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22:07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23:53
远方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
善,虽不吾与,吾将强而附。
(唐·韩愈)
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
(雷锋)
几十年的经验使我懂得,多想到别人,少想到自己,便可以少犯错误。
(巴金)
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它是像甘露一样从天上降下尘世;它不但给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样给幸福于施与的人。 (英·莎士比亚)
对于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替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
(美·爱因斯坦)
屈原爱国故事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 屈原是楚怀王时的大臣, 「博闻强志, 明於治乱, 娴於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 以出号令; 出则接遇宾客, 应对诸候, 王甚任之」. 因为他受到楚怀王的重用, 引起上官大夫及及令尹子兰的嫉妒, 就在楚怀王及继位的顷襄王之前毁谤屈原. 楚王汏而逐渐疏远屈原, 连带的也不采纳他的谏言, 最后甚至将屈原放逐. 屈原满怀悲愤, 落拓江湖, 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后, 怀石投汨罗江自尽. 屈原死后数十年, 楚国终因谗臣误国而为秦所灭. 但是屈原这位忠而见疑的悲剧英雄还活在楚国姓的心中. 下面这个故事可以用来说明楚人爱戴屈原的心情.
雄黄酒:
据说屈原投江后, 楚国的百姓哀痛异常, 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起船只, 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身. 有位渔夫还拿出事先准备的粽子, 鸡蛋等食物, 扑通的往江里面丢, 说是让鱼假吃了, 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 一老医师则拿了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 说是要药晕了蛟龙, 使它不能伤害屈大夫. 过不了多久, 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 龙须上还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 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 抽了筋, 脖子上, 然后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睕, 脖子上, 又用雄黄酒抹七窍, 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这些小孩子. 据说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五日. 从此以后, 每年到了五月五日, 人们都要划龙舟, 吃粽子, 喝雄黄酒来纪念屈原. 有些地区, 则在端什节插菖蒲或艾草於门上, 这固然是因为蒲艾有禳毒的功用. 不过, 关於这项艾习俗的起源, 民间则有一种说法.
插菖蒲, 艾草
唐朝僖宗年间, 黄巢领兵造反, 所到之处, 杀人百万, 血流成河. 老百姓只要一听见黄巢来了, 就急急忙忙的逃难. 这一年五月, 黄巢的军队攻进河南, 兵临邓州城下, 黄巢骑马到城外勘察地形, 只见一波波的老弱妇孺涌出城外, 他看见一个妇人背著包袱, 一手拉著一个年纪小的男孩, 另一只手却抱著年纪较大的男孩. 黄巢感到很奇怪, 就下马问道: 「大嫂, 你急急忙忙的要到哪里去」那妇人回答: 「听说黄巢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大坏蛋, 不日就要攻进邓州. 城里的男人都被徵调去守城, 我们这些老老小小, 不如早些逃命」. 黄巢又指著小孩问她: 「你为什麼手牵小的, 却怀抱大的呢」那妇人就说: 「怀里抱的, 是大伯家唯一的活口.手 里牵的才是我亲生的儿子. 万一情况危急时, 我宁可丢掉自己的儿子, 也得为大伯家留下一支根苗」. 黄巢听了, 深受感动, 就对那妇人说: 「大嫂, 好快快回去, 用菖蒲和艾草插在门口, 这样黄巢的军队就不会伤害你了. 」妇人听了, 将信将疑, 不过她还是回到城里, 把这个消息传了出去. 第二天正是五月端阳, 黄巢的军队攻进城里, 只见家家户户门上都挂弓菖蒲艾草. 为了遵守对那位妇人的承诺, 黄巢只得无可奈何的领兵离去, 全城因而得以幸免於难. 为了纪念这件事, 此后每到端午节, 大家就会在门上插菖蒲, 艾草, 这项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学而不厌 讲究方法
徐特立出生在1877年。青年时期,他就酷爱读书,认为读书可以“明人生之理,明社会之理”。18岁时,为了谋生,他在做医生还是当塾师之间选择了后者,从此开始了“一生都教书”的道路。然而,他白天教学生读书,晚上自己还要去拜先生学本领,因为“自己明理了”,才能“把所明之理教给学生”。
徐特立读书时很讲究方法,积累了一套自学经验。20岁的时候,他准备读八股文,参加那时候的科举考试。有一次,他步行80里路,跑到长沙城里,拜访有名的陈云峰先生,想请陈举人看看自己的八股习作写得怎样。老举人看过他的八股文,下了一个评语:尚有“一隙之明”。接着问他:为什么不读书,而要读八股?陈举人耐心地告诉徐特立: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八股文形式死板,是束缚人们思想、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半年之后,徐特立又去拜访陈云峰,陈举人这次送给他一把扇子,并在扇面上题写了一段话:“读书贵有师,尤贵有书。乡村无师又无书,但书即师耳。张之洞《书目答问》即买书之门径,《輶轩语》即读书门径,得此二书,终生受用不尽。”徐特立非常高兴,马上跑到书铺买了《书目答问》和《輶轩语》带回家,当做自学指南。以后,他再也不做八股文了,而把“读书贵有师,尤贵有书”牢记在心。后来回忆往事时,徐特立很有感触地说:“我一生知道读书的方法,就得益于那位举人先生。”
读古书很费时间和精力,徐特立从不贪多,他遵循着两条原则:一是“定量”,一是“有恒”。比如《说文解字》中部首有540字,他每天只读两个,计划一年读完。他认为光贪多,不能理解和记忆,读了等于不读。他在教中学生的时候,也是这本书,要求学生每天课余记一字,两年学完,有些学生偏要星期六同时学6个字,结果,到默写的时候,多半人都写不出来。他说这就是“不按一定分量、不能保持经常学习的害处”。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徐特立的一句名言。在湖南一师教书的时候,他发现一般学生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阅读时贪多求快,不求甚解。他就把自己长期刻苦自学得到的经验介绍给大家。他认为,不怕书看得少,只怕囫囵吞枣不消化。他教育学生,读书要注意消化,要学会思考并评定所读的书的价值。他教给学生,读的时候,要标记书中的要点,要在书眉上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和意见,还要摘抄自己认为精彩的地方。这样读书,读一句算一句,读一本算一本。那时,他的学生中实行这种方法最坚决、最有成绩的是*。他几年中就写了几网篮的读书札记,文学和思想修养水平提高很快。
徐特立读《联*史》的时候,开始书店只出了上册,他就买了一本阅读。后来听说有了苏联版本的上下册,他就借了下册抄读,因为是节抄,就要做详细分析后再抄,结果,他对于《联*史》下册的了解比上册深刻。于是,他再回来把上册节抄一次。由此,他又得出了一个结论:买书不如借书,读书不如抄书,全抄不如摘抄。
1919年,43岁的徐特立已经是一位在湖南省颇有声望的教育家了。但是,当他得知蔡元培、李石曾等教育家发起了留法勤工俭*动时,又积极地加入了这个行列。许多人表示惊讶,但是徐特立是慎重考虑后才决定的。勤工俭学的宗旨是“勤于工作,俭以求学,以增进劳动者之知识”,徐特立很赞赏这个宗旨,他说:“我今年43岁,不觉就到44、45,一混60岁就来了。到了60岁,还同43岁时一样无学问,这17年,岂不枉过了日子?这17年做的事情,岂不全无进步了?到了60岁时后悔,那更迟了,何不就从今日学起呢?”于是,他放下教师的架子,以一名普通的老年学生的姿态,和青年们一起奔赴法国,去学新知识、新本领了。
诲人不倦 忠诚事业
徐特立60岁的时候,在一篇3000字的自传里,提到自己“一生都是教书。从蒙馆、初小、高小、师范、一直到高等师范,我都担任过教员。在高等师范当教员时也没有脱离小学校职务,因为我爱教小学生。”徐特立从宁乡速成师范毕业以后,怀着“创造事业”的理想,就和两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创办了梨江高等小学堂。半年以后,徐特立应邀到长沙周南女校任教。辛亥*以后,为了发展小学教育,徐特立白手起家,办起了长沙师范。当时,为解决家乡农民子弟求学问题,还自费办了一所五美小学。后来,他又在湖南第一师范任教。参加*以后,他在*苏区担任教育人民委员部副*,培训扫盲骨干,开展扫盲运动;又艰苦创业,办起了*列宁师范。在艰苦的长征途中,徐特立也没有忘记自己教育家的职责,抓住每一个机会,教战士们学文化,他的热情、耐心使战士们深受感动。
徐特立办教育,有自己的主张,敢于向历史的偏见挑战。过去,学校的大门不向贫苦大众开放,徐特立创办长沙师范时,就大胆地招收了一个铁匠和一个退伍兵,破了先例。这件事在教育界引起了一些人的闲言碎语,有人嘲笑他是补锅的,还给他起了个绰号——“徐二镥锅”。徐特立反而很高兴、很自豪。在教学实践中,他平日最喜欢贫苦学生,他办过夜校以给他们更多的受教育机会,知道他们并不缺乏聪明才智,从他们中间是可以造就人才的。
徐特立主张教育民主,注意引导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他在长沙师范当校长的时候,当时14岁的田汉和几个喜欢文学的同学,经常在自修室的窗户上贴一些打油诗,逗得人们捧腹大笑。其中两首是学习藏头诗的作法,把校长徐特立、老教师首之龙和黄竹村的姓名也嵌了进去。一首说:“特立狂涛骇浪中,宝刀血溅首之龙。”另一首写道:“黄竹村中鸡犬喧。”两位老教师看后气得浑身颤抖,要求校长严斥学生。徐特立安慰了两位老教师后,就立即找来学生。田汉说:“我们对黄先生和首先生毫无恶意,是一时兴起,开开玩笑,逗大家快乐。”徐校长确信他讲的是真话,又觉得诗句中透露着学生的才智,便和气地告诉他们:喜欢写作是一件好事,只是不要把时间、心思花在游戏笔墨中,最好写些有意义的文篇,锻炼自己的才干。校长的谈话鼓励了学生们办《窗户报》的积极性。一时像雨后的春笋,几乎每个自修室的玻璃窗上都贴出了窗户报。田汉办的《祖鞭报》尤为突出,他用痛快淋漓的笔调,抒发了爱国爱民的思想。徐特立便经常把《窗户报》上的优秀诗文,转载到自己编的《教育周报》上,老教师们的态度改变了,学生们更是高兴。
徐特立不喜欢用强硬的方法管理学生。在任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校长的时候,他明确提出:“教育学生不应该用强制手段,更不应该用粗暴的态度。中国古代温柔敦厚的‘诗教’,今天学校教育中还用得着。”为了实行“诗教”,他在学生自修室通往教室的走廊上,悬挂了一块大黑板,专门用来写诗。有一次,他得知有一个姓汤的学生和一个姓余的学生,拼命读书,影响了身体健康,觉得很不好,就写诗建议他们停学休息,同时也算对大家敲一下警钟。诗是这样的:
“我劝汤生并劝余,劝君休业莫踌躇。
为何瘦得皮包骨,不爱身躯只爱书。”
徐特立很注意节俭治校。有些教师上课,粉笔头总是随手扔掉。而徐特立见了,总要捡起来,留着自己上课、写黑板诗时用。有些学生说他“小气”。他就写下了这样一首黑板诗:
“半节粉条犹爱惜,公家物件总宜珍;
诸生不解余衷曲,反谓余为算细人。”
读了这首诗,说他“小气”的学生明白自己错了。发现有同学浪费饭菜,徐特立就找她们谈话,并且写诗教育大家;看到有两个班的学生学习成绩很突出,徐特立就写诗鼓励她们,说明女生智力并不比男生差……同学们每天都要去读读黑板诗,不论是表扬、批评,还是规劝,都是一次思想品德教育。徐特立给黑板诗起了一个总题目,叫做《校中百咏》。
徐特立也有严厉的时候,却又与众不同。一次,一个叫粟福基的学生*,经过校务会议讨论,决定给予开除处分。徐特立开始是赞成的,可是事后心里总不踏实。他越想越觉得不能把粟福基推出校门不管,他想到这个同学学习不错,也有组织才干,不该轻率开除。他马上派人把粟福基从家里找来,跟他做了一番严肃、诚恳的谈话,然后介绍他到长郡中学继续上学。粟福基十分感动,后来成了长郡中学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
没有字的教科书
徐特立“一生都是教书”,他自身的*精神、高尚的情操和优秀品质被人们喻为“没有字的教科书”,教育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生。
徐特立断指血书的故事是一本最感人的爱国主义教科书。1906年,他在周南女校教书,有机会阅读了《民报》、《猛回头》、《新湖南潮》等*刊物,思想上发生了变化,积极从事*活动,并指引学生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1909年的夏天,他应约在修业学校作时事报告。他痛斥了帝国主义在中国无所不至的侵略,列举了一桩桩传教士毒害中国人民的惨案,他越讲越愤怒,慷慨激昂,声泪俱下。忽然,他跳下讲台,跑到厨房取出一把菜刀,当众砍下自己左手的一节手指。他用鲜血写下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八个大字,表示对帝国主义的愤恨和雪耻的决心。因为流血不止,他晕倒了。事后,省内外许多报纸都以显著位置报道了这一消息,徐特立的爱国壮举教育了各界人士,激发了许许多多教师和学生的爱国热情。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徐特立一生都保持着朴素节俭的优良品质,这是一本难得的修身教科书。早在湖南一师的时候,徐特立的生活节俭,就是全校闻名的。他的住处简简单单,没有大皮箱,没有大柜,没有什么值钱的家具,有的只是破旧的书籍。当时,长沙教育界有一个风气,中学教师被认为是有体面的人,出门都要坐轿子,显示绅士派头。可是徐特立却从来不坐轿子。他在长沙师范当校长,又在一师兼课,两个学校相距约10里地,他每次都是往返步行。遇上雨雪天,他就穿着“钉鞋”,打着雨伞,夹着讲义,从不缺课或迟到。一些教师看了很感动,慢慢地也都学着不坐轿子了。
1937年,徐特立领导着陕甘宁边区的教育工作。党*刚进驻瓦窑堡的时候,当地只有一所学校。一天,徐特立去听课,他穿着破皮袄,腰系一根绳子,学校的教师还以为他是红军的马夫,没在意。第二天,徐特立又和董必武、冯雪峰一起去听课。冯雪峰向教师们介绍了徐特立,教师们大吃一惊,原来那穿着极为朴素的“马夫”,竟是边区教育部*。有两首小诗描述他在延安时的俭朴生活:“延安诸老惟公特,生活简单如老卒;粗布征衣常补绽,自煮瓜果充粮食。”“少骑公马多徒步,不要随从来照护。携带两个冰馍馍,一天开会好几处。”
建国以后,徐特立住在北京,物质条件好了,他依旧保持节俭的作风。他常对亲属说,生活上的简朴,不仅可以省下钱来用于公共事业,更重要的是不脱离群众,锻炼人的*意志,培养人的高贵品质。他的衣被鞋帽都是从延安时一直穿用到后,只要能补的,他就坚持不换新的。后来,他同意添置一套料子服和一双皮鞋,平时也不穿,只是因为要经常出席一些重要宴会和参加外事活动的需要。他在饮食上也十分简单,一直爱吃五谷杂粮和蔬菜。开始,他和*宣传部的部分工作人员住在一起,房子很旧,也较挤,孙辈回家就睡在办公室的地板上。1952年,组织上要给他盖几间房子。他几次表示不同意,说等将来生产搞好了,人民生活富裕了再考虑。后来经过多次说服,并将修建费减去了1/2,他才勉强同意。他住在香山时,很少一个人坐小车。他跟警卫员算过一笔帐:汽车、汽油是用实物或黄金从国外进口的,从香山到城里,来回几趟就把一个中农的全年收入跑掉了。后来进城居住了,他还常常以步代车,保持了优良传统。
1968年11月28日,91岁的徐特立老先生因病去世。他是一位伟大的师表,他为中国教育事业奋斗的一生,永远为人们缅怀,被人们称颂
请采纳谢谢您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23:54
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今天开学了,乡间的三个月,梦也似的过去,又回到了这丘林的学校里来了。
早晨母亲送我到学校里去的时候,心还一味想着在乡间的情形哩,不论哪一条街道,
都充满着学校的学生们;书店的门口呢,学生的父兄们都拥挤着在那里购买笔记簿、
书袋等类的东西;校役和*都拼命似的想把路排开。到了校门口,觉得有人触动
我的肩膀,原来这就是我三年级时候的先生,是一位头发赤而卷拢、面貌快活的先
生。先生看着我的脸孔说:
“我们不再在一处了!安利柯!”
这原是我早已知道的事,今天被先生这么一说,不觉重新难过起来了。我们好
容易地到了里面,许多夫人、绅士、普通妇人、职工、官吏、女僧侣、男用人、女
用人,都一手拉了小儿,一手抱了成绩簿,挤满在接待所楼梯旁,嘈杂得如同戏馆
里一样。我重新看这大大的休息室的房子,非常欢喜,因为我这三年来,每日到教
室去都穿过这室。我的二年级时候的女先生见了我:
“安利柯!你现在要到楼上去了!要不走过我的教室了!”
说着,恋恋地看我。校长先生被妇人们围绕着,头发好像比以前白了。学生们
也比夏天的时候长大强壮了许多。才来入一年级的小孩们不愿到教室里去,像驴马
似的倔强,勉强拉了进去,有的仍旧逃出,有的因为找不着父母,哭了起来。做父
母的回了进去,有的诱骗,有的叱骂,先生们也弄得没有法子了。
我的弟弟被编入在名叫代尔卡谛的女先生所教的一组里。午前十时,大家进了
教室,我们的一级共五十五人。从三年级一同升上来的只不过十五六人,惯得一等
奖的代洛西也在里面。一想起暑假中跑来跑去游过的山林,觉得学校里暗闷得讨厌。
又忆起三年级时候的先生来:那是常常对着我们笑的好先生,是和我们差不多大的
先生。那个先生的红而卷拢的头发已不能看见了,一想到此,就有点难过。这次的
先生,身材高长,没有胡须,长长地留着花白的头发,额上皱着直织,说话大声,
地瞪着眼一个一个地看我们的时候,眼光竟像要透到我们心里似的。而且还是一位
没有笑容的先生。我想:
“唉!一天总算过去了,还有九个月呢!什么用功,什么月试,多讨厌烟!”
一出教室,很不得就看见母亲,飞跑到母亲面前去吻她的手。母亲说:
“安利柯啊!要用心罗!我也和你们用功呢!”
我高高兴兴地回家了。可是因为那位亲爱快活的先生已不在,学校也不如以前
的有趣味了。
今天开学了,乡间的三个月,梦也似的过去,又回到了这丘林的学校里来了。
早晨母亲送我到学校里去的时候,心还一味想着在乡间的情形哩,不论哪一条街道,
都充满着学校的学生们;书店的门口呢,学生的父兄们都拥挤着在那里购买笔记簿、
书袋等类的东西;校役和*都拼命似的想把路排开。到了校门口,觉得有人触动
我的肩膀,原来这就是我三年级时候的先生,是一位头发赤而卷拢、面貌快活的先
生。先生看着我的脸孔说:
“我们不再在一处了!安利柯!”
这原是我早已知道的事,今天被先生这么一说,不觉重新难过起来了。我们好
容易地到了里面,许多夫人、绅士、普通妇人、职工、官吏、女僧侣、男用人、女
用人,都一手拉了小儿,一手抱了成绩簿,挤满在接待所楼梯旁,嘈杂得如同戏馆
里一样。我重新看这大大的休息室的房子,非常欢喜,因为我这三年来,每日到教
室去都穿过这室。我的二年级时候的女先生见了我:
“安利柯!你现在要到楼上去了!要不走过我的教室了!”
说着,恋恋地看我。校长先生被妇人们围绕着,头发好像比以前白了。学生们
也比夏天的时候长大强壮了许多。才来入一年级的小孩们不愿到教室里去,像驴马
似的倔强,勉强拉了进去,有的仍旧逃出,有的因为找不着父母,哭了起来。做父
母的回了进去,有的诱骗,有的叱骂,先生们也弄得没有法子了。
我的弟弟被编入在名叫代尔卡谛的女先生所教的一组里。午前十时,大家进了
教室,我们的一级共五十五人。从三年级一同升上来的只不过十五六人,惯得一等
奖的代洛西也在里面。一想起暑假中跑来跑去游过的山林,觉得学校里暗闷得讨厌。
又忆起三年级时候的先生来:那是常常对着我们笑的好先生,是和我们差不多大的
先生。那个先生的红而卷拢的头发已不能看见了,一想到此,就有点难过。这次的
先生,身材高长,没有胡须,长长地留着花白的头发,额上皱着直织,说话大声,
地瞪着眼一个一个地看我们的时候,眼光竟像要透到我们心里似的。而且还是一位
没有笑容的先生。我想:
“唉!一天总算过去了,还有九个月呢!什么用功,什么月试,多讨厌烟!”
一出教室,很不得就看见母亲,飞跑到母亲面前去吻她的手。母亲说:
“安利柯啊!要用心罗!我也和你们用功呢!”
我高高兴兴地回家了。可是因为那位亲爱快活的先生已不在,学校也不如以前
的有趣味了。
我们的先生 十八日
从今天起,现在的先生也可爱起来了。我们进教室去的时候,先生已在位子上
坐着。先生前学年教过的学生们都从门口探进头来和先生招呼。“先生早安!”
“配巴尼先生早安!”大家这样说着。其中也有走进教室来和先生匆忙地握了手就
出去的。可知大家都爱慕这先生,今年也想仍清他教。先生也说着“早安!”去拉
学生伸着的手,却是不看学生的脸。和他们招呼的时候,虽也现出笑容,额上皱纹
一里,脸孔就板起来,并且把脸对着窗外,注视着对面的屋顶,好像他和学生们招
呼是很苦的。完了以后,先生又把我们一一地注视,叫我们默写,自己下了讲台在
桌位间巡回。看见有一个面上生着红粒的学生,就让他中止默写,两手托了他的头
查看,又摸他的额,问他有没有发热。这时先生后面有一个学生乘着先生不看见,
跳上椅子玩起洋娃娃来。恰好先生回过头去,那学生就急忙坐下,俯了头预备受青。
先生把手按在他的头上,只说:“下次不要再做这种事了!”另外一点没有什么。
默写完了,先生又沉默了,看着我们好一会儿,用粗大的亲切的声音这样说:
“大家听我!我们从此要同处一年,让我们好好地过这一年吧!大家要用功,
要规矩。我没有一个家属,你们就是我的家属。去年以前,我还有母亲,母亲死了
以后,我只有一个人了!你们以外,我没有别的家属在世界上,除了你们,我没有
可爱的人!你们是我的儿子,我爱你们,请你们也欢喜我!我一个都不愿责罚你们,
请将你们的真心给我看看!请你们全班成为一家,给我慰藉,给我荣耀!我现在并
不要你们用口来答应我,我确已知道你们已在心里答应我,‘愿意’了。我感谢你
们。”
这时校役来通知放学,我们很静很静地离开座位。那个跳上椅子的学生走到先
生的身旁,抖抖索索地说:“先生!饶了我这次!”先生用嘴亲着他的额说:“快
回去!好孩子!”
灾难 二十一日
学年开始就发生了意外的事情。今晨到学校去,我和父亲正谈着先生所说的话。
忽然见路上人满了,都奔入校门去。父亲就说:
“出了什么意外的事了?学年才开始,真不凑巧!”
好容易,我们进了学校,人满了,大大的房子里充满着儿童和家属。听见他们
说:“可怜啊!洛佩谛!”从火山人海中,*的帽子看见了,校长先生的光秃秃
的头也看见了。接着又走进来了一个戴着高冠的绅士,大家说:“医生来了!”父
亲问一个先生:“究竟怎么了?”先生回答说:“被车子轧伤了!”“脚骨碎了!”
又一先生说。原来是洛佩谛,是二年级的学生。上学来的时候,有一个一年级的小
学生忽然离开了母亲的手,倒在街上了。这时,街车正往他倒下的地方驶来。洛佩
谛眼见这小孩将被车子轧伤,大胆地跳了过去,把他拖救出来。不料他来不及施出
自己的脚,被车子轧伤了自己。洛佩谛是个炮兵大尉的儿子。正在听他们叙述这些
话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妇人发狂似的奔到,从人堆里挣扎进来,这就是洛佩谛的母
亲。另一个妇人同时跑拢去,抱了洛佩谛的母亲的头颈啜泣,这就是被救出的小孩
的母亲。两个妇人向室内跑去,我们在外边可以听到她们“啊!洛佩谛呀!我的孩
子呀!”的哭叫声。
立刻,有一辆马车停在校门口。校长先生抱了洛佩谛出来。洛佩谛把头伏在校
长先生肩上,脸色苍白,眼睛闭着。大家都静默了,洛佩谛母亲的哭声也听得出了。
不一会儿,校长先生将抱在手里的受伤的人给大家看,父兄们、学生们、先生们都
齐声说:“洛佩谛!好勇敢!可怜的孩子!”靠近一点的先生学生们都去吻洛佩谛
的手。这时洛佩谛睁开他的眼说:“我的书包呢?”被救的孩子的母亲拿书包给他
看,流着眼泪说:“让我拿吧,让我替你拿去吧。”洛佩谛的母亲脸上现出微笑。
这许多人出了门,很小心地把洛佩谛载入马车。马车就慢慢地驶去,我们都默默地
走进教室。
格拉勃利亚的小孩 二十二日
洛佩谛到底做了非拄了杖不能行走的人了。昨日午后,先生正在说这消息给我
们听的时候,校长先生领了一个陌生的小孩到教室里来。那是一个黑皮肤、浓发、
大眼而眉毛波黑的小孩。校长先生将这小孩交给先生,低声地说了一二句什么话就
出去了。小孩用了他黑面大的眼看着室中一切,先生携了他的手向着我们:
“你们大家应该欢喜。今天有一个从五百英里以外的格拉勃利亚的莱奇阿地方
来的意大利小孩进了这学校了。因为是远道来的,请你们要特别爱这同胞。他的故
乡很有名,是意大利名人的产生地,又是产生强健的劳动者和勇敢的军人的地方,
也是我国风景区之一。那里有森林,有山岳,住民都富于才能和勇气。请你们亲爱
地对待这小孩,使他忘记自己是离了故乡的,使他知道在意大利,无论到何处的学
校里都是同胞。”
先生说着,在意大利地图上指格拉勃利亚的莱奇阿的位置给我们看,又用了大
声叫:“尔耐斯托·代洛西!”——他是每次都得一等赏的学生——代洛西起立了。
“到这里来!”先生说了,代洛西就离了座位走近格拉勃利亚小孩面前。
“你是级长。请对这新学友致欢迎辞!请代表譬特蒙脱的小孩,表示欢迎格拉
勒利亚的小孩!”
代洛西听见先生这样说,就抱了那小孩的头颈,用了响亮的声音说:“来得很
好!”格拉到利亚小孩也热烈地吻代洛西的烦。我们都拍手喝彩。先生虽然说:
“静些静些!在教室内不可以拍手!”而自己也很欢喜。格拉动利亚小孩也欢喜。
一等到先生指定了座位,那个小孩就归座了。先生又说:
“请你们好好记着我方才的话。格拉勃利亚的小孩到了丘林,要同住在自己家
里一样。丘林的小孩到了格拉勃利亚,也应该毫不觉得寂寞。实对你们说,我国为
此曾打了五十年的仗,有三万的同胞为此战死。所以你们大家要互相敬爱。如果有
谁因为他不是本地人,对这新学友无礼,那就没有资格来见我们的三色旗!”
格拉动利亚小孩归到座位。和他邻席的学生有送他钢笔的,有送他画片的,还
有送他瑞士的邮票的。
同窗朋友 十五日
送邮票给格拉勒利亚小孩的,就是我所最欢喜的卡隆。他在同级中身躯最高大,
年十四岁,是个大头宽肩笑起来很可爱的小孩,却已有大人气。我已认识了许多同
窗的友人,有一个名叫可莱谛的我也欢喜。他着了茶色的裤子,戴了猫皮的帽,常
说有趣的话。父亲是开柴店的,一八六六年曾在温培尔脱亲王部下打过仗,据说还
拿到三个勋章呢。有个名叫耐利的,可怜是个驼背,身体住弱,脸色常是青青的。
还有一个名叫华梯尼的,他时常穿着漂亮的衣服。在我的前面,有一个绰号叫做
“小石匠”的,那是石匠的儿子,脸孔圆圆的像苹果,鼻头像个小球,能装兔子的
脸,时常装着引人笑。他戴着破絮样的褴褛的帽子,常常将帽子像手帕似的叠了藏
在口袋里。坐在“小石匠”旁边的是一个叫做卡洛斐的瘦长、老鹰鼻、眼睛特别小
的孩子。他常常把钢笔、火柴空盒等拿来做买卖,写字在手指甲上,做种种狡猾的
事。还有一个名叫卡罗·诺琵斯的高傲的少年绅士。这人的两旁有两个小孩,我看
是一对。一个是铁匠的儿子,穿了齐膝的上衣,脸色苍白得好像病人,对什么都胆
怯,永远没有笑容。一个是赤发的小孩,一只手有了残疾,挂牢在项颈里。听说他
的父亲到亚美利加去了,母亲走来走去卖着野菜呢。靠我的左边,还有一个奇怪的
小孩,他名叫斯带地,身材短而肥,项颈好像没有一样,他是个乱暴的小孩,不和
人讲话,好像什么都不知道,可是先生的话,他总目不转睛地蹙了眉头、闭紧了嘴
听着。先生说话的时候,如果有人说话,第二次他还忍耐着,一到第三次,他就要
愤怒起来顿脚了。坐在他的旁边的是一个毫不知顾忌的相貌狡猾的小孩,他名叫勿
兰谛,听说曾在别的学校被除了名的。此外还有一对很相像的兄弟,穿着一样的衣
服,戴着一样的帽子。这许多同窗之中,相貌最好最有才能的,不消说要算代洛西
了。今年他大概还是要得第一的。我却爱铁匠的儿子,那像病人似的泼来可西。据
说他父亲常要打他,他非常老实,和人说话的时候,或偶然触犯别人的时候,他一
定要说“对不住”,他常用了亲切而悲哀的眼光看人。至于最长大的和最高尚的,
却是卡隆。
义快的行为 二十六日
卡隆的为人,我看了今日的事情就明白了。我因为二年级时候的女先生来问我
何时在家,到校稍迟,入了教室,先生还未来。一看,三四个小孩聚在一处,正在
戏弄那赤发的一手有残疾的卖野菜人家的孩子克洛西。有的用三角板打他,有的把
栗子壳向他的头上投掷,说他是“残废者”,是“鬼怪”,还将手挂在项颈上装他
的样子给他看。克洛西一个人坐在位子里,脸色都苍白了,眼光看着他们,好像说
“烧了我吧”。他们见克洛西如此,越加得了风头,越加戏弄他。克洛西终于怒了,
红了脸,身子都发震了。这时那个脸很讨厌的勿兰谛忽然跳上椅子,装出克洛西母
亲挑菜担的样子来。克洛西的母亲因为要接克洛西回家,时常到学校里来的,现在
听说正病在床上。许多学生都知道克洛西的母亲,看了勿兰谛装的样子,大家笑了
起来。克洛西大怒,突然将摆在那里的墨水瓶对准了勿兰谛掷去。勿兰谛很敏捷地
避过,墨水瓶恰巧打着了从门外进来的先生的*。
大家都逃到座位里,怕得不做一声。先生变了脸色,走到教桌的旁边,用严厉
的声音问:“谁?”一个人都没有回答。先生更高了声说:“谁?”
这时,卡隆好像可怜了克洛西,忽然起立,态度很坚决地说:“是我!”先生
眼盯着卡隆,又看看呆着的学生们,静静地说:“不是你。”
过了一会儿,又说:“决不加罚,投掷者起立!”
克洛西起立了,哭着说:“他们打我,欺侮我。我气昏了,不知不觉就把墨水
瓶投过去了。”
“好的!那么欺侮他的人起立!’优生说了,四个学生起立了,把头饰着。
“你们欺侮了无罪的人了!你们欺侮了不幸的小孩,欺侮弱者了!你们做了最
无谓、最可耻的事了!卑怯的东西!”
先生说着,走到卡隆的旁边,将手摆在他的腮下,托起他偏下的头来,注视了
他的眼说:“你的精神是高尚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23:54
爱国主义深深扎根于人的本能和感情之中。爱国主义则是放大了的孝心。-------戴达菲尔德
一个天生自然的人爱他的孩子,一个有教养的人定爱他的父母。-----------林语堂
我们几乎是在不知不觉地爱自己的父母,因为这种爱像人的活着一样自然,只有到了最后分别的时刻才能看到这种感情的根扎得多深。---------莫泊桑
孝子事亲,不可使其亲有冷淡心,烦恼心,惊怖心,愁闷心,难言心,愧恨心。------袁采 亲采纳哦!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23:55
@爱无言影视文化传媒 #感恩古圣先贤,让孝道文化益起来# #爱无言# 敬请关注新浪微博:编剧导演-阿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