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中途的新老师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16:37

我来回答

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19:29

1.了解学生,对学生的性格要了如指掌.2.对于成绩差的学生要加以关照,千万不要让他们过于在大家面前出丑或是被大家嘲笑,否则会减少他们的信心;最好是能让他们让其他同学刮目相看,那么你的声望也会提高。3.不要对好的同学偏心,人人常有这种心态的。4.叫几个同学告诉你下之前老师的教法,谈谈他们对于之前老师感到的好处或不足点,能给你带来硕大的帮助呢。希望我的回答能给你带来帮助。 曦寳.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19:29

尽快了解学生的特点,个性,融入这个班级,你要重视每位同学,关心他们,与他们谈心,课上是老师,课下是朋友。加油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19:30

那问我们学生最好啦~!!首先,要取得学生们的信任..(可以在上课的时候说些笑话)然后,多多了解现在的学生(想法还很怪)最后,就和一个普通老师一样呗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19:30

怎样做班主任?
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是学校最基本的要素,正如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的要素。对社会来说,如果一个一个的家庭美满了,这个社会就比较美满;对学校来说,如果一个一个的班级有生机了,这个学校就比较有生机。
到目前为止,班主任管理领域至少推出了三个“民间英雄”:一个是魏书生,他的代表作是《班主任工作漫谈》;一个是李镇西,他的代表作是《爱心与教育》;一个是万玮,他的代表作是《班主任兵法》。
魏书生的管理经验的关键词是“自我管理”与“制度管理”,魏书生本人称之为“民主”和“科学”。李镇西的关键词是“爱心”。万玮的关键词是“计谋”,这个词听起来来有点像“搞阴谋诡计”,但万玮本人称之为“与学生斗智斗勇”。
他们三个人的差异和特色在于他们三个人所秉持的管理精神不太一样。
万玮的管理精神大体是以“兵家”为主,辅之以“在爱的前提下”。尽管万玮老师的做法引起一些非议,但一个年轻的教师,能想那么多的办法成为一个让学生敬畏的班主任,也不容易。
如果说万玮的管理精神显示为“兵家为主”,辅之以“在爱的前提下”,那么,李镇西的管理精神则直接显示为“儒家为主”或者叫做“以爱心为主”,并以“思想”者的魅力辅助之。
儒家讲“爱”,所谓“仁者爱人”。这正是李镇西的管理闪光的地方。但对那些年轻的、新上任的班主任来说,万玮老师的“法家”策略似乎更管用,倒是李镇西老师的“儒家”策略比较困难。李镇西老师的秘密在于,他不只是有“爱心”,更重要的是他这个人是一个“思想”者,他是一个难得的有思想的语文教师。像他这样有思想的语文教师不会太多。尽管近年来推出了上海的黄玉峰、深圳的严凌君、山东的韩军等人一些有思想的语文教师,但这样的教师仍然寥若星辰。所以,李镇西老师的班主任策略虽然比《班主任兵法》更有境界,但也因此而更难模仿。所以我建议:如果要*主任的经验,那么,解决紧急的问题可以学“万玮”,解决根本问题应该学“李镇西”。
当然,除了李镇西和万玮之外,还有另外的经验,至少有魏书生的经验。与万玮和李镇西两人不一样,魏书生的管理精神大体显示为以“法家”为主,兼及“道家”。
法家讲究的是“制度”,道家讲究的是“自治”。魏书生的班主任经验虽然也遭受某些人的非议,但最具有现代意义的班主任经验,可能既非万玮的《班主任兵法》,也非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而是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
这是一个很奇特的现象,从时间上看,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最“原始”,属于“早期探索”,但历经周折之后,真正有效的经验,又折回到魏书生这个地方。这个地方最关键的词语是两个:一是“制度管理”;二是“自我管理”。
第一节 教师的主动精神
“受学生欢迎”的教师除了具有基本的专业素养之外,尚有基本的专业人格,比如主动精神、乐观心态、快乐情绪。教师的主动精神、乐观心态和快乐情绪与教师的课程智慧、教学智慧和管理智慧一起构成“学生最喜欢的教师”的基本要素。
第一节 教师的主动精神
主动,还是被动,它使人和人之间拉开距离。我们要讨论的问题是:主动精神何以让某些教师顺利地展开他的职业生涯而成为受学生欢迎的成功教师?而那些一直让自己陷入被动的教师如何逐渐成为不受学生欢迎的学校中的“失败者”?
一、解释:创造性执行、生涯设计与自强不息
总有一些年轻的教师,他们在同一年一起进入一个新的学校。他们来到这个地方,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在最初的几个月里,看不出他们之间有什么差别,他们都是学校的“新老师”。可是,一年两年之后,这些同时进来的“新教师”逐渐显示出他们的差别拉:某个教师会越来越受学生欢迎,而且成为学校教师心目中的“好同事”;某个教师似乎忽然发现,他已经成为学生最讨厌的教师,而且学校的同事和校长因为他的存在而感到不舒服。
一个年轻教师以何种姿态进入一个新的学校,他以何种方式展开他的职业生涯,这实在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总有一些年轻的教师,他们在还没有明白“教师这个职业究竟意味着什么”的时候就不以为然地走上了讲台,等到他们尝试了失败的痛苦经历之后,才发出“悔不当初”的感叹。更可怕的是,总有一些教师,他们来到一个学校,觉得自己与周围的同事一起做事,一起生活,没什么差别。可是,等到他发现有了差别时,竟不知道“差别”究竟出在什么地方。
教师的主动精神究竟意味着什么?
从我们在学校教育中所遇到的那些成功教师和我们在文本、电影中所看到的那些成功教师来看,教师的主动精神至少意味着:第一,善于创造性地执行,不让自己陷入被动和琐碎;第二,善于人生规划或生涯设计,为自己争取发展的机会;第三,像蚂蚁一样自强不息,遇到任何障碍都不断寻找新的出路
第一节 教师的主动精神
三、讨论:人与人的差距究竟在哪里?
人与人是不同的,人与人之间总是有那么多的差别。
有些差别是可爱的,比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个性、不同的兴趣、不同的嗜好。有些差别是有意义的,比如生物的“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前提。如果没有这种“多样性”,可能会导致“人种”的退化。
但是,承认“差别”的可爱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差别”都是有意义的。总有一些“差别”,它的别名叫“差劲”。有些人“太优秀”,有些人“太差劲”。那种“太差劲”是人格的不健全,它显示为精神上的“残疾”。那种“差劲”绝非简单的“差异”,而是人种学上的进化与退化的“差距”。
人与人的“差距”究竟在哪里?
人与人的差距会在很多地方显示出来,但根本的差距,在于人的“主动性”的强弱程度。凡人都有主动性,人不可能完全没有“主动性”。凡是生物,都有主动生长的原始力量;但是,有些人的主动性比较“强劲”,有些人的主动性比较“差劲”。强健的“主动性”使某些人总是能够努力克服障碍与困难;差劲的“主动性”使另一些人长久地受挫与受难,这些人“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
当我们理解了人的“主动性”所蕴涵的力量,我们就会明白:教师的“成长”意味着什么?“同学的差别”究竟在哪里?为什么有人会呼唤“赐予我控制感”?
“主动性”太重要了,它是《周易》的核心精神。后来梁启超把这个核心精神引入清华大学的校训。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所谓“自强不息”,实际上就是“主动精神”。我写过一篇文章:《狮子的性格》。这篇文章实际上就谈论这个主题。*电视台有一个节目:《狂野周末》。在那里面你可以看到狮子、老虎捕获猎物的场景。狮子、老虎追赶猎物的姿态是很美丽的,但是,还有一种美丽,就是兔子、梅花鹿为了不被狮子、老虎吃掉,它们不断的奔跑。《狂野周末》里面曾经有一个镜头:狮子选好了猎物追上去,它的猎物是梅花鹿。按说,梅花鹿奔跑的速度不如狮子快,但是,这只梅花鹿逃脱了,狮子无奈的站在那里。
德国人尼采说过一句话。尼采说:“一口好牙,和一个强健的胃,这就是我对你全部的期待。”这样看来,什么样的人是真正的有主动精神、有力量感、有超越感的人呢?第一,要有一口好“牙”,最好把玻璃都能够咬碎。第二,要有一个健康的“胃”,把玻璃咬碎之后吞下去,把它消化掉。就是说,你遇到了困难,要用你的“自强不息”把它咬碎,要用你的“厚德载物”把它消化掉。
第二节 教师的乐观心态
教师的乐观精神主要包括宽容精神、赏识意识和有*地生活。宽容精神是一种“人不知而不愠”的修养,这样的人不会喋喋不休地抱怨;赏识意识是对他人表达真诚的认可和尊重。*并非简单的生理现象,它主要显示为一个人的精神状况。
一、解释:宽容而赏识他人
教师是一种资格。可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这个资格。
有些人有这个资格,比如,他自己快乐,也允许他的学生快乐。有些人没有这个资格,比如,他自己一直过得很苦闷,他也希望他的学生和他一样过得很苦闷。如果哪个学生过得特别开心,他就立刻警觉起来,认定那个学生很可能是个“问题儿童”。你看,这样的人就不适合当老师。有一种人,你只要看看他的那张脸,就知道什么叫做“悲剧”,你说,这样的人要是不幸做了教师,是不是很危险?如果你不幸正好有这么一副比较危险的长相,只要你不介意,我就建议你赶紧改行。
我的意思是说,选择了做教师这个职业,就是选择了一种无可救药的乐观主义生活方式。
乐观的第一个指标是“宽容”。有宽容精神的人是某种“人不知而不愠”的修养,不会对他人有太多的挑剔,也不会因他人不关注自己而喋喋不休地抱怨。乐观其实很简单:停止抱怨。这世上大概有种怪人:有人活了一生,从来不抱怨,这样的人叫“弱智”。还有一种人,他活了一辈子,没别的爱好,就喜欢抱怨,喋喋不休地抱怨。这样的人叫什么?叫“怨妇”。但这种人也可能叫“怨男”。“怨男”有时比“怨妇”怨得更厉害。
乐观的第二个指标是“赏识”。不仅宽容,而且赏识,这是一个进步。渴望赏识是人性中最可爱的弱点。
乐观的第三个指标是内心“宁静”而有“*”而快乐地生活。人总是喜欢和那些能够给人带来快乐的人在一起。
快乐是一种能力。能够把笑声带给别人的人,他就有一种能力,叫感染。喜欢把痛苦带给别人的人,他也有一种能力,叫传染。
第二节 教师的乐观心态
三、讨论:如何成为乐观的教师?
在这三份案例中,第一个案例讨论的主题是“宽容”;第二份案例和第三份案例讨论的主题是教师赏识或训斥对学生终身的影响。
宽容对所有人来说都是重要的,有时甚至需要自己的敌人。但对教师来说,宽容显得尤其重要。因为,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正在生长的孩子。孩子需要在尝试错误中学习,犯错是学生成长的权利。如果教师不能容忍学生的错误,几乎就剥夺了学生成长的权利。
不仅宽容,而且赏识,这才是真实的乐观。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困难,困难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学生就会畏惧和退缩,畏惧和退缩的结果直接导致学生自卑。这样看来,学生的自卑,除了家庭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的知识学习出现了大量的无法克服障碍,这是一种“文化自卑”。
王蒙写过一表篇文章:《我的21条人际准则》,作为补充阅读材料:
1.不相信那些动辄汇报谁谁谁在骂你的人。
2.不相信那些一见了你就夸奖歌颂个没完没了的人。
3.不讨厌那些曾经公开地与你争论、批评你的人。
4.绝对不布置安排一些人去搜集旁人背后说了你一些什么。
5.绝对不在公开场合,尤其不能在自己的权力影响范围内,即利用自己的权力或者影响召集一些*谈旁人说了你什么。
6.不回答任何对于你个人的人身攻击,只讨论对于你和你的对手以及更多的人们,对于社会和国家,对于某种学理的建设和艺术的创造确有意义的问题。
7.一般不做自我辩护,但可以澄清一些观点、一些选择、一些是非。
8.一时弄不清或背了黑锅没关系。你还是你,他还是他。一个黑锅也背不起的人只能是弱者。
9.不随便拒绝人,也不随便答应人。不许愿,不吊人家胃口,不在无谓的事情上炫耀实力。
10.不急于表现自己,也不急于纠正旁人,再听一听,再看一看,再琢磨琢磨。
11.不在背后议论张长李短。
12.人际关系是双向的。学人者人恒学之,助人者人恒助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同时,说人者人恒说之,整人者人恒整之,害人者人恒害之,耍人者人恒耍之,虚伪应付人者人恒虚伪应付之。
13.绝对不接受煽动,不接受挑拨、绝对不因A的煽动而与B为敌,也不因B的煽动而向着A冲去。
14.在人际关系中永远不考虑从中捞取什么。
15.永远不要以为任何你接触的人比你傻比你笨比你容易上套。
16.对某人某事感到意外时,先从好处想想,可能他做这件事是为了帮助你,至少客观上对你无损,而千万不要立即以敌意设想旁人。
17.永远不与任何人包括对你最不友好的人纠缠。你搞你的人际纠纷,我忙我的业务工作。你搞纠纷的结果未必能怎样怎样,我搞业务工作的结果很可能有一些成绩。我的一切成绩都是对你的最好回答,更是对友人的最大安慰。
18.寻找结合点、契合点,而不是只盯着矛盾分歧。永远安然坦然,心平气和,视分歧为平常,视不同意见的人为现实的诤友或候补诤友,而不是小气鬼般地见到意见不一的人就如坐针毡,脸红一阵白一阵。
19.永远不从个人利害的角度谈论与思考问题,永远不“我、我、我”与人争论,宁可把一切争执学理化而不是搞狗屎化个人化。
20.把人际关系的处理当做一个特殊的课程,从中分析和进一步掌握我们的国情,我们的历史,我们的社会结构,我们的哲学传统与时尚思潮,我们的逻辑学、科学、文明教养、心理健康等等,这也就是上一条所说的学理化的意思。
21.可以用足气力去学习、去工作、去写作、去装修房屋,乃至去旅游去赛球去玩儿,但是用在人际关系上,用在回应摩擦上,用在对付攻击上,最多只发三分力,最多发力30秒钟,然后立即回到专心致志地求学与做事状态,再多花一点时间和气力,都是绝对地浪费精力、浪费时间、浪费生命。
第三节 怎样成为快乐的教师
快乐和幸福是人的终极追求。良好的教育就是让学校里的教师和学生因此而更加快乐和幸福地生活。教师的快乐与幸福感是重要的,如果教师不快乐,他的学生往往就不会有好日子过。如果教师万一不能拥有完整的快乐与幸福,但他至少要想办法让自己过得有希望。如果教师的生活没有了希望和梦想,教育就会发生危机。
一、解释:情趣、爱与作品
有幸福感的人,是那些拥有创造性的生活的人,是那些“生活在自己的作品中”的人;所谓痛苦的人,就是那些生活在种种束缚中的人,是那些一直在为他人做嫁衣裳而没有自己作品的人。
对于教师来说,他的作品可能是他曾经改变了某个学生,可能是他上了一节好课,可能是他发表了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也可能是他参与建设了一个新班级或一所新学校。所有的作品都意味着某种“改变”。很多人之所以没有自己的作品,是因为他没有改变自己的生活,他的日常生活陷入机械的重复。为什么你无法发表一篇文章?因为你没有改变你的生活。既没有新的“阅读”,没有新的“观察”,也没有新的“做法”,你当然无话可说。
创造的生活其实是一种“可能生活”或“理想生活”。这种的人生活在自己的梦想中。
梦想是重要的。梦想是自己将来要走的道路,在自己将来要抵达的地方。人过得好与不好,全靠人有没有自己的梦或理想。
有些人则自以为成熟,竟至于放弃了自己的梦想。
没有梦想的生活是可怕的,还有一些人有那么一点点梦想,可是都是一些噩梦,更可怕。
这原本是简单的道理,却容易被那些自以为成熟的成年人忘记。以至于“有理想”、“拒绝成熟”一度成为各种演讲的口号和教育的目标。
史怀泽因《敬畏生命》而享有盛名。史怀泽建议人在走路时也要爱惜路上的生命:“被你踩着的蚂蚁在那里挣扎,甲虫在艰难地爬行,而蠕虫则蜷缩起来。”这令很多读者感动。可是,史怀泽的魅力并不在于他是一个多愁善感的男人,不在于他建议人要保护所有动物的生命。他的真正魅力在于,他热烈地建议每个人必须让自己的生命过得充满*、有理想、有活力。在史怀泽那里,“敬畏生命”意味着“拒绝成熟”。史怀泽说:成熟的说法,“对我来说始终有些令人害怕”。人的最重要的使命是在整个生命中坚持自己的理想。“伟大的奥秘在于,作为充满活力的人度过一生。”真正有力量的人,“什么也夺走不了他的理想”。我们成年人传授给青年一代的生活知识,不应该是“现实将排除掉你们的理想”,而应该是“坚持你们的理想,生活不能够夺去你们的理想”[1]
生命力及其蕴涵的人格魅力是人的精神长相。人的长相在进入学校之前由母亲负责;人的长相在进入学校之后,由自己负责。教师的使命,是激励学生对自己的长相负责任。学生的使命,是对自己的精神长相负起不可推卸的责任。
教育的目的,是去掉人身上可能沾染的各种污秽、猥琐之气,培育人身上已经蕴藏其中的精神种籽,让人可以呼吸高山空气,让人可以扬眉吐气。
成为一个有活力的人,这就是教育对教师和学生的全部期待。
于是,真正“受过教育的人”,“有教养的民族”,显示为人的“活力”:神采奕奕、生机盎然;热情、冲动、才情、抒情、机灵、智慧、敏感、勇气、冒险、探索、拓展、开阔;争执、挣扎、执着、反抗、超越、拯救、;坚韧、旺盛、消化;丰盈、充实、欢乐、喜悦;全力以赴、聚精会神;……
具体而言,人的幸福感来自三个要素:一是有情趣;二是爱人与被被人爱;三是生活在在自己
第三节 怎样成为快乐的教师
三、讨论:如何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有希望?
罗素在他的自传中如此概括他的三种单纯而极度强烈的“*”,实在不像是随意说说,倒更像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对“人性”所做的一次完整的逻辑分类。这三种“*”相当于人类的三种“兴趣”。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兴趣”,但所谓不同的兴趣,也仍然只是这三种兴趣的不同组合和不同程度。
1.情趣。就快乐的元素而言,有情趣比有智慧更重要。有人曾经在街道上采访路人,问他们喜欢《西游记》中的哪个角色:孙悟空、猪八戒、唐僧还是沙和尚?比较一致的回答是:
少年儿童往往喜欢孙悟空。少年儿童喜欢孙悟空的原因很简单:孙悟空是他们心中的英雄偶像。孩子们都喜欢搞破坏,但他们的父母、老师和周围的*禁止他们搞破坏。孙悟空却可以大闹天宫,简直就是孩子们的代言人。
妇女往往喜欢猪八戒。妇女们喜欢猪八戒的原因也很简单:猪八戒是她们心中的情人。猪八戒与孙悟空不同。孙悟空只有智慧,几乎没什么情趣,整天打打杀杀的,只要见到美女就认为那一定是妖怪。猪八戒恰恰相反,他不喜欢打架,他就喜欢美女。只要见到美女就喜欢,哪怕是妖怪,他也喜欢。猪八戒生平有两大爱好:一是“好吃”,那么大一个肚子,就是为“好吃”做准备的;但这个基本上也没有吃到什么,一直处于等待和期望状态;二是“好色”,他的眼睛不漂亮,可是一旦进入色迷迷的状态,也还是满客观的;“好色”堪称猪八戒的一大优点,因为他一直处于犯罪未遂状态,基本没有伤害过良家妇女。这样看来,猪八戒受广大妇女喜欢,是情理之中的事。
2.爱与被被人爱。爱与被被人爱,这是人的本能*。你若能够对某些特殊的对象充满爱心,并能够成功地获得对方的爱与尊重,你就开心。你如果既对他人缺乏欣赏的热情和兴趣,又不能获得他人的爱慕或依恋,你就很可能郁闷、压抑而痛苦不堪。
爱与被他人爱,这是所有动物体验“快乐”的基本前提。一个人若在情爱上受挫或者严重缺失,这人必终身不幸。其他本能活动虽然可以转移和缓解情爱缺失的痛苦,但爱情的缺失终究会使人在某个时候忽然跌入空虚或痛苦的深渊。
3.作品感。作品感实际上源自人的兴趣和好奇心。好奇心是人的所有天性中最珍贵的品格。好奇心的消极意义可能显示为探头探脑、疑神疑鬼,总喜欢打听、打探、闲聊、扯淡、饶舌、闲言碎语、道听途说,“夜幕低垂之后,一些乡村鄙夫喜欢透过窗帘向邻舍窥视”[1],等等。这类好奇心虽然消极,但也并不见得完全没有意义。
好奇心的积极意义则显示为想象、幻想、活力、游戏、竞赛、建构故事、欣赏作品、追求智慧、解决问题、工艺制作、酿造美酒、文艺创作等等美好的智慧活动。这种好奇心使人对在场的或不在场的人或物发生兴趣。
你可以问自己:“我对什么最感兴趣?”或“我最喜欢做什么?”
你可以不喜欢某些事情,但你不能不喜欢任何事情。你总得喜欢某件事情,你不得不喜欢某件事。
所谓开心,其实可以简单地归结为一句话:“我喜欢……”
你若拥有自己喜欢的人,你跟他结婚;你若拥有自己喜欢的书和作者,你使它成为你的专业;你若拥有自己喜欢的职业,使他成为你的工作,你就是一个开心的人。
找到自己喜欢的人,找到自己喜欢的专业,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找到自己喜欢的业余生活,这是你的责任和宿命。
现在还有多少人生活在自己的喜欢中?别的职业我不了解,我比较熟悉学校生活。在学校生活中,有多少本科生、研究生在选择自己的专业时敢说“我喜欢”?有多少幼儿园、中小学、大学老师在讲课时敢说“我喜欢”?
人从出生就开始追求自己的“喜欢”。可是因为生活的紧迫,人长大之后不得不丢弃自己的喜欢,只剩下努力、坚持、毅力。
大人有时会训斥自己的小孩:“尽做些没用的事情,搞什么搞?胡闹!”可是小孩会说:“我喜欢!”
这就是*和小孩之间的差别。*往往追求“有用”,小孩几乎只追求“喜欢”。人在长大的过程中逐渐遗忘、丢失了自己的“喜欢”,所有的生活的悲剧几乎皆与此相关。而这种悲剧有时是“教育”的结果:
经济学家兰斯博格(S.Landsburg)曾经以经济学教授的身份,给逐渐长大的女儿写过十多条生活忠告,比如怎样侃价等等,而其中一条格外重要:“千万不要在你没兴趣的领域追求成功,因为你得跟那些真有兴趣的人竞争。没有兴趣,你怎么斗得过人家?”而我们则相反。
中国人的教育原则是:“千万要在自己没有兴趣的领域顶住,因为你很可能是在跟同样没兴趣的人竞争,所以坚持就是胜利。”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