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07:15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5:57
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出自:《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诗词集》,原文: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译文: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1957年1月《诗刊》创刊号发表《七律·长征》时,并未注明写作时间。1963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毛*诗词》37首,其中包括《七律·长征》。
“六三年版”《毛*诗词》是*生前出版的最为权威的一个版本。*注明《七律·长征》写于1935 年10 月。多数*诗词版本都采用这一说法,但是人们的的观点并不一致,至今存在诸多分歧。
1、第一种观点认为,《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10月。
《党史博采》(纪实)2013 年第8期刊载的《*诗词背后的故事》一文在“《七律·长征》背后的故事”一节的开头写道:“1935年10月,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
*在吴起镇待了三天,即前往瓦窑堡。在瓦窑堡的新窑洞里,他诗兴大发,把一张(条)木凳拉到松木桌旁。
从锡制文具盒里取出砚台,研好墨,用驼毫小楷笔蘸了一下墨汁,在一张宣纸上一气呵成,写就了《七律·长征》诗。”
萧永义在《*诗词史话》中认为:1935年9月27日,*率陕甘支队到达通渭县榜罗镇。在这里***局作出了把党*和陕甘支队落脚点放在陕北的决定。
10月22日,**在吴起镇召开*局会议。这次会议宣告了*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的《七律·长征》大体作于这一时期。
郭思敏在《*诗词辨析》中说:1935年10月,*率领红军来到甘肃通渭,在全军副排长以上干部会议上,*讲了长征的意义并充满*地朗诵了《七律·长征》这首诗。
丁正梁在《挑战者之歌》一文中说:1935年10月初,*率领红军长征来到甘肃通渭。在城东的一所小学校里召开全军副排长以上的会议,*向全体干部讲了长征的意义并朗诵了这首诗 。
沙先贵在《*诗词文化解读》中说:1935年10月2日,部队到达甘肃通渭。在200多人参加的排以上干部大会上,*充满*地朗诵了他的新作《七律·长征》。
这种说法似乎也与*的传略相吻合。根据金冲及主编《*传》(13-1949),1935年10月22日,**在吴起镇举行*局会议。
这次会议批准了榜罗镇会议关于落脚陕甘的战略决策,宣告了*红军长征的结束。接着该书提到了*的《七律·长征》。
根据《*年谱》记载:1935年10月,过了岷山,长征则将取得胜利,*心情豁然开朗,作《七律·长征》诗。
2、第二种观点是认为,《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份。
季世昌在《指点江山——*诗词故事》中描述道:1935年9月,红军到达甘肃通渭。这天下午,召开了有两百多人参加的副排长以上干部会。
在聂荣臻政委的陪同下,*来到会场,并发表讲话。他从长征的意义讲到敌人的失败和红军的胜利。*看大家热情很高,说道:“我写了首诗读给你们听听,不知行不行?”
在大家的欢呼声中,他高亢有力地朗诵起他的长征诗。 *在副排长以上干部会上朗诵诗这一情景,很多书籍、文章上都有记载。
季世昌没有明确说明是哪一天,但至少他认为《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份这次干部会当天甚至是会议之前。
研究者对这次会议具体时间的认定不尽相同,有细微差别。蒋建农、郑光瑾在《长征途中的*》中写道:9月29日,红军到达通渭,进行两三天休整和动员。
*在干部会上讲话中即兴朗诵。 龚国基在《诗家*》中写道:1935年9月29日下午,在一个小学里召开了副排长以上的干部会。*在这次干部会上发表讲话。
接着,*便用清脆的湖南乡音,铿锵有力地朗诵他的新作《七律·长征》。 胡为雄著《*诗赋人生》也是这种说法:29日下午,红一方面军在一个小学校里召开副排长以上的干部会。
*在会上发表了讲话。接着,他用雄浑的湖南乡音,一字一顿地吟诵起他的新作《七律·长征》。
张友平、张静思所提出的时间则稍微有些不同:1935年9月28日,*在甘肃通渭县城文庙街小学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先遣队召开的全军排以上干部会议上朗诵了此诗。
这首诗作者定稿于1935年10月。成仿吾在《长征回忆录》中提到长征诗,当时红军刚过完雪山不久,时间还不到十月。
胡安吉在《毛*给我们朗诵诗》一文中回忆说:那是1935年9月, *红军越过雪山草地,来到通渭,休整一天。这天下午,支队召开副排长以上干部会议。
会场设在城东的一个小学校里。聂荣臻政委陪着毛*来了。毛*微笑着,向大家摆了摆手, 然后用他那宏亮的声音从容地开始讲话。
他讲了很多,从长征的意义,讲到敌人的失败,讲到我们的胜利。最后,毛*说:“我写了首诗读给你们听听, 不知行不行!”接着,毛*便雄壮地朗诵了《七律·长征》诗。
按照胡安吉的描述,《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份。胡安吉是参加过长征的红军老战士,曾亲耳聆听*朗诵《七律·长征》诗,他的回忆应该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很多*诗词研究者关于《七律·长征》问世时间的说法,基本都源于胡安吉的回忆文章,只是因为引用时一转再转,才发生了一些变异。
两种说法各有各的依据,如果进行更多的文献回顾,可能还能梳理出更多的材料。上述材料中,有几处都提到了*红军到达甘肃通渭,提到了文庙街小学干部会议上*朗诵诗词这一细节。
*红军到达甘肃通渭的具体时间。红军到达甘肃通渭以及召开排以上干部会的时间,有的说是在9月份,有的说是10月份。
最具权威性的《中国*党历史》确定:“9月27日,陕甘支队占领通渭县榜罗镇”。 逄先知主编的《*年谱》(13-1949)、李新等人主编的《中国新民主*通史》也认定*红军到达甘肃通渭的时间为1935年9月27日。
这也就是说,第一种观点中认为*红军是“1935年10月到达甘肃通渭”的说法和历史史实不符。这样看来,可以认为:1935年9月27日,陕甘支队占领通渭县榜罗镇。
然后,*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途经通渭重镇榜罗后到达通渭县城;9月29日,在通渭县城文庙街小学召开了副排级以上的干部会议,而就在这次会议上,*兴致勃勃地朗诵了他的《七律·长征》。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七律·长征》的来龙去脉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5:57
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诗词集》,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率领*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全诗如下: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译文如下: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作为红军的领导人,*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滚滚而下,牵动着全篇,也笼罩着全诗。
“只等闲”举重若轻,显示了诗人视自然之敌若梯米,玩社会之敌于股掌的统帅风度。“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彩。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首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七律·长征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5:58
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人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意境:大气、豪迈、让人心潮澎湃,看后满怀豪情
情怀:
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