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4小时前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3小时前
作者简介:丛中,精神医学博士。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主任医师,世界文化精神病学会会员,主要从事神经症、人格障碍、应激障碍与危机干预、子女教育、恋爱婚姻等的心理治疗与咨询及研究工作。
1.“警匪一家”
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某个人平时喜欢小偷小摸,第一次被*抓住,由于罪行不大,过几天就被放出来了,再过几天又因为小偷小摸被抓起来了,经过教育,又放出来了。如此反复几次之后,这个人跟*混熟了,熟悉了*之道,觉得当*比当小偷更刺激,更好玩,也由于他受到了*的法制教育,他开始决定痛改前非,再也不偷东西了,然后与*合作,给*提供侦破线索,和*一起去抓别的小偷,甚至立了大功,最终还可以成为一名拥有正式职业身份的“*”。小偷向*认同,或者说,叫做两者相互“认同”,此所谓“警匪一家”。
弗洛伊德就曾经举例说,有的人,小时候喜欢放火,长大之后,社会不允许他随便放火了,他在选择职业的时候,就成了一名勇敢的消防队员;如果一个人内心具有虐杀动物的强烈冲动,他对这些冲动进行调整,使之向着社会能接纳的方向发展,向着建设性的方向发展,他后来就积极踊跃地倡导成立“动物保护者协会”,制止他人*动物,成为最具有爱心的动物保护者。
2.心理治疗师都是些什么样的人?
那么,心理治疗师,是一些什么人呢?什么样的人,会成为心理治疗师呢?什么样的人,会热衷于以心理治疗为业去帮助别人呢?
首先,这些人感情丰富、细腻,经常能够感受到自己心理上的复杂情绪,能够体会到心理上的一些痛苦,他们带这着些痛苦,去勤奋地学习心理学,运用心理学的原理与方法为自己疗伤,结果让自己得到了心理学的帮助,后来他们就更愿意向有着同样痛苦的人推荐这种心理方法,结果他自己就变成了一名心理治疗师。你看,来访者与心理治疗师,原本也是“警匪一家”的啊。
这么一说,似乎是我在暗示,心理治疗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会比一般人更差,其实不然。
我要说的第二点是,“心理治疗师”只是一个职业角色的称谓,每个心理治疗师,他首先是一个自然人、社会人、普通人。跟普通人一样,要挣钱、养家糊口,油盐酱醋茶,面对社会环境和现实,拥有普通人的所有情感,跟普通人一样也有很多困惑和烦恼。
第三,在成为心理治疗师之前,他也经历了跟“非心理治疗师”大致相同的个人成长过程,形成了具有某些心理问题或特征的人格。或者干脆说,普通人具有的心理问题,心理治疗师自身也完全可以同样地遇到过。所以,心理治疗师不会没有心理问题,心理治疗师的心理问题,在他成为心理治疗师之前,甚至之后,跟普通人一样地遇到类似的心理问题。但心理治疗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跟普通人相比,就算是不强,起码也差不到哪里去。
3.不能带病工作的心理治疗师
外科医生给别人做胃大部切除手术,他自己也可以患有“胃溃疡”,也需要被做手术。外科医生带病坚持工作,或许不直接影响他做手术的效率和质量,而心理治疗师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却会影响他为别人做心理治疗。如果他带着严重的心理问题去热心帮助别人,不但不能救人于水火,更可能是拉着别人一起跳火坑。因此,一个人如果要选择以心理治疗为职业,他可以本来就有一些心理问题,但是,不能有太严重的心理问题,如果他原来的心理问题太严重,那么,即使他个人很努力,可能仍然无法面对并有效地解决好他自己的心理问题。因此,心理治疗师不能像外科医生那样去带病坚持工作,心理治疗师一定是“发现了自己的心理问题并基本解决了他的心理问题的人”。
无论是治疗师,还是来访者,他们本来就是生活中的普通人。
心理治疗师,遇到了跟普通人一样的心理问题。但是,跟普通人有所不同的是,心理治疗师遇到问题之后,善于观察自己,善于总结和思考,并积极学习和掌握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在自己身上进行实践,查找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和机制,尝试和探讨解决这些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最终使自己能够走出困境,使心理问题得到解决,心理健康状况得以改善,心理健康水平得以提高。
而普通人,在遇到了心理问题之后,由于没有用心地去反省自己,没有在心理治疗方面去花精力和时间去学习和探讨,所以他们的心理问题就始终没有得到解决,最终让他们失去了成为心理治疗师的机会,当这些心理痛苦持续存在,并达到不堪承受的程度时,他们就开始求助于心理治疗师,让自己变成了“来访者”。
在生活中,我很羡慕那些一直傻乐着的“心理健康者”,他们不是没有心理问题,而经常是不知道自己有问题,或者,即使知道自己有问题,讳疾忌医,不愿意承认自己有问题,更不主动去看医生。
在临床工作中,我更佩服那些心理痛苦挣扎着的、被诊断为“神经症”的人。神经症患者,其实比傻乐着的普通人更聪明,他们发现了自己的问题,他们更有发现心理问题的头脑和智慧,只是他们暂时还没有找到解决这些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法和途径而已。心理治疗师,跟神经症患者一样,也曾发现了自己的心理问题,但不同的是,心理治疗师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并愿意将这些比较普遍有效的方法传递给来访者。
那么,成为一名心理治疗师之后,他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了,专业能力提高了,是否他今后就不再遇到心理问题,不再发生心理困扰了呢?其实也不是这样的。*不仅是从胜利走向胜利,同时还是从困惑走向困惑的过程,解决了老问题却又遇到新问题(跟你没完)。
随着个人事业的发展,心理治疗师在原来的心理问题经过处理之后,仍然继续存在一些轻微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的存在,已经不太影响他帮助来访者了,甚至还可以“有利于”他进行心理治疗的职业工作,因为这会使治疗师比较善于理解来访者,能够体会来访者的内心痛苦,并有热情去努力想办法帮助来访者。如果心理治疗师心理是“健康”的,从来没有过任何烦恼和痛苦的心理体验,当来访者向治疗师诉说其内心痛苦的时候,心理治疗师很可能会觉得:“有这回事儿吗?”“这事儿有这么严重吗?”“这怎么可能呢?”“荒唐……”“简直无病*!”他就会觉得心理治疗工作让人烦得要命,让人不痛快、不高兴,让人累的要死,收入又不高,然后就不愿意再继续工作下去了。
作为一名心理治疗师,要帮助来访者,就要坦诚对待来访者,他首先要坦诚对待自己,承认自己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一些心理困扰。但是,仅承认自己有心理问题,不等于就已经是一位称职的心理治疗师了。心理治疗师,可以是有过或有一些心理问题的普通人,但是,心理治疗师一定是学会了解决自己心理问题的人,是能够运用心理学原理、联系来访者具体心理实际的*人者。
要成为这样的心理治疗师,一定是要经过正规系统的专业培训,经过长期的努力和临床实践,才能逐渐达到。
心理治疗师与来访者,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是心理健康道路上的同路人。
来访者也经常问心理治疗师:“大夫,你给我做心理治疗,是吧,你最终想把我治疗成什么样啊?你要把我带到什么地方去啊?”心理治疗师当然是要带领来访者走向心理健康的目标啦。
4.心理健康、心理治疗的标准是什么?
那么,心理健康是怎样的呢?很多心理学家制定了心理健康的标准。在这里,我们只是强调,心理健康,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健康。其“相对性”,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每个人都有心理问题,只是程度的不同。比如,“人类是普遍自卑的动物”。如果一个人一点儿自卑都没有了,要么他是傻瓜,要么他昏迷了,要么他就成了自大狂。当一个人反复说他自己没有任何心理健康问题的时候,他更可能是病得已经很严重了。一种极端的情况就是,精神*症病人,越是病得严重,就越是坚持认为他没有精神疾病。呵呵。
(2)心理健康与否,不单纯是由个体自身的心理状况决定的,还决定于他跟环境的关系,即:要看这个人能否适应环境、生存下来,能否积极参与、从事一些建设性的、有社会意义的工作,并从中获得快乐与幸福。一个内心没有安全感的人,可能会想方设法地来增加他的安全感,会追求对生活、对他人的拒绝控制感。由此,他可能会去认真做学问,成为火箭卫星发射专家,在发射卫星前,他会像强迫症那样地成千遍、上万遍地检查是否还有什么未发现的隐患,直到最后火箭发射成功;他也可能会去挣很多钱,成为富豪,他还可以去攫取权利,成为很高级别的行政管理者。
这些人,带着他们的心理问题去生活、去工作,也可以在社会上生存并得到快乐。所以,一些成功人士,在某些方面取得巨大成就,我们可以说他们是“心理健康”的,其实也可以说,在他们成功的背后,心理可能是不健康的,他们的个人成功又经常是得益于他们的心理“不健康”。而正是这些事业上的成功人士,当他们谈恋爱或处理婚姻问题时,就可能会以同样的“绝对权威感”和“绝对控制感”来对待自己的恋人或配偶,他会说:“你看,我是专家,我是富豪,我是领导,我是成功人士,我是正确的,你应该听我的!”当这些人把他们对待工作的成功经验用来处理恋爱或婚姻问题时,其结果就可能是不成功的,这时候我们又可以说他是心理不健康的。
因此,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一个人具有多种适应环境、解决问题办法,他能够识别不同的情境,能够识别不同情境的差异,并能够根据具体环境的不同,灵活自主地选择、采取最恰当的行为方式来适应当前的环境;一旦环境发生变化,他能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以更好地适应变化了新环境。
健康,不仅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能力,是一种让自己达到健康状态的能力。心理健康,是人的一种理想和追求。心理健康的人,不是没有心理问题的人,而是具有自觉发现自己的心理问题并积极想办法解决心理问题的人,不仅是已经达到了某种心理健康水平的人,更是有能力发展自我心理健康的人。
心理治疗师,不是没有心理问题的人,而是学会了解决心理问题的*人者。
如果说,哲学就是一种生活智慧的话,那么,心理健康就是一种适应环境、获得幸福的生活方式,心理治疗就是帮助来访者学习和培养这样的生活智慧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全文完,文章来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