稻田里播种着他培育的杂交水稻,每年收获的稻谷,60%源自他培育的杂交水稻。

一个人能有这样的成就,无论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美丽”这等词汇都已经成为浅薄而无谓的媚俗,无法与他们并列。

但是,就在他荣获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喜庆日子,在他接受首都新闻媒体的联合采访时,我忽然听到了“美丽”这个词,突然发现,这位享誉世界、功勋卓著的“杂交水稻”之父的横空出世,竟然和美丽有那么直接的关系。

那是我在这次采访中唯一有机会提出的一个问题,因为我始终不解,像他这样出生在北京、生长在武汉、重庆等大城市、从小上教会学校的人,为什么在风华正茂之时违背母愿选择了艰苦而陌生的农学?

袁隆平没有丝毫犹豫地说出了这个大出我意料的答案:“大约我 6岁时一次郊游,曾在武汉郊区参观了一个园艺场。满园里郁郁葱葱,到处是芬芳的花草和一串串鲜艳的果实。我觉得那一切简直是太美丽了!美得我当时就想,将来我一定要去学农。”

时隔六十多年的漫长岁月,袁隆平忆及当年儿时的感受,仍不免双眼灼灼,神采焕发。可见那片花艳果鲜的园艺场,在风雨飘摇、国事艰难的年代,曾多么深刻地打动了一个孩子的心。

这片美丽的记忆,成了他心目中永远的梦幻,使袁隆平从此与“农”结下不解之缘。

但当他第一次真的来到农村时,不禁大吃一惊:难道这就是自己多年来向往的最美的梦境?

现实中农村的落后、贫瘠和chuāng痍,让寻找美丽的袁隆平大失所望,但却绝没有让他就此退缩,“真的,我从没后悔,我这个人有点‘痴’,认准的路﹣﹣定要走到底。”60年代初那场席卷全国的饥饿,深深震撼了他的心灵,他把童年的憧憬蕴藏心底,将“所有人不再挨饿”奉为了终生的追求。

他义无反顾地一头扎进了杂交水稻这个世界性的难题之中。为了杂交水稻,他几乎奉献了自己美好年华中的一切,知识、汗水、灵感、心血,没有什么不是围着杂交水稻而运转。在他研究开始的最初,为了获得一株必须的水稻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和新婚妻子一起,用了整整两年时间,顶着烈日差不多踏遍了当地所有的稻田,前前后后共检查了14000个稻穗。

这样巨大的付出,在他几十年的育种研究生涯中,可以说成了家常便饭。无论是科学道路上必然的挫折、失败,还是人为的干扰破坏,所有可能遇到的磨难都曾经跳出来考验他的心智。如果他仅仅是美丽的欣赏者,也许他早就被沉重的现实消磨一空;但作为以自己的生命和科学的力量去创造美好的科技工作者,袁隆平百折不挠,坚忍不拔。

或许上天也被这种精诚所感化,自1966年他的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在中科院《科学通讯》第4期发表,引起了国内外瞩目,他的研究成果一个接着一个,他的杂交稻创造的神话一项接着一项,三十多年间他在这个领域始终保持着世界领先地位。而新千年里,他主持的国家“超级稻”研究项目又传佳音,续写了“绿色革命”的新突破……

1976年至1999年,我国累计推广种植杂交水稻35亿多亩,增产稻谷3500亿公斤,相当于每年解决3500 万人的吃饭问题,确保了我国以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对于一个几千年未曾真正解决吃饭问题的大国,这是一个多么巨大而深远的贡献!难怪一些地区的农民称他为当代“神农”,而国际同行称他的研究是“带给全人类的福音”。他先后获得了国内国际多项顶尖大奖,身兼数十个学术和社会职务。浩瀚宇宙中,以他名字命名的小行星闪烁翱翔;风云市场上,以他名字上市的股票隆重上市。

不知多少人梦mѐi以求的这些辉煌、荣耀、名利,似乎丝毫也没有对袁隆平产生任何改变。从播种到收获,他依然风尘仆仆地骑着摩托车去试验田;从春夏到秋冬,他依然追赶着阳光从北到南察看育种基地。即使这次来京领奖,他也无时不惦记着他的试验。

“我们‘超级稻’的培育十分紧张,不管我在哪,都要求基地三天报一次数据,这样可以随时分析情况。”一再声称不善言辞的袁隆平,谈起他的水稻育种却雄辩而流畅,“我们有信心,提前两年实现亩产800公斤的目标。”

已经功成名就的袁隆平仍驱赶着自己不断前行,“我在有生之年还有两大心愿,一是要把超级杂交水稻培育成功,这样, 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就解决了;再一个是把杂交水稻推向世界,造福全人类。”

袁先生儿时的园艺场如今已经变成水稻田,生活、事业甚至梦里,全是稻子……

“我做过一个好梦,我们种的水稻,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儿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几个朋友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

古稀之年的科学家之梦,已没有了园艺场的五彩缤纷,但那种淳美的境界却依依相随,如幻如真。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chuāng疮痍 

mѐi以求梦寐以求 

2)体会“他义无反顾地一头扎进了杂交水稻这个世界性的难题之中”一句中加点词“扎”的表达效果。

3)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节在文中的作用。

420181218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袁隆平作为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党中央、国务院,授予袁隆平改革先锋称号。本文是2001年袁隆平荣获首届国家最高科学奖,新华社记者曲志红采访后的一篇通讯报道。认真阅读课文,梳理科学家袁隆平取得了哪些美丽的成就?

全国一半稻田播种杂交水稻,每年收获稻谷60%源自他的杂交水稻。

《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等论文发表、在杂交水稻领域始终保持世界领先 

以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称他“神农”、“带给全人类福音”、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分析】这是一篇赞颂袁隆平的文章,全文以“美丽”为线索,展现了袁隆平的成功历程。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 ),开篇点题,表达对袁隆平“美丽”的赞颂;第二部分( )描述袁隆平立下誓言到梦想成真的艰辛过程;第三部分(),叙述古稀之年袁隆平的美丽梦想,对他高尚人格的赞美。文章让我们感受到袁隆平高尚的人格,与执著追求、坚韧不拔、百折不挠、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

【解答】1)本题考查对汉字字形的辨析与书写。平时要注重积累。“chuāng痍”的“chuāng”写作“疮”;“梦mѐi以求”的“mѐi”写作“寐”。

2)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不仅要知道词语的本义,还有根据语境理解出语境义。“扎“本义指捆,缠束。这里就是“钻”的意思。“扎进“等同“投入”,他义无反顾地一头扎进了杂交水稻这个世界性的难题之中”,形象生动地写出袁隆平义无反顾地投入到研究杂交水稻难题上,表现了他百折不挠,执著追求的精神。

3)本题考查中间段的作用。文段的作用要结合段的内容来解答。由“从1976年……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可知,这一句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内容上,说明了袁隆平的伟大成就,巨大而深远的贡献。值得大家景仰;结构上,“难怪。……隆重上市这一系列的语句体现了辉煌、荣誉、名利的多”,与上文节他所追求梦想和节首句首句照应。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概括。通读全文,找到关于袁隆平美丽成就的语段,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即可。根据第“自 1966年他的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在中科院《科学通讯》第4期发表”“三十多年间他在这个领域始终保持着世界领先地位”可以概括出处答案;根据第“确保了我国以仅占世界 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可以概括出处答案;根据第“难怪一些地区的农民称他为当代‘神农’,而国际同行称他的研究是‘带给全人类的福音’。”“对于一个几千年未曾真正解决吃饭问题的大国,这是一个多么巨大而深远的贡献!”可概括 处答案。

答案:

1)疮痍 梦寐以求

2)扎:动词,意思是“钻”,形象生动地写出袁隆平义无反顾地钻研杂交水稻这个世界性难题,体现他执著理想、甘于奉献、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精神。

3)内容上:用一系列数字说明袁隆平对人民、对祖国、对社会的巨大贡献。引起读者对袁隆平这样伟大的科学家景仰之情。

结构上:与节将“所有人不再挨饿”奉为了终生的追求和 节首句“对于一个几千年未曾真正解决吃饭问题的大国,这是一个多么巨大而深远的贡献!”照应。

4《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等论文发表、在杂交水稻领域始终保持世界领先。

以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称他“神农”、“带给全人类福音”、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点评】对文章内容的梳理概括方法:要先迅速浏览,获得整体印象,然后迅速阅读题干,有针对性地锁定答题范围,并迅速提炼出相关信息。概括文章的内容,一定要围绕具体描写的事件来概括,在概括时,还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性。

6.(16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零分

小旦从戴眼镜的汪老师手里接过试卷。鲜红的零分像一面垂头丧气的旗帜猎猎作响。小旦很害怕,不敢看老师的眼睛。好在老师也没有看他,挥挥手说,回去给家长签个字。

小旦心里难受极了。汪老师平时最喜欢他,上次看到他的指甲里藏了不少泥垢,亲自用指甲钳替他整理干净了。上学期,小旦的语文考了全校第一,王老师当即就从自己的书橱里拿出同学们都垂涎三尺的《草房子》奖给了小旦,上面还有作者曹文轩的亲笔签名,神气得不得了。

小旦看出来,易动感情的汪老师真生气了。从全校第一到零分,就是从老柳树上摔下来也不会这么惨。小旦叹了口气,含着泪回家去。

路上的油菜花都开了,金灿灿的,黄色的花粉沾到小旦的身上,好香啊。小旦的家在一片油菜地的后面,门口有一棵高大的柳树,上面住了一窝灰鸟。正在家门口等小旦的老黑一看到小主人,摇着尾巴迎上来。小旦没心情理它,手里的试卷攥得更紧了。

爷爷坐在院子的槐树下,一树的槐花白得像雪,香气四溢。爷爷的手里抓着那把乌黑梢子的二胡,眼睛微闭,吱吱地拉着,喑哑的琴声,在静静的院子里显得很特别,小旦找不出词形容。但他知道爷爷拉的是什么曲子,自从爷爷动手术以后,老是拉这首《病中吟》,有时候会把老泪拉出来,小旦也跟在后面流泪。过去的爷爷多么壮实,像谷场上的公牛,可一场病,爷爷就像泄了气的皮球,说话都抖个不停。小旦再不敢惹他生气了。

小旦啊,回来了,锅里有好东西,你去看看。知道今天你们发榜,犒劳你的。

小旦揭开锅,几个长相喜人的嫩玉米卧在清水里。小旦拿起一个,咬咬,真甜。小旦拣了一个大的给爷爷,站到旁边,等爷爷问他。爷爷心情很好,竟然没有问他成绩,很难得地拉了一曲《良宵》,琴声俏皮得像枝头的小鸟。

小旦转身到屋里写作业。作业写完,天已经黑了。挂在天上的凉月很亮,院子里洒下一片银光。爷爷忽然喊小旦出去,让他坐到自己身边。小旦,你要什么奖赏?这次考试又是第一吧。

小旦不敢说话,把试卷递给爷爷。爷爷看完脸色就变了,鼻子里呼哧呼哧出粗气。小旦害怕了。爷爷你咋了?

爷爷不答话,老泪下来了。人一老,眼泪就多。爷爷走回自己的屋子,一声巨大的叹息,差点把小旦的心砸碎。小旦咬咬牙,跟爷爷进了屋。

老师说让爸爸签字,你打电话让他们回来吧。小旦说。爷爷不理他,没有开灯,脸朝墙躺到床上,月光从窗外照进,把爷爷的睡影沉重地映在墙上。

爷爷你让爸妈回来吧,上次王小锐考了个不及格,她爸妈就从沈阳回来监督她了。我好不容易考了零分,你为什么不让他们从黑龙江回来?爷爷,我求你了,打电话给爸爸吧,我想他们了……

小旦的泪再也忍不住了。他抱住了老泪纵横的爷爷。

1)第节中画线句子运用比喻和拟人 的修辞手法,其作用是将零分比作旗帜,像人一样垂头丧气;形象生动地写出试卷鲜红的零分非常刺眼,对小旦内心的巨大冲击力;突出了小旦难受的心情 

2)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表。

故事情节

小旦表现

小旦心理

小旦考试零分

不敢看老师的眼睛

害怕 

老师让小旦回去给家长签字 

小旦叹了口气,含着泪回家去 

难受

爷爷看到小旦考的零分叹息、难过。

小旦咬咬牙,跟爷爷进了屋。

心碎 

小旦让爷爷打电话给爸妈让他们回来 

小旦让爷爷打电话给爸妈让他们回来 

思念父母,愧对爷爷

3)从第节内容看属于记叙顺序中插叙 ,其作用是补充交代了小旦学习成绩好,得到老师奖励和关心;与考零分的情景形成鲜明的对照;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深思,究竟什么原因导致小旦考试有如此大的落差。 

4)对本文主旨理解,下列最恰当的一项是A

A.小说表现了农村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照顾,期盼得到父母关爱、家庭温暖。

B.文章意在表现小旦父母在外打工常年不回家,小旦缺乏父母关爱的主题。

C.文章末尾写小旦忍不住流泪抱住老泪纵横的爷爷,表现了祖孙情深的主题。

D小旦为了让父母回家故意考零分,最终他流泪,可见他是个聪明懂事的孩子。

【分析】本文讲述了一个留守儿童为了让爸爸回来一趟而考零分的故事。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平时成绩优异得到老师看重的小旦这次考了零分,老师生气了,他心里也无比的难过;第二部分(),写小旦回到家中,大病初愈的爷爷难得高兴,拉着二胡并用玉米犒劳小旦;第三部分(),小旦以试卷要爸爸的签字为理由,请求爷爷打电话让爸爸回来,并道出了自己对久未回家的父母的思念。

【解答】1)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及作用的理解。“鲜红的零分像一面垂头丧气的旗帜猎猎作响”中,“像一面……的旗帜”,可知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将零分比作旗帜,“垂头丧气”可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旗帜人格化,“鲜红”既实指分数的颜色,又写出零分的刺眼,对小旦“刺激很大”;”猎猎作响”既写出了旗帜的动态感,又凸显出小旦内心情感的复杂。

2)本题考查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心理的梳理概括。解答此题,从文章开头依段梳理,抓住时间和地点的变换,也可以从情节的四部分来考虑:开端、发展、高潮、结尾。做到故事情节与人物心理的一 致。小旦考试零分,“小旦很害怕,不敢看老师的眼睛。老师也没有看他,挥挥手说,回去给家长签个字”,可概括处答案;“老师说让爸爸签字,你打电话让他们回来吧。小旦说”可概括 处答案;“小旦叹了口气,含着泪回家去”,可概括 处答案;“小旦的泪再也忍不住了。他抱住了老泪纵横的爷爷”,可概括 处答案;“小旦很害怕,不敢看老师的眼睛”,可概括 处答案;“爷爷,我求你了,打电话给爸爸吧,我想他们了……”可概括 处答案。

3)本题考查对插叙的理解。第二段回忆的是上次和上学期,汪老师平时最喜欢他的事情,可见写作顺序属于记叙顺序中的插叙。这样写丰富了文章内容,补充交代了小旦学习成绩好,汪老师喜欢他的原因;与下文考零分的情导形成鲜明的对比;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深思和注意。

4)本题考查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小旦考零分不是成绩差,而是因为想爸爸妈妈了,看到王小锐因为考试不及格她爸妈就回来监督她的学习,他也想让爸爸妈妈回来,才下定决心故意考零分。所以A项最符合文章内容。

答案:

1)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零分比作旗帜,像人一样垂头丧气;形象生动地写出试卷鲜红的零分非常刺眼,对小旦内心的巨大冲击力;突出了小旦难受的心情。

2老师让小旦回去给家长签字。小旦让爷爷打电话给爸妈让他们回来。

小旦叹了口气,含着泪回家去。小旦的泪再也忍不住了,他抱住了老泪纵横的爷爷。

害怕心碎

3)插叙 补充交代了小旦学习成绩好,得到老师奖励和关心;与考零分的情景形成鲜明的对照;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深思,究竟什么原因导致小旦考试有如此大的落差。

4A

【点评】修辞手法赏析一般格式为:修辞+修辞特点+内容+中心 比喻形象生动;拟人生动形象;排比整齐,有气势;夸张突出特点;反问加强语气;反语增加讽刺意味。表述形式:运用……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

三、写作:(40分)

7.(40分)请以“最让我敬佩 的人”为题写一篇作文(如:感激、思念、佩服……)

要求: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字数600字左右

【分析】【审题立意】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题目中的空白处是自己对某个人的某种感情。比如,最让我敬佩的一个人,最让我喜欢的人,最让我感激的人,最让我欣赏的人等等。创作本文应以某人的事迹为写作的重点,以自己对这一人物的××感情为表现的主旨。这个题目非常贴近学生生活,写作难度不大,从生活中取材,写出真情实感。

【文体选择】记叙文。

【思路点拨】文首以题记的形式点明题旨,彰显自己的写作功底和思想深度。文中则写人记事,围绕某人让我觉得××的一件或几件小事展开故事情节,应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写出真情实感。文末则以议论或抒情升华主题,总结全文,并与文题或文首形成前后呼应,使全文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形式创新】写作文时,在拟写一个好的题目的基础上,可以加适当的创新形式,比如加一个与主题相关的题记;也可以使用几个小标题,串联起自己发现的几个生活中的诗意;使文章层次清晰,能更好地表达文章的中心。

【解答】【例文】

最让我敬佩的人

在人的一生中,有许多令自己敬佩的人,有的人敬佩姚明,有的人敬佩刘翔,还有的人敬佩诺贝尔……而我最敬佩的是世界上著名的科学家﹣﹣史蒂芬•霍金。

史蒂芬•霍金出生于 194218日,他出生在英国的牛津,这一天正好是科学的奠基人伽利略300年的忌日。史蒂芬•霍金年轻时读完牛津大学后转到剑桥大学继续深造,这年他被确诊患上卢伽雷病(运动神经细胞萎缩症)。医生告诉他只有2年的光阴了。从此后他便全身瘫痪了,全身只剩下唯一的两只手指可以动了,在1964年他又因肺炎做了穿气管手术,从此以后他再也不能说话了,说话时必须依靠轮椅上的一部语言合成器和小电脑;读书时必须依靠一种翻书页的机器;读文献是必须有人把文献一页一页拆开摊放在大桌子上,然后他驱动轮椅如蚕吃桑叶般逐页阅读。他的事让我深受感动,因为他直面苦难时的坚守、乐观和勇气让我十分敬佩他。

想起霍金,眼前就浮现出这位科学大师那永远深遂的目光和宁静的笑容世人推崇霍金,不仅仅因为他是智慧的英雄,更因为他还是一位人生的斗士。

有一次,在学术报告结束之际,一位年轻的女记者捷足跃上讲坛,面对这位已在轮椅上生活了三十余年的科学巨匠,深深景仰之余,又不无悲悯地问:“霍金先生,卢伽雷病已将你永远固定在轮椅上,你不认为命运让你失去太多了吗?”

这个问题显然有些突兀和尖锐,报告厅内顿时鸦雀无声,一片静谧。

霍金的脸庞却依然充满恬静的微笑,他用还能活动的手指,艰难地叩击键盘,于是,随着合成器发出的标准伦敦音,宽大的投影屏上缓慢然而醒目地显示出如下一段文字:

我的手指还能活动,

我的大脑还能思维;

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

有我爱和爱我的亲人和朋友;

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

心灵的震颤之后,掌声雷动。人们纷纷拥向台前,簇拥着这位非凡的科学家,向他表示由衷的敬意。

一个人如果全身瘫痪只剩下俩只手指能动,那人生还有何意义?而有一个人却不这么认为那就是﹣﹣史蒂芬•霍金。一个最伟大的人,一个最令我敬佩的人!

【点评】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描写对象是著名的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史蒂芬•霍金的生平,作者敬佩他直面苦难时的坚守、乐观和勇气。文章语言朴素,但情感真挚,小作者赞美霍金的伟大和非凡,让人动容。

本文转载自网络。以上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