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22:1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20 15:35
《道德经新译》第四十八章(德篇第三章)
不仁不义 只求大道
(原第38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
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
处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注解】
1、上德不德:上德,即大德、孔德;不德,不把“德”表现在形式上。此句意为,上德的人不表现为形式上的德,而是时时都在德的状态。
2、下德不失德:下德的人恪守形式上的德,不失德即形式上离不开德。下德执着在有形层面,特别在意失掉德,甚至会为德而讨好众人。
3、无德:无法体现真正的德。
4、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以,故意;无以为,即无心作为。上德之人顺应自然而无心作为,上德*而无为,只是自性流露。
5、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下德在意别人怎么看,而不停地为他人调频。
6、攘臂而扔之:攘,伸出。此句意为伸出手臂而使人们强就。
7、薄:不足、衰薄。
8、首:开始。
9、前识者:把礼当作要义者。
10、华:浮华。
11、处其厚:立身敦厚、朴实。
【释义】
真正有德的人本性如此,标榜了就不是德。当把本原有的品质作为德来宣扬,说明已失德。所以上德自然而无为,下德逐名而有为;逐德,逐仁,逐义,逐礼,则人心已失矣。所以失道而讲德,失德而讲仁,失仁而讲义,失义而讲礼;讲礼时,已是薄德之时,这是混乱的主要原因。所以把礼当作要义者,就像追逐一个华丽的外表,实际上背道已远。真正求道者,为上德不为下德,为道实不为礼华。取道去礼。
【释意】
常人之德重其形,圣人之德重其神。对于大德来讲,德行就像空气和水一样平凡自在,不需要刻意为之,因为那就是我们本来的样子。就像苹果,不会因为自己有苹果的味道而自我标榜。
《道德经新译》第四十七章(德篇第二章)
万物和合 玄德之妙
(原第10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无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注解】
1、载营魄,抱一:魂魄合二为一,指高我和小我合一,物理心智与高级心智合一。
2、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专,结聚。气包括有形之气和无形之气,有形之气指气血运行,无形之气指情绪。气的核心是柔、是顺,两种气都要柔弱。
3、涤除:扫除、清除。
4、玄览:人心之处明澈如镜、深邃灵妙。玄,奥妙深邃;览:心境。
5、无疵:瑕疵,缺点。内在有瑕疵,外在一定不完美;内在完美,外在自然完美。
6、爱国,治民能无为乎:治国的本质是站在“我们”的角度,让每个人各自绽放。无为而治是一种大智慧,把道布好,有道方可无为,俭到自动化至无为。
7、明白,四达能无知乎:四达,通达四方。知,同“智”,心智、心机。此句意为心智可以超越时间、空间,进入四通八达的境界。
8、生之:即道生之。道指意识的种子、基因的创造、起心动念。
9、畜之:即德畜之。德是能量。畜,养育、繁殖。此句指广结善缘,因缘具足是一个聚焦能量的过程。
10、为而不恃:事成是道运行的结果,因此不会自居。
11、玄德:玄秘而深邃的德行,指在道中运行的德。
【释义】
所行,能够做到身体和心合一吗?呼吸,能够柔和绵长如婴儿一样吗?静心,能够像没有瑕疵的白布一样吗?行事,能够选择别人不愿做的领域(知雄守雌)吗?明道,能够知晓一切而不用显得自己知识渊博吗?让事情自然发生,自行发展。当事情发生,不需要刻意推动,不需要刻意强求攀缘,也不需要强烈把控。这就是道的玄妙啊。
【释意】
此篇为道的实修篇,德是道的化身,通过德来彰显道,最终达到“执大象,天下往,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的境界。道家所倡导的“德”与儒家所倡导的“德”是有差异的,道家的德强调本性如此,内在拥有“大”与“容”的品质。上德不德,指在道中运行的德,无名、无利、无形、与道合,则无往不利;不会刻意为之,“处其实,不具其华”、“道隐无名”,做事看发心、看结果;因一切都是自然之道在运行,故“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而儒家的德是有一系列行为准则在里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