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今年的考研即将开始,许多同学心中充满了不安。一方面,他们担心自己的成绩是否足够优秀;另一方面,他们也在思考如果成功进入复试,该如何选择导师。如今的导师们到底看重学生的哪些能力呢?
毋庸置疑的是,导师们最看重学生的个人素质,尤其是科研的天赋和毅力。然而,除了学术能力之外,有消息称,许多导师更偏爱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甚至有少数导师明确表示,他们不愿意接受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学生。
为何导师更偏爱“有钱学生”?答案很沉重:不怕穷,就怕不懂事的!
大学里的导师被视为教师的最高形态,往往被认为是德高望重的代表。按理说,这些知识分子不应该嫌贫爱富。但现实却让我们看到了另一面。在挑选学生时,许多导师会融入个人情感因素。
有些导师坦言,如果面对两个同样优秀的学生,分数都很高,那么出于公平性考虑,他可能会选择家境更好的那位。这是因为家境好的学生通常能得到父母全心全意的支持,家庭也有能力负担研究生阶段的费用。
别小看读研期间的学费,一年几万块是常见的,尤其是想要攻读MBA等金融类专业,10到15万在名校也不算过分的开支。这种情况下,家境好的学生在经济上更有保障,能够更专注于学业,而不用为经济问题分心。
一个家境贫寒的学生,即使他非常努力,家长可能也不太希望他继续攻读研究生,因为家庭经济负担不起。这种情况下,学生面临的压力是巨大的。在科研方面,导师可能会因为担心学生的经济压力,而不敢给他过多的任务,怕他因此心态失衡。
更沉重的是,很多穷人家的孩子不会早当家,只会显得格外的幼稚
家境优越的学生通常从小就见过大世面,他们的父母不会仅仅告诉他们,只要在导师面前表现得勤劳肯干就足够了。毕竟,这些父母本身也都是经验丰富的人。他们会教导孩子如何与更有影响力的人打交道,如何广结人脉,以便在各方面提升自己。
相反,穷学生,可能因为家庭条件的限制,没能获得类似的指导。他们的父母或许无法提供这方面的帮助,孩子们往往认为只要努力和吃苦就能成功,却不懂得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和随机应变。
导师会感到难以引导他们,从第一次见面开始,学生之间的差距可能就已经显现出来了。有些学生天生就擅长与老师沟通,即便导师偶尔脾气有些急躁,他们也能理解这可能只是因为导师当天心情不佳或遇到棘手问题,想要强调问题的重要性,而不是故意对学生发火。
缺乏经验的学生可能会误解这种情况,他们会觉得:“老师怎么能这样对我?”这可能导致他们产生一些脆弱的情绪。所以说,大家应该理解,导师并不是无缘无故找茬儿或者挑刺儿。
他们只是希望学生在处理问题和事情的能力上有所提高。在研究生阶段,我们不能仅仅认为学习成绩好就够了。要想发表一篇重要的论文,学生需要具备高情商,首先要和导师建立良好的关系,从他们那里学到真正的知识。这样导师才愿意倾囊相授,在关键时刻多多关照。
发表论文不仅仅是埋头苦干,还需要在学术圈子里建立人脉,认识更多的学术大佬。甚至,有时候让学弟学妹帮忙打下手也是很有帮助的。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