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现代农业产业园总体规划范例6篇

2024-09-29 来源:华佗小知识

现代农业产业园总体规划范文1

1带动作用显著增强

依靠先进经营方式,实行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开发、标准化生产,通过发展订单农业、合作农业,催生了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民生产观念的转变,促进了区域主导产业快速发展,一是产业带动。因地制宜,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了一批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程度较高的新型样板区,以点带面,带动培育当地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发展,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二是主体带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前提下,正确引导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科研推广单位等各类经营主体入园运作,一头连接市场,一头连接基地,通过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园区及周边农户共同发展。三是服务带动。通过建设科技培训中心、种苗、种畜(禽)基地、质量检测中心、农产品冷链物流等公共服务平台,开展对周边农户技术培训、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指导和农产品销售服务,有效地推进了现代农业科技的普及推广和园区产品的销售。四是品牌带动。通过强化“三品认证”、创建国家级、省级名牌农产品,组织园区基地及周边农民统一标准生产、统一品牌销售,带动提高园区及周边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2存在问题

现代农业区建设经过近四年的建设,虽然各地做了不少工作,形成了一定规模,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全市现代农业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但毕竟时间短、推进快,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园区规划和运行管理不够完善,基础设施和政策扶持不配套,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示范带动能力不够强等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2.1规划布局不够合理一是园区功能比较单一。部分园区还只属于高效农业基地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的生产基地,局限于农产品生产功能,缺少科普培训、农产品检测、农产品交易等服务平台,制约了园区的示范带动功能。二是产业布局不尽合理。许多园区在规划产业布局时强调高效,突出蔬菜、瓜果、花木、水产等高效设施农业,忽视比较效益较低的粮食产业,容易被误解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只搞高效农业,不讲粮食生产,在社会上产生不良导向作用,影响对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的重视。

2.2运行机制不够完善在园区管理上,虽然各地为申报园区都成立了管委会,组建了发展公司,但不少管委会还是一个空设机构,没编制,没经费,没有专职人员,没有专门办公场所,没有服务手段,园区管理机构不健全直接影响园区建设与发展。在入园主体运行上,入园主体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够完善,农户与入园主体地位不对称,一体化利益均衡机制尚未真正建立,农户利益还是难以保证,在“订单农业”、“合作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履约率低、二次分配率低、风险难共担等问题。在招商引资上,各地都很重视招商引资,但多数集中在产中环节,农产品加工、流通等产后环节进驻的企业还不多。在科技支撑上,一些园区在引智入园、引智创业、成果转化上还没有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科技对农业园区的支撑作用没有得到很好发挥,园区工作重资金、轻人才,重项目、轻智力,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普遍存在。

2.3政策扶持不够配套在园区投入上,部分园区投入不足,直接造成园区基础配套不到位,建设标准低。在土地使用上,由于受基本农田保护、土地利用、建设用地指标等因素限制,园区内建设用地审批难度大。在人才引进和劳动力需求上,由于配套设施条件的制约,高层次技术人才引进难,技术人才力量严重不足,同时入园企业所需劳动力多为周边农民,年龄较大、文化程度低,园区所需劳动力数量异常短缺。在项目实施上,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高效农业、现代农业等农业项目多数需要地方配套,而受地方财力制约和单位自筹困难,多数地方配套资金不能到位,也直接影响农业项目实施质量。

3发展对策

目前,我市农业发展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变的关键阶段,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是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新形势下提出的新要求。

3.1完善园区规划,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园区要坚持规划引领理念,对原有规划不合理、不科学的地方进行修编完善,使其更加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规划要从实际出发,又要有超前意识,规划一旦确立,园区产业特色、建设进度、基础配套等严格按照规划付诸实施,确保高质量、高标准推进,不断提高园区的承载能力。

3.2完善扶持政策,加快园区发展在财政扶持上,各级政府要建立园区专项扶持发展基金,一些涉农项目要整合向园区倾斜,并减少减免地方配套资金。在用地扶持上,出台相应政策,对园区安排专项用地指标和其它土地运作政策,同时对入园主体所需规模连片土地,地方政府要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提供土地流转服务。在金融扶持上,鼓励小额贷款公司、农村金融合作社等涉农金融机构为园区经营主体提供融资服务。鼓励地方政府和民间出资设立融资性担保公司,为园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贷款担保服务。先行先试,允许入园主体利用土地承包经营权向金融机构抵押融资,解决其长期存在的融资瓶颈。在科技创新创业扶持上,支持、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农业事业单位技术人员到园区兴办农业科技型企业,创办产学研基地、科研成果转化基地、培训基地等。鼓励科技人员带项目、资金、技术到园区投资创业。同时,对入园企业享受省级经济开发区同等税收优惠政策。

现代农业产业园总体规划范文2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城乡统筹;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F25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目前,我国最大的发展差距仍然是城乡差距,最大的结构性问题仍然是城乡二元结构。十报告指出,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促进城乡共同繁荣。近年来,泰州市谋划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开创城乡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一、不断完善城乡统筹规划体系

科学制定城镇体系规划,协调推进主城区、小城市、重点镇和新农村建设。以区域功能分区为基础,着力建设城镇架构,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2012年,全省第一个通过专家论证的城乡统筹规划《泰州市区城乡统筹规划(2012―2030)》通过专家论证,为城乡统筹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兴化市明晰市域主体功能区,将全市城乡划分为制造业重点发展区、服务业优化发展区、特色农业发展区、生态保护区等4个主体功能区。强化规划的空间约束功能,引导形成“一主两副三轴”的区域开发格局,切实推进差别化发展和协调发展。制造业重点发展区,主要包括城区(含郊区)、戴南张郭区域、周庄陈堡茅山区域、大垛荻垛竹泓区域、安丰镇区域。服务业优化发展区,主要包括城区(含郊区)、戴南张郭区域、戴窑合陈区域、安丰镇及西北部乡镇。特色农业发展区,主要包括高兴东公路、大兴金公路沿线和盐靖公路、兴泰公路、兴盐公路、兴沙公路沿线的“两横四纵”高效特色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产业带。生态保护区,主要包括重点风景旅游区和生态保护示范区等。同时,以城镇化带动农村经济发展,进一步增强城镇的集聚、带动和辐射功能。赋予戴南镇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推进戴南逐步发展成为人口集聚、产业集群、结构合理、体制创新、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现代新型小城市。在完善规划体系的基础上,搞好中心城镇布局规划。

姜堰区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不同的开发方向和保护要求,实施分类建设和保护,规范开发秩序,控制开发强度,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健全以中心城市、小城市、重点镇为重点,一般集镇和村庄为基础的城乡规划体系,优化全市空间发展布局。加快溱潼副中心建设,做好小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围绕里下河地区历史文化与自然风光交相辉映的旅游名镇的发展目标,充分整合空间资源,优化产业布局,打造生态型、旅游型小城市。加快白米镇城区建设,着眼区域发展,加大小城市建设力度,完善功能,提升层次,打造生态、宜居、工贸型小城市。加快蒋垛、张甸、娄庄、俞垛重点镇建设,打造特色鲜明、功能齐全、辐射带动力强的区域中心。

二、着力打造集聚集约的产业体系

按照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路,以关联发展、成链发展、集聚发展为方向,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兴化市突破现有园区或集中区的区域限制,合理安排资源和要素配置,积极规划整合东南片及城区工业载体资源,举全市之力建设省级兴化经济开发区。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加快建设江苏兴达新材料产业园(戴南)、兴化市新型医药包装产业园(张郭)、兴化市纺织服装产业园(安丰)、兴化市电子产业园(昭阳)、兴化市合金铸造产业园(临城)等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或集中区,建好以胶粘制品为主导的兴化市台商工业园(茅山)。完善特色产业园区发展规划,提高园区投资强度和行政效率,着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承载上海、浙江及苏南的产业转移,探索与发达地区开展合作共建园区,努力形成既相互竞争又相互补充的良好态势。

姜堰区从各区域不同的产业现状和功能定位出发,统筹规划园区布局,全力打造具有现代化气息的省级姜堰经济开发区,积极发展以石油钻采设备为特色的曙光工业园、以动力电源为特色的双登科工园、以汽车齿轮为特色的飞船工业园等特色园区和专业园区;在园区建设中,始终坚持项目为王,突出招引重大项目,提升园区综合实力。目前,姜堰区已初步建立了全市招商引资项目库,外资项目均在1000万美元以上,民资项目1亿元以上;积极化解融资、征地、用工等方面的制约因素,助推园区经济加快发展;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加快发展现代高效农业

创新机制发展现代农业,积极破除农地流转难题,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通过集体代租、股份合作等方式推进农地流转,让“农民当股民”。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载体,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设施农业,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经营机制。

兴化市把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作为发展设施农业、推动高效规模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举全市之力着力抓好 “一区四园” ”(农业科技示范区、戴南现代农业示范园、市生态农业示范园、市高效农业产业园、市综合农业产业园)的建设。通过科学规划、创新机制、多元投入、整合要素、集聚项目、加快推进 “一区四园”建设,2012年“一区四园”高效规模农业发展到3.4万亩。22.5公里长的兴泰公路两侧500米范围内实现了高效规模农业全覆盖。近年来,安丰、陈堡、城东、大营、大邹等乡镇相继建立现代农业园区。

2012年4月,姜堰区现代农业产业园服务中心在姜堰区沈高镇河横村破土动工。姜堰现代农业产业园由河横绿色食品科技示范园、河横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组成,现有农业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近百家。

四、挖掘地方特色发展服务业

兴化市依托自身优势,建设得胜湖港口物流园区。目前,园区已完成路桥等基础设施建设,砂石港池项目已建成使用。兴化市粮食产业物流集聚区一期工程粮食仓储项目投入使用。在戴南,建成了不锈钢综合物流中心。深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村现代商品流通体系不断完善。打造旅游城市为目标,加大旅游开发力度,重点打造以缸顾千岛菜花、李中水上森林、西郊徐马荒、中堡大纵湖等景点资源为依托的生态湿地旅游。

姜堰区规划建设泰东河、新通扬运河、卤汀河等沿河物流产业带,加快建设姜堰火车站物流中心,不断拓展物流服务腹地。以华东五金城省级重点物流基地和省物流示范基地为基础,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全国知名的现代物流企业,积极打造立足苏中、辐射苏南苏北的新兴区域性物流枢纽。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与生态旅游相结合,让“三资”农业牵手旅游,沈马线紧临溱湖国家湿地公园,为保护这一不可多得的生态资源,近年来,姜堰高起点规划,按照区级主抓“一线”(沈马公路线特色产业长廊),镇级主攻“一园”(现代农业千亩高效示范园),村级主打“一品”(优势特色农产品)的总体战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在该区域内,限制发展工业,鼓励农业项目落户,引导新招引农业项目向沈马公路沿线集中,并在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进行倾斜。投资2000多万元的河横观赏鱼设施养殖项目,投资3000多万元的桥头观光休闲农业项目,以及投资1.2亿元的中艺生态农业园项目等不断落户沈马沿线,目前,沈马公路线已建成溱湖湿地农业生态园、沈高农业科技示范园、溱潼千亩梨桃园、俞垛现代农业示范园、华港万亩无公害蔬菜等一批优势和特色高效观光农业项目,形成长达10公里的观光农业带。五、不断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为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条件,加快推进“美好城乡”建设步伐,加强对全市村庄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实施垃圾城乡一体化管理,推进村庄净化、绿化、美化和道路硬化,加快改善村庄设施条件,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努力形成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特色鲜明的乡村面貌。改革现有城乡客运运营体制,打破城区公交与农村客运二元分割局面,建立城乡相互衔接、资源共享、布局合理、方便快捷、服务优质的城乡客运网络运行机制,实现城乡客运一体化。

兴化市不断坚持统筹兼顾,全市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进展顺利,兴化大道南延、英武大桥等重点路桥工程相继竣工,建成区框架进一步拉开,城市绿化覆盖率不断提高。城市防洪工程、后街背巷改造、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完善了城市功能,昭阳湖公园、森林公园、乌巾荡风景区等一批园林休闲景点增添了城市品位。大力实施农村新“5+1”实事工程,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取缔了城东废品市场,城乡水环境得到改善。大兴金公路、兴泰公路扩建兴化段等重点交通项目相继完成,实现了行政村村村通公路。水利、电力、通信等一批工程加紧实施或竣工,兴东水厂、戴南水厂、兴化市自来水厂(周庄)投入运行,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成效显著。

姜堰区统筹发展加快推进,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城市建设不断推进,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25平方公里,人口达23万人,绿化覆盖率达4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8平方米。“五城同创”深入开展,被省政府命名为江苏省园林城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通过国家技术评估,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通过省级考核,目前正在创建国家级生态镇。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公路路网进一步完善,基本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跨越,“十一五”期间,新增高等级公路180多公里,建设农村公路1700多公里。完成兴泰公路一级化、姜高公路路面改造,328国道改道建设,全面建成溱湖大道,江海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宁启铁路复线及电气化改造启动建设。全市实现通镇公路二级化、镇际公路三级化、村村通等级公路目标。

六、力促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推进城乡就业一体化。近年来,泰州市以被确定为全国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城市为契机,大力实施扩大就业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姜堰取消地域、户籍、行业等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的限制性政策,将就业管理制度、就业服务制度、就业援助制度、免费培训制度、创业服务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维权服务制度等向农村延伸,实现了农民与城镇人员一体化就业。为准确掌握城乡劳动力资源状况,姜堰区在全省率先实施城乡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

现代农业产业园总体规划范文3

西咸新区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首个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和咸阳市建成区之间,区域范围涉及西安、咸阳两市所辖7县(区)23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规划控制面积882平方公里。空港新城、沣东新城、秦汉新城、沣西新城和泾河新城是西咸新区“五大组团”。秦汉新城和泾河新城是此次主题采访活动的重点区域。

秦汉新城位于西咸新区的几何中心,是西咸新区五大功能组团的核心区域,总规划面积302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50平方公里,遗址保护区面积104平方公里。今年以来,秦汉新城主动适应新常态,以重点项目为核心,科学高效推进项目建设。至8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完成约170亿元,同比增长29.53%;招商引入内资85亿元,到位资金40.81亿元,同比增长69.86%。

由陕西秦汉都市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投资约1.3亿元建设的“西部芳香植物园”项目位于秦汉新城秦苑四路以东,秦汉大道以西,旅游路以南,一道塬以北区域,占地1260亩,建设期限为两年。该项目通过应用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构建现代农业体系,重点发展以玫瑰种植为代表的特色农业,以都市农庄、风景林为代表的生态观光农业,面向大西安乃至国际市场的有机农业。通过集中、大规模地安置农民就业,积极促使其成为新城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平台、以产业发展推动城乡统筹的重大亮点。目前,已完成园区部分道路、灌溉、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已完成400亩薰衣草栽植工作;已建成占地40亩的“千年紫薇园”,种植紫薇300余棵;已栽植百叶草、一串红、鲁冰花等小品种15亩。

泾河新城规划范围146平方公里,全部在咸阳市泾阳县境内,包括泾阳县泾干镇、永乐镇、崇文镇三镇全部和高庄镇部分,主体功能是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和循环经济园区。以低碳产业为主,重点发展节能环保、高端制造业、测绘、新能源等产业。根据《西咸新区总体规划(2010―2020年)》,确定将泾河新城建设为西安北部中心(由中央商务区、行政中心、生产流通服务中心构成),西北消费产业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城乡统筹田园示范园区。

近年来,泾河新城坚持以“核心板块”建设为重点,规划了六大核心板块。目前,除中央商务区和行政中心外,四大板块同步建设,累计完成投资530亿元,核心板块基本成型;道路基础设施已建成近300公里,区域内快捷交通网络基本形成。

现代农业产业园总体规划范文4

一、主要目标实现情况

“十三五”规划《纲要》实施以来,全县坚持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主题主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提高,各项目标任务总体平稳。

(一)地区生产总值。2016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05.81亿元,增长7%;2017年实现216.47亿元,增长7%;2018年实现213.93亿元,下降1.4%,根据第四次经济普查数据,省市对2018年GDP数据进行修订,2018年我县GDP修订为179.52亿元,比原数据核减34.4亿元。2019年GDP实现190.09亿元,增速4.5%。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9%、44.2%、51.9%,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2.8:30.2:47.0,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0465元,增长4.4%。2020年一季度实现40.23亿元,增长0.4%。

(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实现29614元、13141元,增长7.33%、8.6%;2017年,实现32102元、14232元,增长8.4%、8.3%;2018年,实现34181元、15340元,增长6.5%、7.8%;2019年,实现36441元、16712元,增长6.6%、8.9%;2020年受疫情影响,一季度城镇居民实现9541元、4423元,下降0.7%、0.1%。

(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16年、2017年和2018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39%、6.25%和-12.99%。2019年预计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左右。“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为年均增长10%,近年来,受煤炭消费压减、电解铝清理整顿、采暖季错峰生产等因素影响,全县经济发展受到很大冲击,部分企业停止生产导致工业总产值大幅减少。2020年,1-5月份累计增幅13.1%。环比提高0.2个百分点,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2.9个百分点。

(四)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16年、2017年和2018年,全县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12%、13.5%和-20.7%,2019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7.5%,列全市第六位,降幅较上半年收窄24.5个百分点,连续6个月收窄。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下降2.0%;第二产业完成投资下降60.2%,其中工业技术改造完成投资同比下降7.4%,占工业投资比重为74.9%;第三产业完成投资下降27.7%。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下降85.6%。民间投资下降29.7%,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为87.9%。

二、三大攻坚战推进落实情况

(一)脱贫攻坚成效明显。牢固树立“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理念,2017年争取各级产业扶贫资金5512万元,落实金融扶贫贷款2.7亿元,73个省扶贫工作重点村顺利摘帽,5897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疗商业补充保险实现全覆盖;新建改造危房1155户,姜楼镇、县供销社荣获“全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2018年创新“5333”扶贫模式,新识别扶贫人口808户、1892人,享受政策11951户、22489人。扶贫产业项目收益覆盖率达100%,贫困人口动态管理“1234”工作法全省推广。1334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达到脱贫标准。2019年建成扶贫智慧管理平台,实现贫困人口信息零差错管理,10721户21653人享受扶贫政策,建立“5+4+12”产业扶贫模式,发放扶贫收益1431.05万元。“两不愁三保障”各项措施有效落实。黄河滩区脱贫迁建工程在全市率先交房入住。

(二)污染防治深入推进。圆满完成中央环保督察、省环保督察和“2+26”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巡查和“回头看”等各项任务,统筹推进“四减四增”三年行动计划,环境监管体系不断健全。出台实施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1+1+10”工作方案,落实重污染天气应对和工业企业错峰生产等制度,完成清洁取暖改造5.6万户。大力开展“清河行动”,河长巡河常态化,主要河流实现“一河一策一档”;完成畜禽养殖“三区”划定,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建率达100%。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改善、水生态修复工作得到全面加强,2019年PM10、PM2.5、二氧化硫平均浓度分别同比改善3.6%、8.2%和15%。。

(三)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取得积极成果。建立健全债权人联席会议制度,深入开展“增信贷、降不良、打逃废、树诚信”活动,不良贷款率大幅降低,金融环境企稳向好。处置不良贷款23.46亿元。数字化普惠金融项目上线运行。2019年全县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达252.55亿元、189.03亿元,增长9.6%和6.4%。2020年5月底,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70.79亿元,较年初增加18.24亿元,增幅7.22%;各项贷款余额195.92亿元,较年初增加6.89亿元,增幅3.65%。2020年1-5月份房地产业销售面积10.25万平方米,同比增涨1.9%。全县金融、地方债、房地产等重大风险防范化解成效显著。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重大改革任务推进情况

(一)供需动态推进更加平衡。;关停电解铝违规产能54万吨,停运煤电机组容量66万千瓦,实施超低排放改造企业4家。完成提标改造企业36家,整治造粒企业56家。2019年加强工业用地供应制度改革,完成“标准地”供应8宗262.6亩,弹性出让3宗87亩。建成标准厂房15.39万平方米。报批建设用地2913亩,挖潜增减挂钩节余指标1507亩、耕地占补平衡指标3870亩,盘活闲置低效用地1163亩。完成110千伏香翟变电站及配出工程,500千伏站送电运行新建、改造10千伏线路200公里,建成供电台区120个。气化工程实现镇镇通,超额完成省下达的“煤改气”任务。

(二)经济质量优势凸显。2019年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00亿元,增长19%。化纤绳网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69亿元,增长12%。装备制造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0亿元,增长11%。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52%。中国绳网国际创新产业园项目开工建设,中国绳网文化体验中心、产业大数据平台建成投用,金冠网具获批绳网产业新旧动能转换创业创新示范基地,李庄镇获批创建省优质绳网基地,县绳网数字经济园区获批省级成长型数字经济园区,中国绳网产业大数据平台入选省第二批“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试点项目;水溶性红曲生产新技术荣获全县首个中国专利优秀奖。黄河三角洲花木小镇入选省级服务业特色小镇。李庄、姜楼获评2019年中国淘宝镇,中国淘宝村增加到20个,获批创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工程示范县;李庄镇获批首批省绿色能源示范村镇;淄角镇在全省率先完成全域村庄规划编制,获评全国村庄规划优秀案例;在全省新旧动能转换项目现场观摩中,鑫诚现代农业产业园代表向全省展示了培育发展农业“新六产”的创新实践成果。

(二)重大改革任务顺利完成。一是联合办税服务大厅投入使用,国地税实现深度合作。实施“五证合一、一照一码”商事制度改革。二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顺利完成,农村集体产权交易中心投入使用。三是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精简行政审批事项80个,不动产统一登记全面落实;四是财政体制改革持续深化,被评为全省县级现代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先进县。五是深化“一次办好”改革,顺利实现“3540”攻坚目标,96项政务服务事项已全部下沉社区,在全市率先成立行政审批服务局;六是扎实开展“鲁担惠农贷”全省改革试点,发放惠农贷款2317万元。七是全面推进县管校聘、校长职级制、教师交流轮岗、绩效工作考核四项改革,典型经验在全省推广;深化集团化办学改革,推动学校教育联盟向纵深发展。八是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改革,县医院与8家卫生院组建了医共体。九是公车改革政府机构改革和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成。十是警务协作区机制改革经验得到省委领导批示肯定,被确定为全省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案例在全省推广。

四、重大发展战略任务推进情况。

(一)新旧动能转换提档加速。编制完成新旧动能转换实施规划和意见,建立新旧动能转换项目库,列入省市重点项目40个;列入省新旧动能转换优选库项目8个;培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38家,实施工业技术改造项目136个,国家批复2020年地方专项债券资金支持项目11个,下达债券资金11.12亿元。争取中央和省市预算内资金项目172个,到位资金12.84亿元。各类市场主体总量达4.09万户。引进培养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10人;引进硕博士93人、大学生879人。获批院士工作站4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家,入选市级新兴产业“白名单”企业3家、隐形冠军企业2家、瞪羚企业1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获评市优秀企业家“银狮奖”2名、“铜狮奖”3名。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室45家,省级工程实验室3家,市级工程实验室达到12家,省企业技术中心7家,市企业技术中心17家,省级众创空间2处、市科技进步奖4项、授权专利459件。

(二)乡村振兴步伐更加坚实。编制乡村振兴实施规划和意见,统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是现代农业实力壮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达到14家、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7家、农民专业示范合作社达到943家、家庭农场达到64家。土地流转面积93.91万亩,土地流转率达到70.62%;建设高标准农田39.7万亩,深松土地28.45万亩;成片造林14.41万亩,新增省级森林乡镇3家;“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达到39个。编制完成现代农业产业园总体规划,获批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智飨田园综合体跻身全市首家省级试点。编制完成沿黄生态高效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注册资金1亿元,成立县农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推出全省首家县域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原耕”,入围2019中国区域农业品牌影响力排行榜名单。香菇被评为“中国好香菇”,“联五西瓜”成功申报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惠人面粉”荣获中国驰名商标,“淄角”成为全市首件注册地理标志集体商标;“蜜桃”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2个粮食产品入选“中国好粮油”第一批名录,成功举办2018优质小麦规模种植现场观摩暨全国产业化交流大会;荣获省级知名农产品企业产品品牌4个,创建为全国良种棉繁育基地县、省级三资管理先进县和全市首家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二是乡村治理更加有效。合村并居工程全面启动,10个镇办增减挂钩项目立项,拆迁复垦村庄16个,9个安置区启动建设。改造农村危房1662户、土坯房1763户。打造美丽乡村示范村51个、创建村223个,完成人居环境整治村庄达756个。改造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11.1万户,顺利通过省政府全覆盖认定;城乡环卫一体化、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镇办全部被认定为市级“十佳”,麻店镇获批创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李庄镇荣获省级绿色生态示范城镇、美丽宜居小镇;魏集镇成功入选省十大美丽小镇;皂户李镇火把李村获评省级美丽宜居村庄;入选省级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示范镇2个、示范村19个,被确定为全省农村社区治理创新实验区。三是人才振兴助力发展。3人荣获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标兵)称号,13人入选省市“乡村之星”。四是文化成效明显。胡集书会被列入国家《曲艺传承发展计划》,曲艺保护传承工作经验全省推广,成功创建“中国曲艺之乡”。

(三)对外开放持续深入深化。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着力提升“引进来”质量和效益,创造便利化、法制化、国际化的开放环境,积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成功举办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第十届海峡两岸()孙子文化论坛暨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孙子文化旅游节;成功举办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黄河三角洲(·)绿化苗木博览会;成功举办第七届中国淘宝村高峰论坛。落实“6+4+6”招商工作机制,2019年全县实现进出口总额152661万元,增长13.22%,其中,出口额143422万元,增长13.31%。2020年1-5月份全县认定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5.22亿元,完成年度目标任务84.07%;全县实现外贸进出口50191万元,同比增长22.66%。

(四)区域协调发展成效明显。紧紧围绕打造“黄三角新的经济增长极、省会都市圈重要节点城市、连接京津冀枢纽城市”的发展定位,落实“两区一圈”战略推进,积极承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京津冀协同发展,促进区域交流与合作。树立全方位融入理念,主动超前做好城市规划建设和功能完善配套。加快基础设施对接,积极推进交通设施、信息网络、能源保障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畅通区域间要素流通。促进产业对接,抢抓发达市区产业转移机遇,充分利用其信息、人才、资本、市场等要素资源优势,共建优势互补、协作配套的产业转移发展平台,提升区域整体产业水平。加强区域间旅游、金融、人才、现代物流、生态环境建设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教育、科技、文化、医疗等社会事业的合作,共建品质生活圈,努力把打造成为承接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转移的前沿阵地,生态养老休闲旅游的后方基地。

(五)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一是网络化立体交通格局正在形成。坚持交通先行,加快构建以国省道、高速公路、铁路运输、城际轨道为骨架,县乡道为辅助的立体化交通网,完成了外环路和“六纵六横”公路网规划,完成了滨惠大道绿化、亮化工程。乐安黄河公路大桥及接线工程截至2020年5月底已完成年度计划30%。阳信至胡集里则铁路专线、济滨高铁线型确定。高青至商河高速前期工作、G233克黄线段改建工程有序推进。建设“四好农村路”87公里,养护大中修181公里,改造危桥34座,建设客运站点150个,设置乡镇客运站牌280个,农村客运班线停靠点587个,城乡公交一体化实现全覆盖。二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编制综合管廊、海绵城市、古韵慢城、古城墙保护等专项规划,23个城中村改造顺利完成,县政务服务中心(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启用。2018-2020年棚改旧改工程计划完成改造14782套,已签订协议9558套,开工建设7214套,腾空土地面积3468亩。启动了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省级森林城市、省级食品安全先进县“四城同创”,滨惠大道绿化提升、北城门修复、北关街和孙武三路东延、仿古立面改造等工程完工,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省级卫生镇实现全覆盖。

三是民生投资持续加大,水利等各类设施更趋完善。2016年民生支出完成26.5亿元,2017、2018、2019年民生支出分别实现24.6亿元、28.4亿元、29.22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82%、81.3%、82.9%。实施了3万亩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工程,樊桥闸、幸福闸新建和灌区干沟清淤等水利工程竣工投用。完成全面改薄、解决大班额、足球进校园工程和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建成了第三中学、县实验中学、职业中专,新建、改扩建学校13处、幼儿园148处。

五、重大工程项目进展情况

1.2016年,汇宏新材料新建项目、创源集团铝镁合金、龙马重科风电装备制造等大项目相继投产达产,国内500强企业明阳集团来惠投资合作。鑫诚农业、冠铭菌业、春生食用菌等改扩建项目全面完成。黄河三角洲苗木产业物流园、中国北方花木博览园投入使用。圣豪丽景温泉度假区、古源恒昌乡村旅游度假区、信誉楼百货建成运营。

2.2017年,省网具检验检测分中心投入使用。康和药包完成股份制改造,进入主板上市辅导期。龙马重科等10家企业获准电力直接交易资格,交易用电量达7亿千瓦时。新上沐泽药业、斯蒙特新型建材、创源金属二期、中惠生物科技二期等项目。黄河三角洲花木物流园、红星美凯龙开业运营。

3.2018年,以汇宏新材料、创源金属为龙头的铝精深加工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80亿元,带动正信新材料年产60万吨铝用碳素项目、万顺新材料年产60万吨高品质冷轧薄板项目加快建设。借力“互联网+”,加快化纤绳网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工业总产值120亿元,成为我县首家市级创新型产业集群。绳网产业园区入选省绿色制造项目库。以国创风能、辰星耐磨材料为龙头的现代装备制造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0亿元,成长为我县新兴主导产业。县电商产业园开工建设,电子商务运营服务中心建成投用,李庄镇成功创建全省第一批电商小镇,实现电商交易额72亿元,增长30%。国创风能提档升级,年产50套百吨级核乏燃料贮运一体容器技术实现突破,蔚蓝生物二期植物用微生物发酵工程顺利达产,智慧工厂示范项目主体建成,实现无人操作生产,达到行业领先水平。中惠生物科技建立国际红曲研究中心。获批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并开工建设一期食用菌扶贫产业园,建成投产温室大棚146个。智飨田园综合体跻身全市首家省级试点。建成润生现代果品种植基地、弘邦苗木二期、滨惠大道绿色廊道等项目。

4.2019年,汇宏新材料12万吨置换电解铝产能达产运营,元旺电工科技高档电工圆铝杆项目建成投产,汉狮高档砂纸、万顺高品质冷轧薄板等项目加快建设。中国绳网国际创新产业园项目开工建设,中国绳网文化体验中心、产业大数据平台建成投用,县绳网数字经济园区获批省级成长型数字经济园区。高端风电装备制造基地项目、铸友机床高端数控机床部件项目开工建设,国创风能与金风科技实现深度合作。绳网生产力促进中心、黄河绳网先进技术研究院相继成立,省绳网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落户。日产3万只菌包车间等项目建成投用,花木示范区等项目加快建设,魏集古村落二期主体完工,圣哥帝湾水上乐园投入运营。

5.2020年,成立全县重大项目推进指挥部,集中办公,实体化运作,落实6项推进机制,建立“1+7+7+N”、“指挥部+专班”经济运行和重大项目推进指挥体系,盯紧188个列统项目,推动180个“四个一批”项目、98个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30个省市县重大项目,8个集中开工项目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持续做好38个专项债券项目、75个新增中央投资项目和50个省扩内需项目后续跟踪对接,制定出台《县新旧动能转换引导基金奖励办法》,发挥7个巡回督导组和30名驻企业服务员的作用,每周采取“四不两直”的方式,运用“工作提醒”、“蜗牛项目”倒逼机制,争取更多资金支持,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六、规划实施中的典型经验和有益探索。

(一)建设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数字引擎试点县。成功举办第七届中国淘宝村高峰论坛,与阿里巴巴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成为阿里巴巴集团确定的全国4个数字乡村试点县之一。李庄、姜楼获评2019年中国淘宝镇,中国淘宝村增加到20个,获批创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工程示范县。疫情期间,与阿里巴巴集团创新合作方式,搭建数智平台,推出“同战疫情·平安、点亮、振兴、智慧”四部曲,开展了全民直播暨万人直播挑战赛活动,以全国第二的成绩成功入选阿里巴巴“2019年度淘宝直播村播计划示范县”,“电子商务+乡村快递共配”服务品牌成为国家交通部25个农村物流服务品牌之一。全力构建“6+1+N”数字体系,建设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数字引擎试点县。举办第三届淘宝五金行业绳网名城大会,打造一批电商示范园区,争创一批中国淘宝镇和淘宝村,构建普惠共享、线上线下融合、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畅通的农村现代流通体系。

(二)建设中国绳网国际创新产业园。做优化纤绳网产业。发挥黄河绳网先进技术研究院创新引领作用,加快中国绳网国际创新产业园建设,打造绳网产业集群+人工智造基地,促进绳网产品向农业、海洋、生活、环保、军事等应用领域拓展,推动化纤绳网产业从“规模最大”向“价值最优”转型。

(三)打造全产业链风电现代装备制造基地。积极做大装备制造产业,发挥国创风能产能优势和高端风电装备制造项目带动作用,围绕数控智能装备、海上风电装备及汽车精密零部件等高端装备核心领域,攻坚研制一批首台(套)重大装备及关键部件,打造全产业链风电现代装备制造基地。

(四)研发编制中国()绳网价格指数打造全国绳网产业话语权。在省发改委的介绍下,南开大学价格指数编制团队两次到李庄进行调研,绳网价格指数编制工作已经初见成效。一是数据建模工作。此项工作已由学院承接,目前已签订协议,6月底完成建模任务。二是数据建模后的平台建设工作。。三是专家评审验收工作。在指数投入试用完成后,将组织数量统计学、经济学专家、价格指数所在行业专家、省价格主管部门指数业务骨干和指数所在地价格主管部门指数业务骨干组成专家团队进行评审验收。四是后期宣传工作。此项工作省发改委、中国经济导报等媒体将为我县绳网价格指数提供媒体平台。

(五)建设省级农高区和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高标准温室20万平方米,创新采用混合所有制运行模式,打造现代农业孵化器,建设农业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区和成果转化区。运营打造“原耕”区域公用品牌,开拓高档商超、航空食品等中高端市场,增强品牌影响力,带动提升全县农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加强与首农集团合作,把农产品全面推进京津冀。

七、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工作建议

(一)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主要经济指标完成不理想。对照“十三五”规划目标,经济增速有所放缓。面临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压力叠加,工业产业园区实力不强,园区核心区集聚效应不高。工业上,传统制造业、初级加工业项目存在产业链条短、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小、经济效益差和名牌产品少;农业上,农产品加工链条短、档次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市场优势。

二是新旧动能转换矛盾依然突出。当前,面临着新旧动能转换步伐加快,我县新兴产业培育压力较大,传统产业改造仍需加快,在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上任务艰巨,集聚技术、资金、人才等高端要素的能力不足,投融资渠道窄,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不强,辐射效果不明显。优势特色产业总体上仍处于培育和起步阶段,产业集聚、规模集群形成仍有阻力,以“四新”促“四化”步伐仍需提档升级。

三是发展要素保障能力依然不足。县是全省贫困县,在经济、社会、民生建设等方面历史欠账多,经济发展及民生项目建设正处于高峰期,年均用地需求量较多,未利用地资源稀缺,政策红线压缩了县域建设用地空间,“亩均论英雄”倒逼机制尚未真正形成。金融机构对县域贷款的总量仍是杯水车薪,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经济建设急需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和学科带头人、优秀企业家紧缺。环保、交通等条件,严重制约了我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四是机制体制体系创新力不足。政府职能转变不够到位,越位、缺位、错位现象不同程度存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相对较弱,部门职能交叉、权责脱节的问题依然存在,事业单位活力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政务公开缺乏突破性进展,行政效率还需进一步提高。思想解放的深度和广度跟不上发展需求,市场经济意识不够强,改革创新意识不强,改革开放的意识不够浓厚,创新体制机制任重道远。

五是乡村振兴战略投入不够。乡村振兴仍处于起步阶段,距离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距离广大群众的期望仍有一定差距。建立乡村振兴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仍有困难,乡村振兴过度依赖财政专项资金,投入渠道有待拓宽,由于缺乏有效激励约束机制,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农村的意愿不强。乡村产业振兴基础仍不牢固,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有待进一步提升,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任重道远。

(二)工作建议

一是在规划编制上给予支持。建议在研究上报国家重大事项、编制撰写“十四五”总体规划、统筹协调专项规划时争取省市支持,将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园、汽配风电产业园、铝精深加工产业园(一区三园)、“健康”、“慢生活”旅游和“原耕”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和上报的重大决策、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列入市“十四五”规划内容,争取列入省“十四五”发展规划。

二是在优惠政策上给予支持。作为渤海区根据地,有18万人参军参战,80万民工随军支前,5.5万人英勇捐躯,孕育出了不屈不挠、艰苦奋斗、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老渤海”精神。建议争取省市在“十四五”规划中充分重视渤海老区发展,在资金、项目、政策等方面与沂蒙等革命老区享受同等待遇,执行中部地区政策。

现代农业产业园总体规划范文5

一、目标要求

(一)总体要求。以国家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北部现代农业示范长廊建设为契机,大力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重点围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现代农业园区、订单农业、高效设施农业保险及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环节,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推进粮油高产增效创建和“菜篮子”工程建设,加快建设高效设施农业生产基地,强化农业技术集成与创新示范,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水平,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

(二)目标任务。合理安排秋播布局,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确保农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165万亩次,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13万亩次以上。夏粮种植面积49.3万亩,其中小麦面积48.8万亩,油菜13.5万亩;秋粮种植面积63.6万亩,其中水稻面积50万亩,棉花1.5万亩。全年创建部省级粮油高产万亩示范片12个、千亩示范方30个。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新增高效农业面积3万亩以上,其中高效设施农业面积1.8万亩以上。全年蔬菜播种面积33.4万亩,其中秋冬蔬菜种植面积9.8万亩。推进农业园区建设,提升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展水平,加快现代渔业产业园区创建步伐,每个镇级农业园区新增规模项目2个以上,新建现代农业产业基地1000亩,其中设施农业300亩。创建省级“一村一品”示范镇、村2个,农业现代化实现度提高5个百分点。

(三)基本原则。一是坚持稳粮增效、协调发展。围绕“米袋子”、“菜篮子”工程建设,着力提升产量和效益,强化粮食示范区和“菜篮子”生产基地建设,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加快发展设施园艺业,科学发展畜禽养殖业,适度发展特色水产业,提升地方优势特色产业水平。二是坚持点片结合、规模发展。集中力量、集聚资源,突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北部现代农业示范长廊、各镇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等主要载体,加快优质粮油、设施蔬菜、生态养殖等规模化生产基地建设,带动面上生产水平的提升,增强农产品有效供给能力。三是坚持载体推动、创新发展。全面推进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工作,以培育新型规模经营主体为抓手,创新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加快为农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进程。

二、工作重点

(一)科学谋划产业布局,加快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抓住秋播关键时期,围绕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在稳定粮食面积的前提下,进一步优化种植结构和茬口布局,将高效蔬菜、四青作物、花卉苗木、药材、应时鲜果等优势特色产业作为调整方向,将根茎类蔬菜、甜瓜草莓、食用菌等高效品种作为调整重点,稳步发展钢架大棚、联栋温室等设施种植,积极推广应用遮阳网、防虫网、地膜覆盖、喷滴灌等设施。围绕粮油高产高效和特色粮经作物间套生产模式,科学谋划适应优质稻麦两熟高产要求的茬口衔接及品种布局,实现“夏秋熟茬口相互兼顾、稻麦品种统筹安排、特粮特经间套种”的良性循环。围绕高效设施农业发展,以蔬菜标准园创建为抓手,进一步增强农业龙头企业和各类合作组织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规模连片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强化无公害技术应用,突出杀虫灯、性诱剂、粘虫板等生态栽培设施的推广,总结推广一批较为成熟的高效种植模式,培育一批高产高效的栽培典型。

(二)持续强化“三新”推广,不断提升产量效益水平。认真抓好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及时推广一批高产稳产高效的栽培技术。一是突出主推品种。小麦品种里下河地区主推宁麦13,搭配种植镇麦9号和镇麦168;通南高沙土地区主推扬辐麦4号,搭配种植生选6号和镇麦168。大麦品种主推扬农啤4号。油菜以秦优10号、沣油737为主,搭配种植宁杂21。水稻品种从稻麦周年高产高效的角度通盘考虑,根据不同地区和不同栽培方式,选择高产、优质、多抗、熟期适宜的品种。结合市场需求,西瓜重点推广早佳(8424)、极品小兰,蔬菜品种大力推广苏粉9号番茄、田中福龙茄子、苏椒五号博士王、江蔬一号丝瓜、津优40号黄瓜、改良青杂三号大白菜、红颊草莓等适销对路品种。今年小麦收获期间阴雨天气较多,给小麦种子质量带来了一定影响,各地要严把种子质量关,确保秋播用种安全。二是突出主推技术。强化宣传培训,全面推广应用优质、高产、高效实用技术,提高农产品品质和产量,降低生产成本,减轻劳动强度,增加种植效益。;稻茬小麦免(少)耕机械条(匀)播技术,充分发挥现有播种机械的作用,创造适宜的机播条件,提高播种均匀度;秸秆全(半)量还田全苗壮苗技术,针对不同生态区土壤质地和灌溉条件,建议通南地区推广秸秆半量还田技术,里下河地区推广秸秆机械全量还田技术(前茬收获时秸秆切碎、撒匀还田,并一次性窨足水分,确保齐苗匀苗);稻田套播高产栽培技术,主要适用于腾茬迟于播种适期10天以上的水稻茬口,且有套播习惯的麦区,此方式提倡稻草离田,有条件的镇要建立稻田套播秸秆全量还田百亩示范方。蔬菜上重点推广5种关键技术:瓜菜优质、高产、高效栽培关键技术,抗逆栽培技术,遮阳网、防虫网、无纺布、高光能流滴膜等新型材料应用技术,穴盘育苗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进一步实施农药“减量工程”,加大农业、物理和生物防治技术的推广应用。继续深化测土配方施肥,加大商品有机肥推广应用力度。

(三)狠抓麦油秋播质量,夯实来年夏熟丰收基础。提高秋播质量,有利于足苗、壮苗、安全越冬,奠定高产稳产基础。一是要适期播种,科学确定基本苗。通南地区弱筋小麦适宜播种期在10月下旬至11月初,中筋小麦适宜播种期在10月25日至11月5日,在此范围内可适当早播。油菜生产在培育壮苗的同时,坚持适期早栽,以10月底为移栽适期,11月上旬移栽结束;套、直播油菜适宜播种期建议在9月底至10月上旬,不得迟于10月15日。大力推广小麦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基本苗控制在18万以内,高产增效创建万亩示范片基本苗控制在16万左右。二是科学施肥。弱筋小麦亩施氮量12―14公斤、中筋小麦亩施氮量15―18公斤;双低油菜亩施氮量16―18公斤。注重推广精确定量平衡配套施肥技术,施足、施全基肥,增施有机肥。三是适时开展秋季化学除草。根据麦田不同草相特点,因地制宜选用对路药剂品种,提高化除效果,防范低温药害。四是配套田间内外沟系。高标准开好田间一套沟,确保内外三沟相配套。对实施秸秆全量还田的小麦田块,播种后要及时镇压和窨水,加快秸秆腐熟,促进小麦出苗和根系下扎。

(四)大力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创新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以培育新型规模经营主体为抓手,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为基础,以土地集中流转、租赁托管、专业合作为模式,探索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新路径。充分利用秋播茬口换茬的有利时机,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不断提高农业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水平。一是创新土地流转机制,促进农田向适度规模经营主体集中。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在整村推进试点的基础上,加强农村土地流转的规范化管理,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发展。二是大力培植家庭农场等规模经营主体。围绕优质粮油、设施园艺等产业发展,扶持培植规模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经济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农业投融资机制,推进合作共赢的订单生产,提高政策性保险保障水平,稳步推进种养规模基地发展。三是强化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加快专业化为农服务合作组织建设,鼓励基层党员干部、大学生村官、农机手、农资经营户、种田能手、农技人员等,以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商品化育供秧、机插秧等为重点,领办、创办一批专业化服务组织,通过政府扶持和市场引导双重推动,逐步扩大统一生产布局、统一种苗供应、统一技术标准、统一专业化服务的覆盖范围,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应用,提高统一服务型农业规模经营水平。

(五)加快推进园区建设,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现代农业园区是科技开发、示范、辐射和推广的重要载体,是高效设施农业的集聚区域,是优势特色产业的孵化基地,是现代农业的示范样板。根据上级部署安排,结合我区发展实际,针对当前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总体要求,面对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的新任务,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意义重大、迫在眉睫。一是要注重规划引领。各镇要结合全区现代农业发展总体规划,进一步细化镇级农业园区建设规划和工作方案,明确发展方向、功能分区和目标定位,并严格按照规划组织实施,做到一次规划、分期建设,积极引导各类高效特色种养项目向园区集聚,提升园区规模化、设施化、产业化和现代化水平。二是要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各类优势资源,集中项目和资金投入,完善配套道路、桥梁、灌排、绿化等基础设施,优化生产环境,吸引“三资”投入发展,辐射带动农民参与,实现增效增收。三是要提高服务管理水平。各镇要组建稳定的园区建设工作机构,负责园区建设管理服务工作,根据规划招引项目,帮助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矛盾以及用地、用工等方面的困难,加强规模经营主体守法经营、生产过程质量安全监控等管理,优化指导服务。有条件的镇要加快为农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创新服务方式,拓展服务内容,增强服务效果,培育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帮助做大做强做优,加快形成“规划布局合理、生产要素集聚、设施装备先进、主体责任明确、经营机制完善、辐射效应明显”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秋播工作是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一是加强督查考核。对照秋播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各项任务,层层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把任务量化到人员,指标分解到田块,严格督促检查,加大考核力度,确保取得实效。二是加强宣传发动,利用各种媒介,通过多种形式,总结推广秋播与农业结构调整的典型,营造良好的推进氛围。三是加强措施落实。抢抓秋播的有利时机,集中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强路、沟、渠、桥梁、道路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排灌畅通,切实增强农业抗灾减灾能力;要对照既定目标任务,及早落实好茬口布局,为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夯实基础;要进一步优化播种方式,切实增强秋播科技含量,提高秋播工作整体水平。

现代农业产业园总体规划范文6

导读:芦笋为巴山之珍品,如今乘现代科技和产业化东风,已规划发展成年产芦笋10万t的全国第一大芦笋基地,成为世界级品牌。恩阳正围绕“一、二、三产业融合、粮经饲复合、种养加循环、产供销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新格局迈进。

四川巴中市恩阳区是2013年被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县级区,地处四川省东北部、中国南北气候交汇地带,为全国除青藏高原之外为数不多的几个未被重金属和人为污染的地区之一,是发展生态、有机、绿色芦笋之宝地。

1 战略定位

按照“环境友好、绿色生态、特色精品、粮经复合、种养循环、休闲养生”的特色定位,突出绿色芦笋、生态养殖、休闲观光等,着眼实现传统产业现代化、优势资源产业化、特色产业品牌化要求,加快推进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经营、产业化运作。

2 主攻目标

2.1 种植业

以芦笋产业为主,到2020年达6 670 hm2,实现农业产值10亿元,实现工业产值20亿元,实现税收2亿元;建立芦笋科研和标准化生产示范园66.7 hm2,全部实现无公害和绿色生产,争创有机品牌;引进培育龙头企业1~3家、创建自主品牌3个以上,培育芦笋家庭农场、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各30个以上,电商28家。

2.2 畜牧业

到2020年底,在项目乡镇建成畜禽养殖场169个,新增有机肥

7万t,年转化畜禽粪污13万t,年出栏肥猪90万头、肉牛2万头、山羊1.1万只、饲养鸡10万只。做到芦笋产业发展到哪里,特色养殖跟进到哪里,有机肥使用到哪里,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2.3 休闲农业

到2020年建芦笋休闲观光农业80家,年利润0.12亿元,解决就业人口2 800人(普通人口1 120 人,贫困户1 680人),带动人数4 700人。

3 优势条件

3.1 生态环境优良

恩阳地处渠江流域上游,面积1 156 km2,四季绿水青山,常年蓝天白云,雨后云雾缭绕,终日鸟语花香。

①气候适宜 恩阳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适宜,年平均气温17℃,相对湿度76%,日照时数1 470.6 h,雨量1 198.9 mm。

②森林生态 恩阳区森林覆盖率高达50.8%,是千年润泽的巴山“绿肺”,自然赋予的巨大“氧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四川盆地北部山地重要的生物基因库”。

③水源生态 恩阳区大小河流12条,水库87座,池塘2 548口,主要河流水质达到Ⅱ、Ⅲ类水质标准,重要水功能区水质合格率达到100%。

④土壤生态 成都理工大学对恩阳区主要农产品及产地土壤地球化学特征的调查表明,恩阳区土壤未受重金属污染,生命元素硒、锌、碘含量均等。

⑤大气生态 空气洁净,常年蓝天白云,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98.9%,负氧离子含量较高,空气质量常年达优,特别适宜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业。

3.2 产业特色鲜明

芦笋种植历史悠久,种植技术成熟。芦笋是世界十大名贵蔬菜之一,被誉为“蔬菜之王”,具有人体所需28种氨基酸中的18种,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具有调节代谢、提高机体免疫力、抗衰老、防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等功效。目前已成功研制出速冻鲜芦笋,芦笋纤维胶囊、颗粒剂、浓缩芦笋汁及口服液,芦笋美容产品系列。引进龙头企业,建立联结机制,完善服务网络,芦笋已成恩阳区农业产业的主导产业。

3.3 农业基础良好

按照“一圈、五带”的芦笋产业总体规划,抓好恩阳特色农业空间布局。“一圈”即以恩阳城区为轴心的现代休闲观光农业圈;“五带”即兴隆镇―玉山镇―三星乡―关公镇―茶坝镇―双胜镇―万安乡―明阳镇,上八庙镇―渔溪镇(和平、酒店)―柳林镇―花丛镇―尹家乡,上八庙镇―三汇镇―玉井乡―义兴镇,九镇乡―柳林镇(来龙)―花丛镇(镇庙)―观音井镇―双胜镇,万安乡―明阳镇―上八庙镇―渔溪镇6 670 hm2芦笋产业带。

3.4 体系较为健全

①投融资体系基本建立 争取债券基金,国家发改委批准重庆安碧捷芦笋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使用债券基金0.9亿元。转变财政支农方式,市政府统筹1亿元农业发展基金,组建农商银行,通过贷款担保、财政贴息、风险抵押支持特色产业发展。创新金融助农,探索将蔬菜纳入农业政策性保险范畴,充分应用农村产权改革成果,推行“巴山新居”J、“特色产业权证”贷、“标准化用益特权证”贷、土地经营权贷等农村金融产品。激活民间资金,鼓励和支持返乡农民工、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科技人员、有志之士,通过参股、合作、租赁等多种利益联结形式,投入芦笋产业建设。

②技术体系建立健全 a.恩阳区大力开展院校合作、院区合作和校市合作,利用家乡人力资源优势与浙江大学签订芦笋深加工合作协议,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签订在恩阳区工业园建芦笋研究中心的协议,安碧捷公司聘请全国知名芦笋专家李书华教授作技术顾问,并与四川农业大学、西华大学等技术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开展交流与合作,解决芦笋生产上存在的技术难题。

b.恩阳区政府整合全区177名具有高中级技术职称的农业技术人员,大抓芦笋产业种植,探索和研究出完整配套的绿色食品种植及加工技术,组织攻克了恩阳区绿芦笋冷链物流等技术8项,推广芦笋标准化生产、机械化育插秧等30余项新技术,能满足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技术指导需求。

3.5 区位优势明显

恩阳位于秦巴山片区扶贫开发核心区、成渝西经济圈的几何中心位置,是巴中“一城两翼”空间布局的西翼、巴中西向南向的桥头堡,成(都)巴(中)、巴(中)广(安)渝(重庆)2条高速公路,飞机场落户兴隆镇凤凰包村,1 h可通达广元、汉中、达州、南充,3 h可通达成都、重庆、西安。恩阳素称芦笋之乡,芦笋基地6 670 hm2,占据巴中市“菜篮子”基地半壁江山,为发展芦笋食品生产提供有利交通条件和区位优势。

3.6 市场前景广阔

随着统筹城乡、产村相融及产城一体的深入推进,城镇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和回归大自然浪潮的普遍兴起,人们对天然、优质、绿色农产品的需求量日趋增加。芦笋富含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生产的芦笋饮料、芦笋茶是不可多得的天然保健品,芦笋胶囊已研发成功,加上节会撬动、电商销售,芦笋市场需求量将进一步增大,市场前景广阔。

3.7 党政高度重视

近年来,恩阳区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确定了以芦笋、畜禽生态养殖、休闲观光农业为主的主导产业。恩阳区相继出台《关于加快发展芦笋产业的意见》《关于抓好畜禽生态养殖的意见》《关于加快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意见》等文件,使芦笋、畜禽生态养殖、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发展目标更明确,重点更突出,措施更具体,保障更有力。

①强化组织保障 恩阳区、乡镇(办事处)分别成立了芦笋产业、畜禽生态养殖、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发展办公室,切实做到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余干部共同抓,并将责任落实到位,任务分解到人,全区上下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区政府从部分乡镇和区级部门抽调了20名年富力强和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组成攻坚团队,落实到重点乡镇进行驻点攻坚和抓点示范。

②落实帮扶责任 恩阳区农林局成立了芦笋产业发展办公室,对恩阳区20个乡,88个村种植芦笋的农户进行全方位结对帮扶,从人力、资金、资源等方面全力支持芦笋产业发展。

③强化督查考评 恩阳区政府把发展芦笋产业纳入对区级相关部门、各乡镇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实行单列考核、记分。区目督办细化年度考核指标,加大跟踪督办力度,对发展芦笋产业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恩阳区政府给予重奖,对工作不力,目标任务完成差的区级部门、乡镇进行通报并严格问责。

4 对策措施

4.1 提升基地生产水平

以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机化发展、设施化种养为重点,整合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农田水利建设、国土整治、退耕还林口粮田建设、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进行田网、路网、水网、电网、互联网“五网”配套建设,达到“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保障、智能化”的高标准农田标准。新建恩阳区芦笋产业高标准农田

1 000 hm2,高标准农田占芦笋基地面积的50%以上。

4.2 推动种养循环发展

按“巩固生猪基础、提升牛羊优势、促进家禽发展”思路,大力发展以巴山土猪、巴山土鸡、羊、牛为重点的特色畜牧业,形成以平坝低山区的生猪产业区,丘陵低山区的巴山土鸡产业区,北部高山区的黄羊、黄牛产业区。推进以尹家牛肉、五岭土鸡肉松等为重点的畜禽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以畜禽粪便供给芦笋有机肥,芦笋的下脚料转化成饲料喂养畜禽的种养循环模式。

4.3 延伸农业产业链条

积极创建品牌,加大科技投入,培育芦笋产品品牌,整体打造一批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证明商标)和省名牌产品、省著名商标,积极搞好各类名牌产品的开发、申报和认证工作,如速冻鲜芦笋,芦笋纤维胶囊、颗粒剂、浓缩芦笋汁及口服液,芦笋美容产品系列等。鼓励各类市场主体积极争创品牌,积极申请“三品认证”(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和特优农产品商标注册。

4.4 建设休闲农业景区

扎实推进产业园区、新型社区、田园景区“三区同建”,以巴山新居、种养基地、产业园区等为载体,加大美丽乡村推介力度。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拓展农业功能,将农业发展与自然风光、乡村特色、新村建设、农耕文化、巴人文化、文化相结合,打造不同主题的乡村旅游项目,不断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和提升产业附加值。在芦笋产业集中区域,将产业基地建设与巴山新居建设相结合,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芦笋庄园;将农业景观与自然风光相结合,打造融合农业景观与自然风光元素的观光农业;将核心园区与农业体验有机结合,打造集观光、采摘、体验、科普、游玩、康养、休闲为一体的生态、休闲农业;将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富硒食品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开发星级农家乐、乡村客栈、休闲垂钓、营养美食等度假养生旅游产品,既卖产品又卖风景。

4.5 构建利益联结机制

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吸纳社会资本进园区、建基地、办企业、搞加工。。探索建立政府扶持与市场引导相结合的新型农技服务体系。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