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5:03
共1个回答
懂视网 时间:2022-10-09 20:43
1、在低纬度地区平均高度为17~18公里,在中纬度地区平均为10~12公里,极地平均为8~9公里,并且夏季高于冬季。对流层位于大气的最低层,集中了约75%的大气质量和90%以上的水汽质量。其下界与地面相接,上界高度随地理纬度和季节而变化。
2、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平均每上升100米,对流层气温约降低0.65℃。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是由于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热源是地面长波辐射,离地面越高,受热越少,气温就越低。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称之为“逆温现象”。
3、逆温为可分辐射逆温、湍流逆温、平流逆温、下沉逆温、锋面逆温。逆温层的存在,造成局部大气上热下冷,阻碍了空气对流运动的发展,大量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等聚集在它的下面,使能见度变差,空气污染加重;尤其是城市及工矿区上空,由于凝结核多,易产生浓雾天气,有的甚至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事件,如光化学烟雾。
懂视网 时间:2022-10-09 23:49
1、对流层:从地面到10-12千米以内的这一层空气。
2、平流层:在对流层的上面,直到大约50千米高的这一层。
3、中间层:从平流层以上到80千米这一层,有人称它为中间层。
4、热层:在80千米以上,到500千米左右这一层的空间,叫做热层。
5、电离层:从地面以上大约50千米开始,到大约1000千米高的这一层,叫做电离层。
6、外大气层:在离地面500千米以上的叫外大气层,也叫磁力层。
懂视网 时间:2022-11-14 14:20
1、并没有确切的商界,一般来说在1000千米以上。大气层主要由氮气、氧气、氩气等组成,其中氮气占78.1%,是大气层的主要成分,氧气占20.9%、氩气占0.93%,海洋少量的二氧化碳、稀有气体和水蒸气等。
2、一般来说在离地表2000~16000公里高空,仍然有稀薄的气体和基本粒子,还有就是地下的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会有少量的气体,这些一般也被认为是大气圈的一部分。大气层的空气密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小,所以越高空气就会越稀薄。
3、整个大气层圈,不同的高度都有不同的特点,所以一般将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对流层位于大气的最低层,平均厚度约为12公里,不同地方的厚度也不一样。平流层一般在地表约10~50公里的大气层处。
4、中间层又称中层,位于平流层顶到85公里之间的大气层。60公里以上的整个地球大气层,都处于部分电离或完全电离的状态,一些人将整个电离的大气层称为电离层。最后就是外层,又称散逸层,其延伸至距地球表面1000公里处。这个层次的温度比较高,可达数千度,大气也已经极为稀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2-12 15:20
地球大气层从地表起垂直向上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逸层。1、对流层的高度是:0km~7至11km。2、平流层的高度是:7至11km~50km。3、中间层的高度是:50km~80至85km。4、热层的高度是:80至85km~800km。5、散逸层的高度是:800km~2000km至3000km。
对流层(0km~7至11km)
最接近地面的大气层称为对流层,平均高度约10公里。对流层高度随纬度变化,在赤道最高约为15公里,极地最低约8公里。平均而言,对流层温度随高度降低,每上升100米,温度下降约0.6℃。
平流层(7至11km~50km)
平流层含有臭氧,具有吸收紫外线功能,保护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存和地表免于受阳光中强烈的紫外线致命的侵袭,又叫同温层。因为在同温层内部的臭氧层有吸收太阳辐射的功能,在此层的气温会随高度增加。
中间层(50km~80至85km)
中间层的主要成分有臭氧、氧、二氧化碳、氮的氧化物,这些部分是由光化学作用引起之产物,故又称:光化层。温度随高度上升而下降。
热层(80至85km~800km)
热层又称热气层,空气极稀薄,而离子特别多。温度相当高,且随高度升高而温度升高。
散逸层(800km~2000km至3000km)
散逸层的温度很高,可达数千度;大气已极其稀薄,其密度为海平面处的一亿亿分之一。