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17:29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3 22:22
继业(?—986年),后汉及北宋军事家,杨家将第一代人物,又被称作杨老令公。原名重贵,麟州新秦(今陕西神木)人。 他的父亲杨信在后汉曾任麟州刺史。杨业青少年时代为后汉河东节度使刘崇的部属。后周广顺元年(951年)刘崇在太原建立北汉,杨业为建雄军(今山西代县)节度使,并赐名刘继业,让他长期镇守北方重镇代州抵御辽军。后来北汉君主刘继元降于宋太宗之后,杨业依旧坚持战斗,直至刘继元亲自招降。后杨业归降北宋,任左领军大将军,郑州防御使,主要负责与潘美共同防御北方的辽国南下。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三月,辽景宗发兵10万攻雁门,杨业出奇兵绕到雁门关以北突袭辽军,与潘美前后夹击,大败辽兵,杀死辽国驸马侍中萧咄李,活捉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海,杨业因此被提升为云州观察使。自此杨业在辽军中声威大震。 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决定北伐辽朝。潘美、杨业为西路军主将。途中由于其他方面军失利,导致辽军的优势兵力正面与其决战。杨业主张避其锋芒,但遭到了其他将领的反对,并诋毁他怀有二心。杨业作为从前朝归降的武将,最忌讳他人的猜测。于是在明知前景不妙的情况下,毅然要求带兵出征。结果遭到了失败,并且没有得到支援,最后被包围于陈家谷,全军覆没。其子杨延玉也在这次战役中战死,杨业无限悲愤,决心以绝食来表白忠心,最后死于押解途中。 杨业死后,他的子孙继承其精忠报国的遗志,坚持抗击辽国。其中杨延昭,杨文广最负盛名。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称赞杨业、杨延昭“父子皆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宋元的民间艺人把杨家将的故事编成戏曲,搬上舞台。到了明代,民间又把他们的故事编成《杨家将演义》、《杨家将传》,用小说评书的形式在社会民间广泛传播。然而根据某些历史考证,佘太君、穆桂英等人物并非真实存在,而是民间杜撰出来的。 在山西省代县城,有一座古老的钟鼓楼上悬挂着“威震三关”、“声闻四达”两块巨大的题匾。传说这是人们为纪念杨家将不朽功勋,流传至今的一处珍贵遗迹。 杨业有8个儿子. 只有第6个儿子延昭传有后代. 宗保,宗政,宗勉.杨文广是宗保的儿子. 杨廷昭,本名延朗,亦称杨六郎,生于五代后周显德五年(958年),卒于北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原籍麟州(今陕西神木)人,北宋著名的爱国将领。 杨延昭是北宋抗辽大将杨业的长子,他自幼就受到其父抵抗契丹、收复失地的思想的影响,还在孩提时代,他就“戏为军阵”,父亲对此十分欣慰,曾高兴地说“此儿类我”每次打仗总要带上他。杨业舍身保国的高尚气节和身先士卒的勇猛精神对他的一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在战火硝烟之中,杨延昭逐渐成长为一员骁勇善战的大将。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年),杨延昭被补为供奉官,由于供奉官只用来表示品级,无实际职掌,所以他始终随当时担任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的父亲在军中。他曾多次被父亲派往宁武关沿线驻防,每到一处,总是修城筑寨,加强边防。雍熙北伐时潘美、杨业率西路军进攻应(今山西应县)、朔(今山西朔县)、云(今山西大同),寰(今山西朔县东)四州,杨延昭担任先锋,冲锋陷阵。在朔州城下,他满怀收复失地的*,带领所部战土与辽军鏖战,不幸流矢贯臂,血染征袍,他却毫不在意,越战越勇,杀伤辽兵无数,为西路军连克寰、朔,应,云四州立下了汗马功劳。 北伐失败,父亲捐驱疆场,杨延昭悲痛之余,更坚定了抵抗契丹、收复失地的决心。端拱、淳化年间,杨延昭先后出任知景州(今河北东光)、江淮南都巡检使,知定远军。咸平二年(999年)七月,宋真宗获悉辽兵将大举南下,便任命马步军都虞候博潜为镇、定、高、阳关行营都部署,调任杨延昭为保州(今河北保定)缘边都巡检使,负责警备保州、安肃军(今河北徐水)、广信军(今河北徐水西30里之遂城村)三地。十月,辽军在萧太后的亲自督战下,进攻遂城。遂城城地狭小无备,辽兵集中兵力猛攻,长围数日。进城危在旦夕,城中军民惊慌失措。当此之际,杨延昭显露出一位优秀将领善于因地制宜的良好素质和卓越才能,他除发动军民登城坚守外,并利用当时天寒的自然条件,命军民汲水浇到城墙外皮。第二天早晨,遂城变为冰城,滑溜溜得无法攀登,辽军无可奈何,只好撤退。杨廷昭乘机追杀,截获了辽军许多武器,因功被提升为莫州刺史。 咸平三年(1000年)冬,杨延昭在羊山(在今河北徐水西50里,今称“杨山”)运用诱敌深入的战术大败辽军。—次,辽军南侵,杨廷昭把精锐部队埋伏在羊山以西,他从北面向契丹挑战,且战且退,将敌诱至西山。猛然间伏兵突起,辽军措手不及,弃兵曳甲,大败而逃。这一仗,杨延昭和他的部下生擒了辽军的晌将领,缴获了许多战马和武器。之后,杨延昭被晋升为莫州团练使。当时,杨延昭和杨嗣因英勇与辽军战斗,齐名于河北边疆,边人称之为“二杨”。 咸平六年(1003年)冬,宋真宗根据静戎军王能的奏请,诏命静戎、顺安、威虏界并置方田,凿河以遏敌骑。景德元年(1004年),宋真宗命令将杨延昭的部下增至万人,驻防静戎之东,保卫河渠,阻挡契丹骑兵的入侵。这年闰九月,辽圣宗公其母后亲率数十万大军南下,以统军使萧达兰、奚六部大王萧观音奴为先锋,分兵进攻威虏、顺安军、遭到魏能、石普等大将的坚决反击。东趋保州,被杨延昭所部打败。转攻定州、瀛州,均未获利。在这样的形势下,辽军绕道乘虚深入,直达黄河北岸的澶州(今柯北濮阳),宋廷震骇。 十一月,宋真宗在宰相寇准的固请之下,来到澶州北城,宋军欢呼,声闻数十里,气势百倍。与此同时,几十万宋军陆续结集到澶州附近,辽军陷入兵家最为忌讳的孤军深入之势,并且其统军萧达兰在宋真宗到达之前已被宋军射死,士气稍挫。于是,辽提出苛刻条件议和。宋真宗只求能维持苟安局面,同意满足辽方的物质需求,以求辽军撤退。值此之时,杨延昭提出“契丹顿澶州,去北境千里,人马俱乏,虽众易败,凡有瓢掠,率在马上。愿饰诸军,扼其要路,众可歼焉,即幽、易数州可袭而取”。杨延昭的见解精辟透彻,切实可行,但一味屈辱求和的宋真宗没有采纳这—建议,相反,在宋辽双方订立了“澶渊之盟”后,特别下诏,辽军撤军时,宋军在沿途不许进行邀击。杨延昭不顾这一命令,单独率领部下“抵辽境,破古城,俘(左首右或)甚众。” 景德二年(1005年),宋真宗选择“有武干善镇静”的官吏戍守河北边境,任命杨延昭知保州兼缘边都巡检使。以后,又提拔他为莫州防御使、高阳关副都部署。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正月七日,扬延昭死在高阳关副都部署任所,终年57岁。 杨延昭不仅智勇善战,而且还具有许多高尚的品德,他关心士兵,所得到的赏赐全部犒劳部下;生活俭朴,与士卒同甘共苦,出入骑从如小校;号今严明,遇敌必身先,行阵克捷,推功于部下。故人乐为之用,在边防20余年,威名震契丹。他去世后,宋真宗甚为悼惜,遣中使护榇以归,河朔主人多望枢而泣。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3 22:23
拜佛主?
如来佛主这个印度人!!就是如今天天跟中国叫嚣的那帮印度啊三,我真奇怪,为什么中国有这么多人这么的崇拜那个印度黑鬼佛 释迦牟尼。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3 22:23
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