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5:52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3 08:17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LXwU67fs74R_LR8PP_bFug
出发啦! 敦煌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3 08:18
敦煌舞蹈有哪些艺术特色
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敦煌艺术在沉睡了数百年之后,于本世纪又开始被人认识和研究,同时也遭到帝国主义者的破坏和掠夺。从舞蹈艺术的角度学习它、开发它并把它搬上舞台,开始于戏曲艺术家梅兰芳(《天女散花》)、接着是老一辈舞蹈家戴爱莲(《飞天》),然后是甘肃省的舞蹈家们(《丝路花雨》),于20世纪70年代末,别具一格的敦煌舞蹈,终于掸去身上的尘土,展开彩色的羽衣,飞出千佛洞,飞进北京城,飞向全世界!
古老的艺术重吐芳华,魅力何在,特色何在?舞蹈家们对敦煌舞蹈的形成及其艺术魅力进行了研究探讨,学者们比较普遍一致的看法是:敦煌舞蹈是国内各民族(尤其是汉族和西部各民族)和中外各国(尤其是中国、印度和中亚诸国)舞蹈文化交融创造的产物。
敦煌舞蹈研究家、敦煌舞基本训练的创始人高金荣认为,敦煌壁画舞姿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北凉到北周的伎乐天。2.唐代的经变画。3.各代飞天。4.莲花童子。5.金刚力士与天王,这是充满阳刚之气的男性舞蹈造型。6.世俗舞蹈,是现实生活的直接反映。此外,还有彩塑菩萨。她认为,敦煌彩塑和敦煌壁画同是莫高窟造型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工匠们以娴熟的技巧、高度的概括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塑造了许多造型优美、神态生动的女性的形象,手姿丰富,纤细秀丽,大多是美妙的舞蹈动作。壁画舞姿十分丰富精彩,有舞蹈过程的一瞬间,有戛然而止的亮相。有的动作抒情柔美,神态温婉妩媚,腰肢手臂柔曼美妙,展现她将敦煌舞蹈的外部特征概括为:1.手的形状丰富多姿、纤细秀丽,富有中国的古典美;2.手臂柔曼多变,手腕和肘部呈棱角;3.赤足,脚的基本形状为勾、翘、歪;4.体态基本下沉、出胯、冲身形成三道弯。出胯动作有两种样式:一种是推胯;一种是坐胯。推胯是在提胯惹出上推出,线条较硬,动作有力;坐胯有向前和向后的不同方向,动作柔和。总的构成刚柔相济、曲线鲜明的一种柔、韧、沉、曲相结合的动作特征。5.使用长绸、腰鼓、琵琶等道具而舞的形象,也是其鲜明特色之一。高金荣还认为,前期的敦煌壁画中的舞蹈姿态,有明显的印度舞的影响,许多动作姿态来自印度。
另一位少数民族舞蹈研究家李才秀指出,内地和西域的联系以及文化交流远在敦煌石窟建造之前就已开始。早在汉代初年《于阗乐》即已传入汉宫。公元前139年,张骞通西域后就带回了西域的乐曲和罗马杂技演员,在敦煌壁画中那些“飞天”的倒立、翻筋斗的形象和表演杂技的力士形象,都带有浓厚的粗犷明快的西域风味。两晋南北朝战乱频繁,造成了民族辗转迁徙,但这给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却创造了条件,大量西域民族的乐舞传入内地,这在敦煌壁画中也有所反映,在北魏、北周的壁画中,有许多高鼻深目、肤色各异的人物形象,有些乐器是西域的,有些表演者所穿的是突厥民族的服饰。有的两臂高举于头上托掌;有的双手搭掌,头和腰成曲线形扭动,这些舞姿都带有浓厚的西域特点。隋代在历史上虽然只有三十多年,但在中原与西域的乐舞交流融合方面,却志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这个时期输入到中原的西域乐舞形象也大大的丰富了敦煌壁画的色彩。唐代是中原和西域乐舞艺术大交流、大融合的昌盛时期,在敦煌壁画中,唐代的乐舞形象也最为丰富。唐代以李世民为代表的统治者,为丰富本民族的文化艺术,非常重视对各民族文化和乐舞的吸收,如将隋代承袭下来的《七部乐》增删为《九部乐》;到贞观十四年(公元0年)又加《高昌乐》成为《十部乐》。不仅在《十部乐》中有多部来自西域,而且在内地还广泛淬着许多着名的民间舞如《胡腾舞》、《胡旋舞》、《柘枝舞》也来自西域。当年敦煌的画工们,正是依据这些乐舞形象,加工创作成经变画中丰富多彩的伎乐形象的。
虽然,敦煌舞是国内外各民族舞蹈文化交融创造的产物,具有兼容并包的风格特色,但是,这种风格特色又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变化之中,这个变化的走向是民族化和本土化。所以,唐代以后中原的舞蹈风格就不断地增强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3 08:17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LXwU67fs74R_LR8PP_bFug
出发啦! 敦煌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3 08:18
敦煌舞蹈有哪些艺术特色
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敦煌艺术在沉睡了数百年之后,于本世纪又开始被人认识和研究,同时也遭到帝国主义者的破坏和掠夺。从舞蹈艺术的角度学习它、开发它并把它搬上舞台,开始于戏曲艺术家梅兰芳(《天女散花》)、接着是老一辈舞蹈家戴爱莲(《飞天》),然后是甘肃省的舞蹈家们(《丝路花雨》),于20世纪70年代末,别具一格的敦煌舞蹈,终于掸去身上的尘土,展开彩色的羽衣,飞出千佛洞,飞进北京城,飞向全世界!
古老的艺术重吐芳华,魅力何在,特色何在?舞蹈家们对敦煌舞蹈的形成及其艺术魅力进行了研究探讨,学者们比较普遍一致的看法是:敦煌舞蹈是国内各民族(尤其是汉族和西部各民族)和中外各国(尤其是中国、印度和中亚诸国)舞蹈文化交融创造的产物。
敦煌舞蹈研究家、敦煌舞基本训练的创始人高金荣认为,敦煌壁画舞姿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北凉到北周的伎乐天。2.唐代的经变画。3.各代飞天。4.莲花童子。5.金刚力士与天王,这是充满阳刚之气的男性舞蹈造型。6.世俗舞蹈,是现实生活的直接反映。此外,还有彩塑菩萨。她认为,敦煌彩塑和敦煌壁画同是莫高窟造型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工匠们以娴熟的技巧、高度的概括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塑造了许多造型优美、神态生动的女性的形象,手姿丰富,纤细秀丽,大多是美妙的舞蹈动作。壁画舞姿十分丰富精彩,有舞蹈过程的一瞬间,有戛然而止的亮相。有的动作抒情柔美,神态温婉妩媚,腰肢手臂柔曼美妙,展现她将敦煌舞蹈的外部特征概括为:1.手的形状丰富多姿、纤细秀丽,富有中国的古典美;2.手臂柔曼多变,手腕和肘部呈棱角;3.赤足,脚的基本形状为勾、翘、歪;4.体态基本下沉、出胯、冲身形成三道弯。出胯动作有两种样式:一种是推胯;一种是坐胯。推胯是在提胯惹出上推出,线条较硬,动作有力;坐胯有向前和向后的不同方向,动作柔和。总的构成刚柔相济、曲线鲜明的一种柔、韧、沉、曲相结合的动作特征。5.使用长绸、腰鼓、琵琶等道具而舞的形象,也是其鲜明特色之一。高金荣还认为,前期的敦煌壁画中的舞蹈姿态,有明显的印度舞的影响,许多动作姿态来自印度。
另一位少数民族舞蹈研究家李才秀指出,内地和西域的联系以及文化交流远在敦煌石窟建造之前就已开始。早在汉代初年《于阗乐》即已传入汉宫。公元前139年,张骞通西域后就带回了西域的乐曲和罗马杂技演员,在敦煌壁画中那些“飞天”的倒立、翻筋斗的形象和表演杂技的力士形象,都带有浓厚的粗犷明快的西域风味。两晋南北朝战乱频繁,造成了民族辗转迁徙,但这给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却创造了条件,大量西域民族的乐舞传入内地,这在敦煌壁画中也有所反映,在北魏、北周的壁画中,有许多高鼻深目、肤色各异的人物形象,有些乐器是西域的,有些表演者所穿的是突厥民族的服饰。有的两臂高举于头上托掌;有的双手搭掌,头和腰成曲线形扭动,这些舞姿都带有浓厚的西域特点。隋代在历史上虽然只有三十多年,但在中原与西域的乐舞交流融合方面,却志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这个时期输入到中原的西域乐舞形象也大大的丰富了敦煌壁画的色彩。唐代是中原和西域乐舞艺术大交流、大融合的昌盛时期,在敦煌壁画中,唐代的乐舞形象也最为丰富。唐代以李世民为代表的统治者,为丰富本民族的文化艺术,非常重视对各民族文化和乐舞的吸收,如将隋代承袭下来的《七部乐》增删为《九部乐》;到贞观十四年(公元0年)又加《高昌乐》成为《十部乐》。不仅在《十部乐》中有多部来自西域,而且在内地还广泛淬着许多着名的民间舞如《胡腾舞》、《胡旋舞》、《柘枝舞》也来自西域。当年敦煌的画工们,正是依据这些乐舞形象,加工创作成经变画中丰富多彩的伎乐形象的。
虽然,敦煌舞是国内外各民族舞蹈文化交融创造的产物,具有兼容并包的风格特色,但是,这种风格特色又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变化之中,这个变化的走向是民族化和本土化。所以,唐代以后中原的舞蹈风格就不断地增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