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06:12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2 02:13
“暮春柳”,咏柳,突出一个“暮”字,一者指春天将尽暮春时节之柳;二者指柳树岁长,已经近暮年;三者指日近黄昏,暮色中之柳。全篇紧紧扣住“暮”字来作文章。
上片首句点明了时间是黄昏,暮色将临时柳树之景。“一片残阳,映几处,河桥晴色”,残阳夕照下,河桥边,暮色中的柳树青青。河桥边的柳树,乃是古人惜别的见证、离人的赠品,所以词人“问当日,征衫别泪,为谁沾湿”由眼前的柳色,想到了离别的场景,由离人的泪水想到了离别的情人,使人从中得知,此柳经过离别的往事,有过伤心的的经历,饱经沧桑再不是不谙世事的新枝嫩芽之柳了。紧接两句,词人描写了柳树在暮春天气里,悲凉愁苦的形象,“暮雨半梳魂欲断,绿阴如幄愁无极”,暮春晚雨无情地洒在柳树的枝叶上,浇得它不堪忍受,悲苦之极;繁密的柳叶,绿阴如盖无有边际,蕴愁情无穷,似乎在每一片树叶、每一寸绿阴里都有深深的愁苦之情,这暮春之柳怎能不魂断愁极。作者以愁情写春景,赋予了暮春初夏时节的柳树以愁苦不堪的情思。在词人看来,此柳已经是“减风流,不似斗腰支,初相识”,早已不是身材苗条、腰肢柔细、初春时节新柳那美丽诱人风姿神态了。
上片写暮春柳的外在形象,重在写景;下片写暮春柳的今昔遭际,重在抒情。
“章台路,春狼藉,灞水岸,烟斜织”,连用两典写出了暮春柳昔盛今衰、昔欢今悲的情景。
章台路,指章台街,汉代长安城一条热闹的街道,后世多以此指倡家居集之地。此句典出唐许尧《柳氏传》韩与柳氏的故事。此处暗含情人欢聚之意;灞水,指长安城东部的灞水河。《三辅黄图》载:“灞水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此处指亲人离别之事。暮春之柳孤独寂寞,曾经在它身边发生过的欢聚、别离之往事已经一去再不重见了。然而,柳树不能甘心寂寞,它依然痴心地期待着“盼香尘依旧,钿车金勒。飞絮影随风上下,离人望断江南北”,重新回到昔日繁盛、欢闹之时,再看到香尘飞动,人潮如流,男子潇洒,女士风流;钿车,指女子乘坐的嵌有宝石、华美的车;金勒,指装饰着金银之物的马,柳絮随风飞扬,柳枝在风中飘动,江南江北,遥遥阻隔,离别的离人只有盼望期待难以团聚。暮春柳祈盼的昔日盛况再不重现,于是心头涌起绝望的担忧,“怕重来,剩有乱蝉嘶,千条碧”,“怕重来”,是它的心声,然而偏偏要来。蝉嘶鸣,有诉恨的寓意,可以想象,春心夏至,等待着柳树的只有乱蝉嘶鸣,无穷无尽的痛苦,暮春之柳的命运悲惨无疑,暮春之柳的哀叹,愁苦之情怀于此尽现。
自古咏物为抒情,“咏物之作,在借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斯寄托遥深,非沾沾焉咏一物矣”(沈祥龙《论词随笔》)。毛先舒此咏暮春柳寄寓了深刻的身世之感,借柳之遭际,抒发今不如昔、人事已非的感慨,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暮春之柳的形象之中,不直露,不突兀,婉委曲折。他善于抓住所咏之物的特性,使之人格化,构成了一个完整、生动的艺术形象。最后,以柳树的自叹作为结束,发人深思,余味悠然,且更加完整了暮春柳的形象。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2 02:13
一片残阳,映几处,河桥晴色。问当日,征衫别泪,为谁沾湿。暮雨半梳魂欲断,绿阴如幄愁无极。减风流,不似斗腰支,初相识。
章台路,春狼藉,灞水岸,烟斜织。盼香尘依旧,钿车金勒。飞絮影随风上下,离人望断江南北。怕重来,剩有乱蝉嘶,千条碧。
上阙先描写残阳斜照下的河边景色,以及暮雨中的柳树形状,此为体现日暮的暮字。下阙写春狼藉、飞絮随风、乱蝉嘶,则处处体现出暮春时节的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