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00:0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14:34
“巨无霸”设施超豪华:“一天房费是我半月工资” 20世纪50年代初,在国家进行“一五”计划期间,拖拉机厂、轴承厂、矿山机器制造厂等大型企业在涧西建设使用,300多名苏联专家来到洛阳进行技术指导、从事生产建设。国家考虑到需要为苏联专家提供安逸舒适的生活环境,便选址在离厂区较远的安静地段,由当时的冶金部和一机部投资80万元,按照北京友谊宾馆的建筑图纸进行施工,于1955年12月兴建了名为“友谊宾馆”的苏联专家招待所。这座占地面积16.8亩的五层楼,是中苏两国人民友谊的见证,在情感上承载了太多人们对于老洛阳的记忆。
“当时周围全是麦地,门前也没有修路,五层楼就显得特别高,是当时洛阳第一高楼。”曾任友谊宾馆总经理的史庆祥回忆道,宾馆刚刚建成时,没有任何的视线隔断,人们完全可以站在五楼顶俯瞰洛阳。史庆祥1956年5月被分配到宾馆工作,“我来的时候,这么大的宾馆才有3个工人。但宾馆确实为洛阳的建设出力不少。”
趁着国庆节的喜庆,1956年10月1日,友谊宾馆正式开业。原先在各工厂分散食宿的苏联专家统一入住这栋“巨无霸”宾馆。在上世纪50年代,友谊宾馆的房间设施配备可谓一流——从上海采购的钢丝床、沙发、写字台、大衣柜、地毯应有尽有,卫生间还装有热水淋浴和抽水马桶,宾馆一年四季都供有热水
史庆祥介绍说,当时宾馆的房间有4种样式,供不同级别的专家入住。每层楼有4套高级房,卧室、会客厅、办公室三间分开,卫生间还配有浴缸,专门供苏*工程师和专家领导下榻。还有6套房只有卧室、客厅两间,卫生间配备淋浴。2套只有卧室、没有卫生间的简易房。剩下的5套则只提供床供客人休息。这样算来,五层的友谊宾馆就有着80多套大大小小的房间,而每套房住一天得要13.5元,“我当时每个月工资才28块,一般人可不敢住。”史庆祥说。
随着各大厂援建工作的深入开展,苏联专家及其家属不断增多。原有服务设施已不能满足接待需要,友谊宾馆又于1958年5月建了3层小楼和俱乐部工程,6月建造了游泳池。至此,宾馆的服务设施已基本齐全。
“三星级”服务超一流:“衣食住行样样满意”
“为了满足苏联专家的‘口味’,宾馆的服务得符合苏联人的传统和风俗,当时最具特色的是每周放3次电影、办2场舞会。”在史庆祥的记忆中,放电影和办舞会是宾馆最热闹的时候,各个工厂的苏联专家齐聚一堂大联欢,非常热闹。为了丰富他们的生活,宾馆还提供多项综合服务,设有篮球场、棒球场、图书室、钢琴室等文体场所。“职工还专门跑到洛河滩挖沙子,筛筛洗干净,让苏联专家的小孩儿玩。”“当时还建了河南省唯一一个台球桌供专家们娱乐。”史庆祥和同事们把服务细致到每个细节。
特别是供应西餐方面实行提前点餐制,“我们都是从北京友谊宾馆请的高级厨师,每位专家每顿饭国家还补助3块钱。”据史庆祥回忆,当时各行各业对友谊宾馆给予特殊照顾,肉类和水果供应再吃紧,只要是友谊宾馆来选购,总要想方设法优先满足。乌克兰瘦肉饼、莫斯科红茶汤、阿德克啤酒……苏联专家身在异乡,也能吃到地道的家乡美食,友谊宾馆为援华专家提供了较为舒适的生活环境,受到外国人的广泛赞扬。
史庆祥说,当时在友谊宾馆工作不仅是个“铁饭碗”,更是一种莫大的光荣。想进入该宾馆工作,必须通过严格而繁琐的程序:劳动部门审批,*机关政审,面试、笔试、走姿等10多项考试,真可谓百里挑一。宾馆保卫人员由各厂矿负责轮流值班,“保卫员随身都带着*,为了保证苏联专家和家属的绝对安全。”据统计,从1956年8月到1960年8月,友谊宾馆累计接待苏联专家及其家属2140人次。
改革开放以后,友谊宾馆的发展更加迅猛。1983年,国家旅游局在全国范围内评出三个好饭店,友谊宾馆列位其中。全国服务质量前十名的饭店名列中,友谊宾馆也榜上有名。80年代初,修葺一新的宾馆装上了窗式空调,配上了电视机。19年8月,在全国首批星级宾馆评选中,友谊宾馆跻身全国首批84家三星级酒店行列,成为洛阳乃至河南省酒店业最早上星级的“老大哥”。
“国宾馆”接待数百人:“我给朱总司令开过电梯”
1960年,由于赫鲁晓夫撕毁合同,“社会主义阵营”出现*,所有在华的苏联专家都被撤回国内,友谊宾馆的服务对象开始转向招待内宾。“前来下榻的领导至少是地市级,部队官兵也得是师级以上。”史庆祥说,前来入住的人必须有介绍信,审核非常严格。
友谊宾馆被市民称作洛阳的“国宾馆”,先后接待过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印度前总理尼赫鲁、加拿大前总理特鲁多等国际政要。史庆祥回忆说,那个时期,友谊宾馆在洛阳人心中是神秘而高贵的。
“我还给朱总司令开过电梯!”史庆祥特别自豪。1961年3月25日,时任全国*常委会委员长朱德来洛,当时的友谊宾馆已经安装了人工操作的电梯。“当时开电梯的专业人员临时有事,朱总司令正巧这时想要上楼顶看看,这下可把我急坏了,我自己学过开电梯,但不是专业人员,怕出问题。”心急如焚的史庆祥只好小心操作,最终安全地把朱德送到顶层。“朱总司令站在宾馆楼顶俯瞰,楼下的群众都挥手打招呼。”
1985年10月24日,时任**总**在时任***处**和时任共青团**处第一**的陪同下来洛视察,在友谊宾馆下榻。“**当时还给友谊宾馆题了‘宾至如归’四个大字。”谈起这些特殊的经历,史庆祥历历在目:一次坐电梯时,*问服务员:“你一个月能拿多少钱?”听到服务员的收入后,他说:“你们的工资可以翻一番。”从此,“收入翻一番”在友谊宾馆、在洛阳广泛流传开了。
1978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深入,友谊宾馆开始大量接待外宾和知名人士。不少40多岁的市民回忆起他们上学的时候,还经常到宾馆周围找外国人练习英语口语。友谊宾馆俨然成了洛阳人心目中的一个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