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15:42
共6个回答
好二三四 时间:2022-07-16 22:57
成语“一诺千金”出自《史记》,一个叫季布的的故事。季布在楚汉相争时,基本立场站在项羽一边,他多次明帮暗助,使项羽得过胜利,陷刘邦于困难境地。因此在刘邦最后夺取天下,击败了楚霸王项寸后,汉王刘邦曾想杀死季布。在夏侯婴的极力劝说之下,刘邦才明白不可心胸狭窄,要以季布的才能为汉朝尽力,于是封官留用。 季布有个同乡名叫曹邱生,能言善辩却爱巴结有权势的上层,所以,季布看不起曹某人。不过,有一次曹邱生来看望季布,说道:“我听说楚地到处流传关于你的事,大家都说‘得到黄金千两,不如得到季布一诺’,你一句应允承诺这么厉害,我要向全国广做宣传啊!” 季布见曹某人是真诚拜见自己,就以礼相待,将他视若上宾,留吃留宿。后人根据“得到黄金千两,不如得到季布一诺”压缩成“一诺千金”,这成语自此流传开了。 “一诺千金”体现了贤人君子的高风亮节,人无虚言才赢得信用,足见诺言的重要。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6 20:05
古代诚信代表人物有韩信,尾生,皇甫绩,季布,商鞅。
1,韩信幼时家里很贫穷,常常衣食无着,他跟着哥哥嫂嫂住在一起,靠吃剩饭剩菜过日子。小韩信白天帮哥哥干活,晚上刻苦读书,刻薄的嫂嫂还是非常讨厌他读书,认为读书耗费了灯油,又没有用处。于是韩信只好流落街头,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
有一位为别人当用人的老婆婆很同情他,支持他读书,还每天给他饭吃。面对老婆婆的一片诚心,韩信很感激,他对老人说:“我长大了一定要报答你。”
老婆婆笑着说:“等你长大后我就入土了。”后来韩信成为著名的将领,被刘邦封为楚王,他仍然惦记着这位曾经给他帮助的老人。他于是找到这位老人,将老人接到自己的宫殿里,像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对待她。
2,从前有一个小伙子,名叫尾生,一天这个小伙子遇到了一位姑娘并且喜欢上了她,于是和这位姑娘约定第二天在长桥相会。
第二天尾生如约到了长桥,但姑娘没来,于是尾生便在长桥尚徘徊着等待姑娘的出现,一个时辰过去了,两个时辰过去了,很多个时辰过去了,姑娘都还没来。
这个时候天上下起了暴雨,不一会桥底的水久漫过了桥墩,渐渐的淹没了尾生的身体,但尾生想到和那位姑娘有约,不能失信于人,终于没有跑走,最后他抱着桥柱被淹死了。这是我们中国很古老的一个关于诚信的故事,叫做“桥下之盟”。
3,皇甫绩是隋朝有名的大臣。他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一个人难以维持家里的生活,就带着他回到娘家住。外公见皇甫绩聪明伶俐,又没了父亲,怪可怜的,因此格外疼爱他。外公叫韦孝宽,韦家是当地有名的大户人家,家里很富裕。
由于家里上学的孩子多,外公就请了个教书先生,办了个自家学堂,当时叫私塾。皇甫绩就和表兄弟们都在自家的学堂里上学。外公是个很严厉的老人,尤其是对他的孙辈们,更是严加管教。私塾开学的时候,就立下规矩,谁要是无故不完成作业,就按照家法重打二十大板。
有一天,上午上完课后,皇甫绩和他的几个表兄躲在一个已经废弃的小屋子里下棋。一贪玩,不知不觉就到了下午上课的时间。大家都忘记做教师上午留的作业。第二天,这件事被外公知道了,他把几个孙子叫到书房里,狠狠地训斥了一顿。然后按照规矩,每人重打二十大板。
外公看皇甫绩年龄最小,平时又很乖巧,再加上没有爸爸,不忍心打他。于是,就把他叫到一边,慈祥地对他说:“你还小,这次我就不罚你了。不过,以后不能再犯这样的错误。不做功课,不学好本领,将来怎么能成大事?”
皇甫绩和表兄们相处得很好,小哥哥们都很爱护他。看到小皇甫绩没有被罚,心里都很高兴。可是,小皇甫绩心里很难过,他想:我和哥哥们犯了一样的错误,耽误了功课。外公没有责罚我,这是心疼我。可是我自己不能放纵自己,应该也按照私垫的规矩,被重打二十大板。
于是,皇甫绩就找到表兄们,求他们代外公责打自己二十大板。表兄们一听,都扑哧一声笑了出来。皇甫绩一本正经地说:“这是私塾里的规矩,我们都向外公保证过触犯规矩甘愿受罚,不然的话就不遵守诺言。你们都按规矩受罚了,我也不能例外。”
表兄们都被皇甫绩这种信守学堂的规矩,诚心改过的精神感动了。于是,就拿出戒尺打了皇甫绩二十大板。后来皇甫绩在朝廷里做了大官,但是这种从小养成的信守诺言、勇于承认错误的品德一直没有丢,这使得他在文武百官中享有很高的声望。
4,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斤”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
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缍使他免遭祸殃。
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己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
所以,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的。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5,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金。
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
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五十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6 21:23
1,韩信幼时家里很贫穷,常常衣食无着,他跟着哥哥嫂嫂住在一起,靠吃剩饭剩菜过日子。小韩信白天帮哥哥干活,晚上刻苦读书,刻薄的嫂嫂还是非常讨厌他读书,认为读书耗费了灯油,又没有用处。于是韩信只好流落街头,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有一位为别人当用人的老婆婆很同情他,支持他读书,还每天给他饭吃。面对老婆婆的一片诚心,韩信很感激,他对老人说:“我长大了一定要报答你。”
老婆婆笑着说:“等你长大后我就入土了。”后来韩信成为著名的将领,被刘邦封为楚王,他仍然惦记着这位曾经给他帮助的老人。他于是找到这位老人,将老人接到自己的宫殿里,像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对待她。 2,从前有一个小伙子,名叫尾生,一天这个小伙子遇到了一位姑娘并且喜欢上了她,于是和这位姑娘约定第二天在长桥相会。
第二天尾生如约到了长桥,但姑娘没来,于是尾生便在长桥尚徘徊着等待姑娘的出现,一个时辰过去了,两个时辰过去了,很多个时辰过去了,姑娘都还没来。
这个时候天上下起了暴雨,不一会桥底的水久漫过了桥墩,渐渐的淹没了尾生的身体,但尾生想到和那位姑娘有约,不能失信于人,终于没有跑走,最后他抱着桥柱被淹死了。这是我们中国很古老的一个关于诚信的故事,叫做“桥下之盟”。
3,皇甫绩是隋朝有名的大臣。他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一个人难以维持家里的生活,就带着他回到娘家住。外公见皇甫绩聪明伶俐,又没了父亲,怪可怜的,因此格外疼爱他。外公叫韦孝宽,韦家是当地有名的大户人家,家里很富裕。
由于家里上学的孩子多,外公就请了个教书先生,办了个自家学堂,当时叫私塾。皇甫绩就和表兄弟们都在自家的学堂里上学。外公是个很严厉的老人,尤其是对他的孙辈们,更是严加管教。私塾开学的时候,就立下规矩,谁要是无故不完成作业,就按照家法重打二十大板。
有一天,上午上完课后,皇甫绩和他的几个表兄躲在一个已经废弃的小屋子里下棋。一贪玩,不知不觉就到了下午上课的时间。大家都忘记做教师上午留的作业。第二天,这件事被外公知道了,他把几个孙子叫到书房里,狠狠地训斥了一顿。然后按照规矩,每人重打二十大板。
外公看皇甫绩年龄最小,平时又很乖巧,再加上没有爸爸,不忍心打他。于是,就把他叫到一边,慈祥地对他说:“你还小,这次我就不罚你了。不过,以后不能再犯这样的错误。不做功课,不学好本领,将来怎么能成大事?”
皇甫绩和表兄们相处得很好,小哥哥们都很爱护他。看到小皇甫绩没有被罚,心里都很高兴。可是,小皇甫绩心里很难过,他想:我和哥哥们犯了一样的错误,耽误了功课。外公没有责罚我,这是心疼我。可是我自己不能放纵自己,应该也按照私垫的规矩,被重打二十大板。
于是,皇甫绩就找到表兄们,求他们代外公责打自己二十大板。表兄们一听,都扑哧一声笑了出来。皇甫绩一本正经地说:“这是私塾里的规矩,我们都向外公保证过触犯规矩甘愿受罚,不然的话就不遵守诺言。你们都按规矩受罚了,我也不能例外。”
表兄们都被皇甫绩这种信守学堂的规矩,诚心改过的精神感动了。于是,就拿出戒尺打了皇甫绩二十大板。后来皇甫绩在朝廷里做了大官,但是这种从小养成的信守诺言、勇于承认错误的品德一直没有丢,这使得他在文武百官中享有很高的声望。
4,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斤”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
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缍使他免遭祸殃。
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己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
所以,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的。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5,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金。
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
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五十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2,从前有一个小伙子,名叫尾生,一天这个小伙子遇到了一位姑娘并且喜欢上了她,于是和这位姑娘约定第二天在长桥相会。
第二天尾生如约到了长桥,但姑娘没来,于是尾生便在长桥尚徘徊着等待姑娘的出现,一个时辰过去了,两个时辰过去了,很多个时辰过去了,姑娘都还没来。
这个时候天上下起了暴雨,不一会桥底的水久漫过了桥墩,渐渐的淹没了尾生的身体,但尾生想到和那位姑娘有约,不能失信于人,终于没有跑走,最后他抱着桥柱被淹死了。这是我们中国很古老的一个关于诚信的故事,叫做“桥下之盟”。
3,皇甫绩是隋朝有名的大臣。他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一个人难以维持家里的生活,就带着他回到娘家住。外公见皇甫绩聪明伶俐,又没了父亲,怪可怜的,因此格外疼爱他。外公叫韦孝宽,韦家是当地有名的大户人家,家里很富裕。
由于家里上学的孩子多,外公就请了个教书先生,办了个自家学堂,当时叫私塾。皇甫绩就和表兄弟们都在自家的学堂里上学。外公是个很严厉的老人,尤其是对他的孙辈们,更是严加管教。私塾开学的时候,就立下规矩,谁要是无故不完成作业,就按照家法重打二十大板。
有一天,上午上完课后,皇甫绩和他的几个表兄躲在一个已经废弃的小屋子里下棋。一贪玩,不知不觉就到了下午上课的时间。大家都忘记做教师上午留的作业。第二天,这件事被外公知道了,他把几个孙子叫到书房里,狠狠地训斥了一顿。然后按照规矩,每人重打二十大板。
外公看皇甫绩年龄最小,平时又很乖巧,再加上没有爸爸,不忍心打他。于是,就把他叫到一边,慈祥地对他说:“你还小,这次我就不罚你了。不过,以后不能再犯这样的错误。不做功课,不学好本领,将来怎么能成大事?”
皇甫绩和表兄们相处得很好,小哥哥们都很爱护他。看到小皇甫绩没有被罚,心里都很高兴。可是,小皇甫绩心里很难过,他想:我和哥哥们犯了一样的错误,耽误了功课。外公没有责罚我,这是心疼我。可是我自己不能放纵自己,应该也按照私垫的规矩,被重打二十大板。
于是,皇甫绩就找到表兄们,求他们代外公责打自己二十大板。表兄们一听,都扑哧一声笑了出来。皇甫绩一本正经地说:“这是私塾里的规矩,我们都向外公保证过触犯规矩甘愿受罚,不然的话就不遵守诺言。你们都按规矩受罚了,我也不能例外。”
表兄们都被皇甫绩这种信守学堂的规矩,诚心改过的精神感动了。于是,就拿出戒尺打了皇甫绩二十大板。后来皇甫绩在朝廷里做了大官,但是这种从小养成的信守诺言、勇于承认错误的品德一直没有丢,这使得他在文武百官中享有很高的声望。
4,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斤”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
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缍使他免遭祸殃。
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己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
所以,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的。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5,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金。
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
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五十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6 22:57
1.季布“一诺千金”使他免遭祸殃: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斤”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缍使他免遭祸殃。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己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的。
2.晏殊信誉的树立:北宋词人晏殊,素以诚实著称。在他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皇帝召见了他,并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结果晏殊发现考试是自己十天前刚练习过的,就如实向真宗报告,并请求改换其他题目。宋真宗非常赞赏晏殊的诚实品质,便赐给他“同进士出身”。晏殊当职时,正值天下太平。于是,京城的大小*便经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内的酒楼茶馆举行各种宴会。晏殊家贫,无钱出去吃喝玩乐,只好在家里和兄弟们读写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大臣们惊讶异常,不明白真宗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真宗说:“近来群臣经常游玩饮宴,只有晏殊闭门读书,如此自重谨慎,正是东宫官合适的人选。”晏殊谢恩后说:“我其实也是个喜欢游玩饮宴的人,只是家贫而已。若我有钱,也早就参与宴游了。”这两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树立起了信誉,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3.烽火戏诸候的的故事: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率领兵将们匆匆赶到,弄明白这是君王为博妻一笑的花招后又愤然离去。褒姒看到平日威仪赫赫的诸侯们手足无措的样子,终于开心一笑。五年后,酉夷太戎大举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诸侯未到——谁也不愿再上第二次当了。结果幽王被*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虏。
4.《郁离子》中记载了一个因失信而丧生的故事:济阳有个商人过河时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麻杆大声呼救。有个渔夫闻声而致。商人急忙喊:“我是济阳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给你100两金子”。待被救上岸后,商人却翻脸不认帐了。他只给了渔夫10两金子。渔夫责怪他不守信,出尔反尔。富翁说:“你一个打渔的,一生都挣不了几个钱,突然得十两金子还不满足吗?”淦夫只得怏怏而去。不料想后来那富翁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有人欲救,那个曾被他骗过的淦夫说:“他就是那个说话不算数的人!”于是商人淹死了。商人两次翻船而遇同一淦夫是偶然的,但商人的不得好报却是在意料之中的。因为一个人若不守信,便会失去别人对他的信任。所以,一旦他处于困境,便没有人再愿意出手相救。失信于人者,一旦遭难,只有坐以待毙。
5. 郭汲不失信于孩子:郭汲在并州任职时,一次下去考察,途经美稷县,当地的孩子们闻讯后,自发地聚集到一起夹道欢迎他。郭汲不知情,就问:“小朋友,你们这是在干什么呀?”孩子们回答说:“听说您要来,我们特来欢迎!”郭汲闻言赶忙下马,一一答谢。在美稷县办完事后,孩子们又闻讯赶来送郭汲,并问他什么时候返回。郭汲立即让随从计算返程的日期,告诉了他们。由于事情办得十分顺利,返回美稷县的日子比预期早了一天,但为了不失信于孩子们,郭汲下令在县城外的野亭露宿一晚,等到第二天才入城
6.曾参杀猪示诚信:曾参,春秋末期鲁国有名的思想家、儒学家,是孔子门生中七十二贤之一。他博学多才,且十分注重修身养性,德行高尚。 有一次,他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办事,年幼的儿子吵着要去。曾参的妻子不愿带儿子去,便对他说:“你在家好好玩,等妈妈回来,将家里的猪杀了煮肉给你吃。”儿子听了,非常高兴,不再吵着要去集市了。这话本是哄儿子说着玩的,过后,曾参的妻子便忘了。不料,曾参却真的把家里的一头猪杀了。妻子从集市上回来后,气愤地对丈夫说:“我是哄儿子说着玩的,你怎么就真把猪杀了呢?”曾参说:“孩子是不能欺骗的!他不懂事,还没有辨别能力,接触到的是父母,所以什么都跟父母学。你现在哄骗他,等于是在潜移默化地教他学会欺骗。再说,你现在欺骗了孩子,孩子以后自然也就不相信你了,你以后还怎么教育孩子?”
7.卓公行千里如期:卓恕,字公行,浙江上虞人。他为人笃实讲信义,答应办的事就立即去办;与人约会,纵然遇到暴风疾雨、雷电冰雪,也都没有不如期到达的。有一次,卓公行从建业回会稽(今浙江绍兴)探家,去向太傅诸葛恪告辞,诸葛恪问道:“你什么时候返回呢?”卓公行回答说:“某日当再来亲自拜见。”到了那天,诸葛恪想做东宴请一些宾客,不停地饮酒品菜,以便等候卓公行。当时,赴宴的宾客都以为,从会稽到建业相去千余里,路途之上又很难说不会遇到风波之险,怎么一定能如期到达呢? 管众宾客怎么说,诸葛恪坚持要等卓公行,因为他了解卓公行,知道他是一个诚信君子,他说今天到就一定会到。不一会儿,卓公行果然到了。所有的人都很惊诧。诚实守信,践诺履约,言必信,行必果,是中国社会的传统美德。做不到就不要随便说,说出过的话就一定要做到。我们都应该做一个像卓名行那样的笃实守信之人。陶四翁烧毁假紫草:陶四翁却宁可受损失也不去坑害别人,用高尚的品质言传身教。陶四翁是个开染布店的,他为人忠厚,做生意讲求信誉,在镇上有口皆碑。一天,有人来推销染布用的原料紫草,陶四翁并不怀疑,就用四百万钱通通买下了那些紫草。不久一个买布的商人来店里进货,看见了这些紫草,便告诉陶四翁说这些都是假的。陶四翁大吃一惊,还有些不相信。商人教了陶四翁一些检查紫草的方法,陶四翁照商人说的一试,果然是些假紫草。这时商人说没关系,这事包给我了,假紫草仍然可以用来染布,价钱便宜点拿到市场上去卖掉就行了。第二天,商人再来进货,陶四翁却没有一匹染布,他还当着商人的面把那些假紫草全都烧了。其实,当时陶四翁并不富有,却宁可受损失也不去坑害别人。他用高尚的品质言传身教了他的后代,他的子孙们也像他一样诚信不欺,最后都成了大富商。
8.孙武斩姬演兵,说话算数执法如山树立了军法的信用: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人,著名的军事家。他在吴国为将时,主张以法治军,曾率兵攻破楚国,使吴国强大起来。他所著《孙子兵法》一书,总结了古代的作战经验,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之一。
春秋末期,出生于齐国贵族的孙武*到了南方的吴国。吴王阖闾为了争夺霸主地位,迫切需要拜请一位能够领兵作战的将军。恰在这时,他得到了孙武写的《兵法》十三篇,读完之后十分着迷。于是派人把孙武请进王宫(一说是孙武结识了吴王阖闾的谋臣伍子胥,经伍子胥推荐,孙武带着他所著的兵书进见吴王)。
吴王阖闾见了孙武后,很客气地说:“您的《兵法》我已经拜读过了,其中的见解很精辟,只是不知道您能不能实际演示演示呢?”
孙武非常爽快地回答说:“当然可以!不论男的女的,经过我列阵演练,都可以成为勇武善战的好兵!”“从未见过战阵的娇弱女子,您也能把她们训练成为好兵吗?”吴王似信非信地问。“能!”孙武斩钉截铁地回答。这一天,吴王把一百八十名宫女交给孙武训练。他想考察一下孙武的实际指挥能力,就坐在演练场旁边的高台上观看。孙武开始演练,先让每个宫女手持一支戟,把她们分成左右两队,分别指定吴王的两个宠姬担任队长。接着,孙武问她们:“是否知道自己的心、背和左右手的位置?”众宫女回答:“知道!”她们也好奇地揭看看孙武究竟要怎么操练。只听孙武严肃地说:“现在,由我擂鼓发令。令向前,就朝着心所对的方向进击;令向左,就沿着左手的方向进击;令向右,就沿着右手的方向进击;令向后,就朝着背的方向后退。你们能做到吗?”,众宫女说:“能!”孙武又强调说:“如果有人不听从军令,就依法斩首!”众宫女平时只会唱歌跳舞,哪里晓得军法的厉害。尤其是那两个队长,仗着吴王的宠爱,根本没有把孙武放在眼里。因此,当孙武发出军令后,鼓声咚咚,令旗挥舞,众宫女不但没有依令进退,反而嘻嘻哈哈闹个不停,把队形都搞乱了。见此情景,孙武没有动怒。他说:“大家第一次参加操练,有不明白的地方,是我没有讲清楚。”他把军令和操练要求又反复地向宫女们作了讲解,再次强调:“如果有人不听军令,是一定要斩首的!”孙武把宫女们的队形整理好以后,再次下令击鼓向左进击。宫女们还是嘻嘻哈哈,两个队长依然笑得前仰后合。队形又被搞乱了。这时,孙武威严地宣布:“我已经讲明军令和操练要求,可是队长却带头不听军令,依法应当斩首!”于是,他下令把担任队长的
两个吴王宠姬绑了起来。坐在高台上观看演练的吴王阖闾闻听此言,大吃一惊,赶忙派人传旨要求赦免二姬。孙武断然回答:“现在我是主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在他的坚持下,两个宠姬被斩首示众。众宫女见孙武说话算数、执法如山,操练时再也不敢怠慢。一会儿鼓声又起,令旗挥舞。众宫女奇迹般地排列成了一支步调整齐的队伍:前后左右,卧倒起立,就是在泥泞的草地上,也是按照军令进退起止,完全符合要求,一点差错也没有,嘻嘻哈哈的吵闹声更是听不到了。通过这次演练,孙武显示了他的治军才能。吴王阖阊尽管心疼他的两个宠姬,但更庆幸发现了一位很有气魄和胆识的将才。于是,他正式任命孙武为大将军。
俗话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这个规矩,实质就是做事的“规范”,就是规章制度。既然立了规矩,就必须严格执行,也就是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如果立了规矩,又不去认真执行,那么这些“规矩”就只能是“一纸空文”,就没有什么信用可言,而这样是根本不可能做成什么大事的。孙武说话算数,执法如山,树立了军法的信用,这是他重要的治军之道。
9.皇甫绩守信求责:皇甫绩是隋朝有名的大臣。他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一个人难以维持家里的生活,就带着他回到娘家住。外公见皇甫绩聪明伶俐,又没了父亲,怪可怜的,因此格外疼爱他。外公叫韦孝宽,韦家是当地有名的大户人家,家里很富裕。由于家里上学的孩子多,外公就请了个教书先生,办了个自家学堂,当时叫私塾。皇甫绩;就和表兄弟们都在自家的学堂里上学。外公是个很严厉的老人,尤其是对他的孙辈们,更是严加管教。私塾开学的时候,就立下规矩,谁要是无故不完成作业,就按照家法重打二十大板。有一天,上午上完课后,皇甫绩和他的几个表兄躲在一个已经废弃的小屋子里下棋。一贪玩,不知不觉就到了下午上课的时间。大家都忘记做教师上午留的作业。第二天,这件事被外公知道了,他把几个孙子叫到书房里,狠狠地训斥了一顿。然后按照规矩,每人重打二十大板。外公看皇甫绩年龄最小,平时又很乖巧,再加上没有爸爸,不忍心打他。于是,就把他叫到一边,慈祥地对他说:“你还小,这次我就不罚你了。不过,以后不能再犯这样的错误。不做功课,不学好本领,将来怎么能成大事?”皇甫绩和表兄们相处得很好,小哥哥们都很爱护他。看到小皇甫绩没有被罚,心里都很高兴。可是,小皇甫绩心里很难过,他想:我和哥哥们犯了一样的错误,耽误了功课。外公没有责罚我,这是心疼我。可是我自己不能放纵自己,应该也按照私垫的规矩,被重打二十大板。于是,皇甫绩就找到表兄们,求他们代外公责打自己二十大板。表兄们一听,都扑哧一声笑了出来。皇甫绩一本正经地说:“这是私塾里的规矩,我们都向外公保证过触犯规矩甘愿受罚,不然的话就不遵守诺言。你们都按规矩受罚了,我也不能例外。”表兄们都被皇甫绩这种信守学堂的规矩,诚心改过的精神感动了。于是,就拿出戒尺打了皇甫绩二十大板。后来皇甫绩在朝廷里做了大官,但是这种从小养成的信守诺言、勇于承认错误的品德一直没有丢,这使得他在文武百官中享有很高的声望。以真诚为骨其实做文章也和做人一样,要以诚信为本。一位老作家写道:“写文章以天地为心,以真诚为骨。”他把真诚无散和为他写作的准则,他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呈现在读者面前,但求无愧于读者,更无愧于自己的良心。现在有些人为了赚稿费,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扩大自己在社会上的影响,就弄虚作假,胡编乱造地写一些文章。这其实是在欺骗读者,同时也是对自己的欺骗。
10.忠诚与失信的约会:汉朝年间,有一个叫陈实的人。陈实,字仲弓,曾官太丘长。陈实为人正直,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的爱戴和好评。后来,陈实返回了故里,无官一身轻,当地远近的*、乡邻村民们却都愿意尊称其为“陈太丘”。有一天上午,陈太丘从街市返回的路上,恰好与曾一起供职的朋友意外碰面,毕竟两人也是多年未曾谋面,两人相拥一起,真道是友人相见,格外亲热。寒暄一阵后,陈太丘执意要请友人到自家去好好叙上一番,友人家在邻镇,再加上陈太丘的再三邀请,盛情难却,两人边走边聊,很快就来到了陈太丘的家门口。一进家门,但见诺大的庭院,已被主人收拾的干干净净,各种物什,摆放得井然有序。陈太丘便去里屋叫来夫人孩子,热情地给他们介绍了一番。孩子们鞠躬施礼后,便知趣地到庭院玩去了;夫人呢,与那友人客套几句后,就忙着要准备酒菜。友人见陈太丘一家礼仪分明,热情待客,打心底佩服陈太丘的为人处世。这时,陈太丘先把友人领进了书房,欣赏了几幅名人字画,各自赞叹和发表评论后,又双双坐在茶几旁,开始品茗。品茗是一种学问,在不紧不慢的举止间,有淡淡而悠然的茗香从杯际腾起,人们可以回忆往事,咀嚼人生,细细思量很多很多。茗香飘逸,话兴正浓。就在谈笑间,夫人进屋,告诉他们,饭菜已齐了。两位友人相拥而出,来到厅堂,只见八仙桌上已经摆好了足足有八个香喷喷的热菜。于是主人取出了一罐陈年老酒,铺上了两个精致的酒盅,那酒香很快飘散,满院飘香,扑鼻而来,两人对视一笑,端杯而尽,酒逢知己,越饮越欢。酒过数巡之后,友人开口说话了:“不能接着再喝了,我差点忘了,明天我还得去郡府会一好友,还得早点回去准备行装呢。”话音未落,陈太丘呵呵一笑:“这么如此之巧,明天我们刚好与你顺路,也得去郡府去办点事。”于是两人相视而笑。酒足饭饱之后,两位友人约定,次日午时一块上路,地点就在陈太丘家门前的大槐树下。两位友人为了表达各自的忠诚,他们还在槐树前立了个高高的树干。如此之后,两人才揖手辞别。次日,陈太丘提前来到了树干前,等了一段时间,眼看着树干底端的黑影渐渐东斜,午时已过。这时,陈太丘猜想着友人是别有他事而不能同行,或者是他已经提前出发了,于是就先上路了。然而,就在陈太丘走完之后,他的朋友终于到了,左看右看,却不见陈太丘的影子,当即就气不打一处来,非要到他家去看个究竟问个明白。一到陈太丘的家门口,正看见他的长子正在家门口尽兴地玩耍。于是他便指桑骂槐,又象是自言自语地说道:“真不是人哪!跟人约好一块出门的,却又不等人。”当时,陈太丘的长子刚刚年满7岁,名陈纪,字元方,是一个人见人爱、非常懂事的孩子。等他父亲的友人数落完后,小陈纪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午时,午时不来,则表示不讲信用;对孩子骂他的父亲,则表示没有礼貌。”铿锵数语,掷地有声。那刻,刚才还歇斯底里欢叫的知了已经嘎然而至,死一般寂静。那友人当即就羞愧万分,恨不得找个地洞钻了进去,并又想下车解释。抬眼处,但见小陈纪头也不回就进屋去了。
附:关于诚信的成语
言而有信 一言九鼎 一诺千金 金口玉言 抱诚守真 诚至金开 赤诚相待 闲邪存诚 修辞立诚
言必信,行必果 君子说话,一言为定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7 00:49
季布,秦末,项羽手下黄金百两,不如季布一诺。曾参,春秋鲁国人,孔门七十二贤,曾子杀猪。秦国商鞅立木为信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7 02:57
季步——时人云: “得千金不如的季步一诺”一诺千金 的出处
再有一些名人也有诚信的故事,如:
司马光卖马,晏殊应试等
暂时想起这些。
百度时发现一本书——
《诚信的故事》
百度一下就可以找到,里面有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