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自由、平等、博爱”这一系列的概念来自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直至启蒙运动的资产阶级崛起,其中囊括了人本主义、*教精神、理性主义等等一系列西方文化的内核。其中“博爱”的主要内核就来自于*教精神。
*教宣扬“神爱世人”,因而,世人也应当博爱世人,天下教徒皆是兄弟姐妹。在神的面前,每个人都是造物所生。因而在宗教意义上,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人,爱别人就好像爱自己的兄弟姐妹,这一切的来源是神创造了人,既然大家都是神的造物,那么大家都是“父”的儿女。对于人的爱来自于神的教导,而并非因血缘等其他因素。
之前说过,墨家找不到方向去破除血缘社会下同心圆式的社会结构,因而转而去寻求超人间的力量来证明自身“兼爱”合理性,因而有了“天志”“明鬼”等理论。
但是从根本上来说,墨家“兼爱”的根本不在于超人间的力量,或者说“天志”只是给自己理论披上了更能被接受的外衣。
“兼相爱”的根本目的在于“交相利”,前面说,墨家是脱离了血缘社会的人的集合,孟子批判墨子说“视人之父若视其父”,我们知道,维系一个组织的最大保障是共同利益,而在古代社会,血缘亲族天然就具有共同利益基础,而墨家显然不具备血缘力量,那么寻求新的共同纽带就成了必然,“兼爱”就是一个很好的纽带,如果要理解这种纽带,可以类比后世的“歃血为盟”,这种纽带更类似于义气之类的情感,从兼爱到相利,维系起了一个稳定的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