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陈则的人物生平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8:24

我来回答

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4:09

  光绪帝系被砒霜毒杀。
  光绪与慈禧先后死去,相距不到一天。这一“巧合”使得流言四起,谋杀之说不胫而走。“德宗(光绪)先孝钦(慈禧)一日崩,天下事未有如是之巧。外间纷传李莲英与孝钦有密谋,予询问内廷人员,皆畏罪不敢言。”(胡思敬《国闻备乘》)逃到海外的保皇党人则说慈禧与袁世凯是主谋,严词声讨。
  恽毓鼎是翰林院侍读学士、起居注官,长期陪侍光绪皇帝。他在《崇陵传信录》中记载的一则亲历故事很有名: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初十日(即光绪死前十一天),慈禧生日,光绪率百官贺寿、探病,他扶着太监的肩头活动筋骨,以便跪拜。但慈禧竟拒绝和光绪见面。“时太后病泄泻数日矣,有谮上者谓帝闻太后病,有喜色。太后怒曰:‘我不能先尔死。’”清亡后,*二年,恽毓鼎在《澄斋日记》中进一步说:“清之亡,虽为隆裕(光绪的皇后),而害先帝,立幼主,授载沣以重器,其祸实归于孝钦也。”
  曾经陪侍慈禧太后多年的德龄认为,光绪之死,是在慈禧同意下,李莲英下的毒。“(李莲英)想与其待光绪掌了权来和自己算账,还不如自己先下手为好。”(《瀛台泣血记》)
  溥仪则记述过一个老太监的话:“照他说,光绪在死的前一天还是好好的,只是因为用了一剂药就坏了。后来才知道这剂药是袁世凯使人送来的。”(《我的前半生》)
  此外,还有多种书籍记载了光绪暴亡前身体如常,病情没有加重的迹象。名医屈桂庭则说光绪死前三天“在床上乱滚”,“向我大叫肚子痛得了不得”,且“面黑,舌焦黄”,“此系与前病绝少关系”(《诊治光绪帝秘记》)。而光绪入殓也一反常规地由宫内太监办理,讳莫如深。
  种种疑团,种种证词,使得大多数人长期以来都相信谋杀说。但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清史研究更加重视清宫档案。历史学家、档案学家、医学家合作,仔细研究光绪的脉案和药方,得出的结论是光绪一生体弱,久治不愈,加上慈禧刻意*,竟至不得温饱,而心情抑郁也会加重病情。因此他是正常死亡,并非被谋杀。
  “详考清宫医案,用现代医学的语言来说,光绪是受肺结核、肝脏、心脏、风湿等慢性病长期折磨,致使身体的免疫力严重缺失,酿成了多系统的疾病,最终造成心肺功能衰竭,合并急*染而死亡。”(冯伯祥:《清宫档案揭秘光绪之死》)1980年清理并重新封闭崇陵之时,曾简单检测过光绪的遗骨,也没有发现外伤或中毒的痕迹。
  著名清史学家戴逸先生认为:“对这些脉案、药方,也要谨慎从事,考察它是什么环境条件下形成的。”如许指严的《十叶野闻》就记载了江苏名医陈莲舫为光绪治病的情况,“医官不得问病,太后乃代述病状,皇帝时时颔首,或说一二字以证实之……闻太后命诊脉,陈则举手切帝脉,身仍跪地上,据言实茫然未知脉象,虚以手按之而已。诊毕,太后又缕述病情,言帝舌苔若何,口中喉中生疮如何,但既不能亲视,则亦姑妄听之而已。”如果“脉案 ”不过是记录慈禧的话,又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光绪的病情呢?
  当时的著名诗人陈衍则说:“德宗久病未愈,征医各省,处方有效则后怒。”(《凌霄一士随笔》)难道慈禧是刻意造成光绪病重的事实及*?
  光绪属自然死亡这一观点,尽管有人存疑,但还是被广泛接受了。不过,约在2005年,两则新史料又引起了研究者对谋杀说的兴趣。一则是据启功先生回忆,他的曾祖父溥良(任礼部尚书)曾看见一个太监端着一碗“塌喇”(满语,酸奶),说是慈禧赏给光绪的,送去后不久光绪就驾崩了。另一则材料来自日本,说外务部右侍郎伍廷芳在1904年(皇帝、太后死前四年)就对日本公使内田康哉“预言”,光绪必定会死在慈禧之前。“伍话中之意,皇太后驾崩诚为皇上身上祸起之时。今围绕皇太后之宫廷大臣,及监官等俱知太后驾崩即其终之时。于太后驾崩时,当会虑及自身安全而谋害皇上。此时,万望能以我守备兵救出皇帝。”(孔祥吉、村田雄二郎《罕为人知的中日结盟及其他》)
  其实,在更早的2003年,一些并不通晓清史的人,采用了一种与查考史料截然不同的研究方法,要来破解光绪的死亡之谜——一切,都从皇帝的头发开始。
  ◎百年查毒◎
  ■头发记录的历史
  光绪帝及隆裕皇后的葬身之所崇陵在1938年被很“专业”地盗掘了,1980年有关部门对帝、后的棺椁进行清理并重新封闭,光绪的若干头发、遗骨与衣服被移出,一直保存在清西陵文物管理处的库房,20多年从未被检视翻动过,也就是说,除了自然损耗基本没有其他因素的干扰,这对将要进行的“百年查毒”非常重要。
  头发参与人体代谢,并能记录特定时期人体积蓄的某些元素信息。一般的成年人的头发,一个月生长约1厘米,也就是说,1厘米头发可反映出人体内约一个月的新陈代谢史。
  2003年,研究者采集了光绪帝的两小缕头发,将它们按照国际原子能机构推荐的方法清洗,自然晾干,剪切成1厘米长的截段,逐段分析其中的元素含量。检测结果显示,光绪帝的两缕头发中含有高浓度的元素砷(As),且各截段含量差异很大。
  砷在自然界分布很广,多以硫化物和氧化物形式存在,像雄黄(二硫化二砷)、雌黄(三硫化二砷)等等,而鼎鼎大名的莫过于三氧化二砷——砒霜,剧毒的砷化合物。砷可能是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正常人每天的摄入量约为20微克以下),但过量的砷会使人中毒甚至死亡。
  研究者将光绪帝头发中的砷含量,与精心选择的对象进行了一系列对比实验及模拟实验。结果见表:
  光绪两缕头发中砷含量的最高值(2404微克/克,1微克=10-6克)远远高于当代人,而且是清末草料官的132倍,是隆裕皇后的261倍。
  那么,这样异常的含量,会不会是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呢?研究者前后两次采集光绪棺椁内、墓内和清西陵陵区的环境样品,分析表明,光绪头发中的最高砷含量是其棺椁内物品最高砷含量的83倍,是墓内外环境样品最高砷含量的97倍,也就是说,头发上的高浓度砷并非来自环境的沾染。
  研究者还将光绪的头发与当代慢性砷中毒患者的发砷进行了对比,是后者的66倍,砷含量分布曲线也截然不同。这就排除了光绪因长期服用药物导致慢性砷中毒死亡的可能。
  福尔摩斯说,排除了其他可能,剩下的就是*——造成光绪头发上高含量砷元素这一异常现象的,只能来自他自己尸体的沾染。
  ■遗骨和衣物传达的秘密
  2006年后,课题组决定扩大取样分析范围。由于不能开棺,就再次提取了光绪帝的头发残渣物及散落的头发,并首次提取了光绪帝的遗骨及衣物,采样严格按照规范的法医开棺检验的方法进行。
  光绪帝的头发上局部有结痂物状的残渣,砷含量明显高于头发,说明它是光绪帝头发高含量砷的来源,而这些残渣物的唯一来源只能是光绪帝的尸体。
  尸体*后,器官组织中的砷可能会沾染到骨骼上。在装存光绪遗骨的瓶内碎屑、一块肩胛骨和一块脊椎骨上,也分别检测到了高含量的砷,表明某些遗骨表面沾染了大量的砷,它们来源于*的尸体。
  光绪帝的衣物有五件。在三件较为完整的上衣中,胃腹部位均有多处腐蚀脱落形成的窟窿。检测结果表明:大量的砷化合物曾存留于光绪帝尸体的胃腹部,尸体*过程会进行再分布,有多个去向,并由里向外侵蚀衣物。
  于是结论出来了:光绪帝的骨骼、内层衣物及头发的高含量砷均来自其尸体胃肠内容物含砷元素的直接沾染。
  还剩下一件事:判定毒物。也就是说,光绪帝胃肠中致命的砷元素究竟来自哪种化合物。一系列分析、比较及小鼠实验的结果是:砒霜。人口服砒霜60-200毫克就会中毒死亡。因受条件*,光绪帝尸体中的砒霜总量难以测算,但仅头发残渣、内层衣物及其残渣中的砒霜总量就高达约201.5毫克,那么他摄入体内的砒霜总量足已致死,应该没有疑问。
  在昨天的会场上,一位法医用盐说明了200毫克是个什么概念——摊在掌心不过是小小的一撮,如果是砒霜,数量还要少些。砒霜中毒,这个小说家热爱的情节,也残酷地发生在一位皇帝身上。如果想了解光绪临死前的情形,《水浒传》里的武大郎是不足为凭的(这个中国最著名的砒霜受害者死去的情形纯粹出于想象),而《包法利夫人》可供参考,福楼拜既擅长精心动魄的文学描写,也兼具一种医生的精确。
  科技手段向来是进入历史的有效途径。光绪帝死因的破解,涉及“中子活化”、“X射线荧光分析”、“原子荧光光度”、“液相色谱/原子吸收联用”等一系列现代技术,并有大量的综合分析和模拟实验。戴逸先生认为:“这项工作走出了一条超常规之路,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侦查思维解决历史问题的成功尝试。是自然科学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并肩合作的范例。”
  这一新结论也将推动清史研究的发展。就像昨天会议上一位专家所说,科学家已经阐明了“是什么”,“为什么”则要靠历史学家来完成。慈禧为什么要毒死光绪(至少没有她准许,别人也不敢下手吧)?担心光绪会在她身后翻戊戌变法的老账?这也许并非唯一的解释。
  本文材料取自《清光绪帝死因研究工作报告》及戴逸先生文章《光绪之死》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瀛台囚徒光绪帝和一国之主慈禧太后几乎同时死去。皇帝死于农历10月21日酉时(下午五至七时),太后死于农历10月22日未时(下午一至三时)。从那时起,关于光绪是被谋杀的说法就在流传,而到了 20世纪80年代,史学界的研究却推翻了这些“小道消息”,认定光绪常年体弱,是自然死亡。但如今,历史再次拐弯。
  从2003年起,一项名为“清光绪帝死因”的专题研究就已展开,研究者由*电视台清史纪录片摄制组、清西陵文物管理处、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反应堆工程研究设计所、北京市*法医检验鉴定中心四个单位的相关人员组成,并作为“国家清史纂修工程重大学术问题研究专项课题”正式立项。
  昨天,在京西宾馆的会场,由钟里满、耿左车、王珂、张新威等13人联合署名的《清光绪帝死因研究工作报告》正式向外界公布,宣告光绪帝系被砒霜毒杀,百年疑案这回似乎尘埃落定。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瀛台囚徒光绪帝和一国之主慈禧太后几乎同时死去。皇帝死于农历10月21日酉时(下午五至七时),太后死于农历10月22 日未时(下午一至三时)。从那时起,关于光绪是被谋杀的说法就在流传,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史学界的研究却推翻了这些“小道消息”,认定光绪常年体弱,是自然死亡。但如今,历史再次拐弯。
  从2003年起,一项名为“清光绪帝死因”的专题研究就已展开,研究者由*电视台清史纪录片摄制组、清西陵文物管理处、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反应堆工程研究设计所、北京市*法医检验鉴定中心四个单位的相关人员组成,并作为“国家清史纂修工程重大学术问题研究专项课题”正式立项。
  昨天,在京西宾馆的会场,由钟里满、耿左车、王珂、张新威等13人联合署名的《清光绪帝死因研究工作报告》正式向外界公布,宣告光绪帝系被砒霜毒杀,百年疑案这回似乎尘埃落定。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4:09

光绪皇帝到底是怎么死的 *斗争失败光绪一蹶难复 身体状况的突然恶化,与当时的*形势有关。光绪二十四年,也就是18年春夏之际,光绪帝发动了戊戌变法,启用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百日维新”,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既得利益,在朝廷中形成了“帝党”与“后党”的对立。九月六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逮捕并杀害了“戊戌六君子”,重新垂帘听政。*上的失败使光绪帝进入了一生中最苦闷最痛苦的时期,从幼年就种下的病根也开始发作了。 光绪帝被囚禁在瀛台,不仅失去了自由,还受到慈禧太后的多方*折磨,一度甚至想将他废掉。光绪帝终日惊恐,又无可奈何,曾哀叹道:“朕并不如汉献帝也!”在这种长期的急怒惊心的处境下,终于精神崩溃,旧病复发,日趋沉重,再也未能康复。 光绪死亡档案揭开早逝之谜 由此可见,慈禧太后的精神折磨其实是光绪帝的主要病因,即便如此,我们却不能说慈禧太后是直接谋害光绪帝的凶手,光绪帝也不是被人谋害而暴死的。因为从光绪二十五年前后,光绪帝的疾病突然恶化,日趋沉重,从未好转。到光绪三十四年春季以后,已是病入膏肓,危在旦夕,不必他人谋害,也是必死无疑。这有光绪帝临死前的“脉案”和他自书的“病原”等大量医案可以作证。 如从御医曹元恒在光绪三十四年三月初九日所写的医案内可知,光绪帝在临死前半年内,病势已十分严重,肝肾阴虚,脾阳不足,气血亏损。在治疗上已是寒凉药及温燥药均不能用,医生们已束手无策。到光绪三十四年五月,御医陈秉钧更在“脉案”上写有“调理多时全无寸效”之语,说明御医们对光绪帝的沉疴已*为力。延及当年九月,光绪帝的病情更加复杂多变,脏腑功能已经全部失调,死亡只是时间问题了。 光绪帝本人对自己病情日益加重也十分着急,在他亲书的“病原”中,一再指责御医们*。光绪三十四年五月二十六日,他因自己的病虽“屡易方药仍属加重”而斥责御医们“总系药不对症”和“草率立方”。七月初八日,他诉说自己:“病势迁延,服何药总皆无效,且一症未平,一症又起”。七月十七日,他责备御医“服药非但无功,而且转增,实系药与病两不相合,所以误事!”八月初七日,他更申斥御医是:“每次看脉,忽忽顷刻之间,岂能将病详细推敲?不过敷衍了事而已。素号名医,何得如此草率!”等等。这些斥责言词反映出他当时焦躁绝望的心情。 当时的江苏名医杜锺骏,在他所写的《德宗请脉记》一书中,也对光绪帝的病情有详细记载。杜锺骏是在光绪三十四年七月以后,被征召到京专为光绪帝治病的。他在七月十六日第一次入诊后,立即对吏部尚书陆润庠说:“我辈此来,本来是满以为可以治好皇上的病,来博取微名,今天看来多半是徒劳无益,只能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了。”可见早在此时,杜锺骏就认为光绪帝的病已救治无望了。 光绪帝临终时的病情,对于他的死因更能说明问题。从“脉案”来看,大约是在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十七日前后,光绪帝的病情进入危急阶段。十六日这天,他出现了肺部炎症及心肺衰竭的临床症候,危急万分。第二天有三名御医入诊,其中就有杜锺骏,他们一致认为光绪帝已是上盛下虚,元气大亏,已经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据杜锺骏事后的描述,当时光绪帝气促口臭,带着哭声问他:“你有何法救我?”杜问:“皇上大便如何?”光绪帝说:“九日不解,痰多气急心空。”杜诊断出来,回到军机处开药方,药案中有“实实虚虚,恐有猝脱”语。大臣们说:“你这样写病案,不怕皇上害怕吗?”杜答:“此病不出四日,必出危险。现在不写,将来一旦变出非常,我难负其责,所以不得不写。” 到十月十九日,光绪出现胸闷气短,咳嗽不断,大便不通,清气不生,浊气下降,全身疲倦乏力的症状。(医案:“中气虚损,不能承领上下,以致上而逆满喘咳,下而大便不行。清气不升,浊气不降,而通体为之困乏矣!”)此时,御医们一致“甚感棘手”。到二十日,光绪已经是眼皮微睁,流着口水的嘴角轻轻颤抖。(医案:“目睑微而白珠露,嘴有涎而唇角动。”)这是现代所谓的中枢神经症状,说明已危在旦夕。当天夜里,光绪开始进入弥留状态,肢体发冷,白眼上翻,牙关紧闭,神志昏迷。(医案:“脉息如丝欲绝。肢冷,气陷。二目上翻,神识已迷。牙齿紧闭,势已将脱。”)到了二十一日的中午,光绪的脉搏似有似无,眼睛直视,张嘴捯气儿。(医案:脉息“若有若无,目直视,唇反鼻扇,阳散阴涸”。)夜半,光绪帝进入弥留状态,延至酉刻,终于“龙驭上宾”,与世长辞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4:10

  1、因病去世。
  2、人物简介
  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1871年8月14日—1908年11月14日),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九位皇帝,在位年号光绪,史称光绪帝。父亲醇亲王奕譞,生母叶赫那拉·婉贞为慈禧皇太后亲妹。在位三十四年。
  3、人物生平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1875年1月),被两宫皇太后立为帝,起初由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光绪七年(1881年)慈安太后崩逝后由慈禧太后一人垂帘。光绪十五年(18年),载湉亲政,此后虽名义上归政于光绪帝,实际上大权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在载湉亲政后发生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光绪帝极力主战,反对妥协,但终因朝廷*,而以清朝战败告终。痛定思痛,他极力支持维新派变法以图强,光绪二十四年(18年),光绪帝实行“戊戌变法”,但却受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反对。光绪帝打算依靠袁世凯牵制住以慈禧太后为首的这一股势力,但反被袁世凯出卖,从此被慈禧太后幽禁在中南海瀛台。整个维新不过历时103天,故称“百日维新”。政变后大权再次落入慈禧太后手中,对外宣称光绪帝罹病不能理事,实将他幽禁于西苑瀛台,成为无枷之囚。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一月十四日光绪帝暴崩,享年38岁,庙号德宗,谥号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纬武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葬于清西陵之崇陵。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