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物极必反成语典故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1 12:06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1 12:32

物极必反这一成语出自古籍,最早见于《吕氏春秋·博志》:“全则必缺,极则必反。”该书以儒家和道家思想融合,阐述了万物发展到极致后必有反转的自然规律。宋代理学家朱熹引用《复卦》中的“七日来复”来强化这一观点,认为事物发展过程中不断循环,阳气复生,无不体现物极必返的法则。

《东周列国志》中也运用了这一成语,强调在事情达到顶点时,应适时回归。司马迁在《史记·田叔列传》中进一步阐述了月满则亏,物盛则衰的自然法则,认为这是普遍适用的规律。《淮南子》中则提出“乐极则悲”,这一理念后来演变成“乐极生悲”,强调欢乐过度往往会带来悲伤,与“物极必反”相辅相成。

《汉书·东方朔传》中的名言“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提醒人们,事物过于极端可能带来反效果,如过于苛求人际关系。《三国演义》中则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更迭规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暗示历史的循环和变迁。

在古典文学作品如《红楼梦》中,曹雪芹通过角色的故事,如王熙凤、贾惜春等人的命运,深入展现了物极必反的主题。《水浒传》中的农民,官*民反,正是对这一成语的生动演绎,揭示了社会矛盾激化后的必然结果。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