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05:5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5 23:50
【 #课件# 导语】课件设计和运用,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等多方面的客观条件,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做的得体,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反之,则会事与愿违,如若枯燥乏味的课件必然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而精心设计好一个课件,因势利导,就能紧扣学生的活动心理,活跃其思维,增强其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下面是 整理分享的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课件,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一】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课件
【教学目标】
1.掌握汉武帝为巩固国家“大一统”在*、思想、经济上采取的措施。
2.通过思考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评价汉武帝,初步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通过分析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认识到这一局面是西汉王朝强盛的顶点,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习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学习难点】评价汉武帝
【学习过程】
本课内容设计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上的大一统”,第二部分为“思想上的大一统”,第三部分为“经济上的大一统”,第四部分为“评价汉武帝”。
一、*上的大一统
汉初分封的诸侯国,势力逐渐膨胀,对皇权构成严重威胁。像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则千乘百骑,和天子一样威风。他还自制弓箭数十万,府库的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摘自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偃说上曰:“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嫡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原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子弟,以地候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史记•平津候主父列传》
(1)材料反映了汉初社会的哪一问题?
封国(或诸侯、王国;或王国问题)势力过于强大;
(2)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解决了这一问题?
颁布“推恩令”(或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
二、思想上的大一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1)根据材料归纳董仲舒的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汉武帝为了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采取了哪些措施?
三、经济上的大一统
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对社会经济的控制,采取了哪些措施?
四、评价汉武帝
汉武帝是中国历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统治期间,西汉国力最为强盛。*上,颁布“推恩令“,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经济上,把铸币、盐铁经营权收归*,发行五铢钱;还重视兴修水利,亲治黄河,重视发展农业生产。思想文化上: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国家的正统,有助于*集权的巩固。军事上,打败北边的强敌匈奴,解除了匈奴威胁。民族关系上,命张骞通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商路。
汉武帝的过失是好大喜功。连年征战,耗费巨额钱财;大肆征兵、征税,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痛苦;迷信奢侈,重有酷吏。晚年社会动荡,几乎成为危局。
【篇二】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课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及其历史作用
过程与方法:
阅读资料→理解大意→逻辑思维→得出结论(论从史出)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
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局面。
【教学重难点】
“汉武帝的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师:楚汉战争的最后结果如何?
(启发学生回答:刘邦最终打败项羽,在公元前202年,定都长安,建立汉朝。刘邦就是汉高祖。)
师:刘邦为什么能够得到胜利?
(指导学生观看课文“导入框”,结合上一课知识回答:善于用人,爱惜百姓,审时度势,灵活应变等。)
师:俗话说“得天下不易,坐天下更难”,当年汉高祖面临的也是这种情况。请看课文“文景之治”的内容。
一、汉武帝的大一统
1、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原因
“阅读文字”介绍了汉武帝哪一方面特点?这个特点与前面学过的哪些人物相似?
A、汉武帝重视人才,善于用人。
B、尧、舜、商汤、周文王、周武王、齐桓公、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秦孝公、秦王嬴政、汉高祖刘邦等。
什么是大一统?
即*加强对*、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高度*集权的*局面。汉武帝时能实现大一统,决非偶然,如果没有从高祖“文景之治”,近半个世纪实行休养生息*,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如果没有景帝时平定七国之乱,奠定了巩固的*基础,恐怕大一统的局面是不可能出现的。大一统的局面出现,也和汉武帝这个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的统治措施密切相关。
2、汉武帝大一统措施
结合课文,由学生分组讨论归纳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采取了哪些措施,为什么,教师逐条和学生分析讨论。
(1)原因
客观:景帝后期的经济繁荣
主观: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
加强*集权
(2)措施
*:削弱诸侯国势力,封国越分越小
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太学
(3)汉武帝大一统意义
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局面。
【合作探究】
1、回忆一下前一课中的秦始皇陵,对比汉文帝对修自己陵墓的要求,你觉得有什么不同之处吗?再对比一下他们在位时的作为说说你的看法。
2、秦始皇和汉武帝在我国历谁的功劳大?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
任何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朝代,如果吏治不清,*黑暗,社会就不会稳定,经济也不会发展,从今天我们学习的东汉王朝的兴与衰中了解到,皇帝明智,减轻对百姓的剥削,就出现了封建社会的治世局面;反之,皇帝年幼不主事,大权旁落,甚至不断进行争权夺利,最终导致的是东汉王朝的衰落。任何朝代的兴衰有其发展的自然规律,你找到这个规律了吗?
【篇三】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课件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盐铁专卖等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
2.引导学生阅读课后《西汉初期*和封国力量对比》图表,结合相关历史记载,设置相关问题,分析汉武帝所采取的各项措施,理解汉武帝实施“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盐铁专卖的目的和影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知汉武帝为维护国家统一所做的努力,认识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长期的任务。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盐铁专卖等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王朝所采取的*措施。
难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
三、教学策略
创设历史情境,直观再现历史,让学生在历史场景中体验、感悟历史。
设置问题,补充史料,引导学生根据问题阅读课文和材料,师生共同探讨来解决问题,突破重难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查找相关资料、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学生准备:查找一些历史事件和历史概念的具体记述,如“七国之乱”“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电视剧《汉武大帝》中这样评价他: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这就是大一统的汉朝。汉武帝是如何加强*权力的呢?他所采取的措施又有什么样的作用和影响?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汉武帝的丰功伟业,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讲授新课】
第一部我的地盘我做主
材料一西汉初期*和封国力量对比图(见P56课后活动)。
材料二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汉书?主父偃传》
探究问题:材料反映出西汉初期*面临什么问题?
教师引领学生阅读课文,结合材料,思考、讨论并解决问题。
学生讨论回答:诸侯王势力强大,独霸一方,对*形成了极大的威胁。
教师讲解:汉武帝即位后,就遇到了王国问题。汉武帝采取什么措施解决这一问题的?
请欣赏历史情景剧。
剧情:
地点是武帝后花园。
武帝为掩人耳目,密诏大臣主父偃后花园议事。
主父偃:陛下十万火急召臣来,有何要事?
汉武帝:爱卿可知晁错为何而死?
主父偃:为先帝削藩而死。
汉武帝:先帝为何要冒死削藩?
主父偃:古代诸侯的土地不超过百里,国君对他们是很容易控制的。但自高祖以来,有的诸侯竟然拥有几十座城池,土地方圆上千里。天下形势平稳时,他们就容易奢侈骄横;形势急迫时,则依仗他们的强大,联合起来反叛朝廷。
汉武帝:以爱卿之见,先帝削藩乃英明之举,但为何失败?
主父偃:如果用法律来强行削减他们的土地,那么他们反叛的事就容易发生。晁错正是强制实行削藩*,其结果使得吴、楚七国叛乱,不仅削藩未成,还险些酿成政权倾覆的大祸。
汉武帝:削藩未成,朕寝食难安啊!
主父偃:陛下,臣有一计。
汉武帝:爱卿快讲!
主父偃:如今诸侯的子弟有的多达十几人,但只有嫡长子才可以世世代代相继承,其余的虽然也是诸侯王的亲骨肉,却没有尺寸之地的封国,那么皇上的仁爱孝亲之道就不能显示,陛下何不命令诸侯推广恩德,把他们的土地分割给子弟,封他们为侯?这些子弟必然十分高兴,感念皇恩浩荡,拥护皇上的措施。正所谓,堡垒最易从内部攻破。
汉武帝:(喜不自禁)此计甚妙,即日昭告天下,实施“推恩令”。
(剧终)
教师提问:哪位同学能说出“推恩令”的主要内容?
学生:诸侯王除了让自己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外,还可以把王国的封地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新封的诸侯国归*直接统辖的郡管理。
教师提问:“推恩令”的实施有什么作用和影响?
学生:削弱了诸侯王的实力,使他们无力对抗*,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教师设疑: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除了实行“推恩令”之外,汉武帝还有什么策略?
学生:建立刺史制度。
问题探究:
(1)什么是刺史制度?
(2)刺史的职能是什么?
(3)汉武帝采取的这些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总结。
教师补充:“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之意。汉武帝为了强化地方监察制度,在地方设刺史。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域,称为“十三州部”,每个州派遣刺史一人进行监督。刺史有权监察郡国长官,如果发现官吏有欺瞒*等行为,可以直接奏报皇帝,加以制裁。刺史负责监督地方*,抑制和打击地方豪强及其子弟。汉武帝的这些措施加强了*集权,巩固了皇权。
设计意图:利用图片、文字史料和问题,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引导学生理解推恩令实施的背景。历史情景剧通过再现历史情境,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理解推恩令的内容和作用。
第二部我的百姓我做主
环节过渡:汉武帝利用“推恩令”解决了封国问题,设置刺史加强了对全国的监察控制,实现了*上的大一统。那么思想上的统一,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PPT展示课后活动2,请学生根据两幅图说说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家的不同态度。
秦始皇:对敢于评议朝政的儒生以暴力手段坑杀,没有达到统一思想的目的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
汉武帝:把儒学立为正统,在京师设立太学培养儒学人才,让他们能够进入仕途成为王朝的维护者。
教师设问:儒家思想在汉朝开始受重视,这与一代大儒董仲舒有密切的关系。这位一代大儒向汉武帝提出了什么建议呢?请同学们来观看视频,回答问题。
播放视频剪辑“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材料展示: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天人三策》
教师提问:“六艺之科孔子之术”指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儒家学说,即儒术。
教师总结:六艺是指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术。总体上解释就是儒家学说。
教师提问:汉武帝是怎么做的呢?(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回答)
学生回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汉武帝还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
教师设疑:同学们,请思考董仲舒的建议为什么会被汉武帝接受呢?
学生思考讨论并探究问题。
师生共同总结:汉初,诸子百家各派学说仍很活跃,不利于*集权,不适应汉武帝时*上大一统的需要。董仲舒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法家、道家学派的一些思想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这一思想适合汉武帝大一统的需要。正如黄仁宇所说:“董仲舒之尊儒,并不是以尊儒为目的,而是树立一种统一帝国的正规思想。”因此,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视频再现历史情境,使学生认识历史不是枯燥的,而是有生命的,激发学生对历史的热爱,进而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内涵和影响。
第三部我的经济我做主
环节过渡: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汉武帝从*上和思想上巩固汉朝统治的措施。接下来,他在经济上会采取什么措施来巩固统治呢?
PPT展示教材上的材料研读。
“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
——《史记?货殖列传》
教师和学生一起解读材料意思,弄明白意思后,教师提出问题。
教师提问:同学们,这种状况对国家经济发展会造成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人们都会弃农经商,影响农业发展,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
教师讲解:对。在我国古代,农业是国家的经济命脉,因此,历代皇帝都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汉武帝为了改变上述状况,稳定经济发展,加强对社会经济的控制,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回答。
教师提问:这些措施会带来什么影响呢?
学生回答:这些措施,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为汉武帝许多*的推行奠定了基础。
设计意图:利用课本中的文献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史料,理解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的必要性和影响。
【课堂小结】
汉武帝时期,在*上实施“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济上盐铁专卖等一系列的措施,*集权得到了空前的加强,大一统帝国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使汉朝进入鼎盛时期。
六、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